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in a Primary Spruce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over one growing season were studied in a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by canopy was more relative to the rainfall, the higher the rainfall was, the more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and the less the interception was; 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oughfall (T) and total rainfall (P) could be described significantly by a linear function (T=0.744P-0.937, R2=0.954, p<0.001), while the reationship between crown interception (I) and total rainfall by a power function (I=0.759P 0.666, R2=0.763, p<0.001); 3) The average canopy interception accounted for 35.8% of total rainfall and the average throughfall for 64.2%, and the average stemflow for 0.01%; 4) High water_hold capacity of moss on the surface of tree trunk and low rainfall intens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he stemflow of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was less than other forests.


全 文 :第 wt卷 第 t期
u s s x年 t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t o‘²1t
¤±qou s s x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 3
巩合德t 王开运u 杨万勤v 王 乾v 张远彬v
kt q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济南 uxsstw ~u q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化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usssyu ~
v q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ytsswtl
关键词 } 穿透雨 ~茎流 ~林冠截留 ~云杉林
中图分类号 }≥ztx1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xlst p st|{ p sw
收稿日期 }ussv p st p us ∀
基金项目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0项目k‘²q|susustsl !中芬国际合作项目k‘²qvsutttvsxswl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项目
k‘²qstussts{…l共同资助 ∀
3 承蒙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协作和大力支持 o谨致谢意 ∀
Τηρουγηφαλλ ανδ Στεµφλοω ιν α Πριµαρψ Σπρυχε Φορεστ ιν τηε Συβαλπινε
οφ Ωεστερν Σιχηυαν
Š²±ª ‹ §¨¨t • ¤±ªŽ¤¬¼∏±u ≠¤±ª • ¤±´ ¬±v • ¤±ª±¬¤±v «¤±ª≠∏¤±¥¬±v
kt q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Ρεσευρχεσ ανδ Ενϖιρονµεντo Σηανδονγ Αχαδεµψοφ Φορεστρψ ϑινανuxsstw ~u qΥρβανιζατιον Προχεσσ ανδ Εχολογιχαλ Ρεστορατιον ΚεψΛαβορατορψo
Εαστ Χηινα Νορµ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Σηανγηαιusssyu ~v qΧηενγδυ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Βιολογψo Χηινεσε Αχαδεµψοφ Σχιενχε Χηενγδυytsswtl
Αβστραχτ } ׫¨ ¦«¤µ¤¦·¨µ¬¶·¬¦¶²©·«µ²∏ª«©¤¯¯¤±§¶·¨°©¯²º ²√¨ µ²±¨ ªµ²º¬±ª¶¨¤¶²± º¨ µ¨ ¶·∏§¬¨§¬± ¤§¤µ®¦²±¬©¨µ²∏¶©²µ¨¶·¬±
·«¨ ¶∏¥¤¯³¬±¨ ²©·«¨ • ¶¨·¨µ± ≥¬¦«∏¤±q׫¨ µ¨¶∏¯·¶¬±§¬¦¤·¨§·«¤·}tl ׫¨ §¬¶·µ¬¥∏·¬²±²©³µ¨¦¬³¬·¤·¬²±¥¼¦¤±²³¼ º¤¶°²µ¨ µ¨ ¤¯·¬√¨
·²·«¨ µ¤¬±©¤¯¯o·«¨ «¬ª«¨µ·«¨ µ¤¬±©¤¯¯ º¤¶o·«¨ °²µ¨·«¨ ·«µ²∏ª«©¤¯¯¤±§¶·¨°©¯²º º¨ µ¨ o¤±§·«¨ ¯¨¶¶·«¨ ¬±·¨µ¦¨³·¬²± º¤¶~ul ׫¨
µ¨ ¤¯·¬²±¶«¬³¶¥¨·º¨ ±¨·«µ²∏ª«©¤¯¯k Τl ¤±§·²·¤¯ µ¤¬±©¤¯¯k Πl ¦²∏¯§¥¨ §¨¶¦µ¬¥¨§¶¬ª±¬©¬¦¤±·¯¼¥¼¤ ¬¯±¨ ¤µ©∏±¦·¬²±k Τ€ s1zwwΠp
s1|vz o Ρu € s1|xw o π  s1sstl oº«¬¯¨ ·«¨ µ¨¤·¬²±¶«¬³¥¨·º¨ ±¨¦µ²º±¬±·¨µ¦¨³·¬²±kΙl ¤±§·²·¤¯ µ¤¬±©¤¯¯¥¼¤³²º¨ µ©∏±¦·¬²±kΙ
€s1zx|Πs1yyy o Ρu € s1zyv o π  s1sstl ~vl ׫¨ ¤√¨ µ¤ª¨ ¦¤±²³¼¬±·¨µ¦¨³·¬²± ¤¦¦²∏±·¨§©²µvx1{ h ²©·²·¤¯ µ¤¬±©¤¯¯¤±§·«¨
¤√¨ µ¤ª¨ ·«µ²∏ª«©¤¯¯©²µyw1u h o¤±§·«¨ ¤√¨ µ¤ª¨ ¶·¨°©¯²º©²µs1st h ~wl ‹¬ª«º¤·¨µp«²¯§¦¤³¤¦¬·¼²©°²¶¶²±·«¨ ¶∏µ©¤¦¨ ²©·µ¨¨
·µ∏±®¤±§ ²¯º µ¤¬±©¤¯¯¬±·¨±¶¬·¼ º¨ µ¨ ·«¨ °¤¬± µ¨¤¶²±¶·«¤··«¨ ¶·¨°©¯²º ²©·«¨ ¦²±¬©¨µ²∏¶©²µ¨¶·¬± ·«¨ ¶∏¥¤¯³¬±¨ ²© • ¶¨·¨µ±
≥¬¦«∏¤± º¤¶¯¨¶¶·«¤± ²·«¨µ©²µ¨¶·¶q
Κεψ ωορδσ} ·«µ²∏ª«©¤¯¯~¶·¨°©¯²º ~¦¤±²³¼¬±·¨µ¦¨³·¬²±~¶³µ∏¦¨ ©²µ¨¶·
穿透雨 !茎流和林冠截留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k∂¤± ⁄¬­® ετ αλqo
usstl o因而从生理学 !生态学和水文学的观点来看 o研究一定区域内植被与降雨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
义k„¥²¤¯ ετ αλqot|||l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处于我国东南半壁湿润地区与西北半壁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上 o
且多分布于江河上游 o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稳定河川流量 !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o被誉为
庇护四川及长江流域的/绿色万里长城0k杨玉坡 ot||sl ∀马雪华kt|{zl对米亚罗地区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冠
截留做了一些初步的观测 o钟祥浩等kt||zl对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等也做过一些短期的研究 o但
由于其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区且分布海拔较高 o所以迄今为止 o有关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冠截留的长期 !动态
和整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总降雨 !穿透雨和茎流的定位观测 o探讨了针
叶林对降雨分配的影响 o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亚高山针叶林的水量平衡提供一部分基础数据 o也为正确评价小
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t 材料和方法
t1t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 王朗自然保护区ktsvβxxχ ) tswβtsχ∞ovuβw|χ ) vvβsuχ‘o海拔 u vss ∗ w |{s °l位
于四川省平武县境内 o地处青藏高原 ) 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o属丹巴 ) 松潘半湿润气候 ∀受季风影响 o该区
干湿季节差异明显 o干季k当年 tt月至翌年 w月l o表现为日照强烈 !降水少 !气候寒冷 !空气干燥 ~湿季kx )
ts月l的则降雨集中 !多云雾 !日照少 !气候暖湿 ∀年平均气温 u1x ∗ u1| ε k最高气温 uy1u ε o最低气温 p
tz1{ ε l oz月平均气温 tu1z ε ot月平均气温 p y1t ε o年降雨量 {sx1u °°∀主要植被为原始暗针叶林 !人
工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等 ∀
t1u 群落调查 选取一块面积为 yss °ukus ° ≅ vs °l的标准样地ktswβsxχ∞ovuβ|tχ‘l o海拔 u |ss ° o坡向
‘∞zxβ o坡度 uxβ o主要树种为紫果云杉k Πιχεα πυρπυρεαl和圆柏k Σαβινα χηινενσισl o比例为 xΒv ∀林下植物灌木较
多 o主要有缺苞箭竹k Φαργεσια δενυδαταl o忍冬kΛονιχερᶳ³ql o悬钩子k Ρυβυσπαλµατυσl等 ~草本较少 o主要有羊
矛k Φεστυχα οϖιναl o茜草k Ρυβια χορδιφολιαl等 ∀利用半球照相仪k尼康鱼眼镜头及尼康数码相机k≤²²¯³¬¬|xsll
照相技术和 ‹ °¨¬√¬¨º软件分析测定研究样地内的叶面积指数 ∀采用每木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样地内树木
的树高 !胸径和冠幅等 o同时调查林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o调查结果见表 t ∀
表 1 样地概况
Ταβ . 1 Γενεραλσιτυατιον ιν τηε πλοτ
密度
⁄¨ ±¶¬·¼Π
k·µ¨ #¨«°pul
郁闭度
≤µ²º±
§¨±¶¬·¼
叶面积指数
¨¤©¤µ¨¤
¬±§¨¬
基面积
…¤¶¨
¤µ¨¤Π¦°u
紫果云杉 Πq πυρπυρεα 圆柏 Σ q χηινενσισ
胸径
⁄…‹Π¦°
树高
‹ ¬¨ª«·Π°
冠层投影面积
≤µ²º± ³µ²­¨¦·¨§
¤µ¨¤Π°u
胸径
⁄…‹Π¦°
树高
‹ ¬¨ª«·Π°
冠层投影面积
≤µ²º± ³µ²­¨¦·¨§
¤µ¨¤Π°u
yxs s1w t1| x{|1z u{1| us1w ty1y uu1t tt1u vy1v
t1v 穿透雨和茎流的测定方法 把由 °∂≤材料制成的集水槽k收集面积为 u ° ≅ s1u °l在 v h的盐酸中连
续浸泡 uw «o并用蒸馏水清洗至少 v次 o然后在样地内随机安置了 x个集水槽 !同时在林外约 xs °以外的空
旷地上安置 t个集水槽作为对照k≤Žl o为了避免灌木及草本植物对穿透雨的影响 o使集水槽距离地面的高
度不低于 vs ¦°o并与地面保持约 s1xβ的倾角 o集水槽较低的一端底部开口 o连接一个体积为 z1x 塑料桶
kv h的盐酸中连续浸泡 uw «o并用蒸馏水清洗至少 v次l ∀为了避免枯枝落叶等凋落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o
降雨前把集水槽内的凋落物等物质清理干净 ∀
根据径级分布 o选择 x株标准木观测树干茎流 ∀将直径为 t1x ¦°大小的聚乙烯塑料管沿中缝剪开一段
k剪开的长度取决于树干的大小l o然后用大头针将塑料管开口处固定在树干上 o再将剪开的塑料管从两边螺
旋上升缠绕于树干一圈 o用大头针固定后 o用玻璃胶将接缝处封严 o在塑料管的下端接一个 u1x 塑料桶 o用
于收集树干茎流 ∀
每次降雨后及时测量塑料桶内雨水的体积k°l o换算为 °°单位 o样地内得到的值的平均为穿透雨量
k Τl o对照值为总降雨量k Πl ∀根据每次降雨测定的茎流量乘以该径级树木的数目 o总和作为林分内的总茎
流量k Σl ∀利用公式 }Ι € Πp Τp Σ计算林冠截留量kΙl ∀
从样地内随机选择 ts棵样树 o分别取面积为 us ¦° ≅ us ¦°的苔藓样品 o拿回实验室在水中浸泡 tu «后
取出 o测定其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 o然后放于与样地相似的环境中 o每 u «测 t次含水量 o观测其失水动态变
化 ∀把树干看成圆柱形 o计算树干表面积 o估算树干上的苔藓面积 o根据单位面积苔藓的最大持水量计算树
干上苔藓的最大持水量 ∀
图 t 研究期间样地的降雨特征
ƒ¬ªqt •¤¬±©¤¯¯¦«¤µ¤¦·¨µ¬¶·¬¦¶¬±·«¨ ³¯²·
§∏µ¬±ª·«¨ ¶·∏§¬¨§³¨µ¬²§
样地内安置了 t套全自动气象站k¤∏·²°¤·¬¦º¨ ¤·«¨µ¶·¤·¬²±o
„ • ≥lk ¤¨¶∏µ¨°¨ ±·∞±ª¬±¨ µ¨¬±ª°·¼ ·§qo„∏¶·µ¤¯¬¤l o每 x秒扫描
t次土壤温度 !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辐射及林内外降雨量 o每
tx °¬±记录 t次上述各参数的平均值 ∀自动记录的降雨量用
于校正人工观测的偏差 ∀
u 结果和分析
u1t 降雨强度和频度 观测时间从 ussu年 z月 tx日 ) ts月
vt日 o共记录了 u{次降雨 o平均每 v1|天就有 t次降雨 o总降
雨量 uxx1y °° o平均每次降雨量为 |1t °° o雨量级为 w1s ∗ y1s
°°的降雨次数最多 o占总降雨次数的 u{1y h k图 tl ∀本地区
||t 第 t期 巩合德等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
降雨全部为小雨k日降雨量 [ ts °°l和中雨k日降雨量 ts1t ∗ vs1s °°l o其中小雨占总降雨次数的 ys1z h
k表 ul ∀
u1u 穿透雨的变化特征 由表 u可知 o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 o穿透雨量越大 o而且穿透雨率也在增加 ∀这
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k曾杰等 ot||z ~Šq°¨ ½ ετ αλqoussul o也与对川西亚高山冷云杉林k©¬µ2¶³µ∏¦¨
©²µ¨¶·l和白桦林k Βετυλα πλατψπηψλλαl的研究结果一致k巩合德等 ousswl ∀但本文所观测到的穿透雨值明显低于
白桦林的观测值 o高于冷杉林的观测值 o这是由于充分润湿云杉林林冠所需的降雨量高于白桦林 o但低于冷
杉林 ∀
在检测了穿透雨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几种回归模型后 o根据最大 Ρu值选择最佳的拟合模型 ∀结果表明 }
用线性回归方程最能反映穿透雨k Τl与总降雨量k Πl的关系 o其方程式为 }Τ € s1zwwΠp s1|vz k Ρu € s1|xw o
ν € uz o π  s1sstl ∀
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k邓世宗等 ot||s ~曾杰等 ot||z ~ײ¥∏± ετ αλqousssl ∀这表明 o线性回归方
程适用于川西亚高山冷云杉林穿透雨量与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o但它应用于  t1x °°的降雨事件时 o穿透
雨出现负值 o这是由于降雨小于 t1x °°时林冠未能被充分润湿 ∀
表 2 各雨量级降雨的分配情况
Ταβ . 2 Παρτιτιονινγ οφ γροσσ ραινφαλλφορ διφφερεντ ραινφαλλ εϖεντσ
雨量级
•¤¬±©¤¯ 2¯¦¯¤¶¶
Π°°
测定次数
‘∏°¥¨µ¶
降雨量
•¤¬±©¤¯¯Π°°
林冠截留量
≤µ²º±2¬±·¨µ¦¨³·¬²±Π
°° h
穿透雨量
׫µ²∏ª«©¤¯ Π¯
°° h
茎流量
≥·¨°©¯²ºΠ
°° h
 u1s u t1ts t1ts tss s s s s
u1s ∗ x1s x v1|y t1|x w|1u u1st xs1{ s s
x1s ∗ {1s | y1xw u1zw wt1| v1{s x{1t s s
{1s ∗ tv1s x tt1wx v1zt vu1w z1zw yz1y s1ssu s1su
tv1s ∗ uu1s z ty1{t x1u vs1t tt1yt y|1t s1ssu s1st
u1v 茎流的变化特征
茎流量及茎流率主要取决
于林分特征和降雨特征
k„¥²¤¯ ετ αλqot|||l ∀本
项观测结果表明 o云杉林
的总茎流量很小 o为 s1sv
°° o仅占总 降雨 量 的
s1st h ∀这明显低于其他
研究者对其他研究地区如
加那利群岛 !东灵山 !武夷
山等的观测结果k李凌浩
等 ot||z ~„¥²¤¯ ετ αλqot||| ~万师强等 ousss ~高甲荣等 ousstl ∀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o首先是降雨强
度 o因为只有当树冠 !树枝和树干充分湿润并有持续降雨才可能产生茎流 o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产生茎流的/临
界值0k¤µ·m±¨ ½p  ½¨¤ ετ αλqot||y ~„¥²¤¯ ετ αλqot|||l ∀本次观测发现 o y1x °°的降雨几乎不产生茎流 o
而研究区域的降雨主要为中雨 !小雨和细雨 o较以上研究者观测的降雨强度小 o因此较难达到产生茎流所需
要的临界值 ~其次为树冠 !树皮和树干附生物对降雨的截留 o树冠持水能力越强 !树皮越粗糙 !树干附生物越
多 o树干越不容易被润湿 o因而越难产生茎流 ∀本项观测区域的树木上附生了大量苔藓 o其最大持水力为自
身重的 w1z倍 o对降水的截留量达到 s1u °° o因而产生的茎流量较小 o而在上述的研究中未见关于树干苔藓
的报道 ∀本项观测还发现 o树干茎流随着胸径的增加而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胸径较大的树木其附着的苔藓
生物量高 o对经过树干的雨水的截留量较大 o同时胸径较大的树木 o其树干表面积大 !吸水能力强k李凌浩等 o
t||zl o因此 o胸径越大 o树干茎流越小 ∀可见 o树干上大量持水力较强的苔藓 !较低的降雨强度是树干茎流较
小的 u个最主要原因 ∀
u1w 林冠特征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林冠截留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k¨·¨±ot||yl o受降雨特征 !树种组成 !林冠特征 !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 !风速 !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k崔启
武等 ot|{sl ∀本项观测结果表明 o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o林冠截留量增加 o林冠截留率逐渐减少 o单次降雨的林
冠截留量占降雨量的比例为 vs1t h ∗ tss h k表 ul ∀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存在着极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o但不
同的学者对不同森林的研究结果却有所不同 o例如 o直线相关k丁宝永等 ot|{| ~肖金喜等 ot||vl !幂函数相关
k孔繁智等 ot||s ~马雪华等 ot||vl和对数函数相关k刘向东等 ot||t ~曹群根 ot||tl ∀本文在拟合了直线 !对数
和幂函数 v种曲线后发现 o三者都可很好地表示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o其中 o幂函数模拟林冠截
留量kΙl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效果最佳 }Ι € s1zx|Πs1yyy ok Ρu € s1zyv o ν € uw o π  s1sstl ∀
树冠叶表面积决定了木本植物的截留贮水能力k‹ µ¨·º¬·½ot|{xl ∀在研究后期 o由于枯枝落叶增多 o叶面
ssu 林 业 科 学 wt卷
积急剧减少 o林冠截留率明显降低 o穿透雨量和茎流量都增大 o表明森林冠层叶量减少 o穿透雨量和茎流量都
增大 o而林冠截留量减小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树干附着大量苔藓 o测定得到样地内树干苔藓对降雨的截留最
大可达 s1u °° o使穿透雨量和茎流量较小 o而使林冠截留量较大 ∀观测期间针叶林林冠的截留率为 vx1{ h o基
本符合我国学者对地跨我国南北不同气候及其相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林冠截留率的研究结果k温远光等 ot||xl∀
v 结论
tl观测期间 o总降雨量 uxx1y °° o穿透雨量 tyw1u °° o占总降雨量的 yx1u h o树干茎流量 s1sv °° o占总
降雨量的 s1st h k可以忽略不计l o林冠截留量 |t1w °° o占总降雨量的 vw1{ h ∀
ul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o穿透雨率和茎流率都增大 o而林冠截留率降低 ~随着森林冠层叶量减少 o穿透雨率
和茎流率都增大 o林冠截留率则减小 ∀
vl用数学模型能够描述所研究森林的降雨分配情况 o根据较高的相关性和显著性水平 o线性方程更能拟
合穿透雨与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o而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
wl树干茎流量取决于林冠特征 !树皮粗糙度 !树干附生物 !降雨特征等 ∀本项研究中 o树干上大量持水力
强的苔藓和较小的降雨强度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茎流量极少的两个主要原因 ∀
参 考 文 献
曹群根 qt||t q毛竹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ttktl }vz p ws
崔启武 o边履刚 o史继德 o等 qt|{s q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q林业科学 otyktl }twt p twy
邓世宗 o韦炳 qt||s q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对大气降雨量再分配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uykvl }uzt p uzy
丁宝永 o张世英 o蔡体久 o等 qt|{| q落叶松人工林水文效益研究 q见 }潘维俦主编 q全国森林水文学讨论会文集 q北京 }测绘出版社 otuy p
tvv
高甲荣 o肖 斌 o张东升 o等 qusst q国外森林水文研究进展述评 q水土保持学报 otskxl }ys p yw
巩合德 o王开运 o杨万勤 o等 qussw q川西亚高山白桦林穿透雨和茎流特征观测研究 q生态学杂志 ouvkwl }tz p us
孔繁智 o宋 波 o裴铁 qt||s q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雨关系的数学模型 q应用生态学报 otkvl }ust p us{
李凌浩 o林 鹏 o王其兵 o等 qt||z q武夷山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报 outkxl }v|v p wsu
刘向东 o吴钦孝 o赵鸿雁 qt||t q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山场林林冠截留作用的研究 q水土保持通报 ottkul }w p z owu
马雪华 o杨茂瑞 o胡星弼 qt||v q亚热带杉木 !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u|kvl }t|| p usy
马雪华 qt|{z q四川米亚罗地区高山冷杉林水文作用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uvkvl }uxv p uyx
万师强 o陈灵芝 qusss q东灵山地区大气降水特征及森林树干茎流 q生态学报 ousktl }yt p yz
温远光 o刘世荣 qt||x q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类型降水截持规律的数量分析 q林业科学 ovtkwl }u{| p u|{
肖金喜 o宋永昌 qt||v q天童山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水文作用初步研究 q山西师大学报k自然科学版l ok增刊l }{w p {|
杨玉坡 qt||s q论川西高山林区森林的防护作用 q见 }李承彪 q四川森林生态研究 q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ow| p xw
曾 杰 o郭景唐 qt||z q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降雨的第一次分配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kvl }ut p uz
钟祥浩 o吴 宁 o罗 辑 o等 qt||z q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q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otuv p twv
„¥²¤¯  • o ²µ¤¯ ¶¨⁄o ‹ µ¨± §¨½  o ετ αλqt||z q׫¨ ° ¤¨¶∏µ¨°¨ ±·¤±§ °²§¨ ¬¯±ª²©·«¨ √¤µ¬¤·¬²± ²©¶·¨°©¯²º ¬± ¤ ¤¯∏µ¨¯©²µ¨¶·¬± × ±¨¨ ¨¨µ¬©¨ o ≤¤±¤µ¼ Œ¶¯¤±§¶q
²∏µ±¤¯ ²© ‹¼§µ²¯²ª¼ ouut }tyt p tzx
ŠΩ°¨ ½  „ o ∂¤±§¨µ¯¬±§¨± ŽoŠ¬µµ¯§¨½  ∂ o ετ αλqussu q •¤¬±©¤¯¯¦²±¦¨±·µ¤·¬²± ∏±§¨µ²¯¬√¨ ·µ¨ ¶¨q „ªµ¬¦∏¯·∏µ¤¯ • ¤·¨µ¤±¤ª¨ ° ±¨·oxx }xv p zs
‹ µ¨·º¬·½ ≥ • qt|{x qŒ±·¨µ¦¨³·¬²± ¶·²µ¤ª¨ ¦¤³¤¦¬·¬¨¶²©·µ²³¬¦¤¯ µ¤¬±©²µ¨¶·¦¤±²³¼·µ¨ ¶¨q²∏µ±¤¯ ²© ‹¼§µ²¯²ª¼ qzz }uvz p uxu
¨·¨ ± ∂ Š qt||y qŒ·¨µ¦¨³·¬²± ²©·µ²³¬¦¤¯ µ¤¬±©²µ¨¶·}³¨µ©²µ°¤±¦¨ ²©¤¦¤±²³¼ º¤·¨µ¥¤¯¤±¦¨ °²§¨¯q ‹¼§µ²¯²ª¬¦¤¯ °µ²¦¨¶¶¨¶qts }yzt p y{x
¤µ·ς±¨ ½p ½¨¤ ∞o • «¬·©²µ§ • Š qt||y1 ≥·¨°©¯²º o·«µ²∏ª«©¤¯¯ ¤±§¦«¤±±¨ ¬¯½¤·¬²± ²©¶·¨°©¯²º ¥¼ µ²²·¶¬± ·«µ¨¨ ≤«¬«∏¤«∏¤± §¨¶¨µ·¶«µ∏¥¶q²∏µ±¤¯ ²© „µ¬§
∞±√¬µ²±°¨ ±·¶ovu }uzt p u{z
ײ¥Ω± ¤µ¬± ≤ o…²∏·¨± • o ≥ √¨¬±® qusss q Šµ²¶¶µ¤¬±©¤¯¯ ¤±§¬·¶³¤µ·¬·¬²±¬±ª¬±·²·«µ²∏ª«©¤¯¯o¶·¨°©¯²º ¤±§ √¨¤³²µ¤·¬²± ²©¬±·¨µ¦¨³·¨§ º¤·¨µ¬± ©²∏µ©²µ¨¶·
¦¨²¶¼¶·¨°¶¬± º ¶¨·¨µ± „°¤½²±¬¤q²∏µ±¤¯ ²© ‹¼§µ²¯²ª¼ ouvz }ws p xz
∂¤± ⁄¬­® „ Œ  o …µ∏¬­±½¨ ¨¯ „ qusst q ²§¨¯¯¬±ªµ¤¬±©¤¯¯¬±·¨µ¦¨³·¬²± ¥¼ √¨ ª¨·¤·¬²± ²©√¤µ¬¤¥¯¨ §¨±¶¬·¼ ∏¶¬±ª¤± ¤§¤³·¨§¤±¤¯¼·¬¦¤¯ °²§¨¯q °¤µ·t1 ²§¨¯
§¨¶¦µ¬³·¬²±q²∏µ±¤¯ ²© ‹¼§µ²¯²ª¼ ouwz }uvs p uv{
tsu 第 t期 巩合德等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