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区大多为贫困农村地区,低收成的退耕地上养活着大量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欲想实现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就必须关注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退耕还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贫困山区必须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贵州省古胜村实施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以退耕还林的实施为背景,以优化地区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的原则,在短短的2年内使全村初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说明:1)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的脱贫工作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2)外部力量的介入应以转变当地干群的发展观为根本,以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3)外部力量投入后,其运作方式决定退耕还林工程和脱贫工作的实施效果,而“本土化+制度化”这一策略值得借鉴。
Regions that are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 in China are mostly poverty rural areas,in which large quantities of low-level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s depend on sterile abandoned farmlands.Under such situations,it is urgent to focus on and appropriat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ocal governmental revenues,farmers’living standards and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land,so as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aim of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Consequently,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lang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must be combined tightly.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 as background,the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 in Gusheng Village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by optimizing loc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self-development abilities. Fully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Production,Livelihood and Ecology”,Gusheng village has primarily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pattern in just 2 years.After the analysis of operation of Gusheng Program,this article showed that:1) Exterior forces had to be introduced to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2)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ior forces had to be rooted in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views of local cadres and masses, and directed at improving self-development abilities of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3) Once exterior forces were introduced,the way of their operation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while the strategy of “Localization+Systematization” was well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全 文 :第 wt卷 第 x期
u s s x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t o²1x
≥ ³¨qou s s x
编者按 }退耕还林k草l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 o因其覆盖面广 !政府投入力度大 !意义深
远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但是 o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执行不力 !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o尤其是贫困地区 o
由于大量劳动力转移困难 o反弹现象屡见不鲜 ∀本文对云 !贵 !川 v省退耕还林工程地区坡耕地上的劳动力 !
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 !国家级贫困县基本情况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总体布局等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 o并对贵州省黔西县古胜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o得出结论 }以转变发展观为根本 o以提
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o以外部力量的介入为推动力 o实行/本土化 n制度化0的策略 o可以实现/生
产发展 !生活提高 !生态改善0/三生共赢0和/地方财政收入 !农户生活水平 !退耕还林目标0/三方共赢0 ∀这
些为目前退耕还林k草l工程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
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 ) 贵州省古胜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本土化 n制度化0
昌敦虎 叶文虎
k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tss{ztl
摘 要 }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区大多为贫困农村地区 o低收成的退耕地上养活着大量低水平的农村劳动
力 o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欲想实现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 o就必须关注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农户生活水平和
退耕还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贫困山区必须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 ∀贵州省古胜村实施的自
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以退耕还林的实施为背景 o以优化地区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工
作 o充分体现生产发展 !生活提高 !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0的原则 o在短短的 u年内使全村初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
转变 ∀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说明 }tl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的脱贫工作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 ~ul外
部力量的介入应以转变当地干群的发展观为根本 o以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vl外部力量投入
后 o其运作方式决定退耕还林工程和脱贫工作的实施效果 o而/本土化 n制度化0这一策略值得借鉴 ∀
关键词 } 退耕还林 ~贫困地区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 ~本土化 n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 }ƒvsz1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xlsx p sty| p sy
收稿日期 }ussx p sw p u| ∀
资助项目 }古胜社区发展项目 ∀
Χονϖερσιον οφ Φαρµλανδ το Φορεστλανδ ανδ Συσταιναβλε ∆εϖελοπ µεντ ιν Ποϖερτψ Αρεασ
) ) ) ≤¤¶¨ ≥·∏§¼ ²© ∏¶«¨ ±ª ∂¬¯¯¤ª¨ o∏¬½«²∏°µ²√¬±¦¨
≤«¤±ª⁄∏±«∏ ≠¨ • ±¨«∏
k Ρεσεαρχη Χεντερφορ Χηινα Συσταιναβλε ∆εϖελοπµεντo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ειϕινγtss{ztl
Αβστραχτ} ª¨¬²±¶·«¤·¤µ¨ ¬°³¯ °¨¨ ±·¬±ª·«¨ ³²¯¬¦¼ ²©¦²±√¨ µ¶¬±ª©¤µ°¯¤±§·²©²µ¨¶·¯¤±§¬± ≤«¬±¤¤µ¨ °²¶·¯¼ ³²√¨ µ·¼ µ∏µ¤¯
¤µ¨¤¶o¬± º«¬¦« ¤¯µª¨ ∏´¤±·¬·¬¨¶²© ²¯ºp¯ √¨¨ ¯ ¤ªµ¬¦∏¯·∏µ¤¯ ¤¯¥²∏µ©²µ¦¨¶ §¨ ³¨ ±§ ²± ¶·¨µ¬¯¨ ¤¥¤±§²±¨ §©¤µ°¯¤±§¶q±§¨µ¶∏¦«
¶¬·∏¤·¬²±¶o¬·¬¶∏µª¨±··²©²¦∏¶²±¤±§¤³³µ²³µ¬¤·¨¯¼ §¨¤¯ º¬·«·«¨ µ¨ ¤¯·¬²±¶«¬³¶¤°²±ª ²¯¦¤¯ ª²√¨ µ±°¨ ±·¤¯ µ¨√¨ ±∏¨¶o©¤µ°¨ µ¶. ¬¯√¬±ª
¶·¤±§¤µ§¶¤±§¦²±√¨ µ¶¬²± ²©©¤µ°¯¤±§·²©²µ¨¶·¯¤±§o¶² ¤¶·²ª∏¤µ¤±·¨¨ ·«¨ µ¨¤¯¬½¤·¬²± ²©±¤·¬²±¤¯ ¤¬° ²©¦²±√¨ µ¶¬±ª©¤µ°¯¤±§·²
©²µ¨¶·¯¤±§q≤²±¶¨ ∏´¨±·¯¼o¦²±√¨ µ¶¬²± ²©©¤µ°¯¤±§·²©²µ¨¶·¯¤±ª·¤±§³²√¨ µ·¼ ¤¯¯¨ √¬¤·¬²±¬± ∏±§¨µ§¨√¨ ²¯³¨ § °²∏±·¤¬±²∏¶¤µ¨¤¶°∏¶·
¥¨ ¦²°¥¬±¨ §·¬ª«·¯¼qפ®¬±ª·«¨ ¬°³¯ °¨¨ ±·¤·¬²± ²©¦²±√¨ µ¶¬±ª©¤µ°¯¤±§·²©²µ¨¶·¯¤±§¤¶¥¤¦®ªµ²∏±§o·«¨ ±¤·∏µ¨ ¦²±¶¨µ√¤·¬²± ¤±§
¦²°°∏±¬·¼ §¨√¨ ²¯³°¨ ±·³µ²ªµ¤° ¬± ∏¶«¨ ±ª ∂¬¯¯¤ª¨ ²© ∏¬½«²∏ °µ²√¬±¦¨ º¤¶¦¤µµ¬¨§ ²∏·¥¼ ²³·¬°¬½¬±ª ²¯¦¤¯ §¨ √¨ ²¯³°¨ ±·
¦²±§¬·¬²±¶¤±§¬°³µ²√¬±ª¶¨ ©¯p§¨ √¨ ²¯³°¨ ±·¤¥¬¯¬·¬¨¶q ƒ∏¯¯ ¼ µ¨©¯ ¦¨·¬±ª·«¨ ³µ¬±¦¬³¯¨²© / ≤²°³µ¨«¨ ±¶¬√¨ ¼¯ °³µ²√¬±ª °µ²§∏¦·¬²±o
¬√¨ ¬¯«²²§¤±§∞¦²¯²ª¼0 o∏¶«¨ ±ª√¬¯¯¤ª¨ «¤¶³µ¬°¤µ¬¯¼·µ¤±¶©²µ°¤·¬²±²©·«¨ §¨√¨ ²¯³¬±ª³¤·¨µ±¬±∏¶·u ¼¨ ¤µ¶q©·¨µ·«¨ ¤±¤¯¼¶¬¶
²©²³¨µ¤·¬²± ²©∏¶«¨ ±ª°µ²ªµ¤°o·«¬¶¤µ·¬¦¯¨ ¶«²º¨ §·«¤·}tl ∞¬·¨µ¬²µ©²µ¦¨¶«¤§·²¥¨ ¬±·µ²§∏¦¨§·²³²√¨ µ·¼ ¤¯¯¨ √¬¤·¬²± ∏±§¨µ·«¨
¥¤¦®ªµ²∏±§ ²© ¦²±√¨ µ¶¬±ª ©¤µ°¯¤±§·² ©²µ¨¶·¯¤±§~ul ׫¨ ¬±·µ²§∏¦·¬²± ²© ¬¨·¨µ¬²µ©²µ¦¨¶ «¤§·² ¥¨ µ²²·¨§¬± ·µ¤±¶©²µ°¬±ª
§¨ √¨ ²¯³°¨ ±·√¬¨º¶²© ²¯¦¤¯ ¦¤§µ¨¶¤±§ °¤¶¶¨¶o¤±§§¬µ¨¦·¨§¤·¬°³µ²√¬±ª ¶¨ ©¯p§¨ √¨ ²¯³°¨ ±·¤¥¬¯¬·¬¨¶²© ∏±§¨µ§¨√¨ ²¯³¨ §µ∏µ¤¯
¤µ¨¤¶~vl ±¦¨ ¬¨·¨µ¬²µ©²µ¦¨¶ º¨ µ¨ ¬±·µ²§∏¦¨§o·«¨ º¤¼ ²©·«¨¬µ²³¨µ¤·¬²± §¨·¨µ°¬±¨ §·«¨ ©¨©¨¦·¶²© ¦²±√¨ µ¶¬±ª©¤µ°¯¤±§·²
©²µ¨¶·¯¤±§¤±§³²√¨ µ·¼ ¤¯¯¨ √¬¤·¬²±¬± ∏±§¨µ§¨√¨ ²¯³¨ §¤µ¨¤¶oº«¬¯¨ ·«¨ ¶·µ¤·¨ª¼ ²© / ²¦¤¯¬½¤·¬²±n ≥¼¶·¨°¤·¬½¤·¬²±0 º¤¶º¨ ¯¯ º²µ·«
∏¶¬±ª©²µµ¨©¨µ¨±¦¨ q
Κεψ ωορδσ} ¦²±√¨ µ¶¬²±²©©¤µ°¯¤±§·²©²µ¨¶·¯¤±§~³²√¨ µ·¼¤µ¨¤~¶∏¶·¤¬±¤¥¯¨§¨ √¨ ²¯³°¨ ±·~§¨√¨ ²¯³°¨ ±·²∏·¯²²®~¯ ²¦¤¯¬½¤·¬²±n
¶¼¶·¨°¤·¬½¤·¬²±
t 退耕还林与农村脱贫
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这 u个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为根本出发点 o是继天然
林保护工程之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又一历史性举措 ∀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o退耕还林工程又是影响
退耕地区经济发展的诱因 o它将导致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 !农民收入甚至社会稳定发生改变 ∀把握得好 o会
向好的方向改变 o把握得不好则会向坏的方向改变 ∀我国退耕还林地区大部分为各级贫困县 o据 t||{年统
计资料 o贵州省陡坡开垦严重的 vs个县k市l中就有 us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对这些贫困县的农民而言 o耕
地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o因此退耕还林有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可靠的生活保障 ∀
表 1 云贵川 3 省退耕还林工程区基本情况统计 ≠
Ταβ . 1 Βασιχ δατα οφ αρεασ χονϖερσινγ φαρµλανδ το φορεστλανδ ιν Ψυνναν , Γυιζηου ανδ Σιχηυαν
地区
µ¨¤
四川
≥¬¦«∏¤±
贵州
∏¬½«²∏
云南
≠∏±¤±
长江流域及南方
退耕还林工程区平均
√¨ µ¤ª¨ ¯¨ √¨¯ ²©¤µ¨¤¶
¦²±√¨ µ¶¬±ª©¤µ°¯¤±§·²
©²µ¨¶·¯¤±§¬± ≠¤±ª·¶¨
¬√¨ µ
¤¶¬± ¤±§
¶²∏·« ≤«¬±¤
坡耕地劳动力占当地农村劳动力比例
°µ²³²µ·¬²± ²© ¤¯¥²µ©²µ¦¨¶²± ¶¯²³¨ ©¤µ°¯¤±§·² ²¯¦¤¯ ¤ªµ¬¦∏¯·∏µ¤¯ ¤¯¥²µ©²µ¦¨¶Πh xs qyv y{ qty yw qut wz qz{
坡耕地粮食产量
ƒ²²§¶·∏©©³µ²§∏¦·¬²± ²± ¶¯²³¨ ©¤µ°¯¤±§Πk®ª#«°pul v v{u qx u szz qx t uys u vws
坡耕地粮食产量占当地粮食总产量
°µ²³²µ·¬²± ²©©²²§¶·∏©©³µ²§∏¦·¬²± ²± ¶¯²³¨ ©¤µ°¯¤±§·² ²¯¦¤¯ ©²²§¶·∏©©³µ²§∏¦·¬²±Πh ys q|w wv qyx u{ qus vt quz
坡耕地面积占当地农业用地面积
°µ²³²µ·¬²± ²©¶¯²³¨ ©¤µ°¯¤±§¤µ¨¤·² ²¯¦¤¯ ¤ªµ¬¦∏¯·∏µ¤¯ ¤¯±§¤µ¨¤Πh zs qs{ ys qwu wy qxt wv qw|
uxβ以上坡耕地粮食产量
ƒ²²§¶·∏©©³µ²§∏¦·¬²± ²± ¶¯²³¨ ©¤µ°¯¤±§¶·¨ ³¨¨µ·«¤± uxβΠk®ª#«°pul t yxz qx t |vx t t|u qx t zxx
uxβ以上坡耕地粮食产量占当地粮食总产量的比例
°µ²³²µ·¬²± ²©©²²§¶·∏©©³µ²§∏¦·¬²± ²± ¶¯²³¨ ©¤µ°¯¤±§¶·¨ ³¨¨µ·«¤± uxβ·² ²¯¦¤¯ ©²²§¶·∏©©³µ²§∏¦·¬²±Πh v qxz | qzx w qxx w qs{
uxβ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当地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
°µ²³²µ·¬²± ²©¶¯²³¨ ©¤µ°¯¤±§¤µ¨¤¶·¨ ³¨¨µ·«¤± uxβ·² ²¯¦¤¯ ¤ªµ¬¦∏¯·∏µ¤¯ ¤¯±§¤µ¨¤Πh { qvz tw qww z q|u z qx{
≠以上数据是作者对国家林业局 ussu年 y月发布的5退耕还林工程规划kusst ) ustsl6中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 ∀ ׫¨ §¤·¤ ¤¥²√¨¤µ¨
²¥·¤¬±¨ §¤©·¨µ¦¤¯¦∏¯¤·¬²± ¤¦¦²µ§¬±ª·²°µ²¨¦·°¯¤± ²± ≤²±√ µ¨¶¬²± ²©ƒ¤µ°¯¤±§·² ƒ²µ¨¶·¯¤±§kusst ) ustsl³∏¥¯¬¶«¨ §¬±∏± ussu ¥¼ ≥·¤·¨ ƒ²µ¨¶·µ¼ §°¬±¬¶·µ¤·¬²±q
由表 t可知 o云贵川 v省 uxβ以上坡耕地粮食平均产量分别为 t t|u1x !t |vx !t yxz1x ®ª#«°pu o都低于国
家每年在长江流域及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粮食补助标准 u uxs ®ª#«°pu ∀因此 o就粮食补助而言 o退耕还
林政策有其易于推行的一面 ∀但在实际工作中 o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 ∀
表 t列出的是云贵川 v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地区坡耕地上的劳动力 !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基本数据 ∀
云贵川 v省属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 o他们在 usst ) usts年的坡耕地造林任务分别为
{v1v !{y1s !tvv1v万 «°u tl o分别占长江流域及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退耕地造林任务的 tt1v h !tt1z h !
t{1t h o是该退耕还林工程大区任务量最多的 v个省份 o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个主战场 ∀表 u显示了长江流
域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布局 o由表可见西南 v省的退耕还林地区基本上都是 uxβ以上的陡坡耕地 ∀
tl 国家林业局 qussu q退耕还林工程规划kusst ) ustsl
szt 林 业 科 学 wt卷
表 2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总体布局 ≠
Ταβ . 2 Οϖεραλλ αρρανγεµεντ οφ χονϖερσιον οφ φαρµλανδ το φορεστλανδ ιν Ψανγτσε Ριϖερ Βασιν ανδ Σουτη Χηινα
退耕地区
µ¨¤¶²©©¤µ°¤¯¤±§·² ¥¨ ¦²±√¨ µ¶¨§
退耕要求
⁄¨ °¤±§¶²± ¦²±√ µ¨¶¬²±
西南高山峡谷区
≥²∏·«º ¶¨·¤¯³¬±¨ ¤±§¦¤±¼²± ¤µ¨¤
uxβ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²±√ µ¨¶¬²±©²µ¤¯¯¶¯²³¨ ©¤µ°¯¤±§¶·¨ ³¨¨µ·«¤± uxβ
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
≤«∏¤±p≠∏p÷¬¤±ªp∞ «¬¯¯¼ ¤µ¨¤
uxβ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tx ∗ uxβ坡耕地尽量退耕还林
≤²±√ µ¨¶¬²±©²µ¤¯¯¶¯²³¨ ©¤µ°¯¤±§¶·¨ ³¨¨µ·«¤± uxβ
≤²±√¨ µ¶¬²±©²µ¶¯²³¨ ©¤µ°¯¤±§¬±·«¨ µ¤±ª¨ ²©tx ∗ uxβ ¤¶°¤±¼ ¤¶³²¶¶¬¥¯¨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
≠¤±ª·¶¨ ¬√ µ¨°¬§§¯¨¤±§ ²¯º µ¨µ¨¤¦«¨¶ ²¯º «¬¯¯¶¤µ¨¤
uxβ以上坡耕地和 tx ∗ uxβ生态地位重要的坡耕地 o能退的须全部退耕还林
≤²±√ µ¨¶¬²±©²µ¤¯¯¶¯²³¨ ©¤µ°¯¤±§¶·¨ ³¨¨µ·«¤± uxβ ¤±§¶¯²³¨ ©¤µ°¯¤±§¬±·«¨ µ¤±ª¨
²©tx ∗ uxβ º¬·« ¦¨²¯²ª¬¦¤¯ ¶¬ª±¬©¬¦¤±¦¨ ¤¶°¤±¼ ¤¶³²¶¶¬¥¯¨
云贵高原区
≠∏±±¤±p∏¬½«²∏³¯¤·¨¤∏¤µ¨¤
能退的 uxβ以上坡耕地尽量退耕还林
≤²±√¨ µ¶¬²±©²µ¤¯¯¶¯²³¨ ©¤µ°¯¤±§¶·¨ ³¨¨µ·«¤± uxβ ¤¶°¤±¼ ¤¶³²¶¶¬¥¯¨
琼桂丘陵山地区
¤¬±¤±p∏¤±ª¬¬«¬¯¯¼ °²∏±·¤¬±²∏¶¤µ¨¤
恢复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目的的乔木林
¶¨·²µ¤·¬²± ²©¤µ¥²µ©²µ¨¶·º¬·«·«¨ ¤¬° ²© °¤¬±·¤¬±¬±ªº¤·¨µ¶²∏µ¦¨ ¤±§¶²¬¯
长江源头高寒草原草甸区
≠¤±ª·¶¨ ¬√ µ¨©²∏±·¤¬±«¨¤§¦²¯§¤¯³¬±¨ ¶·¨³³¨ ¤±§ ° ¤¨§²º¯ ¤±§¤µ¨¤
uxβ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²±√ µ¨¶¬²±©²µ¤¯¯¶¯²³¨ ©¤µ°¯¤±§¶·¨ ³¨¨µ·«¤± uxβ
≠以上信息是作者对国家林业局 ussu年 y月发布的5退耕还林工程规划kusst ) ustsl6进行整理得到 ∀ ׫¨ ¬±©²µ°¤·¬²± ¤¥²√¨ ¤µ¨ ²¥·¤¬±¨ §
¤¦¦²µ§¬±ª·² °µ²¨¦·°¯¤± ²± ≤²±√¨ µ¶¬²± ²©ƒ¤µ°¯¤±§·² ƒ²µ¨¶·¯¤±§kusst ) ustsl ³∏¥¯¬¶«¨ §¬± ∏±¨ ussu ¥¼ ≥·¤·¨ ƒ²µ¨¶·µ¼ §°¬±¬¶·µ¤·¬²±q
云贵川 v省 uxβ以上坡耕地粮食产量占坡耕地粮食产量的比例分别只有 ty1tv h !uu1vw h !x1{y h o而 v
省 uxβ以上坡耕地面积分别达到坡耕地总面积的 tz1sv h !uv1| h !tt1|w h ∀在这 v个省区 ouxβ以上坡耕地粮
食单产分别只有相应省份坡耕地粮食平均单产的 |x h !|v h和 w| h ∀
正因为如此 o依赖在 uxβ以上坡耕地上耕作生活的农民更加贫困 o换句话说就是在粮食产出相同的前提
下 o在 uxβ以上坡耕地上耕作的农民要比在其它坡耕地上耕作的农民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云南 !贵州 !四川坡
耕地劳动力占相应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就分别为 yw1ut h !y{1ty h和 xs1yv h ∀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地假
定 o若要产出等量的粮食 ouxβ以上坡耕地上的劳动力投入至少是坡耕地平均劳动力投入的 u倍 ∀于是可以
估计 o西南 v省 uxβ以上坡耕地上的劳动力占相应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为 us1zu h !vs1wx h !x1|v h ∀
由此可见 o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要十分重视大量低水平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
表 3 四川 !贵州 !云南 3 省退耕还林工程区国家级贫困县统计情况 ≠
Ταβ . 3 Στατιστιχαλ δατα οφ νατιοναλ υνδερδεϖελοπεδ χουντιεσιν αρεασ χονϖερσιον φαρµλανδ το φορεστ ιν Σιχηυαν , Γυιζηου ανδ Ψυναν
地区 µ¨¤ 四川 ≥¬¦«∏¤± 贵州 ∏¬½«²∏ 云南 ≠∏±±¤±
地区内贫困县的数目 ∏°¥¨µ²©³²√¨ µ·¼ ¦²∏±·¬¨¶ vy xs zv
工程涉及贫困县的数目 ∏°¥¨µ²©³²√ µ¨·¼ ¦²∏±·¬¨¶³¤µ·¬¦¬³¤·¬±ª¬± ¦²±√ µ¨¶¬²± ²©©¤µ°¯¤±§·²©²µ¨¶· vy xs zv
贫困县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比例 °µ²³²µ·¬²± ²©³²√¨ µ·¼ ¦²∏±·¬¨¶³¤µ·¬¦¬³¤·¬±ª¬± ¦²±√¨ µ¶¬²± ²©©¤µ°¯¤±§·²©²µ¨¶·Πh tss tss tss
贫困县中退耕还林重点县的数目 ∏°¥¨µ²©³²√ µ¨·¼ ¦²∏±·¬¨¶º¬·«ªµ¨¤·¨µ¬°³²µ·¤±¦¨ vu w| v|
贫困县中退耕还林重点县的比例 °µ²³²µ·¬²± ²©³²√¨ µ·¼ ¦²∏±·¬¨¶º¬·«ªµ¨¤·¨µ¬°³²µ·¤±¦¨Πh {| |{ xv
≠国家级贫困县的确定参考 ussw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 ⁄¨ ·¨µ°¬±¤·¬²± ²©±¤·¬²±¤¯ ³²√ µ¨·¼ ¦²∏±·¼ µ¨©¨µ¶·² °¤¬± ¦²∏±·¼ ¬¯¶·©²µ±¤·¬²±¤¯
³²√ µ¨·¼ ¤¶¶¬¶·¤±¦¨ ¤±§ ¬¨³¯²¬·¤·¬²± º²µ®¬± ussw1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 o与大量劳动力需要得到转移同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退耕还林工程区中贫困地
区的脱贫问题 ∀从表 v可见 ov个省区的贫困县全部都是退耕还林工程区 o且贫困县中退耕还林重点县的比
例也相当高 o在云南 !贵州 !四川 v省分别为 xv h !|{ h !{| h ∀因此 o西南 v省既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任务最
重的地区 o同时也是我国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可见 o退耕还林工作与农村脱贫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
系 }其一 o退耕还林工程区与贫困地区在分布上有着很高的重合率 ∀这些地区往往文化落后 o农民的生活对
陡坡耕地和山林薪柴的依赖性强 o因而退耕还林工程可能对这些地区今后农民的生活 !农业用地的可支配量
造成影响 o甚而可能影响当地的发展 ∀其二 o退耕还林工程区分布着大量的低水平农村劳动力 o在退耕后 o由
于他们文化素质不高 o缺乏从事其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o因此如何使这些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是一个巨
大的挑战 ∀
由于在退耕还林的政策中 o不但没有专门给地方政府提供开展退耕还林的动员和协调工作的经费 o而且
tzt 第 x期 昌敦虎等 }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 ) 贵州省古胜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本土化 n制度化0
还要求减少退耕农户的订购粮和农业税 ∀这样一来 o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地区的地方政府将面临财政收入减
少 !而财政支出增加的问题 ∀因此 o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退耕农户的生活水平这 v
方面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贫困地区就显得十分普遍和突出 ∀由此可见 o要想使退耕还林工程得到有效实施 o给
农村脱贫带来机会 o就必须使退耕还林目标 !地方政府和退耕农户 v者得到/共赢0 ∀对于已经脱贫的地区 o
甚至可以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而走向小康 ∀反之则会给农村脱贫增加困难 ∀所以说 o退耕还林工程必
须与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结合起来 o相互促进 o才能实现/三方共赢0的目标 ∀
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在实质上是这些地区选择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问题 ∀我国政府自 us世纪 {s年代
中期开始 o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扶贫开发 o成效显著 ∀但是 o返贫现象也在相当范围内存在 o近几年某些
农村返贫率持续攀高的现象说明 o大量扶贫资金的投入 o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农村找到并走上适合自身
特点的发展道路 ∀究其原因 o在于对/发展0的理解和操作上出现了偏颇 ∀
发展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前提 o一为发展条件 o二为发展能力 ∀前者为发展的外在前提 o后者为发展的内
在基础 o二者相互制约 o缺一不可 ∀一味加大发展条件的投入 o而在发展能力的建设上乏力 o是当前我国农村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o在客观上改变的是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o即提高了生态环
境质量 o为产业结构的改变打下基础 ∀但发展条件的改变并不等同于发展能力的提升 o因此 o扶贫必须十分
关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如果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o贫困农村地区就有可能很好地利用发
展条件的变化 o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o逐步实现脱贫 ∀
在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背景下开展的贵州省素朴镇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 o为我们提供了
如何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把改变地区发展条件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进而建立合理发展机制结合
在一起的可供借鉴的范例 ∀
u 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实施及其成果
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在本质上是由退耕还林工程 !古胜村脱贫工作以及贫困地区可持续发
展 v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其中 o该项目采取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o运作方式的合理性决定着项目所涉及的这
v方面工作的实施效果 ∀以下通过总结古胜村在项目开展的时段内所发生的变化 o梳理出该项目在运作过
程中遵循的基本策略 ∀
古胜村属于贫困村 o共有 tx个村民小组 ows|户人家 o总人口 t |t{人 ∀全村土地面积 y1| ®°u o耕地面积
仅 t1sz ®°u o大多数耕地为典型的坡耕地 o加上当地石漠化程度严重 o使得农作物生产根本不足以维持村民
的正常生活 o年人均收入不到 yss元 o甚至一些家庭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就在两年之前全村青壮年劳动
力还几乎全部都外出打工 o农业生产的水平极其低下 ∀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o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导致了古胜村水源枯竭 o该村成为黔西县人畜饮水十分困
难的地区 ∀usst年 {月 o古胜村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 o到 ussv年全村退耕地总面积为 tvv «°u ∀由于全村
粮食年产量不足 u uxs ®ª#«°pu o出于对粮食补贴的考虑 o村民们比较支持退耕还林的政策 ∀然而 o由于在
/还林0时并没有根据当地热量集中在春夏这一特殊的生态条件来选择树种 o而是一味追求/冬天要有绿 o春
天要有花 o秋天要有果0的理想状态 o结果造成所栽种林木成片死亡 o根本无法实现涵养水源的目标 ∀此外 o
当时大多数村民都认为 o{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使该村的生态林产生出真正的经济效益 o而为了获得粮食补
助 o村民大量种植树木 o也不顾这些树木是否可以存活 ∀至于 {年之后粮食补助停止时 o{s h的村民打算 }
/如果生态林的 {年补贴结束了 o我们就只能再开荒种地0 ∀
ussv年 u月 o在非政府组织k草海农民发展协会 !自然之友l !政府组织k素朴镇人民政府 !贵州省林业
厅l !研究者 !志愿者以及古胜村农民的共同参与下 o该村开始了为期 u年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 ∀项目
的运行目标包括如下 v个方面的内容 }tl在当地社区培养本土化的具有自我组织 !自我分析 !自我合理协调
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基层组织 o产生和规范适合当地的民主监督制度 ~ul在提高村民的自我环境意识
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 o发掘当地农村区域自然生态经济潜力 ~vl通过自然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o创造小范
围的人与人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机制 ∀该项目的外部投入为 uu万元 o运行时间为 u年 ∀根据有关数据
计算 o项目的外部投入只占相同时段内我国在西部贫困农村相同规模人口数量上扶贫资金投入的 ww h k财
uzt 林 业 科 学 wt卷
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 ousswl ∀
在发展条件上 o项目着重投入村里公路 !水利 !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两年内 o古胜村开辟道路 x条 o
共 z ®° o外部资金与村民投入共 v万元 o相当于普通道路建筑成本的 trx ~与此同时 o村里还建成了许多实用
性强 !成本低的蓄水池 o使相当一部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村里还用水泥电线杆取代木质电线杆 o降低 xs h
以上的费用 ~作为试点 o项目也资助了约 tΠts的农户建成沼气池 o目前许多村民正在自我集资修建沼气池 ∀
在发展能力的提高上 o项目注重寻找退耕还林后适于本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o引进相应技术及小额信贷
基金 ∀目前全村已在山坡上种植苦丁茶 wz sss株 o成活率在 |s h左右 ~在承包地里大量种植经济林 o如桃 !
柿子 !板栗 !核桃 o仅这一项就使该村的 u个组每户增收超过 t sss元 ~v个试点组建立了小额信贷基金及相
应的管理制度 o增强了这些村民自身的组织能力 o在农户之间建设了相互帮助 !相互监督的信用体系 ∀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 o以上工作促成了古胜村公众发展观念的转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村民们
已经由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被动接受和消极态度 o转变到现在的从涵养水源 !稳定发展基础的高度上理解退耕
还林的重要性 o并开始发挥集体的作用积极主动保护退耕林地 !草地 ∀现在 o全村已经无偿封山 xus «°u o远
远超出退耕还林工程的要求 ∀自封山以来 o并未出现盗砍盗伐现象 o且传统上为该村薪柴来源的松球和松针
现在也成为村民们的保护对象 ∀进而 o村民们认识到技术比资金对于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正是由于村民整
体发展观的转变 o古胜已开始向着一条/生活提高 o生产发展 o生态改善0的/三生共赢0k田大庆等 ousswl的发
展道路迈进 ∀目前 o村民平均年收入稳定在 yss元左右 o部分村民年收入可达 t sss ∗ u sss元 ~外出打工者
比 u年前减少了约 xs h ~全村所有水源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全村的生活和生产要求 ~村民与上级政府的关
系也比 u年前改善许多 ∀
为了使村民合理有效利用项目资金 o全村 tx个小组各组产生了自己的管理集体 o在这 tx个管理集体的
人员中推选出 x人 o成立全村的总管理委员会 ∀u年以来 o全村的项目就由该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 ∀在前述
工作的基础上 o古胜农民于 ussw年 tt月自发组织成立了生态产业发展协会 ∀作为全村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的协调组织 o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协会服务于全村 o并具有严格的选举制度 ∀这是该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标
志 o又是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事实上 o该项目结束后 o古胜村最近争取到了贵州省农业厅的养殖扶持和黔西
县水土保持办公室 xs万元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投入 o这既是村民与政府关系改善的写照 o也是其吸引投资能
力的绝好体现 ∀很明显 o古胜村的/模式0是通过项目工作的开展 o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有机地结合 o
从而实现退耕还林目标 !地方政府和古胜村民 v方的/共赢0 ∀
古胜项目在运作中一方面尊重当地社会的文化 !民俗和村规 o并在操作中准确把握此方向 o这一/本土
化0的做法无疑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 o古胜项目的运作贯彻了/三生共赢0和/三方共
赢0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 o体现了对当地社会发展现状的全面考虑 o村民自发成立的生态产业发展协会则
是将这一行为准则确定下来的/制度化0成果 ∀因此 o古胜项目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本土化
n制度化0 o这种策略从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和行为准则两个方面保证了实施成果的有效性 o值得借鉴 ∀
v 项目成果对贫困农村地区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启示
可以看出 o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其配套工作的落实 o已经深刻地从环境基础和产业结构上改变了古胜
村的发展条件 ∀在项目实施以前 o全村沿袭传统的思想观念 o抱着开荒种地不肯放松 o传统的生存方式具有
非常强的惰性 o因而造成了地区发展条件与自身发展模式 !生存方式之间的巨大矛盾 ∀这种现象说明 o在项
目没有介入的时候 o古胜村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其发展模式以适应发展条件的改变 ∀发展能力不高是该村
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o且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凸显出来 ∀
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项目的介入 o从资金 !设备 !人才引进的角度 o无疑是使该村的发展条件再次
发生了改变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 o古胜村就不会变成今天的状态 ∀在项目运行与古胜村实现发展之间 o是
古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启动 ∀
因此 o该项目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 o实际上展示出了一种崭新的扶贫方式 }即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得全
村形成了全新而稳定的自我发展机制 o这种机制使该村在外部力量撤离后仍能维持新的发展模式 ∀
根据对古胜的介绍可知 o在项目实施以前 o古胜村发展模式的缺陷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环境的脆弱无法为
vzt 第 x期 昌敦虎等 }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 ) 贵州省古胜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本土化 n制度化0
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效供给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 o虽然进行了粮食补助 o也只是依靠外部投入改
变了发展条件 o并没有增强全村的发展能力 ∀村民们只是/退耕0 o而无法/还林0 o因而也没有改变其既有的
发展模式 ∀这样 o当粮食补助停止后 o毁林开荒 !重返贫困就不可避免 ∀
项目的介入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o作为外部投入 o它不是单纯地引入发展条件 o而是在/本土化 n制
度化0的基本策略下 o通过将改善发展条件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 o带动古胜村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 o使古胜村初步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此 o最重要的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机制的建设 ∀古胜村村
民通过项目受益 o并在生产实践中体会 !加深对新的发展模式的理解 o反过来用这种观念指导生产实践 o就在
反复的认识和实践中转变了发展观念 ∀产业发展协会的成立 o则是该村发展机制得以确立的标志 o也是其依
靠自身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以小额信贷基金为例 o项目对每个试点小组的投入为 t万元 o小组中每户
出资 ws元 o共同作为该组的信贷基金 ∀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 o对利息采用专人专管 o且利息的流向只
能是该组公益事业 o而在本金的分配 !偿还 !罚款上结合本村习俗作了严格的制度上的规定 ∀在借贷资金的
使用上也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o这样就保障了信贷基金从借贷到使用再到最后归还都是可以明确实现的 ∀
w 结论
在贫困农村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o由于造成了当地发展条件的改变 o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o将退耕还
林工作与脱贫工作结合起来 o以保证这些地区脱贫目标得以实现 }
tl同时优化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外部力量的介入 ∀一方面 o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
了发展条件 o贫困农村地区在旧的发展模式下 o可能加剧贫困 o因此必须尽快转变地区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 o
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是由相应社会的生存方式决定的 o而生存方式的转变一般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k叶文虎等 ousstl ∀因此 o要使生存方式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o外部力量一定程度的介入就是必须的 o但其介入
的方式应该是融入并转变当地的发展模式 o以提高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为主线 ∀
ul外部力量介入后可采取/本土化 n制度化0的运作方式 ∀应该说 o古胜村形成目前的发展机制是由该
项目的实施直接促成的 ∀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 o项目注重全村发展能力的建设 o所采用的是一种/本土化 n
制度化0的运作方式 ∀首先 o退耕还林政策的传达 o是在古胜农民生态发展协会这一村民组织培训本村素质
相对较高的村民后 o通过他们向其他村民传递来进行的 o这样既使政策变得真实可靠 o又便于村民之间的沟
通 o无形中也增强了村民的判断能力与协同能力 ∀其次 o协会将全村事务与村民个体利益有机结合 o并以本
地文化为基础制定出严格的村民组织制度 o提高了村民参与全村发展的积极性 o既克服了文化强制力不够的
缺陷 o又保证了政策 !制度的具体针对性 o从而实现了地方政府 !农民 !退耕还林目标 v者之间的/共赢0和/生
活提高 o生产发展 o生态改善0的/三生共赢0 ∀
vl转变贫困农村地区公众的发展观是根本 ∀地区的发展实质上是由当地物资生产 !人的生产和环境生
产构成的 v种生产k叶文虎等 ot||zl的运作方式的改变 ∀而 v种生产的运作又是由政府行为 !企业行为和公
众行为这 v种行为k王奇等 ousstl结合成的社会行为来实现的 ∀显然 o改变发展模式就要改变生产方式 o就
要改变社会行为 o而归根结底则是要改变当地干群的发展观 ∀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就是在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o全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关系 o并将此操作模
式内化到当地的发展机制中 o把地区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发展观的转变有机结合了起来 ∀
参 考 文 献
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 qussw1我国扶贫资金投向现状及建议 q经济研究参考 oky|l }t p w
田大庆 o王 奇 o叶文虎 qussw1 三生共赢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行为准则 q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okul }{ p tt
王 奇 o叶文虎 qusst1 三种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q环境保护 okttl }vy p v{
叶文虎 o邓文碧 qusst1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 q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okvl }t p w
叶文虎 o陈国谦 qt||z1 三种生产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q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okul }tw p t{
wzt 林 业 科 学 wt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