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PPLICATION OF PSYCHOPHYSICAL METHOD IN EVALUATION OF FOREIGN FOREST LANDSCAPES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全 文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王 雁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tsss|tl
陈鑫峰
k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tsss{vl
摘 要 } 本文系统介绍了常用于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几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o从数学和经验两方面介绍了
≥…∞法和 ≤法的异同点 o综述了国外针对森林景观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最后
总结了 vs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实践及由此摸索出来的各种森林景观元素与美景
度之间的关系 o并分析了森林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
关键词 } 森林景观评价 o心理物理学方法 o美景度 o林外景观 o林内景观
收稿日期 }t||{2sw2us ∀
/九五0国家攻关项目k|y2ssz2sw2sul o林业部重点课题k|y2xwl ∀
ΑΠΠΛΙΧΑΤΙΟΝ ΟΦ ΠΣΨΧΗΟΠΗΨΣΙΧΑΛ ΜΕΤΗΟ∆ ΙΝ Ες ΑΛΥΑΤΙΟΝ
ΟΦ ΦΟΡΕΙΓΝ ΦΟΡΕΣΤ ΛΑΝ∆ΣΧΑΠΕΣ
• ¤±ª ≠¤±
(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ρψ, 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
≤«¨ ± ÷¬±©¨ ±ª
( Φορεστ Ρεσουρχεσ ανδ Ενϖιρον µεντ Χολλεγε , ΒΦΥ Βειϕινγtsss{v)
Αβστραχτ : ƒ²∏µ √¨¤¯∏¤·¬²± ° ·¨«²§¶²©©²µ¨¶·¯¤±§¶¦¤³¨¶§¨µ¬√¨ §©µ²° ³¶¼¦«²³«¼¶¬¦¶¤µ¨ ³µ¨¶¨±·¨§q׫¨ ¼ ¤µ¨ oktl
≥«¤©¨µ¤±§²·«¨µ¶kt|y|l ¶∏°° §¨µ¤±®¬±ª¶ª¬√¨ ±·²¶¦¨±¨ ¶·²¤¦«¬¨√¨ ¤¶¦¨±¬¦¥¨¤∏·¼ √¤¯∏¨ q ׫¨¬µº²µ® «¤¶¥¨ ±¨
¬±±²√¤·¬√¨ ¤±§«¤¶¥¨ ±¨·«¨ ¥¤¶¬¶²©²·«¨µ¶·∏§¬¨¶¤··¨°³·¬±ª·² √¨¤¯∏¤·¨·«¨ ©¨©¨¦·¶²© ¤¯±§¶¦¤³¨ ¨¯ °¨ ±¨·¶²± ³µ¨©¨µ2
±¨¦¨ q ‹²º √¨¨ µo·«¨ ³µ¨§¬¦·¨§√¤µ¬¤¥¯¨k Ψιl¬¶²±¯¼ ¤±²µ§¬±¤¯ √¤¯∏¨ ¤±§·«¨ °²§¨¯ ¤¯¦®¶¬±·∏¬·¬√¨ ¤³³¨¤¯ ¶¬±¦¨ ¶²°¨
²©·«¨ ¬±§¨³¨ ±§¨±·√¤µ¬¤¥¯ ¶¨¶¨ °¨ ¬¯¯²ª¬¦¤¯ k¨ qªqo¤µ¨¤²©¤±¼ ®¬±§²© º¤·¨µ≅ ¤µ¨¤²©¬±·¨µ° §¨¬¤·¨ √¨ ª¨·¤·¬²±l qkul
…µ∏¶«¤±§…µ¬ªª¶¶¬°³¯¼ ¤√¨ µ¤ª¨§µ¤·¬±ª¶¤¶¶¬ª±¨ §·² ¤¯±§¶¦¤³¨ ¶¦¨±¨ ¶kt|z| ot|{sl q׫¨ ³µ¨§¬¦·¨§√¤µ¬¤¥¯¨k Ψιl
¬¶¤¯¶²¤± ²µ§¬±¤¯ √¤¯∏¨ o¤±§·«¨ ¼ «¤√¨ ±²··¤®¨ ±·«¨ ©¨©¨¦·²©²¥¶¨µ√¨ µ­∏§ª° ±¨·¤¯ ¦µ¬·¨µ¬¤¬±·²¤¦¦²∏±·qkvl ⁄¤±¬¨¯
¤±§…²¶·¨µkt|zyl °¨³«¤¶¬½¨ §·«¤·¶¦¨±¬¦¥¨¤∏·¼­∏§ª° ±¨·¶§¨³¨ ±§­²¬±·¯¼ ²±·«¨ ³¨µ¦¨¬√¨ §³µ²³¨µ·¬¨¶²©·«¨ ¤¯±§2
¶¦¤³¨ ¤±§·«¨ ­∏§ª° ±¨·¤¯ ¦µ¬·¨µ¬¤²©·«¨ ²¥¶¨µ√¨ µo¶²·«¨ ¼ ·µ¤±¶©²µ° §¨µ¤·¬±ª¶·² ²¥·¤¬± ≥¦¨±¬¦…¨ ¤∏·¼ ∞¶·¬°¤·¨¶
k≥…∞. ¶l oº«¬¦«·«¨²µ¨·¬¦¤¯¯ ¼ ¬¨³µ¨¶¶¶¦¨±¬¦¥¨¤∏·¼ ²± ¤±¬±·¨µ√¤¯ ¶¦¤¯¨qkwl …∏«¼²©©¤±§ ¨∏¶¦«±¨ µkt|z{l ¤±§
…∏«¼²©©¤±§ • ¨¯¯ °¤±kt|{sl ∏¶¨§¤¶¦¤¯¬±ª²©³¤¬µ¨§¦²°³¤µ¬¶²±¶¤±§µ¤±®²µ§¨µ¬±ª¶¥¤¶¨§²± ׫∏µ¶·²±¨ . ¶¤º ²©
≤²°³¤µ¤·¬√¨ ∏§ª° ±¨·q
׫¨ ¦²°³¤µ¬¶²± ¥¨·º¨¨ ± ≥…∞ ° ·¨«²§ ¤±§ ≤ ° ·¨«²§¬¶ª¬√ ±¨ º¬·« µ¨¶³¨¦··² ·«¨¬µ·«¨ ²µ¨·¬¦¤¯
§¨µ¬√¤·¬²±¶¤±§·«¨¬µ¨°³¬µ¬¦¤¯ ¼¯ ª¨ ±¨ µ¤·¨§¶¦¨±¬¦¥¨¤∏·¼ ° ·¨µ¬¦¶q ׫¨ ≥…∞ ¤±§ ≤ ° ·¨«²§¶¤µ¨ ¶¬°¬¯¤µ
·«¨ ²µ¨·¬¦¤¯ ¼¯¬± ·«¨ ·«¨ ¼ ¥²·« ¤¶¶¨¶¶§¬¶·µ¬¥∏·¬²±¤¯ ²√ µ¨¯¤³·«µ²∏ª«¦²±©∏¶¬²± ¬± ¤± ¤··¨°³··² §¨·¨µ°¬±¨
¤¯±§¶¦¤³¨ ¶¬°¬¯¤µ¬·¼ q ׫¨ §¬©©¨ µ¨±¦¨ ¬¶«²º ·«¨ ¼ ° ¤¨¶∏µ¨ ¦²±©∏¶¬²± ¤±§«²º ·«¨ ¼ §¨©¬±¨ ·«¨ §¬¶·µ¬¥∏·¬²±¤¯
²√ µ¨¯¤³²©¬±·¨µ¨¶·q׫¨ ≥…∞ ¤±§≤ ° ·¨«²§¶¤µ¨ ²©¨°³¬µ¬¦¤¯ ¼¯ ¦²±√ µ¨ª¨ ±·√¤¯¬§¬·¼ q׫¨ ªµ¨¤·¨¶·¤§√¤±2
·¤ª¨ ²© ≥…∞ ° ·¨«²§¬¶·«¤·¬·¤¯ ²¯º ¤ ¤¯µª¨µ¶¤°³¯¨¤±§¬¶°∏¦«¯¨ ¶¶·¬°¨¦²±¶∏°¬±ªo º«¬¯¨ ·«¨ ³¤¬µ¦²°2
³¤µ¬¶²± ≤³µ²¦¨§∏µ¨ ³µ²√¬§¨¶·«¨ °²¶·¬±©²µ°¤·¬²± ¤±§«¬ª«¨¶·³µ¨¦¬¶¬²±q
⁄¬¶¦∏¶¶¬²±¶∏³²± ¶²°¨¥¤¶¬¦¬¶¶∏¨¶¤µ¨ ³µ¨¶¨±·¨§q¨qªqo·«¨ ¦²±√ µ¨ª¨ ±¦¨ ²©¦²±¦¯∏¶¬²±¶¤¦«¬¨√ §¨©µ²°
©¬¨ §¯ √¨¤¯∏¤·¬²± ¤±§ ²©©¦¨2¥¤¶¨§ √¨¤¯∏¤·¬²±o·«¨ ° ¤¨¶∏µ¨¶·² ±¨¶∏µ¨ ·«¨ √¤¯¬§¬·¼ ²© ¶¤°³¯ §¨ ³«²·²¨ ¶¤±§
第 vx卷 第 x期t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
∂ ²¯1vx o ‘²1x
≥ ³¨qot | | |
©²µ¨¶·¶o·«¨ ­∏§ª° ±¨·¤¯ ¦²±√ µ¨ª¨ ±¦¨ ¤°²±ª§¬©©¨ µ¨±··¼³¨ ²©²¥¶¨µ√ µ¨¶o·«¨ ©¨©¨ ¦·²©µ¨ª¬²±¤¯ ©¤°¬¯¬¤µ¬·¼ ¤±§
³¶¼¦«²¯²ª¬¦¤¯ ©¤¦·²µ¶∏³²±·«¨ ­∏§ª° ±¨·²© ¤¯±§¶¦¤³¨ ¶¦¨±¬¦¥¨¤∏·¼ q
׫¨ ¤³³¯¬¦¤·¬²± ²©³¶¼¦«²³«¼¶¬¦¤¯ ° ·¨«²§¶¬±©²µ¨¶·¯¤±§¶¦¤³¨ ¶¨·¬°¤·¬²± §∏µ¬±ª³¤¶·vs ¼¨ ¤µ¶¬¶¬±·µ²2
§∏¦¨§·«µ²∏ª«¬±·¨ªµ¤·¬±ª¶²°¨·¼³¬¦¤¯ ¶·∏§¼ qŒ·¬¶§¬√¬§¨§¬±·²·º²³¤µ·¶) ²∏·2©²µ¨¶·¯¤±§¶¦¤³¨ √¨¤¯∏¤·¬²±
¤±§¬±2©²µ¨¶·¯¤±§¶¦¤³¨ √¨¤¯∏¤·¬²±o ° ¤¨±º«¬¯¨ o·«¨ °²¶·¦²°°²±¯ ¼ ∏¶¨§©²µ¨¶·¯¤±§¶¦¤³¨ ¨¯¨° ±¨·¶¤µ¨ ¬¯¶·2
§¨o¤±§·«¨ µ¨ ¤¯·¬²±¶«¬³¥¨·º¨¨ ± ¶²°¨¨¯¨° ±¨·¶¤±§¶¦¨±¬¦¥¨¤∏·¼ ¤µ¨ ¶∏°°¤µ¬½¨ §q
ƒ¬±¤¯ ¼¯ o·«¨ ¬¯°¬·¤·¬²±¶²©¤³³¯¬¦¤·¬²± ²©³¶¼¦«²³«¼¶¬¦¤¯ ° ·¨«²§¤µ¨ ¤±¤¯¼½¨ §o·«¨ °¤¬± ³²¬±·¶¤µ¨ ·«¤·
¬·¶¦¤µ¦¨ ¼¯ ¦²√ µ¨ √¨¤¯∏¤·¬²± ²©·«¨ °∏¯·¬³¯¨·µ¨¨¶³¨¦¬¨¶©²µ¨¶·¶o·«¨ √¤µ¬¤·¬²± ²©©²µ¨¶·¶¨¤¶²±¤¯ ¤³³¨ ¤µ¤±¦¨ o
·«¨ ¬±·¨ªµ¤·¬²± ²©©²µ¨¶·¤±§±²±2©²µ¨¶·¯¤±§¶¦¤³¨ ¨¯¨° ±¨·¶o·«¨ ±²±2·µ¨¨√ ª¨¨·¤·¬²±¶
Κεψ ωορδσ: ƒ²µ¨¶·¯¤±§¶¦¤³¨ √¨¤¯∏¤·¬²±o°¶¼¦«²³«¼¶¬¦¤¯ ° ·¨«²§¶o≥¦¨±¬¦¥¨¤∏·¼ o ’∏·2©²µ¨¶·¯¤±§¶¦¤³¨ o
Œ±2©²µ¨¶·¯¤±§¶¦¤³¨
对林分的美学评价是伴随着户外游憩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自 xs年代开始 o户外游憩业首先在以
美国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全面兴起 o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 ∀t|x{年 o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
了5户外游憩资源调查法案6 o并同时成立了户外游憩资源调查委员会k’∏·§²²µ• ¦¨µ¨¤·¬²± • ¶¨²∏µ¦¨¶
• √¨¬¨ º ≤²°°¬¶¶¬²±l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 }调查国民在当时 !t|zy年和 usss年时的户外游憩需求情
况 o调查现有的可游憩资源 o提出能满足当时和未来户外要求游憩的政策和程序建议 ∀这项工作持续
到 t|yu年 o其结果是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 uz个专项的调查分析报告 o即著名的 / ’ • • • ≤ 报告0 ∀
t|ys年 o美国国会又通过了5森林多种利用和永续利用法案6 o其中明确规定户外游憩是国有林经营的
主要目的之一 ∀t|y|年通过的5国家环境政策法6进一步指出 o要探索一些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评价环境
舒适度和其它价值的方法 o旨在提供一些既有高的生产力又有高的游憩观赏价值的环境资源 ∀而后来
的5森林和山地可再生资源管理法6kt|zw年l和5国有林经营法6kt|zy年l等法规都对开发森林的游憩
和风景价值提出了更明确和严格的要求k⁄²∏ª¯¤¶¶ot|{u ~…µ²º±ot|{yl ∀与此同时 o户外游憩业的发展
为森林经营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o从而为森林经营方式的转变注入了内在动力 ∀据 {s年代对美
国东北部地区的调查表明 o有 trw的非工业私有林主把提供游憩和风景欣赏作为其主要的经营方向
k• ∏§¬¶ ετ αλqot|{{l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 o森林经营者迫切希望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o如公众更愿意进
入哪一种类型的森林环境中从事游憩活动 ‚什么样的林分具有更高的风景观赏价值 ‚
t 介绍森林景观评价中主要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及其比较
1 q1 森林景观评价中几种心理物理学方法简介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 !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k‹∏¯¯
Œ∂ ετ αλ. ,t|{wl ∀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o正是运用了该学科的主要思想 ∀用心理物理学
方法建立森林景观评价模型包括 v部分内容 }ktl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 o既获得美景度k≥¦¨±¬¦¥¨¤∏·¼l
量值 ~kul将森林景观进行要素分解并测定各要素量值 ~kvl建立美景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显
然 o该方法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 o其森林景观价值高低以公众评判为依据 o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 ∀第二 o
森林景观的物理特征能够客观或比较客观地加以测定 o这样就避免了大量运用诸如多样性 !奇特性 !统
一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它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 ∀由此可见 o心理物理学方法更能客观反映某一森
林景观的实际美学价值 o同时又能方便地与森林经营措施结合起来 o从而对森林经营者具有更直接的
指导意义 ∀正因如此 o该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o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
因森林美景度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不同 o心理物理学方法又派生出各种不同版本 o主要包
括 }ktl≥«¤©¨µ等人将各景观得分值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得美景度值k≥«¤©¨µετ αλqo¯|y|l o后来的重复试
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k≥«¤©¨µ¤±§ ײ²¥¼ o¯|zvl ∀但这种方法有明显缺点 o如它所建立模型的
因变量k Ψιl只是一个序数值 o另外 o由于其中采用的一些自变量显得不合逻辑k如各种水体面积 ≅中间
ttt x期 王 雁等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植被面积l o致使其模型缺乏直观的解释性 ∀尽管如此 o≥«¤©¨µ等人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o它为以后研究
各种景观元素对美景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kul…µ∏¶«和 …µ¬ªª¶等人简单地用某森林景观各得分值的
平均数作为美景度量值k…µ∏¶«ot|z| ~…µ¬ªª¶ot|{sl ∀这时的因变量实际还是一个序数值 o另外 o正如
…µ∏¶«得出的结论那样 o不同森林经营者在评判中有明显的区别 o有的标准很高 o他们觉得所有供试景
观都达不到/很有吸引力0的水平 ~而有些人的标准很低 o在他们看来所有供试景观都达到了/有吸引
力0和/很有吸引力0的水平 o而简单的平均数法无法消除由这种标准差异带来的影响 ∀kvl⁄¤±¬¨¯和
…²¶·¨µ提出了美景度评判法k⁄¤±¬¨¯¤±§…²¶·¨µo¯ |zylk≥¦¨±¬¦…¨ ¤∏·¼ ∞¶·¬°¤·¬²±  ·¨«²§o简称 ≥…∞l ∀他
们认为评判结果是观察者对景观的知觉和判断标准两者综合作用的产物 o所以需要对评判值进行标准
化 ∀他们又指出 o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方法k Ζιϕ€ ( Ριϕp mΡϕ/ Σϕ)存在缺陷 o主要是使个体间的真正的评判
差异变得模糊 o且又不能区别景观内和景观间的得分差异 ∀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 o他们将各景观得分
值转换成 ≥…∞值 o通过分析后认为 ≥…∞值是不受评判标准和得分制影响的理想的美景度代表值 ∀kwl
…∏«¼²©©等人提出了比较评判法k…∏«¼²©©¤±§ ¨∏¶¦«±¨ µo¯|z{ ~…∏«¼²©© ετ αλ. , t|{slk¤º ²© ≤²°³¤µ¤2
·¬√¨∏§ª¨ ° ±¨·o简称 ≤l ∀该方法是在 ׫∏µ¶·²±¨ kt|x|l比较评判法基础上发展而来 o它与 ≥…∞最基
本的区别是 }≥…∞不经过风景之间的比较 o而 ≤以风景之间比较为基础 ∀根据不同的比较方法 o≤
法又分为两种 o一种是将所有景观作两两比较 o即对于 ν 个景观要作[ ν( ν p t)] / u次比较 o称为成对
比较法kƒ∏¯¯ °¤¬µ≤²°³¤µ¬¶²±lk…∏«¼²©©¤±§ ¨∏¶¦«±¨ µo¯|z{l ∀另一种是将所有景观经比较后按美景度
高低排成序列 o称为等级法k• ¤±® ’µ§¨µ ·¨«²§lk…∏«¼²©© ετ αλ. , |¯{sl ∀
到目前为止 o≥…∞法和 ≤法是在森林景观评价中应用最多并且公认为最有效的两种方法 ∀
1 .2 ΣΒΕ和 ΛΧϑ的比较分析
‹∏¯¯等人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k‹∏¯¯Œ∂ ετ αλ. , t|{wl ∀
t qu qt ≥…∞和 ≤的理论基础分析 这两种方法都建立在心理物理学理论基础上 o而心理物理学理
论已经历了 txs年的发展和检验 ∀心理物理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假设是 o人们对事物的判别具有相对一
致性 o根据这一假设 o人们对于美景度的判别也具有相对一致性 ∀ ≥…∞和 ≤都承认 o不论采取何种手
段 o人们在对事物的判别中存在着差异 o而两者都正是把这种差异当作它们方法的基础 ∀另外 o它们都
设想这种抽样的分布是成正态的 o认为分布的平均值最能代表被评判特征的真实量值 ∀如果 „和 …具
有相似的美景度 o这时两组判别值的分布将会出现重叠 o而对于究竟哪一个景观具有较高美景度问题
的回答将存在不确定性 o这种不确定性程度可以反映出判别值分布的重叠程度 o而重叠程度又进一步
反映了两景观美景度的相似程度 ∀正因采用了这种不确定性来判定两景观美景度的差异 o所以有时把
这种方法叫作模糊评判法k≤²±©∏¶¬²± ≥¦¤¯¬±ª °µ²¦¨§∏µ¨l ∀ ≥…∞和 ≤法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于 }都
通过不确定性来反映评判值分布的重叠程度 o从而对两景观美景度的一致性作出鉴定 ∀两者所不同的
是 o如何测定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定义抽样分布的重叠 ∀对于 ≤法 o它通过景观间的比较来获得
判别的不确定性 o重叠k不确定性l是通过统计判定某个风景优于另一风景的次数比率来反映 ∀如假定
景观 „和 …具有几乎相等的美景度 o那么判定 „优于 …和判定 …优于 „的次数比率将都接近于 s qxs ∀
将两个景观的抽样分布相减便得到一个差异分布k⁄¬¶·µ¬¥∏·¬²± ²© ⁄¬©©¨ µ¨±¦¨¶l o在抽样分布的正态假设
下 o差异分布也应该是正态的 o所以差异分布的平均值代表了两个抽样分布平均值的差值 o而差异分布
的方差是两个抽样分布的方差和协方差的函数 ∀即差异分布的平均值代表了两景观美景度的差异 o而
这个平均值可以通过求标准正态离差的方法求得 o可用公式表示为 }
Σβ − Σα = Ζαβ Ρuα + Ρuβ − uΡαβ
其中 }≥¤ !≥¥为景观 „和 …的美景度值 ~Ρuα !Ρuβ为景观 „和 …的抽样方差 ~Ραβ为两景观抽样分布的协方
差 ~Ζαβ为判定 …优于 „的次数比率 p s qxs ∀
而在 ≥…∞法中 o美景度高低是以一系列的等级值表示的 ∀这时对于不确定性的判定不是通过比较
两个景观的抽样分布来获得的 o而是通过比较某景观的抽样分布与某等级值的分布求得 ∀如果某景观
的等级值应该是 Žo那么被判定其景观值小于 Ž的次数比率也应该接近于 s qxs ∀与 ≤法中一样 o这
utt 林 业 科 学 vx卷
两个分布之间的不确定性用以反映两个分布的重叠程度 o而重叠程度又进一步反映出某景观与某等级
值的差异 o这时的公式变为 }
Χκ − Σα = Ζακ Ρuα + Ρuκ − Ρακ
其中 }Χκ为 Ž在美景度系列值中的位置 ~Σα为景观 „ 的美景度值 ~Ρuα !Ρuκ为景观 „ 和 Ž的分布的方
差 ~Ρακ为 „和 Ž分布的协方差 ~Ζακ为判定等级值 Ž高于景观 „的美景度值的次数比率 p s qxs ∀
t qu qu ≥…∞和 ≤的经验分析 经过分组评判试验 o‹∏¯¯等人发现由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大
的相似性 o并判定两者具有一致的有效性 o都可以用来评判景观的美景度值 o但是 o≥…∞和 ≤又各有
优缺点 o主要表现在 }ktl成对比较法所提供的信息量最大 o精度最高 o是最稳定的一种方法 ∀如果对某
种评判方法或评判结果表示怀疑 o那就不妨用此方法作为检验工具 ∀kul≤法受到供试景观数量的
限制 o最多不应该超过 tx种 q否则观察者容易产生疲劳 o并因而影响判别值的可靠性 ~而 ≥…∞法则可以
接受更大的景观样本 o这是 ≤法最突出的缺陷 o正因为如此 ⁄∏«¼²©©等人在后来的一些森林景观评
价工作中也选用了 ≥…∞法k‹∏¯¯Œ∂ ¤±§…∏«¼²©©ot|{y ~…∏«¼²©© ετ αλ. , t|{ul qkvl≥…∞法较省时较经
济 ∀原因是每个人对某一景观只要看一次 o并且不象 ≤法那样一个景观要复制多份 ∀
u 评价前的一些基础问题研究
2 q1 现场评价与室内评价的一致性研究
…µ¬ªª¶对景观评价体系作了详细的分类和比较k…µ¬ªª¶ot|{sl o他们把景观评价体系分为两大类 o
即野外评价k©¬¨ §¯ √¨¤¯∏¤·¬²±l和室内评价k²©©¬¦¨ p ¥¤¶¨§ √¨¤¯∏¤·¬²±l o而室内评价又分为直接方法k§¬µ¨¦·
° ·¨«²§¶l和间接方法k¬±§¬µ¨¦·° ·¨«²§¶l两类 o其中直接方法是对景观整体的直接评价 o而间接方法是通
过对景观元素进行分别评价以后再得出整体的评价值 ∀毫无疑问 o野外评价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评价方
法 ∀但它非常耗时间耗费用 o特别是对于大范围的景观调查 o这种方法几乎是不可行的 ∀所以在大多
数情况下 o人们都需要通过景观的中间媒体进行评价 o这种媒体主要包括幻灯和彩色照片 ∀很多学者
对于室内评判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o大多数工作表明图片能较客观地反映现场的景观信息 o用现场评
价和室内评价获得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o所以认为室内评价是可以接受的k≥«¤©¨µετ αλ. , t|y| ~⁄¤±¬¨¯
¤±§…²¶·¨µot|zy ~¤¦®¶²± ετ αλ. ,t|z{ ~≥«∏··¯¨ º²µ·«ot|{s ~≥«¤©¨µ¤±§ •¬¦«¤µ§¶ot|zwl ∀但也有例外 o
如 …µ∏¶«在研究森林经营者对林分景观的评价时指出 o有些图片不能准确地反映林分的美景度k…µ∏¶«o
t|z|l ∀尽管还有争议 o但从主流看 o人们还是接受了用图片作为评判媒体的做法 ∀到目前为止 o对森
林景观的大部分评价工作都采取了这种方法 o其中又以幻灯评判法k¥¼ p ¶¯¬§¨ ° ·¨«²§l应用最多 o而用
照片的较少 o仅见于 …∏«¼²©©等k…∏«¼²©© ετ αλqot|{sl少数人的一些工作中 ∀事实上 o为了使图片能更
准确地反映某一景观的综合特征 o如何获得图片也是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2 q2 确保媒体和林分代表性的方法
u qu qt 照片的数量和拍摄位置 几乎所有森林景观评价研究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 o但不同学者选
用的照片数量不一 o并且对于获得手段也有不同的限定 ∀一般来说 o在拍摄中远景时这种限定要少一
些 o如 „µ·«∏µ在大量照片中随机地选出 v张用以反映某一景观的特征k„µ·«∏µo¯|zzl o而 …∏«¼²©©等人
在研究虫害对景观价值的影响时只用 t张照片代表一个景观k…∏«¼²©© ετ αλ. , t|{ul ∀但是 o在林内景
观的评价中 o很多学者对照片的数量和拍摄位置作了明确的规定 o如 ¶¦«µ²¨ §¨µ和 §¤±¬¨¯规定每个景观
样区k约 s qw «°ul用 {张照片来代表 o拍摄方法是从林分中心点向 w个角各拍 ¯张 o然后再从 w个角向
中心各拍摄 ¯张k≥¦«µ²¨ §¨µ¤±§ ⁄¤±¬¨¯ot|{tl ∀ …µ²º±和 ⁄¤±¬¨¯在后来的工作中 o应用了相似的方法
kt|{yl ∀ …∏«¼²©©等人在 t|{y年的工作中也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o每个林分选择 x个点 o从第 ¯个点向
东拍摄 o从第 u !v个点向南拍摄 o从第 w个点向西拍摄 o从第 x个点向北拍摄 o规定拍摄的垂直角度要
与坡度一致 ∀另外 o如果某个点因近处有树干阻挡而影响拍摄 o则可以在左右 t1x °之内移动 o如果这
样做还不能避开阻挡 o那就回到原点拍摄k…∏«¼²©© ετ αλ. ,t|{yl ∀ ‹∏¯¯和 …∏«¼²©©在拍摄路边景观时也
作出规定 }在离林缘约 ts °的路上拍摄 o先与林缘垂直拍摄 t张k正面照l o再偏斜 uw度拍摄 t张k斜面
vtt x期 王 雁等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照lk‹∏¯¯Œ∂ ¤±§…∏«¼²©©ot|{yl ∀实际上 o每个样区景观应该用多少张幻灯片来代表要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 o正象 ⁄¤±¬¨¯在文中总结的那样 o幻灯片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样区景观的多样性 o对于比较单一的景
观可能仅用 t张幻灯片就足够了k⁄¤¬±¨ ¯¤±§…²¶·¨µo |¯zyl ∀
u qu qu 林分的景观样区选择 在森林景观评价中选择的一般都是/纯粹0的林分 ∀如 …µ∏¶«在文中指
出 o要避开与林分无关的其它区域变异 o如溪流 !水池和一些人工的物体 o同时也避开刚采伐过的地段 o
以及一些短时间的景观特征如醒目的花朵k…µ∏¶«ot|z|l ∀ …µ²º±和 ⁄¤±¬¨¯也规定了不能将人 !野生动
物 !车辆和仪器设备等非林分结构因素拍入照片内k…µ²º± ¤±§ ⁄¤±¬¨¯ot|{yl ∀ „±§¨µ¶²±在文中同样提
到了要避免将水和裸露岩石拍摄在内k„±§¨µ¶²±ot|{tl ∀
u qu qv 其它条件的一致性控制 为了给不同林分景观价值的比较提供一个统一的基础 o还需要对其
它一些细节作出限定 ∀如 …∏«¼²©©等人在远景评价工作中明确规定 o要在同一季节中完成工作 o要用同
样的照相机镜头 o选择一天中同样的时段 o用同样的胶卷 o并且还要选择较一致的拍摄角度 !坡度 !坡向
和天象等k…∏«¼²©©¤±§ ¨∏¶¦«±¨ µo¯|z{l ∀ …µ²º±和 ⁄¤±¬¨¯在进行林内景观研究时 o也规定要用相同的
照相机镜头 o并且所有照片都要在 { }ss ∗ ty }ss之间拍摄 o因为这段时间里光线充足同时又不会产生
太多阴影k…µ²º± ¤±§⁄¤±¬¨¯ot|{yl ∀另外 o很多研究中也都有这方面的规定 o尽管具体要求不尽相同 o
但目的是一样的 o即尽量避免一些非林分景观因子影响观察者的审美态度 o正如 …µ∏¶«对评判者要求
的那样 }请记住 o我们感兴趣的是林分本身对你的吸引力 o而不是关心把照片作为一幅图画或一件艺术
品时它所具有的魅力0k…µ∏¶«ot|z|l ∀
2 q3 不同类型的评判者在景观评价中的一致性研究
由于心理物理学方法对景观的评价是以大众评判为依据 o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o即各种类型的
人在景观评价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 ‚事实上 o很多学者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 o⁄¤±¬¨¯和 …²¶·¨µ
比较了 y大类型的 uy个团体人员的审美态度差异k⁄¤±¬¨¯ ¤±§ …²¶·¨µo¯|zyl o…∏«¼²©©等人对林业大学
生 !林业研究生 !林业生产者 !森林游憩学学生 !周围居民和其它团体人员的审美态度进行了比较 o另外
还有 …µ∏¶«kt|z|l !¤¦®¶²±lkt|z{l !¨ ±¶²±kt||vl和 ∂ ²§¤®kt|{xl等人也都对此作了研究 o结果都表明
不同类型的人在景观评价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µ·«∏µ通过比较风景专家 !大学生和其它一般公众的
评判结果 o也肯定了这种一致性 o同时还发现风景专家对景观的打分普遍低于其它两类人 ∀另外 o风景
专家对同一景观得出的评判值具有较小的方差 o而其它两类人的评判值变动较大 ∀这些结果很容易得
到解释 o即风景专家对景观的评价具有较严格又较统一的标准k„µ·«∏µo¯|zzl ∀ …∏«¼²©©等人在 t|{s年
的重复试验中还特别强调 o对两个模型的常数项k截距l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o因为评价中并没有一
个具体的风景喜好度单位k≥¦¨±¬¦³µ¨©¨ µ¨±¦¨ ∏±¬·l可采用k…∏«¼²©© ετ αλ. , t|{sl o重要的是两条曲线的
趋势即斜率是否相似 ∀正因如此 o在后来的有些研究中就不再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o而是根据方便来选
择评判者 ∀如 ≥¦«µ²¨ §¨µ在文中指出 }过去的研究都表明在学生和一般公众的景观评价之间不存在明
显的差异 ∀这就说明了学生的评判也能充分地代表公众的审美态度 o而组织学生比较方便 o所以该研
究中的景观评判就以学生的审美态度为依据k≥¦«µ²¨ §¨µ¤±§⁄¤±¬¨¯ot|{tl ∀
2 q4 地区熟悉度k• ª¨¬²±¤¯ ƒ¤°¬¯¬¤µ¬·¼l对景观评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景观的评价是否存在系统差异 o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 ≥«¤©¨µ早
在 ys年代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k≥«¤©¨µετ αλ. , t|y|l o他通过抽查去 „§¬µ²±§¤¦®的野营者的审美
态度后得出结论 }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景观评价上具有一致性 ∀ ≥«¤©¨µ等人后来还作了一些重复试
验 o如分别让来自犹他州和苏格兰的人来进行评判k≥«¤©¨µ¤±§ ײ²¥¼ o¯|zv ~≥«¤©¨µ¤±§  ¬¨·½ot|zzl o得
出的结果都与他的早期结论相一致 ∀尽管如此 o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怀疑并没有消除 oŽµ¨¬° µ¨在 t|zz
年发表了他的一篇批评性文章kŽµ¨¬° µ¨ot|zzl o文中对 ≥«¤©¨µ在 „§¬µ²±§¤¦®的对调查工作提出质疑 o
他认为人们既然愿意花钱 !花时间去 „§¬µ²±§¤¦®o说明这些人本来就喜欢那里的风景 o即那里的风景对
他们有一种心理驱动力 o所以认为这样的调查是没有说服力的 ∀¤¦®¶²±等人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后
得出结论 }对景观的熟悉程度是对审美态度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因子k¤¦®¶²± ετ αλ. ,t|z{l q • ¨¯¯°¤±和
wtt 林 业 科 学 vx卷
…∏«¼²©©等人也对 ≥«¤©¨µ等人的工作提出疑问 o如认为他们选择的景观缺乏显著的地域特征 o其中很多
景观都包含水体 o而水体对所有人来说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性 ∀于是他们也对地区熟悉度的影响
问题进行了研究 o研究中采用了成对比较法 o让来自弗吉尼亚州和犹它州的人同时对落基山和阿帕拉
契亚山脉的景观进行比较 o结果表明 o地区的熟悉程度并不对景观评判造成明显的影响 o所以认为建立
不同地区通用的景观评价模型是可行的k • ¨¯¯°¤± ¤±§¥∏«¼²©©ot|{sl ∀他们后来又在更大地域尺度内
对熟悉度问题进行了研究k…∏«¼²©©¤±§ • ¨¯¯°¤±ot|{vl o分别让荷兰人 !丹麦人 !瑞典人和美国人对一
组山区景观作出评判 o结果显示 o除了荷兰人和瑞典人之外 o其它所有两国人员的评判结果之间都有显
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这项研究说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对景观的评判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以上工作反映了各种地区差异对审美评判的影响 o它们都隐含着同一个假设 o即地区差异决定了
评判者对景观的熟悉度 o但这样的假设靠不住 o地区差异并不决定景观差异 o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自然景观特别是森林景观的分布具有两重性 o从较小的区域看 o它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从全
球范围看 o其分布又具备渐变性和跳跃性特点 ∀所以 o一个人对当地的景观不一定熟悉 o而对外地的景
观又不一定陌生 ∀可见 o对地区景观熟悉度影响的研究还必须同时考虑评判者对景观的熟悉度 ∀
•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在这一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o他用当地景观和外地景观来表达评判
者的地区差异 o同时又将对各种景观的熟悉程度纳入分析中k • ¬¯¯¬¤°¶ot|{xl ∀结果显示 o对于当地景
观 o景观熟悉度与评判值呈明显的负相关 ~而对外地景观 o两者则呈正相关趋势 o但对于外地景观中最
熟悉的景观 o其评价也较低 ∀这一研究说明对景观的过于熟悉或过于生疏 o都会降低审美评判中的得分 ∀
2 q5 心理因素对景观评判的影响
…∏«¼²©©和 ¨∏¶¦«±¨ µ在研究虫害对景观价值的影响时 o分析了心理作用对审美态度的影响k…∏«¼2
²©©¤±§ ¨∏¶¦«±¨ µo¯|z{l ∀试验首先将评判者分为两组 o其中一组得到了景观中有虫害存在的提示 o另
外一组没有得到提示 ∀评判结果显示 o得到提示的一组所得出的景观评判值与林分虫害程度之间负相
关紧密k Ρu € s .{w) ,而另外一组的相关性明显较弱( Ρu € s .vv) ∀这说明了当人们知道有虫害存在时 o
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因素上来 o从而使得虫害对景观评判的负面影响显得更突出了 ∀
„±§¨µ¶²±专门研究了景观所在区域类型与人们审美态度之间的关系k„±§¨µ¶²±ot|{tl o发现/荒野
地区0和/国家公园0等名称有提高景观评判值的作用 o而/商业用材林0和/出租的牧场0等名称则恰好
相反 ∀这说明 o评判者的审美态度也受到名称招牌的影响 ∀
v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观察者的位置不同 o森林景观可分为很多层次 ∀首先 o它可分为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 o林外景观又
可分为前景 !中景和远景 o而各种林外景观又有俯视景 !平视景和仰视景之分 ∀有的文章规定 o将距观
察者约 {ss °之内的景观叫前景 ox ∗ {®°以外的叫远景 o其间为中景k…¨ ±¶²± ετ αλ. , t|{x ~˜≥ ƒ²µq
≥ µ¨qot|{s ~°¤´ ∏¨·¤±§ …¨ ¤¯±ª¨µo¯||zl ∀在有些情况下 o对林外景观的设计是以供驾k坐l车者沿途欣
赏为主要目的的 o所以有些文章中采用/路边美景度0k• ²¤§¶¬§¨ ≥¦¨±¬¦…¨ ¤∏·¼l一词加以评述k‹∏¯¯ Œ∂
¤±§…∏«¼²©©ot|{yl ∀
3 q1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林外景观中的应用
…∏«¼²©©等人运用 ≤法研究了虫害对林分远景美景度的影响k…∏«¼²©©¤±§ ¨∏¶¦«±¨ µo¯|z{l ∀他
们选用的预测变量只有一个 o即每片林分中虫害发生的面积百分比 o结果表明虫害对美景度产生了负
影响 ∀
„µ·«∏µ从 v个方面k自然因子 !设计因子和测树指标l对林分的景观价值进行了研究k„µ·«∏µo
|¯zzl o其中选用了观察者相对位置 !视距 !光线强度 !光线方向 !云层情况 !林冠大小 !林冠面变化等 us
个指标来反映林外景观质量k对于这些指标的分级工作是由专家来完成的l ∀经过回归分析 o筛选出了
对美景度影响较大的 z个指标 o即 }树冠大小 !景观元素之间的对比 !云层情况 !林冠面变化 !琐碎景观
存在情况 !光线方向和视觉清晰程度 o其中大的树冠 !对比强烈的景观元素构成 !丰富的云彩和多变的
xtt x期 王 雁等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林冠面都有利于提高美景度 o而琐碎景观的存在 !高的视觉清晰度和逆光都使美景度降低 ∀
…µ∏¶«的研究表明 o大块封闭的林中空地和郁闭度适中的林分中通过采伐形成的林中空地都有利
于提高美景度值 o而非封闭的空旷地和过度郁闭的林分 o其美景度则较低k…µ∏¶«ot|z|l ∀
…¨ ±¶²±等人对保护k°µ¨¶¨µ√¤·¬²±l !保持k• ·¨¨±·¬²±l !相对保持k°¤µ·¬¤¯ • ·¨¨±·¬²±l !改造k ²§¬©¬¦¤2
·¬²±l和重度改造k ¤¬¬°∏° °²§¬©¬¦¤·¬²±l等 x 种经营类型的景观进行了比较研究k…¨ ±¶²± ετ αλ. o
t|{xl ∀经 ≥…∞法评判得出结论 }保护区 !保持区和相对保持区都获得了较高的美景度值 o并与改造区
和重度改造区存在显著差异 o而前 v者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说明了一定程度的经营活动
不会对森林景观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o只要经营得当 o可以获得与保护区一样的景观效果 ∀
‹∏¯¯等人对火炬松林的美景度进行了动态评价k‹∏¯¯Œ∂ ¤±§…∏«¼²©©ot|{yl ∀目的是为了研究采
伐以后林分路变美景度随时间的变化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经营方式下的 w种火炬松林k未疏伐天然
林 !未疏伐人工林 !轻疏伐人工林 !重疏伐人工林l o发现未疏伐天然林的美景度最高 o其次是未疏伐和
重疏伐人工林 o并且这两者在美景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o而轻疏伐人工林的美景度最低 ∀另外 o他们还验
证了不同轮伐期和初始密度等对林分美景度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 o低密度和大年龄的林分美景度较
高 o生长在较差立地上的林分具有较高的美景度 ∀研究还表明 o林分的初始状态对以后 xs年的林分美
景度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
°¤´ ∏¨·和 …¨ ¤¯±ª¨µ最近分析了不同皆伐手段下冷杉林分美景度的变化 o并采用公众对不同林分的
可接受性k°∏¥¯¬¦„¦¦¨³·¤¥¬¯¬·¼l来反映这种变化k°¤´ ∏¨·¤±§ …¨ ¤¯±ª¨µot||zl ∀结果表明 o即使是很小面
积的皆伐也会产生视觉影响 o皆伐面积越大 o可接受程度就越低 ∀尽管皆伐都对林分风景造成不利影
响 o但不同的皆伐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差别 ∀对于经过集中的大块状皆伐的林分 o受试的 ¯¯ 组人
员对其景观的平均可接受程度只有 ux h o而对经过分散的小块状皆伐林分 o其中有 y组人员反映的可
接受程度达 xs h ∀文章指出 o为维持林分景观的可接受性 o不应把皆伐作为主要的收获手段 ∀最后还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当更新林分层达到 w°高以后 o皆伐带来的负面视觉影响将大大削弱 ∀
3 q2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林内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林内景观评价是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应用最多 !最成熟的一个领域 o有大量的研究
成果可供借鉴 o如 …µ²º±kt|{yl !• ∏§¬¶kt|{{l !⁄¤±¬¨ k¯t|zyl !„µ·«∏µkt|zzl ! ≥¦«µ²¨ §¨µk¯ |{tl !…∏«¼²©©
k¯ |{y ~¯|{wl !∂ ²§¤®kt|zzl等 ∀
v qu qt 林内景观因子分类 林内景观评价中选用的指标k景观元素l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测定获得确切
数据 o这些指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ktl林木测树指标 }≠平均胸径 o平均树高 o≈平均枝下高 o…各
径级个体数量 o 林木胸径变动系数 o¡总树干基面积 o¢林木年龄 ∀kul林分结构指标 }主要包括 }≠
树种组成 }如各树种数量百分比 o密度 }包括总密度和各树种密度 o≈郁闭度 o…林分分布方式 }包括
规则分布和不规则分布 o 林内透视距离 o¡灌木层和地被层特征指标 }包括数量和高度等 ∀kvl枯立
木 !倒木和采伐剩余物的特征指标 }包括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方式 ∀
v qu qu 林内美景度与林内景观因子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 o林内美景度的变化具有以下一些
趋势 }ktl美景度值随林分平均胸径的增大而提高 o小径级林木越多 o美景度就越低 ~kul林龄越大 o美景
度越高 ~kvl林内可透视距离越长 o美景度越高 ~kwl较小的密度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美景度 ~kxl茂盛的地
被植物使林分美景度提高 ~kyl混交林的美景度比纯林高 ~kzl较高的郁闭度使林分美景度提高 ~k{l采
伐剩余物的存在降低了林分的美景度 o并且集中堆放的采伐剩余物所产生的景观负面效应比分散时更
大 ~k|l稠密的灌木层使美景度降低 ∀另外 o对于有些景观元素的作用还存在分歧 o如有的研究表明枯
树和倒木的存在使美景度降低k…µ²º± ¤±§ ⁄¤±¬¨¯ot|{y ~„µ·«∏µo¯|zz ~≥¦«µ²¨ §¨µ¤±§ ⁄¤±¬¨¯ot|{¯ ~≥«¤©¨µ
¤±§  ¬¨·½ot|zzl o但 • ∏§¬¶等人却认为有限的倒木有利于提高林分美景度k• ∏§¬¶ ετ αλ. , t|{{l ∀大多
研究都表明 o人为经营活动会降低林分的观赏价值 o但 ≥«¤©¨µ等人的研究却表明经过择伐后的混交林
比没有择伐的同类混交林具有更强的景观吸引力k≥«¤©¨µ¤±§ • ∏·«¨µ©²µ§ot|y|l ∀
总之 o经过 vs年的探索和实践 o心理物理学方法已成为森林景观研究中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价体
ytt 林 业 科 学 vx卷
系 o并且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从 {s年代开始 o该方法更多地用于探索不同经营措施对森林景观
的影响 o这对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o但是国外对森林景观的研究
始终都围绕着森林提供木材这一基本点 o很多工作都可认为是对用材林所作的景观质量评价 o所以使
得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o突出表现在 }ktl几乎都是对林分进行景观质量评价 o而
极少用于评价林分与其它景观因子综合体的景观质量 ∀kul几乎都是对林分夏季景观进行评价 o而极
少用于研究各种林分的季相变化特征 ∀kvl评价中涉及的树种很少 o没有对某地区多种树种构成的林
分进行综合评价 ∀kwl都是对乔木林进行评价 o而没有用于其它生活型的植被 ∀
参 考 文 献
„µ·«∏µ  q°µ¨§¬¦·¬±ª¶¦¨±¬¦¥¨¤∏·¼ ²©©²µ¨¶·¨ ±√¬µ²±° ±¨·¶}¶²°¨¨°³¬µ¬¦¤¯ ·¨¶·¶qƒ²µq≥¦¬qot|zz ouvkul }txt ∗ tys
„±§¨µ¶²±   q¤±§∏¶¨ §¨¶¬ª±¤·¬²±¶¤©©¨ ¦·³¨µ¦¨³·¬²± ²©¶¦¨±¬¦¥¨ ¤∏·¼¬± ©²µ¨¶·¯¤±§¶¦¤³¨¶qƒ²µq≥¦¬qot|{t ouzkul }v|u ∗ wss
…µ²º± × ≤ o⁄¤±¬¨¯ × ≤ q°µ¨§¬¦·¬±ª¶¦¨±¬¦¥¨ ¤∏·¼ ²©·¬°¥¨µ¶·¤±§¶qƒ²µq≥¦¬qot|{y ovukul }wzt ∗ w{z
…µ∏¶« • ’ q ׫¨ ¤··µ¤¦·¬√ ±¨¨ ¶¶²© º²²§¯¤±§¶}³¨µ¦¨³·¬²±¶²©©²µ¨¶·¯¤±§²º±¨ µ¶¬± ¤¶¶¤¦«∏¶¨··¶qƒ²µq≥¦¬qot|z| ouxkvl }w|x ∗ xsy
…µ¬ªª¶⁄q¤±§¶¦¤³¨ √¨¤¯∏¤·¬²± }„ ¦²°³¤µ¤·¬√¨¶·∏§¼ qq∞±√¬µ²±q¤±¤ª¨ qot|{s ots }uyv ∗ vzx
…∏«¼²©© Š o ¨∏¶¦«±¨ µ • „ q∞¶·¬°¤·¬±ª³¶¼¦«²¯²ª¬¦¤¯ §¬¶∏·¬¯¬·¼ ©µ²° §¤°¤ª¨ §©²µ¨¶·¶·¤±§¶qƒ²µq≥¦¬qot|z{ ouw }wuw ∗ wvu
…∏«¼²©© Š  ετ αλ. • ³¨¯¬¦¤·¬²± ²©¤¶¦¨±¬¦³µ¨©¨ µ¨±¦¨ ©∏±¦·¬²±qƒ²µq≥¦¬qot|{s ouy }uuz ∗ uvs
…∏«¼²©© Š  ετ αλ. °µ¨§¬¦·¬±ª¶¦¨±¬¦ ∏´¤¯¬·¼ ©²µ°²∏±·¤¬± ³¬±¨ ¥¨ ·¯¨¨ ¤±§ º ¶¨·¨µ± ¶³µ∏¦¨ ¥∏§º²µ° §¤°¤ª¨ §©²µ¨¶·√¬¶·¤¶q ƒ²µq≥¦¬qot|{u ou{
kwl }{uz ∗ {v{
…∏«¼²©© Š  ετ αλ. °µ¨§¬¦·¬²± ²©¶¦¨±¬¦ ∏´¤¯¬·¼ ©²µ¶²∏·«¨µ± ³¬±¨ ¶·¤±§¶qƒ²µq≥¦¬qot|{y ovukvl }zy| ∗ zz{
…∏«¼²©© Š o • ¨¯¯°¤±  ⁄q¤±§¶¦¤³¨ ³µ¨©¨ µ¨±¦¨ ° ·¨µ¬¦¶}„±¬±·¨µ±¤·¬²±¤¯ ¦²°³¤µ¬¶²±qq∞±√¬µ²± q ¤±¤ª¨ qot|{v oty }t{t ∗ t|s
…¨ ±¶²± • ∞ ετ αλ. „··¤¬±¬±ª√¬¶∏¤¯ ∏´¤¯¬·¼ ²¥­¨¦·¬√ ¶¨¬±·¬°¥¨µ«¤µ√ ¶¨·¤µ¨¤¶) ¤¯±§¶¦¤³¨ ¤µ¦«¬·¨¦·¶. √¨¤¯∏¤·¬²± q ˜≥⁄„ ƒ²µ≥ µ¨√ • ¶¨°¤³Œ‘× p
vw{ z³qt|{x
…∏«¼²©© Š  ετ αλ. °µ¨§¬¦·¬±ª¶¦¨±¬¦ ∏´¤¯¬·¼ ©²µ∏µ¥¤± ©²µ¨¶·¶∏¶¬±ª√ ª¨¨·¤·¬²± ° ¤¨¶∏µ¨ ° ±¨·¶qƒ²µq≥¦¬qot|{w ovsktl }zt ∗ {u
⁄²∏ª¯¤¶¶• • qƒ²µ¨¶·• ¦¨µ¨¤·¬²±qvµ§ §¨q° µ¨ª¤°²± °µ¨¶¶qt|{u
⁄¤±¬¨¯ × ≤ o…²¶·¨µ• ≥ q ¤¨¶∏µ¬±ª ¤¯±§¶¦¤³¨ ¶¨·«¨·¬¦¶}׫¨ ¶¦¨±¬¦¥¨ ¤∏·¼ ¶¨·¬°¤·¬²± ° ·¨«²§q ˜≥⁄„ ƒ²µ¨¶·≥ µ¨√ • ¶¨ °¤³ •  p tyz oyy³q
• ²¦®¼ ·± ƒ²µ¨¶·¤±§ • ¤±ª¨ ∞¬³≥·±oƒ²µ·≤²¯ ¬¯±¶o≤²¯²qot|zy
‹∏¯¯Œ∂ • … ετ αλ.  ¤¨¶∏µ¨ ° ±¨·²©¶¦¨±¬¦¥¨¤∏·¼ }·«¨ ¤¯º ²©¦²°³¤µ¤·¬√¨­∏§ª° ±¨·¤±§¶¦¨±¬¦¥¨¤∏·¼ ¶¨·¬°¤·¬²± ³µ²¦¨§∏µ¨¶qƒ²µq≥¦¬qot|{w ovs
kwl }ts{w ∗ ts|y
‹∏¯¯Œ∂ • …o…∏«¼²©© Š q׫¨ ¶¦¨±¬¦¥¨¤∏·¼ ·¨°³²µ¤¯ §¬¶·µ¬¥∏·¬²± ° ·¨«²§}„± ¤··¨°³··² °¤®¨ ¶¦¨±¬¦¥¨ ¤∏·¼ ¤¶¶¨¶¶° ±¨·¶¦²°³¤·¬¥¯¨º¬·«©²µ2
¶¨·³¯¤±±¬±ª ©¨©²µ·¶qƒ²µq≥¦¬qot|{y ovukul }uzt ∗ u{y
¤¦®¶²± • ‹ ετ αλ. „¶¶¨¶¶° ±¨·²©·«¨ ±¨√¬µ²±° ±¨·¤¯ ¬°³¤¦·²©«¬ª«√²¯·¤ª¨ ³²º µ¨·µ¤±¶°¬¶¶¬²± ¬¯±¨ ¶qq∞±√¬µ²± q¤±¤ª¨ qot|z{ oy }txv ∗ tzs
¨ ±¶¨± ƒ ≥ q¤±§¶¦¤³¨ °¤±¤ª¨µ. ¶¤±§³²¯¬·¬¦¬¤±¶. ³¨ µ¦¨³·¬²± ²©·«¨ ©²µ¨¶·¤±§ ¤¯±§¶¦¤³¨ ³µ¨©¨ µ¨±¦¨¶²©·«¨ ³²³∏¯¤·¬²± qƒ²µq i ¤±§¶¦q• ¶¨qo
t||v ot }z| ∗ |v
Žµ¨¬° µ¨„ q∞±√¬µ²±° ±¨·¤¯ ³µ¨©¨ µ¨±¦¨¶} „ ¦µ¬·¬¦¤¯ ¤±¤¯¼¶¬¶²©¶²°¨µ¨¶¨¤µ¦« ° ·¨«²§²¯²ª¬¨¶qq¨¬¶∏µ¨ • ¶¨qot|zz o| }{{ ∗ |z
°¤´ ∏¨·o…¨ ¤¯±ª¨ µq°∏¥¯¬¦¤¦¦¨³·¤¥¬¯¬·¼·«µ¨¶«²¯§¶²©¦¯ ¤¨µ¦∏··¬±ª·² °¤¬±·¤¬± √¬¶∏¤¯ ∏´¤¯¬·¼ ²©¥²µ¨¤¯ ¥¤¯¶¤° ©¬µ¯¤±§¶¦¤³¨¶qƒ²µq≥¦¬qot||z owv
ktl }wy ∗ xx
• ∏§¬¶∂ „ ετ αλ. ƒ²µ¨¶·¬±√¨ ±·²µ¼ ¤±§ °¤±¤ª¨ ° ±¨·p ¥¤¶¨§√¬¶∏¤¯ ³µ¨©¨µ¨±¦¨ °²§¨ ¶¯²©¶²∏·«¨µ± ³¬±¨ ¶·¤±§¶qƒ²µq≥¦¬qot|{{ ovwkwl }{wy ∗ {yv
≥«¤©¨µ∞  ετ αλ. ‘¤·∏µ¤¯ ¤¯±§¶¦¤³¨ ³µ¨©¨ µ¨±¦¨¶}„ ³µ¨§¬¦·¬√¨ °²§¨¯qq¨¬¶∏µ¨ • ¶¨qot|y| otΒt ∗ t|
≥«¤©¨µ∞ o ײ²¥¼  q¤±§¶¦¤³¨ ³µ¨©¨ µ¨±¦¨¶}„±¬±·¨µ±¤·¬²±¤¯ µ¨³¯¬¦¤·¬²±qq¨¬¶∏µ¨ • ¶¨qot|zv ox }ys ∗ yx
≥«∏··¯¨ º²µ·«≥ q׫¨ ∏¶¨ ²©³«²·²ªµ¤³«¶¤¶¤± ±¨√¬µ²±° ±¨·¤¯ ³µ¨¶¨±·¤·¬²± ° §¨¬∏° ¬± ¤¯±§¶¦¤³¨ ¶·∏§¬¨¶qq∞±√¬µ²±q¤±¤ª¨ qot|{s ott }yt ∗ zy
≥«¤©¨µ∞ o •¬¦«¤µ§¶× „ q „ ¦²°³¤µ¬¶²± ²©√¬¨ º µ¨µ¨¤¦·¬²±¶·²²∏·§²²µ¶¦¨±¨ ¶¤±§³«²·²ªµ¤³«¶²©·«²¶¨ ¶¦¨±¨ ¶q ˜≥⁄„ ƒ²µ≥ µ¨√ • ¶¨°¤³ ‘∞2
vsu q „ °«¨ µ¶·o ¤¶¶}‘²µ·«¨ ¤¶·ƒ²µ∞¬³≥·±qt|zw
≥¦«µ²¨ §¨µ‹ o⁄¤±¬¨¯ × ≤ q°µ²ªµ¨¶¶¬± ³µ¨§¬¦·¬±ª·«¨ ³¨µ¦¨¬√ §¨¶¦¨±¬¦¥¨ ¤∏·¼ ²©©²µ¨¶·¯¤±§¶¦¤³¨¶qƒ²µq≥¦¬qot|{t ouzktl }zt ∗ {s
≥«¤©¨µ∞ o  ¬¨·½qŒ·¶¨¨°¶³²¶¶¬¥¯¨·² ∏´¤±·¬©¼¶¦¨±¬¦¥¨ ¤∏·¼¬± ³«²·²ªµ¤³«¶q ˜≥⁄„ ƒ²µ≥ µ¨√ • ¶¨°¤³ ‘∞2tyu ˜³³¨µ⁄¤µ¥¼ o°¤}‘²µ·«¨ ¤¶·
ƒ²µ∞¬³≥·±qt|zz
≥«¤©¨µ∞ o • ∏·«¨µ©²µ§ • q≥¨¯ ¦¨·¬²± ¦∏·¶¬±¦µ¨¤¶¨§±¤·∏µ¤¯ ¥¨ ¤∏·¼¬±·º² „§¬µ²±§¤¦®©²µ¨¶·¶·¤±§¶qqƒ²µqot|y| oyz }wtx ∗ wt|
˜±¬·¨§≥·¤·¨¶qƒ²µ¨¶·≥ µ¨√¬¦¨ q ‘¤·¬²±¤¯ ©²µ¨¶·¯¤±§¶¦¤³¨ °¤±¤ª° ±¨·q ∂u o ≤«¤³·¨µx }׬°¥¨µq • ¤¶«q⁄q≤ qot|{s
∂²§¤®  ≤ ετ αλ. ≥¦¨±¬¦¬°³¤¦·¶²© ¤¨¶·¨µ± «¤µ§º²²§ °¤±¤ª¨ ° ±¨·qƒ²µq≥¦¬qot|{x ovtkul }u{| ∗ vst
• ¨¯¯°¤±  ⁄o…∏«¼²©© Š q∞©©¨ ¦·¶²©µ¨ª¬²±¤¯ ©¤°¬¯¬¤µ¬·¼ ²± ¤¯±§¶¦¤³¨ ³µ¨©¨ µ¨±¦¨¶qq∞±√¬µ²± q ¤±¤ª¨ qot|{s ott }tsx ∗ tts
• ¬¯¯¬¤°¶q ‹²º ·«¨ ©¤°¬¯¬¤µ¬·¼ ²©¤ ¤¯±§¶¦¤³¨ ¤©©¨ ¦·¶¤³³µ¨¦¬¤·¬²± ²©¬·qq∞±√¬µ²± q ¤±¤ª¨ qot|{x out }yv ∗ yz
ztt x期 王 雁等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