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Replenish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and Mat-Cryic Cambisols CO2 Flux Between Vegetation and Atmosphere

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CO2通量交换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6) 02-0165-05
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
CO2通量交换
李英年1, 王勤学2, 杜明远3, 赵 亮1, 徐世晓1,
唐艳鸿2 , 于贵瑞4 , 赵新全1 , 古 松1
( 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西宁 810001; 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日本筑波 3050053;
3.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3058604;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调查草毡寒冻雏形土生物量及土壤有机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该区域作用层与大气 CO 2通量。结果表明:地
下 90%生物量集中于 0~10 cm 的表土层,年总净初级生产量约 935. 0 g / m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6. 401~7. 060%之间;
净 CO 2通量呈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5 月中旬到 9 月底为 CO 2的净吸收( 780 g CO 2/ m2 ) , 其中以 7 月最高, 净
吸收量明显高于非生长季的, 10 月到翌年 5 月初 CO 2的净排放量( 383 g CO 2/ m2) ;全年固定碳高达 397 g / m2。
关键词: 草毡寒冻雏形土; 草毡表层; 有机质;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CO 2通量
中图分类号: S 812. 1    文献标示码: A
A Study on Replenish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and Mat-Cryic Cambisols CO2 Flux Between Vegetation and Atmosphere
LI Ying-nian
1
, WANG Qin-xue
2
, DU M ing-yuan
3
, ZHAO Liang
1
, XU Shi-xiao
1
,
T ANG Yan-hong
2
, ZHAO Xin-quan
1
, YU Guiri
4
( 1. Northw es t Ins 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AS, Xining 830001, China; 2. Nat ional Ins ti tu te for Environmental S tudies , 3050053, Japan ;
3. Nat ional In st 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 3058604, Japan;
4. In st itute of Geographic S cien ces and Natu 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001 China)
Abstract: I n Mat -Cry ic Cambisols r egion, biomass o f g row ing plants and soil or ganic matter ( SOM ) w ere invesgated, and eddy
covariance of CO 2 flux between vagetat ion and atmospher e w as observ ed. The result s suggested that 1) mo re than 90% of the
under gr ound biomass w as concent rat ed in the soil lay er of 0~10 cm , annual net primary pr oduction w as about 935. 0 g / m2; the
content o f SOM was r anged fr om 6. 401% to 7. 060% .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aily and seasonal var iat ion in CO 2 flux of alpine
meadow ecosy st em. As for seasonal dynamic, it is net CO 2 influx ( 780 g CO2 / m
2) fr om middle May to end o f September , and
monthly peak is July ; net CO2 influx vo lume exceed net CO 2 efflux ( 383 g CO2 / m2) fr om fir st Oct ober to May . Annual net CO 2 flux
is 397 g / m 2.
Key words: Mat-Cry ic Cambisols; Matt ic epipedon; Organic mat ter ; Biomass; Net pr imary production; CO 2 flux
  寒冻雏形土( Cry ic Cambiso ls)过去多称高山草甸
土。因温湿度差异又分为草毡寒冻雏形土( M at-Cry ic
Cambisols) 和暗沃寒冻雏形土 ( Mo l-Cr yic Cambi-
so ls)。草毡寒冻雏形土多见于以嵩草( K obresia)属为
主要植被类群的平缓滩地或山地阳坡。寒冻雏形土由
于温度低土壤潮湿不利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在土壤表
层聚集了很高的土壤有机质。在气候发生变化, 这些未
分解或半分解的有机物质将在碳通量交换过程中占据
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近期涡度相关法对CO 2通量
观测资料, 联系有关其它工作基础[ 1~4] ,对草毡寒冻雏
形土土壤有机质的补给、时空变化、分解,及其植被-大
气 CO2 通量交换过程等给予分析报道。为中国陆地和
收稿日期: 2005-08-11; 修回日期: 2006-02-17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KZCX1-SW-01-01A)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002CB412501) ; 中日合作“以 21世纪
亚洲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为目标的综合碳收支研究”及中日合作“亚太地区环境创新战略计划(A PE SS)”
作者简介: 李英年( 1962-) ,男,青海乐都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气象、全球变化研究, E-mail: ynli@ nw ipb . ac. cn
第 14 卷 第 2 期
 Vol. 14  No . 2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 IA SINICA
   2006 年  6 月
 June   2006
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本参数, 对了解高寒
草甸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高寒
草甸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高寒草
甸植被-大气 CO 2释放过程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
站(海北站) ( 37°29′~37°45′N, 101°12′~101°23′E )进
行,地形开阔,海拔 3200~3600 m。气温极低, 无明显
四季之分, 仅有冷暖二季之别, 年均气温- 1. 6℃, 7月
和 1月平均气温为 10. 8和- 15. 8℃;年均降水量 580
mm ,主要集中于 5-9月, 占全年的 80%, 10-翌年 4月
降水极少。相对无霜期约 25 d 左右,在 7月仍可出现
霜冻、结冰、降雪(雨夹雪)等天气现象[ 5]。山地阳坡多
以矮嵩草( K obresia humil is)草甸为主; 山地阴坡和滩
地多为金露梅灌丛( Formation dasiphor a Fruticosa )
草甸; 山地阳坡为小嵩草( K obresia pygmaea)草甸; 植
被低矮,初级生产力较低等[ 6, 7]。土壤为洪积-冲积物、
坡积-残积及古冰水沉积母质,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
丰富[ 5]。
1. 2 研究材料
1. 2. 1 2001年 9月开始, 在海北站 3类高寒草甸植
被类型区陆续安装植被-大气间能量与物质通量的涡
度相关技术设备。利用三维超声风速温度计( CSAT 3,
Campbell Scient if ic L td, U SA)和快速响应红外 CO 2/
H2O 分析仪 ( IRGA, Li7500, L i-Cor Inc. , L incoln,
Nebraska, U SA ) , 直接测定三维风速、湿度、温度和
CO 2浓度的平均值和瞬时脉动值,以及其它微气象要
素等自动观测输出数据。
1. 2. 2 在不同生长期间测定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
以及植物种类组成。地上、地下生物量在每月 15日和
30日前后 3 d 内测定,随机选择 6~10个 50 cm×50
cm 的样方,用剪刀齐地面剪下装入纸袋; 地下生物量
在上述样方内再随机选择 25 cm×25 cm 的二级样方,
按0~10、10~20和 20~40 cm 3个层次,用铁铲和切
刀分层取出后及时筛选分检, 洗根归袋,尔后在恒温
6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g/ m 2 )。在每月中
旬,取回土壤样分析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量。
1. 2. 3 研究资料主要取自 2002和 2003 年土壤有机
质, 2003年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近地层大气 CO 2通量,
以及 2003年有关微气象观测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 1 草毡寒冻雏形土地上、地下生物量特征
高寒草甸植物在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时即可
萌动发芽,届时20 cm 以下土层仍为冻土。当日均气温
稳定通过≥5℃时植物旺盛生长,低于≥5℃时停止生
长。2003年测定结果(表 1) ,地上生物量自4月下旬起
缓慢积累,在 6-8月水热条件良好, 干物质积累迅速, 9
月初达到最高并保持一段平稳期后逐渐下降。
表 1 矮嵩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 g/m2) ( 2003)
T able 1 Seasonal v ar iation of aboveg round biomass and under g round biomass of K obresia humilis vegetation ( 2003)
深度( cm)
Depth ( cm)
日期(日/月) Date( d/ m. )
15/ 5 30/ 5 15/ 6 30/ 6 15/ 7 30/ 7 15/ 8 30/ 8 15/ 9 30/ 9
地上 Above groun d — 23. 15 40. 86 102. 5 168. 3 227. 8 276. 2 334. 6 324. 1 323. 4 319. 1
地下 U nder groun d 0~10 1353. 2 1579. 3 1575. 6 1663. 6 1011. 9 1190. 9 1240. 9 1541. 0 1495. 4 1695. 8
10~20 98. 3 135. 8 94. 5 150. 1 114. 6 186. 3 133. 1 130. 4 98. 9 145. 3
20~40 72. 0 71. 5 61. 5 83. 0 224. 0 78. 2 163. 0 79. 5 49. 5 84. 5
0~40 1523. 5 1786. 8 1731. 7 1896. 7 1350. 5 1455. 4 1537. 1 1750. 9 1643. 8 1925. 6
  地下生物量随着季节变化呈现“N”型变化特征。
以0~4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高, 在 9 月底可达
1925. 6 g / m
2
, 其中 0~10、10~20和 20~40 cm 3 个
层分别为 1695. 8、145. 3、和 84. 5 g / m2 ,分别占地下总
生物量的 88%、8%和 4%。表明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
于 0~10 cm 表土层。同时表明,地下生物量远比地上
高得多,就 0~40 cm 比较,地下是地上部的 5~8倍。
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所表现的升高-降低-升高的
变化规律,与地上的生长旺盛与缓慢等直接相联系。表
现在良好的气候时,地上部生长发育迅速, 植物在进行
光合作用及发生蒸腾过程的同时,要消耗大量的土壤
水分和能量, 相应的要从根系得到一定的能量补充。相
反,在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因气温低, 降水少,地上部生
长受到抑制, 而根系能较多地贮存能量,可满足其发育
条件,有利根量的提高。特别是在生长后期到休眠初期
地上部停止生长时,土壤仍保持较高的热量条件,根系
仍在生长,根量有所增加。只有土温降到界限温度或频
繁的冻融或稳定冻结时,根系则才停止生长,而不再累
积甚至有所减少。
2003年地下年净初级生产量变化(地上与地下最
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的合计值)为 909. 9 g / m 2, 其中地
下净生产量为 575. 2 g / m 2, 净生产量的周转率(地下
166 草 地 学 报 第 14卷
增加量与最高量的比值)为 0. 2987。2002年在同一地
区,地下净生产量为 598. 0 g/ m 2, 净生产量的周转率
为0. 2817。初步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年净初级生产量为
935. 0 g/ m
2,其中地上 348. 4 g / m2, 地下 586. 6 g / m2 ,
地下周转率 0. 2902。即在高寒环境, 受嵩草生物学特
性的制约,净光合产量的 63%分配于地下(表 1)。
2. 2 寒冻雏形土有机质的补给、含量及分解
在高寒草甸,近地表层形成由活根和死根相互穿插
交织成毡状的特殊根系层, 是土壤剖面构成的基本层
次, 是高山独特成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依其物质
构成、形态特征和分布部位称为草毡表层。草毡表层具
有寒冻温湿度特征[ 7] ,土壤动物少, 密度低, 作为有机物
补给源的实际意义不大。区域大气湿度低, 多年平均绝
对湿度 4. 5 hPa 左右[ 5] ,苔鲜等生长受到抑制, 虽有较
大面积的分布,但作为土壤有机物补给源的作用下降。
是优良的高寒草甸牧场,放牧利用普遍,地上部大多数
被采食消耗, 其余的在频繁大风下易受风蚀损失,或被
吹至低洼区随径流带走, 对土壤有机质的补偿能力也较
低, 只有少部分以凋落物归还土壤。植被属多年中生、旱
中生短根茎密丛性嵩草属建群, 种类组成丰富, 植株低
矮而稠密、生草过程强烈, 根系发达,是土壤有机物主要
补给源。因此,土壤有机物的补给主要依赖于根系。
如前所述,草毡寒冻雏形土地下部分发育旺盛, 根
系贮存量较多。因受高海拔的制约冬半年漫长而寒冷,
致使根系在冻结期不易矿化,即使在夏半年,也因地温
不高和过分潮湿[ 8] (图 1)而分解较弱, 大部分死根保
持原有外形与韧性长期贮留在近地表层。随着新
根茎在表层的生长和伸展, 在短密的茎节上萌生大量
须状根系与原有的活根和死根相互交织, 形成覆盖于
地表的毡状草皮层, 使表层因不同年龄的活根和保持
原状的死根交织磐结, 草毡状有机土壤物质大量积存。
层次中草毡状有机物质的数量和体积随着发育年龄增
长而增加。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2002和 2003年测定结果, 寒冻雏形土在 5-10 月
土壤有机质含量: 0~40 cm 在 6. 401%~7. 060%之
间, 0~10、10~20和 20~40 cm3 层次分别在 8. 069~
8. 650、6. 697~7. 822和 4. 441%~5. 116%之间, 自表
层向下趋减。在生长初期较高,在生长旺盛期渐低( 2003
年 7 月 15日测定有误,仅供参考) , 8月以后植物逐渐
枯黄, 有机质含量逐步升高, 又处于积累状态(表 2)。
图 1 草毡寒冻雏形土湿度和温度月际分布 ( 0~20 cm)
F ig . 1 M onthly va ria tion o f soil av erage humidity and
temperat ur e of M at-Cry ic Cambisols( 0~20 cm )
表 2 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季节分布
Table 2 Seasonal v ariation o f soil o rg anic matter of alpine K obresia humilis meadow

Year
深度( cm)
Depth( cm )
日期(日/月) Date( d/ m. )
30/ 5 15/ 6 30/ 6 15/ 7 30/7 15/ 8 30/ 8 15/ 9 30/ 9 15/ 10
平均
Average
0~10 8. 83 8. 29 7. 80 8. 61 9. 72 8. 650
2002 10~20 7. 55 7. 25 7. 28 7. 18 7. 85 7. 822
20~40 4. 51 5. 02 5. 98 5. 25 4. 82 5. 116
平均 Average 6. 96 6. 85 7. 02 7. 01 7. 46 7. 060
0~10 8. 385 9. 800 6. 398 7. 670 8. 093 8. 069
2003
10~20 7. 215 7. 100 5. 138 6. 455 7. 557 6. 693
20~40 3. 838 5. 273 3. 044 4. 955 5. 093 4. 441
平均 Average 6. 479 7. 391 4. 860 6. 360 6. 914 6. 401
  据测定[ 9] , 草毡表层有机物分解的起始温度为
5℃,最适温度为 25℃,在 5℃以下时温度效应很小, 至
最适温度效应则急剧提高。根据海北站测定[ 5] 10 cm
土壤 5 月上旬仅 4. 5℃, 6月下旬至 9 月初保持 10℃
左右, 在 7月也仅为 12~14℃, 10月上旬已降至 5℃
以下。故草毡表层保持生物学零点以上时间< 150 d,
矿化时间短, 强度小。
影响有机物的分解不仅是温度或湿度,更重要的
是相互匹配状况。培养实验表明 [ 9] ,在理想的热量和水
分条件( 35℃, 最大持水量 70% )下, 有机物矿化最强
烈,偏离该条件, 分解强度下降,下降程度与偏离距离
呈正相关。在自然条件下, 草毡表层年平均温度较低,
海北站资料显示 [ 5] , 年均气温- 1. 7℃, 0~320 cm 土
层年地温垂直变化不大, 在 2℃左右; 7月平均气温和
10 cm 地温分别为 10. 0℃和 12. 7℃, 10 cm 日平均地
温> 10℃的时间仅在 6-8月,离最适温度距离甚远。由
167第 2期 李英年等: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 CO 2 通量交换
此认为,温度是草毡有机物矿化的限制因素。草毡表层
分布区水热同期,暖季地温高,降水多, 湿度大且常出
现饱和水分状况[ 8] ,雨季后湿度下降,通气状况获得改
善,但地温已降低。水热条件的这种不良配合有碍残根
分解。
2. 3 草毡寒冻雏形土近地表层植被-大气 CO2 和湍
流交换特征
张金霞等研究证实 [ 4] , 在高寒草甸, 植物在非生长
季土壤呼吸微弱甚至没有, 当温度略有提高时, 土壤有
机质将加速分解。并且认为,在高寒地区热量条件对于
有机氮的矿化效应较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更敏感。近
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 以及放牧强度急剧增加等影响,
导致草场退化,草毡表层剥落严重, 鼠类活动猖獗, 形
成大面积“黑土滩”,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素的矿化作用。
1984年李家藻报道 [ 1] , 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呼吸
强度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 而且呼吸强度与土壤温
度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水分则呈弱相关。在草毡状的
剖面上,有机物的剖面分配取决于根系生长分布的就
地积累。张金霞等报道 [ 4] , 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 CO 2
的释放在植物生长季和非生长有显著的区别,季节变
化明显。生长季节比非生长季高很多, 以旺季的 7-8月
最高,符合光合产量最高的特点, 以冬季释放速率最
低。其释放速率与气温和地温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同
时植物活体生物量与土壤 CO 2的释放呈极显著正相
关关系。
草毡寒冻雏形土, 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根量是地上生物量的 5~8倍,这是高寒地区多年生植
物适应其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2003年 9月土壤样品
分析结果,有机碳含量在0~10、10~20、20~40 cm 分
别为 4. 42%、4. 44%、3. 77%, 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
加而递减。有机碳在 0~40 cm 为 130 tC/ hm2, 无机碳
120 tC/ hm
2
, 其总碳量为 250 tC/ hm2 ,与冻原区的碳
储存量 16~94 kg / m3 相比[ 4 , 10] ,高寒草甸区碳储存量
处在中间范围。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CO2 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
和季节变化规律。2002年 1 月 17日、4月 15日、7月
14日和 10月 16日 CO 2通量日变化情况,该 4日均为
晴天,部分日午后略为少云, 也可代表年内不同季节
CO 2日变化情况。结果以暖季日变化明显, 冷季日变化
微弱。在暖季( 7月) CO 2通量远高于冷季( 1月)。暖季
每日CO 2通量峰值出现在 11∶00~14∶00 h, 而冷季
出现在 14∶00~15∶00 h。由于高寒草甸分布区降水
相对丰富,土壤湿度高,在夜间植被(地表)表面易结霜
或结露, 以及在降水时, 均可受到水汽的影响, 常在
LI-7500CO 2 / H2O 红外分析仪上形成一定的积水、霜
冻和结露现象, 从而对 CO 2通量日变化造成较大的影
响,致使日变化波动明显,且变化极不平稳(图 2)。
图 2 矮嵩草草甸 CO2 通量季节日变化
Fig . 2 Seasonal var iation of CO 2 flux o f alpine
K obr esia humilis meadow
  从季节动态分析(图 3) , 5月中旬到 9月主要为
CO 2的吸收,其中以 7月最高, 吸收量高达332 g CO2 /
m
2。在 6月到 8月间净吸收为 757 g CO 2/ m 2,占全年
的 90%以上。6-8月是植物生长旺盛期,可积累 80%
的地上生物量,验证了高寒草甸植物在短促的生长期
间具有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 这些特征与强光合有效
辐射及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很低,甚至在最暖月日最
低温降到 0℃以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有
关。在 10月到翌年 5月初为 CO 2排放过程。在4月和
10月出现较高的量值,这可能与 4月土壤季节冻土发
生融化过程时,土壤水分上下迁移, 以及在 10月虽然
天气已转冷, 但土壤表层开始冻结但较深层仍保持较
高的温度,也可使土壤水分随土壤温度梯度过程发生
迁移, 水分的迁移对 CO 2 通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关。
2002年全年固定 CO 2 量高达 397 g / m2 ,明显高于其
它地区草地类型[ 11~14] , 当然这是目前初步计算的结
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图 3)。
3 讨论与结语
3. 1 草毡表层区是多年中生、旱中生短根茎密丛性嵩
草属建群,植物种类丰富,低矮而稠密、根系发达,故土
壤有机物的补给主要依赖于根系。具有寒冻温湿度特
征,加之过渡放牧,其土壤动物和植物地上部分对土壤
有机物补给源的实际意义并不大。草毡寒冻雏形土分
布区根量比地上生物量高 5~8倍。年净初级生产量
935. 0 g/ m
2,其中地上 348. 4 g/ m2, 地下 586. 6 g / m2 ,
地下净生产量的周转率为 0. 2817。表明受嵩草生物学
特性的制约, 净光合产量的 63%左右分配于地下。
168 草 地 学 报 第 14卷
图 3 矮嵩草草甸 CO2通量年际动态
F ig . 3 Annual v ariation of CO 2 flux of alpine
K obr esia humilis meadow
3. 2 草毡寒冻雏形土区的冬半年漫长而寒冷, 致使根
系在冻结期不易矿化, 即使在夏半年,也因地温不高和
过分潮湿而分解较弱。根系外形清晰,垂直分布厚度很
少超过 10 cm, 其上无其它完整的覆盖层。层次中草毡
状有机土壤物质的数量和体积随着发育年龄的增长而
增加,矿物质比例则相应减少,但矿物成分及质地受土
层的制约而变化较小。导致有机残体大量留存于近地
表层, 有机质含量很高, 在 5-10月, 0~40 cm 整层平
均为 6. 731 %。同时表明,在高海拔的高寒草甸地区植
物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微弱甚至没有, 当该类地区温度
略有提高时, 土壤有机质将加速分解。
3. 3 草毡寒冻雏形土植被与大气 CO 2 通量观测表明, 高
寒草甸生态系统 CO2 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规律。暖季CO 2通量远高于冷季,暖季每日CO 2通量峰值
出现在 11∶00 h 左右, 而冷季则出现在 14∶00~15∶
00。
3. 4 5月中旬到 9月主要为 CO 2的吸收,其中 7月是
最高月,而 1-5月初以及 10-12月为CO 2排放。在不放
牧状态下 2002年全年固定 CO 2 量高达 397 g / m 2, 明
显高于其他地区草地类型, 也表明高寒草甸区仍表现
出碳处在沉积状态,为一个较大的碳汇区域。
3. 5 近年来对该生态系统碳通量进行系统、连续的观
测,无疑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的源汇效应、碳循
环的季节动态的了解至关重要。但由于高寒草甸是人
为经营的生态系统, 放牧活动对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碳循环过程中牲畜库的研究, 将是正确估计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的重要方面。
3. 6 有些研究证实,近几十年来地面气候逐渐变暖。
其暖化强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 一种可能的机制
是全球变暖过程中高原冰雪等陆面变化的反馈起到加
强作用外,与土壤呼吸强度明显加大,在气候变暖的过
程中释放大量的CO 2、CH 4等痕量气体等原因有关。陆
地植被是大气 CO 2重要的汇和源,土壤和植被状况的
任何变化, 都明显改变它们对大气 CO 2 的吸收和排
放,虽然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植物对痕量气体的吸收和
释放相应发生变化, 但气候暖化一般较早于植被和土
壤的演替变化,土壤和植被类型在气候变化进程中, 要
有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方可达到其顶极植物群落和
土壤类型,表现出土壤和植被在气候暖化过程中,本身
的演替是缓慢和平稳的。因而可认为,在全球变化过程
中,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快, CO2、CH 4
等痕量气体的排放明显加大, 有可能使草毡寒冻雏形
土分布地区由碳汇区转变成为土壤-植被 CO 2、CH4 等
痕量气体的释放源地,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有着不
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应给予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 1] 李家澡,朱桂如, 杨 涛,等.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纤维
素分解和土壤 CO 2 释放的研究 [ A] . 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 1)
[ C]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162-173
[ 2] 李家澡,朱桂如,杨 涛,等. 高寒草甸植物的纤维素、根和枯枝落
叶分解作用的研究[ A] . 见:高原生物学集刊( 2) [ C] .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984. 107-114
[ 3] 王在模,乐炎舟,张金霞. 高山土壤呼吸强度之初步研究[ A] . 见: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1) [ C]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174-
183
[ 4] 张金霞,曹广民,周党卫,等. 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 CO 2 释放特征
[ J ] .土壤学报, 2001, 39( 2) : 261-267
[ 5] 李英年,赵新全,曹广民,等.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
植被生产力背景的分析[ J] .高原气象, 2004, 23( 4) : 558-567
[ 6] 周华坤, 周 立, 赵新全,等.矮嵩草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
究[ J ] .草地学报, 2002, 10( 4) : 279-286
[ 7] 李英年.祁连山海北寒冻雏形土不同地形部位的地温状况及诊断
特性[ J] . 山地学报, 2001, 19( 5) : 408-412
[ 8] 李英年. 高寒草甸分布区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研究[ J ] . 草地学
报, 1998, 6( 2) : 77-83
[ 9] 鲍新奎, 曹广民, 高以信. 草毡表层的形成环境和发展机理 [ J] .
土壤学报, 1995, 32(增刊) : 45-52
[ 10] M ichaels on G J , Ping C L. Carbon s tor age and dist ribut ion in
tundra soil of Arct ic Alaska, U . S . A [ J ] . 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1996, 28( 4) : 414-424
[ 11] Hum J M , Knapp A K. Flu xes of CO 2, w ater vapor, and en-ergy
f rom a p rairie ecos ystem du ring th e seas onal t ransit ion f rom
carbon sink to carbon source[ J ] . Agric. For . Meteorol, 1998,
89, 1-14
[ 12] Fran k A B, Du gas W A. Carbon dioxide fluxes over a nor-thern,
semiarid, mix -gras s p rairie, Agric[ J ] . For. M eteorol . , 2001.
108: 317-326
[ 13] Hunt J E , Kel liher F M, M cSeveny T M, et al . E vaporat ion and
carbon diox ide exch ang e betw een the atm osphere and a tu ssock
grasslan d dur ing a summ er drought [ J ] . Agric. For. Meteorol. ,
2002, 111: 65-82
[ 14 ] Webb E K, Pearman G I, Leunin g R. Correct ion of flux
measurem ents for den sity ef fects due to heat an d water vapor
t ran sfer [ J ] .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 eteorological
Society, 1980, 106, 85-1000
(责任编辑 孟昭仪)
169第 2期 李英年等: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 CO 2 通量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