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Four New Reports of Batrachospermum (Batrachosperm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

中国串珠藻属的4个新记录种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 21( 2) : 148~152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中国串珠藻属的 4个新记录种
谢树莲1 , 施之新2, 卢海声3 , 梁良弼3
( 1.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太原 030006; 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3.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福州 350007)
摘 要: 记述了我国串珠藻属的 4个新记录种 ,即马赫拉串珠藻 Batrachosp ermum mahlacense Kumano et Bowden-
Kerby、可疑串珠藻 B . ambiguum Montagne、诺诺串珠藻 B . nonocense Kumano et Liao 和钏路串珠藻 B . kushiroense
Kumano et Ohsaki。
关键词: 串珠藻属; 新记录; 中国
中图分类号: Q94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0X ( 2003) 02-0148-05
Four New Reports of Batrachosp ermum ( Batrachosperm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
XIE Shu-Lian
1
, SH I Zhi-Xin
2
, LU Hai-Sheng
3
, L IANG Liang-Bi
3
( 1. Coll ege of L if e S cie 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Univ ersity, T aiyuan 030006, Ch ina;
2. I nsti tute of Hy dr obiology, T he Chinese Acad emy of S ci ences, Wuh an 430072, China;
3. Depar tment of B iology , Fuj ian Normal Univer sity, Fuzh 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Four species o f genus Batrachosp ermum Roth, B . mahlacense Kumano et Bowden-Ker-
by , B . ambiguum Montagne, B . nonocense Kumano et L iao and B . kushiroense Kumano et Ohsaki,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they all are repor ted for the f irst t ime to China.
Key words : Batrachosp ermum ; New report ; China
1 马赫拉串珠藻   图 1: 1~7
Batrachosp ermum mahlacense Kumano et Bow-
den-Kerby, Jpn. J. Phycol. 34: 109, f ig . 1- 12, 1986.
藻体雌雄同株,丛生,胶质中等, 橄榄绿色, 高约
2 cm ,分枝不规则互生。轮节多数为截顶锥形, 少数
为梨形,幼枝上为近横椭圆形或扁心形, 互相邻接,
直径 250~350 m;初生枝 2(~3)次分叉,由 6~8
层细胞组成; 下部细胞长卵形或近椭圆形, 长 20~
23 m,直径约 10 m; 顶毛多,较长,达 150 m。节
间长 230~400 m,中轴直径 80~90 m;皮层细胞
发达,长筒状,长 27~36 m,直径 7~8 m;次生枝
多,布满节间, 1~6 个细胞长,不分叉或 1次分叉,
细胞形状与初生枝相同。
果胞枝发生于初生枝基部,螺旋状扭曲,由 4~
9个盘形短细胞组成, 细胞长 5~8 m, 直径 6~
9 m, 具有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短苞片;果胞(连同
受精丝)长可达 30~40 m,直径 6~10 m, 受精丝
多为筒状棒形或长椭圆形,无明显的柄;果孢子体每
轮节 1(~2)个,紧密, 半球形,紧贴主轴,直径 200~
250 m,高 120~150 m;果孢子囊倒卵形, 长 11~
13 m,直径 7~8 m。精子囊球形,单生或双生, 位
于初生枝的顶端或近顶端,直径 5~6 m。
生境:生于泉流中砾石上。
四川:彭州市东净土寺(碧山庙) ,平原农田间一
泉眼流出的小溪水沟中, 固着于砾石上(未编号) , 沟
  收稿日期: 2002-06-26,修回日期: 2002-11-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270119, 39899400)。
作者简介:谢树莲( 1962- ) ,女,博士,教授,从事淡水藻类研究。E-mail: xiesl@ sxu. edu. cn
1~4. 果胞枝及果胞; 5.中轴及果孢子体; 6, 7. 果孢子囊
1~4. Carpogonia l br anches with carpogonia; 5. Main ax is w it h a carpospor ophyte; 6, 7. Carpospor ang ia
图 1 马赫拉串珠藻
F ig . 1 Batrachosp ermum mahlacense Kumano et Bowden-Kerby
底为泥沙和砾石, 生长有轮叶黑藻等水草, 水质清
澈,流速约1. 2 m / s, 流量约0. 2 m3 / s ,水温 17. 8℃,
1999. 03. 25, 采集人曹文宣。
分布:关岛(模式产地)。
我国四川所采标本果孢子体较模式标本的报道
( 140~170 m×80~140 m)大一些。
2 可疑串珠藻   图 2: 1~6
Batrachosp ermum ambiguum Montagne, Ann.
Sci. Nat. Bo t . 14: 296, 1850; Kumano , Crypt . Alg.
11: 287, f ig . 18- 23, 1990; Sheath, Vis & Co le, J.
Phycol. 28: 242, f ig . 3- 8, 1992. ——B . helmintho-
sum f. ambiguum Reis, Bol. So c. Brot . 46: 202, pl.
V, f ig . b, 1972.—— B . basilar e Flint et Skuja, in
Fl int , Proc. La. Acad. Sci. 16: 13, f ig . 11—17,
1953.—— B. bicud oi Necchi, Rev. Bras. Biol. 46:
517, 1986.
藻体雌雄同株, 丛生, 胶质中等, 橄榄绿色, 高
4~6 cm ,分枝不规则互生, 顶端渐尖,呈鞭状。轮节
多数为倒锥形,少数为梨形或筒状, 互相邻接, 直径
300~700 m; 初生枝2~3次分叉,由 7~14层细胞
组成;下部细胞筒状卵形、近椭圆形或梨形, 长 14~
21 m,直径约 10 m;罕具顶毛,长 30~50 m。节
间长 450~600 m,中轴直径 60~95 m;皮层细胞
长筒状, 长 13~36 m,直径 5. 5~6 m; 次生枝多,
布满节间, 4~11个细胞长, 分叉或否, 细胞形状与
初生枝相同。
果胞枝发生于初生枝基部,螺旋状扭曲, 由4~7
个盘形短细胞组成, 细胞长 6~9 m, 直径 6~
10 m, 具有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短苞片; 果胞(连
149 第 2 期                谢树莲等:中国串珠藻属的 4 个新记录种
1.轮节和果孢子体; 2, 3. 果胞枝及果胞; 4, 5.初生枝及精子囊; 6. 果孢子囊
1. Who rls and carpo spor ophyt es; 2, 3. Carpogonia l br anches with carpogonia;
4, 5. Pr imary fascicles w it h spermatangia; 6. Carpo spo rang ia
图 2 可疑串珠藻
F ig . 2 Batrachosp ermum ambiguum M ontagne
同受精丝)长可达 20~28 m, 直径 5~8 m,受精
丝为棒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短柄;果孢子体每轮
节1~2个, 紧密,半球形或近球形, 紧贴主轴, 直径
90~220 m,高 80~150 m; 果孢子囊倒卵形或近
球形,长 20~25 m,直径15~20 m。精子囊球形,
单生或双生, 位于初生枝较短的分叉顶端或次生枝
的顶端,直径 6~8 m。
生境:生于泉水中石壁上。
河南:新蔡县龙口,固着于泉水中石壁上(未编
号) , 1967. 05. 31, 采集人不详。
分布:德国,葡萄牙,美国,古巴, 伯利兹,波多黎
各,哥斯达黎加,法属圭亚那(模式产地)和巴西。
B. basilar e Flint et Skuja 和 B. bicudoi Necchi
与本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果胞的长度上,但是果胞的
大小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的, 并不是一个很稳定的
特征,故将其并入本种( Sheath, Vis & Cole, 1992)。
我国河南的标本果孢子囊较模式标本的描述
(直径 6. 5~10. 5 m)明显偏大。
3 诺诺串珠藻   图 3: 1~4
Batrachospermum nonocense Kumano et L iao ,
Jpn. J. Phycol. 35: 101, f ig . 1- 19, 1987.
藻体雌雄同株, 胶质中等, 橄榄绿色, 高 3~
5 cm, 不规则分枝。轮节为倒锥形或梨形, 互相邻
接, 直径 280~370 m;初生枝1~3次分叉, 由6~8
层细胞组成; 下部细胞筒状卵形, 长 22~30 m, 直
径约 5~6 m; 顶毛稀少。节间长 300~420 m, 中
轴直径50~90 m;皮层细胞长筒状,长12~34 m,
直径 6~8 m; 次生枝多, 布满节间, 3~7个细胞
长,分叉或否,细胞形状与初生枝相同。
150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21 卷  
1. 轮节和果孢子体; 2.果胞枝及果胞; 3. 初生枝及精子囊; 4.果孢子囊
1. Whor ls and carpospo r ophy tes; 2. Carpogonial br anch with carpogonium;
3. Pr imary fascicle with spermatangia; 4. Carpo spo rang ia
图 3 诺诺串珠藻
Fig. 3 Batrachosp ermum nonocense Kumano et L iao
果胞枝发生于初生枝基部, 螺旋状扭曲,由 5~
10 个盘形短细胞组成, 细胞长 5~8 m, 直径 6~
9 m,具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短苞片;果胞(连同受
精丝)长 25~36 m,直径 6~8 m,受精丝为棒形,
无柄; 果孢子体单生, 较疏松,半球形, 紧贴主轴,直
径 100~180 m, 高 50~90 m; 果孢子囊椭圆形,
长 10~12 m,直径 7~8 m。精子囊球形,单生或
双生,位于初生枝的顶端或近顶端,直径 5~6 m。
生境:生于溪流中。
福建: FK81240, 寿宁县蛾眉峰东海洋, 1981.
09. 20, 采集人梁良弼。
国外分布:菲律宾(模式产地)。
我国福建的标本与模式标本的描述相比,果孢
子囊较模式标本( 15~18 m×13~18 m)为小。
4 钏路串珠藻   图 4: 1~5
Batrachospermum kushiroense Kumano et
Ohsaki, Jpn. J. Phyco l. 31: 158, fig . 1- 22, 1983.
藻体雌雄同株,具胶质,橄榄绿色,高约 10 cm ,
分枝不规则互生。轮节为椭圆形或近球形,互相分离
或邻接, 直径 400~500 m;初生枝 2~3(~4)次分
叉,由 6~8层细胞组成; 下部细胞筒状卵形, 长20~
28 m, 直径约 7~8 m;顶毛稀少。节间长 320~
550 m,中轴直径 50~70 m;皮层细胞长筒状, 长
18~35 m, 直径 6~7 m;次生枝少, 2~5个细胞
长,一般不分叉,细胞形状与初生枝相同。
果胞枝发生于初生枝基部,螺旋状扭曲,由 4~
8个盘形短细胞组成, 细胞长 6~9 m, 直径 6~
151 第 2 期                谢树莲等:中国串珠藻属的 4 个新记录种
1.藻体外形; 2. 轮节和果孢子体; 3. 果胞枝及果胞; 4.初生枝及精子囊; 5. 果孢子囊
1. Habit o f a single fr ond; 2. Who rls and carpo spo rophy te; 3. Carpogonial br anch w it h
carpogonium; 4. Pr imary fascicle with spermatangia; 5. Carpo spo rang ia
图 4 钏路串珠藻
F ig . 4 Batrachosp ermum kushiroense Kumano et Ohsaki
10 m, 具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短苞片; 果胞(连同
受精丝)长 20~28 m,直径 7~8 m, 受精丝为棒
形或椭圆形, 无柄; 果孢子体单生, 较疏松, 近球形
或半球形, 紧贴主轴 , 直径70~1 50m , 高5 0~
130 m; 果孢子囊椭圆形或近球形, 长 7~10 m,
直径 7~8 m。精子囊球形,单生或双生,位于初生
枝的顶端或近顶端,直径 5~6 m。
  生境:生于山边小溪中岩石上。
福建: FK81086, 寿宁县城关镇长兴苗圃附近,
1981. 03. 28,采集人梁良弼。
分布:日本(模式产地)。
致谢: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提供部
分标本,特此致谢。
更 正 Correction
苟光前:贵州水绵属一新种
Gou Guang-Q ian: A New Species o f the Genus Sp ir ogy ra fr om Guizhou, China
年, 卷(期) 页 码 行 数 误 正
Year , Vo l. ( No . ) P age Line Er ro r Co rr ection
2002, 20( 6) 427 Left 6, Right 16 Bi Zheng et L ing
15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2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