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6ꎬ 34(2): 211~219
Plant Science Journal http: / / www.plantscience.cn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6 20211
程小云ꎬ 罗春旺ꎬ 刘琪璟ꎬ 孟盛旺ꎬ 周亚爽ꎬ 周华.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J] . 植物科学学报ꎬ 2016ꎬ 34(2):
211-219
Cheng XYꎬ Luo CWꎬ Liu QJꎬ Meng SWꎬ Zhou YSꎬ Zhou H. Tropospheric ozone distribution and injury on leaves of sensitive woody plants
in Nanchang cityꎬ China[J] . Plant Science Journalꎬ 2016ꎬ 34(2): 211-219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
程小云ꎬ 罗春旺ꎬ 刘琪璟∗ꎬ 孟盛旺ꎬ 周亚爽ꎬ 周 华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ꎬ 北京 100083)
摘 要: 近年来ꎬ 由于光化学反应引起的臭氧(O3)前体物增加ꎬ 使全球植物受近地层 O3胁迫的程度越来越严
重ꎮ 在东欧、 西欧以及美国ꎬ O3污染被认为是造成大片森林植被衰退和枯死的主要原因ꎮ 本研究通过对亚热带
城市南昌城区至郊区森林植被的实地调查ꎬ 结合 2014年 4 - 8月南昌近地层 O3浓度实时监测数据ꎬ 并参考 O3
伤害评估手册中的鉴别方法和标准ꎬ 分析了南昌市近地层 O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情况ꎮ 结
果显示: 近郊区的 O3浓度显著高于远郊区和城区ꎻ 6月份的 O3平均浓度最高ꎬ 其累计剂量(AOT40)达 355 mg
m-3hꎬ 远远超过了植物受 O3伤害的临界值(196 mgm
-3h)ꎬ 即已经对植物造成了危害ꎻ 在南昌市近郊区和
远郊区ꎬ 共有 16种植物表现出典型的 O3伤害症状ꎬ 如叶缘干枯ꎬ 叶片表面出现有色斑点、 斑块、 条带状变色
等ꎬ 其中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 et Li)、 紫楠(Phoebe sheareri (Hemsl.) Gamble)、 闽楠
(P. bournei (Hemsl.) Yang)、 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可作为南昌地区的 O3污染指示物种ꎮ
关键词: 臭氧敏感植物ꎻ 伤害症状ꎻ AOT40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6)02 ̄0211 ̄09
收稿日期: 2015 ̄09 ̄18ꎬ 退修日期: 2015 ̄10 ̄15ꎮ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313)ꎮ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Forestr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in Public Interest (201304313) .
作者简介: 程小云(1991-)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E ̄mail: 13021253124@163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liuqijing@bjfu edu cn)ꎮ
Tropospheric Ozone Distribution and Injury on Leaves of
Sensitive Woody Plants in Nanchang Cityꎬ China
CHENG Xiao ̄Yunꎬ LUO Chun ̄Wangꎬ LIU Qi ̄Jing∗ꎬ MENG Sheng ̄Wangꎬ
ZHOU Ya ̄Shuangꎬ ZHOU Hua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Silviculture &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ꎬ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ꎬ Beijing 100083ꎬ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ꎬ the increase in ozone precursors caus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has increased plant stress from tropospheric ozone. Ozone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the primary cause of forest degradation and tree dieback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urban to exurban investigation in Nanchang cityꎬ representing
subtropical urban areas in Chinaꎬ and tropospheric ozone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data of
Nanchang from April to August 2014ꎬ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s of tropospheric ozone on plants were studied via ozone injury assessment.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of suburban reg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rban and
exurban regions. The highest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ozone occurred in Juneꎬ with the
AOT40 value reaching 355 mgm-3hꎬ well over the 196 mgm-3h threshold considered to
exer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growth of wild plants. Sixteen plant species exhibited typical
injury symptoms caused by ozone pollution in suburban and exurban regionsꎬ and included
exsiccation of the leaf marginꎬ colored spotsꎬ patchesꎬ and strip coloring between the veins of
the upper leaf surface. Furthermoreꎬ 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 et Liꎬ Phoebe sheareri
(Hemsl.) Gambleꎬ P. bourneiꎬ and Litsea cubeba) (Lour.) Pers. might work as bio ̄indicators
of ozone pollution in Nanchang.
Key words: Ozone ̄sensitive plantꎻ Injury symptomꎻ AOT40 ( accumulated ozone exposure
over a threshold of 40 ppb)
近地层臭氧(O3)是以氮氧化物(NOx)和碳氢
化合物为主要前体物ꎬ 并在强光照和高温条件下经
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次级空气污
染物[1]ꎮ 光化学反应是近地层 O3产生的主要驱动
因子ꎬ 而 NOx和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O3
前体物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
烧[2]ꎮ O3存在于平流层时ꎬ 可以保护地球上的植
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ꎬ 但在近地层时对植物有伤害
作用[3]ꎮ 近年来ꎬ 由于参与光化学反应的 O3前体
物不断增加ꎬ 北半球近地层 O3平均浓度高达
50 μg / m3ꎬ 并以每年 05% ~ 20%的增幅升高[4]ꎮ
全球植物受近地层 O3胁迫的程度越来越严重ꎬ 在
东欧、 西欧以及整个美国ꎬ O3污染被认为是造成
大片森林植被衰退和枯死的主要原因[5]ꎮ
O3与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植物造成
的伤害不同ꎬ 即在 O3伤害的叶片上检测不到任何
的残留元素ꎬ 因此对于由 O3氧化胁迫所引起的一
系列植物生理和形态的不良反应ꎬ 野外唯一可观测
的只有叶片的可见伤害[6]ꎮ 欧洲、 美洲等国家已
经在野外观测到了植物大量 O3伤害的症状ꎬ 而我
国关于 O3对植物伤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上ꎬ
并且以 O3浓度可控的熏气实验为主ꎮ 直到 2010
年ꎬ 万五星等[7]和张红星等[8]开展了关于 O3对野
外木本植物叶片伤害的研究ꎬ 并确认了一些对空气
中 O3浓度或伤害敏感的树种ꎮ 近年来ꎬ 尽管我国
许多地区在夏季高温时ꎬ O3代替 PM25 成为了主
要污染物ꎬ 但对 O3高浓度地区的木本植物生长缺
乏观测ꎬ 有关 O3对野外植物的伤害症状报道更少ꎮ
虽然 O3引起的可见伤害并不能包括它对植物
造成的所有伤害(如生理变化)ꎬ 但是对野外植被
地上部分可见症状的观察ꎬ 是一种研究 O3对植物
影响的简单而直接的方法ꎮ 通过此方法不但可以判
断目前空气中 O3浓度是否达到了危害自然状况下
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平ꎬ 而且可以为植物敏感性评价
提供客观依据[6]ꎮ 植物叶片吸收空气中的 O3后ꎬ
虽然会对植株自身造成伤害ꎬ 但有利于降低空气中
的 O3浓度ꎬ 例如水稻(Oryza sativa L.)田可以使
其上方的空气中 O3浓度降低 11%左右[9]ꎮ 因此ꎬ
发掘 O3敏感植物在改善空气 O3污染方面也具有重
要的意义ꎮ
本研究通过对亚热带代表性城市南昌城区至郊
区的实地调查ꎬ 结合 2014 年 4 - 8 月南昌近地层
O3浓度实时监测数据ꎬ 分析南昌市 O3时空分布特
征ꎬ 观察、 鉴别野外条件下 O3对树木生长的伤害ꎬ
并分析其受害程度ꎬ 旨在为进一步的控制实验中选
择 O3敏感物种提供依据ꎬ 同时为我国亚热带植被
潜在 O3危害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ꎮ
1 研究区域概况
受东亚季风的影响ꎬ 南昌市形成了亚热带季风
气候ꎮ 全市热量丰富ꎬ 降雨量较多ꎬ 光照充足ꎻ 全
市年无霜期 251 - 272 dꎬ 年平均气温 170 ~
17 7℃ꎬ 年降水量高达 1600 ~ 1700 mmꎬ 年降水
日多达 147 - 157 dꎬ 年平均相对湿度 785%ꎻ 年日
照时数为 1772 - 1845 hꎬ 年日照率 40%ꎬ 其中以 7
月、 8月最多ꎬ 2 月、 3 月最少ꎮ 此外ꎬ 因受西太
平洋高压的影响ꎬ 全市冬季多偏北风ꎬ 寒冷少雨ꎬ
夏季(6 - 8月)则多偏东南风ꎻ 全市年平均风速为
23 m / sꎬ 虽然有利于市区污染物的快速消散ꎬ 但
在夏季西北部的山区植被处于市区的下风向[10]ꎮ
2 研究方法
2 1 调查区选择
为了研究 O3对南昌市植物生长的影响ꎬ 我们
从城区至远郊区分别选择植物种类较多的八一公园
(28°40′58″ Nꎬ 115°53′34″ Eꎬ Alt. 22 m)、 林业
科学院(28°44′58″ Nꎬ 115°48′36″ Eꎬ Alt. 51 m)、
南昌树木园 (28° 45′50″ Nꎬ 115° 46′ 10″ Eꎬ Alt.
306 m)作为调查区ꎮ 八一公园位于南昌市东湖之
中ꎬ 南临中山路东滨的苏圃路ꎬ 周边交通线路较繁
21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4卷
忙ꎮ 林业科学院位于八一公园西北方向 105 km
处ꎬ 距南昌市西北山脚约 22 kmꎻ 四周被 4 条交
通主干道包围ꎬ 但院内面积较大ꎬ 且植被覆盖率
高ꎮ 南昌树木园位于南昌市下风向的西北群山之
中ꎬ 距市区约 15 kmꎬ 其森林覆盖率较高ꎮ
#$% Investigation sites
&% Monitoring sites
0 7 000 14 000
m
N
()"
Exurban
*)"
Suburban
!"
Urban
+,-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图 1 O3浓度监测点与调查点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ozone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sites
2 2 O3浓度监测及分析
自 2011年我国将O3浓度监测纳入空气质量监
测的范围以来ꎬ 已在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展开ꎮ 江西
省环境保护厅在南昌市城区至远郊区共设有 9个空
气监测站ꎬ 并于 2012 年 11 月采用中晟泰科环境
科技 Dasibi4000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开始监测ꎻ
监测频率为每 5 min 监测一次ꎬ 取小时平均浓度
值ꎮ 本研究利用靠近调查区的省林业公司站
(28°41′2″ Nꎬ 115°53′19″ Eꎬ 位于八一公园西北
方向约 400 m 处ꎬ 周边环境为建筑)、 林科所站
(28°45′0″ Nꎬ 115°48′40″ Eꎬ 位于林科院内ꎬ 周
边环境与林科院一致)和武术学校站(28°47′58″ Nꎬ
115°44′32″ Eꎬ 在八一公园西北方向约 2 km 处ꎬ
周边环境为森林与建筑)三个监测点的 O3小时平均
浓度数据ꎮ 以不同地区(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
为重复单元ꎬ 分析各地区之间的 O3浓度差异ꎬ 并
采用 R统计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Students t ̄test)ꎮ 文中数据均为平均值 ±标准差
(M ± SD)ꎮ 为了评价 O3对植物生长盛期的影响ꎬ
本研究仅采用了 4 - 8月的 O3浓度监测数据ꎮ
AOT40 作为构成植物伤害的 O3污染严重程
度的评价指标(在欧洲ꎬ O3对所有树木能造成伤
害的临界值为: AOT40 = 19632 μgm-3h
(10 000 ppb))ꎬ 通常以 4 - 9 月日间 O3小时浓
度值大于 785 μg / m3(40 ppb)的累积量计算[11]ꎮ
本研究采用 Fuhrer等[12]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南昌
市城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的 O3AOT40值:
AOT40 = ∑([O3] i- 40)Δt
式中ꎬ [O3] i是指 O3浓度高于 40 ppb 的小时
浓度值ꎬ Δt是指取平均 O3浓度的时间长度ꎮ
2 3 野外植物 O3伤害的鉴定评估
依据 O3伤害评估手册中的鉴别标准[6]ꎬ 我们
在 2014年 8月初对南昌市 3 个调查区内的所有木
本植物进行调查ꎬ 并根据植物叶片症状的表现特
征ꎬ 判断是否为 O3伤害ꎮ 与其他污染气体造成的
伤害症状不同ꎬ O3伤害一般出现在叶片上表面的
叶脉间ꎬ 只有在伤害严重或生长季后期会扩展到叶
片下表面和叶脉上ꎮ 由于 O3伤害的累积效应ꎬ 老
叶受害程度一般较新叶严重ꎬ 其症状常表现为叶表
面有变色和斑点ꎬ 且斑点处不会有分泌物或破损ꎬ
这是 O3伤害性斑点与生物性(主要指病虫害)斑点
的不同之处ꎮ 根据叶片 O3伤害症状的鉴别流程及
标准(图 2)ꎬ 为了确定植株是否受到 O3伤害ꎬ 一
般需观察其所有叶片ꎻ 只要发现一个枝上的全部叶
片表现出 O3伤害症状ꎬ 即视为该植株受到伤害ꎮ
在调查中ꎬ 如果叶片的表现症状被认定是 O3
伤害ꎬ 则对植物种类作记录ꎬ 并对其症状发生的单
!" #">
"$%&
"(")
*+,-.
/ 01O3 O301 / 01O3
#" !">
*23%&/*23%&
4567 89:;
*+,<.
)=>?=>
图 2 叶片 O3伤害症状鉴别流程
Fig 2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ozone ̄induced injury
symptoms on tree leaves
312 第 2期 程小云等: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
叶严重程度等级和单枝伤害发生率等级(统称发生
率等级)进行估计ꎮ 其中: 单叶严重程度等级划分
的依据是叶片上受伤害的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比
例ꎻ 发生率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一个枝条上有症状的
叶片数量占总叶片数量的比例ꎮ 本研究采用简单的
4级分类模式ꎬ 即: 0 级表示没有症状ꎻ 1 级表示
百分比介于 1% ~ 6%之间ꎻ 2 级表示百分比为
6% ~ 50%ꎻ 3级表示百分比为 50% ~ 100%[6]ꎮ
3 结果与分析
3 1 南昌市近地层 O3浓度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 3 个监测点 O3浓度的连续监测数据
(表 1)ꎬ 发现 8∶ 00 - 18 ∶ 00 期间(以下统称为白
天)的 O3平均浓度与 O3日平均浓度随月份的变化
趋势基本相同ꎬ 即先升高后降低ꎻ 近郊区和远郊区
监测点的 O3最高浓度(231 μg / m3和 212 μg / m3)
出现在 6月ꎬ 而城区 O3最高浓度(180 μg / m3)出
现在 8月ꎻ 在植物生长盛期(4 - 8月)ꎬ O3浓度较
高的近郊区其 O3小时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一级标准(100 μg / m3)的天数占 523%ꎬ 超过二级
标准(160 μg / m3)的天数占 72%ꎻ 6 月份ꎬ 近郊
区和远郊区的白天 O3平均浓度均高于植物受 O3伤
害的临界浓度(785 μg / m3)ꎻ 对比同一监测点的
白天 O3平均浓度与 O3日平均浓度的变化幅度发
现ꎬ 远郊区的变化幅度远高于城区和近郊区ꎮ 从 3
个监测点的白天 O3平均浓度来看(表 1): 5 - 8
月ꎬ 近郊区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区ꎻ 4 - 7 月ꎬ 远
郊区高于城区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ꎮ
3个监测点 4 - 8月的 AOT40值分别为: 城区
147 mgm-3hꎬ 近郊区 365 mgm-3hꎬ 远郊
区 184 mgm-3hꎮ 其中ꎬ 只有近郊区的 AOT40
值远远超过植物 O3伤害的临界值 196 mgm
-3h
(10 000 ppbh)ꎬ 而远郊区和城区的O3累计剂量
分别接近和低于临界值ꎮ
3 2 高O3浓度下南昌市周边木本植物的叶片伤害
特征
本研究共调查了以乔木、 灌木为主ꎬ 包括木质
藤本在内的 71 科 115 属 155 种植物ꎬ 而表现出
O3伤害症状的有 9 科 14 属 16 种ꎬ 其中木兰科和
樟科植物相对较多ꎬ 包括 6种已经在其他地区作为
植物 O3伤害的指示物种和 8 种(分属于 7 属)未被
作为对 O3伤害敏感的植物物种ꎮ 这 8 种植物分别
为山胡椒属乌药 ( Lindera aggregate ( Sims )
Kosterm.)、 润 楠 属 红 楠 (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木兰属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 楠属紫楠 ( Phoebe sheareri ( Hemsl.)
Gamble)和闽楠(P. bournei (Hemsl.) Yang)、 黄
檀属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 算盘子属
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和木姜
子属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ꎮ
南昌市植被中出现 O3伤害症状的植物物种及
其伤害症状、 严重程度详见表 2ꎬ 这些植物虽大多
都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ꎬ 但此处(表 2)仅代
表本次调查的小部分区域ꎬ 其 O3伤害症状发生率
均在 6%以上ꎮ 其中: 远郊区表现出O3伤害症状的
植物有 11 种ꎬ 占该区植物调查总种数(89 种)的
124%ꎻ 近郊区 7种ꎬ 占该区植物调查总种数(61
种)的 115%ꎻ 市区共调查 42 种ꎬ 没有发现 O3伤
害症状ꎮ 由表 2 可见ꎬ 鹅掌楸 ( 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和盐肤木(Rhus chinensis
表 1 南昌市 O3小时浓度统计特征(2014年 4 - 8月)
Table 1 Hourly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in Nanchang (April to Augustꎬ 2014)
月份
Month
O3最高浓度(μg / m3)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ozone
城区
Urban
近郊区
Suburban
远郊区
Exurban
白天(8 ∶ 00 - 18 ∶ 00)O3平均浓度(μg / m3)
Mean concentration of ozone from
8 to 18 oclock
城区
Urban
近郊区
Suburban
远郊区
Exurban
O3日平均浓度(μg / m3)
Daily mean concentration of ozone
城区
Urban
近郊区
Suburban
远郊区
Exurban
4 148 158 173 59.5 ± 35.3 b 67.8 ± 35.5 a 68.1 ± 40.9 a 49.3 ± 31.6 b 61.1 ± 31.1 a 48.8 ± 36.1 b
5 150 167 179 60.6 ± 33.5 b 69.9 ± 32.4 a 67.0 ± 36.8 a 47.6 ± 31.6 b 59.0 ± 31.5 a 45.7 ± 36.1 b
6 148 231 212 65.1 ± 34.1 c 91.9 ± 51.4 a 81.7 ± 49.1 b 54.3 ± 31.6 b 84.0 ± 51.6 a 52.7 ± 45.9 b
7 135 154 142 56.0 ± 29.6 b 70.6 ± 35.2 a 58.2 ± 32.7 b 44.0 ± 27.3 b 57.8 ± 33.3 a 35.4 ± 31.5 c
8 180 229 131 70.3 ± 33.2 b 83.6 ± 34.5 a 54.9 ± 24.6 c 57.1 ± 31.1 b 69.1 ± 34.7 a 36.7 ± 26.3 c
注: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月份不同监测站点间 O3浓度差异显著(P < 0.05)ꎮ
Note: Different normal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3 concentr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ites in the same month(P < 0.05) .
41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4卷
表 2 野外植物 O3伤害症状
Table 2 Plant species in the field with ozone ̄induced injury symptoms
种名
Species
叶片伤害症状
Injury symptom of leaves
伤害程度
Severity (x∗y)
出现地点
Sample site
乔木
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inn.) Presl. 脉间褪绿、 萎黄 (2∗2) 近郊区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Sarg. 脉间古铜色黄化ꎬ 并且有小黑色斑点、 褪绿斑 (3∗2) 远、 近郊区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 脉间褪绿ꎬ 并且有红褐色变色 (2∗2) 远、 近郊区
地锦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 脉间有片状紫黑色斑ꎻ 叶缘干枯 (2∗2) 近郊区
东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 et Li 侧脉间褪绿、 黄化ꎬ 症状中心区严重至出现橙红色斑块 (3∗3) 近郊区
紫楠 Phoebe sheareri (Hemsl.) Gamble 脉间褪绿至萎黄、 干枯ꎬ 并且被黑斑ꎻ 叶缘干枯 (3∗3) 远郊区
乌药 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 脉间褪绿ꎬ 并且有红褐色变色、 黑色小枯斑 (2∗3) 远郊区
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脉间有形状不规则的黄色小斑点 (2∗3) 远郊区
荷花木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 脉间略呈灰黄色ꎬ 并且密被红褐色小斑点 (2∗2) 近郊区
闽楠 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 脉间褪绿至萎黄ꎬ 并且有黑褐色枯斑ꎻ 叶尖、 叶缘处枯干 (3∗3) 远郊区
黄檀 Dalbergia hupeana Hance 脉间有橙红色变色 (2∗2) 远郊区
灌木
樱桃 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 脉间有橙红色变色 (2∗2) 远郊区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inn.) LHér. ex
Vent. Ventenat 脉间褪绿至漂白 (3∗2) 远郊区
算盘子 Glochidion puberum (Linn.) Hutch. 脉间有紫色斑 (2∗3) 远郊区
山鸡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 叶片表面密被黑色油污状小斑点 (3∗3) 远郊区
玉兰 Magnolia denudate Desr. 脉间褪绿ꎬ 并且有红褐色灼伤斑ꎬ 症状中心区严重至枯干 (2∗3) 近郊区
注: x代表单枝伤害发生率等级ꎬ y代表单叶伤害严重程度等级ꎮ
Note: x represents the grade of injury incidence on one branchꎬ and y represents the severity grade of injury incidence on a leaf.
Mill.)在远郊区和近郊区均有分布ꎬ 并且都表现出
O3 伤害症状ꎻ 东京樱花 ( 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 et Li)、 紫楠、 闽楠和山鸡椒均表现出
比较严重的 O3伤害症状ꎮ
依据 O3伤害评估手册中的鉴别标准ꎬ 并综合
本次调查中 O3对木本植物叶片伤害的所有表现特
征ꎬ 可将叶片 O3伤害症状分为 4类(图 3):
(1)叶片上表面的叶脉间出现斑块状或条带状
褪绿、 萎黄等ꎮ 通常情况下ꎬ 这种症状所占的面积
较大ꎬ 并与周边健康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ꎻ 随着
O3伤害时间延长ꎬ 这种症状有扩大趋势ꎮ 本次调
查中出现此症状的木本植物有樟、 构树、 鹅掌楸、
盐肤木、 紫楠、 红楠、 东京樱花等ꎮ
(2)叶片上表面出现均匀分布的白色、 棕黄
色、 深棕色的斑点、 斑块ꎬ 并且直径较小(约为 1
~ 2 mm)ꎻ 斑点特性因不同物种而异ꎮ 例如: 乌
药叶片表面出现的斑点较圆ꎬ 且与周围健康组织边
界清晰ꎻ 山鸡椒叶片表面有油污状的小斑点ꎬ 且斑
点边界不明显ꎮ
(3)叶片上表面变色ꎮ 这种变色有时会以小叶
脉分隔形成斑块状的形式出现ꎬ 然后发展成片状ꎬ
如算盘子与荷花木兰ꎻ 有时会呈带状变色ꎬ 如樱
桃、 黄檀、 东京樱花等ꎮ
(4)叶片受 O3伤害到一定程度时ꎬ 叶片会出
现叶尖和叶缘处干枯的症状ꎬ 且由边缘向中间蔓
延ꎬ 边缘枯死严重ꎮ 本次调查中出现此症状的木本
植物有地锦、 闽楠、 紫楠、 玉兰、 东京樱花等ꎮ
以上植物叶片 O3伤害症状都发生在老叶上ꎬ
并且均出现在叶片上表面的叶脉间ꎬ 而叶背不受
影响ꎮ
4 讨论
本研究选取南昌市作为调查区ꎬ 并以植物种类
较多的城市公园、 植物园等作为调查点ꎬ 发现生长
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的 16种木本植物表现出 O3伤害
症状ꎬ 为我国开展亚热带木本植物 O3伤害研究奠
定了基础ꎻ 调查植物中包括一些非本土生长的园林
绿化树种ꎬ 但其一旦确定为 O3敏感树种ꎬ 则这些
树种在适宜生长区均可作为 O3指示植物ꎬ 为我国
大气质量检测、 O3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ꎮ 植
物生长季后期是观测植被是否受到 O3伤害的最佳
时机ꎬ 但由于正常衰老叶片的外观特征和叶片 O3
伤害的症状很容易混淆ꎬ 导致植物生长季晚后期的
调查可能会高估叶片 O3伤害症状的发生率[13]ꎬ 因
512 第 2期 程小云等: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
1 2 3 4
5 6 7 8
9
11
10
12 1413
1. 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inn.) Presl.ꎻ 2.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inn.) LHér ex Vent.ꎻ 3.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Sargꎻ 4. 樱桃 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ꎻ 5.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ꎻ 6. 地锦 Parthe ̄
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ꎻ 7. 黄檀 Dalbergia hupeana Hanceꎻ 8. 荷花木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ꎻ
9. 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ꎻ 10. 山鸡椒 Litsea cubeba ( Lour.) Pers.ꎻ 11. 算盘子 Glochidion puberum
(Linn.) Hutchꎻ 12. 闽楠 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ꎻ 13. 乌药 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ꎻ 14.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
图 3 木本植物叶片的 O3伤害症状
Fig 3 Ozone ̄induced injury symptoms on woody plant leaves
此我们认为 6 - 8月是观察南昌市木本植物叶片 O3
伤害症状的最佳时期ꎮ
Mauzerall 和 Wang[11] 研究表明ꎬ O3 AOT40
值与植物对 O3污染的反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ꎬ 即
当 AOT40达到植物 O3伤害临界值 196 mgm
-3h
时ꎬ 就会对大多数植物造成显著伤害ꎬ 甚至致死ꎮ
本研究中ꎬ 南昌市区 O3浓度相对较低ꎬ 而位于下
风向西北部的近郊区 O3浓度相对较高ꎬ 说明二次
污染物 O3的高浓度中心与 O3前体物的高浓度中心
不重合ꎮ 其主要原因是受东亚季风的影响ꎬ O3前
体物一边向西北方向移动ꎬ 一边发生光化学反应ꎬ
因此在山脚下的近郊区监测点形成了 O3聚集[14]ꎬ
而且高浓度的 O3前体物(NOx)对 O3的滴定作用会
导致市区 O3浓度的极大降低[15]ꎮ 只有南昌市近郊
区 AOT40值超过了植物受 O3伤害的临界值ꎬ 而远
郊区和城区的 AOT40 值接近或低于临界值ꎬ 但在
本研究调查中ꎬ 远郊区仍然出现了大量有 O3伤害
症状的植物ꎬ 可能是 6 月份的高 O3浓度对植物造
成了急性伤害ꎬ 因为树木不仅在长期低浓度 O3污
染下会表现出伤害症状ꎬ 而且当树木受高浓度 O3
污染时ꎬ 短时间(数周)内也会表现出伤害症状[1]ꎬ
这些伤害症状在植物后期的生长过程中不会消失ꎻ
同时ꎬ 敏感植物对空气中 O3的吸收受立地条件的
影响ꎬ 尤其受土壤中水分可利用性和温度的影响较
大[12]ꎬ 因此远郊区相对较好的立地条件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 O3伤害的发生ꎮ 南昌市近郊区 O3浓度
较高ꎬ 但发现有 O3伤害症状的植物较少ꎬ 这可能
是因为: 近郊区的平均温度和日蒸发量通常都高于
远郊区ꎬ 导致其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低于远郊
区[16ꎬ17]ꎬ 而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ꎬ 植物生长会受
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ꎬ 如光合速率降低、 气体交
换减弱[18]等ꎬ 从而使植物受 O3伤害的程度就会减
轻[19]ꎻ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ꎬ 南昌市区近地层中
CO2浓度较高ꎬ 当空气中 CO2含量上升时ꎬ 植物叶
片气孔导度下降ꎬ 从而抑制植物对 O3的吸收ꎬ 即
O3对植物的伤害也会显著降低[20ꎬ21]ꎻ 由于城市建
设的需要ꎬ 南昌市城区和近郊区几乎都是人工植
被ꎬ 其中木本植物栽植的种类较少ꎬ 这也是导致市
61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4卷
区受 O3伤害的植物种类较少的因素之一ꎮ 说明在
野外条件下ꎬ 植物 O3伤害的发生并不完全与 O3浓
度呈正相关ꎬ 因为 O3伤害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也较大ꎮ
樟、 构树、 鹅掌楸、 樱桃、 盐肤木、 地锦已被
作为 O3敏感树种报道过ꎬ 但是文献中对这些物种
受 O3伤害的症状描述与本次调查中出现的症状(图
3)并不完全一致ꎮ 例如: Bergweiler 等[22]在野外
调查中发现ꎬ 樟树受 O3伤害后其叶片症状表现为
棕黑色斑点ꎬ 构树叶片症状表现为变色(呈紫色)ꎬ
而本次调查发现构树叶片 O3伤害症状表现为严重
褪绿至萎黄ꎬ 樟树叶片症状表现为叶脉间有条带状
褪绿ꎬ 并与 Zhang等[23]在熏气试验下获得的结果
基本一致ꎻ Chappelka 和 Samuelson[24]通过控制
试验研究ꎬ 发现樱桃受 O3伤害后其叶片变红后出
现黑色斑点ꎬ 而本次调查结果为叶缘干枯、 叶脉间
出现萎黄至橙红色的变色条带ꎻ Manning 等[25]报
道地锦受 O3伤害后叶片上出现黑色斑点ꎬ 而本研
究调查结果为叶片上出现片状紫黑色斑块ꎬ 叶缘干
枯ꎻ 被认定为 O3敏感物种的鹅掌楸[23] 和盐肤
木[26]在本次调查中ꎬ 叶片症状都表现为叶脉间有
片状或斑块状褪绿或萎黄ꎮ 本研究中 O3敏感树种
表现出的褪绿、 萎黄、 变色等症状与国外曾报道的
观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ꎮ 首先ꎬ 这可能是因为同一
物种的不同个体ꎬ 甚至同一植株在不同生长状态、
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对相同 O3浓度的敏感性都存
在差异[13]ꎻ 其次ꎬ 受 O3伤害较严重的东京樱花
(图 4: a)和紫楠(图 4: b)ꎬ 其部分叶片呈现褪
绿症状ꎬ 部分叶片表现为萎黄、 变色(呈橙红色)、
黑色斑点、 叶缘干枯等症状ꎬ 而 Manning 和
Godzik[27]研究发现黑斑、 叶缘干枯等典型的 O3伤
害症状是由长期 O3胁迫引起的ꎬ 由此我们推测褪
绿是野外植物受 O3伤害前期、 程度较轻的表现症
状ꎮ 鹅掌楸、 构树等的叶片症状为褪绿ꎬ 说明其受
O3伤害程度较轻或处于 O3伤害前期ꎬ 这与远郊区
O3浓度相对较低的结果相吻合ꎮ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ꎬ 许多植物表现出的 O3伤
害症状并不单一ꎮ 例如: 一些东京樱花叶片出现脉
间褪绿ꎬ 并且在褪绿带上又有橙红色色斑ꎬ 更严重
的则在症状中心区出现灼烧状干枯斑ꎻ 紫楠叶片表
现为脉间褪绿ꎬ 且在褪绿区上又有褐色小斑ꎬ 更严
重的则在叶前半部边缘出现干枯并向中间蔓延ꎮ 这
b3
a1 a2 a3
b1 b2
a1 ~ a3分别表示东京樱花叶脉间褪绿、 叶脉间萎黄、 萎黄处出现红橙色变色的 O3伤害症状ꎻ b1 ~ b3分别表示紫楠叶脉间褪
绿、 褪绿处出现深棕色斑点、 由叶缘向内干枯的 O3伤害症状ꎮ
a1 - a3 represent ozone ̄induced injury symptoms in 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 et Liꎬ including mild chlorosis delineated
by leaf veinsꎬ chlorosis between leaf veinsꎬ and reddening on chlorosis areaꎬ respectivelyꎻ b1 - b3 indicate ozone ̄induced
injury symptoms of Phoebe sheareri (Hemsl.) Gambleꎬ including mild chlorosis among leaf veinsꎬ dark brown stippling on
mild chlorosis areasꎬ and leaf withering from margin to baseꎬ respectively.
图 4 O3不同伤害程度的症状
Fig 4 Ozone ̄induced injurysymptoms with different severities
712 第 2期 程小云等: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
些症状特征与 Manning 等[27]的观察结果一致ꎬ 可
能代表着植物受 O3伤害的各个发展阶段ꎮ
与付伟等[28]研究结果不同ꎬ 本次调查树种 O3
伤害的单叶受害程度与发生率等级之间基本呈正相
关关系ꎬ 但并不完全吻合(表 1)ꎮ 因为 O3对叶片
的伤害不仅与 O3浓度和土壤湿度等小区域内均匀
一致的条件相关ꎬ 还与太阳光照有关ꎮ O3伤害通
常只发生在受阳光直射的叶片上ꎬ 甚至在同一叶片
上伤害症状仅会出现在接受光照的部分[6]ꎮ 由于
叶片之间的遮荫作用ꎬ 导致部分树种的单叶受害程
度与发生率并不一致ꎮ 此外ꎬ 单叶受害程度与叶片
的生长发育时期关系较大ꎬ 例如同一枝条上老叶和
新叶的受害程度不同ꎬ 故仅以单叶受害程度为指标
是不能准确地评价树木的敏感性ꎬ 本研究采用单叶
受害程度等级乘以发生率等级的综合评价方法可能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价的准确性ꎮ
受时间、 地域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局限ꎬ 野外调
查并不能涵盖研究区的所有地点ꎮ 如果将特定地区
的 O3伤害和该地区的 O3监测数据结合起来建立相
关模型ꎬ 则 O3监测数据将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ꎮ
另外ꎬ 一些 O3敏感物种表现出来的 O3伤害症状及
程度也可用于指示无 O3监测体系和不易采样地区
的空气中 O3含量ꎮ
5 结论
南昌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的高浓度 O3主要集中
在 6月ꎻ 近郊区的 O3日平均浓度和 8∶ 00 - 18 ∶ 00
(白天)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区ꎻ 植物生长
盛期 (4 - 8月)ꎬ 近郊区的 AOT40值为 365 μg
m-3h ꎬ 远高于野生植物受 O3伤害的临界值
(19 6 mgm-3h)ꎮ
本次调查有 16种植物表现出 O3伤害症状ꎬ 其
中乌药、 红楠、 紫楠等 8 种野生木本植物的叶片
O3伤害症状为首次报道ꎬ 而对 O3伤害反应较敏感
的东京樱花、 紫楠、 闽楠、 山鸡椒等可作为 O3污
染指示物种ꎮ
参考文献:
[ 1 ] Skelly JM. Tropospheric ozone and its importance to
forests and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J] . Northeast Natꎬ 2000ꎬ 7(3): 221-236.
[ 2 ] Phillips DLꎬ Johnson MGꎬ Tingey DTꎬ Storm MJ. Elevated
CO2 and O3 effects on fine ̄root survivorship in ponderosa
pine mesocosms [ J] . Oecologiaꎬ 2009ꎬ 160 (4): 827 -
837.
[ 3 ] 金明红ꎬ 黄益宗. 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J] . 生态环境ꎬ 2003ꎬ 12(4): 482-486.
Jin MHꎬ Huang YZ. Review of crops damaged and yield
loss by ozone stress[J] . Ecology and Environmentꎬ 2002ꎬ
12(4): 482-486.
[ 4 ] Vingarzan R. A review of surface ozone background levels
and trends [ J] . Atmos Environꎬ 2004ꎬ 38 (21): 3431 -
3442.
[ 5 ] Ashmore MR. Assessing the future global impacts of
ozone on vegetation[J] . Plant Cell Environꎬ 2005ꎬ 28(8):
949-964.
[ 6 ] Schaub Mꎬ Calatayud Vꎬ Ferretti Mꎬ Brunialti Gꎬ Loblad
Gꎬ Krause Gꎬ Sanz MJ. Assessment of ozone injury[M] / /
Manual on Methods and Criteria for Harmonized Samplingꎬ
Assessmentꎬ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Forests. Hamburg: UNECE ICP Forests Pro ̄
gramme Co ̄ordinating Centreꎬ 2010.
[ 7 ] 万五星ꎬ 夏亚军ꎬ 张红星ꎬ 王娇ꎬ 王效科. 北京远郊区臭氧
污染及其对敏感植物叶片的伤害[J] . 生态学报ꎬ 2013ꎬ 33
(4): 1098-1105.
Wan WXꎬ Xia YJꎬ Zhang HXꎬ Wang Jꎬ Wang XK. The
ambient ozone pollution and foliar injury of the sensitive
woody plants in Beijing exurban region[J] . Acta Ecologica
Sinicaꎬ 2013ꎬ 33(4): 1098-1105.
[ 8 ] 张红星ꎬ 孙旭ꎬ 姚余辉ꎬ 万五星ꎬ 肖扬ꎬ 孙滨峰ꎬ William J.
Manningꎬ 韩春萌ꎬ 郜世奇ꎬ 高付元. 北京夏季地表臭氧污染
分布特征及其对植物的伤害效应[J] . 生态学报ꎬ 2014ꎬ 34
(16): 4756-4765.
Zhang HXꎬ Sun Xꎬ Yao YHꎬ Wan WXꎬ Xiao Yꎬ Sun BFꎬ
William JMꎬ Han CMꎬ Gao SQꎬ Gao FY. Ground ̄level
ozon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summer of Beijing and its foliar
injury effect upon plants[J] . Acta Ecologica Sinicaꎬ 2014ꎬ
34(16): 4756-4765.
[ 9 ] 许宏ꎬ 杨景成ꎬ 陈圣宾ꎬ 蒋高明ꎬ 李永庚. 植物的臭氧污染胁
迫效应研究进展[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7ꎬ 31(6): 1205-
1213.
Xu Hꎬ Yang JCꎬ Chen SBꎬ Jiang GMꎬ Li YG. Review of
plant responses to ozone pollution [ J] .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ꎬ 2007ꎬ 31(6): 1205-1213.
[10] 吴亮红. 樟树叶片氮同位素指示城市大气氮沉降———以南
昌市为例[D] . 南昌: 南昌大学ꎬ 2010: 15-16.
Wu HL. Deposition of atmosphere nitrogen indicated by
the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5N) of the camphor
tree leafage in Nanchang [ D ] . Nanchang: Nanchang
Universityꎬ 2010: 15-16.
[11] Mauzerall DLꎬ Wang XP. Protecting agricultural crops from
the effects of tropospheric ozone exposure: reconciling
science and standard set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ꎬ
81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4卷
Europeꎬ and Asia[ J] . Annu Rev Energy Environꎬ 2001ꎬ
26(1): 237-268.
[12] Fuhrer Jꎬ Skärby Lꎬ Ashmore MR. Critical levels for ozone
effects on vegetation in Europe[J] . Environ Pollutꎬ 1997ꎬ
97(1): 91-106.
[13] Smith Gꎬ Coulston Jꎬ Jepsen Eꎬ Prichard T. A national
ozone biomonitoring program ̄results from field surveys of
ozone sensitive plants in northeastern forests ( 1994 -
2000)[ J] . Environ Monit Assessꎬ 2003ꎬ 87 ( 3): 271 -
291.
[14] 沈琰ꎬ 杨卫芬ꎬ 蔡惠文. 常州市典型臭氧污染天气过程及成
因分析研究[ J] . 环境科学与管理ꎬ 2013ꎬ 38(12): 173-
177.
Shen Yꎬ Yang WFꎬ Cai HW. Analysis on typical case and
cause of ozone pollution phenomena in Changzhou [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ꎬ 2013ꎬ 38(12):
173-177.
[15] 王姣ꎬ张红星ꎬ王效科ꎬ欧阳志云ꎬ牟玉静. 北京市三种典型
区域大气污染研究[J] . 环境化学ꎬ 2011ꎬ 30(12): 2047-
2053.
Wang Jꎬ Zhang HXꎬ Wang XKꎬ OuYang ZYꎬ Mu YJ. Study
on air pollution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Beijing
[J] . Environment Chemistryꎬ 2011ꎬ 30(12): 2047-2053.
[16] 刘德义ꎬ 黄鹤ꎬ 杨艳娟ꎬ 傅宁. 天津城市化对市区气候环境
的影响[J] . 生态环境学报ꎬ 2010ꎬ 19(3): 610-614.
Liu DYꎬ Huang Hꎬ Yang YJꎬ Fu N. The climat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in Tianjin city[J] .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ꎬ 2010ꎬ 19(3): 610-614.
[17] 卓嘎ꎬ 普布次仁ꎬ 刘伟东. 西藏拉萨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因
子分析[J] . 中国环境监测ꎬ 2010ꎬ 26(4): 59-67.
Zhuo Gꎬ Pu BCRꎬ Liu WD. Study o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ver Lhasa city[J] . Envi ̄
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ꎬ 2010ꎬ 26(4): 59-67.
[18] 金江群ꎬ 郭泉水ꎬ 朱莉ꎬ 许格希ꎬ 刘建锋ꎬ 裴顺祥. 干旱和复
水对崖柏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 植物科学学
报ꎬ 2012ꎬ 30(6): 599-610.
Jin JQꎬ Guo QSꎬ Zhu Lꎬ Xu GXꎬ Liu JFꎬ Pei SX. Photo ̄
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 during water stress and recovery
[J] . Plant Science Journalꎬ 2012ꎬ 30(6): 599-610.
[19] Emberson LDꎬ Ashmore MRꎬ Cambridge HMꎬ Simpson
Dꎬ Tuovinen JP. Modelling stomatal ozone flux across
Europe[J] . Environ Pollutꎬ 2000ꎬ 109(3): 403-413.
[20] Lütz Cꎬ Anegg Sꎬ Gerant Dꎬ Alaoui ̄Sossé Bꎬ Gérard Jꎬ
Dizengremel P. Beech trees exposed to high CO2 and to
simulated summer ozone levels: effects on photosynthe ̄
sisꎬ chloroplast components and leaf enzyme activity[J] .
Physiol Plantꎬ 2000ꎬ 109(3): 252-259.
[21] Tingey DTꎬ Laurence JAꎬ Weber JAꎬ Greene Jꎬ Hogsett
WEꎬ Brown Sꎬ Henry LE.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alter the response of Pinus ponderosa to ozone: A simula ̄
tion analysis[J] . Ecol Applꎬ 2001ꎬ 11(5): 1412-1424.
[22] Bergweiler Cꎬ Carreras Hꎬ Wannaz Eꎬ Rodriguez J. Toselli
Bꎬ Olcese Lꎬ Pignata ML. Field surveys for potential ozone
bioindicator plant species in Argentina[ J] . Environ Monit
Assessꎬ 2008ꎬ 138(1-3): 305-312.
[23] Zhang WWꎬ Feng ZZꎬ Wang XKꎬ Niu JF. Responses of
native broadleaved woody species to elevated ozone in
subtropical China [ J] . Environ Pollutꎬ 2012ꎬ 163 ( 4 ):
149-157.
[24] Chappelka AHꎬ Samuelson LJ. Ambient ozone effects on
forest trees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a review [ J] .
New Phytolꎬ 1998ꎬ 139(1): 91-108.
[25] Manning WJꎬ Godzik Bꎬ Musselman R. Potential bioindi ̄
cator plant species for ambient ozone in forested mountain
areas of central Europe [ J] . Environ Pollutꎬ 2002ꎬ 119
(3): 283-290.
[26] Ellen Porter. Ozone Sensitive Plant Species on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Lands:
Results of a June 24 - 25ꎬ 2003 Workshopꎬ Baltimoreꎬ
Maryland [ EB / OL ] . [ 2016 ̄03 ̄21 ] . Https: / / www2.
nature nps gov / ard / pubs / index. htmꎬ 2003.
[27] Manning WJꎬ Godzik B. Bioindicator plants for ambient
ozon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J] . Environ Pollutꎬ
2004ꎬ 130(1): 33-39.
[28] 付伟ꎬ 邓莉兰ꎬ 徐胜ꎬ 何兴元ꎬ 陈玮ꎬ 李梅ꎬ 赵诣ꎬ 苏丽丽.
不同浓度 O3对黄檗幼苗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J] . 生态学
杂志ꎬ 2014ꎬ 33(9): 2350-2356.
Fu Wꎬ Deng LLꎬ Xu Sꎬ He XYꎬ Cheng Wꎬ Li Mꎬ Zhao Yꎬ
Su LL. Effects of different O3 concentrations on leaf physi ̄
ology of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seedlings [ J ]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ꎬ 2004ꎬ 130(1): 33-39.
(责任编辑: 刘艳玲)
912 第 2期 程小云等: 南昌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对敏感木本植物叶片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