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0 + 1. − 2 ∗ 3. − 45. ∃ 6 57 5. , 5 1
用显微分光光度术测定不同发育时期
蚕豆子叶淀粉质体 8 9 : 含量
刘、 撞 彗叨嘴 ; , 勺 , 一 占 索 辈目 习 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 究所 北京 !。。。∀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 < = >%
提 要 叙述了用显微光度术在亚细胞水平上测量蚕豆子叶细胞中淀粉质体 ?5 +∃ ≅5 − 一8 9 :
含量 , 显示 了在不同发育时期蚕豆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 8 9 : 含量的动态变化 。 随着发育时
期的递增 , 淀粉体 8 9 : 拷贝数不断地增长 。 生长中期的淀粉体 8 9 : 含量平均数为 = ; !∀# 任
意单位 % , 到了成熟期淀粉体 8 9 : 平均含量增 长到 ! < ; !=# 任意单位 % 。 在成熟期 , 子叶细胞中
的淀粉体 8 9 : 含量 比生长中期增长了 ; 倍 。 通过生物统计分析 , 在亚细胞水平上质体间
8 9 : 含量上的变量变化显示出了生物学上 自然对数正态分布规律 ;
关键词 蚕豆子叶 , 淀粉体 8 9 :
储藏组织中的淀粉质体含有相当丰富的 8 9 : 〔, 一 ‘〕。 但到 目前为止 , 对淀粉体 8 9 : 进
行定量分析的资料还很缺乏 , 也 尚未 见到在亚细胞水平上对淀粉体 8 9 : 进行定量分析
和测定的报道 。 本实验报告不同发育时期蚕豆子叶淀粉体 8 9 : 在亚细胞及细胞水平上
的变化 。
! 材料和方法
分别采开花后 = 、 = 、 ∀= Α 左右的蚕豆 #Β4 Χ. /. Δ. Ε ; %幼胚子叶 , 分离淀粉质体 。 然后
用 Φ., − ∗ Γ 固定液 固定 = ( >1 , 蒸馏水清洗 , 分别用两种方法染色 , 即 ?5 +∃ ≅ 5 − 方法〔Η〕和
8 : Ιϑ#∀ ‘一 一Α 4. Κ 4Α 4− ∗ 一= 一Λ 1 5 − Γ∃4− Α ∗ ∃5 %染色 。 8 : Ιϑ适宜浓度为 7拌≅ Μ 一Κ Ε , 浸染 = ( > 1 , 观
察 、统计及摄像 。 ?5 +∃ ≅ 5 − 染色后 , 即进行 8 9 : 定量测定 。 本实验应用 Ε5 43Ν 一Ο ΙΠ 一 = 型显
微分光光度计 , 方法一区单波法 , 波长 Η Θ− Κ 。 分别测量生长中期和成熟期有正反应物质
的质体 = >Η 个及 = < 个 , 随机取样 。
分离单细胞时 , 早期 #开花后 = = Α% 和中期 #= Α% 材料在含 > Ρ蔗糖 、 !Ρ离析酶 、 ! Ρ纤
维素酶的酶液中 , 室温酶解 ! ; Η1 。 成熟期 #∀ = Α% 材料在含 > Ρ蔗糖 、 ! ; Η Ρ 离析酶 、 ! ; Η Ρ纤
维素酶 、 < ; 巧ΡΙ 5Χ 3∗ ∃Γ . 7 5 Γ 一=> 的酶液中 , 室温酶解 >1 。 上述两种酶液的 ΛΣ 为 Η ; 。 统计
收稿 日 & ! ∀ ! < ! ! , 修回日 & ! Η < > 武 汉 植 钧 学 研 究 第 !∀ 卷
每一时期单细胞中含有淀粉粒数 目 。 每一时期统计 ∀< 个细胞 。
= 结果
= ; ! 测定 ?5 + ∃≅ 5 − 一8 9 : 含量可靠性的对比分析#?5+ 一≅ 5 − 和 − : Ιϑ 染色 %
生长早期的蚕豆幼胚子叶淀粉质体体积小 、形状不规则 、显长形 。 质体的纵 向直径 ∋
一 ! ∋拌Κ , 横向直径 ( ! <拜Κ Τ细胞纵向直径在 Η < ( !< <拌Κ 之 ϑ司, 横向直径 Η < ( ∋ <拜Κ 。 在
这一时期 , 经 ?5+ ∃≅ 5− 反应后 , 淀粉体绝大多数呈负反应 , 有极个别的淀粉体上有正反应
物质出现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见表 ! 。 用 8 : Ιϑ 染色 ; 这一时期有极个别的质体中部发
表 ! 蚕豆子叶淀粉体 8 9 : 用 ?5 +∃ ≅5∃Υ 3 和 8 : Ιϑ 方法染色结果及对比分析
ς . Δ ∃5 ! ς 15 Φ ∗ Κ Λ . , 47∗ − ∗ / 3Ω ∗ Α Γ5 4− ≅ , 5 7 + ∃37 ∗ / . Κ Γ ∃∗ Λ ∃. 7 3 8 9 : 4− 5 ∗ 3Γ∃5 Α ∗ −
∗ / Δ , ∗ .Α Δ 5. − Ω 431 ? 5 + ∃≅ 5 − Κ 5 31 ∗ Α . − Α 8 : Ιϑ
发育时期
85 Π 5 ∃∗ ΙΚ 5 − 3
处 类里 ! ,5 . 3 − ∃5 − 37理 ς ,5 . , − , 5 − 37
Ι5 , 4∗ Α
染色方法
8 Γ 5
− ∃ 5 31 ∗ Α
统计视野
Ξ 3. 3 47 3 45 7
/45 ∃Α ∗ /
Β ϑΞ ϑΘ −
淀粉质体
总数
ς ∗ 3 .∃
.Κ Γ∃∗ Λ ∃. 7 3 7
被染色的质体数
及百分率
9 ∗ ; ∗ / Α Γ 54− ≅
.Κ Γ∃∗ Λ ∃. 7 37
. − Α Ι5 , 5 5 − 3 . ≅ 5
Ψ 士 Ξ ; 8
? 与 8 染色差异显著性Ξ4≅ − 4/45 . − 5 5
Δ Γ ?5 + ∃≅ 5 −
. − Α 8 : Ιϑ ∗ /
Α 5 Π 4. 34∗ − # 3 %
Ζ 早
[ . , 4Γ
决+ ∃≅ 5 − = ; ∴ ∴ 士 ! ; < Η
Ι5 , ∃∗ Α#= = Α % 8 : Ιϑ
!Η ! ∋∴ !
!< ∀ = ; !∋ 士 ! ; ! Η
中 期Ο 三Α Α ∃5 Ι5 , 4∗ Α#= Α %
?5 + ∃≅ 5 − > Η ; Η !士 ; ! ∀
< 。 < !
8 : Ιϑ
!Η ∋ ∴
!= Η∴ ∴ > = ; Η Η士 ; >
成 熟 期
Ο . , ;) , 5 Λ 5 , 4∗ Α
#∀ = Α %
?5 + ∃≅ 5 − !Η
ϑ% : Ιϑ ! =
Η > #>Ρ %
!∀ #= ; =写 %
= ∋ Η #> Η Ρ %
! ∴ #> =Ρ %
∋ # ∋Ρ %
= > ∋ # ∴ Ρ %
; ∴ 士 ∀ ;
; ∋士 ! ; < Η
荧光 , 荧光强度弱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 = Ρ 。 通过生物统计分析 , 两种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
#3 一 ! ; ∋ = < % 。蚕豆生长到中期 , 子叶淀粉体纵向直径 !< ( >∋ 拜Κ , 横向直径 !< ( =< 拌Κ 。这一
时期淀粉体体积和数 目有明显增加 , 细胞体积也有明显增大 。 分离的质体经 ?5 +∃ ≅ 5 + 反应
后 , 显正反应的质体数目和 8 9 : 区域大大增加 , 约占质体总数的 >Η Ρ #如图 ! 一 . 箭头所
示 % 。 中期材料经 8 : Ιϑ 染色后 , 质体 中部显荧光的数目明显增加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两者染色结果无显著差异 #3 一 < ; < ! % 。 到了成熟期 #蚕豆子叶生长到 ∀ =Α 左右 % , 淀粉体纵
向直径 != 一 ∀ <拌Κ , 横向直径 != ( >< 拼Κ , 显椭圆形 , 细胞体积较中期也有所增大 。 这一时
期质体显 ?5 +∃ ≅5 − 正皮应的数目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质体中 8 9 : 区域也显著增大 #见
图 ! 一 Δ % 。 用 8 : Ι ϑ染色 , 质体中 8 : ϑ, 一8 9 : 结合的荧光强度和 比率大大增加 , 约占质体
总数的 ∴ Ρ #见图 ! 一 。 , 单箭头示发荧光的质体 , 双箭头指质体中部不发荧光的质体 % , 两
种 8 9 : 显示剂染色的结果差异不显著 #3 一 < ; ! Η % 。 通过大量的分析对 比 , 表明 ? 5 +∃ ≅ 5 − ]
8 : 9 图象与 8 : Ιϑ 一8 9 : 染色的图象在形态上是完全一致的 。
= ; = ,5 + 一≅ 5 − 一− 9 : 含量的测定
蚕豆子叶生长到 = Α 左右时 , 子叶淀粉体经 ? 5+∃ ≅ 5 − 反应后 , 有极个别的淀粉体上有
武 汉 植 钧 学 研 究 第 !∀ 卷
每一时期单细胞中含有淀粉粒数 目 。 每一时期统计 ∀< 个细胞 。
= 结果
= ; ! 测定 ?5 + ∃≅ 5 − 一8 9 : 含量可靠性的对比分析#?5+ 一≅ 5 − 和 − : Ιϑ 染色 %
生长早期的蚕豆幼胚子叶淀粉质体体积小 、形状不规则 、显长形 。 质体的纵 向直径 ∋
一 ! ∋拌Κ , 横向直径 ( ! <拜Κ Τ细胞纵向直径在 Η < ( !< <拌Κ 之 ϑ司, 横向直径 Η < ( ∋ <拜Κ 。 在
这一时期 , 经 ?5+ ∃≅ 5− 反应后 , 淀粉体绝大多数呈负反应 , 有极个别的淀粉体上有正反应
物质出现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见表 ! 。 用 8 : Ιϑ 染色 ; 这一时期有极个别的质体中部发
表 ! 蚕豆子叶淀粉体 8 9 : 用 ?5 +∃ ≅5∃Υ 3 和 8 : Ιϑ 方法染色结果及对比分析
ς . Δ ∃5 ! ς 15 Φ ∗ Κ Λ . , 47∗ − ∗ / 3Ω ∗ Α Γ5 4− ≅ , 5 7 + ∃37 ∗ / . Κ Γ ∃∗ Λ ∃. 7 3 8 9 : 4− 5 ∗ 3Γ∃5 Α ∗ −
∗ / Δ , ∗ .Α Δ 5. − Ω 431 ? 5 + ∃≅ 5 − Κ 5 31 ∗ Α . − Α 8 : Ιϑ
发育时期
85 Π 5 ∃∗ ΙΚ 5 − 3
处 类里 ! ,5 . 3 − ∃5 − 37理 ς ,5 . , − , 5 − 37
Ι5 , 4∗ Α
染色方法
8 Γ 5
− ∃ 5 31 ∗ Α
统计视野
Ξ 3. 3 47 3 45 7
/45 ∃Α ∗ /
Β ϑΞ ϑΘ −
淀粉质体
总数
ς ∗ 3 .∃
.Κ Γ∃∗ Λ ∃. 7 3 7
被染色的质体数
及百分率
9 ∗ ; ∗ / Α Γ 54− ≅
.Κ Γ∃∗ Λ ∃. 7 37
. − Α Ι5 , 5 5 − 3 . ≅ 5
Ψ 士 Ξ ; 8
? 与 8 染色差异显著性Ξ4≅ − 4/45 . − 5 5
Δ Γ ?5 + ∃≅ 5 −
. − Α 8 : Ιϑ ∗ /
Α 5 Π 4. 34∗ − # 3 %
Ζ 早
[ . , 4Γ
决+ ∃≅ 5 − = ; ∴ ∴ 士 ! ; < Η
Ι5 , ∃∗ Α#= = Α % 8 : Ιϑ
!Η ! ∋∴ !
!< ∀ = ; !∋ 士 ! ; ! Η
中 期Ο 三Α Α ∃5 Ι5 , 4∗ Α#= Α %
?5 + ∃≅ 5 − > Η ; Η !士 ; ! ∀
< 。 < !
8 : Ιϑ
!Η ∋ ∴
!= Η∴ ∴ > = ; Η Η士 ; >
成 熟 期
Ο . , ;) , 5 Λ 5 , 4∗ Α
#∀ = Α %
?5 + ∃≅ 5 − !Η
ϑ% : Ιϑ ! =
Η > #>Ρ %
!∀ #= ; =写 %
= ∋ Η #> Η Ρ %
! ∴ #> =Ρ %
∋ # ∋Ρ %
= > ∋ # ∴ Ρ %
; ∴ 士 ∀ ;
; ∋士 ! ; < Η
荧光 , 荧光强度弱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 = Ρ 。 通过生物统计分析 , 两种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
#3 一 ! ; ∋ = < % 。蚕豆生长到中期 , 子叶淀粉体纵向直径 !< ( >∋ 拜Κ , 横向直径 !< ( =< 拌Κ 。这一
时期淀粉体体积和数 目有明显增加 , 细胞体积也有明显增大 。 分离的质体经 ?5 +∃ ≅ 5 + 反应
后 , 显正反应的质体数目和 8 9 : 区域大大增加 , 约占质体总数的 >Η Ρ #如图 ! 一 . 箭头所
示 % 。 中期材料经 8 : Ιϑ 染色后 , 质体 中部显荧光的数目明显增加 , 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两者染色结果无显著差异 #3 一 < ; < ! % 。 到了成熟期 #蚕豆子叶生长到 ∀ =Α 左右 % , 淀粉体纵
向直径 != 一 ∀ <拌Κ , 横向直径 != ( >< 拼Κ , 显椭圆形 , 细胞体积较中期也有所增大 。 这一时
期质体显 ?5 +∃ ≅5 − 正皮应的数目约占质体总数的 ∋ Ρ , 质体中 8 9 : 区域也显著增大 #见
图 ! 一 Δ % 。 用 8 : Ι ϑ染色 , 质体中 8 : ϑ, 一8 9 : 结合的荧光强度和 比率大大增加 , 约占质体
总数的 ∴ Ρ #见图 ! 一 。 , 单箭头示发荧光的质体 , 双箭头指质体中部不发荧光的质体 % , 两
种 8 9 : 显示剂染色的结果差异不显著 #3 一 < ; ! Η % 。 通过大量的分析对 比 , 表明 ? 5 +∃ ≅ 5 − ]
8 : 9 图象与 8 : Ιϑ 一8 9 : 染色的图象在形态上是完全一致的 。
= ; = ,5 + 一≅ 5 − 一− 9 : 含量的测定
蚕豆子叶生长到 = Α 左右时 , 子叶淀粉体经 ? 5+∃ ≅ 5 − 反应后 , 有极个别的淀粉体上有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Σ 卷
的高在 ! ( ># 任意单位 %范围间 , 其被测 ?5 +∃ ≅ 5 − 正反应的质体 8 9 : 平均含量为 = ; ! ∀# 任
表 = ?5 +∃ ≅ 5− 3一8 9 : 含∃ 测定的自然对数正态分布统计和
不同发育时期细胞中的质体 8 9 : 含最 #任意单位 %
ς . Δ∃5 = ς 1 5 7 3. 3473 45 7 ∗ / − ∗ , Κ . ∃ Α 47 ,, 4Δ + 3 4∗ − 4− − . 3+ , . ∃
∃∗ ≅ . ,431 Κ ∗ / 31 5 ? 5 + ∃≅ 5 − 一 8 9 : 5 ∗ − 35 − 3 . − Α Λ ∃. 7 34Α 7
8 9 : 5∗ − 35 − 3 4− 5 5 ∃∃ #. , Δ4,, . , Γ + − 43 %
4− Α 5 //5 , 5 − 3 Α 5 Π 5 ∃∗ ΛΚ 5 − 3. ∃ 7 3. ≅ 5
发育时期 浅Π 5 ∃∗ Λ Κ 5 − 3 Λ 5 , 4∗ Α 7
统 计
Ξ 3. 3 47 3 45 7
早 期
[ . ,∃Γ
Ι5 , 4∗ Α
#== Α %
中 期
Ο 4Α Α ∃5
Ι5 , 4∗ Α
#= Α %
成熟期Ο . 3 + , 5
Λ 5 , 4∗ Α
#∀ = Α %
几何平均值9 : Ο
几何标准差9 Η
! < ; ! =
变异系数 #Ρ %9 Φ ?
显 ? 5 +∃ ≅5 − 正反应的质体百分率Ι 5 , 5 5 − 3 . ≅ 5 ∗ / ? 5 + ∃≅ 5 −
Ι∗ 7 4,4Π 5 Ι∃. 7 3 4Α 7
被测质体 8 9 : 含量平均数
: Π 5 , . ≅ 5 ∗ / . Κ Γ∃∗ Λ ∃. 7 3
8 9 : 5 ∗ − 3 5 − 3
单细胞中淀粉体数目
9 ∗ ; ∗ / . Κ Γ ∃∗ Λ ∃. 7 37
4− 7 4− ≅ ∃5 一 5 5∃∃
细胞中淀粉体 8 9 : 含量: Κ Γ∃∗ Λ ∃. 7 , 7 8 9 :
5 ∗ − 3 5 − 3 4− 5 5∃∃
< ; ∴ Η = ! < ; !∋ ∀
!< ; !=
拐 >
, 此时期淀粉体 8 9 : 含量低 , 未能测出 。
ς 1 47 Λ5 , 4∗Α . Κ Γ∃∗ Λ ∃. 7 3 7 8 9 : + − Α 5 , Α 5 3 5 , Κ 4− 5 Α ;
意单位 % , 见表 = 。 到 了成熟期 #子叶
生长到 ∀ = Α 左右 % , 蚕豆子叶淀粉体
8 9 : 含量急剧增加 , 质体中 8 9 :
区域显著增大 。 这一时期的测定结
果表 明 , 质 体 8 9 : 含量 在 ! 一 =∴
#任意单位 %之 间变动 , 出现频率较
高的在 ( ! ># 任 意单位 %范围 内 。
质体间 8 9 : 含量上的变化可见直
方图#图 > % , 其被测质体 8 9 : 平均
含量在 !< ; ! =# 任意单位 % 。 这一时
期在亚细胞水平上淀粉体 8 9 : 的
含量比生长中期增长 ∀ ; ∋ 倍 。 根据
亚细胞水平上和酶解单细胞中 , 质
体数 目的统计及 测定结果 推算得
知 , 在细胞水平上淀 粉体 8 9 : 含
量则增加了 ; 倍 。
为 了使测定结 果具有代表性 ,
在测试数据上大大满足了生物统计
的要求 。 根据淀粉体 8 9 : 含量测
定结果以及直方 图的分布 , 并从理
论上证明了这个分布属于 自然对数
正态分布 , 根据正态分布概率密度
函数公式 &
抓 & % ] 卫不 5 一会毕 =叮 了 = 兀
其中 。 为正态分布总体标准差 #9 Ξ % , 拌 为正态分布总体平均值 #9 :Ο % , 将表中有关数据
代入公式 , 所得变量数据 Ψ 服从正态分布 。
> 讨论
Ξ5 ∗ 3 , 等曾用 ,5 . 7 7 ∗ 5 4. ,4∗ − ⊥ 4− 5 3 45 7 方法 , 从提 取的马铃 薯总 8 9 : 中测量 淀粉体
8 9 : 含量 , 发现淀粉体 8 9 : 含量意想不到的高 , 成熟块茎细胞中质体 8 9 : 达 ∋ ∴ < < 拷
贝‘, , 。 作者对几种植物储藏组织中淀粉体 8 9 : 的研究表明 , 在不同的材料中质体 8 9 :
的含量有明显的不同〔‘〕 , 有的材料并不是每个质体富含 8 9 : , 蚕豆较为突出 。 因此 , 在质
体水平上测量淀粉体 8 9 : 含量 , 能比较实际地反映蚕豆子叶细胞中质体 8 9 : 在不同发
育时期的含量 。 并通过两种 8 9 : 染色方法染色后的统计结果分析 , 说明两者无显著差
异 。 不同时期质体 ? 5+∃ ≅5 − 一8 9 : 和 8 :Ιϑ 一8 9 : 显示的形态图像是完全一致的 。 由于使
用 8 : Ι ϑ染色 , 质体膜上总有一层萤光 , 以及技术上的限制 , 不可能定位测量质体上某部
第 ! 期 孙德兰等 & 用显微分光光度术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蚕 豆子 叶淀粉 质体 Θ 9 : 含量
位的 8 9 : 含量 。 此外 , 8 : Ιϑ 的使用浓度与萤光强度呈正相关 〔 〕, 不同材料的适宜浓度各
不相同 。 我们经过几种染色方法对几种植物淀粉质体 8 9 : 的研究〔‘〕, 以及通过生物统计
分析 , 说明使用 ?5 +∃ ≅ 5 − 方法对淀粉质体 8 9 : 进行染色并进行定量测定分析 , 是一种比
较稳定而又可靠的方法 。 它可以准确的定位到质体内进行测定 。
不同的质体都来源于前质体 , 在不同的组织中执行不同的功能 , 在一定的条件下质体
也可以相互转化 〔’〕 。 Ο . 5 1 5 , 5 ∃等从欧亚械 #: Χ 5 , Λ 75 + Α ∗Λ ∃. ,. − + & %悬浮培养细胞中分离淀
粉体 , 在淀粉体 8 9 : 的杂交研究中发现与叶绿体 8 9 : 存在几种同源序列「∴ , ” 。 一些研究
还表明 , 在淀粉质体基因表达的区域和整个叶绿体基因组中 , 甲基化 8 9 : 未被发现〔, ·’的 。
淀粉体基因组低量的表达起因于转录的控制‘的 。 Β .− Γ +7 1 4− 等在 8 9 : 的 甲基化程度与植
物基 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研究中指出 , 半甲基化的 8 9 : 好象转录而不复制 , 完全甲基化
的基因则复制而不转录 ” 。 储藏组织中的淀粉质体与其它核外遗传系统比较 , 含有相当丰
富的 8 9 : 。 成熟期的蚕豆子叶 , 淀粉质体中有部分质体充满着 8 9 : 物质 。 这一时期细胞
内的质体 8 9 : 含量 比生长中期增长了 ; 倍 , 这是质体随着发育时期的递增 , 8 9 : 拷
贝数不断增加的结果 。 有些质体中部显示较小的 8 9 : 区域 , 含量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
也反映出了它们在发育上是不同步的 。 富含 8 9 : 的质体一般是发育早期的质体 。根据有
关资料推测 , 蚕豆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 8 9 : 甲基化程度可能很高 , 抑制了转录 , 而高倍
地复制 。
作者对几种植物和蚕豆不同发育时期及贮存了一定时期的种子中的质体 8 9 : 的研
究表 明 , 储藏组织中的质体 8 9 : 最终以储藏的形式存在印 。 它的生物学意义及在种子萌
发和幼苗生长中的代谢过程 , 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段 ∗ 3 3 9 Ξ , ς Γ − +− 7 Ο ); Ι ∗ 7 7 三− ≅ 1. Κ ) Β ; Ι∃. 7 3 4Α 一8 9 : ∃5 Π 5∃7 4− ,15 Α 4//5 , 5 − 3 3 47 7 + 5 7 ∗ / Λ ∗ 3. 3∗ ; Ι∃. , & , + , ! ∴ ∀ , 一 一 &
!= ( !
Φ . 3∃,Γ Ο : ; 2∗ Ω − 班 − Φ Ο ; 2. Γ∃47 7 Ο 0 Α . ∃; ς 15 Λ . 3 35 , − ∗ / . Κ Γ∃∗ Λ ∃. 7 3 8 9 : . 5 5 + − , + ∃. 3 4∗ − Α + , 4− ≅ Ω ∃4 5 . , 5 − ]
Α ∗ 7 Λ 5 , − 4 Α 5 Π 5 ∃∗ ΙΚ 5 − 3 ; Ι∃. , 奋3. , ! ∴ ∋ , ! ∋ ! & ∀ ! 一∀ = !
孙德兰 ; 莲幼胚子叶细胞造淀粉体 8 9 : 的动态变化 ; 植物学报 , ! < , > = #Η % & > Η ( > <
孙德兰 ; 几种植物储藏组织中淀粉体 8 9 : 的研究; 植物学集刊 , ! = # % & !∴ !一 !∴
)5 − 7 5 − 0 : ; 助 3. − 45 . ∃ Σ 47 3 ∗ 5 1 5 − , 47 3 , Γ ; Ξ . − ? , . − 5 47 5 ∗ . − Α ϑ ∗ − Α ∗ − & 0 ; Σ ; ? ,5 5 Κ. − . − Α Φ ∗ Κ Λ . − Γ , ! = ; = Η <
朱徽 ; 林辰涛一种新型的 8 9 : 荧光燃料— 8 :Ιϑ 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 ; 武汉植物学研 究 , ! ∴ ; ∀# ! % & = ( !<=Ξ . − Α 5 ∃4+ 7 : Ξ , ϑ 4∃_5 − Δ 5 , ≅ Φ ; ϑ‘4≅ 1 3 一4− Α + 5 5 5 1. − ≅ 5 7 4− 315 ∃4Λ 4Α 5 ∗ − ∃ Λ ∗ 7 43 4∗ − . − Α + ∃3 , . 7 3, + 5 3 + , ∗ ∗ / Λ ∃. 7 , 4Α 7 /, ∗ Κ
Λ ∗ 3 . ,∗ 3+ Δ 5 , 7 ; Ι 1Γ 74∗ ∃ Ι∃. , , 3 ; ! ∴ = , Η & = ( = ∋ =
Ο . 5 15 ,5 ∃ 8 , ⎯ ∗ Δ . Γ . 7 ∃飞4 Σ , : ⊥ . Ν . Ω . ς ; : − 一Γ∃∗ Λ ∃. 7 3 − + 5 ∃5 ∗ 4Α 7 4− 7Γ 5 ∗ Κ ∗ , 5 5 5∃∃7 . − Α Λ , 5 7 5 − 5 5 4− . − 飞Γ∃∗ Λ ∃. 7 , 8 9 : ∗ /
1 ∗ Κ ∗ ∃∗ ≅ ∗ + 7 7 5 α + 5 − 5 5 7 3 ∗ 5 1∃∗ , ∗ Λ ∃. 7 3 ≅ 5 − 5 7 ; 2服1 ∗ − & 2 4∗Ι勺7 6 ,; 7 #、。 & − & + , & , ! ∴ Η , ! >> #∃ % & !∀ < ( ! ∀
∃ % Β . − Γ + 7∃∃ 4− 2 ? , ⎯ 4, − ∗ 7 Ο 8 ; [ − ∃ Δ , Γ ∗ ∃∗ ≅ Γ . − Α 7 5 5 Α , 5 Λ , ∗ Α + 5 3 4∗ − ϑ− & :Δ 7 3 , . 5 37 ∗ / 31 5 Ι. Λ 5 , . − Α Ι ∗ 7 3 5 , 7 Ι, 5
7 5 − , 5 Α . 3 3∃∃ 5 Υ ∃ ϑ− ,5 , − . ,4∗ − .∃ ΞΓ Κ Λ ∗ 7 4+ Κ , 一5 − 4− ≅ , . Α ; β Ξ Ξ6 ; )+ ∃Γ >一 ∋ , ! < ; !Η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
Ο . Χ 15 ,5 ∃ 8 , ⎯ ∗ Δ . Γ . 7 14 Σ , Β . ∃∃5 [ 5 3 .∃ ; [ Υ Λ ,5 7 7 4∗ − ∗ / . Κ Γ∃∗ Λ ∃. 7 3 8 9 : 4− 7 + 7 Λ5 Ν一7 4∗ − 一 Χ + ∃3 + , 5 Α 5 5 ∃∃7 ∗ / 7 Γ 5 ∗ Κ ∗ , 5
#: Χ5 , Ι , 心甲∃+ 3 . , & + Τ ϑ, ; % ; ? [ 2 Ξ Ε之ϑ3 ; ! ∴ , = <一#= % & > ! Η ( > = <
9 ≅ 5 , − Λ , . 7 4, 3 47 4, 4 ); ⎯ ∗ Δ. Γ. 7 14 Σ , :⊥ . Ν. Ω . ς ; 8 9 : Κ5 31Γ∃. 34∗ − 47 . Α 5 3 5 , Κ 4− . 3 4Π 5 5 ϑ5 Κ 5 − , ∗ / Λ 1∗ 3∗ 7 Γ − , ∃、5 7 ∃7 ≅ 5 − 5
5 Ψ Ι, 5 7 7 !Θ −
! < , ! Η #Η %
4− . Κ Γ∃∗ Λ ∃. 7 37 /, ∗ Κ ∃4α + 4Α 一5 + ∃3 + , 5 Α 5 5 ∃∃7 ∗ / 7Γ 5 . Κ ∗ , 5 #: Χ ∗ , Ι护+ Α ∗Ι ∃. 3. , , + , ! ; % ; #》!= Ξ , , + ∗ 3 卢’ + , & 。3 ;
& = ∴ Η ( = ∀
Ο ϑΦ 6 Θ ΙΣ Θ ς Θ Ο [ ς 6 ϑΦ 8 [ ς [ 6 Ο ϑ9 [ 8 Θ ?
: Ο χ Ε Θ ΙΕ : Ξς Ξ 8 9 : ΦΘ 9 ς [ 9 ς Θ ?
8 ϑ?? [ 6 [ 9 ς 8 [ Β [ Ε Θ ΙΟ [ 9 ς : Ε Ι [ 6 ϑΘ 8 Ξ
Φ Θ ς χ Ε [ 8 Θ 9 Φ [ Ε Ε Θ ? 2 6 Θ : 8 2 [ : 9
Ξ + − ∃&龙∃. − 2. 4 Ψ + 5 /. − ≅
#ϑ,’, 34, “ ,忍 ∗/ 2 Θ3 . ,∃Γ ,了扬 Χ1 4,∃ ∗ 75 击 .山刀; #肠∃4. ∗ ϑ− 73 43 “3’; ∗/ Χ1 5 , 4Χ+ ∃ 尸勺£4Χ & , ∋物 Χ∃
: Χ .山刀理 ∗/ Ξ Χ 4。, 557 8. ∃4. − ! ! < = > %∗/ 7 ,Ν5,∃ Χ 5 7 压4_4− ≅ !< < < ∀∀ %
: Δ7 3 , .Χ 3 ς 1 5 ?5 + ∃≅ 5 − 一8 9 : 5 ∗ − 35 − 37 ∗ / . Κ Γ∃∗ Λ ∃. 7 3 7 4− Χ ∗ 3Γ ∃5 Α ∗ − 5 5 ∃∃ ∗ / Δ , ∗ . Α Δ 5 . − 4−
7 + Δ 一 5 5∃∃+ ∃. , ∃5 Π 5 ∃ 1. Π 5 Δ 5 5 − Α 5 35 , Κ 4− 5 Α Δ Γ Κ 45 , ∗ Λ 1 ∗ Κ 5 3 , Γ . − Α 315 , 5 7 + ∃3 71 ∗ Ω 5Α 315 Α Γ ]
− . Κ 45 5 1. − ≅ 5 4− Α 4//5 ,5 − 3 Α 5 Π 5 ∃∗ ΙΚ 5 − 3 . ∃ Λ 5 , 4∗ Α 7 ; ς 1 5 . Κ Γ∃∗ Λ ∃. 7 3 7 8 9 : ∗ / 5 ∗ Λ 45 7 4− ]
5 , 5 . 7 5 Ω 431 ,15 Α 5 Π 5∃∗ Λ Κ 5 − 3. ∃ 7 3 . ≅ 5 ; ς 1 5 . Π 5 , . ≅ 5 ∗ / . Κ Γ ∃∗ Λ ∃. 7 37 8 9 : 5 ∗ − 35 − 3 !Η = ; !∀
#. , Δ43 , . , Γ + − 43 % 4− 315 Κ 4Α Α ∃5 7 3 . ≅ 5 ∗ / ≅ , ∗ Ω 31 ; : Κ Γ∃∗ Ι∃. 7 3 7 8 9 : 4− 5 , 5 . 7 5 ,∗ !< ; ! = #. , ]
Δ43 , . , Γ + − 43 % 4− 31 5 Κ . 3 + , 5 Ι 5 , 4∗ Α ∗ / Χ ∗ 3Γ∃5 Α ∗ − 5 5 ∃∃ ∗ / Δ , ∗ . Α Δ 5 . − ; : Κ Γ∃∗ Λ ∃. 7 3 7 8 9 :
5 ∗ − 3 5 − 3 4− 5 ∗ 3 Γ ∃5 Α ∗ − 5 5 ∃∃ ∗ / Κ . 3 + , 5 Λ 5 , 4∗ Α !Η ; 3 4Κ 5 7 3 1. − 31. 3 4− ,15 Κ 4Α Α ∃5 Λ 5 , 4∗ Α ∗ /
≅ , ∗ Ω 31 ;
ς 1 5 5 1. − ≅ 5 ∗ / Π . , 4. Δ4∃43Γ 8 9 : 5 ∗ − 35 − 37 . Κ ∗ − ≅ Λ ∃. 7 3 4Α 7 7 1∗ Ω 5 Α − ∗ , Κ . ∃ Α 47 , , 4Δ + 3 4∗ −
4− − . 3 + , . ∃ ∃∗ ≅ . , 431Κ ΔΓ Δ 4∗ ∃∗ ≅ 45 . ∃ 7 3 . 347 345 7 ;
⎯ 5 Γ Ω ∗ , Α 7 2 , ∗ . Α Δ5 . − 5 ∗ 3Γ ∃5 Α ∗ − , : Κ Γ ∃∗ Λ ∃. 7 3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