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CHROOMONAS CAUDATA GEITLER──Ⅱ.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phycocyanin

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 Geitler)研究──Ⅱ.藻蓝蛋白(Phycocyanin)的初步分析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一 & & (
) ∗ + ,− . / ∗0 1 + 2. − 3 ∗ 4. − 56 . / 7 8 9 8. , 62
且屋茜州户 , 、 , 一 ‘: ) ) 咨占‘隐藻 ∀; 2 , ∗ ∗ < ∗ − . 、 8 . + = . 4.
> 8 54/8 , ∃研究
五 : 藻蓝蛋白 ∀? 2≅8 ∗ 6 ≅. − 5− ∃的初步分析
魏印心 施之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 汉 #& ( ( Α ∃
胡 鸿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 & (( Α ,/∃
提 要 初步分析了具尾蓝隐藻 ∀; 2 , ∗ / ∗− . 、 。. + = ./ . > 85 4/ 8 , ∃的藻 蓝蛋白 , 其吸收光谱为一
双峰曲线 , 两个吸收峰分别为 !  ( − < 和 Β#( − < 。按 Χ : Δ : > /. Ε8 , 等关于隐藻藻 蓝蛋 白分型的
意 见 , 具尾 蓝隐藻的藻蓝蛋白属 于 / 型 Φ; 一 Β # ! 。
关键词 隐藻门 , 蓝隐藻属 , 藻蓝蛋白 , 吸收光谱 , 内共生
Χ //8 − 〔‘〕等人首次报道了隐藻门 ∀; ,≅ ? 4∗ ? 2≅4 .∃ 某些种类 的光合作用色素中具有藻胆
蛋 白∀? 2≅ 6 ∗ 6 ≅ . −5 − ∃ 。 其后 , 其他学者又在另外几种隐藻中发现蓝隐藻属 ∀6 2 ,∗ ∗ < ∗− . 、∃中
有 & 个种 ∀均未定名 ∃已证明具有藻蓝蛋 白 , 一种为海生的 , 一种 为淡水的 , 另一种未说明
是海生还是淡水 。 本文报道的是具尾蓝隐藻 ∀; 2 ,∗ ∗ < ∗ − . 、 。. + = .4 . > 8 54/ 8 , ∃ , 系淡水常见种
类 , 关于此种的藻蓝蛋白过去尚未见报道 。
材料和方法
  ∋ 。年 Β 月 Α 日 , 在江苏省无锡水产研究所附近一小池塘中采得大量较纯的具尾
蓝隐藻 , 显微镜下观察极少混杂其它藻类 。
藻 体 用 蒸 馏 水洗 涤 两次 , 离心 后加 ( : ( < ∗/ Γ Η 磷 酸 缓 冲 液 ∀含 ( : ! < ∗/ Γ Η 的
Δ . ;Ι ∃ , ? ϑ Α : , 用匀浆器或低温冰冻破碎细胞 , 使水溶性的藻蓝蛋白溶 出 , ( Κ , Γ < 5− 离
心  : 9 2 , 得清晰的蓝色上清液 , 用 Α 型分光光度计测定 #Β ( 一 Α ( − < 的吸收光谱 。 相 同
步骤重复 & 次 。
结果和讨论
测定结果表 明具尾 蓝隐藻的藻蓝蛋 白吸收光谱为一双峰 曲线 , 两个吸收峰分别为
收稿 日 %  Α 一 ( 一 ( ! , 修回 口 %    Α 一。& & 。 第一作者 % 女 , ! Α 岁 , 副 研究员 。
第 # 期 魏印心等 % 具尾 蓝隐藻 ∀∀、人, ∗ ∗ 、 ∗ , % . 、 。+ + 己+ ,. > ∗ 54/8 , ∃研究 篮
!  ( − < 和 Β# ( − < ∀图  ∃ 。
。: , Λ#( (
。+侧Μ仍 试
翅邻督
波长 ! ∀ # ∃ %∃ & ∋ (%, ) & & % ∗
图 + 具尾蓝隐藻藻蓝蛋 白吸收光谱曲线
, −∋ . + / 0 1  2 3 ( − & 1 3 ∃ ∃ ( 2 4 & %  5 3 %%6 ∃  ∃ 6 ∀ & −4 & −
52  7 89 2 ‘刃& : 护了∀ 1 5 ∀ 4 ;∀ 2∀ −& 3 %飞。1 3 %:∀ (∀0 4 55 2 ) < . < + & −  %八 , => ? . ≅ ∗
此特性曲线与另外几种隐藻的藻蓝蛋白
) = 8 一Α Β Χ∗ 吸收光谱相 比基本一致 )表 + ∗ , 可
能是同类型的色素 。 按照肩峰的有无 , Δ% ∀ : Ε
∃ 2 〔≅〕把 隐藻类 中 = 8一 ΑΒ Χ 藻蓝蛋 白又分为有
肩峰的 Φ 型和无肩峰的 & 型两大类 , 具尾蓝
隐藻的藻蓝蛋白属于 % 型 =8 一 Α Β Χ) 表 + ∗ 。
=∀1 Γ 9∃ 2 〔习从 比较形态学 的观点提 出隐
藻与 甲藻有着某种 亲缘关系 , Δ ∃ −(% ∃ 2 以 〕等推
测 甲藻门中少数蓝绿色的种类可能含有藻胆
蛋 白 。 胡鸿钧 〔Χ〕等用实验方法证实 甲藻门中
的蓝裸 甲藻 ) 86 7 &  ; − & − 4 7 。4卿∀ , , ∃ 4 7 > 4 ∗
的光合色素中含有一种藻蓝蛋 白 , 其吸收光
谱特性为一双峰曲线 , 吸收峰分别为 Χ Η< & 7
和 Α Β Χ & 7 , 这与已报道 的隐藻门中的某些种
类及本文报道的具尾蓝隐藻的藻蓝蛋 白近似 , 从而进一步证明甲藻与隐藻在演化上可能
存在某种亲缘关系 。 + Ι Η Β 年 ϑ ∃ ∃ 〔Α〕等人根据蓝色的尖裸甲藻 )汤7 & ;− 爪 4 7 ∀Γ %; ( 4 7 Κ 6 Ε
∋ ∀ ∀ 2 ; ∗超微结构特征 ,认为它含有一个典型的隐藻 内共生体 。 由于蓝裸 甲藻的藻胆蛋白与
蓝隐藻藻胆蛋白光谱特征近似 , 蓝裸 甲藻的色素体是否也是隐藻的内共生体 , 尚需进行深
入研究证明 。
表 + 几种隐藻的藻蓝蛋白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比较
Λ ∀ 0 %∃ + 8  7 3 ∀ 2 −1  &  5 ∀ 0 1  2 3 ( −  & 1 3 ∃ ∃ ( 2 4 7  5 8 2 63 (  3 9 6 ( ∀ %% %∗ 9 6 ∃  ∃ 6 ∀ & −& −& (9 ∃ # −1 −0 %∃ 2 ∃ ∋ − &
最大吸收光谱
朴(,类和品系 Μ ∀ Ν −& %4 & 飞 ∀ 0 1  2 = (元 & 1 = ∃ ∃ ( 2 4 & −
Ο 3 ∃ ∃ −∃ 1 ∀ & ; 1 ( 2 ∀ −& 1 最大吸收峰Μ ∀ Ν −& % 4 & %∀ 0 1  2 =( − 工≅ 3 ∃ ∀ Π
Θ示%峰
Ο 9  (一%; ∃ 2 ∃ ; =∃ ∀ Π
生境
,%∀ 0 −(
) 、9 ,   & 乙2 , , Ρ4 ‘ 〔∀ 4 ; ∀ (“
) ,9 尹一< < 刀乙。 护之∀ 1 Ο = .
) 、9八对≅刀 + < , %4 , 1 3 .
+ +己 & ‘Σ 1‘,%刀 , +Χ 二− , 丫1“ ·, , 1 )Μ − %%3  2 ( Α Β ∗
月〔 & : −“%刀 : Ρ1 # 老∗ 飞∗1 5 贬, , 砚1 ) = %6 & % 4 ( 9 +Χ ? ∗
ΑΒ < & & %
ΑΒ < & & %
ΑΒ Χ & & %
Α Β Χ & Ν%−
Α + Χ & & −
Α ≅ < & & %
Α + Χ Τ Α≅ ) ∗ & & −
, 2 ∃ 1 %%Υ ∀ ( ∃ 2
Μ ∀ 2 −& ∃
, 2 ∃ 1 9Υ ∀ ( ∃ 2
Μ ∀ 2 − & ∃
Μ ∀ 2 −& Γ
7&&5−<&Θ住只目心八卜以ς曰公们八Χ为+洛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参 考 文 献
 Χ //8 − Ν 3 , Ο ∗ + Π 2 8 , 4 ≅ Θ ; , Ν 8 /. + Π 2/5− ) ) Χ : Φ2 ∗ 4 ∗ , 8 . 8 4 5Ρ 8 ? 5Π < 8 , % 4 9 5− 0/. Π 8 //. 4 8 9 : Δ 口 4 + 二 ,  !  ,  ∋# %  ( # 一
 ( !
> /. Ε 8 , Χ Δ : ; ∗ /5 8 − 一3 . Ε 5, 8 > : Χ 6 ∗ < ? . , 59 5∗ − ∗ 0 ; 夕, )Φ 4∗Φ 勺,. , % ? 2 ≅ 8 ∗ 8 ≅ . − 5− 9 Χ , 6 2 八05 6 , ∗ Σ % ∗/ ,   Α ! ,  ( # % 一 &
& Φ. 9 8 28 , Χ : Τ Σ 8 , Υ/. Π 8 //. 48 − /丁− = Χ /Π 8 − 38 , : 肠+ ,90 2 3 ∗ 4 价9 ,   # , & %  & Β ς  Β(
 > 8 54 /8 , Ι : Τ 8 Σ 8 , 8 5− 5Π 8 Ω 8 − 5Π Σ 8 Ξ . − − 48 9 + 9 9 Ω . 9 9 8 , ∗ , . Π . − 59 < 8 − < 54 , ∗ 4 8 − ∗ = 8 , Σ/. + Π , + − 8 − ;2 , ∗ < . 4 ∗ ? 2 ∗ , 8 − : 7 8Ρ
Χ /Π 耐 ,   # ,  % & ! Α一 & Α !
! 胡鸿钧 。俞敏娟 , 张宪孔 : 蓝裸 甲藻 ∀新种 ∃ ∀>≅ < , ,∗ = 5, , 5+ < 卿. , , 8 + 刀 % ϑ + 9 ? , − ∗ Ρ : ∃藻胆素 ∀? 2 ≅8 ∗ Σ 5/5− ∃的发现及其在
系统演化上的意 义 : 科学通报 ,  ∋ ( , ! % Β ! 一 Β ! &
Β Ι 8 8 1 1 , > . , ≅ ) 1 : 你 。% , % ∗ = 5 , % 5+ 刀 , . 8 5= ∗ 4 + 刀 % Δ ≅Π . . , = ∀Φ≅ , , ∗ ? 2≅ 4 . ∃ , . = 5− ∗ 0/. Π 8//. 4 8 Ω 542 . − 8 − = ∗ 9 ≅ < Σ 5∗ 4 58 8 , ≅ ? Ψ
4 ∗ < ∗ − . = : ) Φ勺 % 。 / ,   ∋ # , ( % & Β一 #
Ζ[ Τ Ο ΙΘ Ζ Κ Δ ;ϑ 7 口口Ν口Δ Χ Ζ ; Χ Τ Ο Χ [ Χ > Θ Ι[ Η Θ 7
 : Χ Φ , 8 /5< 5− . , ≅ . − . /≅9 59 ∗ 0 42 8 Φ2≅ 8 ∗ 8≅. − 5−
1 8 5 ∴ 5− ] 5− Ζ 25 ⊥ 2 5] 5− ϑ + ϑ ∗ − Π 5+ −
∀Ι, % 94 54 + 4。 可 ⊥乃,= , ∗Σ 5∗ /∗舒 , 了’2 尹 ; 2 5 , ,。 9亡
Χ 8 . = , − 妙 4,0 9 ‘58 , , 6 8 % 1 + // . − # & ( ( Α ∃
∀1 + 2 . , % Ι , , 9 454 + , 8 ∗0 3 ∗ 4. ,理 , 了’2 8 ;2 5 , % 。9‘
Χ 8 . = 8 − % Ρ ∗ 0 Ζ 8 58 , % 8尸! 1 + 2 . − # & ( ( Α # ∃
Χ Σ 94 , . 8 4 Χ Ξ 5− = ∗ 0 Φ2≅ 8 ∗ 8 ≅ . − 5− ! 8 ] 4 , . 8 4 8 = 0, ∗ < ;丙,∗ ∗ < ∗ − . 9 6 . + = . 4. ; 8 54/8 , ∀; , ≅Φ 4 ∗ Ψ
? 2 ≅ 4. ∃ : [ 2 8 , 8 9 + /4 ∗ 0 4 28 ? , 8 /5< 5− . , ≅ . − . /≅ 9 59 5− = 58 . 4 8 = 42 . 4 4 2 8 . Σ 9 ∗ , ? 45∗ − 9 ? 8 8 仃+ < ∗ 0
? 2≅ 8 ∗ 8 ≅ . − 5− 2 . 9 4Ω ∗ ? 8 . Ξ 9 . 4 !  ( − < . − = Β # ( Ι/< , 8 9 ? 8 8 4 5Ρ 8 /≅ : Χ 8 8 ∗ , = 5− Π 4∗ > /. Ε 8 ,
∗ ? 5− 5+ < . Σ ∗ + 4 8 , ≅Φ 4∗ < ∗ − . = ? 2 ≅ 8 ∗ 8 ≅ . − 5− = 5Ρ 5= 8 = 4 ≅Φ 8 , Φ2 ≅ 8 ∗ 8 ≅ . − 5− ∗ 0 ; 2 , ∗ ∗ 川。 , % . 9 6 . + Ψ
= . Ε . > 8 54 /8 , Σ 8 /∗ − Π 9 4∗ 4 2 8 8 , ≅ ? 4 ∗ < ∗ − . = Φ; 一 Β # !  4 ≅? 8 :
_ 8≅ Ω ∗ , = 9 ; , ≅? 4 ∗ Φ2 ≅ 4 . , ; 2 ,∗ ∗ < ∗ − . 9 , Φ2 ≅ 8 ∗ 8 ≅ . − 5− , Χ Σ 9 ∗ , ? 4 5∗ − 9 ? 8 8 4 , + < , Θ − = ∗ 9 ≅< Ψ
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