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thnobot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Impacts of Human Utilization Practices on Plant Resources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



全 文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 “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冶 的研究*
淮虎银, 高红明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摇 225009)
摘要: 对民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编目、 探究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直
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作为 “人与植物冶 之间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
源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被忽略。 重视这一研究领域, 既可以为民族植物学方法及原理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
续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 “应用阶段冶, 同时也拓展了民族植物学
研究领域。 其中, 人类采集活动 (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采集) 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应该受到民族植
物学家的重点关注。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人类利用; 植物资源; 影响
中图分类号: Q 948. 12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3)04-431-07
Ethnobot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Impacts of
Human Utilization Practices on Plant Resources
HUAI Hu鄄Yin, GAO Hong鄄Ming
(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and inventory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plant resources and to study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such knowledg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plants, realizing
that impacts of human utilization practices on plant resources have been relatively ignored by ethnobotanists. There
are three major reason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impacts of human utilization on plant resources: (1)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sing ethnobotan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pla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2) to promote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into the application stage; and (3)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area of ethnobotany. In this research, the influences of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commercial
collecting) on plant resources should be given much more attention by ethnobotanists.
Key words: Ethnobotany; Human utilization; Plant resource; Impact
摇 民族植物学在植物资源的开发 (裴盛基,
1988)、 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温明章等, 2003;
Hamilton和 Hamilton, 2006;裴盛基等, 2009) 等
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当今
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一
些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
局面, 作为民族植物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的传统
植物学知识, 其生存环境因此也面临着严重挑
战, 许多传统知识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Ramirez,
2007; de Albuquerque和 Hanazaki, 2009)。 如何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民族植物学, 使民族植物学
在保持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同时, 又能很好地适应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这是民族植物学工作者必
须面对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 针对这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2013, 35 (4): 431 ~ 437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DOI: 10. 7677 / ynzwyj201312170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970285、 31170299)
收稿日期: 2012-12-15, 2013-03-13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淮虎银 (1966-)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学 (民族植物学) 和植物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E鄄mail: hyhuai@ yzu. edu. cn
一问题, 很多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学者都进行
了许多有益的讨论 (例如 Ramirez, 2007; de Al鄄
buquerque 和 Hanazaki, 2009; 龙春林, 2013 )。
这些讨论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民族植物学无疑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话题,
本文试图从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本身出发, 并结
合近年来民族植物学研究实践, 讨论民族植物学
对人类利用植物过程 (尤其是植物资源采集活动
中对植物资源的影响) 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1摇 从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看民族植物学
主要研究内容
1. 1摇 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的发展过程
民族植物学 (Ethnobotany) 是从 “土著植物
学冶 (Aboriginal botany) 发展而来的。 自从 Har鄄
shberger于 1896 年提出 “土著植物学冶 概念以
来, 直到今天, 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一直处于不
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经历了
从最初研究 “土著居民用于药材、 食物、 装饰
等日常用品所用的各种植物冶, 发展到今天被普
遍接受的研究 “人与植物全面关系的科学冶 的
发展过程。 表 1 总结了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发展
历史中的一些重要过程。
其中, 美国著名民族植物学家 Ford (1978)
将民族植物学定义为 “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冶 为大家所普遍接受。 我国民族植
物学奠基人裴盛基 (1986) 在此基础上提出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类与植物界全面关系的科
学冶 的观点, 则更全面地将民族植物学研究内
容扩展到研究人类与植物界之间的全面关系。
1. 2摇 如何理解 “人与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冶?
根据裴盛基 (1986) 的观点, 民族植物学
研究 “人类与植物界全面关系冶, 因此, 民族植
物学中两个关键的要素或主体是 “人冶 或 “人
类冶 及 “植物冶。 理解这两个关键要素或主体之
间 “全面关系冶 的内涵, 则有助于我们对民族
植物学研究内容的把握。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下列
式子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 (类 勘 堪浚) 植物
在这个式子中, “人与植物冶 之间的关系至
少存在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1)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 利用、 保护等:
人类在长期生产、 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周围环境
中的植物, 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植物的
知识和经验 (包括一些植物的特点、 用途等),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有效的、 可持续性的利用这些
植物资源的知识。 这些与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
累的有关植物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经验正是许多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如在我国, 自
裴盛基 (1982) 发表我国第一篇标志民族植物
学研究的论文以来, 陆续有许多有关这一内容的
研究成果出现 (如 Khashbagan等, 2000; Huai和
Pei, 2004a; Long等, 2004)。 民族植物学野外定
点研究往往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特定民族社区有
表 1摇 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的发展过程
Table 1摇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definition of ethnobotany
年份 Year 对民族植物学的定义 Definition of Ethnobotany
1873 土著植物学是研究土著居民日常用品 (如药材、 食物、 装饰等) 所用各种植物的科学
1895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土著居民利用植物的科学
1916 民族植物学记载植物的用途、 在传统习俗和仪式中传统社会对整个环境的认知等内容
1932 民族植物学既包括民族部落的经济植物学, 也包括对有关于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
194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中植物之间关系的科学
194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 “原始人冶 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978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直接关系的科学
1986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类与植物界全面关系的科学
1990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尚未商业化但最终会被引种栽培的有用植物的科学
1993 民族植物学是记载和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下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有关环境知识的科学
1994 民族植物学是所有涉及植物的、 描述当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注: 引自 Cotton (1996)、 裴盛基和淮虎银 (2007)
2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5 卷
关人类对植物的认识、 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最终
调查和研究结果常常以民族植物学编目为主要表
现形式。 另外, 也有许多民族植物学研究以古籍
中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 进行植物
的考订、 古代相关利用知识的整理等 (陈重明
等, 1998; 骆业巧和淮虎银, 2010)。 除此之外,
利用现代自然科学 (如植物化学、 药理学等)
的手段解释传统利用方法的科学性 ( Long 等,
2012) 也越来越成为民族植物学研究实践的重
要组成部分。 传统知识或文化中存在许多有利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分, 尤其重要的是传统知识
或文化对植物资源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 而
是传统文化拥有者在长期利用资源过程中所积累
的一种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经验。 因此, 将传统知
识应用于植物资源的保护实践将具有很强的可操
作性。 基于传统知识或文化为背景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研究也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温明章等, 2003; 裴盛基等, 2009)。
(2) 影响人类在以上过程中的因素及作用
规律: 在 “人与植物冶 之间的关系中, 一个不
能忽略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因素导致特定人群形成
或积累了具有某些特点的传统植物学知识? 因为
这一问题的回答,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人与植
物冶 之间关系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性。 除了研究
人类如何认识和利用植物外, 民族植物学也探究
影响人类在以上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包括自然
的和社会的, 前者如气候、 土壤、 植被类型等,
后者如宗教文化、 经济等) 及其作用规律 (Mar鄄
tin, 1995; Bennett, 1992; Joshi 和 Edington,
1990; Nolan, 1998; Wiley, 1997)。 在这一领域,
我国民族植物学工作者也做了许多工作, 如
Khasbagan等 (2000) 研究发现, 传统生活方式
和自然环境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蒙古族饮食中的
野生植物资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笔者也曾对滇
东南拉祜族传统医药中的药用植物利用实践进行
了研究, 结果表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居住环
境的变化等都会造成拉祜族传统医生对药用植物
资源选择的变化 (Huai和 Pei, 2004b)。
(3) 植物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或人类利用对
植物资源的影响: “人与植物冶 之间的关系除了
人类如何认识、 利用植物外, 也应该包括植物在
人类的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实际上, 人类在利用
植物过程中, 除了积累了有关植物特性、 用途等
知识外, 也积累了许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植物
的知识。 如何更好地利用植物, 是建立在了解植
物在人类利用后的反应规律基础之上的。 因此,
研究 “人与植物冶 之间全面关系, 必须研究人
类利用将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 换言之, 民族
植物学应该研究植物会对人类利用活动会产生何
种反应。
在民族植物学研究实践中, 上述前两个方面
(尤其是第一个方面) 一直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
主要内容, 但第三个内容往往被忽略。 近年来,
有关人类利用方式对植物资源的影响研究越来越
受到重视, 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
物在受到人类不同利用方式后的生态及遗传效应
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淮虎银和刘爱忠, 2013)。
与其他学科一样, 民族植物学研究最终要服务于
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而民族植物学研
究成果目前主要应用于植物资源的开发、 可持续
利用和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 根据民族植物学学科定义, 民族
植物学主要研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 4 个主要
方面: 淤人类对植物的认识、 利用、 保护等, 对
民族民间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 经验进行系统调
查和编目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内容之
一; 于影响人类在淤提到的实践过程中的因素及
作用规律, 探究影响人类在以上过程中的行为特
征和实践特点的各种因素 (如自然因素、 社会
经济因素等) 及其作用规律是深入了解人类与
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核心; 盂人类利用实践对植
物资源的影响, 研究植物对人类活动的反应则为
更好地发挥民族植物学在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
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
基础; 榆将民族植物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资源的合
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即应用民族植物学) 是民
族植物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2摇 人类利用活动对植物资源影响研究发
展趋势
人类传统利用过程对植物的影响在民族植物
学研究实践中往往被忽视,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可能与 “传统的利用方式对植物资源的更新是
有利的冶 的观念有关。 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
3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淮虎银和高红明: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 “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冶 的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明传统利用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有一定
条件的, 超出一定条件即使是传统的利用方式,
结果可能也会对植物资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在人类利用植物的实践活动中, 采集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活动。 近年来有关选择性采集对植物
资源及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
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表 2 罗列了 1990 ~ 2011 年
间一些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的与植物选择性采
集的生态效应有关的综述类文献。 “选择性采集冶
是人类利用生物资源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
象, 虽然选择性采集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生物资
源, 也可能会有利于一些资源的恢复, 但一些选
择性采集方式对被采集的植物资源从分子到生态
系统等水平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
商业化采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这种影响有可能
会不断加剧 (淮虎银和刘爱忠, 2013)。
就目前相关研究的结果来看, 许多研究主要
针对木材类 (或森林) 植物资源的选择性采集
的生态效应, 而对非木材林产品 ( non鄄timber
forest products, 简称 NTFPs) 进行的相关研究则
相对比较少。 选择性采集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受许
多因素的控制, 如被采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征
和采集方式、 社会和经济因素等, 如具有较高商
业价值的植物遗传多样性丧失的可能也相对比
较大 ( Jennings 等, 2001; 淮虎银和刘爱忠,
2013)。
许多研究表明, 商业性采集对野生资源植物
种群会产生严重威胁 (Ghimire 等, 2005; Hamil鄄
ton 和 Hamilton, 2006; Ticktin, 2004)。 药用植物
是商业性采集的一个重要资源植物类群, 也是受
商业性采集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类群。 在许多药用
植物的利用过程中, 利用部位或个体体型的大小
往往是划分或判断药材品质和等级的关键指标
(Law和 Salick, 2005; Mooney 和 McGraw, 2009),
因此, 在这些植物的采集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
伴随着选择性采集活动。 虽然目前人们对药用植
物可持续利用问题越来越关注, 但有关药用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以及采集对种群的影响研究还
十分少 (Ghimire等, 2008)。 另外, 选择性采集
被认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远远小于非选择性采
集的利用方式, 但目前依然缺乏详尽的资料和证
据支持这一观点 (Rendo鄄Carmona等, 2009)。 加
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利用人类活动中对资源保护有积极意义的实
践或经验进行资源保护一直受到民族植物学工作
者的重视。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成分, 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中 (裴盛基, 2008; 裴盛基等, 2009)。 许多具有
文化价值的植物在人类利用过程中, 人类利用对
它们的影响表现出与其他用途类型植物资源不同
的特点。 宗教文化利用过程中, 利用就是保护
(例如傣族的垄山等) (裴盛基等, 2009)。
表 2摇 1990 ~ 2011 年间与植物 “选择性采集冶 相关的重要综述类文献及其主要内容
Table 2摇 Reviews on ‘selective harvesting爷 published during 1990-2012 and their main contents
采集对象 Object harvested 内容 Content 参考文献 Reference
木材 Timber 选择性木材采集后对蝙蝠食物多样性的影响 Castro鄄Arellano等, 2007
木材 Timber 亚马孙盆地森林退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 Foley等, 2007
木材 Timber 选择性木材采集后森林的动态 Yosi等, 2011
乔木 Tree 不同因素对乔木植物的繁殖特征的影响 Guariguata and Pinard, 1998
乔木 Tree 生境片丧失和退化对热带乔木树种遗传资源的影响 Lowe等, 2005
乔木 Tree 基础树种 (foundation species) 丧失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的影响 Ellison等, 2005
乔木 Tree 人为活动对树木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Schaberg等, 2008
森林 Forest 温带地区人类对森林遗传资源的影响 Lef侉vre, 2004
森林 Forest 森林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Eyre等, 2010
红树林 Mangrove forests 红树林民族生物学、 社会经济学及管理 Walter等, 2008
非木材林产品 NTFPs 采集非木材林产品的生态效应 Ticktin, 2004
木材与非木材林产品
Timber & NTFPs 木材与非木材林产品利用管理的兼容性 Guariguata等, 2010
4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5 卷
3摇 重视研究人类传统利用对植物资源影
响研究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民族植物学应该重视
“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冶 研究。 加强这
一领域的研究,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 为 “传统实践利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
用冶 的观点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人类在植物资
源传统利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被认为有
利于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Anderson和 Rowney,
1999; 王雨华等, 2002), 但相对于种类众多的
资源植物来说, 在分子、 个体和种群水平上来自
于实践的证据依然很少。 从植物本身的生长和发
育角度来看, 传统采集方式究竟如何贡献于植物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目前尚缺乏大量直接的
科学证据。 因此, 加强在分子、 个体和种群水平
上研究人类利用活动的生态效应应受到进一步关
注。 对于选择性伐木的生态效应已经有大量工
作, 而非木材林产品 (尤其是药用植物) 由于
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受到人类采集活动的影响
也非常大。 目前虽然针对人类采集活动对部分具
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 (如西洋参、 水母雪莲
等) 的影响已经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
作, 但绝大多数资源植物由人类利用活动所产生
的影响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 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 “应
用阶段冶: 根据裴盛基 (1988) 关于民族植物学
发展的 3 个阶段 (即描述阶段、 解释阶段和应
用阶段) 的观点, 对民间相关植物学知识的调
查和整理, 在此基础上对所获得的资料借助现代
自然科学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解释,
最后发展到应用阶段。 应用民族植物学 (Ap鄄
plied Ethnobotany) 作为民族植物学的一个方面,
主要研究民族植物学原理和方法在植物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Hamilton和Hamilton, 2006)。
对人类利用过程中对植物资源所产生的影响进行
研究, 显然能够更好地利用相关传统知识在植物
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3) 拓展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 虽然我们
从 “人与植物冶 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到,
人类利用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是其关系的一个重要
方面, 但这方面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近年
来有研究者也陆续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人类的利
用过程对利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受诸多因素的影
响, 因此开展相关研究既促进了民族植物学向应
用阶段的发展, 同时也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
植物学研究范畴。
4摇 小结
人类的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所产生的影响是
人与植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问题既
涉及到资源利用者单位时间里对资源的利用效
率, 也涉及到利用实践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问
题。 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过程中, 除了被利用对
象的生物学特征外, 利用方式、 强度、 时间以及
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可能都会影响这一过程, 从
而影响人类活动对植物资源产生的影响程度。 虽
然一些资源的利用活动目前并未对其构成影响,
但探索合理、 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对维持这些资源
有效种群大小和进化潜力都将是非常必要的
(Zhang等, 2010)。
也参摇 考摇 文摇 献页
陈重明, 张宁, 王鸣等, 1998. 乌饭树 (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 ) 的民族植物学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 45
温明章, 于振良, 闫章才等, 2003. 民族植物学———一个应予重
视的学科 [J] . 生命科学, 15 (1): 58—59
裴盛基, 1982. 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A]. 热带植物
研究论文报告集 [C].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裴盛基, 1986. 民族植物学 [J] . 科学, 37 (2): 23—30
裴盛基, 淮虎银, 2007. 民族植物学 [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

裴盛基, 淮虎银, Hamilton A等, 2009. 植物资源保护 [M]. 北
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Anderson MK, Rowney DL, 1999. The edible plant Dicbelostemma
capitatum: its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response to different indig鄄
enous harvesting regimes in California [ J] . Restoration Ecolo鄄
gy, 7: 231—240
Bennett BC, 1992. Plants and people of the Amazonian rainforests—
the role ethnobotan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J] . BioSci鄄
ence, 42 (8): 599—607
Castro鄄Arellano I, Presleya SJ, Saldanha LN et al., 2007. Effects of
reduced impact logging on bat biodiversity in terra firme forest of
lowland Amazonia [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38: 269—285
Cotton CM, 1996. Ethnobotan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Chichester, England
de Albuquerque UP, Hanazaki N, 2009. Five problems in current
ethnobotanical research鄄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5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淮虎银和高红明: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 “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冶 的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them [J] . Human Ecology, 37: 653—661
Ellison AM, Bank MS, Clinton BD et al., 2005. Loss of foundation
species: consequenc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forested e鄄
cosystems [ J]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3:
479—486
Eyre TJ, Butler DW, Kelly AL et al., 2010.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鄄
ment on structural features important for biodiversity in mixed鄄age
hardwood forests in Australia忆s subtropics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59: 534—546
Foley JA, Asner GP, Costa MH et al., 2007. Amazonia reveale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Amazon Basin [ J]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5: 25—32
Ford RI, 1978.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ethnobotany [C]. Universi鄄
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Ghimire SK, Gimenez O, Pradel R et al., 2008. Demographic varia鄄
tion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in a threatened Himalayan medicinal
and aromatic herb 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matrix modelling of
harvesting effects in two contrasting habitats [J] . Journal of Ap鄄
plied Ecology, 45: 41—51
Ghimire SK, Mckey D, Aumeeruddy鄄Thomas Y, 2005. Conservation
of Himalayan medicinal plants: harvesting patterns and ecology
of two threatened species, 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 And
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Hong [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24: 463—475
Guariguata MR, Garc侏a鄄Fern佗ndez C, Sheil D et al., 2010. Compati鄄
bility of timber and non鄄timber forest product management in nat鄄
ural tropical forests: Perspectiv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59: 237—245
Guariguata MR, Pinard MA, 1998.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regenera鄄
tion from seed in neotropical forest trees: Implications for natural
forest management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12:
87—99
Hamilton A, Hamilton P, 2006. Plant Conservation: An Ecosystem
Approach [M]. Earthscan, London
Harshberger JW, 1896. Purposes of ethnobotany [ J ] . Botanical
Gawette, 21 (3): 146—154
Huai HY (淮虎银), Liu AZ (刘爱忠), 2013. Effects of selective
harvesting on target plants and the related ecosystems [ J] .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Ac鄄
cepted)
Huai HY, Pei SJ, 2004a. Plants used medicinally by folk healers of
the Lahu people from the autonomous county of Jinping Miao,
Yao, and Dai in Southwest China [ J] . Economic Botany, 58
(Suppl. ): S265—S273
Huai HY, Pei SJ, 2004b.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f the Lahu: a
case study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 Human Ecology,
32 (3): 383—388
Jennings SB, Brown ND, Boshier DH et al., 2001. Ecology provides
a pragmatic solu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sus鄄
tainably managed tropical rain forests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54: 1—10
Joshi AR, Edingto JM, 1990. The use of medicinal plants by two vil鄄
lage communities in the central development region of Nepal
[J] . Economic Botany, 44: 71—83
Khasbagan, Huai HY, Pei SJ, 2000. Wild plants in the diet of Ar鄄
horchin Mongol herdsmen in Inner Mongolia [J] . Economic Bot鄄
any, 54 (4): 528—536
Law W, Salick J, 2005. Human鄄induced dwarfing of Himalayan snow
lotus, Saussurea laniceps ( Asteraceae ) [ J ] . PNAS, 102:
10218—10220
Lef侉vre F, 2004. Human impacts on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temperate zone: an updated review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7: 257—271
Long CL (龙春林), 2013. Modern Ethnobotany: An introduction
[J] .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35 (4): 440—444
Long C, Wang Y, Zhao F et al., 2012. Ethnobotanical and phyto鄄
chemical studies of medicinal plants of minority groups in south鄄
ern china [J] . Planta Medica, 78 (11): 1292—1292
Long CL, Li R, 2004. Ethnobotanical studies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the Red鄄headed Yao People in Jinping, Yunnan Prov鄄
ince, China [J]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90 (2-3):
389—395
Lowe AJ, Boshier D, Ward M et al., 2005. Genetic resource impacts
of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reconciling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redicted theory for neotropical trees [ J] . Heredity, 95:
255—273
Luo YQ (骆业巧), Huai HY (淮虎银), 2010. Document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brewage recorded in
Qi Min Yao Shu [J]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鄄
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39 (2): 169—175
Martin G, 1995. Ethnobotany, A Methods Manual [M].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Mooney EH, McGraw JB, 2009.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size, and
reproduction in populations of American ginseng, Panax quin鄄
quefolius ( Araliaceae ), across a range of harvest pressures
[J] . Ecoscience, 16: 84—94
Nolan JM, 1998. The roots of tradition: social ecology, cultural geog鄄
raphy, and medicinal plant knowledge in the Ozark鄄Ouachita
highlands [J] .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18 (2): 249—269
Pei SJ (裴盛基), 1988. Ethnobotany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Suppl. 1: 135—144
Pei SJ (裴盛基), 2008. Review on two decades development of eth鄄
nobotany in China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
究), 30 (4): 505—509
Ramirez CR, 2007. Ethnobotany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he 21st Century [J] . Ethnobotan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6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5 卷
5: 245—247
Rend佼n鄄Carmona H, Mart侏nez鄄Yr侏zar A, Balvanera P et al., 2009.
Selective cutting of woody species in a Mexican tropical dry for鄄
est: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use and conservation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57: 567—579
Schaberg PG, DeHayes DH, Hawley GJ et al., 2008. Anthropogenic
alterations of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tree populations: Implica鄄
tions for forest ecosystem resilience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56: 855—862
Ticktin T, 2004.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harvesting non鄄timber
forest products [J] . Journal of Ecology, 41: 11—21
Walters BB, Ronnback P, Kovacs JM et al., 2008. Ethnobiology, so鄄
cio鄄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mangrove forests: A review
[J] . Aquatic Botany, 89: 220—236
Wang YH (王雨华), Pei SJ (裴盛基), Xu JC (许建初), 2002.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Chi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 J] . Resources Science (资
源科学), 24 (4): 81—88
Wiley AS, 1997. A role for biology i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Ladakh
[J] . Human Ecology, 25 (2): 273—295
Yosi CK, Keenan RJ, Fox JC, 2011. Forest dynamics after selective
timber harvesting in Papua New Guinea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62: 895—905
Zhang DQ, Gao LM, Yang YP, 2010.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pecies, Fritillaria cirrho鄄
sa (Liliacea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conser鄄
vation [J] .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8: 236—
242
7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淮虎银和高红明: 民族植物学应重视 “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冶 的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