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Pilot Study on Internode Elongation in a Paleotropical Bamboo,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Poaceae: Bambusoideae)

麻竹节间伸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全 文 :麻竹节间伸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李  霞1ꎬ2ꎬ 郭振华1∗∗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ꎬ 云南 昆明  650201ꎻ 2 中国科学院大学ꎬ 北京  100049)
摘要: 竹子秆茎的快速生长是禾本科生物学的一个未解之谜ꎬ 而秆茎的生长又是以节间为单位进行的ꎮ 本
研究以第 8节为标准节ꎬ 利用统计学及石蜡切片的方法ꎬ 获得了麻竹的节间伸长曲线以及节间组织发育的
形态解剖信息ꎮ 麻竹节间的伸长呈现 “慢-快” 的生长趋势ꎬ 早期节间以细胞分裂为主ꎬ 然后节间由上到
下逐渐进入细胞伸长阶段ꎬ 最后节间停止伸长进入成熟生长阶段ꎮ 本研究为大型丛生竹节间发育的研究提
供了基础数据ꎬ 有助于推动对竹子笋株快速生长机制的研究ꎮ
关键词: 麻竹ꎻ 节间ꎻ 伸长曲线ꎻ 解剖学ꎻ 快速生长
中图分类号: Q 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1-022-07
A Pilot Study on Internode Elongation in a Paleotropical Bambooꎬ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Poaceae: Bambusoideae)
LI Xia1ꎬ2ꎬ GUO Zhen ̄Hua1∗∗
(1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Kunming 650201ꎬ Chinaꎻ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0049ꎬ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growth of bamboo culms at the juvenile stage is still an unresolved scientific issue in grass biol ̄
ogy. In this studyꎬ we selected the eighth node as the standard node to investigate internode development in the pal ̄
eotropical bamboo speciesꎬ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An elongation curve and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eighth inter ̄
node were determin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 paraffin section techniqueꎬ respectively. Internode elongation
was found to show a “slow ̄fast” trend. During early stages of internode developmentꎬ most cells divided quicklyꎬ but
then gradually stopped dividing before elongating in a top ̄down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nodes. Finallyꎬ cells forming
the internode stopped elongating and became matu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internode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ized
paleotropical bamboo speciesꎬ and should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rapid growth of bamboo shoots.
Key words: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ꎻ Internodeꎻ Elongation curveꎻ Anatomyꎻ Fast growth
  竹子是禾本科 (Poaceae) 竹亚科 (Bambu ̄
soideae) 植物的总称ꎮ 与禾本科其他草本植物不
同ꎬ 大部分竹子具有木质茎ꎬ 在外型上更类似于
多年生乔木ꎮ 但与乔木不同的是ꎬ 从幼株露出地
面开始ꎬ 竹子的秆茎在一个生长季就可以完成整
个地上高生长过程ꎮ 有研究报道ꎬ 生长盛期的毛
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 Carrière) J. Houzeau)
笋株ꎬ 其秆茎的最大日生长量可达 1 m (Zhou
等ꎬ 2011)ꎮ 木质秆茎的快速生长是竹类植物的
一大特点ꎬ 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ꎬ 还具
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ꎮ 而秆茎的快速生长又是
以节为单位进行的 (周芳纯ꎬ 1998)ꎬ 所以解析
节间的发育过程对研究竹子秆茎的快速生长机理
十分重要ꎮ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1): 22~28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075

∗∗
基金项目: 国际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ꎻ 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ꎻ 教育部留学回国
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基金 (KSCX2 ̄YW ̄N ̄067ꎻ 30990244ꎻ U1136603ꎻ 2008PY065)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guozhenhua@ mail. kib. ac. cn
收稿日期: 2013-04-01ꎬ 2013-07-09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李  霞 (1988-)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竹子生理生化的研究ꎮ E ̄mail: lixia@ mail. kib. ac. cn
目前有关竹子节间发育的报道比较少ꎮ 熊文
愈等 (1980) 最先对竹子的节间伸长过程进行
了研究ꎬ 他们以 5天为时间单位记录了毛竹节间
的伸长过程ꎬ 同时选取生长盛期的毛竹和早竹
(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 笋株ꎬ 隔节取
样ꎬ 从形态解剖层面分析了节间组织的发育过程ꎮ
该项研究由于每 5天才记录一次节间长度ꎬ 获得
的伸长曲线比较粗放ꎬ 无法显示节间详细的伸长
信息ꎮ 董丽娜 (2007) 以毛毛竹 (Phyllostachys
varioauriculata S.C. Li & S.H. Wu) 为研究材料ꎬ
绘制了该竹种第 6节的节间伸长曲线ꎬ 并获得了
不同时期第 6节节间组织的形态解剖信息ꎮ 但是
她所绘伸长曲线上的节长数据仅仅来自于一个生
物学个体ꎬ 不能满足统计学重复原则的要求ꎮ 此
后ꎬ 于芬 (2008)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探讨了毛
竹竹秆基本组织的发育过程ꎬ 但并未对节间的伸
长规律加以研究ꎮ 以上这些研究的实验材料都是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的中小型温带散生竹ꎬ
目前还没有大型丛生竹节间发育的报道ꎮ 为了揭
示竹类节间发育的普遍规律ꎬ 有必要对大型丛生
竹的节间伸长过程进行研究ꎮ
麻竹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是一
种大型热带丛生竹ꎬ 属于旧世界热带木本分支
(Yang等ꎬ 2008)ꎬ 在我国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
带地区广泛栽培ꎬ 是一种优良的笋材两用竹 (Li
等ꎬ 2006)ꎮ 该竹种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经济
层面ꎬ 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ꎮ 对于麻竹笋株的
快速生长ꎬ 仅有周本智 (1999) 报道了麻竹的
出笋规律以及笋株整体高生长规律ꎬ 目前还没有
关于节间伸长过程的研究报道ꎮ 本文以麻竹为研
究材料ꎬ 尝试从外部伸长规律以及内部形态解剖
特征两个层面ꎬ 对麻竹节间伸长过程进行阐述ꎮ
1  材料和方法
1􀆰 1  绘制第 8节节间伸长曲线
实验用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ꎮ 该地属典型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ꎬ 年均气温 19􀆰 4℃ꎬ 年均雨量 990􀆰 4 mmꎬ
无霜期 340 dꎮ
麻竹下部节间短而粗ꎬ 上部节间又特别细ꎬ 这些节
间的伸长过程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ꎮ 中间的 8 ~ 10 节ꎬ
节长而且圆满ꎬ 其节间生长具有典型性ꎬ 同时也考虑到
测量的方便性ꎬ 因此我们选择第 8 节作为标准节来研究
麻竹节间的伸长过程ꎮ
2012年 8~9月ꎬ 实验地内的麻竹林发出大量竹笋ꎮ
选择 10株生长健壮、 生长状况相近的笋株作为标准株ꎬ
以其露出地面 20 cm 为起始点ꎬ 每天上午 8 点记录其株
高及第 8节节长ꎬ 直至该节伸长结束ꎮ 其中ꎬ 第 8 节长
到肉眼可辨后ꎬ 其节长通过直接测量标准株获得ꎻ 在此
之前的节长数据ꎬ 则通过解剖与标准株株高相近的笋株
(大于 4个重复) 获得ꎮ 整理节长数据ꎬ 利用 Excel软件
制作节间伸长曲线ꎮ
1􀆰 2  石蜡切片制作
挑选不同发育阶段的第 8节ꎬ 取其特定组织 (表 1)ꎬ
投入 50% FAA固定液中固定ꎮ 取 FAA 固定的材料ꎬ 梯
度酒精脱水ꎬ 梯度二甲苯透明ꎬ 透蜡ꎻ 包埋ꎬ 修蜡块ꎬ
切片ꎬ 粘片ꎬ 展片ꎬ 晾片ꎻ 二甲苯脱蜡ꎬ 番红-固绿对
染ꎬ 二甲苯透明ꎬ 中性树胶封片ꎻ 镜检拍照ꎮ
表 1  用于石蜡切片制作的第 8节节间材料
Table 1  Tissues of the eighth internode for paraffin sectioning
节编号
Node
number
节间长
Length of
internode / cm
用于石蜡切片的组织
Tissues of the eighth internode for
paraffin sectioning
1 0􀆰 15 全部节间组织 whole internode
2 1􀆰 9 中部组织 1 cm1 cm ̄long tissue of the middle part
3 4  中部组织 1 cm1 cm ̄long tissue of the middle part
4 18  中部组织 1 cm1 cm ̄long tissue of the middle part
上部组织 1 cm
1 cm ̄long tissue of the top part
5 29  中部组织 1 cm1 cm ̄long tissue of the middle part
下部组织 1 cm
1 cm ̄long tissue of the bottom part
6 38  中部组织 1 cm1 cm ̄long tissue of the middle part
2  结果与分析
2􀆰 1  第 8节节间伸长曲线
所选标准株第 8节的平均终长度为 51􀆰 93 cmꎬ
整个节间伸长过程历时 34 dꎬ 呈现 “慢-快” 的生
长趋势ꎮ 前 13 d生长得极慢ꎬ 总生长量不到 2 cmꎮ
此后一周多ꎬ 日生长量维持在 0􀆰 8~1􀆰 2 cmꎮ 当节长
达到 10 cm时ꎬ 日生长量已增为 2 cmꎬ 然后生长速
率迅速升高ꎮ 当节长为 15 cm 时ꎬ 日生长量已高
达 4 cmꎮ 此后 8 dꎬ 日生长量一直维持在 4~5 cm
直至第 8 节伸长结束ꎬ 这一时期的生长量为 37
cmꎬ 占了节间总生长量的 71% (图 1ꎬ 2)ꎮ
321期                        李  霞和郭振华: 麻竹节间伸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图 1  第 8节节间伸长曲线
Fig􀆰 1  Elongation curve of the eighth internode
图 2  第 8节节间日生长量曲线
Fig􀆰 2  Daily increment curve of the eighth internode
2􀆰 2  石蜡切片观察
本研究以节间中部组织的发育状态为标准ꎬ
来衡量不同长度节间的发育状态:
(1) 0􀆰 15 cm长的节间ꎬ 原形成层细胞仍在
分裂与分化ꎬ 还未发育成完整的维管束ꎮ 这一时
期ꎬ 韧皮部和原生导管已经形成且后者的细胞壁
已经开始加厚ꎬ 但是后生导管仍未发育ꎮ 维管束
之间的薄壁细胞径小而核大ꎬ 染色极深ꎬ 具有旺
盛的分裂能力ꎮ (图 3: aꎬ b)
(2) 1􀆰 9 cm长的节间ꎬ 维管束内的薄壁细胞
以及维管束鞘都未发育完全ꎬ 但后生导管已经形
成且径向增大成宽径短轴细胞ꎻ 维管束之间的薄
壁细胞较 0􀆰 15 cm 节间有所增大ꎬ 细胞核明显ꎬ
位于细胞中间ꎻ 纤维细胞的细胞核明显ꎬ 仍具有
较强的分裂能力 (图 3: cꎬ d)ꎮ 节间外方的维
管束比内方的维管束成熟 (图 3: c-f)ꎮ
(3) 4 cm长的节间ꎬ 维管束已经发育完全ꎮ
后生导管轴向伸长ꎬ 细胞核移向一端且几乎不可
见ꎬ 上下相连的细胞壁上已形成穿孔ꎮ 薄壁细胞
径向与轴向都进一步伸长ꎬ 细胞核移向细胞一
侧ꎬ 但仍具有分裂能力ꎮ 纤维细胞轴向伸长ꎬ 细
胞核消失ꎮ (图 4: aꎬ b)
(4) 18 cm长节间ꎬ 原生导管已被破坏ꎬ 形
成气腔ꎮ 后生导管在轴向与径向上进一步伸长ꎬ
细胞核早已消失ꎬ 细胞壁增厚ꎮ 薄壁细胞细胞核
消失ꎬ 并进一步伸长ꎮ (图 4: cꎬ d)
(5) 29 cm长节间ꎬ 后生导管上下已经贯通ꎻ
薄壁细胞在纵切面上可看到明显的长短细胞的分
化ꎬ 长细胞细胞核已经消失ꎬ 短细胞仍有细胞核
(图 5: cꎬ d)ꎮ 29 cm 长节间上部ꎬ 维管束鞘细
胞、 导管、 纤维细胞木质化程度较高ꎬ 薄壁细胞
的细胞壁加厚 (图 5: aꎬ b)ꎮ 29 cm 长节间下
部ꎬ 后生导管轴向伸长程度不高ꎬ 导管分子间连
接的细胞壁还未消失ꎻ 薄壁细胞仍很短小ꎬ 细胞
核明显 (图 5: eꎬ f)ꎮ
(6) 38 cm长节间ꎬ 后生导管与纤维细胞进
一步木质化ꎬ 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也已经加厚
(图 4: eꎬ f)ꎮ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 节间发育前期 (0􀆰 15 cm
长节间ꎬ 1􀆰 9 cm长节间)ꎬ 细胞主要进行分裂与
分化ꎻ 随后 (4 cm 长节间) 细胞逐渐丧失分裂
能力进入伸长阶段ꎻ 节间发育中后期 (18 cm 长
节间ꎬ 29 cm长节间ꎬ 38 cm长节间)ꎬ 细胞逐渐
伸长ꎬ 最后停止伸长进入成熟阶段ꎮ 节间上部组
织细胞发育最早ꎬ 最先结束伸长进入成熟阶段ꎬ
基部组织细胞发育最晚ꎬ 成熟也最晚 (图 5: aꎬ
bꎬ eꎬ f)ꎮ 此外ꎬ 维管束韧皮部、 原生木质部的
发育要比后生木质部早ꎬ 且节间外围的维管束比
内部的维管束先发育 (图 3: aꎬ cꎬ e)ꎮ
3  讨论
本研究设置了 10个标准株ꎬ 以天为单位ꎬ 记
录了麻竹第 8节的节长数据ꎬ 并绘制了节间伸长曲
线ꎮ 该曲线较之前发表的毛竹 (P􀆰 edulis) 以及毛
毛竹 (P􀆰 varioauriculata) 的节间伸长曲线 (熊文
愈ꎬ 1980ꎻ董丽娜ꎬ 2007) 更为严谨精细ꎮ 麻竹节间
42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伸长过程呈现 “慢-快” 的生长趋势ꎬ 这与熊文愈
等 (1980) 的研究结果不同ꎬ 他们认为毛竹等几种
刚竹属竹种的节伸长过程符合 “慢-快-慢” 的规
律ꎻ 但与董丽娜 (2007) 对毛毛竹的研究结果一
致ꎮ 各研究之间的结果差异ꎬ 可能是由于采用的
标准不同ꎬ 也可能是竹种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别ꎮ
麻竹节间发育早期ꎬ 细胞体积小ꎬ 整个节
间都在进行旺盛的分裂活动ꎻ 随着时间的推移ꎬ
图 3  aꎬ 0􀆰 15 cm节间横切面ꎻ bꎬ 0􀆰 15 cm节间纵切面ꎻ cꎬ 1􀆰 9 cm节间横切面中部ꎻ dꎬ 1􀆰 9 cm节间纵切面中部ꎻ
eꎬ 1􀆰 9 cm节间横切面外部ꎻ fꎬ 1􀆰 9 cm节间纵切面外部ꎮ 标尺= 20 μm
Fig􀆰 3  aꎬ Cross section of 0􀆰 15 cm ̄long internodeꎻ b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0􀆰 15 cm ̄long internodeꎻ cꎬ Inner side of 1􀆰 9 cm ̄long
internode’s cross sectionꎻ dꎬ Inner side of 1􀆰 9 cm ̄long internode’s longitudinal sectionꎻ eꎬ Outer side of 1􀆰 9 cm ̄long
internode’s cross sectionꎻ fꎬ Outer side of 1􀆰 9 cm ̄long internode’s longitudinal section. Scal bar = 20 μm
F: 纤维 fiber cellꎻ Mv: 后生导管 metavesselꎻ P: 薄壁细胞 parenchyma cellꎻ Ph: 韧皮部 phloemꎻ
Pr: 原形成层 procambiumꎻ Pv: 原生导管 protovessel
521期                        李  霞和郭振华: 麻竹节间伸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节间从上到下逐渐脱离分裂状态ꎬ 进入伸长阶
段ꎻ 伸长结束之后进入成熟阶段ꎮ 麻竹节间组织
的这种发育模式与温带散生竹毛毛竹 (董丽娜ꎬ
2007) 以及毛竹 (熊文愈ꎬ 1980ꎻ崔凯等ꎬ 2012)
的发育模式是相似的ꎮ 所以我们推测ꎬ 竹类的节
间发育模式具有相通性ꎮ
在水稻、 玉米等一些禾本科植物中ꎬ 基本组
织仅有一种类型的薄壁细胞ꎬ 但在竹子中由长短
图 4  aꎬ 4 cm节间横切面ꎻ bꎬ 4 cm节间纵切面ꎻ cꎬ 18 cm节间横切面ꎻ dꎬ 18 cm节间纵切面ꎻ
eꎬ 38 cm节间横切面ꎻ fꎬ 38 cm节间纵切面ꎮ 标尺= 20 μm
Fig􀆰 4  aꎬ Cross section of 4 cm ̄long internodeꎻ b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4 cm ̄long internodeꎻ cꎬ Cross section of 18 cm ̄long
internodeꎻ d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18 cm ̄long internodeꎻ eꎬ Cross section of 38 cm ̄long internodeꎻ
f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38 cm ̄long internode. Scal bar = 20 μm
AC: 气腔 air cavityꎻ F: 纤维 fiber cellꎻ LC: 长薄壁细胞 long parenchyma cellꎻ Mv: 后生导管 metavesselꎻ
P: 薄壁细胞 parenchyma cellꎻ Pv: 原生导管 protovesselꎻ SC: 短薄壁细胞 short parenchyma cells
62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两种类型的细胞相间排列ꎮ 长细胞已经没有细胞
核ꎬ 细胞壁加厚且木质化ꎬ 但是短细胞始终未伸
长ꎬ 细胞壁也未明显加厚ꎬ 即使在 7年生秆茎中
的短细胞仍保留着细胞核 (He 等ꎬ 2002)ꎮ 于芬
(2008) 认为这些短细胞仍具有基本组织原始细
胞的特点ꎬ Evans等 (2004) 则认为短细胞与迅
速生长无关ꎮ 短细胞在节间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
用到底是什么ꎬ 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ꎮ
图 5  aꎬ 29 cm节间上部横切面ꎻ bꎬ 29 cm节间上部纵切面ꎻ cꎬ 29 cm节间中部横切面ꎻ dꎬ 29 cm节间中部纵切面ꎻ
eꎬ 29 cm节间下部横切面ꎻ fꎬ 29 cm节间下部纵切面ꎮ 标尺= 20 μm
Fig􀆰 5  aꎬ Cross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top partꎻ b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top partꎻ cꎬ Cross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middle partꎻ d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middle partꎻ eꎬ Cross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bottom partꎻ fꎬ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29 cm ̄long internode’s bottom part. Scal bar = 20 μm
AC: 气腔 air cavityꎻ F: 纤维 fiber cellꎻ LC: 长薄壁细胞 long parenchyma cellꎻ Mv: 后生导管 metavesselꎻ
P: 薄壁细胞 parenchyma cellꎻ Pv: 原生导管 protovesselꎻ SC: 短薄壁细胞 short parenchyma cells
721期                        李  霞和郭振华: 麻竹节间伸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在本研究中ꎬ 在已结束伸长的节间组织中ꎬ
其纤维细胞的细胞壁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加厚
(图 4: fꎬ 图 5: b)ꎮ 竹子纤维细胞的发育要经
历初生壁形成和次生壁形成两个阶段ꎮ 甘小洪和
丁雨龙 (2006) 在研究中发现ꎬ 毛竹纤维细胞
次生壁的大量生成从竹株出土当年开始一直要延
续到出土后第 5年ꎮ 虽然导管分子也有次生壁加
厚现象ꎬ 但是它在节间伸长完成时就已经是死细
胞 (图 4: fꎬ 图 5: b)ꎮ 与导管分子不同的是ꎬ
纤维细胞是一种长寿细胞ꎮ 甘小洪等 (2004)
在六年生的毛竹纤维细胞内检测到了 ATP 酶活
性ꎬ 并认为竹子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形成过程就是
缓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ꎮ 纤维细胞这种持
续多年的次生壁加厚方式值得更深入的研究ꎮ
目前ꎬ 关于竹子笋株的快速生长机理ꎬ 已经
有了一定的研究ꎮ 李睿等 (1997) 通过研究毛
竹的竹笋群动态ꎬ 认为竹笋的生长几乎完全依赖
于母竹的资源供应ꎮ 韩春等 (2005) 向黄秆鸡
哺竹 (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 喷施赤霉素
合成抑制剂-多效唑ꎬ 发现笋株株型明显矮缩ꎮ
Cui等 (2012) 分析了毛竹笋株 9 个发育时期的
蛋白质表达谱ꎬ 在笋株各发育期都检测到大量的
与糖类代谢有关的蛋白质ꎬ 却很少检测到与光合
作用相关的蛋白质ꎮ 对于竹子笋株的快速生长机
理ꎬ 这些研究只是揭示了其冰山一角ꎮ 快速生长
过程中植物激素的调控、 营养物质的分配以及节
间伸长的机制等问题ꎬ 都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
解决ꎮ 在周本智 (1999) 的报道中ꎬ 麻竹笋株
的最大日生长量可达 39 cmꎬ 生长十分迅速ꎮ 为
了更深入的揭示麻竹笋株的快速生长机理ꎬ 有必
要在本研究的基础上ꎬ 对麻竹节间发育机制做进
一步的研究ꎮ
〔参  考  文  献〕
董丽娜ꎬ 2007. 毛毛竹秆茎高生长的发育解剖研究 [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于芬ꎬ 2008. 竹秆基本组织分化与功能研究 [D]. 南京: 南京林
业大学
周芳纯ꎬ 1998. 竹林培育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ꎬ 93—99
Cui K (崔凯)ꎬ He CY (何彩云)ꎬ Zhang JG (张建国) et al.ꎬ
2012.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tissu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apidly growing stage of Moso bamboo culms [J] . For ̄
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究)ꎬ 25 (4): 425—431
Cui Kꎬ He Cꎬ Zhang J et al.ꎬ 2012.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filing of
internode elong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expression in rapidly grow ̄
ing culms of bamboo [ J] .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ꎬ 11
(4): 2492—2507
Evans LSꎬ Perez RKꎬ 2004. Diversity of cell lengths in intercalary
meristem regions of grasses: location of the proliferative cell pop ̄
ulation [J] .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ꎬ 82: 115—122
Gan XH (甘小洪)ꎬ Ding YL (丁雨龙)ꎬ 2006. Investiga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fiber wall in Phyllostachys edulis culms [ J] . For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究)ꎬ 19 (4): 457—462
Gan XH (甘小洪)ꎬ Ding YL (丁雨龙)ꎬ Yin ZF (尹增芳)ꎬ 2004.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during the fiber develop ̄
ment in Phyllostachys edulis culm [J] .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 ̄
search (植物研究)ꎬ 3 (24): 357—462
Han C (韩春)ꎬ He QJ (何奇江)ꎬ Li YC (李云昌) et al.ꎬ 2005. A
study on effects of paclobutrazol on the growth of ornamental bam ̄
boos [J] .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竹子研究汇刊)ꎬ 24
(2): 23—25
He XQꎬ Suzuki Kꎬ Kitamura S et al.ꎬ 2002.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function of two types of parenchyma cells in bamboo
culms [J] . Plant Cell Physiologyꎬ 43 (2): 186—195
Li DZꎬ Wang ZPꎬ Zhu ZD et al.ꎬ 2006. Bambuseae [A]. In: Wu
ZYꎬ Raven PHꎬ Flora of China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ꎻ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ꎬ 22: 7—180
Li R (李睿)ꎬ Zhong ZC (钟章成)ꎬ M. J. A. Wergerꎬ 1997.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the bamboo shoots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J] . Acta Phytoeoologica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ꎬ 21 (1):
53—59
Xiong WY (熊文愈)ꎬ Ding ZF (丁祖福)ꎬ Li YF (李又芬)ꎬ 1980.
Intercalary meristem and internodal elongation of bamboo plants
[J]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林业科学)ꎬ 16 (2): 81—89
Yang HQꎬ Yang JBꎬ Peng ZH et al.ꎬ 2008.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d fruit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major groups of the paleo ̄
tropical woody bamboos (Gramineae: Bambusoideae) based on
nuclear ITSꎬ GBSSI gene and plastid < i > trn < / i >LF DNA se ̄
quences [J]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ꎬ 48 (3):
809—824
Zhou BZ (周本智)ꎬ 1999. Rule of shooting and height ̄growth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 J] . For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
究)ꎬ 12 (5): 461—466
Zhou Mꎬ Yang Pꎬ Gao P et al.ꎬ 2011.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in rapidly elongating Phyllostachys pu ̄
bescens internodes by 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J]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ꎬ 29 (1): 224—231
82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