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otes on Tropical Boletes from Asia

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全 文 :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龙春林,裴盛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
摘要:从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文因素出发,解释了文化、文化多样性、传统知识等相关名
词。以语言多样性为例,阐述了世界范围内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文化多样
性最丰富的国家,往往也拥有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正
相关现象。根据作者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以泰国小乘佛教文化、印度神林文化、
基诺族农耕文化、傈僳族狩猎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为典型事例,说明了文化多样性能促进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建议关注原住民知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与原住民和宗
教人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和鼓励他们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来。最后,作者
强调了“把保护作为一种文化”的观点。
关键词:文化;传统知识;民族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增刊! + ##-- + -$
!#$%&# ’()*%+($, -%./.$*+ !.0+*%)&$(.0 &01 233#(4&$(.0 .5
6(.#.7(4&# ’()*%+($,
./01 23456.75,89: ;3<5=6>7
(!#$%#& ’#()%))* +, -+).#/,01%#*(* 23.4*$/ +, 53%*#3*(,?45@75= !#$#%,2375A)
28+$%&4$:B3< CD5CF3<7J 7@EACFG D5 Q7DK7L=IDQAI IQ7DK7L5AMA5A T4KK37G@ C4IF4J< 75 5DJF3754D EC4IF4J<,.7G4 EK7LK7=<5D4G N5DOI!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AF7D5AI ;C7<5C< VD45KAF7D5 DH 2375A,*#-,#-#$)、云南省科技厅项目(W455A5
8JDL75C<,$##-2##(X Y $##-8W#-,)、国家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X757GFJM DH ;C7<5C< A5K B$##-Z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 + ;\ + --,)、德国技术援助机构项目(1ZZ9T + #-#*,’)
作者简介:龙春林(-’!% +)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多样性、民族植物学和植物
系统分类学研究。9 + @A7I:ID5=‘@A7I^ N7Q^ AC^ C5(电话:#(,- + $$*$**;传真:#(,- +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4EEI R !:-- a $$
24$& 6.$&0(4& 900&0(4&
!#$%& ’!(#$$’!#$)* $* #+& !#$%$#$&, )- .$)/$%&(,$#0 )*,&(%!#$)*1 2$*!330 #+& %$&4’)$*# )- #!5$*6 )*,&(%!7
#$)* !, ! 83#8(& ,+)83/ .& ’()’),&/ !*/ &9#&*/&/1
!# $%&’(::83#8(&;;*/$6&*)8, 5*)43&/6&;<(!/$#$)*!3 83#8(&;=$)783#8(!3 /$%&(,$#0
>??@年,我们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 2)( 2)8*/!#$)*)的资助,在云南西双版纳少
数民族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其后,由于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A!B(#+8( 2)8*/!#$)*)、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 C)5&-&33&( =()#+&(, 28*/)、国际山地综合
发展中心(;*#&(*!#$)*!3 :&*#(& -)( ;*#&6(!#&/ A)8*#!$* D&%&3)’E&*#)、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F!#$)*!3 G&)6(!’+$ H)$�,IHB)和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如“九五”
重大项目专题“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国内机构
的大力支持,我们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对云南
省境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 =$)7
3)6$!3 D$%&(,$#0)(G3)45!等,>??J;《生物多样性》编辑部,>??K)到国际非政府机构(如
CB2;,>??J),从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领军人物(如 AF&&30,>??L,@MMM)到国内知名
的生物多样性专家(如许再富,>??K),无不强调其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
早在 >?NK年,本文作者之一曾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一本专著中,论述了西双版纳傣
族的传统文化对植物环境的某些影响(O&$,>?NK)。然而,从国内十几年来所发表和出版
的关于这一领域的论著来看,相关的研究还显得十分“稀有”,这与我国丰富的文化多样
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很不相称的,也说明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我国这方面
的论文,仅散见于《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和《植
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少数刊物上,数量很少。以《生物多样性》为例,创刊 >M年来所
刊登的相关论文还不到 >M篇(许再富,>??K;杨昌岩等,>??K;许再富和刘宏茂,>??K;
刘德望,>??P;龙春林等,>???.;刘爱忠等,@MMM;魏平和温达志,@MMM),但是在国内
所有的刊物中,这个数字已是高居榜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正确对待原住民知识,是“联
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上述刊物刊登的相关文章为中国读者了解有关情况、
为我国全面履行“公约”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我们的工作、研究和与国际同行交往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保护
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值《云南植物研究》@MML 年出版增刊“民族
植物学研究专辑”之际,我们撰写此文,期待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 文化多样性:概念与地位
)*) 何谓“文化”?
要了解文化多样性,应首先清楚什么是“文化”?
文化(83#8(&)的定义和概念很多,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K@年,美
国人类学家记载了从 >NQ>年到 >?K>年的 NM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有 >PJ种之多。时至
@>世纪,关于文化的概念已超过 @MM个。>NQ>年,英国人类学家曾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
习惯的复杂整体”。但此定义缺少物质文化内容,于是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
把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与习惯”。《美国传统辞典》对文化下的定义是:“社会上
相沿承袭的行为方式、艺术、信仰、习惯以及人类工作和一个社会或全体居民的思想特点
的所有其它产物的总和”。美国当代人类学家给出了一个现代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系列
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
受的变动范围”(!#$%%,&’’&)。
一般而言,文化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类对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断求索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文化与“文明((#)##*+%#$,)”常被等同起来,所谓“有文化”即意为受
到了文明的教育,这是现代文明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漫长岁
月里,人类的文化与各种自然资源紧密相连,尤其与人类生活繁衍密不可分的食物、药
物、木材(盖房)、纤维(衣物)等生物资源息息相关,并随人类的进步和对自然界的认
识而发生变化,这便是文化的进化。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这次会议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这份《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
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形式之一是传统知识(亦称民间知识、原住民知识、乡土知识、
土著知识,#,0#12,$34 5,$62012或 %7+0#%#$,+ 5,$62012),是一定的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而积
累的对自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包括语言、命名体系、利用资源的方式、宗教仪式、世界
观、精神信仰等等。由于早期人类和大多数现代原住民都直接与森林、草原、河湖、海洋打
交道,从这里获取食物和其它生活与生产用品,不难想象,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管理一直
以来就是传统知识形成的主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民族生物学(2%8,$9#$$1:)、民族
生态学(2%8,$2($$1:)研究原住民对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认识的传统知
识,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有必要解释“原住民”。根据世界劳工组织(;<=)“日
内瓦公约”的定义,原住民(#,0#12,$34 >2$>2或 +9$7#1#,+ >2$>2)是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状
况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人群,他们在一定地域内生存繁衍了相当长的时间(;<=,-./.)。
!# 文化多样性是什么?
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很多术语一样,文化多样性((3%37+ 0#)274#%:)的概念难以
进行精确定义,它是构成当今社会的多种组分,有许多不同的内涵。人们在很多场合能听到
或读到“文化多样性”这样的术语,有些人自己也会经常提到文化多样性,但并不清楚文化
多样性到底是什么?广义的定义是,“文化多样性”是指民族及其知识的多样性,包括语言、
传统知识、信仰、饮食、建筑、实物、习俗、人权、行为规范、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各种文
化形式及其内容的多样性。
文化本来就是十分多样化的,随着对自然界的了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更,人类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从大的方面可
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全球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二是一个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多样性。而
?-增刊! 龙春林等: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较详细的划分是: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如东南亚、加勒比地区),国家的,民族的(如
毛利人、爱斯基摩人),社区的(如喜马拉雅山区某个集镇、侗族以“款”结盟的村落
群),村寨的,部族的,家庭的,个人的(如巫师、有经验的草医)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
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
各种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因此,在较大尺度层面对文化多样性进行研究和评价时,语
言多样性往往成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代表。
不同民族(包括他们的支系),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在一个民族与另
一个民族之间,他们的语言、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传统知识等许多方
面,总是千差万别,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多样性。这样,在许多情况下,民族多样性便成了
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
!# 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面镜子?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
是,自从有了人和人类社会以来,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已十分稀少,人类的各种活动和
数千年积累的民族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及其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已
不再是一个可以与人类社会分割的自然单元。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紧密关系,正受
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在近几年的国际、国内有关大会上,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得到了广
泛的关注和社会的公认,这四个层次是: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
样性、文化多样性!(龙春林和裴盛基,!#)。生物多样性是建立文化的物质基础,文
化多样性的发展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面镜子,通过文化可以看到生物多样
性的具体内容,如食物结构及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与保健方法,农耕文化与生计方式中的
动植物等等。当然,文化界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提法,但他们却绝对认同文化多样性与生
物多样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起源古老的生物多样性相比较,文化多样性无疑是随后发展起来的,是有了人类社会
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 文化多样性,真的很重要吗?
())!年 !! 月 ( 日,在有 !** 个会员国参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 +! 届大会
上,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
“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
少,在此意义上,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失衡现
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必须予以消除。文化多样性为发展的动力之一,不同文
明和文化之间对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富有成果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
,!
!
-.%/ 0%1’.23/,())(4 567 *26 8/279/%2’3/%. :3/;97<< 3& =26/3>’3.3;?,-@@’< ->%>%,=26’3A’%4
马克平,())( 4 全国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发展研讨会,杭州。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在他的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夸克与
美洲豹》中,详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在两百年以前,
文艺复兴人物与浪漫主义运动的选驱,德国思想家赫德(’(#)(#)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保
护语言多样性,有必要拯救处于威胁之中的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这是两种非常古老而
且与古代印欧语系很相近的语言。在当时本土作家如立陶宛诗人多涅莱狄斯(*&(+%,-,.)
的帮助下,保护那些大量文化 */0的工作取得了成功。如今拉脱维亚与立陶宛又一次成
为独立国家,两百年前从绝灭的边缘拯救起来的那些语言,现在是他们的国语(盖尔曼,
1223)。这是保护语言多样性的一个成功的事例,说明了文化多样性在这方面的重要价值。
世界各地的土著民族(原住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丰富民间
知识,构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组织与思想方式各种可能性的信息宝库,即丰富的文化多样
性。例如,许多民族具有关于如何在一个植物群落中生存的宝贵知识。在信息化高度发展
的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得多。极具挑战性的文化
保护问题牵涉到原住民(土著人),尤其是那些因为其落后的技术状态而有时被称为原始
人的土著人。
盖尔曼还讲述了另一个拯救文化多样性的故事。理查德·肖特斯(4,56%#) 7568+-(.)是
世界是最伟大的民族植物学家之一,曾任哈佛大学教授,他花了许多年时间研究亚马逊平
原的药用植物。他的研究证实了某些部落的巫医掌握丰富的关于植物的知识,但这些巫师
有许多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肖特斯说,每死去这样一个巫师,就好比烧掉了一部文
库。肖特斯已经培养了许多年轻民族植物学家,他们将赶在那些文库全部消失之前,从其
中抢救出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秘诀(盖尔曼,1223)。
因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它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息息相
关,甚至还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兴亡。
! 从“生物多样性大国”看文化多样性
根据重要生物类群的物种数量,总结出了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大国”,亦称“生物
多样性特丰国家”(95/((+:等,122;;陈灵芝,122<)。这些国家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
拥有全球 =;>以上的生物多样性(表 1)。从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种子植
物这几个重要类群的物种多样性情况来看,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名
列榜首。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中国的绝大多数类群居于世界前 1;位。
语言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化多样性,有一些特有语种,仅在某个国家、社区
或村庄、甚至一个小岛或一个山谷内使用,通过对这些特有语种进行统计,发现超过 3;
种特有语言的国家有 ?@个,其中最多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达 A@=个特有语种,中国有
==种,名列第 1=位(表 ?)(9%BB,,1222)。
对照表 1和表 ?,不难看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其语言多样性也极其丰富,
1?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中的 1;个,都位于 ?3个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当中。其中,在印
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澳大利亚、扎伊尔等国,
二者的多样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31增刊! 龙春林等: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表 ! 重要生物类群物种数量最多的国家
!#$% & !’( &) *’+,-./%0 #1 0(%*/%0 ,+2#%.0 ’3 /2(’.-,- 4.’+(0
排名 5,6 哺乳类 722$ 鸟类 8/.9 两栖类 :2(;/#/, 爬行类 5%(-/$% 种子植物 <%%9 ($,-
& 印度尼西亚 哥伦比亚 巴西 墨西哥 巴西
=,9’,%0/,>&> ?’$+2#/,&@A& 8.B/$,>&C 7%D/*’,@&@ 8.B/$,>>)))
A 墨西哥 秘鲁 哥伦比亚 澳大利亚 哥伦比亚
7%D/*’,EEF G%.+,&@)& ?’$+2#/,E)@ :+0-.$/,CHC ?’$+2#/,E>)))
I 巴西 巴西 厄瓜多尔 印度尼西亚 中国
8.B/$,EAH 8.B/$,&CAA J*+9’.,I>H =,9’,%0/, K C)) ?;/,,A@)))
E 扎伊尔 印度尼西亚 墨西哥 巴西 墨西哥
L/.%,E)F =,9’,%0/,&>&F 7%D/*’,AHA 8.B/$,EC@ 7%D/*’,A>)))
> 中国 厄瓜多尔 印度尼西亚 印度 澳大利亚
?;/,,IFE J*+9’.,&EE@ =,9’,%0/,A@) =,9/,E>I :+0-.$/,AI)))
C 秘鲁 委内瑞拉 中国 哥伦比亚 南非
G%.+,IC& M%,%B+%$,&A@> ?;/,,AC> ?’$+2#/,IHI <’+-; :3./*,A&)))
@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秘鲁 厄瓜多尔 印度尼西亚
?’$+2#/,I>F 8’$/N/, K &A>) G%.+,A>& J*+9’.,IE> =,9’,%0/,A))))
H 印度 印度 扎伊尔 秘鲁 委内瑞拉
=,9/,I>) =,9/,&A)) L/.%,A&C G%.+,AF@ M%,%B+%$,A))))
F 乌干达 马来西亚 美国 马来西亚 秘鲁
O4,9,I&& 7$10/, K &A)) O<:,A)> 7$10/,AFI G%.+,A))))
&) 坦桑尼亚 中国 委内瑞拉 泰国 俄罗斯
!,B,/,I&) ?;/,,&&F> M%,%B+%$,&F@ !;/$,9,AHA 5+00/,A))))
<’+.*%:7*P%%$1 ! #$ Q,&FF)
表 特有语种数量最多的 #个国家
!#$% A !’( A> *’+,-./%0 #1 ,+2#%. ’3 %,9%2/* $
!
!!!!
,4+4%
排名
5,6
国家 ?’+,-.1
特有语种数
J,9%2/* R,4+4%
P+2#%.0
排名
5,6
国家 ?’+,-.1
特有语种数
J,9%2/* R,4+4%
!! P+2#%.0
& 巴布亚新几内亚 G(+ P%S T+/,% HE@ &E 苏丹!! <+9, F@
A 印度尼西亚 =,9’,%0/ C>> &> 马来西亚!! 7$10/ FA
I 尼日利亚 P/4%./ I@C &C 埃塞俄比亚!! J-;/’(/ F)
E 印度 =,9/ I)F &@ 中国!! ?;/, @@
> 澳大利亚 :+0-.$/ AC& &H 秘鲁!! G%.+ @>
C 墨西哥 7%D/*’ AI) &F 乍得!! ?;9 @E
@ 喀麦隆 ?2%.’’, A)& A) 俄罗斯!! 5+00/ @&
H 巴西 8.B/$ &H> A& 所罗门群岛!! <’$’2’, =0$,90 CF
F 扎伊尔 L/.% &>H AA 尼泊尔!! P%($ CH
&) 菲律宾 G;/$/((/,%0 &>I AI 哥伦比亚!! ?’$’2#/ >>
&& 美国 O<: &EI AE 科得迪瓦 ?’-% 9’!! =N’/.% >&
&A 瓦努阿图 M,+-+ &)> A> 加拿大!! ?,9 E@
&I 坦桑尼亚 !,B,/ &)&
<’+.*%:733/,&FFF
图 &更直观地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目前,全世界约
有 A亿原住民(占全球人口总数的 EU),他们所生活的区域大多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
样性。由于他们长期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文化、精神、知识、经济以及管理体
系与其环境相协调。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原住民
C&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对许多野生食用植物、药物和动物蛋白(肉类、食用昆虫)的知识,甚至超过了受过良好
训练的生物学家。不同的人群依靠他们丰富的传统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
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生存繁衍了上千年。这便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为什么也拥有十
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图 !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 ! &’()*+#,- .#*/ 0(1*(+21 2)3 4#’1’$#021 5,$23#6,+-#*7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西部比东部丰富
(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 89:),而西南地区要比华北地区丰富得多。在中国生物多样
性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中,二者的对应关系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例如,云南、四
川、广西、贵州、西藏、湖南等地,不仅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很丰富,而且是全国
物种数量最多的区域,也拥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国内外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积极作用,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证据和众多令人
信服的事例。这里仅列举几个典型案例。
!# 泰国小乘佛教文化
与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一样,泰国北部居民大多信奉小乘佛教,每个村寨都有一座缅
寺。大多数男孩在上学前,都要去村寨中的缅寺做和尚,少年时还俗,也可以继续为僧。
8!增刊! 龙春林等: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泰国的僧侣们,受佛教的熏陶,师法自然,善待生命,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自然保护主
义者之一。!世纪 #年代中期,泰国僧侣对森林和自然的保护与管理就已开始引起国际社
会的重视。
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学习期间,清迈大学的 $%&%’%()*+)%’博士(,--.)研究了一位名
叫 /+0% 102 /)3%&’%’3%&2’的泰国僧侣,连续 ! 余年持之以恒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感人事
迹。这样的例子在泰国不胜枚举。/+0% 102从事他所在社区(1)42 52%’6)的森林恢复与
保护活动始于 ,-7.年,那时他刚满 ,#岁。由于当地的森林被砍伐殆尽,他的任务是劝说
当地居民在缅寺周围植树。随后,村民与 /+0% 102一起,每年扩大植树和恢复森林植被的
面积,到 ,-7-年,流域内的水源林得到恢复。,-#7年,/+0% 102与村民们实施了森林保
护计划,并成立了“1)42 52%’6保护协会”。这个计划后来扩展到邻近的地区,/+0% 102鼓
励民众参与植树、保护森林,尤其是流域的森林管理。/+0% 102还依照佛教思想,应用 8
种佛教仪式作为保护手段,使育苗、植树和护林深入当地广大佛教徒的精神世界。经过
/+0% 102和当地村民(佛教徒)近 8年的努力,1)42 52%’6地区的森林得以恢复,许多野
生动物也回到了这里的森林中($%&%’%()*+)%’,,--.)。
!# 印度神林文化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原住民领地内,人们小心地保护着被称作神林(亦即神山、圣
境,9%*04: 60;(4,<;=> +)==)的森林,在这里,珍稀植物得以保存,野生动物把它当作乐
园。在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许多这样的神林,如傣族的龙山、彝族的密枝林(刘爱忠等,
!)、哈尼族的神山。而在印度,神林的分布更是广泛,其重要性也人所共知,在当地
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神林文化。
在高止河西岸的一个山区,就记载了 8多处神林,面积从数公顷到 !公顷不等。
这些神林与当地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在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
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并保存了诸如 !#$%$ &’()$*#+$(印度 藤子,含羞草科)和 ,$$(-’.
)#(-/#’.(滇榄,橄榄科)等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当地民众对神林内的野生植物和动物
都十分熟悉,有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除了采集部分森林小产品外,原住民对这里的神林加
以特别的保护,因为这里是当地许多神灵的所在(?%03%&,,--@)。
A;:B;=4(,--@)在对印度神林进行研究后认为,虽然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部分村民已迁移到城市和郊区生活,但在神林保护较好的地方和村寨,人们仍按
传统的方式生产和生活,神林文化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当
地的森林以及以这些森林为栖息地的野生动物。
!! 基诺族农耕文化
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的原住民族之一,人口仅 ,#,传统上从事轮歇农业(CD)::4’
*2=3)(%3);’或 C=%C+E%’:EB20’ %60)*2=3204,即刀耕火种)生产,同时大量的采集和少量的狩猎
作为其食物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补充。在基诺族传统社会中,轮歇地和森林是最重要的
生产资料,是所有粮食、蔬菜、药物、食用油、纤维等的来源。刀耕火种是基诺族最基本
的生产和文化形式,其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这种农耕文化展开或发展起来的。
通过研究基诺族的传统森林管理体系,发现他们把村社森林分为 #大类,分别为:水
源林,风景林,神林,紫胶林,村界林带,轮歇地防火林带,坟地(坟墓林),刀耕火种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休闲林地。对于不同的林地类型,基诺族采用不同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方式。基诺族对村
社森林的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十分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其生物多样性(!#$ %
&’(,)**+)。
基诺族把轮歇地划分为 +,片,每年清理 +片用于种植旱稻和其它农作物,种植 + - ,
年后,撂荒休闲,使轮歇地自然更新成为森林。在热带优越的水热条件下,经过 +*年的
休闲,林地得到恢复,再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轮歇栽培。此外,基诺族在清理林地上的植被
进行轮歇栽培时,保留了部分树种或树桩,而榕树(!#$%)类树种,则受到严格保护。
这些措施有利于轮歇地植被和地力的恢复。在栽培方式、植物种类和品种的选择方面,基
诺族也采用了较科学的方法,如合理的轮作、多种类的套种、传统地方品种的多样性(龙
春林等,+.../,+...0)。
基诺族对森林、轮歇地的传统管理和利用,是其农耕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所
做出的贡献。
!# 傈僳族狩猎文化
傈僳族是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的原住民族之一,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生产,狩猎和采集活
动在傈僳族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龙春林等,)***;艾怀森,)**+)。
在漫长的狩猎实践过程中,傈僳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狩猎文化。
据艾怀森(+...,)**+)的研究,傈僳族经过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狩猎文化和狩猎禁
忌,使傈僳族形成和发展了适度狩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规则,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傈僳族的狩猎文化中,具有明显的禁忌现象,包括禁止射杀氏族图腾动物、怀孕的
动物、有益动物(如杜鹃、八哥等)。另外,在农忙季节不出猎、狩猎季节才上山打猎的
休猎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
每年立秋后,方“开山”捕兽,如果 +1天内连续两次没有捕获任何猎物,猎人便在
一年内不再狩猎,而去谋求别的生计。如果开山后第二天就捕到了猎物,就在第一只猎物
上做上标记,放回山林,再开始继续狩猎,直到捕获那只被标记的动物时,就开始“封
山”。这样的捕猎方式,蕴涵着大量的科学道理:如果连续两次一无所获,说明该地区动
物的种群数量少,不捕猎将有利于动物的繁衍和种群数量的增加;在秋天“开山”,而不
是春夏季节,已没有了怀孕和幼小的动物,这时狩猎对动物的影响是最小的;把第一只猎
物进行标记后放归山林,待再次捕到它时就停止打猎,根据统计学原理对这种打猎方式进
行分析,发现猎人在这一年内所捕获的动物量约为总量的 1*2,而不是打尽杀绝似的过
度猎杀野生动物,使这里的动物能得以繁衍生息。
傈僳族的狩猎文化,还包括了其它许多丰富的科学内涵,有效地保护了国际热点地区
之一的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
!$ 藏传佛教文化
中国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地区森林茂密、草原辽
阔,分布有多种动植物,盛产名贵药材。他们信奉佛教,崇拜雪山、森林、湖泊等自然景
观,提倡不杀生。在大多数村落,都有自己的“神林”,神林里的一草一木都得到藏民的
保护。悬挂过经幡的树木,受到当地人悉心的照顾。
.+增刊! 龙春林等: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藏民经常念不杀生的咒语。在云南西北部藏族居住区,许多玛尼堆上都刻画有鱼、鹰
等动物图腾,这些动物受到严格的保护、严禁捕杀。在藏族地区,有许多珍惜、救护野生
动物的佛教典故和传说,著名的有《菩萨舍身救虎》、《尸毗王舍身饲鹰救鸽》等。“拉巴
热巴传”是一幅在藏区广为流传的佛教画卷,画的是一个猎人放下猎具,参拜佛祖:我不
再杀生,要多行善事。在藏区,所有的寺庙都不允许有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不同的寺
庙采取不同的方法。
章克家和王小明(!)对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他
们在石渠、白玉两个藏族聚居县发现,这里有高山兀鹫( !#$ %&’()(*+$&$)、藏马鸡
(!,-$$-#.&)-+ /,-$$-#.&)-+)等珍稀鸟类 #$ 多种,野耗牛(0-$ 1(2,2$)、藏野驴(3422$ 5&6
(+1)、白唇鹿(!*,72$ ()8&,-$.,&$)等珍稀兽类 %余种,两栖爬行动物 !多种。对藏民进行
了“保护野生动物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宗教的约束力和国家法律对野生动物的
保护,有着相同的影响;当地寺庙给予藏民的约束力,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很大的影响,
一旦宗教的约束力降低,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将会大大增加。
因此,在藏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政府及保护部门
应与宗教领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加强合作,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 结语和建议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糟粕,也包括了不少损害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例
如,华南地区猎食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和盲目崇拜动物器官的医药文化,一些民族猎取珍禽
翎羽或异兽头角作为饰物的审美文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轮歇或缺乏管理的刀耕火种农耕
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必须
立即禁止,相应的文化内涵亦必须予以更新和改造,赋予这些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而文化多样性的流失,则加剧生物多样
性的灾难(&’())*+,#,,-)。反之,二者能互相促进,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共
同繁荣。在全球范围内,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优秀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的正面影响,一直
占据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有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原住民一代接一代的奉献,我们地球上的生
物多样性才得以维持至今(.*’/01,#,,%;&’())*+,!)。从上面列举的几个案例来看,
文化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原住民从他们所处的
生活环境中,获取了大量的关于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知识,产生了相应的“绿色文
化”,并将这些知识和文化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之中。
虽然主流文化已渗透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但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共存的原住民聚居区,传统文化依然起主导作用。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如此
的密切,以至于人类学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生物文化多样性
(23/’4*5406* 738)0935+)(&6::3,!#),它是指由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空前的威胁,应当受到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保护。
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 ;3/738)0935+ <4==/05 >0/?06@项目主任、著名保护生物学家 A6139
.*’/01博士指出,在现实世界里,除非与当地人进行充分的合作、尊重他们的权益、认同
他们的文化、利用他们的传统知识,才有可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01,#,,-,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 ! #$ ),*+++)。在中国,原住民知识十分丰富,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已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再富和刘宏茂,!,;刘德望,
!#;龙春林等,!’;魏平和温达志,*+++;-&.,*++*)。我们建议,在今后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工作中,应考虑引入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原住民知识,并吸引和鼓励当地民众
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来,用文化多样性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
及可持续利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必然
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了的文化是进化还是异化?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态度、正确引导
和行为。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抢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
紧迫性,我们应该提倡生态文明论(刘湘榕,!$),“将保护作为一种文化”,使人们将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如果说,古代文明是以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的话,那么,保护与发
展并重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保护是一种现代生态伦理观,应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
重要方面,深入到从政府到普通百姓的社会各阶层之中。
〔参 考 文 献〕
/. 01(艾怀森),! ) 0234.35 62742(& 839 ’.:9.;&(<.4= >(:4&64.:3 :? @.<2 >&:>7& .3 4A& B8:7.5:35 C:2348.3<[D]) %&’’#’ (!)*
+,#-./0 1’2/,)’3!’ 4!5!#,0.(云南地理环境研究),!!(!):$,—E+
/. 01(艾怀林),*+++ ) /3 .3;&<4.584.:3 :? A234.35 62742(& :? @.<2 &4A3.6 >&:>7& .3 4A& B8:7.5:35 C:2348.3<[/]) F3:0& -G,H2
ID,@. %J(&9<)),6),!55 7,!!5 #’8 9/’),//!5(森林树木与少数民族)) H23383 K84.:387.4= -(&<<,G23L.35,*,E—*$!
JA&3 @M(陈灵芝),!N) :./’!5! ;/)8/2!,5/<:=#&5 #’8 =,#!+/!5 >), :)’5!,2#/)’[C]) O&.P.35:16.&36& -(&<<
Q9.4:(.87 I&>8(4L&34 :? JA.3&<& O.:9.;&(<.4=(《生物多样性》编辑部),!,) J:3;&34.:3 :3 O.:7:5.687 I.;&(<.4=[D]) :./’!5!
;/)8/2!,5/<(生物多样性),(!):,N—,$
B:(L83 C(盖尔曼),!, ) 杨建邺译(4(83<784&9 ’= H835 DH),!$) R28(S 839 -2L8(夸克与美洲豹)[C]) 02383 16.T
&36& U V&6A3:7:5= -(&<<,JA835@.2 /M(刘爱忠),-&. 1D(裴盛基),JA&3 1H(陈三阳),*+++) /3 .3;&<4.584.:3 839 <429= :3 4A& >7834 W:( ’= H. >&:>7& .3
JA2X.:35,H23383[D]) :./’!5! ;/)8/2!,5/<(生物多样性),#(!):!N+—!N#
@.2 I%(刘德望),!# ) V8S.35 (&7.5.:3 8< 83 &??&64.;& W8= 4: >(:4&64 W.79 83.L87< 839 >7834<[D]) :./’!5! ;/)8/2!,5/<(生物多
样性),$(*):!*N—!*Y
@.2 Z[(刘湘榕),!$) \3 Q6:7:5= J.;.7.]84.:3(生态文明论)[C]) JA835@:35 J@,-&. 1D,!, ) C&4A:9:7:5.&< ?:( ’.:9.;&(<.4= <429.&<[/]) F3:JA&3 HH ! #$ )(&9<)),?82#’0!5 /’ ;/)8/2!,5/< =&8/!5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J]) O&.P.35:JA.38 16. ) U V&6A)
-(&<<,!!$—!**
@:35 J@(龙春林),MA835 ^H(张方玉),-&. 1D(裴盛基), ! #$,!’) FL>864< :? 4(89.4.:387 62742(& :? H. 384.:387.4= 2>:3
’.:9.;&(<.4= .3 M.X.@:35 J@(龙春林),/’& V(阿部卓),@. C@(李美兰), ! #$,!6) O.:9.;&(<.4= L8385&L&34 839 24.7.]84.:3 .3 4A& 6:34&X4 :?
4(89.4.:387 62742(& :? D.32: <:6.&4= .3 1:24A&(3 H23383,JA.38[D]) ?0# ;) %&’’#’(云南植物研究),&!(*):*N—*YE
@:35 J@(龙春林),I8: M@(刀志灵),MA:2 H@(周翊兰),*+++) F34(:9264.:3 4: &4A3:’:483= :? B8:7.5:35 C:2348.3<[/]) F3:
@. 0,B2: 0D,I8: M@(&9<)), 7^:(8 :? B8:7.5:35 C:2348.3<(高黎贡山植物)[C]) O&.P.35:16.&36& -(&<<,N#,—N$N
-&. 1D(裴盛基),*++* ) O.:T62742(87 9.;&(<.4= 839 9&;&7:>L&34 :? %&<4&(3 JA.38[D]) @)&,’#$ )> .! (,#8&#! =0.))$ )> .! :./’!5!
?0#8!3< )> =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魏平),%&3 IM(温达志),!) Q??&64< :? (&7.5.:2< 62742(& :3 ?:(&<4 (&<:2(6& 6:3<&(;84.:3 .3 I.35A2 C:2348.3<,B2835T
!*增刊! 龙春林等: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 !#$%&% ’#()#*%+&#,-(生物多样性),!(’):()*—()+
,- ./(许再富),01- 23(刘宏茂),455) & 6789 8:7;:< =-!!>1<9 ?-@A7 B-8@-A: C ,1<>-7#$D7##7 E71 7#! F87#@ !1;:A<1@G B#<:AH
;7@1#[%]& !#$%&% ’#()#*%+&#,-(生物多样性),(’):4I+—4I5
,- ./(许再富),(*** & J>: :CC:B@< C F7G1#$ @A1D-@: @ @>: 19F:A178 B-A@ 1# @>: >1<@AG # A>1#B:A<’:K@1#B@1# 7#! :8:F>7#@’< :#H
!7#$:A9:#@ 1# <-@>:A# L-##7#[%]& !#$%&% ’#()#*%+&#,-(生物多样性),#(4):44(—445
L7#$ ML(杨昌岩),6:1 M,(裴朝锡),0#$ M0(龙春林),455)& JA7!1@1#78 E#$ B-8@-A: 7#! D1!1;:A<1@G[%]& !#$%&%
’#()#*%+&#,-(生物多样性),(4):++—+)
.>7#$ N%(章克家),O7#$ ,3(王小明),(*** & P FA:8191#7AG A:<:7AB> # @>: A:87@1#<>1F D:@Q::# J1D:@7# =-!!>1<9 7#! Q18!81C:
B#<:A;7@1# 1# J1D:@7# R#: C ?1B>-7# 6A;1#B:[%]& !#$%&% ’#()#*%+&#,-(生物多样性),#(’):’4+—’4S
P8BA# %,455’ & T#!1$:#-< F:F8:< 7#! B#<:A;7@1#[%]& !($&%+*.,#($ ’#(/(0-,!(():+(+—+(S
P8BA# %,455S & T< D1!1;:A<1@G B#<:A;:! DG 1#!1$:#-< F:F8:<?[P] T#:%71# ?& N& (:!&),U@>#D18$G 1# 2-97# O:8C7A:
[3]& E::F 6-D81B7@1#,V:Q E:8>1
P8BA# %,455I & T#!1$:#-< A:<-AB: 97#7$:9:#@ ?-<@71#7D181@G 1# M#<:A;7@1#[3]& TYMV,W787#!
E-A#1#$ PJ,455(& W-7A!17#< C @>: 07#!: T#!1$:#-< 6:F8:< 7#! @>: 2:78@> C @>: U7A@>& OA8!Q7@B> 67F:A V& 44([3]&
OA8!Q7@B> T#<@1@-@:,O7<>1#$@# E& M&
U881@@ 3P,(**(& J>: M-8@-A: M#B:F@[3]& J>: Y#1;:A<1@G C 31##:<@7 6A:<<,31##:7F81<
W8QX7 0,=-A#B1<:HW-1891# /,?G#$: 2, %, ./,455+& P W-1!: @ @>: M#;:#@1# # =18$1B78 E1;:A<1@G[3]& TYMV,W87#! 7#!
M79DA1!$:
W!D8: P,455S & Z8: C @A1D78< 1# FA:<:A;7@1# C <7BA:! CA:<@<[P]& T#:%71# ?& N& (:!&),U@>#D18$G 1# 2-97# O:8C7A:
[3]& E::F 6-D81B7@1#,V:Q E:8>1
T0[(T#@:A#7@1#78 07D-A [A$7#1R7@1#),45\5& M#;:#@1# 4S5[3]& T0[,W:#:;7
07X7#7;1B>17# ?,455) & J>: ?@7@: 7#! =-!!>1<@ 6>18G 1# Z:<-AB: M#C81B@< 7#! M#<:A;7@1# 1# VA@>:A# J>7187#!& 6>E E1<<:A@7H
@1#& Y#1;:A<1@G C M781CA#17 7@ =:AX:8:G,Y?P
0#$ M8,/K %,0- ,, %, ./,45557& ?@7@: F81B1:<,97AX:@<,87#!H-<: FA7B@1B:<,7#! B99# FAF:A@G:C1C@G G:7A< C B>7#$: 1# 7
L-##7# ;1887$:,M>1#7[%]& 1(2$,.#$ 3%&%.+4 .$) 5%*%/(67%$,,$%(():4’’—4’5
0#$ M0,.>- L0,(**4 & T#!1$:#-< B99-#1@G CA:<@ 97#7$:9:#@ C %1#- F:F8:’< Q:<@ M>1#7
[%]& ’#()#*%+&#,- .$) !($&%+*.,#($,$&()):I)’—ISI
37CC1 0,4555 & 07#$-7$: 7#! !1;:A<1@G[P]& T#:6<:G E(:!&),M-8@-A78 7#! ?F1A1@-78 ]78-:< C =1!1;:A<1@G[3]& T#@:A9:!17@:
J:B>#8$G 6-D81B7@1#< 0@!& ^YVU6,0#!#
37CC1 0,(**4& [# D1B-8@-A78 !1;:A<1@G[3]& ?91@><#17# T#<@1@-@1# 6A:<<,O7<>1#$@#,E& M&
3BV::8G %P,3188:A NZ,Z:1! O], %, ./,455*& M#<:A;1#$ @>: OA8!’< =18$1B78 E1;:A<1@G[3]& TYMV,W87#! 7#! OZT,
OA8! =7#X,M#<:A;7@1# T#@:A#7@1#78 7#! OO/HY?,O7<>1#$@# E& M&
3BV::8G %P,455’ & E1;:A<: #7@-A:,!1;:A<: B-8@-A:<[%]& 8%(6/% .$) ,% 8/.$%,,’:44
3BV::8G %P,(***& M-8@-A78 C7B@A< 1# B#<:A;1#$ D1!1;:A<1@G[P]& T#:,- %M(:!&),01#X< D:@Q::# M-8@-A:< 7#! =1!1;:A<1@G:
6AB::!1#$< C @>: M-8@-A:< 7#! =1!1;:A<1@G M#$A:<<[M]& N-#91#$:L-##7# ?B1 _ J:B> 6A:<<
6:1 ?%,45\)& ?9: :CC:B@< C E71 F:F8:’< B-8@-A78 D:81:C< 7#! FA7B@1B:< -F# @>: :#;1A#9:#@ C ,1<>-7#$D7##7,L-##7#,M>1#7
[P]& T#:2-@@:A:A M,Z79D PJ,0;:87B: W(:!<&),M-8@-A78 ]78-:< 7#! 2-97# UB8$G 1# ?-@>:7<@ M>1#7[3]:P## PAH
DA:J>: Y#1;:A<1@G C 31B>1$7#,’(4—’’5
ZP/T,455+ & M#<:A;1#$ T#!1$:#-< N#Q8:!$::T#@:$A7@1#$ JQ ?G<@:9< C T##;7@1#[Z]& ZP/T 7#! YVU6,61@@]7A@7X ]E,455S& ?7BA:! $A;:< CA #$ &#,2 B#<:A;7@1#[P]& T#:%71# ?N(:!&),U@>#D18$G 1# 2-97# O:8C7A:[3]& E::F
6-D81B7@1#,V:Q E:8>1
O:D:A Z,=-@8:A %,07A<# 6(:!<&),(*** & T#!1$:#-< 6:F8:< 7#! M#<:A;7@1# [A$7#1R7@1#<:UKF:A1:#B:< 1# M887DA7@1#[3]&
OO/,W87#!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