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scussion on dosage of medicines commonly used in classical formula in Kampo medicine in Japan

我国经方常用药物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用量探析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9 期 2013 年 5 月

·1211·
我国经方常用药物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用量探析
冯 青,柳井杜莎,黄一珊,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通过对日本汉方 685 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 50 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
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 50 味的药物有 41 味与 Top 50 相同。在 Top 50 中,超
过 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 2~5 g,约有 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 1 g/d,约 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
超过 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学;药物用量;伤寒杂病论;经方;中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09 - 1211 - 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8
Discussion on dosage of medicines commonly used in classical formula in Kampo
medicine in Japan
FENG Qing, TOSHA Yanai, HUANG Yi-shan, FU Yan-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Key words: Kampo medicine in Japan; drug dosage;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classical formul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日本的“汉方医学”又称“和汉医学”,其是以
中国汉代建立起来的医学和方术为基础,故称之为
“汉方医学”[1]。日本医药专家将其定义为“日本化
了的中国医学”[2]。公元 5 世纪前后,中国医药经
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此为基础,日本民族经过总
结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创造了日本传统的医
药学。那么究竟日本汉方医学的用药特点与我国经
方用药特点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具
有明确剂量的日本汉方处方 685 首,以期明确我国
经方常用药物在日本汉方中的使用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日本汉方资料来源 手工检索日文期刊《汉
方の临床》(1990 年 1 月—2012 年 8 月)、《中医临
床》(1994 年 1 月—2012 年 8 月)、《汉方研究》(1990
年 1 月—2012 年 8 月)和日文译著《汉方诊疗三十
年》、《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汉方辨证治疗学》,共
检索到汉方处方 823 首。
1.1.2 我国经方药物选择 研究所选取的经方常用
50 味药物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
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文献
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共同选
择的研究对象,这 50 味药物是对《伤寒杂病论》方
剂中所有药物出现的频次从高至低做排序之后的结
果,选择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前 50 味药物(简称 Top
50),并根据研究的实际用药情况略作调整[3],具体
药物名称见表 1。
1.2 资料处理方法
文中所搜集的日本汉方资料,仅选择有明确使
用剂量的处方。其中 68 首处方未标注明确用药剂
量,故予以删除。
对于所搜集的日本汉方资料,仅选择方剂剂型为
汤剂的处方,对于散剂、丸剂等其他剂型处方均不纳
入研究范围。最终进入计算范围的处方共 685 首。
1.3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分别计算药物的使用频次、最小剂量、最大剂

收稿日期:2012-12-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
作者简介:冯 青(1986—),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E-mail: shirley861231@163.com
*通信作者 傅延龄 Tel: (010)64287090 E-mail: fuyanling@bucm.edu.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9 期 2013 年 5 月

·1212·
量、平均剂量。最小剂量值与最大剂量值之间的范
围反映该药的剂量分布区间。剂量分布区间可反映
药物临床用量的灵活性。
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平均剂量,即 X=ΣX/n(n
为总频数)。平均剂量可以反映剂量的集中分布趋势,
是描述某一药物剂量集中分布在某一水平的变量值,
亦反映药物剂量的平均水平。但平均剂量并不表示该
药的常用剂量值,因在众多的剂量数据中,个别数据
的明显增大或减小会影响平均剂量的统计结果。
2 结果
在 685 首日本汉方处方中,来源于《伤寒论》、
《金匮要略》所载的经方约占 60%。一部分处方来
自《外台秘要》、《千金方》、《和剂局方》、《万病回
春》等著作;另有一小部分为日本汉方医生的经验
用方。这 685 首处方共用到药物 232 味,其中绝大
多数药物亦是中国医生临床常用药物。本文重点针
对这 232 味药物中的 Top 50 进行研究。具体数据见
表 1。表中最后一列标明了该药在总体 232 味药物
中的排序情况,便于了解日本汉方医学的整体用药
情况。
2.1 用药频次
由表 1 Top 50 用药频次排序及日本汉方整体
232 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序中可以看出:(1)将 Top 50
常用药物在汉方 685 首方剂中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
进行排序,其中出现频次超过 100 次的药物共有 13
种,分别是甘草、生姜、芍药、茯苓、桂枝、人参、
当归、半夏、黄芩、白术、川芎、柴胡、附子。在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附子、麻黄、大黄等药性峻
表 1 Top 50 在日本汉方中用量情况
Table 1 Dosage of Top 50 Chinese herbs used in Kampo medicine in Japan
药名
使用
频次
最小量
/ g
最大
量 / g
平均
量 / g
经方平均
剂量 / g
Top 50
中排序
汉方
排序
药名
使用
频次
最小量
/ g
最大
量 / g
平均
量 / g
经方平均
剂量 / g
Top 50
中排序
汉方
排序
甘草 483 0.4 6 1.9 31 1 1 栀子 49 0.5 3 2.1 20 26 30
桂枝 217 1 6 3.2 38 2 5 五味子 24 1 3 1.9 45 27 44
生姜 271 1 6 3.3 45 3 2 桃仁 46 1 5 3.5 17 28 31
芍药 256 1 10 6.4 46 4 3 瓜蒌 7 2 4 2.9 34 29 80
干姜 86 0.5 5 2.2 35 5 18 川芎 124 1 6 2.8 34 30 12
附子 102 0.2 4 1.5 20 6 15 泽泻 40 1.5 5 2.9 42 31 33
人参 209 1 8 2.8 33 7 6 龙骨 23 1.5 10 4.5 42 32 45
半夏 164 1 9 4.7 48 8 9 麦门冬 56 1.5 10 4.9 73 33 25
黄芩 152 0.5 6 2.7 32 9 10 吴茱萸 21 0.5 2.5 1.4 25 34 46
茯苓 220 1 10 4.4 43 10 4 猪苓 15 2 4 2.8 14 35 61
地黄 93 0.5 6 3.4 222 11 16 苍术 60 1 6 3.3 45 36 23
麻黄 77 0.5 6 3.6 38 12 20 防风 54 0.5 6 2.7 32 37 27
大黄 72 0.3 5 1.8 62 13 21 牡丹皮 36 1 4.5 3 37 38 38
黄连 93 0.5 5 2.5 28 14 17 升麻 32 0.5 3 1.2 21 39 40
杏仁 55 1.5 7 3.9 35 15 26 贝母 14 1 4 2.6 28 40 66
黄芪 84 1 10 3.7 33 16 19 连翘 28 0.5 5 2.5 28 41 42
白术 150 1.5 6 3.6 36 17 11 酸枣仁 35 2 10 4.5 47 42 39
枳实 62 1 6 2.2 24 18 22 黄柏 43 1 5 3 60 43 32
细辛 38 0.5 3 2 27 19 35 知母 27 1 5 3.1 55 44 43
石膏 51 2 20 9.4 143 20 29 防己 12 1.5 5 2.5 27 45 68
当归 193 0.5 9 3.4 42 21 8 茵陈蒿 9 1 4 2.8 55 46 79
厚朴 52 1 5 2.9 42 22 28 滑石 7 3 6 4.5 32 47 81
柴胡 119 0.5 8 4.1 56 23 13 秦皮 1 2 2 2 41 48 228
牡蛎 30 1.5 10 4.2 47 24 41 射干 3 2 6 4.3 41 49 182
桔梗 59 1 6 2.8 14 25 24 天花粉 1 1.5 1.5 1.5 25 50 23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9 期 2013 年 5 月

·1213·
烈的药物较常用,而在日本汉方出现频次超过 100
次的 13 味药物中,除了附子药性峻烈之外,其他
12 味药物大多药性平和,以补益气血为主,可以看
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日本汉方医生的用药特点有趋
向于以补养药物为主的趋势,这和现代中医的临床
用药规律相似。(2)Top 50 与日本汉方常用药物大
部分相同。从表 1 可见,82%的 Top 50 药物与日本
汉方 232 味药物频次排列前 50 位的药物相同。只有
9 味 Top 50 药物排在 232 味药物的前 50 味之外,
分别是瓜蒌、猪苓、贝母、防己、茵陈蒿、滑石、
秦皮、射干和天花粉。这种情况,可能与日本汉方
医生在使用经方时,喜好原方,很少加减变化的用
药习惯有关[4]。(3)日本汉方中排列第 7 位的大枣
和第 14 位的陈皮,用药频次也均在 100 次以上,可
见日本汉方医生对这两味药也是喜爱有加。由于它
们不在 Top 50 之列,因此表中没有予以分析。另外,
日本汉方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如木香、红花、延胡索
等,因均未在 Top 50 中,故不做讨论。可以说明,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日本汉方医生在结合本国临床
经验的基础上,用药已具有其自身特色。
2.2 药物用量分析
2.2.1 最小剂量 通过研究日本汉方中 Top 50 的
最小剂量可以发现,日本汉方中我国经方常用药物
的使用剂量普遍偏小,其中有 16 味药物的最小剂量
不足 1 g/d,约占 33%。在纳入研究范围的 50 味药
物中,仅有石膏(3 g/d)的最小剂量大于 2 g/d。
以两国医生均常用的一些药物为例:日本汉方
医生使用甘草的最小用量仅为 0.4 g/d,桂枝的最小
用量为 1 g/d,芍药的最小用量 1 g/d,茯苓的最小
用量为 1 g/d,人参的最小用量为 1 g/d。这些常用
药物的使用频次都在 200 次以上,因此,统计结果
足以代表日本汉方医生的普遍用药趋势,可以充分
体现日本汉方用量小的特点。
2.2.2 最大剂量 由表 1 可以看出最大使用剂量≥
10 g/d 的药物共有 8 味,其中使用剂量最大的药物
是石膏(20 g/d)。在《伤寒杂病论》中,石膏的最
大剂量是 1 斤,按照东汉 1 两≈13.8 g 的折算比例
计算,石膏的最大剂量是 220 g,是日本汉方最大剂
量的 11 倍。除 8 味药物的最大剂量≥10 g/d 外,其
余 42 味药物的最大剂量均<10 g/d,即约 84%的药
物最大剂量<10 g/d。
2.2.3 剂量分布区间 由表 1 可以看出,剂量分布
区间最大者为石膏,从 2~20 g/d,剂量差值为 18
g/d;其次为芍药、茯苓、黄芪,都是从 1~10 g/d,
剂量差值为 9 g/d。有两味药物(瓜蒌、猪苓)的剂
量差值为 2 g/d。在这 50 味药物中,有超过 50%的
药物剂量差值≤5 g/d。
从以上对于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和剂量区间的
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汉方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明显偏
小。很多药物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用量范围几
乎没有重叠。
2.3 平均剂量
2.3.1 Top 50 在日本汉方中的平均剂量 平均剂量
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药物剂量。日本汉方中 Top 50
的平均剂量分布在 1.2~9.4 g/d,剂量范围相差 8.2
g。在日本汉方 232 味药物中平均剂量超过 5 g 的药
物只有 2 味,分别是石膏(9.4 g/d)和芍药(6.4 g/d)。
其余 48 味药物中平均剂量在 4~5 g 的药物共有 9
味,平均剂量在 3~3.9 g 的药物共有 12 味,平均剂
量在 2~2.9 g 的药物共有 20 味,平均剂量小于 2 g
的药物共有 7 味。可以看出,虽然日本汉方药物中
平均剂量最高的石膏为 9.4 g/d,但是除了平均剂量
大于 5 g 和小于 2 g 的 9 味药物外,超过 80%的药
物平均剂量在 2~5 g。
2.3.2 Top 50 在经方中的平均剂量 新中国成立以
来,对张仲景时期药物剂量的考证途径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①东汉货币;②东汉衡器;③《汉书•
律历志》所载累黍之法;④水的比重;⑤黄金比重;
⑥药物实测。在这些方法中,又以文物考古学的方
法为主导,而且以文物考古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
权威。
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观点[5]是
将刘复测得的“新莽嘉量”一两所得的新莽一两为
14.166 6 g,与清代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所得的一两
等于 13.674 6 g,二者相加取平均值得出新莽一两为
13.920 6 g。这一观点在近现代中医界被广泛引用,
如历版《方剂学》教材、《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
大辞典》等权威著作均采用此算法。支持这一观点
的医家也有很多,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教授撰
写的《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书中运用文献分析法
与实验研究法以及结合目前中医临床处方用量调查
对这一观点进行佐证,并建议目前临床应用经方时
按照一两为 13.9 g 进行折算[6]。另有王笑青[7]、赵
国强[8]等采用累黍法测定 1 200 粒黍子的质量,再
乘以 2,得出的数值与 13.92 g 所差无几。本文亦采
用此比例进行剂量折算,折算后的 Top 50 在《伤寒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9 期 2013 年 5 月

·1214·
杂病论》中的平均剂量见表 1。Top 50 在《伤寒杂
病论》中的平均剂量最小的是桔梗(14 g),最大的
是地黄(222 g),大部分药物的平均剂量在 30~50
g。(3)将 Top 50 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平均剂量
与在日本汉方中的平均剂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
现,平均剂量比值最大的是地黄,达到 65/1,其次
是大黄 34/1;比值最小的是桔梗、桃仁和猪苓,数
值均是 5/1。60%的药物平均剂量比值在 10~15。
由以上平均剂量比较情况不难看出,日本汉方医生
施用中药的剂量比较统一,用量是普通较小的。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日本汉方 685 首具有明确使用剂量
的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 50
味药物在日本汉方处方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经方常用 50 味药物中有
82%的药物与日本汉方 232 味药物中频次排列前 50
位的药物相同,如甘草、桂枝、生姜、芍药等。亦
有部分汉方的常用药物并非为我国经方常用 50 味
药物,如陈皮、大枣、木香等。(2)在剂量方面,
日本汉方医生的临床使用剂量明显偏小。对于日本
汉方处方单味药的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剂量分布
区间、平均剂量的分析,可以充分显示日本汉方的
小剂量特点。日本汉方医生处方的平均剂量相当于
张仲景时期的 1/10~1/15,大约相当于中国现代中
医临床处方用量的 1/3~1/5。(3)日本汉方处方中
有超过 80%的药物的平均剂量在 2~5 g;约有 33%
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 1 g/日;约 84%的药物最大剂
量<10 g/d;超过 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4 结语
本文根据日本汉方医学现今用药剂量的客观
情况,对我国经方常用 50 味药物在日本汉方医学
中的用量做了归纳。通过较为详实的处方资料,对
日本汉方医学应用我国经方常用药物的特点予以
总结,充分印证了日本汉方医学小剂量的处方特
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认为这一特点的出现与日
本医家对经方本源剂量的考证结果有关。他们普遍
认为,经方 1 两为今 1~1.6 g,如矢数道明在《临
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认为张仲景方按 1 两≈
1.33 g 折算[9]。日本医家采用如此之小的折算标准,
其文献依据是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所言“十
黍为一铢”的“神农秤”,其量值仅相当于汉秤“百
黍为一铢”的十分之一。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有 1 500 年的历史,一直
是日本民族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其临床疗
效应该是肯定的。然其临床用量大约仅相当于中国
中药临床用量的 1/3~1/5。由此不难思考一个问
题:是中国的中药用量过大,还是日本汉方医学中
药用量过小?然而,近年来中国中医药界还出现了
一种声音,就是中药临床用量偏小,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而且,有资料表明,中国
中医的中药临床用量有增大趋势[10]。本文的研究
结果对于思考这些问题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启
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际莘. 汉方医学的特点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9(6): 481.
[2] 刘延州. 日本传统的汉方医药在复兴 [J]. 中医杂志,
1980(7): 75.
[3] 吴翠珍, 陶汉华, 张宗圣.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
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20(2): 125-128.
[4] 贾 波. 试论汉方医学对仲景方研究的特点 [J]. 成都
中医学院学报, 1988, 12(4): 9.
[5] 吴承洛. 中国度量衡史 [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7.
[6] 范吉平, 程先宽. 经方剂量揭秘 [M]. 北京: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2009.
[7] 王笑青, 林大勇, 时红磊. 《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折
算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3): 591-592.
[8] 赵国强. 古经方用量之我见 [J]. 光明中医杂志, 1995,
(l): 55-56.
[9] 矢数道明.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M].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83.
[10] 何学艳, 张 梅. 浅谈中药处方用量增大的原因 [J].
黑龙江中医药, 2004(5):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