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离子的激活作用主要是由于金属离子在酶和底物之
间起了桥梁作用 ,形成酶2金属离子2底物三元复合
物 ,从而更有利于底物和酶活性中心的结合[6 ] 。实
验考察了不同浓度 (01012011 mol/ L)金属离子对酶
解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镁离子
及锌离子对酶解反应均略有促进作用 ,铁离子对酶
解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 ,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
强 ,在反应的过程中 ,二价铁离子可在受热状态下转
化为三价铁离子 ,而三价铁离子一般对酶有抑制作
用[ 7 ] ,因此表现出对酶解反应的显著抑制作用。本
实验未看到金属离子对酶解反应有显著促进作用 ,
原因可能为 : (1) 与底物的性质有关 ,淫羊藿苷为黄
酮类化合物 ,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可能会阻碍酶
解反应的进行 ,这种阻碍作用可能与金属离子对酶
解反应的促进作用相抵消。(2)与酶的种类有关 ,有
些酶只需要一种金属离子作为激活剂 ,有些需要一
个以上的金属离子作为激活剂 ,如α2淀粉酶需要
Na + 、K+ 、Ca2 + 3 种离子作为激活剂[ 6 ] ,本实验只尝
试了某一种离子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实
验 ;另外 ,纤维素酶是一组十分复杂的混合酶 ,某些
金属离子对一种酶有激活作用 ,而对另一种酶有抑
制作用 ,这也可能是造成金属离子对酶解反应影响
不显著一个因素。酶解反应时间较长 ,大约需要
24~60 h ,所以寻找酶解反应促进剂对工业化生产
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 1 ] 王丽芳 ,单保恩 ,刘丽华 ,等1 香加皮单体成分宝藿苷 I 对食管
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 ]1 肿瘤 ,2009 ,29 (2) :12321261
[ 2 ] Huang J , Yuan L , Wang X , et al1 Icaritin and it s glycosides
enhance osteoblastic , but suppress osteoclastic ,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ity in vit ro [J ]1 L i f e Sci , 2007 , 81 (10) :83228401
[ 3 ] 刘铁汉 ,王毅 ,王本祥 ,等 1 淫羊藿苷的肠菌代谢研究 I1 肠内
细菌对淫羊藿苷的代谢转化 [J ]1 中草药 ,2000 ,31 (11) : 8342
8371
[ 4 ] 王 敏 ,高锦明 ,王 军 ,等1 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
艺研究[J ]1 中草药 ,2006 ,37 (11) :1645216481
[ 5 ] 李 枫 ,刘永漋1 宝藿苷2Ⅰ, Ⅵ, Ⅶ和宝藿素的分离和结构研
究[J ]1 药学学报 , 1988 ,23 (10) :73927481
[ 6 ] 陈启民 ,王金忠 ,耿运琪1 分子生物学 [ M ]1 天津 :南开大学出
版社 ,20011
[ 7 ] 卢艳花1 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 M ]1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61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
甄小龙 ,刘 婷 ,杨文婧 ,程 昊 ,郝保华
①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 :目的 在微针作用下 ,考察青藤碱水凝胶贴剂透皮给药的特点与规律。方法 制备不同长度的微针 ,并制
备青藤碱水凝胶贴剂 ;离体小鼠皮肤经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相同针形微针预处理不同时间后贴敷青藤
碱水凝胶贴剂 ,用改进的 Franz 扩散池研究青藤碱的透过规律并与未处理皮肤的被动扩散进行比较 ;高效液相色谱
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结果 100μm 微针、200μm 微针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
4017、5214 倍 ;200μm 微针预处理皮肤 7 min 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 14210 倍。200μm 微针经
不同的力预处理后 ,青藤碱的透皮速率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 ,当力大于 5 N 时透皮速率趋于平衡。结论 微针与
水凝胶贴剂结合经皮给药时 ,透皮速率显著提高 ,并且微针针形、预处理时间和所受的力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重
要影响。
关键词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 ;微针 ;经皮给药 ;
中图分类号 :R2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 2670 (2010) 06 - 0892 - 05
Transdermal drug del ivery using microneedle array of sinomenine hydrogel patch
ZH EN Xiao2long , L IU Ting , YAN G Wen2jing , CH EN G Hao , HAO Bao2hu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Northwest University , Xi′an 710069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U sing the effect of microneedle array to investigate t he feat ure and rule of t rans2
·29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6 期 2010 年 6 月
①收稿日期 :2009205206
基金项目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 (200725205) ;西北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08 YKC25) ;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08 YJ C23)
作者简介 :甄小龙 (1984 —) ,男 ,甘肃人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药学药剂方向、透皮给药。
E2mail : zhen xiaolong @1261com3 通讯作者 郝保华 E2mail : baohuah @nwu1edu1cn
dermal drug delivery of sinomenine hydrogel patch1 Methods The microneedles wit h different lengt h and
sinomenine hydrogel patch were prepared ; The isolated rat skin was pret reated by different needle2shapes
of microneedle array and different timepoint s wit h t he same needle2shape , and t hen sticked t he sinomenine
patch1 The permeation rates of sinomenine were studied using a Franz diff usion cell and compared wit h
passive diff usion of t he rat skin unt reated1 Sinomenine content was measured by HPL C1 Results The per2
meation rates of sinomenine via t he skin p ret reated wit h 100 and 200μm microneedles were 4017 and 5214
times to t hose of t he unt reated1 The permeation rates of sinomenine via the skin p ret reated 7 min wit h 200
μm microneedles is 14210 times to those of the unt reated1 When skins were p ret reated using 200 μm
microneedles with different force , t he drug permeation rates were increased wit h t he force increasing1
When the force exceeded 5 N , t he drug permeation rates were equilibrium1 Conclusion When t 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by using microneedle array2hydrogel patch , t he permeation rat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1 The
needle2shape , skin p ret reating time , and force of t he microneedles play t he important roles in t he t ransder2
mal drug delivery1
Key words : sinomenine hydrogel patch ; microneedles ; t 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角质层的阻碍导致大多数药物分子无法通过以
及给药量太少 , 而过于缓慢的释放速度很难达到治
疗的目的 ,为此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破坏角质层
以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透皮给药系统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第 3 代制剂。为增加药物的皮肤渗
透性 ,离子导入[1 ] 、微针[2 ] 、超声导入[3 ] 、压力波[4 ] 、
电致孔[5 ] 、促渗剂等不同的物理化学穿透促进方法
被应用到经皮给药中。微针是近年发展的高新学
科 ,概念是利用微机电技术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 ,材
料可以为硅、聚合物、金属等呈针状的阵列结构。随
着微机电系统和材料学的发展 ,微针作为一种相对
较新的经皮给药途径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
它不仅能够刺穿上层表皮角质层而创造出允许药物
大分子或微粒通过的通道 ,又不致刺激神经产生疼
痛及引起临床意义的损伤。同时水凝胶贴剂这种剂
型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按一定的释药速率长时间释
放药物使血药浓度维持在稳定的治疗水平 ,既可减
少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又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
因此微针与水凝胶贴剂相结合能使药物更加安全有
效地透过皮肤。目前 ,关于微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药效学及其力学特性上。本实验采用自制的 100
μm 微针和 200μm 微针两种不同针形的微针阵列 ,
考察了微针针形、微针预处理皮肤的滞留时间以及
微针所受刺入力大小对模型药物青藤碱透皮速率的
影响 ,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1 材料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一元泵 ,自动进样
器 ,在线脱气机 ,柱温箱 ,SPD —10Avp 检测器 ,2010
色谱工作站) ;79 —1 型调温恒控磁力搅拌器 (江苏
金坛医疗仪器厂) 。
青藤碱对照品 (质量分数 ≥99 % ,陕西赛德高科
生物有限公司) ;甲醇、乙二胺 (色谱纯) ;部分中和的
聚丙烯酸钠 ( N P700) (美国国际特品公司) ; PV P
K90、甘氨酸铝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酒石酸 (西安
化学试剂厂) ;甘油 (天津市红岩华化学试剂厂) 。
昆明种小鼠 , (20 ±2) g ,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
物中心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1 青藤碱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11 色谱条件 :Diamonsil C18色谱柱 (200 mm ×
416 mm ,5μm) ;流动相为甲醇2水2乙二胺 (300 ∶1)
(52 ∶48) ;体积流量 110 mL/ min ;检测波长 262
nm ;柱温 25 ℃;进样量 10μL 。
211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 105 ℃干燥至
恒重的青藤碱 14128 mg 置于 100 mL 量瓶中 ,用甲
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吸取 110、210、
410、810、1010 mL 置于 25 mL 量瓶中 ,用甲醇稀释
至刻度 ,摇匀。按照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 ,以青藤碱
峰面积纵坐标 ,质量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
归方程 A = 15 091196 C + 31 586152 , r = 01999 2 ,线性
范围为 5171~57112μg/ mL 。
21113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青藤碱对照品溶液
10μL ,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 ,重复进样 6 次 ,测定其
峰面积 ,RSD 为 1106 %。
21114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份青藤碱对照品
溶液于 0、2、4、6、8、12 h 进样测定 ,青藤碱峰面积的
RSD 为 1183 %( n = 6) 。
21115 回收率的测定 :精密称取适量含药基质 3
·398·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6 期 2010 年 6 月
份 ,加少量水加热溶解 ,再加 5 mL 甲醇 ,涡旋 2
min ,再以 4 000 r/ min ,离心 5 min ,取上清液稀释后
作回收率测定 ,结果平均回收率为 100108 % , RSD
为 1126 %。
212 微针的制作 :硅材料具有良好的机电特性和传
感特性 ,故采用电化学刻蚀技术制备硅微针 ,即先通
过离子刻蚀技术制出模具 ,然后通过浇铸、电镀、离
子刻蚀制出硅微针 ,制备出长度为 100、200μm 的
硅实心微针阵列。见图 1。
图 1 100 ( A)和 200μm( B)微针
Fig. 1 100 ( A) and 200μm ( B) microneedles
213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制备 :准确称取 7 g 甘
油 ,置于干燥的烧杯中 ,分别加入 115 g 部分中和的
聚丙烯酸钠、0107 g 甘氨酸铝、111 g 的 PV P k90、
017 g 青藤碱粉末 ,分散均匀 ,作为 A 相。准确称取
0107 g 酒石酸于 15 g 蒸馏水中溶解 ,作为 B 相。将
B 相分批加入 A 相中 ,匀速搅拌 20 min。将上述药
膏均匀涂布于无纺布上 ,静置至凝胶化后盖上保护
膜 ,即得青藤碱水凝胶贴剂。
214 皮肤预处理 :离体小鼠皮肤的制取 :取体重合
格的健康小鼠 ,脱颈处死 ,剪净腹部的毛 ,然后剥离
此处皮肤 ,剔除皮下脂肪组织 ,用双蒸水冲洗干净 ,
当日即用。采用微针预处理离体小鼠皮肤时 ,保持
微针针体与皮肤面垂直 ,沿微针阵列纵轴线施加压
力并持续作用一定时间后移除 ,处理后的皮肤用于
药物体外透皮实验。
215 微针用于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体外透皮 :采用
改进的 Franz 扩散装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已经微
针预处理或未处理的小鼠皮肤 ,覆盖在 Franz 扩散
池口 ,皮肤角质层朝外 ,有效渗透面积 ( S ) 为 213
cm
2 。将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紧密贴敷在小鼠皮上 ,
接收室加满 20 mL 生理盐水 ,开启电磁搅拌器以
500 r/ min 的速度搅拌 ,恒温水浴 (37 ±1) ℃。于 1、
2、3、4、5、6、7、8 h 分别从接受池中取液 015 mL (每
次取样后均补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将该样品液连
同之前的取样溶液用微孔滤膜 ( 0145 μm) 滤过 ,
H PL C 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计算皮肤单位面积的累
积渗透量。
Me =ΣCV/ A e
式中 Me 为累积渗透量 ; A e 为有效扩散面积 ; V 为接收
室中接收液体积 ; C为接收液中药物质量浓度
21511 不同微针针形对药物透皮的影响 :对 100
μm 微针、200μm 微针阵列分别施以 5 N 的力预处
理离体小鼠皮肤 3 min ,每种针形微针重复处理 3
个皮肤样。将预处理后的皮肤用于青藤碱水凝胶贴
剂体外透皮实验 ,以药物透过未经微针预处理的皮
肤作为对照组。结果见图 2。可知 ,100μm 微针、
200μm 微针对药物的促渗能力依次增强 ,它们对应
的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为 (70107 ±3112) 、(90121 ±
5127) μg/ (cm2 ·h)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透皮速率
(1172 ±01085) μg/ (cm2 ·h) ,2 种微针所引起的
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为对照的 4017、5214 倍。这表明
两个不同长度的微针均具有显著的促渗能力 ,但其
促渗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图 2 不同针形微针阵列预处理小鼠皮肤后青藤碱的
累积透皮量( x ±s , n = 3)
Fig. 2 Cumulative amount of sinomenine transdermal
by prefrecting rat skin using different shapas
of microneedles ( x ±s , n = 3)
21512 不同滞留时间对微针透皮给药的影响 :采用
200μm 微针阵列分别施以 5 N 的力预处理小鼠皮
肤不同时间 , 每个时间点重复处理 3 个皮肤样。以
离体透皮实验评价青藤碱的透皮速率 ,结果见图 3。
可知随着 200μm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时间增加 ,药
物的透皮速率也增大。200μm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
1、3、5、7 min 所引起的青藤碱的透皮速率分别为
(28157 ±1104) 、(90121 ±5127) 、(95105 ±5134) 、
(130160 ±5141) μg/ (cm2 ·h) ,分别为对照组透皮
速率的 1616、5214、5513、14210 倍。当滞留时间超
过 1 min 就能极大地增加累积渗透量 ,但是当滞留
·49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6 期 2010 年 6 月
时间超过 3 min ,青藤碱的累积渗透量增加程度不
再显著。
图 3 200μm微针预处理小鼠皮肤不同时间后青藤碱的
累积透皮量( x ±s , n = 3)
Fig. 3 Cumulative amount of sinomenine transdermal
by pretreating rat skin using 200μm microneedle
with different times ( x ±s , n = 3)
21513 不同刺入力对微针透皮给药的影响 :采用
200μm 微针阵列施以不同大小的刺入力预处理皮
肤 3 min ,每个刺入力重复处理 3 个皮肤样。以离
体透皮实验评价青藤碱的透皮速率 ,结果见图 4。
可知 ,随着 200μm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所施加刺入
力的增加 ,药物的透皮速率也增大 ,但当压力 > 5 N
时药物透皮速率变化不明显 ,达到稳定的透皮速率。
200μm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施加 1、3、5 N 的力所引
起的青藤碱的透皮速率分别为 ( 19124 ±0182) 、
(49111 ±1139) 、(90121 ±5127) μg/ ( ·cm2 ·h) ,分
别为对照组透皮速率的 1111、2816、5214 倍。
图 4 200μm微针施加不同的力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的
累积透皮量( x ±s , n = 3)
Fig. 4 Cumulative amount of sinomenine transdermal
by pretreating rat skin using 200μm microneedle
with different forces ( x ±s , n = 3)
3 讨论
微针透皮给药的机制 ,是在很小的面积上 ,同时
覆盖数百根微针刺穿皮肤角质层 ,打开给药通路 ,允
许药物通过这个重要的屏障。由本实验结果可知 ,
微针的使用提高了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在本实验
中所涉及的两种微针中 ,200μm 微针和 100μm 具
有显著的促渗能力 , 但其促渗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在 1~3 min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时间越长 ,药物的
渗透速率越大。在 1~5 N ,微针对皮肤预处理所加
的力越大 ,药物的渗透速率越大 ,且在力大于 5 N 的
时候药物的渗透速率趋于平稳 ,说明给予微针 5 N
的力时候 ,透皮效果最佳。因此由实验可知采用
200μm 微针以 5 N 的刺入力预处理皮肤且微针的
滞留时间为 3 min 时透皮效果最好。
微针的长度对药物的渗透速率并无显著影响。
人的正常皮肤包括 3 层组织 :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和
真皮层 ,最外层的角质层厚度为 10~40μm ,由致密
的角质细胞组成 ,是药物经皮输送的主要障碍。角
质层以下是表皮层 ,厚度为 50~100μm ,含有活性
细胞和少量的神经组织 ,但没有血管。表皮层以下
是真皮层 ,是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 ,含有大量的活细
胞、神经组织和血管组织[6 ] 。由于为了保证高的渗
透性 ,并且在微针刺入时不产生疼痛感 ,所以微针只
需要刺透皮肤角质层 ,到达角质层 ,而不能进入真皮
层。微针处理皮肤时并非完全能刺入 ,因为皮肤是
一个弹性体 ,在受力结束后将沿受力方向产生逆向
移动 ,实际刺入的深度将减小 ,故本次实验中的 200
μm 微针不会刺入真皮层。
微针预处理皮肤的时间对药物的渗透有显著影
响 ,究其原因 ,应主要与微孔周围皮肤组织的弹性回
缩程度有关 ,微针刺入皮肤后所形成的通路是暂时
性的 ,移去微针后在一定时间内关闭 ,不至于引起皮
肤感染。微针刺入皮肤较长时间再移除 ,微孔周围
皮肤弹性回缩减慢 ,为药物透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若微针刺入皮肤作用时间较短就移除 ,则所形成的
通路较快关闭 ,药物渗透速率减小。
微针预处理皮肤所施加力的大小对药物的渗透
也有显著影响。当施加的力较小时 ,不足以刺透角
质层或刺入的深度比较浅 ,微针所形成的孔径和深
度相对较小 ,从而药物渗透速率较小。只有微针受
到足够的力时候 ,才能使所形成的孔径和深度达到
最大 ,但当施加的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药物的渗透速
率达到平衡。
总之 ,微针用于经皮给药时 ,针形、对皮肤的预
处理时间和微针所受的力是影响药物渗透的 3 个重
要因素 ,此三者的差异对药物的渗透速率均具有显
著影响。
·598·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6 期 2010 年 6 月
参考文献 :
[ 1 ] Kalia Y N , Naik A , Garrison J , et al1 Iontophoretic drug de2
livery [J ]1 A dv D rug Deliv Rev , 2004 , 56 (5) : 61926581
[ 2 ] Prausnitz M R1 Microneedles for t 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J ]1 A dv D rug Deliv Rev , 2004 , 56 (5) :58125871
[ 3 ] Mit ragot ri S , Kost J1 Low2f requency sonophoresis : a review
[J ]1 A dv D rug Deliv Rev , 2004 ,56 (5) :58926011 [ 4 ] Doukas A G , Kollias N1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wit h apressure wave [J ]1 A dv D rug Deliv Rev , 2004 ,56 (5) : 55925791[ 5 ] 李 凡 ,郝保华 ,李伟泽 ,等1 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J ]1 中草药 ,2008 ,29 (9) :10961[6 ] 姜建芳 ,高建青 1 微针在经皮给药及经皮疫苗转运中的应用[J ]1 医药导报 ,2006 ,25 (10) :10831
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固公果根中鞣质的吸附解吸研究
朱 珊1 ,2 ,刘岱琳1
①
,王淑萍1 ,邱 峰2 ,陈 虹1
(1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 生药教研室 ,天津市职业与环境危害生物标志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62 ;
21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 :目的 探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固公果中总鞣质的工艺条件参数。方法 比较了 8 种大孔吸附树脂
的静态吸附量、静态解吸率 ,筛选出最佳的吸附树脂。以静态、动态吸附实验相结合 ,确定了最佳的吸附分离工艺。
采用干酪素法进行鞣质的测定。结果 在考察的 8 种树脂中 , HP20 型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参数 ,并确定了工艺条
件。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 HP20 型树脂对固公果根中总鞣质类成分吸附解吸性能较好。
关键词 :固公果根 ;鞣质 ;大孔吸附树脂 ;干酪素法
中图分类号 :R28412 ;R286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 2670 (2010) 06 - 0896 - 05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total tannins from root of Rosa odorat a
var. giga ntea by macroporous resin
ZHU Shan1 ,2 , L IU Dai2lin1 , WAN G Shu2ping1 , Q IU Feng2 , CH EN Hong1
(1. Department of Pharmacognosy , Medical College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Biomarker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 , Tianjin 300162 , China ; 2.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16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 udy t 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in t he p urification process of total tannins
f rom t he root of Rosa odorat a var. gi g antea by macroporous resin1 Methods U sing adsorptive quantity as
the guideline , t he adsorptive capabilities and static desorptim ratio of eight kinds of resins were compared ,
and t he optimum macroporous resins were select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otal tannins p urification f rom
the root of R. odorat a var . gi gantea wit h t he optimun macroporous resin were tested and screened by the
adsorp tion and desorption ratio of total tannins. The content of tannins was determined by casein met hod1
Results The HP20 type macroporous resin had t he optimum adsorption and desorp tion parameters , and
the optimum p urific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1 Conclusion The HP20 type macroporous resin
shows bet ter comprehensive property and could be used to isolate and p urify t he total tannins f rom t he root
of R. odorat a var . gi gantea1
Key words : t he root of Rosa odorat a Sweet var . gi gantea (Coll . et Hemsl . ) Rehd. et Wils. ; taninns ;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 ; casein met hod
固公果根是彝族民间用药 ,为蔷薇科植物固公
果 Rosa odorat a Sweet var . gi gantea ( Coll . et
Hemsl . ) Rehd. et Wils1 的根入药。固公果根性
平、味酸 ,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腹泻、菌
·69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6 期 2010 年 6 月
①收稿日期 :2010201208
基金项目 :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10J CYBJ C14600) ;武警医学院博士启动金项目 ( WBS200804)
作者简介 :朱 珊 (1983 —) ,女 (满族) ,辽宁兴城人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3 通讯作者 刘岱琳 Tel : (022) 60578194 E2mail :dailinlch @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