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定量构动关系及其在中药药效成分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39·
定量构动关系及其在中药药效成分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何 凤,朱华旭,郭立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复方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其研究
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其模型预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论述了分子结构描述符的类型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定量构动
关系在中药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研究;对当前中药及其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提出定量构动关系应用
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研究步伐。
关键词:定量构动关系;分子结构描述符;中药;药物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10 - 2139 - 06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E Feng, ZHU Hua-xu, GUO Li-wei
Key Laboratory of Separation Engineering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pou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Key words: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 (QSPKR); molecule structure descript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harmacokinetics (PK); computer-assisted drug design (CADD)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CADD)包括为建立构效关系准则而应用的
所有计算机方法[1]。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计算机
科学的高度发展,CADD 得到了充分发展,被广泛
应用于医药研究的各领域。CADD 以计算机为工具,
采用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图形模拟技术,结合
生物信息学等其他学科,根据积累的大量结构和功
能有关资料,建立定量结构与药动、药效之间的相
关模型来预测、指导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和发现[2]。
CADD 包括两大类:一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二
是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roperty-relationship,QSPR)。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是根据已知三维结构的蛋白质设计具有所需化学结
构和性质的化合物,然后检测其活性[3-4]。QSPR 是
指在药物开发早期考虑理化性质、药动学性质和生
物药效性质的药物设计方法。定量结构-药动学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
QSPKR)是 QSPR 的一个重要分支[4-5],以计算机模
拟,分子图形学为基础,采用分子描述符,通过计
算机手段建立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式来模拟药物的结
构与其在人体内的动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相关关
系,即药动参数=f(分子描述符)[6],在此基础上,
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他药物在体内的动
力学性质。
药物发挥疗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内过程,除
了与配体的生理活性相关外,还受到体内药动学过
程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较高的药效表现为合适
的药效团,那么安全、低毒就表现为合适的药动基
团(kinetophore)。药动基团是药物参与体内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的目的基团,本
身可不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只决定药物的药动学
性质,当其与药效基团配合使用时,就可能成为一
个具有优良疗效的药物。药动基团的选择是药物设
计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新药研发早期应对药动
基团进行变换或修饰,改善药动学性质,增强生物
活性、降低毒性[7]。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郝海平[8]
提出中药及其复方“多组分、多靶点”的动力学研
究思路,要想从其众多的有效成分中快速筛选出动

收稿日期:2011-03-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450)
作者简介:何 凤(198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相关研究。E-mail: norway699@126.com
*通讯作者 郭立玮 Tel: (025)86798066 Fax: (025)86798188 E-mail: guoliwei815@yahoo.com.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40·
力学性质合适的目标成分,有效节省因体内外实验
而耗费的大量时间和资金,有必要运用计算机手段
进行 QSPKR 研究。
1 QSPKR 研究内容
1.1 QSPKR 研究步骤
QSPKR 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 6 步[9-23]:①药动
数据的收集与分集;②分子结构描述符的计算及其
优选;③参数的标准化;④预测模型的建立;⑤模
型的评价;⑥参数的预测。
1.2 定量构动关系结构参数
根据上述定义,要进行 QSPKR 研究,首先应
选取合适的能够反映药物分子结构特征的分子描
述符。分子结构表征(MSC)是药物分子设计与
药动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及关键前提,分
子结构描述符能否反映药物分子与其药动学相关
的结构信息,决定了 QSPKR 研究的成败。化合物
的药动学特征是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作
用主要包括电性、立体性和疏水作用。不同结构的
化合物,其电性、立体性和疏水作用各不相同,从
而使其动力学发生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分子描述
符至关重要[24]。
参考相关文献报道[6-20,25-27],分子描述符可从两
方面进行分类。一是从药物本身的性质表征药物结
构的参数可分为:①理化参数,如疏水性参数等;
②空间参数,包括拓扑学参数、立体参数和几何参
数;③电性参数,如 Hammett 电效应参数 σ;④量
子化学参数。二是根据空间划分,可分为 1D、2D、
3D 分子结构描述。由于分类基础的差异,上述分类
具有一定的重复性。
1.2.1 理化参数 理化参数主要用于描述药物的理
化性质,大致可分为超热力学常数(如 Hansch 疏水
性参数 π等)、一般的理化参数(如沸点、熔点等)
以及谱图量测数据(如 NMR 谱、IR 谱等)。其中
疏水性参数被广泛应用,最常用的疏水性参数是以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og Po/w)表示,其成功
应用可能代表了分子大小与氢键参数的综合特性,
可用于表示药物分子透过生物膜的特性。它们可以
是通过 HPLC、TLC 和传统的摇瓶法等测得的实验
值,也可以是计算值或预测值[28]。
1.2.2 空间参数 空间参数描述了取代基大小和形
状对化合物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拓扑参数、立体
参数和几何参数 3 大类。
拓扑参数直接产生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它是
从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直观概念出发,采用分子图论
的方法以数量来表征分子结构,如 Wiener 指数、
Randic 指数 χ、Kier 和 Hall 指数(分子连接性指数,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MCI)等。MCI 具有
拓扑性质,由 Randic 于 1975 年首次提出,Kier 和
Hall根据拓扑原理在Randic分子分支指数的基础进
一步改进,其能够反映分子中的原子数目和连接状
态,同时也能反映这些原子的排列等立体结构特征,
其值是由分子中各原子的点价 σ值计算得到[29]。简
言之,分子拓扑学即是在研究问题时仅考虑分子中
原子间以何种形式的键相连,而不涉及具体键长、
键角等参数[30]。
立体参数主要涉及到键长、键角、二面角、分
子体积、分子表面积和分子形状等的描述。Taft 立
体常数(Es)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衍生,其他参数
为结构衍生,主要包括折射率(MR)、Sterimol 参
数(L、B1~B5)或简单的分支指示符等。近年来,
固体角 Ωh 也可用来描述立体位阻大小[4]。
几何参数[16]与分子构象或形状密切相关,如回
转半径(radius of gyration,ROS)、投影指数(shadow
indices)等。ROS 可以表示原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理论上 ROS 越小,分子结构越紧凑。投影指数主要
用来表征分子的形状,通过把分子的表面投影到空
间中相互垂直的表面得到。
1.2.3 电性参数 电性参数表达了化合物取代基的
电性效应,对有机化学反应或平衡常数产生定量影
响,但其早期参数如 Hammett 常数 σ及其不同变异
域和共振组成部分已被量子化学参数广泛取代。其
中偶极力矩、极化率、超离域性、部分原子电荷或
HOMO-LUMO 能量等量化参数,在大量定量分析
中被广泛使用。合并电子和结构域大小相关参数也
能提供有用的定量参数,如电荷部分表面积、极表
面积(PSA)或静电势-调整表面积[4,31]。也可采用
波谱数据作为电性参数,如某基团的红外吸收频率
(n)、吸收强度(A)和某质子氢的化学位移,它们
可因其他基团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数据实际上
反映了电性效应的影响。
1.2.4 量子化学参数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原理
及方法应用于化学领域,用以描述电子行为,研究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现已渗透到药物研究领域中。
量子化学参数主要包括能量参数和量化参数,能量
参数能够反映分子电子的得失,而量化参数能够提
供分子动态的特征信息。能量参数中以前沿轨道能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41·
量最常用,其表示整个分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
包括最高占有轨道能量(EHOMO)和最低空轨道能
量(ELUMO);常用的量化参数有原子电荷、分子轨
道能、前线轨道密度、超离域化度、原子-原子极化
度、分子极化度、偶极矩极性指数等。化合物从本
质上来说与分子结构中的电子性质、能量大小、几
何特征等密切相关,因此量化参数常能较好地反映
化合物的体内过程。
2 QSPKR 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因素
QSPKR 模型的预测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 4 个方面:①建模方法;②化合物结构类
型;③描述符类型;④计算方法。
2.1 建模方法的影响
如何选择优异的建模方法构建分子结构特征与
药动学特征之间的 QSPKR 模型,是广大科研工作
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建模方法具有不同的机
制,所构建的模型其预测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目前常用建模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多元线性回归法(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神经网络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支持向量机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逐步线性回归法(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SLR)、k-最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
KNN)、总体回归神经网络法(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等。PCR 是先从结构参数
中筛选几个相互独立且包含绝大部分结构信息的变
量组成新变量集,然后建立结构参数与药动学特征
之间的相关模型。PLS 方法是通过使结构参数与动
力学特征的协方差最大化,筛选出与动力学关系最
密切的结构参数建立模型。SVM 的基本思想是在样
本空间构造出最优分类超平面,使得超平面与不同
类样本集之间的距离最大,从而达到最大的泛化能
力[32]。所谓最优分类超平面就是要求分类面不但能
将两类正确分开(训练错误率为 0),而且使分类间
隔最大。前者保证经验风险最小,而后者实际上就
是使推广性的界中的置信范围最小,从而使得真实
风险最小。距离最优分类超平面最近的向量称为支
持向量[33]。SVM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石
油探索等领域[32-35]。Yap[10]考察了 GRNN、SVR、
KNN 3 种统计方法能否用于建立并预测不同结构
类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药物总清除率之间的相关
关系,同时与 PLS 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依据 GRNN、SVR、
KNN 较 PLS 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2.2 化合物类型的影响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采用同一类描述符作
为输入变量所得模型的预测能力不同。Chandrasekar
等[6]收集了 68 个化合物在晶状体内的半衰期,其中
涉及到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化合物。采用多个
输入变量,以及 MLR 对整个数据集和各个类型的
化合物分别进行构动关系建模。结果显示,不同化
合物类型的数据集 Q2 值不同。提示不同结构的化
合物,采用同一种建模方式,最终模型的预测能力
与化合物的结构相关。
2.3 描述符类型及其计算方法的影响
描述分子结构特征的描述符类型很多,在众多
的描述符中并不是所有的描述符都适合,需要对其
进行优选或组合。周鲁[36]指出仅选一种结构参数进
行构动关系模拟,其结果可能不理想,于是联合选
择量化参数、理化参数和拓扑学参数,一并作为构
动关系模拟的输入层,采用 ANN 建立血浆蛋白结
合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
能够有效地预测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在研究药
物清除率的定量构动关系中,分别以 3 个独立结构
参数(由 18 个结构参数优化而来)和 18 个结构参
数作为输入值,采用 ANN 建模并进行预测,结果
显示采用 3 个独立结构参数作为输入值的神经网络
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采用 18 个结构参数建立的模
型的预测能力[37]。
在众多分子描述符的计算方法中,并非任何情
况下都通用。Hou 等[13]总结了药物的血脑渗透系数
与其理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研究了 SLOGP、
CLOGP、ALOGP、ALOGP98、HINT 和 Wildman 6
种方式计算油水分配系数(log P),结果显示采用
SLOGP 法计算得到的 log P 值建立的构动关系模型
能够更好地预测药物的血脑渗透性。
3 QSPKR 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3.1 对药物渗透性的预测
口服药物要发挥药效,首先需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就涉及到药物吸收动力学问题。不同药物的吸收
途径有所不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给药物渗透
吸收的 QSPKR 研究带来一定难度。目前研究集中
于渗透吸收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上,根据
量子化学理论等计算分子结构描述符,通过计算机
软件建立预测模型。徐适等[38]采用 Sybyl 7.3 软件包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42·
中的 Combi Lib Maker 模块构建基于黄酮(flavone)
骨架的虚拟组合化学库,以 Volsurf 模块建立化合物
结构-细胞渗透性关系模型,预测黄酮苷元的 Caco-2
细胞渗透性。Tian 等[39]研究了 36 个黄酮类化合物
在单层 Caco-2 细胞中的渗透性与其结构之间的相
关关系,结果发现,不同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影
响其渗透性的因素不同。对于异黄酮、黄酮醇和二
氢黄酮类化合物,油水分配系数决定化合物的渗透
性能;而对于黄酮醇类化合物其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更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Liu 等[40]研究了三七
提取物口服给药及其有效成分单体注射给药后的血
药浓度及组织分布情况,探讨了 Caco-2 细胞对各单
体的吸收机制,采用 Pallas 等计算机软件计算人参
皂苷及其苷元的结构描述符,即固有溶解度、油水
分配系数、总的氢键数、拓扑极性表面积、可旋转
键数量、分子极性表面特征,并对上述结果进行
QSPKR 分析。结果显示,人参皂苷低渗透性是阻止
其肠吸收的主要原因,而低渗透性主要与人参皂苷
所连接的糖基相关,糖基数量多,使得总的氢键数、
拓扑极性表面积、可旋转键数量等结构参数值增高,
不利于化合物透过细胞膜。
3.2 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预测
在中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成分由于生物
利用度低等原因难以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基于此
有必要在药物研究早期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预测。
然而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如药物剂型、胃
肠道环境、肝脏首关效应等。于是研究者把目光投
向药物分子自身结构与药物生物利用度之间相关
关系的研究工作上。周鲁等[41]采用 ANN 建立了阿
司匹林等 39 个化合物的结构描述符与其生物利用
度之间的关系模型;Tian 等[39]研究提示可以通过
结构-渗透性关系模型来预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
利用度。
3.3 对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预测
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
与排泄,从而影响其作用强度和时间,往往与药物
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等密切相关[42],因此药物血
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无论对于新药研究还是指导临
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浆蛋白结合率
测定方法主要有 96 孔平衡透析法、超滤法、微透析
法等,但这些均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药物血浆蛋
白结合率,耗时、耗力。随着计算机化学的发展,
出现了血浆蛋白结合率预测的新方法。Kratochwil
等[43]采用 PLS 建立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描述符与血
浆蛋白结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司宏宗等[44]应
用启发式法和 SVM 建立了 70 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
合率的定量关系模型,研究了分子结构对药物与血
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得到了较好的结
果,交互检验的 R2 值分别为 0.80 和 0.82。通过对
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比较,SVM 建立模型能够
更好地预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傅旭春等[45]采
用 MLR 建立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极性表面积与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间的相关关
系。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采用计算机手段描述分子
的结构,建立分子结构描述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
间的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药动学过程涉及到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其相关的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
积、半衰期、血药浓度、消除率等。由于中药成分
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复杂性
使得 QSPKR 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几乎未见
报道。
4 展望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及各
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
传统的单一成分的 ADME 的定性研究。而今基于中
药复方给药特征,出现了诸多新理论、新思路,其
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46-51]:①基于中医
“病-证-方”的“证治动力学”、“方证对应”研究;
②基于药物代谢和内源性物质代谢的代谢物组学研
究;③基于药物体内作用过程的药物体外模拟吸收
动力学与酶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药胃肠道动力学研
究、组织分布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复杂靶标
性与非靶标性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药物进入体
内各有效成分间相互影响的动力学研究;④基于分
子生物学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⑤基于性质相关性
研究的中药化学成分组指纹图谱与代谢物组体内指
纹图谱相关性研究、PK-PD 研究。
然而由于中药组分十分复杂,且经口服后,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均涉及到机体与药物、
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
程,其相关动力学参数呈现复杂的多元化现象,同
时由于目前药动学数学模型多建立在单成分的基础
上,不能代表中药多成分体系中各个成分药动学参
数而整合的中药及复方总体药动学参数体系。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由于计算资源不足而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43·
无法实现的中药整体动力学参数模型的建立得以实
现。鉴于此,若采用计算机技术挖掘中药单一活性
成分分子结构描述符与其动力学特征之间的相关信
息,同时引入自定义权重系数、修正因子等拟合多
成分(有效部位及复方)的 QSPKR 模型,建立中
药复杂体系的 QSPKR 专家系统,并以此揭示各类
有效成分尤其是结构相似/相关成分的体内外
ADME 共性规律,这对于现代组分中药的研发将具
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opfinger A J.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J]. 国外药学:
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86, 7(4): 202-206.
[2] 陈 玮, 黄象南.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 [J]. 三门
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1): 74-76.
[3] 杨 洁, 储 平, 熊玉徽, 等.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
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J]. 世界临床药物, 2009, 30(10):
615-619.
[4] 徐 娟.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 QSPR, QSAR 和
QSMR 研究 [J]. 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 2003, 30(3):
135-137.
[5] 李 刚, 周 鲁. 磺酰胺嘧啶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
构效/构动关系及分子设计 [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5.
[6] Chandrasekar D, Jaymin C, Shah S S, et al. Prediction of
vitreal half-life based on dru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relationships
(QSPKR) [J]. Pharm Res, 2009, 26(5): 1236-1260.
[7] 苏 怡, 周 鲁. 基于神经网络的抗菌药物血浆蛋白
结合率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 [D]. 成都: 四川大学 ,
2009.
[8] 郝海平, 郑超湳, 王广基.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
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J]. 药学学报 , 2009,
44(3): 270-275.
[9] Susanne W, Fredrik A, Hans L, et al. Hydrogen bonding
descriptors in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in vivo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J]. J Mole Graph Model, 2003, 21:
273-287.
[10] Yap C W, Li Z R, Chen Y Z.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relationships for drug clearance by using
statistical learning methods [J]. J Mole Graph Model,
2006, 24: 383-395.
[11] Kiyoshi H, Hidetoshi S, Yasuhiko S, et al. Cassete dosing
approach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pharmacokinetic rela-
tionship study of N-myristo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J]. J
Chem Inf Comput Sci, 2002, 42: 968-975.
[12] Cheng D, Xu W R, Liu C X. Relationship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fluoroquinolone anti-
bacterilas [J]. World J Gastroenterl, 2007, 13(17):
2496-2503.
[13] Hou T J, Xu X J. ADME evaluation in drug discovery 3.
Modeling blood-brain barrier partitioning using simple
molecular descriptors [J]. J Chem Inf Comput Sci, 2003,
43: 2137-2152.
[14] 宋云龙, 张万年, 季海涛, 等. 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的
量子化学与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J]. 计算机与应用化
学, 2002, 19(1): 4-9.
[15] 李玲娟, 翟双灿, 郭立玮, 等. 用支持向量机预测中药
水提液膜分离过程 [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 27
(2): 149-154.
[16] 董 洁, 郭立玮. 基于模拟体系定量构效 (QSAR) 与
传质模和动力学分析的黄连解毒汤超滤机理研究 [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7] Yang X N, Yash A G, David B, et al. Prediction of biliary
excretion in rats and humans using molecular weight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s [J].
AAPS J, 2009, 11(3): 511-525.
[18] Nq C, Xiao Y, Putnam W, et 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relationships
(QSPKR)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in humans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k-nearest-neighbor and partial
least-square analysis methods [J]. J Pharm Sci, 2004,
93(10): 2535-2544.
[19] Yap C W, Chen Y Z.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
kinetic relationships for drug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by
using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J]. J Pharm Sci,
2005, 94(1): 153-168.
[20] Pieter H, Vander G, Jonas N, et al. Multivariat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s (QSPKR)
analysis of adenosine-A1 receptor agonists in rat [J]. J
Pharm Sci, 1999, 88(3): 306-312.
[21] 梁桂兆, 梅 虎, 周 原, 等.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
的多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化方法 [J]. 化学进展, 2006,
18(1): 120-127.
[22] 陈安进, 石 杰.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用于建模的
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 2005,
35(3): 407-411.
[23] 陈 艳, 堵锡华. 紫杉醇类似物抗癌活性与分子结构
的定量构效关系 [J]. 中草药, 2011, 42(2): 318-323.
[24] 周 原, 李志良. 药物取代基参数的构建与应用 [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6.
[25] Mati K, Victor S L. Quantum-chemical descriptors in
QSAR/QSPR studies [J]. Chem Rev, 1996, 96(3): 1027-
1043.
[26] 张燕玲, 艾 路, 王 耘, 等. 黄酮化合物色谱保留时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2144·
间与其三维结构的关系研究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2): 9-12.
[27] 梁桂兆, 牛维环, 李志良. 一种新颖碱基和核苷及其衍
生物的 NMR 氢谱化学位移预测方法 [P]. 中国 :
200810070172, 2009-01-14.
[28] 王远强, 李志远. 中药活性成分定量结构药效相关研
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5.
[29] Singh S K, Sangita S, Bharat V, et 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harmacokinetic relationship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 review [J]. Int J Pharm Sci Drug Res,
2009, 1(3): 144-153.
[30] 任碧野. 一个新的拓扑指数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J]. 化学学报, 1999, 57: 563-571.
[31] Clark D E. Rapid calculation of polar molecular surface
are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transport
Phenomena. 1. prediction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J]. J
Pharm Sci, 1999, 88(8): 807-814.
[32] 乐友喜, 哀全社.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
用 [J]. 石油物探, 2005, 44(4): 388-493.
[33] 唐 斌, 杜 曦, 胡 昕. 基于血常规支持向量机应用
于肾病模型的预测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
复, 2008, 12(52): 10309-10312.
[34] 徐明玲, 陈 光, 喻长远. 支持向量机法对活血化瘀类
药物的分类研究 [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6(6): 82-85.
[35] 袁哲明, 熊洁仪, 张永生. 基于 SVR 和 k-近邻群的组
合预测在 QSAR 中的应用 [J]. 分子科学学报, 2007,
23(3): 163-169.
[36] 周 鲁, 苏 怡, 左之利, 等. 抗生素药物血浆蛋白结
合率的定量构动关系 [J]. 华西药学杂志, 2003, 18(1):
1-5.
[37] 周 鲁, 赵蔡斌. 药物清除率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 [J].
华西药学杂志, 2005, 20(1): 4-6.
[38] 徐 适, 陈 雕, 兰 轲, 等. 黄酮苷元的三维构动关
系研究 I: Caco-2 细胞渗透性的预测 [J]. 中草药 ,
2009, 40(9): 1452-1455.
[39] Tian X J, Yang X W, Yang X D, et al. Studies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36 flavonoids using Caco-2 cell monolayer
model [J]. Int J Pharm, 2009, 367: 58-64.
[40] Liu H F, Yang J L, Du F F, et al. 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of ginsenosid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anax notoginseng extract to rats [J]. Drug Metab Disp,
2009, 37: 2290-2298.
[41] 周 鲁, 左之利, 苏 怡, 等.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定量
构动关系研究 [J]. 华西药学杂志, 2003, 18(2): 81-84.
[42] 刘 睿, 谢跃生, 潘桂湘, 等.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
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天津中医药 , 2007, 24(6):
526-528.
[43] Kratochwil N A, Huber W, Muller F, et al. Predicting
plasma protein binding of drugs: a new approach [J].
Biochem Pharmacol, 2002, 64: 1355-1374.
[44] 司宏宗, 姚小军, 刘焕香, 等. 基于启发式方法和支持
向量机方法预测药物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 [J]. 化学学
报, 2006, 64(5): 415-422.
[45] 傅旭春, 柯 芳, 詹淑玉. 从分子极性表面积预测头孢
菌素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J]. 浙江大学学报: 医
学版, 2007, 36 (4): 386-390.
[46] 刘昌孝. 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回顾 [J]. 中国药
学杂志, 2010, 45(2): 81-89.
[47] 齐炼文, 周建良, 郝海平, 等. 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
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 [J]. 中
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0, 41(3): 195-202.
[48] 张秀娟, 蒋琳兰.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探
讨 [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8, 24(4) 341-344.
[49] 刘昌孝. 我国药物动力学研究50年发展概述 [J]. 天津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7(3): 127-133.
[50] 王战国, 胡慧玲, 兰 轲, 等.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
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J]. 中草药, 2009, 40(2): 169-172.
[51] 王广基, 郝海平. 代谢组学在中药方剂整体药效作用
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2): 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