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郭庆海,王康才,唐晓清,汤兴利,李淑艳
(南京农业大学 中药材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5)
[收稿日期] 20070511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项目(BG2005312)
[通讯作者] 王康才,Tel:(025)84396125,Email:njwkc2002
@126.com
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为十字花科菘蓝属越
年生草本植物,作为大宗中药材板蓝根、大青叶的基
源植物[1]。菘蓝多为栽培类型,还没有发现野生类
型,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地域
间隔大,彼此间交配机会少,形成了一些地方繁育居
群(localbreedingpopulation),在进化过程中遗传发
生漂变,不同栽培居群菘蓝的遗传组成产生变
异[2]。种内变异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栽
培居群菘蓝的微观形态、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同工酶
有明显不同[35]。花粉作为进化较为保守的植物器
官,其形态、大小、表面纹饰等特征的比较鉴别,已被
广泛用于有关植物研究各个领域[6]。李兴国等应
用塑料薄切片方法,对欧菘蓝 I.tinctoriaL.花药和
花粉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7],但有关菘蓝花粉粒
形态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
测了同一生境下的10个不同菘蓝栽培居群、1个四
倍体、1个变异类型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以便为进一
步研究菘蓝的遗传多样性、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孢粉
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有较长栽培历史的10个典型地区
二倍体菘蓝,及四倍体菘蓝、甘蓝型菘蓝的种子各1
份,其中甘蓝型菘蓝为课题组选出的菘蓝变异类型。
以居群为单位,分小区栽培于南京农业大学卫岗实
验农场。
1.2 方法 花粉采自当天将开放的花上,37℃恒
温干燥后,储于指形管内备用。先将双面导电胶带
粘在载物铜台上,然后把花粉均匀地弹撒在胶带上,
于镀膜机中喷镀纯金,置于 HITECHIS-3000扫描
电镜下观察、记载,工作电压150kV。选择不同放
大倍数、不同观察角度,对花粉群体极面、赤道面、沟
间区和萌发孔等典型特征进行观察和摄影,利用显
微摄影后获得的扫描照片,对每1种花粉进行体积
大小的测量,以及对形态特征、萌发孔结构、表面纹
饰等性状进行描述。有关花粉粒表面性状的所有数
据,均来源于20粒花粉的平均值。图像处理利用
PhotoshopCS,数据处理利用SPSS分析软件,面积计
算利用CAD2004的工具查询面积功能[8,9]。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的外部形态 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的10
个二倍体不同栽培居群及1个变异类型、1个四倍
体菘蓝居群的花粉大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
或近超长球形。均以单粒形式存在,大小为中型花
粉。花粉萌发孔为三萌发沟,沟端接近花粉两极。
花粉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沟比较宽、深 。赤道面
观为椭圆形,其中河北的为较长的椭圆形。表面纹
饰为网状纹饰,网孔为不规则非穿透性的穴,各样品
间表面纹饰在一定面积内穴的数目、单个穴的面积
变化幅度有差异(表1,图1)。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1个与其他二倍体植株
性状不同的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叶色浓绿,叶表面有
蜡质,叶片较宽,叶脉较窄,虫害轻。参照十字花科
其他植物(油菜、小青菜等)暂命名为甘蓝型菘蓝。
经花粉形态的比较可以看出,甘蓝型菘蓝的花粉与
其他二倍体菘蓝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他们存在遗
传上的变异。甘蓝型菘蓝的其他生理特性有待进一
步研究。
2.2 花粉粒的大小 由表2也可以看出,不同栽培
居群菘蓝之间花粉粒大小存在差异,最大的是四倍
体花粉(3150μm×1670μm),最小的是山东菘蓝
花粉(2832μm×1557μm)。极轴长在2832~
3150μm,四倍体的最长,山东的最短,在极轴长度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可以分为3组且大小顺序为四
倍体>河北 >其他群体。菘蓝花粉粒赤道轴长在
1508~1678μm,四倍体与甘蓝型花粉粒赤道轴
长最长且之间无显著差异,河北的最短。甘蓝型菘
·2331·
第33卷第11期
2008年6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1
June,2008
表1 菘蓝花粉形态指标测量分析(珋x±s,n=20)
居群
来源或
变异类型
类型
极轴长P
/μm
赤轴长E
/μm
P/E
表面纹饰
954μm2面积网格数 网孔面积变化幅度/μm2
1 山东 长球 2832±050d 1557±032b 181 3500±327a 0051~024
2 四川 长球 2876±022cd 1562±020b 181 3090±231bc 011~055
3 安徽 长球 2843±022cd 1523±012b 187 3073±191bc 0074~028
4 河北 超长球 3025±062b 1508±027b 201 3260±203b 0074~028
5 山西 长球 2885±056cd 1565±026b 184 3473±258a 0088~041
6 浙江 长球 2885±056cd 1562±025b 185 3260±247b 0090~034
7 甘肃 长球 2865±032cd 1523±019b 188 3173±225bc 0071~052
8 河南 近超长球 2989±039c 1548±015b 193 3520±332a 0080~045
9 内蒙古 长球 2888±027cd 1551±016b 186 3280±268b 0063~047
10 陕西 长球 2885±036cd 1548±022b 186 3140±216bc 0088~063
11 四倍体 长球 3150±020a 1670±027a 187 3040±210c 0048~045
12 甘蓝型 长球 2868±018cd 1678±069a 171 3567±289a 0064~048
注:字母a,b,c,d表示不同居群菘蓝花粉各形态参数差异显著性;置信区间的置信度为P=95%,α=5%;954μm2为在图片抠取花粉相
同部位进行观察计算而不失真的最大面积
图1 花粉扫描电镜图
花粉所属居群编号同表1;A.赤道面观×1500;
B.极面观×1500;C.表面纹饰及网穴密度×3000
蓝的赤道轴显著长于其他二倍体,而与四倍体接近。
P/E(极轴长/赤道轴长)在171~201,河北的 P/
E最大,甘蓝型最小,因此河北菘蓝花粉形状为超长
球形,河南的为近超长球形,甘蓝型的较长球形花粉
稍圆,其他为长球形。
2.3 花粉粒的表面纹饰 菘蓝的花粉表面纹饰均
为不规则的网穴,不同居群菘蓝花粉的表面穴的密
度、面积变化幅度有差异,山东、河北、河南、甘蓝型
等花粉表面一定面积内网穴数较多,与其他类型存
在显著差异。四倍体的最稀疏,说明其平均单孔面
积较大。网格边框的宽度无明显差异。
花粉表面网穴不同程度覆盖有膜,此种现象非
个别群体独有,可能与花粉的成熟度或收集后保存
的时间长短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讨论
前人对不同居群菘蓝的研究表明群体间存在遗
传变异,作者通过对不同居群菘蓝进行孢粉学研究
也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居群均属同一种,单从孢
粉学方面研究还不能充分证明它们之间的遗传差
异,有待进一步从生理方面、分子水平进行研究。
菘蓝花粉表面全部或部分网穴覆盖一层膜,但
各群体间没有规律性,群体内表现也不一致,其他植
物花粉未见有此类描述。作者认为可能与花粉的成
熟度有关,花粉成熟时间越长薄膜脱落越多,薄膜可
能起到一定的保持水分等作用。
本试验发现甘蓝型菘蓝的抗虫性较好、叶片宽
大。在其他十字花科栽培植物中,采用“甘蓝型”对
栽培类型进行分类较为常见,如甘蓝型油菜。在菘
蓝的育种工作中有必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S].一部.2005:218.
[2] 陈家宽,杨 继.植物进化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4:10.
·3331·
第33卷第11期
2008年6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1
June,2008
[3] 王 寅,尹 茶,乔传卓,等.不同栽培居群菘蓝叶中5种有机
酸成分的含量差异[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6):374.
[4] 王 寅,乔传卓,王中仁,等.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等位酶分析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0(3):209.
[5] 董娟娥,梁宗锁,尉 芹,等.不同区域菘蓝根、叶(板蓝根、大青叶)
有效成分含量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13.
[6] 郭巧生,庆亚,红 专.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0(1):27.
[7] 李兴国,席湘媛.菘蓝(IsatistinctoriaL.)花药和花粉发育的光
镜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323.
[8] 蓝盛银,珍 秀,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6:5.
[9] 郭先锋,王莲英,袁 涛.4种野生芍药的花粉形态研究[J].林
业科学,2005,41(5):184.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收稿日期] 20070524
[基金项目] 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5c23019);温州市
科技计划项目(N2004A102)
[通讯作者] 陶正明,Tel:(0577)88526876,Fax:(0577)8852
03123,Email:zmtao2002@yahoo.com.cn
温郁金氮、磷、钾吸收与积累动态研究
吴志刚1,陶正明1,黄品湖1,冷春鸿1,王志安2,李林1
(1.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5;2.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3)
氮、磷、钾为植物吸收三大营养元素,充足的吸
收量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而怎样进行科学施
肥,必须对植物氮、磷、钾吸收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众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报道[14],温郁金该方面
未见报道。温郁金作为著名“浙八味”药材之一[5],
近年来随着经济价值提升,栽培面积逐年增多,但由
于栽培与管理措施粗放,产量受到影响。本研究通
过研究温郁金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氮、磷、钾吸收与
积累规律,探求氮、磷、钾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的关
系,为温郁金高产栽培,科学施肥提供有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温郁金Curcumawenyujin,经温州大
学丁炳扬教授鉴定。2006年3月25日栽种于乐清
市源生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温郁金基地。土壤条件
pH564,有机质214%,速效氮103mg·kg-1,速
效磷 25mg·kg-1,速效钾 168mg·kg-1,全氮
0113%,全磷0066%。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
出苗20d后每隔10d随机取样6株,3株为1
样本,各器官洗净,分开称重,室内烘干,粉碎过筛,
贮存于干燥的试剂瓶中备用。干物质量采用常压恒
温干燥法(105℃)进行测定。氮、磷、钾含量分别采
用碱解扩散法、矾钼黄比色法、火焰光度法进行测
定,测定前样品用浓硫酸过氧化氢进行消煮。氮、
磷、钾积累量=鲜重×干物质量×氮、磷、钾含量,地
下干物质积累量=块根鲜重×块根干物质量+根茎
鲜重×根茎干物质量,总吸收量(氮,磷,钾)=地上
部养分含量×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根茎养分含量×
根茎干物质积累量+块根养分含量×块根干物质积
累量。本实验数据均为2样本2次实验的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地上部、根茎及块根的氮磷钾含量变化
2.1.1 氮含量特点 温郁金整个生长期各器官氮
含量变化相差明显(图1)。出苗60d后,地上部氮
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280%,维持高氮含量30d左
右,随后急剧下降;根茎氮含量呈下降升高下降升
高的关系,采收期达最大值237%;块根中氮含量
变化不大。
图1 氮含量变化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出苗180d内,地上部氮含量始
终高于根茎氮含量,表明在此阶段内,全株中地上部
·4331·
第33卷第11期
2008年6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1
Jun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