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七情合和理论的发展沿革



全 文 :≈z  黄德斌 q鬼见羽 zs h醇提取物对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抑
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q中国药理学报 oussv ot|kyl }x{y q
≈{  梁苹茂 o张国霞 1 雷氏芳香化浊方加味治疗 µ型糖尿病黎明
现象 xz例总结 q湖南中医杂志 ousst otzkul }ty q
≈|  方祝元 o余江毅 q丹箭合剂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q江苏
中医 ousss outktsl }tw q
≈ts  任喜洁 o宫晓燕 o刘艳华 q任继学教授治消渴用药经验拾零 q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oussw ouktl }uv q
≈tt  胡剑秋 o甄 艳 q参芪麦味地黄汤重加鬼箭羽治疗糖尿病 q中
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ousss owx }us| q
≈tu  叶丽红 o周红光 q鬼箭羽应用举隅 q新中医 oussv ovxktl }yu q
≈tv  郑国庆 q张志远教授应用草药经验举隅 q吉林中医药 ot||y o
ktl }z q
≈tw  吴天碧 q鬼箭羽治染发过敏 q江西中医药 ot||| ovskxl }x{ q
≈tx  徐 凛 q自拟箭羽钩藤汤治疗慢性头痛 q吉林中医药 ousst o
ktl }xx q
≈ty  齐志兰 o白明武 o白 萍 o等 q复方鬼箭羽合剂治疗慢性肾炎
的临床观察 q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ousss ottktl }yw q
≈tz  畅 达 o李祥林 o南晋生 q鬼箭羽清热通淋作用初探 q中国中
药杂志 ousss ouxkul }tux q
≈t{  邵 静 q复方珍箭液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q中医杂志 o
t||{ ov|k{l }wz| q
≈t|  董陆陆 o申凤玉 o卜宪庚 o等 q鬼箭羽微量元素的分析 q中医药
信息 ousss okul }ty q
≈us  垄慕辛 o季小梅 o詹玉石 o等 q消渴颗粒剂提取工艺的研究 q中
国中药杂志 oussv ou{kzl }yt{ q
Τηε ρεχεντ ρεσεαρχη σιτυατιον οφ Ευονψµυσ αλατυσ
‹„‘Š ¬2©¨ ± o‹„’ ¬±2¬¬
( ∆οζηιµεν Ηοσπιταλ οφ Βειϕινγ οφ Υνιϖερσιτψ Τραδιτιοναλ 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 Βειϕινγ tsszss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 ©∏±¦·¬²±¶²© Ευονψµυσ αλατυσ¬± «¨µ¥¤¯ ¦¤±²±o¤µ¨ µ¨°²√¬±ª¥¯²²§¶·¤¶¬¶oµ¨¶·²µ¬±ª° ±¨¶·µ∏¤¯ ©¯²º ¤±§®¬¯¯¬±ªº²µ°¶o
¶¨³¨¦¬¤¯ ¼¯©²µª¼±¨ ¦²¯²ª¬¦¤¯ §¬¶¨¤¶¨¶q׫¨ µ¨¦¨±·¯¼ µ¨¶¨¤µ¦«¨¶¶«²º Ε . αλατυ󦤱 §¨³µ¨¶¶¥¯²²§¶∏ª¤µ¤±§¥¯²²§ ¬¯³¬§oµ¨¶¬¶·«¼³¨µ¶∏¶¦¨³·¬2
¥¬¯¬·¼oµ¨ª∏¯¤·¨¬°°∏±¬·¼o¤±§¦¤¯¦¬∏° ¤¥∏±§¤±·qŒ·¬¶ ©¨©¨¦·¬√¨©²µ§¬¤¥¨·¨¶o«¼³¨µª¯¼¦¨ °¬¤o¦«µ²±¬¦±¨ ³«µ²³¤·«¼oµ«¨ ∏°¤·²¬§¤µ·«µ¬·¬¶o∏µ¬2
±¤µ¼·µ¤¦·¬±©¨¦·¬²± ¤±§³µ²¶·¤·¨ §¬¶¨¤¶¨¶o¨·¦¬±·¨µ±¤¯ §¬¶¨¤¶¨¶o±² °¤·¨µ¶¬±ª¯ ±¨¨ ¶¶²µ·²ª¨·«¨µº¬·«²·«¨µ«¨µ¥¶q
[ Κεψ ωορδσ] Ευονψµυσ αλατυσ~³«¤µ°¤¦²¯²ª¬¦¤¯ µ¨¶¨¤µ¦«~¦¯¬±¬¦¤¯ µ¨¶¨¤µ¦«
≈责任编辑 古云侠 
≈收稿日期  ussw2s|2us
≈通 讯 作 者   3 赵 怀 舟 o ר¯ } k svxt l wyy{sy| o ∞2°¤¬¯}
½«¤²«∏¤¬½«²∏t|zu ƒ ¼¤«²²1¦²°1¦±
中药七情合和理论的发展沿革
赵怀舟t 3 o贾 颖u o赵尚华u o王红梅t o张 恒t o王小芸t
kt1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基础理论研究所 o山西 太原 svsstu ~
u1 山西中医学院 o山西 太原 svssuwl
同中医学其他部分的理论知识类似 o中药七情合和理论
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备 u个特点 }其一 o形成源远流长 ~其
二 o发展众手裁成 ∀这两个特点为今天讨论其发展沿革带来
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o尽管较为困难 o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
追溯与复习 o初步给这个过程勾勒出一个发展梗概还是可能
的 ∀
1 中药七情理论的形成
111 5神农本草经6的最早论述 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
5神农本草经6一书 o较早就中药配伍应用的临床实践 o进行
了相应的归纳描述和初步的理论阐释 ∀其文曰 }/ 药有阴阳
配合 o子母兄弟 o根茎华实 o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 o有相须者 o
有相使者 o有相畏者 o有相恶者 o有相反者 o有相杀者 ∀凡此
七情 o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 !相使者良 o勿用相恶 !相反者 ∀
若有毒宜制 o可用相畏 !相杀者 o不尔勿合用也 ∀0≈t 明代李时
珍对此条文的说明 o被视为对/七情合和0理论较为权威和简
明的诠释 }/药有七情 }独行者 o单方不用辅也 ∀相须者 o同类
#{|{t#
第 vs卷第 uw期
ussx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w
⁄¨ ¦¨ °¥¨µoussx
不可离也 o如人参 !甘草 o黄檗 !知母之类 ∀相使者 o我之佐使
也 ∀相恶者 o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 o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 o两
不相合也 ∀相杀者 o制彼之毒也 ∀古方多有用相恶 !相反者 ∀
盖相须 !相使同用者 o帝道也 ∀相畏 !相杀同用者 o王道也 ∀
相恶 !相反同用者 o霸道也 ∀有经有权 o在用者识悟尔 ∀0≈u 
112 5雷公药对6的踵饰增华 与5神农本草经6几乎同时的
另一部著作中也有关于药物配伍的论述 o虽然它的影响要小
得多 o但就药物配伍这一方面来说 o却是对5神农本草经6的
有益补充 o这本书就是5雷公药对6 ∀ 5黄帝内经素问6已有多
处言及雷公 o如第 uv卷/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0中已记载有 }
/黄帝坐明堂 o召雷公而问之 , ,愿得受树天之度 , ,以彰
经术 o后世益明 o上通神农 o著至教疑于二皇 ∀0≈v 
雷公和桐君都是最早记载药性的人 ∀陶弘景5本草经集
注6中曾这样讲 }/至于药性所主 o当以识识相因 o不尔何由得
闻 o至于桐 !雷 o乃著在于编简 o此书应与5素问6同类 o但后人
多更修饰之尔 , ,5药对6四卷论其佐使 !相须 o魏晋已来吴
普 !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0≈w /又5神农本经6相使正各一种 o兼
以5药对6参之乃有两三 o于事亦无嫌 ∀0≈w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
断5雷公药对6一书已经涉及了药物配伍的佐使 !相须等问
题 o并且它对5神农本草经6 / 相使正各一种0的现象有所扩
增 o所谓/兼以5药对6参之乃有两 !三0 ∀因此5雷公药对6可
以视为第一部对5神农本草经6药物配伍理论做出踵饰增华
贡献的作品 ∀
2 中药七情理论的发展
211 汉代张仲景5金匮玉函经6的发挥 5金匮玉函经#证治
总例6对中药七情理论有不同与5神农本草经6的论述 ∀但它
们之间的传承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o因此张仲景的论述可以
视为是对传统中药七情理论的新的探索 ∀虽然此书由于流
传不广 o对后世医家所产生影响也远不及5神农本草经6深入
久远 o但从理论角度审视 o它不失为一种新的发展 ∀ 5金匮玉
函经6的相关论述如下 }/药有相生 !相杀 !相恶 !相反 !相畏 !
相得 o气力有强有弱 o有君臣相理 o佐使相持 ∀若不广通诸
经 o焉知草木好恶 o或医自以意加减 o更不依方分配 o使诸草
石 o强弱相欺 o胜负不顺 o入人腹内 o不能治病 o自相斗争 o使
人逆乱 o力胜刀剑 ∀若调和得宜 o虽未去病 o犹得利安五脏 o
令病无至增剧 ∀0≈x 
应当注意到5神农本草经6和5金匮玉函经6两种七情表
述中针对于二药配合使用的 o却都只有 y种 ∀ 5神农本草经6
除/单行者0外提到了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恶 !相反 !相杀 y
种 ~而5金匮玉函经6提到了相生 !相杀 !相恶 !相反 !相畏 !相
得 y种 ∀二者相同者 }相杀 !相畏 !相恶 !相反 w种 ∀ 5神农本
草经6的相须 !相使5金匮玉函经6未见 ~5金匮玉函经6的相
生 !相得5神农本草经6未见 ∀
5金匮玉函经6明确提出了审视两味或多味中药能否合
理配伍的关键是 }要在 / 知草木好恶0的基础上 / 依方分配0 o
达到/君臣相理 o佐使相持0的状态 o能做到这一点即所谓/若
调和得宜 o虽未去病 o犹得利安五脏 o令病无至增剧0 ~若做不
到这一点 o而是/医自以意加减0 o则有可能使诸草石/强弱相
欺 o胜负不顺0 o从而造成药入腹内 o不能治病 o反而/自相斗
争 o使人逆乱 o力胜刀剑0的局面 ∀
其中强调了两点 o一是注重本草药性的研究 o借此以知
单味药物的好恶性质 ~二是强调合理配伍的研究 o以求达到
/君臣相理 o佐使相持0的状态 ∀
再结合张仲景现存诸方中不乏相恶 !相反合用的例证 o
不难体会张仲景对七情配伍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不懈探
索 ∀张仲景书中比较明显的相恶的例子有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栝楼根与干姜同用 o治胆热脾寒所致之胸胁满微结之证 ~
比较明显的相反的例子有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治
留饮 ~赤丸中乌头与半夏同用治寒气厥逆等 ∀
212 梁陶弘景5本草经集注6的例示 5本草经集注6中陶弘
景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 o对5神农本草经6/七情理论0进行了
形象生动的说明 }/右本说如此 ∀今按其主疗虽同 o而性理不
和 o更以成患 ∀今检旧方 o用药亦有相恶 !相反者 o服之乃不
为害 ∀或能有制持之者 o犹如寇 !贾辅汉 o程 !周佐吴 o大体既
正 o不得以私情为害 ∀虽尔 o恐不如不用 ∀今仙方甘草丸 o有
防己 !细辛 o俗方玉石散 o用栝楼 !干姜 o略举大体如此 ∀其余
复有数 ts条 o别注在后 ∀半夏有毒 o用之必须生姜 o此是取
其所畏 o以相制尔 ∀其相须 !相使者 o不必同类 o犹如和羹 !调
食鱼肉 o葱 !豉各有所宜 o共相宣发也0≈w  ~/相反为害 o深于相
恶 ∀相恶者 o谓彼虽恶我 o我无忿心 o犹如牛黄恶龙骨 o而龙
骨得牛黄更良 o此有以制伏故也 ∀相反者 o则彼我交仇 o必不
宜合 o今画家用雌黄 !胡粉相近 o便自黯妒 ∀粉得黄即黑 o黄
得粉亦变 o此盖相反之证也 ∀0≈w 
陶弘景不但用形象类比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七情 o并且
主要针对相恶 !相反的配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分析 ∀
他首先从临床实证角度 o明确指出了存在着/用药亦有相恶 !
相反者 o服之乃不为害0的客观事实 ~接着对此种现象进行了
分析 o指出相恶相反之所以能够在一些情况下被利用的理论
根据是/或能有制持0和/有以制伏故也0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
分析 o提出了使用相恶相反配伍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o即 }相恶
因有所制伏而可选择应用 o但从审慎的角度出发 o提示一般
医家不如不用 ~而相反为害 o深于相恶 o彼我交仇 o必不宜合 ∀
如果仔细地分析其所举的例示 o还可以进一步得到相
恶 !相反的异同点来 ∀从所谓寇贾辅汉 o程周佐吴 o大体既
正 o不得以私情为害的相恶来看 o其配伍特点是 }药物疗效相
同k所谓大体即正l o但药性迥异k所谓各有私情l o虽有所制
持 o但因合并应用时可能会对患者有不良反应 o因此虽然如
此 o恐不如不用 ~从粉得黄即黑 o黄得粉亦变的两败俱伤的相
反来看 o其配伍特点是 }药物的疗效不同 o药性也截然有异 o
合并使用后更增剧其毒性 o故彼我交仇 o必不宜合 ∀
应当说 o陶弘景是第一位对/七情合和0理论进行认真思
考 o发现问题 o分析问题 o并提出原则意见的医家 ∀
#||{t#
第 vs卷第 uw期
ussx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w
⁄¨ ¦¨ °¥¨µoussx
陶弘景之后的5唐#新修本草6在药物七情的理论上基本
上延续了前人的成果 o也全文收录了5本草经集注6的七情
表 ∀
213 后蜀韩保 5蜀本草6的统计 5蜀本草6又名5重广英
公本草6 ∀此书是蜀医韩保 与诸医工在5唐#新修本草6及
5图经6的基础上 o更加删定 o稍增注释而成的 ∀因此5蜀本
草6中不但包含了5唐本草6的基本内容 o还有一部分增广和
注释的内容 ∀ 5蜀本草6今已不可得见 o但它对于5神农本草
经6七情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的珍贵资料却十分幸运地保存
在了掌禹锡 !林亿等人撰著的5嘉 本草6一书中 ∀其文曰 }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 }凡三百六十五种 o有单行者七十一
种 ~相须者十二种 ~相使者九十种 o相畏者七十八种 ~相恶者
六十种 ~相反者十八种 ~相杀者三十六种 o凡此七情合和视
之0≈w  ∀从七情合和的总数恰为 vyxkzt n tu n |s n z{ n ys n
t{ n vy € vyxl o这一表面现象来分析 o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 }即5神农本草经6时代的七情关系特点可能是每药只有一
种配伍方式 ∀陶弘景针对相使配伍也曾说过 }/ 又5神农本
经6相使正各一种 o兼以5药对6参之 o乃有两三0≈w  ∀似乎可
以据此推测 o5神农本草经6时代的畏 !恶七情还处在相对简
单的水平 ∀个别学者认为 }/ 5蜀本草6对5本草经6七情药数
的划分 o根本出于韩保 臆造 ∀0≈y 笔者不能同意此种观点 o
如果该项早期统计根本出于臆造 o那么总数即便可以凑合为
vyx ∀也不至于巧到除/单行0为 zt奇数外 o其余 / 六情0配伍
都是偶数 ∀况且5蜀本草6多少有些官修本草的意味 o这样的
书中若存在根本出于臆造的成分是难以想象的 ∀
赵宋王朝 o迎来了学术的大总结和大发展时期 ∀一方面
是一部部官修本草的接连出现 o不断传承着古老的 / 七情合
和0理论的原始精华 o另一方面无数临床医家的实践中 o也孕
育着七情概念的局部质变 ∀
3 中药七情理论的嬗变
311 宋朝开始出现的七情概念的局部质变 中药七情理论
在概念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发生于 / 十九畏歌诀0出现以后 ∀
一般认为/十九畏歌诀0较早见于明洪武二十一年ktv{{年l
的刘纯5医经小学#十九畏6≈z 一书中 ∀这是针对容易得见的
相关资料而言的 ∀也有资料显示 / 十九畏歌诀0可能最早见
于成书于南宋淳 八年ktuw{年l的5宝庆本草折衷6一书 ∀
尚志钧先生曾经明确指出 }随着十九畏歌诀的出现 o5神农本
草经6中的相畏的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o即十九畏中的相
畏的概念其实已嬗变为相恶的概念 ∀
尚志钧先生/ 5神农本草经6七情考0一文中 o曾以尾注的
形式对十九畏歌诀进行了简要论述 ∀他说 }/ 十九畏歌诀最
早见于5宝庆本草折衷6 o其内容和5本经6七情中的−相畏. 含
义不同 o而与−相恶. 很相似 ∀所谓−相畏. o指一种药物的毒
性反应或副作用 o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 !
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o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
畏生姜 ∀而−相恶. 是两种药物合用 o能互相牵制 o使作用降
低或丧失 ∀如生姜恶黄芩 o人参恶莱菔子 ∀后世流行的十九
畏的内容 o正与−相恶.一致 o而与−相畏.不完全相同 ∀0≈{ 
虽然依据的文献资料不同 o但成都中医学院的凌一揆教
授却得出了与尚志钧先生几乎一致的结论 ∀他说 }/ 另一值
得重视的情况是 }自宋代始 o相恶就与相畏混淆起来k按 o该
句中畏 !恶 u字似应互换位置l o被视为配伍禁忌 o使5本经6
药性七情−相畏.的涵义发生了质的改变 ∀0≈| 
金元时期李东垣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6中 }/所谓畏者 o畏
其制我 o不得自纵 , ,所谓恶者 o恶其异我 o不得自尽 , ,统
而论之 o彼所畏者 o我必恶之 ~我所恶者 o彼亦畏我0的论说 o
明确地把相畏的关解释为相恶的关系 o使宋人用相畏取代相
恶的观点进一步得到支持 ~凌氏进一步指出 }/从杜氏k按 o指
明代5药鉴6的作者杜文燮l全文引用十九畏歌来看 o将相畏
视作配伍禁忌在明代已经相当普遍了 ∀0≈| 凌氏最后甚至明
确指出 }/从明清以来 o十八反 !十九畏都已不限于只有十八
种 !十九种药了 , ,无论诸家医籍列举的相反 !相畏药怎样
增减 o但仍沿用十八反 !十九畏的名称 o可见十八反 !十九畏
早就没有固定的数量涵义 o乃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代词而
已0≈|  ∀
应当引起注意的一点是 o由宋及清以至于今的近千年
间 o相畏的概念由有毒宜制的可用 o变为尽量勿用的禁忌应
当是个渐变的过程 ∀由于文字形式上的雷同 o必然会带来一
些混乱 ∀直到凌氏所称的十八反十九畏已成为配伍禁忌代
名词的明代 o5本草纲目#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6中有毒宜
制的畏与药物禁忌的畏在表述形式上仍没有任何区别 ∀以
至于有人提出/李时珍是将−十九畏.作为−相畏. 关系加以认
识和运用的 , ,−十九畏.不属于配伍禁忌0 ∀≈ts 
312 明代七情合和药在数量累积上的飞跃 李时珍5本草
纲目6一书是对明以前中药七情理论最为完整的总结和归
纳 ∀这种/ 集大成0性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其一 o是5本草纲目6对七情理论在术语上的扩充 ∀在5本草
纲目6中讨论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的作用或关系
时 o除了使用传统的 / 七情0术语外 o还有 / 制0 !/ 伏0 !/ 忌0 !
/胜0 !/消0 !/养0 !/柔0 !/ 得良0等等描述 ∀虽然其确切涵义
尚待研究 o但仅从术语数量上来评判无疑较前代为丰富 ~其
二 o是5本草纲目6对七情药物在数量上的增补 ∀ 5证类本草6
卷 u/七情药例0仅收录 uvt种相互制使之药 ∀而5本草纲目6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0及/相反诸药0等 u节则收录 vsu种
相互制使之药 o并且每一种下所涉及的相互关系的药物又有
很大的增益 ∀笔者对5本草纲目6/七情0药物粗略统计可得 }
相须 u对 ~相使 uu|对 ~相畏 xxw对 ~相杀 tt对 ~相恶 u{u对 ~
相反 vv对 ~相制 yu对 ~相伏 wx对 ~相忌 zs对 ~相胜 t对 ~相
消 t对 ~相养 t对 ~相柔 u对 ~得良 tus对 ∀
4 七情理论新的扩展运用
411 在中药炮制方面的应用 崔英≈tt 指出 }在漫长的医药
发展过程中 o七情也在中药炮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
#ss|t#
第 vs卷第 uw期
ussx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w
⁄¨ ¦¨ °¥¨µoussx
为炮制所用的蜜 !姜 !酒 !矾等本来就是中药 o用它们来炮制
其他药物 o其实质就是药物间的配伍问题 o所以必然要接受
七情理论的指导 ∀从古代文献中利用半夏 !南星畏生姜 o而
以生姜汁制之以解毒 ~利用甘草 !蜂蜜之相须 o以蜜炙制甘草
来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等炮制方法上 o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
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从理
论上对炮制进行了阐述 ∀他说 }/ 凡物气厚力大者 o无不有
偏 o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 o则用法以制之
,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 o或以相反为制 o或以相资为制 o或以
相恶为制 o或以相畏为制 o可以相喜为制 o而制法又复不同 ∀
或制其形 o或制其性 o或制其味 o或制其质 o此皆巧于用药之
法也 ∀0这说明早在清代医家们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到了七情
对中药炮制的指导作用 ∀该文作者还通过罗列七情理论在
中药炮炙上的实例以使其论说入情入理 ∀比如 }同气相求的
醋制元胡系相须配伍的体现 ~姜汁制竹茹 !蜜炙冬花是同功
相使配伍的体现 ~醋制狼毒 !姜制南星等是相畏相杀配伍的
体现 ~酒制常山是相恶配伍在炮制上体现的一个例子k酒制
常山一方面有减毒作用 o一方面疗效也降低了l ~古代有甘草
汁制甘遂的相反配伍在炮炙中应用的先例 o但目前尚未见有
关研究报道 ∀
412 在解释药对方面的应用 药对的概念出现较早 o但临
床实用的药对著作的渐趋丰富却是解放以后的事情 o并且其
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历史文献搜集为主到深入思考 !各家争鸣
的阶段 ~由介绍一家临床经验为主到汇聚各家经验于一炉的
阶段 ~由单纯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到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并
重的阶段 ∀
例如吕景山著5施今墨对药6只在 / 编写说明0中笼统地
说 }/伍用功能 o即是着重论述两味药物配伍的功能 !作用 ∀
这种作用 o有相互协助增强药力者 ~有相互制约消其副作用
而展其长者 ~有为两味合用另生其它作用者 ~有为沟通之作
用者等 ∀总之 o二药相合 o有其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相互依
赖 !相互转化之意义 ∀0≈tu 应当说 o这一简明表述只是对施今
墨先生/对药作用即辨证法中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实践 ∀
非相生相克之谓 ∀0一语之扩充与发挥 o虽然其书在正文的散
在论述中也不乏精彩的分析 o但尚未在配伍理论上有明显的
突破 o此书的重点在于临床实用 ~同类著作中在理论方面有
集中论述的 o当属新近出版的徐国龙等人所著的5药对与临
床6≈tv 一书 o其书上篇是理论部分 ∀书中总结了 t{种药对的
组成方式 }相须配对 !相使配对 !相畏配对 !相杀配对 !相反配
对 !气血配对 !寒热配对 !辛甘配对 !辛苦配对 !辛酸配对 !酸
甘配对 !升降配对 !动静配对 !刚柔配对 !润燥配对 !补泻配
对 !调和配对 !引经配对 ∀虽然方式衍化渐趋繁杂 o但受 / 七
情合和0理论的影响却也是事实 ∀
此外 o由田代华先生主编的5实用中医对药方6≈tw 一书 o
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 ) ) ) 对药方 o专指由两味中药组成的方
剂 ∀对药方与通常所说的药对不同 o却又密切相关 o如从配
伍的角度讲 o每一首对药方的两味药 o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
一个药对 ~而从方剂学的角度讲 o每一药对若单独应用便是
一首对药方 ∀其书前言中作者提到 }/ 历代的对药方涵盖了
中药复方配伍的各种基本形式 o如君臣 !反佐 !相须 !相使 !阴
阳 !寒热 !补泻 !散敛 !升降 !开合 !刚柔 !润燥 !动静等 ∀0看似
与传统七情配伍理论有些距离 o但从其对书中所辑的 u tzs
首/对药方0所加的按语中 o还是不难看出其脱胎于七情合和
理论的痕迹 ∀
≈参考文献 
≈t  黄 q神农本草经 q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ot|{u qvwt q
≈u  李时珍 q新校注本本草纲目 q刘衡如 o刘山永 o等校注 q北京 }
华夏出版社 oussu qvy q
≈v  高保衡 o林 亿 o孙 兆 o校正 q黄帝内经素问 q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ot|yv qxwz q
≈w  唐慎微 q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ot|xz qu| ozv ovt ozv ovt ozv q
≈x  张仲景 q金匮玉函经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xx qty q
≈y  王家葵 o张瑞贤 q神农本草经研究 q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 ousst qtsv q
≈z  刘 纯 q刘纯医学全集#医经小学#十九畏 q史常永 o姜典华 o
樊正伦 o等点校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y qvs q
≈{  尚志钧 q5神农本草经6七情考 q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ot|{x ow
kvl }ww oxv q
≈|  凌一揆 o林森荣 q对中药十八反 !十九畏的文献考察 q上海中
医药杂志 ot|{u oktl }ux q
≈ts  倪健伟 q/十九畏0探讨 q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qt|{x o{kyl }vs q
≈tt  崔 英 q浅谈中药七情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q中医药信息 o
t||u oktl }| q
≈tu  吕景山 q施今墨对药 q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ot||y qt q
≈tv  徐国龙 o陈维华 o张明淮 o等 q药对与临床 q合肥 }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 oussv qtt q
≈tw  田代华 q实用中医对药方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usss qt q
≈责任编辑 古云侠 
5中国中药杂志6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组织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ts|t#
第 vs卷第 uw期
ussx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w
⁄¨ ¦¨ °¥¨µous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