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本草#
中药苦地胆的本草学研究
曹晖 刘玉萍 k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tsszssl
毕培曦 k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及中药研究中心 香港l
苦地胆又名地胆头 o为菊科植物地胆草
Ελεπηαντοπυσσχαβερ q的带根全草≈t o系我国
华南地区 o尤其港台地区一味常用民间药≈u ov ∀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w 和东南亚 !南美洲以
及非洲一些国家民间都喜用这一药物≈x oy ∀虽
然5中国药典6kt|zz年版l曾正式收载过苦地
胆≈z o然而由于该药材在广东部分地区习称
/土公英0而被当作蒲公英的一种伪品从后几版
药典中删去 o国内对其研究甚少 ∀自 zs年代以
来 o美国 !日本学者相继发现该植物含有抗癌活
性成分倍半萜内酯 k如 §¨ ²¬¼¨ ¯¨ ³«¤±·²³¬±o
¬¶²¨ ¯¨ ³«¤±·²³¬±等≈{ l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黄酮
酯类化合物kw ox2§¬¦¤©©¨ ²¼¯ ∏´¬±¬¦¤¦¬§ov ox2§¬2
¦¤©©¨ ²¼¯ ∏´¬±¬¦¤¦¬§≈| l o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学
者的重视 o近十几年来先后报道其具有抗肿
瘤≈{ !抗糖尿病≈| !解热和降血压≈x !保肝≈ts !
抗菌≈tt 等药理活性 ∀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药
物资源 o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本文拟
对其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 o以期对其资源开
发研究提供本草依据 ∀
1 名称
目前所见文献资料 o苦地胆之名最早见于
清代何克谏5生草药性备要6ktztt年l o正文收
录 o别名土柴胡≈tu ∀此后作为正名 o又见于赵
学敏之5本草纲目拾遗6≈tv ktzyx年l和赵其光
的5本草求原6kt{w{l o并谓 }/ 苦地胆即天芥
菜0≈tw ∀由此可见 o苦地胆一直是正名 o5中国
药典6和5中药大辞典6作为正名收载是有本草
依据的 ∀
然而考诸历代本草文献 o地胆草之名首见
于明朱权之5庚辛玉册6ktwut年l o其所载/地
胆草0之植物被李时珍收于5本草纲目6菜部/蒲
公英0条下≈tx ∀而兰茂5滇南本草6ktww| 年l
收有/苦龙胆草0一条 o记其别名亦地胆草≈ty ∀
天芥菜一名则首先见于明代玉玺5医林类
证集要6≈tz ktxtx年l o后被李时珍收入5本草
纲目6草部有名未用项下 o别名鸡屎粘≈t{ ∀清
5本草品汇精要续集6≈t| ktzst年l和5广群芳
谱6≈us ktzs{ 年l均从之 ∀ 5生草药性备要6
ktztt年l正文另收录有天芥菜 o别名马驾百
兴≈tu ∀故近人肖步丹5岭南采药录6kt|vu年l
以天芥菜为正名 o苦地胆为异名≈ut o徐子真之
5生草药实用撮要6≈uu kt|xu 年l从之 o并收另
一个别名/牛督鼻0 ∀
明5救荒本草6ktwsy年l载有/毛连菜0 o一
名常十八≈uv ∀其后被转录于鲍山 5野菜博
录6≈uw ktyut年l和徐光启5农政全书6≈ux ktyv|
年l中 ∀迨吴其浚5植物名实图考6kt{w{年l又
有/毛白菜0一名 o并认为其所附/毛白菜一0即
为5救荒本草6之毛连菜≈uy ∀至今台湾仍有称
地胆草为毛连菜 !天芥菜≈uz ∀
综上所述 o苦地胆一名虽然出现较晚 o但一
直以正名收录于广东地方本草之中 ∀以其它的
药名则出现在更早的文献中 o如毛连菜 !地胆
草 !天芥菜及毛白菜等 ∀可见苦地胆应用至少
有 xss多年的历史 ∀
2 产地
苦地胆的产地 o历代本草记载甚略 ∀仅5本
草纲目拾遗6明确指出苦地胆/出粤西0k相当于
今两广交界一带l o可见其是广东地区一味民间
习用药物 ∀这从前述的5生草药性备要6 !5本草
求原6 !5岭南采药录6等均是记载广东地区民间
药物的地方性本草可以得到佐证 ∀ 5滇南本草6
也是一部记载云南地区民间药物的地方性本
草 o其所载地胆草应是产于云南的民间习用品
种 ∀又5植物名实图考6谓毛白菜/江西 !湖南多
#z{v#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z期
有之0 ∀因此 o历史上苦地胆应主产于广东 !广
西 !云南 !江西 !湖南一带 o与现在地胆草植物的
天然分布区域相吻合≈u{ ∀
3 形态特征
5救荒本草6谓 }/ k毛连菜l生田野中 o初塌
地生 o后撺茎叉 o高二尺许 ~叶似刺蓟叶而长大 o
梢尖 o其叶边曲皱 o上有涩毛 ~梢间开银褐花 ∀0
并有一幅精美的墨线图 o显示开花全株形态 o叶
多基生 o长披针形 o全体被毛状 ∀李时珍亦谓 }
/ k天芥菜l生原野 o叶似芥而味苦 ∀0李时珍对其
形态描述虽简 o但从其所附一帧幼苗图看 o叶基
部丛生 o长披针形 ∀吴其浚又谓 }/ k毛白菜l初
生铺地 o如芥菜 ~长叶深齿 o白长茸茸 ~夏间抽
茎 o抱茎生叶 o攒附而上 ~梢间发小枝 o开淡紫
花 ∀0并谓/ k与5救荒本草6毛连菜l形状极肖0 ∀
从所附/毛白菜一0图分析 o叶长披针形 o叶缘皱
缩呈波浪状 ∀
比较三书所述形态和药图 o可以判定毛连
菜k毛白菜 !天芥菜l为今菊科植物地胆草
Ε1 σχαβερ∀
在5本草纲目6蒲公英条下 o李时珍引5庚辛
玉册6云 }/ , ,一种相类k蒲公英l而无花者名
地胆草 ∀0谢宗万先生通过考证 o认为此地胆草
为 Ε . σχαβερ≈u| ∀而5滇南本草6之苦龙胆草据
整理者考 o亦为地胆草 Ε . σχαβερ≈ty ∀
4 性味 !功效与主治
5救荒本草6谓/采k毛连菜l叶炸熟 o水浸淘
洗 o油盐调食0可救肌 ∀ 5庚辛玉册6云 }/伏三
黄 !砒霜 ∀0≈tx 5滇南本草6云 }/味苦 o性大寒 o治
咽喉疼痛 o洗疥疮肿毒 , ,治肾囊有风瘙痒或
破流黄水 ∀0 5医林类证集要6曰 }/治腋下生肿
毒 o同金佛草k即旋覆花l入盐捣 o敷之 ∀0
5生草药性备要6曰 }/味辛 o性平 o散疮 !凉
血 !消毒 !祛痰 ∀理鼠咬 !蛇伤 o亦能止血 ∀0又
曰 }/其根同白豆 !片糖煲水饮 o治中暑热盛 ~牙
痛 o煲酒含 ∀05本草纲目拾遗6则谓其/叶可贴热
毒疮0 ∀吴其浚又云 }/俚医以k毛白菜l根叶同
肉煮服 o治吐血 ∀0
故5中药大辞典6收苦地胆全草和苦地胆根
u条 o并综合历代医家所论性味功能主治总结
为苦地胆性味苦 !辛 o寒 ∀功用凉血 o清热 o解
毒 o利水 ∀主治鼻衄 o黄疸 o淋病 o脚气 o水肿 o痈
肿 o疔疮 o虫蛇咬伤 ∀苦地胆根清热 o除湿 o解
毒 ∀治中暑发热 o温毒发斑 o赤痢 o头风 o风火牙
痛 o痈肿及各种炎症性疾病≈t ∀
5 混淆蒲公英原因分析
由于苦地胆在广东部分地区k包括港澳地
区l习称/土公英0≈vs o因而出现以未抽花葶前
的全草混充蒲公英 Ταραξαχυ µ µονγολιχυ µ
q2 q应用的情况 ∀
考诸文献 o苦地胆与蒲公英相混淆的历史
至少在 wss年以上 ∀ 5庚辛玉册6ktwut年l所
载一种名/地胆草0的植物因与蒲公英有相似的
形态和功能 o被李时珍引在5本草纲目6蒲公英
条下 o并谓/一种相类而无花者0≈tx o即是明证 ∀
这就说明早在明代就出现了苦地胆充蒲公英入
药应用的混乱状况 ∀清代亦出现或因形态与蒲
公英相似 o或因功效与其相似而导致两者相混
使用的情况≈uy ∀现今华南地区草药医生广泛
应用本品充当蒲公英使用 ∀
如前考证 o地胆草是华南地区一味很好的
民间草药 o明清时代的本草均有论述 ∀虽然其
清热解毒的功效与蒲公英相似 o但另有其独特
的医疗用途 o如治疗胃病 !肝炎 !肾炎 !支气管
炎 !牙痛 !痢疾 !关节炎等疾病≈v o并且地胆草
就含有蒲公英所不具备的抗肿瘤和抗糖尿病的
活性成分倍半萜内酯和黄酮酯类化合物 o其潜
在的药用价值可以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 ∀按照
谢宗万先生5中药品种理论6/中药异物同名品 o
应具实正名 o依−本性于用论. 0的意见≈vt o应恢
复其本来面目 o按其原药名苦地胆和本身具有
的功能疗效入药 o不能混称蒲公英 o也不要用土
公英相称 ∀
6 小结
611 苦地胆之名出现较晚 o首见于清代5生草
药性备要6 o一直以正名收录于广东地方本草之
中 ∀以其它的药名出现则在更早的文献中 o如
明代5救荒本草6之毛连菜 !5庚辛玉册6之地胆
草 !5医林类证集要6之天芥菜等 ∀可见苦地胆
应用至少有 xss多年的历史 ∀
#{{v#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z期
612 历史上苦地胆主产于广东 !广西 !云南一
带 o与现在的地胆草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域吻合 ∀
根据本草所述形态和药图 o可以判定苦地胆为
今菊科植物地胆草 Ε . σχαβερ∀
613 考诸文献 o早在明代就出现了苦地胆充蒲
公英入药应用的混乱状况 o清代亦出现类似的
情况 o直到现今华南地区草药医生仍应用本品
充当蒲公英 ∀可见苦地胆与蒲公英相混淆的历
史至少在 wss 年以上 o这种情况应予以纠正 ∀
并恢复其本来面目 o不能混称蒲公英 ∀
7 参考文献
t 江苏新医学院 1 中药大辞典 1 上册 q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ot|zz }tu|t otvst
u 庄兆详等 1 香港中草药 1 香港商务印书馆 ot|{t }tzs
v ¬± ≤ ≤ ·¨¤¯ q²∏µ±¤¯ ²© ≤«¬±¨ ¶¨ §¨¬¦¬±¨ ot||u ~u }vv
w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 1 中国民族药志 1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ot|{w }utu
x °²¯¬ ·¨¤¯ q²∏µ±¤¯ ²© ∞·«±²³«¤µ°¤¦²¯²ª¼ ot||u ~vz }zt
y ¤°° µ¨ ·¨¤¯ q²∏µ±¤¯ ²© ∞·«±²³«¤µ°¤¦²¯²ª¼ ot||v ~
ws }xv
z 中国药典 1 一部 1t|z{ }usu
{ ∏µ²®¤º¤ × ·¨¤¯ q × ·¨µ¤«¨ §µ²± ¨··¨µ¶ot|zs ~kvvl }u{yv
| ¦«¬®¤º¤ ·¨¤¯ q≥¤±®¼² ¨±®¼∏¶«² ¨ °³²ot||t ~wv }||
ts ¬± ≤ ≤ ·¨¤¯ q ° µ¨¬¦¤± ²∏µ±¤¯ ²© ≤«¬±¨ ¶¨ §¨¬¦¬±¨ ot||t ~
t| }wt
tt ≤«¨ ± ≤ ° ·¨¤¯ q²∏µ±¤¯ ²© ∞·«±²³«¤µ°¤¦²¯²ª¼ ot|{| ~uz }
u{x
tu 何克谏原著 1 关培山增订 q生草药性备要 1 香港 }聚贤馆
文化有限公司 ot||x }tst ovwt
tv 赵学敏 1 本草纲目拾遗 1 第 u版 1 卷 w1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ot|{v }ttt
tw 赵其光 1 本草求原 1 卷 v1 清道光远安堂刻本
tx 李时珍 1 本草纲目 1 校点本 1 第 v册 1 卷 uz1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ot|zz }tyww
ty 兰茂 1 滇南本草 1 整理本 1 卷 u1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o
t|zz }u|z
tz 王玺 1 医林类证集要 1 卷 u1 明正德潘阳胡韵刻本
t{ 李时珍 1 本草纲目 1 校点本 1 第二册 q卷 u1 卷 ut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zz }twvt
t| 王道纯 1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 1 卷 u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ot|{u }tsus
us 刘灏 1 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 1 点校本 1 卷 ||1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ot|{| }uw|w
ut 肖步丹原著 1 庄兆祥重订 1 新增岭南采药录 1 上册 1 香
港 }新中医出版社 ot|xt }z
uu 徐子真 1 生草药实用撮要 1 香港 }新中医出版社 ot|xu }{
uv 朱棣 1 救荒本草 1 影印本 1 卷上 1 上海 }中华书局 ot|x| }
xt
uw 鲍山 1 野菜博录 1 四部丛刊本 1 卷中 1 上海 }商务印书
馆 ot|vy }vx
ux 徐光启 1 农政全书 1 校注本 1 下册 1 卷 w{1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ot|z| }twtu
uy 吴其浚 1 植物名实图考 1 排印本 1 卷 v1 上海 }商务印书
馆 ot|t| }u{x
uz 甘伟松 1 药用植物学 1 台北 }台湾国立中医药研究所 o
t|zz }xys
u{ 陈艺林 1 中国植物志 1 卷 zw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x }wv
u| 谢宗万 1 中药材品种论述 1 第 u版 1 中册 1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ot||w }vxt
vs 广东中草药选编小组 1 广东中草药 1 广州 }广东新华书
店 ot|y| }uzs
vt 谢宗万等 1 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ot||x }u{
t||x ) tu ) ut收稿
菟丝子炮制法简介
韦备泉 k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贵阳 xvsssvl
菟丝子煮制作饼法 o要把好煮制容器 !用水量 !火
候 !干燥 w个环节 ∀煮制容器以瓷器砂锅为佳 o忌用铁
器 ∀用水量以 tΒv为宜 o若水少易煮干 o达不到煮烂吐
丝要求 ~水多则煮的时间太长 o既浪费燃料 o且易煮焦
影响质量 ∀煮制火候为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煮 ∀
干燥工具以竹筛为好 o因竹筛有孔洞 o使饮片四面受热
均匀不易发霉 ∀
操作方法 }取菟丝子清水洗净置容器内 o以 tΒv清
水浸泡一昼夜 o同原汁倒入砂锅中 o武火煮沸后改用文
火慢煮 o不停搅拌翻动煮烂吐丝并成干粥样时离火 o加
tx h黄酒搅匀 o加盖闷 t小时 o摊入方瓷盘中候冷取出
切成 u ∗ v¦°方块 o每块相隔 t ∗ u¦°空隙摊放竹筛中 o
置 xs ε 温室烘干 ∀
t||y ) s{ ) vs收稿
#|{v#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z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