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陕西宝鸡地区野生地牯牛初步研究



全 文 :#研究简报#
陕西宝鸡地区野生地牯牛初步研究
郭瑞林
k第四军医大学 唐都医院 o陕西 西安 ztssv{ l
地牯牛为脉翅目蛟蜻蛉科中华东蚁蛉 Ευ2
ρολεον σινιχυσ k ‘¤√¤¶l的幼虫 o又名蚁狮 ∀以幼虫
全身入药 o有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等功效 ∀主要分布
于我国西北 !西南等省区 o陕西宝鸡地区是主要产地
之一 o因其尚未引起同道的注意 o故文献极少 ∀本品
最早记载见于唐#5本草拾遗6/名砂 子 !倒行狗子 !
睡虫0 ∀以后历代本草都有补充 ∀如5生草药性备
要6的/沙谷牛0 o5本草求原6的/沙牛0 o5陆川本草6
的/沙牛虫0 o5四川中草药志6的/地拱0等 ∀地牯牛
之名则最早见于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6 ∀
笔者从 t||s年起对陕西省宝鸡地区渭河以北
七县野生地牯牛的分布和生态进行调查 o现将有关
情况报告如下 ∀
1 形态特征
1 q1 幼虫 地牯牛为中华东蚁蛉 Ευρολεον σινιχυσ
k ‘¤√¤¶lk作者鉴定l的幼虫 o形似臭虫 o大者如绿
豆 o小者如大火柴头 o雄性腹部较小 o身瘦长 o雌性腹
部较大 o呈扁圆状 ∀早期全身为黑褐色 o随着长大而
变为浅褐色 ∀全身有横行黑褐色花纹 | ∗ tu 道 ∀
头胸较小 o头部有一对钳状颚 o两侧布满小刺 o口呈
横扁状 o咀嚼式 ∀胸部有足 v对 o前部 t对较短 o中
部及后部较长 ∀全身被黑褐色或浅褐色软毛 o这种
软毛为重要的触觉器官 ∀因倒退行走 o故民间俗称
倒退牛 ∀
1 q2 成虫 成虫学名中华东蚁蛉 Ευρολεον σινιχυσ
k ‘¤√¤¶lk作者鉴定l o体细长 o雄性腹小 o雌性腹略
大 o身长约 v ∗ w ¦° o呈浅褐色 o全身被绒毛 o尤以
尾部明显 o头部有大的复眼 t对 o色微绿 ∀头前部
有触角 t 对 o呈棒状 o黑色有光泽 o长约为翅的一
半 ∀口在触角的根部 o扁状 o适于咀嚼 ∀胸背部有翅
u对 o呈薄膜状透明 ∀翅脉为黑褐色网状 o飞行似蜻
蜓 o能在空中停留 ∀胸足 v对 o足前部内侧有小爪 ∀
≈收稿日期  usss2ts2vs
2 生物学特性
地牯牛生存于向阳 o背风的断崖 !墙根的细沙土
中 ∀它在细沙土中以身体倒行旋转做成 t个直径
约 v ¦°大的圆形漏斗状的窝 o如同陷井 o窝的大小
因身长而异 o平时静伏于里 o等待猎物来临 o当蚂蚁
及小昆虫 o误入窝中后 o它则迅速地用钳状颚将猎物
夹住拖入细土中吃掉 o然后 o又将漏斗状窝恢复原状
以等待下一个猎物 ∀
地牯牛的触觉器官对微小震动及声音非常敏
感 o笔者向其窝内及窝边抛入一小沙粒 o它的钳状颚
即伸出细土抓捕 o儿童在其窝边呼其名时 o它亦在窝
内做倒退旋转运动 ∀
地牯牛变为成虫的时间约在每年的立夏至立
秋 o生长成熟的地牯牛用口中的分泌物与细土粘合
做成 t个圆形的茧 o雄性茧略长 o雌性茧为卵圆形 o
约 t周后 o成虫从茧的一端破洞而出 ∀
成虫出茧后即行交尾 o产卵的时间多为晴天的
黄昏后 o以单只或十几只结群飞往有细沙土的断崖 !
墙根 ∀产卵方式似蜻蜓点水 o以尾部向细沙土面轻
点一下 o一只成虫可在一个地方连续做产卵飞行动
作 vs次以上 ∀
3 生态分布
地牯牛喜温畏寒 !喜光 !宜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
平原地带 o断崖向阳面的根部 !废弃院落向阳的墙
根 !废弃窑洞前部太阳可照射到的细土中等处 o是它
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而丘陵及山区昼夜温差较大的
地区的分布密度则明显减少 o幼虫的生长速度亦较
缓慢 ∀在平原的凤翔 !岐山和扶风三县 o地牯牛生长
最密集处每平方米有漏斗状窝可达 zs ∗ |x个 ~丘
陵地带的千阳和虢镇 o每平方米为 vu ∗ xy个 ~而西
部山区的麟游和陇县 o昼夜温差大 o不适宜地牯牛的
生长 o每平方米仅有 { ∗ t| 个 ∀通过对地牯牛的重
量对比分析 o可见平原地区个大 o色较浅 o平均每克
数量为 u{ ∗ vu个 ~丘陵地区每克的数量为 xs个左
#ttz#
第 uy卷第 ts期
usst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s
’¦·qousst
右 ~山区捕捉回的体小 o色为黑褐色 o每克数量为 ys
个以上 ∀在炮制加工时 o平原地区的产品有很浓的
蚕蛹煮熟后的那种特有的香味 o而山区的产品这种
气味则很淡薄 ∀
4 捕捉加工
4 q1 捕捉 捕捉时间以中秋前后较为合适 ∀捕
捉时以小竹签在漏斗窝内轻划一下 o地牯牛的触觉
非常敏感 o随小竹签的划动 o它即在窝内作倒退移
动 o这时看准移动的细土 o用竹签轻轻一挑 o地牯牛
即暴露于细土之外 o用摄子夹住收于广口瓶中 ∀
4 q2 加工 关于地牯牛的加工 o历代都未指明具
体的方法 o现代有/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0≈t  !/新瓦
焙干或鲜用0≈u  ∀这些方法显然不适用大批量的捕
捉及加工 ∀由于地牯牛生性凶悍 o捉入广口瓶后互
相撕咬残食 o所以捕捉后必须及时加工 ∀笔者经多
年探讨 o摸索了一套较为实用而简便的 tss ε 恒温
加工炮制方法 ∀
材料 }蜂窝煤火炉 t个 ows ¦°口径铁锅 t个 o
用白铁皮焊直径 vs ¦° o深 ts ¦°锣状盘 t个 ∀
操作 }铁锅内加满水 o烧开后将白铁盘漂于水
上 ~炉火必须使铁锅内的水温保持 tss ε o然后将
鲜地牯牛筛净 o均匀地撒入白铁盘 ot °¬±用竹筷搅
动 t次 o这样约 ys °¬±即可烤干 t盘 o每次可烤鲜
品 xss ªo烤干的标准 o能以在乳钵内研细为度 ∀这
种方法 o民工易于掌握 o不会发生因炮制加工而引起
的有效成分的损失及药源浪废 ∀
5 应用
5 q1 性味 历代记载不一 ∀唐#5本草拾遗6 / 有
毒0 ∀ 5陆川本草6/平 o淡0 ∀ 5四川中药志6 / 咸 !有
毒0 ∀也有0辛 !咸 !温 !有毒0≈t 和/咸 o凉 o有毒0≈u  ∀
笔者认为其性味应为咸 !凉 ∀
5 q2 治疗应用 唐以后历代都有发挥 o5生草药
性备要6/治瘰疬 o初起消散 o破溃后拔毒埋口0 ∀ 5本
草求原6/通窍利水 o治淋 o炒研同白糖汤下0 ∀ 5民间
常用草药汇编6 / 退疮管0 ∀ 5陆川本草6/ 治小儿风
痰 !痉挛 !砂淋 !敷疔疮0 ∀ 5四川中药志6/治徵块 o疟
母 !大便闭结不通 o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0等 ∀现代
应用则更为广泛≈t ou  ∀
5 q3 用量 关于用量 o历代记载不一 o多以个为
单位 o有 t次用 z个者 o多至 tt个 ∀现代有/内服 o
煎汤 os qx ∗ t钱或入散剂0≈u  ∀目前因毒理 !药代
实验尚未完成 o所以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 o成
人每次服 ws °ªo日 v次 o即可取得肯定的临床疗
效 o这一剂量经上百例患者服用后未发现副作用 ∀
5 q4 贮存 关于贮存 o历代均无明确记载 o笔者
认为 o地牯牛主要含动物蛋白 o容易发生霉变和虫
蚀 o以低温保存最为合适 o将烤干后的成品装入广口
瓶密封 o放入低温冰箱 o经 v ∗ x年未发生霉变现
象 ∀
6 小结
笔者经临床应用后认为 o地牯牛有强大而肯定
的消肿散结 o活血解毒作用 o对于肿瘤 o有形包块 o外
科创伤 o慢性感染的治疗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t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q全国中草药汇编 q下册 q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ot|z{ qw ouvx q
≈u  江苏新医学院 q中药大辞典 q上册 q上海 }科技出版社 ot|zz q
z o{ut q
≈责任编辑 袁桂京 
本刊已加入5中国学术期刊k光盘版l6和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k≤«¬±¤Œ±©²l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o来稿一
经刊用 o本刊即拥有其在上述及所有媒介再次发表的权利 o作者如不同意可作声明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
刊稿酬将在我刊刊用后一次性给付 o并赠样刊 t本 o单行页若干份 ∀
#utz#
第 uy卷第 ts期
usst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s
’¦·qou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