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 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年 7月 第 22卷 第 7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 2014, 22(7): 821−82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28)资助
** 通讯作者: 周卫军, E-mail: wjzh0108@163.com
向武, 研究方向为土地信息技术。E-mail: reltch@163.com
收稿日期: 2013−10−30 接受日期: 2014−04−14
DOI: 10.3724/SP.J.1011.2014.31068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
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向 武1 周卫军1** 肖彦资1 李 娟1 郭子川1 崔 宇2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 2. 湖南万源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长沙 410005)
摘 要 探寻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的联系与差异, 有助于二者可比衔接。采用叠置法划
分评价单元, 系统聚类法确定评价的定量指标, 特尔菲法筛选影响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
价指标权重, 模糊数学法建立各参评指标与评价级别的关系模型, 分别进行了湖南省衡东县县域耕地地力与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 采用 GIS 叠加分析法得到等别转移分布, 并对等别转移分布规律及原因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 衡东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前 5 个级别所占面积比例达 91.29%, 而耕地地力只有 74.37%, 总体上
耕地地力低于农用地自然质量 1个级别; 耕地地力和农用地自然质量高、中、低级别面积比例分别为 32∶42∶
26 和 33∶43∶24, 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规律; 耕地地力相应级别在水田和旱地的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差
异, 高等级(1、2、3 级)基本分布在水田, 而农用地自然质量比例比较稳定; 两种评价结果的等别转移量能清
楚地显示二者对应地块级别的差异程度及空间分布, 呈平地区>丘岗区>山地区的变化规律。评价对象的不同
及布点采样的差异导致同一图斑上的评价结果出现一定差异, 评价指标及权重的差异是二者评价结果差异的
主要原因。
关键词 耕地地力 农用地自然质量 县域 等别面积 等别转移 衡东县
中图分类号: F301.2; S1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4)07-0821-07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XIANG Wu1, ZHOU Weijun1, XIAO Yanzi1, LI Juan1, GUO Zichuan1, CUI Yu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Hunan Wanyuan Assessment Advisory Co., Ltd., Changsha 410005, China)
Abstract From comparisons and connections, th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land productivity classes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were explored at county scale in this paper.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s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in Hengdong County we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 by dividing evaluation units with overlay methods,
determining quantitative indexes with system cluster analysis, choosing qualitative indicators affecting assessment results with
Delphi, computing evaluation factor weights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stablishing relational models between
indicators and grades with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The grade transition distribution was recorded using GIS overlay
analysis and the regularities and reasons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 was one degree
lower than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 in Hengdong County.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of the first five grades of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was 91.29%, but only 74.37% for farmland productivity. The ratio of the area of high, medium and low grade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was 32︰42︰26, but 33︰43︰24 for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proportion
of area was respectively greater for medium grade field than for high and low grades fields. In terms of percent distribu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addy field and dry land in farmland productivity, higher grades (1, 2 and 3)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ddy fields. Even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grades was noted in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
82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transition percent between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s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clearly showed the extent of dif-
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orresponding grades fields. The distribution order of transition percent was plain areas >
hilly areas > mountainous areas.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weights we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evaluation method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bjects and sample points also induced some differ-
ences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similar blocks in the two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Farmland productivity;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County scale; Area of grade; Grade transition; Hengdong County
(Received Oct. 30, 2013; accepted Apr. 14, 2014)
我国目前对农用地的评价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
和农用地分等,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
评估耕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 主要揭示
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产力, 其实质是对耕地
生产力高低的鉴定[1]。而后者是以构成土地质量稳
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差异综
合评定, 并划分等别的工作[2]。二者在评价单元的划
分、指标的选取、评价的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 但
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的
研究却少见发表[3−5]。因此, 本文以湖南省衡东县为
例, 通过对两评价结果的差异比较, 探索其空间分
布规律, 分析差异的原因, 为两个项目成果的互检
与转化以及统一可比提供理论依据, 将有助于全面
了解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的联系与
差异, 对于耕地保护、土地流转、粮食安全等重大
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衡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 湘江中游, 东径
112°2′~113°17′, 北纬 26°27′~27°27′, 南北长 72.9 km,
东西宽 53.6 km, 总面积 1 926 km2。属丘陵地区, 地
形起伏交错, 整个地势是东南部高, 西北部低。母质母
岩甚多, 主要是板页岩、紫色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
其次为花岗岩、石灰岩、砂岩、近代河流冲积物。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严寒期
短, 暑热期长, 日照充足, 降水充沛。年均气温17.9 ℃,
霜期平均为 74 d, 降水量为 1 200~1 400 mm, 全年平
均日照时间达 1 700 h以上, 相对湿度 77%。自然植被
以针叶林为主, 并有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杂, 人工植物
多以经济林为主, 包括油茶、油桐、茶叶、果木等。
1.2 数据来源
1.2.1 耕地地力数据
耕地地力数据来源于 2010 年衡东县耕地地力
评价工作, 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采
用第 2次土壤普查所编撰的土壤志、研究区 2007—
2010 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采集的 5 891
个样点数据(包括采样点坐标、基本情况、土壤农化
分析数据); 空间数据包括 1︰50 000 地形图、土壤
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类型图和行政区划图。
1.2.2 农用地分等数据
农用地分等数据来源于 2012 年衡东县耕地质
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 基础资料主要来自衡东
县 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图件、数据
库、文本等)、湖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1∶5万图件、
文本、数据库、测算表格等)、基本农田建设资料(包
括灌溉条件如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
耕作便利程度、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地形图、
地质资料等基础地理数据资料)。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为了对衡东县耕地地力级别与农用地自然质量
等别的分布差异做深入分析, 首先需得到各自的评
价结果, 本研究采用叠置划分法划分评价单元, 采
用系统聚类法确定评价的定量指标, 采用特尔菲法
筛选影响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
定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各参评指标
与评价级别的关系模型。由于两个评价单元图在精
度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能更好地对比分析二者的差
异, 采用 GIS 叠加分析法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
用地分等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通过对公共部分
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相关分析法, 实现本文的
研究目的, 具体数据处理流程见图 1。
2.2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都
采用叠置法, 即将土壤图、行政区图、土地利用现
状图进行空间叠加, 依据制图精度, 合并碎小图斑,
删除面积小于 10 000 m2图斑, 分别得到 19 459个、
17 904个单元图斑。
评价指标是指参与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
的各个属性, 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主导因素原
则、稳定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敏感性原则, 通过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采用系统聚类法和特尔菲法最
终确定了各自的评价指标[6], 分别见表 1、表 2。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
分析法(AHP)是在定性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量
第 7期 向 武等: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823



图 1 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流程图
Fig. 1 Flow chart of grad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evalu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表 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Table 1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评价指标
Valuation indicator
地形部位
Topographic position
障碍因素
Obstacle factors
质地
Texture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有效磷
Available phosphorus
权重 Weight 0.17 0.13 0.07 0.06 0.05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icator
缓效钾
Slowly available potassium
剖面构型
Profile construct
耕层厚度
Tillage depth
排水能力
Drainage capacity
灌溉能力
Irrigation potential
权重 Weight 0.06 0.09 0.11 0.11 0.16
地形部位以地貌类型为基础划分, 能反映土属和土种的分布; 障碍因素是指土壤本身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质地采用
野外手测法确定; 剖面构型采用第 2 次土壤普查的数据; 排水能力分为保排、能排、可排(将来可发展)、渍涝(不具备条件或不具备排涝)、不
需。Topographic position is divided by geomorphic type to reveal distribution of soil genus and soil species. Obstacle factors are the soil factors
harmful for crop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ex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field hand measurement method. Profile construct is determined by the Second
Soil Census data. Drainage capacity is divided into five-level: guaranteed, able, may (in the future may develop), waterlogging (do not have the con-
dition or does not have drainage), no.
表 2 不同类型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指标及其权重
Table 2 Natural quality gradation factors and weigh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farmland

地形坡度
Terrain
slope
地表岩石露头度
Outcrop degree
of surface rock
有效土层厚度
Effective thickness
of soil layer
表层土壤质地
Surface
soil texture
土壤有机质含量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土壤 pH
Soil pH
灌溉保证率
Irrigation
level
旱地 Dry land
沿河平地区 Flat area along river 0 0 0.20 0.21 0.30 0.12 0.17
低山丘岗区 Low hilly area 0.12 0.08 0.23 0.16 0.20 0.08 0.13
山地区 Mountain area 0.15 0.09 0.25 0.15 0.16 0.10 0.10
水田 Paddy field

障碍层深度
Obstacle
depth
剖面构型
Profile
construct
质地
Texture
土壤有机质含量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土壤 pH
Soil pH
灌溉保证率
Irrigation
level
排水条件
Drainage
condition
沿河平地区 Flat area along river 0.07 0.07 0.23 0.25 0.10 0.15 0.13
低山丘岗区 Low hilly area 0.05 0.05 0.25 0.26 0.08 0.18 0.13
山地区 Mountain area 0.10 0.06 0.21 0.26 0.11 0.20 0.06
地形坡度用罗盘实地量测, 只进行旱地坡度分级; 地表岩石露头度是指基岩出露地面占地面的百分比; 障碍层深度为障碍层距地表的距
离; 灌溉保证率分为充分满足、基本满足、一般满足、无灌溉条件。Terrain slope is measured with a compass, but only measured the dry land.
Outcrop degree of surface rock is the percentage of bedrock outcropped to the ground. Obstacle depth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Irriga-
tion level is divided into four-level: fully, basic satisfaction, general, without irrigation condition.
82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
可将人们的经验思维数量化, 用意检测决策者判断
的一致性, 有利于实现定量化评价[7]。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相关规程[8]的规定,
结合衡东县气候、光温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 采
用特尔菲法, 并经过衡东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
分等技术指导组专家的论证, 最终确定衡东县耕地
地力评价与农用地分等的指标及其权重, 分别见表
1、表 2。
2.5 评价级别的计算
2.5.1 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耕地地力评价中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评价指
标与耕地地力之间的关系模型, 共得到直线型、二
次抛物型、戒上型、戒下型 4种类型的隶属函数, 根
据隶属函数计算各参评指标的单因素评价分值[9]。
利用累加模型计算耕地综合指数(IFI):
( )i iIFI F C= ×∑ (1)
式中: IFI(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代表耕地地力综
合指数, iF 表示第 i 个指标隶属度, iC 表示第 i 个指
标的权重。根据计算出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采用累
积频率曲线法确定衡东县耕地地力等级。
2.5.2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评价
农用地分等中采用加权平均法, 计算各单元各
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2]:
( )1= /100mLij k ijkkC W f= ×∑ (2)
式中: LijC 为第 i个分等单元第 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
地自然质量分, Wk为第 k个分等指标的权重, fijk为第
i个分等单元内第 j种指定作物第 k个分等指标的质
量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模型为:
ij tj Lij j i ijR C R Rα β= × × = ∑ (3)
式中: tjα 为第 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采用农
用地分等定级国家技术指导组统一下达的标准指
数), LijC 为第 i个分等单元内第 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
地自然质量分, jβ 为第 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由衡
东县指定作物的单产与基准作物相比得到), Rij为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以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综合指数分布图为依据, 选择累
积曲线分级法进行自然质量等的划分, 根据曲线斜
率的拐点确定等级的数目。
2.6 评价结果的空间叠加
为了更科学、直观地对耕地地力级别和农用地
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进行对比, 本研究采用空间叠
加分析法, 在 ArcGIS 9.3 中对两个评价结果进行相
交分析, 得到衡东县对比单元图, 利用属性字段计
算工具计算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差值
(即下文的等别转移量), 将等别差值分为 3个区间(0
到 2级、3到 4级、5到 6级), 并对其符号化, 可以
较直观地显示出等别差异的分布。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及
其差异
根据耕地地力与农用地分等技术流程, 分别得
到了各自的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 如图 2。为了便于
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
的倒序作为比较对象, 这样保证了两个等级数目和
序列一致, 具体评价结果见表 3、表 4。
对比分析各自评价结果发现, 农用地自然质量
的前 5 个级别所占面积比例达 91.29%, 而耕地地力
只有 74.37%, 总体上耕地地力级别低于农用地自然
质量 1个级别。耕地地力中将 1、2级划为高产田, 3、
4、5 级为中产田, 6、7 级为低产田, 其面积比例为
32︰42︰26; 农用地中 1、2等为高等, 3、4为中等,
5、6、7为低等, 面积比例为 33︰43︰24, 都呈两头
小, 中间大的趋势, 符合自然分布规律。耕地地力划
分结果表明, 1、2级全部分布在水田中; 而农用地自
然质量分等结果表明, 1、2 等级分布在旱地中的面
积比例分别达 14.02%、17.78%, 可见耕地地力级别
低的地块并不代表农用地自然等别低。耕地地力相
应级别在水田和旱地的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差异, 地
力高的基本分布在水田; 而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在
水田和旱地的分布比例比较稳定, 没有明显起伏。
3.2 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转移空间分
布分析
图 3 为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对应地块级
别的差异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 转移量主要集中
在 0~2 级, 反映了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了研
究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与耕地地力级别在空间上的分
布差异, 根据农用地的 3 个地貌类型(山地区、丘岗
区、平地区)分别统计了等别转移量的面积比例, 如
图 4。从等别转移量的面积分布来看, 总体上, 3 个
地貌类型区的等别转移量都集中在 0 级附近, 呈两
头小、中间大的趋势: 山地区,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
与耕地地力等级差值主要为−1~1 级, 其面积比例达
到 46.74%, 其中差值为 0 级与 1 级面积分别为
17.59%、29.15%; 丘岗区的等别转移量主要分布在
−2~2级, 其面积比例达到 66.74%; 平地区的等别转
移量主要分布在−3~2级, 其面积比例达到 87.09%。
第 7期 向 武等: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825



图 2 衡东县耕地地力等级(a)及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b)分布图
Fig. 2 Distribution map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s (a)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b) of Hengdong County
表 3 衡东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
Table 3 Evaluation result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s in Hengdong County
水田 Paddy field 旱地 Dry land
综合评价指数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地力等级
Productivity
grades
面积
Area
(hm2)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total farm-
land area (%)
面积
Area
(hm2)
占水田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paddy field area
(%)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farmland (%)
面积
Area
(hm2)
占旱地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dry
land area (%)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farmland area (%)
≥0.90 1 6 035.78 14.43 6 035.78 18.01 100.00 0.00 0.00 0.00
0.85~0.90 2 7 397.20 17.68 7 397.20 22.07 100.00 0.00 0.00 0.00
0.80~0.85 3 4 001.00 9.56 3 934.67 11.74 98.34 66.33 0.80 1.66
0.75~0.80 4 5 819.18 13.91 4 743.44 14.15 81.51 1 075.74 12.91 18.49
0.70~0.75 5 7 862.00 18.79 6 053.78 18.07 77.00 1 808.23 21.70 23.00
0.65~0.70 6 9 927.55 23.73 4 719.41 14.08 47.54 5 208.15 62.52 52.46
<0.65 7 799.02 1.91 626.53 1.87 78.41 172.49 2.07 21.59
总计 Total 41 841.73 100.00 3 3510.80 100.00 80.09 8 330.93 100.00 19.91
表 4 衡东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
Table 4 Gradation results of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in Hengdong County
水田 Paddy field 旱地 Dry land
综合评价
指数
Composite eval-
uation index
自然质量等级
Natural quality
grades
面积
Area
(hm2)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total farm-
land area (%)
面积
Area
(hm2)
占水田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paddy field
area (%)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farmland (%)
面积
Area
(hm2)
占旱地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dry
land area (%)
占耕地总
面积比例
Proportion to
farmland area
(%)
≥4404 1 286.55 0.68 246.37 0.74 85.98 40.18 0.48 14.02
4 002~4 390 2 13 562.50 32.41 11 151.06 33.28 82.22 2 411.44 28.95 17.78
3 600~3 988 3 13 822.50 33.04 11 132.92 33.22 80.54 2 689.58 32.28 19.46
3 209~3 593 4 4 033.24 9.64 3 020.87 9.01 74.90 1 012.37 12.15 25.10
2 802~3 176 5 6 494.77 15.52 5 020.58 14.98 77.30 1 474.19 17.70 22.70
2 424~2 798 6 3 471.43 8.30 2 816.25 8.40 81.13 655.18 7.86 18.87
<2 399 7 170.75 0.41 122.76 0.37 71.90 47.99 0.58 28.10
总计 Total 41 841.73 100.00 33 510.80 100.00 80.09 8 330.93 100.00 19.91
82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图 3 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转移分布图
Fig. 3 Transition distribution map between farmland produc-
tivity grades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图 4 山地(a)、丘岗(b)和平地(c)地貌区等别转移比例图
Fig. 4 Transition percent between farmland productivity
grades and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grades in mountain areas
(a), low hilly areas (b) and flat areas along river (c)
从等别转移量的地貌类型来看, 不同地貌间差异亦
比较明显, 总体分布上呈现出: 平地区>丘岗区>山
地区。
3.3 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差异原因分析
在评价单元的划分上, 虽然二者都采用了叠置
划分法, 但是由于耕地地力评价提取的耕地类型为
水田和旱地, 而农用地还包括少部分的园地, 因此
叠加后的单元图的数量和面积存在不一致, 为了统
一评价单元, 采用了相交分析, 导致等别差异在图
斑数量上的增加;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一般采用因
素法, 自然质量分按照各个因素采用指数和法, 土
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数据以行政村为单位,
以每村 6个样点(水田与旱土按优、中、劣各取 1个
样点)的精度进行, 从而每个村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
差异不明显; 而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土壤类型布点
采样, 同一村中样点属性各异, 评价后同一个村的
地力级别呈多样化, 造成与相应地块农用地自然质
量等差异较大。
从表 1 和表 2 可以发现, 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
地自然质量分等指标及权重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地
力评价为 10个指标, 权重的计算采用湖南省 4大区
域(湘东/中区、湘南区、湘西南区、湘北洞庭湖区)
的湘南区域专家打分值, 在衡东县域内一个指标 1
个权重, 权重排在前 3 的指标为地形部位、灌溉能
力、障碍因素。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选取了 7 个
指标, 且水田、旱地的指标不完全相同, 不同地貌类
型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且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
自然质量分等存在相同指标却不同权重, 如质地、
有机质、灌溉能力, 存在名称上相似, 实质上相差甚
远的指标, 如障碍因素与障碍层深度、地形部位与
地形坡度。此外, 耕地地力评价考虑了土壤速效养
分指标, 对培肥地力、作物配方施肥有实际作用, 而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选择的是相对稳定指标, 评价
的是气候潜力下耕地的生产能力, 代表的是耕地产
能。以上差异最终导致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的分布
在水田、旱地以及地貌上分布较均匀, 而耕地地力
级别则呈现出明显差异, 二者评价级别面积与分布
不一致。
4 结论
本文对研究区分别进行了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
然质量等级划分, 着重研究了耕地地力级别与农用
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通过对
比分析发现, 在总体上, 二者的面积比例都呈现出
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规律; 耕地地力级别低于农
用地自然质量 1 个级别; 耕地地力相应级别在水田
第 7期 向 武等: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827


和旱地的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差异, 地力高的基本分
布在水田, 而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在水田和旱地的
分布比例比较稳定, 没有明显起伏; 通过叠加分析,
能够清楚地显示二者对应地块级别的差异程度及空
间分布, 两种评价方法的等别转移量在不同地貌间
存在一定分布规律: 平地区>丘岗区>山地区; 评价
对象的不同及布点采样的差异导致同一图斑上的评
价结果出现一定差异; 评价指标及权重的差异是二
者评价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 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县域耕地地
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评价过程、结果分布的
联系与差异, 对二者结果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
于对二者划分结果进行互检, 对两个项目的衔接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且能为耕地保护、土地流转、国土
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但本文只对研究区域的耕地地力
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
得出的规律具有局限性, 对于两者评价结果的衔接
以及分布差异原因的定量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鲁明星 , 贺立源 , 吴礼树 .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6, 15(4): 866–871
Lu M X, He L Y, Wu L S.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A review[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4): 866–8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
200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gulations of Farmland Grading (TD/T1004–
2003)[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
[3] Andrews S S, Flora C B, Mitchell J P, et al. Grower’s percep-
tions and acceptance of soil quality indices[J]. Geoderma,
2003, 114(3/4): 187–213
[4] Marzaioli R, D’Ascoli R, De Pascale R A, et al. Soil quality
in a Mediterranean area of Southern Italy as related to differ-
ent land use types[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0, 44(3):
205–212
[5] 王良杰, 赵玉国, 郭敏, 等. 基于 GIS与模糊数学的县级耕
地地力质量评价研究[J]. 土壤, 2010, 42(1): 131–135
Wang L J, Zhao Y G, Guo M, et al. Evalu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GIS and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at
county level[J]. Soils, 2010, 42(1): 131–135
[6] 聂艳, 周勇, 朱海燕. 基于 GIS 和 PSR 模型的农用地资源
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2): 92–96
Nie Y, Zhou Y, Zhu H Y. Research on crop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and PSR model[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18(2): 92–9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
术规程[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National Land Productivity In-
vestig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M].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8
[8] 于婧, 周勇, 周清波, 等. 基于 GIS和模糊数学方法的多方
案下农用土地多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5, 21(增
刊 1): 183–187
Yu J, Zhou Y, Zhou Q B, et 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based on GIS and fuzzy mathematic
method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5, 21(suppl.1): 183–187
[9] 徐丹 . 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河南省开
封县为例[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Xu D. Research on theory and methods applied in evaluation
of land productivity at county level: A case study in Kaifeng
County[D]. Zhengzho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