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and mode desig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年 5月 第 22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4, 22(5): 618−626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11B02)、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cstc2013jccxB0015)和西南大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博
士点建设项目资助
** 通讯作者: 廖和平, 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统计、国土开发与规划研究。E-mail: 2443661163@qq.com
庄伟, 主要从事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整治规划研究。E-mail: 772540360@qq.com
收稿日期: 2013−10−30 接受日期: 2014−03−12
DOI: 10.3724/SP.J.1011.2014.31061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庄 伟 1 廖和平 1,2** 潘 卓 3 李 靖 1 陈 娜 1 李 涛 1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2. 西南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 重庆 400715;
3. 西南大学人事处 重庆 400715)
摘 要 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 依据居住场势理论, 探索一种集理论关
联、功能指向、效用分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方法, 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
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方法借鉴, 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为例进行了农村建设
用地整治分区与整治模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可划分为 4种整治类型区, 其中Ⅰ类区适宜采用生态移
民涵养式整治模式, Ⅱ类区采用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 Ⅲ类区采用新型农村社区化整治模式, Ⅳ类区采
用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计算得到的白市驿镇各村居住场势分量呈现地域性特征: 生产分量地域特征最
为明显, 由建制镇周围向较远区域递减, 近郊型行政村生产分量值(Nip)高于中心和远郊型行政村; 生活分量
值(Nil)分布特征与其基本相同; 生态分量值(Nie)较高区域集中在远郊森林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通过与
各行政村自然、社会经济本底情况的验证比对, 白市驿镇整治分区结果符合区域实际特征。因此, 本研究认为
区域内居住场势差异是影响农户自主迁徙的客观推动力,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
可以体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区域特征与功能指向, 为整治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居住场势 农村建设用地 整治分区 整治模式 白市驿镇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4)05-0618-09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and mode desig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ZHUANG Wei1, LIAO Heping1,2, PAN Zhuo3, LI Jing1, CHEN Na1, LI Tao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3. Personnel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olid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ordinating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nnovative platform for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onsolid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only emphasizes the consolidation of inefficient, unreasonably used and,
unused lands and damaged lands, ignoring the influence of “humans” on land use. Humans easily subject land to utilization which do
no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s reflected in the spatiotemporal pertinence. The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includes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productive and manpower resources. The theory analyzes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scientificity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perspectives, which to some degree, solves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function orientations easily ignored in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on sub-region
consolidation. Thus according to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this research explored a new method of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and mode desig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integrating the theory correlation, function pointing and utility analysi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judgment matrix, living 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taxonomy in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This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new rounds of consolidation and planning of lands and offers methods and references for
implementing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and model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s using
第 5期 庄 伟等: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619


Baishiyi Town of Jiulongpo Region in Chongqing City as a cas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y area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terrains. Area Ⅰ mainly included Qinghe, Zhenwu and Sanduo Villages which adopted the consolid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self-restraint. Area Ⅱ mainly included Hailong, Moujia, Taici and Jiuli Villages which adopted the
consolidation mode of a new typ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rea Ⅲ mainly included Gaofeng Village which adopted the
consolidation mode of new rural community. Then Area Ⅳ included the other villages which adopted the consolid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compress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s, the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component of villages in Bailongyi
Town show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component was the most obvious and it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from suburb villages around town to outer suburb village. The production component of suburb villag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re and outer suburb villag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component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production component. High ecological component was distribu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intensive forests and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uburban regions. Through ver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natural with socioeconomic situ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the results of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in Baishiyi Town practically conformed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wa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of different regions was the objective driving force influencing the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farmers. The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and mode design guided by the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embodi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guidance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rovided relevant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land consolida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theory;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Consolidation mode; Bai-
shiyi Town
(Received Oct. 30, 2013; accepted Mar. 12, 201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是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村
庄规划建设要求, 采取工程技术、土地产权调整等
措施, 对农村居民点及农村所属特殊用地、工矿用
地等进行拆迁、重建、更新。其核心是优化农村建
设用地布局, 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重点是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是协调耕地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平台, 是土地整治规划
的关键步骤, 也是合理设计土地整治模式与高效开
展土地整治活动的必要前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利国
利民, 但目前却存在两方面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1]:
一方面,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思路较为僵化, 即过多
的强调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与其利用方式的改变, 而
忽略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过程中农户居住空间的效
用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 现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中
的规划分区方法缺乏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整治模
式的设计难以体现时空针对性。
目前, 国内学者围绕农村建设用地分布规律、
整治潜力评价、整治适宜性评估、整治效益评价等
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但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
与模式设计研究相对薄弱[2−3]。当前关于农村建设用
地整治分区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思路: (1)依据区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自然条件进行主观
分区[4−5]; (2)依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或适宜性评
价结果进行整治分区, 其实质是进行区域农村建设
用地整治时序安排, 而未能全面体现农村建设用地
整治的区域特征与功能指向[6−9]。由于现行农村建设
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方法的理论依据不足、角
度较为单一、与整治模式设计之间缺乏密切关联、
缺乏微观层面整治区居住空间效用分析等问题, 因
此, 亟需探索一种集理论关联、功能指向、效用分
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方法, 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科学性和
区域整治特色。
居住场势由资源场、城市生态场势、生态位等
理论[10−11]衍生而来, 诠释了农户自主迁徙本质特征,
揭示了农户居住空间功能指向, 将其应用于农村建
设用地整治分区研究中, 不仅可弥补农村建设用地
整治分区方法的理论缺陷, 其评价方法与结果可为
整治分区提供前提准备。因此, 本研究以农村建设
用地多功能评价为先导, 通过对评价单元居住场势
的度量, 寻求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居住场势、整治分
区和模式设计的联动方法, 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
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
方法借鉴。
1 居住场势及其度量
1.1 居住场势概念界定
场、电位、势能等概念被学者广泛应用到地理
学研究中[12]。董瑜和谢高地[10]认为资源势差是资源
流动内在本质, 资源场力是推动资源流动的根本力
量; 倪九派、潘卓等[11,13]采用土地利用生态位较好
地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系统中所处地位
以及占用新生境的能力; 曹嵘等[14]认为城市生态场
势指城市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活动的适宜度, 反映了
6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城市功能、地位和环境优劣势。由于内部结构和外
部环境不同, 不同农村建设用地的功能及“场势”不
尽相同, 农户倾向于从低场势区向高场势区进行自
发迁移[15]。但这种由场势差造成的人类活动一直缺
乏深入系统研究。
李君等[15]最早提出“居住场势”, 认为农户搬迁
是自主区位选择行为, “场”是农户活动所依附的空
间形式, “势”是对场的度量, 但没对“居住场势”进行
清晰界定。本研究认为, 居住空间是一个集生产、
生活和生态多维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从空间角度
看, 居住场指一定区域内不同居住单元的生产、生
活和生态功能对农户引力的梯度递减范围; 从力学
角度分析, 居住势指某个居住单元的生产、生活和
生态因素的适宜性功能强度, 反映了居住空间动态
变化的力学趋势和多维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 可以将居住场势内涵界定为: 居住
主体在客观上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居住单元的多种
维度功能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 所反映的各居住
单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处位序、优势功能及其吸
引力。居住场势内涵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某一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单元的居住势可以用
该利用单元居住场的绝对量值与区域总量值之比表
示, 而居住场的绝对量值可以用农村建设用地功能
指数衡量;
(2)不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单元居住场之间势能
差是推动农户自由流动的根本动因, 空间上表现为
人的扩散与集聚;
(3)对某一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单元而言, 其居住
场势并非一成不变, 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
等因素之间存在最优比和最大容量, 随着资源数量
和类型的时空变化, 其居住场势也随之发生变化。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适宜
性单纯强调对低效、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
建设活动和自然灾毁地进行整治, 容易忽略土地使
用主体“人”的作用与影响, 而居住场势理论则兼容
了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主客观因素 ,
可以从多维度、多视角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适
宜性和科学性。
1.2 居住场势度量方法
由居住场势基本原理可知, 某一农村建设用地
利用单元居住场势即为该利用单元居住场的绝对量
值(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与区域总量值之比:
1
n
i i i
i
N FU FU
=
= ∑ (1)
式中, Ni表示 i村居住场势, FUi为 i村农村建设用地
综合功能指数值, n为区域内待评价行政村数量。评
价单元居住场势生产分量可以表示为该评价单元生
产维度绝对量值与该维度区域总量值之比, 即:
1
n
ip i i
i
N PFU PFU
=
= ∑ (2)
式中, Nip表示 i村居住场势生产分量, PFUi为 i村农
村建设用地生产功能指数值。同理可得评价单元居
住场势生活(Nil)、生态(Nie)分量。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依据居住场势基本原理可知, 由于农户向居住
势较高地区流动意愿强烈, 假设开展土地整治活动
时充分尊重农户迁移规律, 科学引导农户向高场势
区流动, 保障农户享有各项权利, 则会提高农村建
设用地整治效率和质量。因此, 在居住场势理论指
导下, 构建基于农户迁移规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分区方法, 并设计相应整治模式, 建立农村建设用
地居住场势、整治分区和整治模式的联动方法。具
体思路如下:
(1)计算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是居住场势度量
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因此, 应首先构建农村建设用
地功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根据各功能指数评价指标实测值对样本区农
村建设用地综合功能指数和各维度分项功能指数进
行评价, 并根据不同类型功能指数绝对量值和区域
总量值测算出评价单元居住势以及评价单元在区域
内所处位序;
(3)通过对比各评价单元居住势、位序和势差 ,
得到农户自主迁移规律, 进而得到区域内的人口高
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 依据整治分区决策规则划
分整治类型区;
(4)综合分析各种整治类型区特征, 并进行农村
建设用地整治模式设计。
2.2 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评价
2.2.1 评价因子选取与体系构建
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指农村建设用地给予居
住主体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居住主体即为农户、商
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和生态 3方面。以“生
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文明”为目标, 参考其他学
者研究, 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6−19], 再遵循综合
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最终选取“地均生态服
务价值”等 16 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并且通过判断
矩阵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表 1)。三大指数内涵及指
标因子选取依据如下:
第 5期 庄 伟等: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621


表 1 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目标层
Target layer
指标层
Index layer
指标方向性
Index
directivity
权重
Weight
指标解释
Index explanation
计算方法
Calculation method
流转率
Circulation rate + 0.052
宅基地资产功能
Capital func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宅基地流转面积/宅基地总面积
Homestead circulation area/homestead
total area
流转单位面积收入
Circulation income per unit
area
+ 0.068
宅基地资产功能
Capital func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宅基地流转收益/流转总面积
Homestead circulation income/total
circulation area
地均从业人口
Employed population per unit
area
+ 0.080
人力投入强度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intensity
从业人口/土地总面积
Employed population/land total area
企业用地规模
Enterprise scale
+ 0.100 产业结构效益
Industrial structure benefit
工商企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Business land area/land total area
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er
unit area
+ 0.060 资本投入强度
Capital investment intensity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土地总面积
Fixed assets investment/land total area
生产功能指数
Production
functional
utility
(PFU)
地均粮食产值
Grain output per unit area
+ 0.040 生产活动效益
Benefits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粮食总产量/土地总面积
Total grain yield/land total area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 0.056 土地集约水平
Land intensive level
总人口数/土地总面积
Total population/land total area
农村居民点规模
Scal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 0.063 居住空间发展状况
Living space development situation
农村居民点面积/土地总面积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rea/land total
area
服务设施用地比
Proportion of land service
facilities
+ 0.084 配套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upporting services
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Service facilities land area/land total
area
交通通达度
Traffic accessibility
+ 0.091 出行质量 Quality of travel —
生活功能指数
Living
functional
utility
(LFU)
与城镇中心距离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own
+ 0.056 出行质量
Quality of travel

地均生态服务价值
L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 0.075 生态健康总体状况
Overall status of ecology

坡度等级
Slope rating − 0.025 居住地质适宜度 Geological suitability of residence
大于 25°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Land area (slope greater than 25°)/land
total area
地质灾害等级
Geological disaster grade − 0.040
居住地质适宜度
Geological suitability of residence
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土地总面积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land
total area
绿地面积比
Proportion of green area
+ 0.055 居住环境适宜度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living
园、林、草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Area of park, forest, pasture/land total area
农村建设
用地综合
功能指数
Comprehen
sive
functional
utility of
rural
constructio
n land (FU)
生态功能指数
Ecological
functional
utility
(EFU)
水源供给能力
Water supply capacity
+ 0.055
居住资源支持状况
Resources support condition for
residence
水域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Area of water/land total area

(1)生产功能指数主要体现在宅基地资产作用
及农村建设用地中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生产活动强
度和效益。因此, 应选取流转率、流转单位面积收
入、地均从业人口、工商企业用地规模、地均固定
资产投资、地均粮食产值 6项作为评价指标;
(2)生活功能指数反映了农户生活环境、配套服
务、出行质量。因此, 选取人口密度、农村建设用
地规模、服务设施用地比、交通通达度、与城镇中
心距离 5项指标进行评价;
(3)生态功能指数则集中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于农
村建设用地的支持与限制、居住适宜度以及生态服
务价值。因此, 选取地均生态服务价值、坡度等级、
地质灾害等级、绿地面积比、水源供给能力等 5 项
指标进行评价。地均生态服务价值是一项综合指标,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交通便捷是土地整治重要目标, 也是关键民生
工程。交通通达度可以反映交通便捷程度以及农村
建设用地生活功能, 计算方法如下:
i ijA a=∑ (3)
式中, Ai为 i村交通通达度, aij为 i村到 j村最短距离,
ija∑ 为 i村到其他所有村最短距离之和。利用土地
利用变更数据, 应用 ArcGIS软件平台可以实现指标
值计算。
地均生态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功
能的量化指标[20], 主要包括气候调节、气体调节、
水源涵养等 9 种功能, 可整体上反映生态系统健康
状况。计算方法如下:
( )i i ij iB C R C= ×∑ ∑ ∑ (4)
式中, Ci表示第 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Rij为单位面
积第 i 类土地类型的第 j 类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
参照邓伟等[21]的成果计算。
62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2.2.2 计算步骤
(1)数据标准化: 评价区域内部各行政村与各评
价指标相对应的值均为实测值、统计数据或者专家、
农户打分数据, 存在量纲影响。为消除量纲影响, 采
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ij ij j j jX X Min Max Min′ = − − (5)
式中, ijX ′ 表示行政村 i第 j项指标标准化值, Xij表示
第 i个行政村第 j项指标实际值, Maxj和 Minj分别表
示所有待研究村中该项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
(2)计算行政村 i农村建设用地综合功能指数 FU:
16
1 16
i ij j
j
FU X W′= ×∑
≤ ≤
(6)
式中, Wj代表指标权重。同理, 可以算出第 i个行政
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指数。
2.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
在假定封闭研究区内, 农户向居住势较高地区
流动意愿强烈, 依据农村建设用地功能指数评价和
居住场势度量结果划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类型 ,
方法如下:
(1)评价单元居住场势分量值等级划分。利用三
分法进行等级划分, 首先将所有评价单元生产分量
对应值从大到小排序, 选取总数 1/3 数据区间作为
高值区间, 将剩余 2/3 数据等距划分为中值区间和
低值区间。然后依据同样方法确定生活、生态分量
的高、中、低值区间。
(2)划定 3种类型分区(生产条件分区、生活条件
分区、生态条件分区), 并确定每种类型分区中高度
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生产分量高的
地区生产配套设施相对完善 , 适宜进行规模化生
产、园区化发展; 生活分量高的地区医疗等基础服
务较完善, 村民管理机构服务能力较强, 社区化管
理条件基本形成; 生态分量高的地区环境宜人, 水
质较好、森林覆盖率高。理想状态下, 农户会向高
值区迁移造成人口增长形成高度适宜区, 相应地低
值区空心化发展形成低度适宜区。因此, 可以建立 3
种类型分量(生产分量、生活分量和生态分量)高、中、
低等级区域与 3种类型分区(生产分区、生活分区和
生态分区)中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低度适宜区
的一一对应关系。
(3)依据人口移动趋势及各类型分区特征划定整
治分区(表 2)。首先,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不适宜进行
人口集聚, 因此将所有生态低度适宜区划定为Ⅰ类
整治区; 然后, 生产高度适宜区具有进行农业和工
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 以生产条件分区为基
础, 选取生产高度适宜区作为备选区, 剔除生态低
度适宜区后剩余区域作为Ⅱ类整治区; 同理, 以生
活条件分区为基础, 选取生活高度适宜区作为备选
区, 剔除Ⅰ类和Ⅱ类整治区后剩余区域作为Ⅲ类整
治区; 最后, 排除前 3 类整治区后剩余区域生态条
件分区均属高度适宜区或中度适宜区, 生产、生活
条件较差 , 农户居住分散 , 居民点规模较小 , 空心
化严重, 划为Ⅳ类整治区。
表 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决策规则
Table 2 Decision rules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zoning
分区类型
Partition
type
生产条件分区
Production
conditions partition
生活条件分区
Living conditions
partition
生态条件分区
Ecological conditions
partition
分量等级组合类型 1)
Combination type of components

高度/中度/低度适宜区
Highly,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高度/中度/低度适宜区
Highly,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低度适宜区
Low suitable region
(高、高、低); (高、中、低); (高、低、低); (中、中、低);
(中、低、低); (低、高、低); (低、低、低); (中、高、低);
(低、中、低)
(High, high, low); (high, moderate, low); (high, low, low);
(moderate, moderate, low); (moderate, low, low); (low,
high, low); (low, low, low); (moderate, high, low); (low,
moderate, low)
Ⅱ 高度适宜区
Highly suitable region
高度/中度/低度适宜区
Highly,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高度/中度适宜区
Highly and moderate
suitable region
(高、高、高); (高、高、中); (高、中、高); (高、中、中);
(高、低、高); (高、低、中)
(High, high, high); (high, high, moderate); (high, moderate,
high); (high, moderate, moderate); (high, low, high); (high,
low, moderate)

中度/低度适宜区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高度适宜区
Highly suitable region
中度/低度适宜区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中、高、高); (中、高、中); (低、高、高); (低、高、中)
(Moderate, high, high); (moderate, high, moderate); (low,
high, high); (low, high, moderate)

中度/低度适宜区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中度/低度适宜区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中度/低度适宜区
Moderate and low
suitable region
(中、中、高); (中、中、中); (中、低、高); (低、中、高);
(低、中、中); (低、低、高); (低、低、中); (中、低、中);
(Moderate, moderate, high); (moderate, moderate,
moderate); (moderate, low, high); (low, moderate, high);
(low, moderate, moderate); (low, low, high); (low, low,
moderate); (moderate , low, moderate)
1)生产分量、生活分量和生态分量值均按照三分法进行高、中、低值区间划分, 对某区域 3 种分量值按顺序进行组合表达, 例如: “(高、
高、低)”表示某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分量值分别为高、高、低。表 4同。1) The production component, living component and ecological component
are divided into high section, moderate section and low 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trichotomy. “(high, high, low)” means that the scores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components are high, high, and low,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the table 4.
第 5期 庄 伟等: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623


2.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设定
根据研究区居住场势评价结果和基于该结果的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方案 , 以分区特征为依据 ,
分别设计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新型农村社区
化整治模式、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和生态移民
涵养式整治模式。
2.4.1 生态移民涵养式整治模式
该模式适合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的
Ⅰ类区推广, 是以环境保护与地灾防治为目标, 根
据生态功能指向和生态保护区空间分布, 对农村建
设用地进行生态复垦、生态迁移和地质灾害防护的
整治模式。该模式运行的重点环节是移民时序安排、
移民安置方式选择、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应有序进
行搬迁, 条件较好区域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推广
“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技术, 关停高污、
低效企业; 条件较差区域, 开展危房整改、扶贫搬
迁、生态移民; 退出用地以还林还草为主, 增加生态
用地比重。
2.4.2 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
该模式适合在能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企业
等产业资源的Ⅱ类区推广, 指在特色农业、工业和
服务业空间布局引导下, 根据区域生产功能指向和
开发利用程度, 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拆并、整合和
提高利用效益的整治模式。该模式运行重点是合理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防止超过环境容量, 构建集科
技、融资、政策等于一体的发展平台。应整治违规、
闲置土地, 充分利用低效用地,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
程度; 进行农业和工业产业园区建设, 完善配套设
施 , 规划员工生活安置区; 改善生态环境 , 限制高
污染企业进入, 提升准入门槛, 实现低碳、精细化发
展; 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合作
组织, 形成行业协会组织。
2.4.3 新型农村社区化整治模式
该模式适合在居住条件好, 环境质量高, 会吸
引农户到此居住生活的Ⅲ类区推广, 是以兼容社区
管理、服务、资源整合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建设为载
体, 根据生活功能指向, 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集中
安置、和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模式。该模式运行重
点环节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科学规划选址、保留
乡村景观和人文特色。应改善居住条件, 新建集中
安置区, 适度提高人口密度; 引导农户主动到社区
居住, 将旧宅用于复垦; 改善交通状况, 提升医疗、
教育等设施服务能力, 优化资源布局, 完善娱乐、电
力、供水等配套设施, 让农户享有城镇同等服务; 组
织整合, 发挥党组织、村委会管理作用, 引进先进管
理技术和人才。
2.4.4 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
该模式适合在生态环境良好 , 但空心化严重 ,
基础设施较差的Ⅳ类区推广, 是以生态维护和改善
为目标, 根据生态功能指向和开发适宜性评价, 对
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选择性迁移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整
治模式。该模式以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体规模和对
生态环境扰动为重点, 应控制建设扩张, 优化空间
布局, 提升集中连片程度, 有序进行废弃、闲置用地
整治, 根据适宜性评价, 新增土地用于还草、还林或
补充耕地; 发展生态经济, 鼓励生态旅游、生态观光
农业项目建设; 建立环保民间组织, 健全环境监督
机制和奖罚制度。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西南部,
是重庆市“主城西拓”即西部新城建设重点拓展区
域。现辖2个社区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2010年底,
辖区总户籍人口45 664人, 其中农业人口28 956人,
非农业人口16 708人; 幅员面积5 196 hm2, 农村建
设用地面积736.47 hm2, 农村人口和农村集体建设
用地主要集中在场镇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生态用
地和耕地主要集中在场镇东南部和西南部区域。区
域内单位农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72~162 m2, 累计
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200 hm2, 已建成3个新型
农村社区, 累计安置农民1 000余户。
该研究空间数据主要通过 2011 年九龙坡区土
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得, 并参考《九龙坡区街镇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资料, 自
然、社会经济数据通过 2012年九龙坡区统计年鉴和
实地调研获取。
3.2 居住场势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白市驿镇各村居住场势结果(表
3), 可以发现各类居住场势分量呈现地域特征。其中
生产分量地域特征最为明显, 由建制镇周围区域向
较远区域递减 , 近郊型行政村居住场势生产分量
(Nip)值高于中心行政村和远郊型行政村; 居住场势
生活分量(Nil)值分布特征与 Nip基本相同; 居住场势
生态分量(Nie)值较高区域集中在远郊森林密集、生
态环境良好的山区。
3.3 整治分区与模式选择结果
根据居住场势评价结果得到白市驿各行政村居
住场势分量等级和分区结果(表 4):
(1)生态移民涵养式模式主要涉及清河村、真武
村和三多桥村。清河村虽地处城市规划区内, 但区
内多为城市绿地系统, 且交通网线复杂, 需要完善
62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表 3 农村建设用地居住场势评价结果
Table 3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生产分量
Production component
生活分量
Living component
生态分量
Ecological component
居住场势
Residential field power类型
Type

Village 数值 Value 位序 Rank 数值 Value 位序 Rank 数值 Value 位序 Rank 数值 Value 位序 Rank
海龙村 Hailong Village 0.107 11 0.099 9 0.089 4 0.100 10
牟家村 Moujia Village 0.101 9 0.102 10 0.095 9 0.100 9
太慈村 Taici Village 0.098 8 0.096 7 0.092 7 0.096 8
九里村 Jiuli Village 0.104 10 0.105 11 0.092 6 0.101 11
高峰寺村 Gaofengsi Village 0.088 6 0.098 8 0.089 5 0.091 6
清河村 Qinghe Village 0.092 7 0.080 2 0.077 1 0.084 3
大河村 Dahe Village 0.086 5 0.085 5 0.094 8 0.087 5
近郊型行政村
Suburb village
高田坎村 Gaotiankan Village 0.085 4 0.093 6 0.098 10 0.091 7
真武村 Zhenwu Village 0.082 3 0.082 4 0.087 3 0.084 2 中心行政村
Core village 三多桥村 Sanduoqiao Village 0.079 2 0.079 1 0.085 2 0.081 1
远郊型行政村
Outer suburb village
新店村 Xindian Village 0.078 1 0.081 3 0.102 11 0.085 4
表 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结果
Table 4 Partition results and mode desig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类型
Type

Village
分量组合
Combination components
分区类型
Zoning type
整治模式
Remediation mode
海龙村 Hailong village (高、高、中) (High, high, moderate) Ⅱ 新型农村产业化 New typ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牟家村 Moujia village (高、高、高) (High, high, high) Ⅱ 新型农村产业化 New typ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太慈村 Taici village (高、中、中) (High, moderate, moderate) Ⅱ 新型农村产业化New typ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九里村 Jiuli village (高、高、中) (High, high, moderate) Ⅱ 新型农村产业化New typ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高峰寺村 Gaofengsi village (中、高、中) (Moderate, high, moderate) Ⅲ 新型农村社区化New type of rural community
清河村 Qinghe village (中、低、低) (Moderate, low, low) Ⅰ 生态移民涵养式 Ecological migration self-restraint
大河村 Dahe village (中、中、高) (Moderate, moderate, high) Ⅳ 生态压缩发展式 Ecological compression development
近郊型行政村
Suburb village
高田坎村 Gaotiankan village (中、中、高) (Moderate, moderate, high) Ⅳ 生态压缩发展式 Ecological compression development
真武村 Zhenwu village (低、中、低) (Low, moderate, low) Ⅰ 生态移民涵养式 Ecological migration self-restraint中心行政村
Core village 三多桥村 Sanduoqiao village (低、低、低) (Low, low, low) Ⅰ 生态移民涵养式 Ecological migration self-restraint
远郊型行政村
Outer suburb village
新店村 Xindian village (低、低、高) (Low, low, high) Ⅳ 生态压缩发展式 Ecological compression development

的防护绿带, 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 真武村和三多
桥村农村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 但区域内水域和
园地分布广泛。综上所述, 上述区域采用生态移民
涵养式整治模式符合区域自然本底情况。
(2)新型农村产业化模式主要涉及海龙村、牟
家村、太慈村和九里村。上述行政村主要分布在
渝黔铁路和成渝高速附近 , 是重庆市较为成熟的
汽摩配件、航空配件生产基地。因此 , 上述区域采
用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本
底属性。
(3)新型农村社区化模式主要涉及高峰寺村, 该
区域紧邻白市驿场镇, 但由于铁路线路阻隔, 该村
东部区域未纳入城镇拓展区, 但依托区位优势和农
村建设用地高度集中等优势, 可以大力开展新型农
村社区化建设。
(4)生态压缩发展式模式主要涉及大河村、高田
坎村和新店村, 大河村部分区域是未来城镇拓展区,
高田坎村部分区域为机场用地拓展区, 新店村东西
两侧均分布中梁山脉, 由于上述区域均分布有大面
积的山地或绿地系统 , 因此生产分量值相对较低 ,
生活分量值相对较高, 生态分量值高, 针对农村建
设用地而言应采用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
4 结论
白市驿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结果具有明显
地域特征, 采用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的区域主
要集中在海龙村等产业聚集度高的城郊区域; 采用
新型农村社区化整治模式的主要为高峰寺村等社区
功能较完善, 观光旅游发展较成熟区域; 采用生态
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的区域集中在大河村等产业发
展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区域; 采用生态移民涵养式整
治模式的区域集中在清河村等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
第 5期 庄 伟等: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625


域。该分区结果与整治模式设计基本符合白市驿镇
客观实际。
研究结果显示, 以农村建设用地居住场势理论
为指导, 进行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 可以充分体现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区域特征与功能指向, 由于传
统意义上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适宜性单纯强调
对低效、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
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 容易忽略土地使用
主体“人”的作用与影响, 而居住场势理论则兼容了
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主客观因素, 可
以从多维度、多视角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适宜
性和科学性,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整治分区研
究方法容易忽略区域特色和特殊功能定位的问题 ,
能够从多维度摸清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效益来源,
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方
法创新, 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实践有一定借鉴
意义 , 因此 , 通过对居住场势理论的深入分析 , 本
研究认为, 区域内居住场势差异是影响农户自主迁
徙的客观推动力。但通过居住场势理论进行土地整
治分区及整治模式设计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初始阶段,
应进一步挖掘影响区域居住场势动态平衡的人口密
度和土地承载负荷计算方法, 并继续开展基于居住
场势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整治效益评价等问
题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 中国土地科
学, 2011, 25(4): 3–8
Liu Y S. Scientifical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eclamation
and readjustment of rural land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 2011, 25(4): 3–8
[2] 刘名冲, 张祥义, 马鹰, 等. 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农村居民
点整理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9): 1166–1172
Liu M C, Zhang X Y, Ma Y, et al.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using entropy weight
extension model—A case study of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plain in Hebe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3, 21(9): 1166–1172
[3] 刘勇 , 吴次芳 , 杨志荣 .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与
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3): 68–73
Liu Y, Wu C F, Yang Z R. Review and the outlook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of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3): 68–73
[4] 陈星怡 , 杨子生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若干问题探讨——以
云南德宏州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5): 845–855
Chen X Y, Yang Z S.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several issues
about regional division of land use function: A case study in
Dehong Dai-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5): 845–855
[5] 李乐, 张凤荣, 关小克, 等. 基于规划导向度的农村居民点
整治分区及模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11): 337–343
Li L, Zhang F R, Guan X K, et al. Zoning and mod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plan orientation de-
gre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1): 337–343
[6] 关小克, 张凤荣, 赵婷婷, 等.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
及整理模式探讨[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3): 114–118,
128
Guan X K, Zhang F R, Zhao T T, et al. Regionalization and
patterns of rural residential rearrangement in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29(3):
114–118, 128
[7] 刘玉 , 刘彦随 , 王介勇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
——以河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1): 145–153
Liu Y, Liu Y S, Wang J Y. Zoning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of Hebei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 145–153
[8] 刘玉 , 刘彦随 , 郭丽英 .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分区及其整治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6): 306–312
Liu Y, Liu Y S, Guo L Y. Zoning 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areas around Bohai gulf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6): 306–312
[9] 曲衍波, 张凤荣, 姜广辉, 等.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与
“挂钩”分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1, 33(1): 134–142
Qu Y B, Zhang F R, Jiang G H, et al. Rural residential con-
solidation potential and zoning for connecting the increase in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 134–142
[10] 董瑜 , 谢高地 . 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 [J].
地理科学, 2001, 21(5): 407–411
Dong Y, Xie G D. Pilot study of resources fiel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sources flow[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21(5): 407–411
[11] 倪九派 , 魏朝富 , 谢德体 . 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
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S1): 113–115
Ni J P, Wei C F, Xie D T. General niche of land use and its
regulating mechanism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5, 21(S1): 113–115
[12] 张侠, 葛向东, 濮励杰, 等. 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分析和
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677–683
Zhang X, Ge X D, Pu L J, et al.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niche of
land use theory and mechanisms of cropland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6): 677–683
[13] 潘卓.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两江新区低丘缓坡土地利用情
景模拟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Pan Z. Research on scenario simulation of gentle hillside land
use in Liangjiang new area based on niche fitness[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3
[14] 曹嵘 , 陈娟 , 白光润 . 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
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 62–65
Cao R, Chen J, Bai G R. The application of niche theory in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
mation Science, 2003(1): 62–65
62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15] 李君 , 陈长瑶 . 村域“居住场势”非均衡态势下的山区农户
移民搬迁研究——基于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 69户搬迁农户
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7): 1164–1169
Li J, Chen C Y. The research of the mountain households
residential relocation on the basis of village residential field
and power[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7): 1164–1169
[16] 杨馨越 , 魏朝富 , 倪九派 . 三峡生态屏障区耕地承载力与
人口生态转移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20(11):
1554–1562
Yang X Y, Wei C F, Ni J P. Cultivate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ecological barrier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
lture, 2012, 20(11): 1554–1562
[17] 孙伟, 陈雯. 市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与布局引导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402–413
Sun W, Chen W. Regionalization of spatial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guidance: A case study of Ningbo Cit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3): 402–413
[18] 蒙莉娜, 郑新奇, 赵璐, 等.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
利用功能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3): 282–287
Meng L N, Zheng X Q, Zhao L, et al. Land-use functional re-
gionalization based on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3):
282–287
[19] 刘彦随 , 刘玉 , 陈玉福 .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
机制[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79–1389
Liu Y S, Liu Y, Chen Y F.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t county scale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0): 1379–1389
[20]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化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911–919
Xie G D, Zhen L, Lu C X, et al. Expert knowledge based
valuation method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 23(5): 911–919
[21] 邓伟, 杨华. 重庆市九龙坡区近 20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
环境效应评价[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5(2): 51–56
Deng W, Yang H. Assessment of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Jiulongpo District for nearly 20 years[J].
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25(2):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