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pplication of spatial viewshed analysis in classifying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 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 9月 第 21卷 第 9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 2013, 21(9): 1157−1165


* 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京园绿推[2011]01号)资助
赵广亮(1965—),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风景林管理与经营。E-mail: glzhao2000@263.net
收稿日期: 2013−05−24 接受日期: 2013−07−18
DOI: 10.3724/SP.J.1011.2013.01157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
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赵广亮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 北京 102102)
摘 要 以八达岭长城沿线风景林为研究对象, 利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在 ERDAS virtualGIS 平台上, 将八
达岭长城风景林和游客同时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中, 通过调整游客在长城上的观测高度和视程, 将长
城沿线风景林划分为视觉盲区、视觉感知区、视觉敏感区 3个类型, 结合研究区植被、森林起源等专题图数据, 采
用空间叠置分析法, 获得新的区划斑块, 从视觉感知方面客观确定每个风景林景斑类型, 为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科学
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区在最远2 000 m视域范围内, 视觉盲区、视觉感知区、视觉敏
感区面积 824.44 hm2、880.4 hm2、3 247.77 hm2。空间叠加分析将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区分为 119个风景林景斑类型,
为了经营管理方便, 划分 10种大的类型, 分别是视觉敏感区保安灌木林、视觉敏感区保安林、视觉感知区保安林、
视觉感知区保安灌木林、视觉盲区保安林、视觉敏感区观光林、视觉感知区观光林、视觉盲区观光林、视觉敏感
区游憩林、视觉感知区游憩林。
关键词 八达岭长城 风景林 空间视域分析 视觉类型 景斑类型
中图分类号: X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3)09-1157-09
Application of spatial viewshed analysis in classifying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ZHAO Guang-Liang
(Beijing Badaling Forest Farm, Beijing 102102, China)
Abstract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BGW) is 2 227.8 hm2, with a forested area of 1 314.2 hm2. The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scenery. In this study, spatial
viewshed analysis on ERDAS virtual GIS platform was used to configure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First,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and a “tourist” were put in a virtual three-dimension space. The “tourist” viewed the scenic forests from 35
observation spots of different coordinates. The view ranges of the “tourist”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 close range
(0~500 m), moderate range (500~1 000 m) and long distance (1 000~2 000 m). Then the view range and inter-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at the three view range levels at every observation spot were recorded. Based on the view results, the scenic forests
was divided into vision blunt, perceptive and sensitive areas. The results of the viewshed analysis were overlaid with
vegetation and BGW forest origin data to generate a zone map. Then the landscape type of every patch of the scenic forest in
the map was determined in terms of view percep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sion blunt area, perceptive area and
sensitive area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were respectively 824.44 hm2, 880.4 hm2 and 3 247.77 hm2, respectively, in the
farthest view rang (2 000 m). Through overlay analysis,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were divided into 119 landscape patches.
For management convenience, the patches were classified into 10 forest groups. The groups included protection shrubbery in
vision sensitive area, protection forest in vision sensitive area, protection shrubbery in view perceptive area, protection forest
in view perception area, protection forest in vision blunt area, sightseeing forest in vision sensitive area, sightseeing forest in
vision perception area, sightseeing forest in vision blunt area, recreation forest in vision sensitive area and recreation forest in
vision perception area. The study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scenic forests along BGW.
115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Key words Badaling Great Wall, Scenic forest, Spatial viewshed domain analysis, Vision type, Landscape patch
(Received May 24, 2013; accepted Jun. 18, 2013)
八达岭长城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每年有成
千上万的中外游人来到八达岭长城旅游, 因此对于
这样一个生态、文化都很敏感的地段来说, 如何从
宏观上配置和建设好八达岭风景林至关重要。风景
林是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植被景观, 由不同类型的森
林植物群落组成, 在森林的分类中属于特用林种之
一。风景林是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并以满足人们审美
需求为目标的森林的总称, 是风景旅游区、森林公
园中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风景林的研究目
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集中在树种选择、类型划
分、抚育与改造、景观评价、景观格局等方面, 很
多内容借鉴用材林管理思路, 因此不少风景林虽有
较高的森林覆盖率, 但景观价值低。风景林的配置
和建设要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以森林生
态学理论作指导, 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最终目
标[2]。树种选择首先必须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除了达
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 还应考虑其生态习性是否
适应当地生态环境[3−4], 以乡土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
辅, 以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异域景观的和谐统一[5]。风景
林分类国内通常按照风景林的林貌特征、层次结构、
旅游功能、环境作用等划分, 一般分为水平郁闭型、
垂直郁闭型、稀疏型、空旷型和园林型等[5,6−8], 国
外没有将风景林单独划分为一种森林类型, 对其类
型的划分与采伐相关联。如皆伐林、重度间伐林、
轻度间伐林、天然林等[9−11], 主要研究采伐、道路、
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对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等 [12−14],
同时也研究在整个风景林规划中如何考虑地形变化
的因素, 既有景象空间微观的景色效果, 也要有不
同视距和不同高度宏观的景观效应[15]。
空间视域分析(Spatial Viewshed Analysis), 即通
视分析, 是一种主要依据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一个或
多个观测点的通视度、可视范围和阻挡范围的地形
分析工具[16]。空间视域分析是基于对象的地理位置
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 其目的在于提取
和传输空间信息, 将三维虚拟技术应用到旅游区规
划中, 在室内直观地再现景区景点的空间分布以及
各景点的视域范围, 实现旅游规划的数字化[17]。视
域分析工具对于城市标志性建筑、通讯设施等的选
址与建筑高度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8]。刘礼等[19]
利用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山陵风景区旅游服
务设施规划的合理性; 璆王佳 等[20]将空间视域分析
瞭方法应用到防火 望台的规划中; 韩芳等[21]将空间
视域分析方法应用到喀纳斯自然保护区观景游线选
址中; 张海风[22]利用其十分强大的管理空间信息的
功能, 开展风景区绿地范围的划定、景点的选址、
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游览路线的选择、旅游设施的
布点等规划设计过程; 谭伟[23]利用其开展基层林场
(乡镇)造林规划决策; 黄建文、韩笋生等[24−25]在景观
规划设计用其作为一种辅助软件。空间视域分析方
法在这些应用中都达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然而 ,
利用空间视域技术进行风景林分类配置的研究较少
见报道。为此, 本文利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结合 RS
和GIS技术, 从宏观上分析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的空间
结构和配置形式, 并依据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的核心
功能、森林起源、植被类型等建立八达岭长城风景林
分类体系, 为后期更好地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概况
八达岭长城景区位于北京西北部八达岭林场境
内, 属华北山地亚区−夏绿林区的中山地带。原以阔
叶林为主, 由于人为破坏, 留下的天然植被主要为
灌木群落, 后经多年经营管理, 天然次生林得到良
好生长, 现景区森林覆盖率 46.7%。景区风景林主要
分布在八达岭长城沿线 , 乔木林树种主要有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Carr.)、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暴马丁香
[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 槺、 椴 (Tilia mandshurica Rupr. et
Maxim.)、紫椴 (T. amurensis Rupr.)、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Suk.)、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五
角枫(Acer mono Maxim.)等。灌木有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Bunge) Hu]、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 Roxb.)、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
L.)、黄栌 (Cotinus coggygria Scop.)、山杏 (Prunus
armeniaca L.)、山桃(P. davidiana Franch.)等。
研究区风景林总面积 2 227.8 hm2。其中, 有林
地 1 314.2 hm2。树种以油松面积最大, 为 797.3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 60.7%, 是整个风景林的最主要树
种 ; 侧柏面积为 176.5 hm2, 占有林地总面积的
13.4%; 而杨树、刺槐面积不大, 且长势差, 枯立木
多, 美景度非常低。林分年龄以中龄林为主, 面积为
790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 60.1%; 其次为近成熟林,
面积为 361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 27.5%, 幼龄林面
积为 163.2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 12.4%。八达岭地
区风景林各类林地的基本特征见表 1。
第 9期 赵广亮: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1159


表 1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各林地类型基本特征
Table 1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林地类型
Forest type
总面积
Total area
(hm2)
平均面积
Average area
(hm2)
平均海拔
Average
altitude (m)
平均坡度
Average
gradient (°)
平均年龄
Average
age (a)
平均高
Average
height (m)
平均胸径
Averag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cm)
平均郁闭度(盖度)
Average
coverage rate
阔叶林 Broad-leafed forest 218 9 782 19 33 8.3 10.7 0.6
针阔混交林 Theropencedrymion 639 13 707 23 30 6.1 10.0 0.6
针叶林 Coniferous forest 457 10 681 22 31 5.7 9.8 0.6
有林地 Forested land 1 314 11 723 21 31 6.7 10.2 0.6
灌木林地 Shrub land 1 193 10 782 26 1.8 1.61) 0.8
1)地径 Ground diameter.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为北京八达岭林场 2004年 8月拍摄的大比
例尺 (1 5 000)∶ 航片和 1 10 000∶ 数字高程模型
(DEM), 八达岭林场 2004 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及小班区划图及 1 10 000∶ 地形图。
首先进行航片正射纠正; 然后利用 ERDAS 软
件, 将航片、DEM、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小班
区划图, 以 1 10 000∶ 地形图为基准, 建立严格的配
准关系; 其次利用 ArcGIS 软件, 在已经校正的航片
上, 判读勾绘出八达岭地区长城的轮廓, 并建立每
个碉楼的坐标、高程属性数据。
2.2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空间视域分析是在 ERDAS
virtualGIS 平台进行, 沿长城定义一个虚拟“游客”的
位置 , 通过调整游客在长城上的观测高度和视程 ,
确定虚拟“游客”在 DEM上的可视范围、通视度, 根
据“游客”所观测的距离和可视范围, 将长城沿线风
景林划分为视觉盲区、视觉感知区、视觉敏感区 3
种类型。
2.2.1 空间视域分析数据准备
(1)在 ERDAS virtualGIS 中新建一个虚拟世界,
并产生一个虚拟世界文件(*.vwf), 为空间数据视域
分析提供一个虚拟空间。(2)向虚拟空间加载 DEM
数据并建立与虚拟世界的拓补关系, 使DEM按多分
辨率叠加显示。(3)在 VirtualGIS中显示虚拟世界, 通
过 Level of Detail Control, 调整三维显示详细程度,
并在二维窗口中显示。(4)空间视域分析点选择, 空
间视域分析点主要沿长城和高速公路定义“游客观
测者”的位置, 共选取了 35个观测点。其中, 26个点
分布在八达岭长城碉楼上, 另 9 个点均匀分布在穿
越八达岭整个风景区的八达岭高速路上, 观测点分
布情况见图 1。
2.2.2 生成多层视域数据
(1)沿长城轮廓线, 调整游客的位置, 设置平面

图 1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空间视域分析点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observation spots for spatial
viewshed analysi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位置、高度位置、视程范围、视域范围, 生成第一
层视域数据。根据视觉主体与客体的距离, 结合视
域分析及具体的实际情况, 以满足近景的丰富度及
远景底色衬托的景观要求, 将视程范围可分为近景
(0~500 m)、中景(500~1 000 m)、远景(1 000~2 000 m)
3个层次进行。(2)相同方法调整“游客”的位置, 生成
第二层视域数据。(3)在二维窗口中显示两个视域层
的通视性及其相互关系。(4)保存视域分析数据为视
域图像文件。
2.3 基于视域分析结果的景观林分类与配置
采用叠加分析进行景观林的分类与配置。叠加
分析(Overlay)是根据两个以上输入分类专题图像文
件或矢量图形文件数据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产生一
个新的综合图像文件, 系统所提供的叠加选择项允
许提前对数据进行处理, 可以根据需要用掩膜剔除
一定的数值。
本研究利用视域分析结果与风景林现状(包括立
地条件、现状植被分布、森林起源等)分布图(图 2)
进行叠加, 获得新的斑块(风景林)信息。
116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图 2 八达岭长城景区森林起源(a)和植被类型(b)分布图
Fig. 2 Distribution maps of forest origins (a) and vegetation types (b) in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area
3 结果与分析
3.1 视域分析结果
3.1.1 近景视域分析
在 0~500 m 的近景视域范围内 , 35 个点的总
视域面积为 1 300.02 hm2, 近景观测情况见表 2 及
图 3a 所示。盲区面积为 518.41 hm2, 占总观测面
积的 39.88%; 仅有 1 个观测点能够看到的视域范
围面积为 453.03 hm2, 占总视域面积的 34.85%;
在 2 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可以同时看到的面积为
236.86 hm2, 占总视域面积的 18.22%; 其中 7.06%
的面积为 3 个以上观测点可以同时看到的区域 ,
从景观设计来考虑 , 也是最主要的区域。在近景分
析结果中产生了 8级分析结果 , 为了分析方便 ,将
面积小的区域合并 , 最终合并为 4 级分析结果 ,
如表 2 所示。其中 3~7 个点都能同时观测到的区
域 , 为 1级区 ; 2个点能观测到的区域 , 为 2级区 ;
仅 1 个点能观测到的区域 , 为 3 级区 ; 盲区为 4
级区域。
3.1.2 中景视域分析
在 500~1 000 m的视域范围内, 35个点的总视域
面积为 2 601.06 hm2(表 2 及图 3b)。盲区面积为
1 130.19 hm2, 占总观测面积的 43.45%; 仅有 1个观测
点能够看到的视域范围面积为 575.83 hm2, 占总视域
面积的 22.14%; 在 2 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可以同
表 2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视域分析结果
Table 2 Viewshed analysis results with different view range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视程
View range
类型
Type
分级
Class
频率
Frequency
面积
Area (hm2)
所占比例
Proportion (%)
盲区 Hidden zone 4 200 049 518.41 39.88
在 1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1 observer 3 174 820 453.03 34.85
在 2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2 observers 2 91 403 236.86 18.22
在 3~7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3~7 observers 1 35 392 91.72 7.06
近景
Close-range
(0~500 m)
合计 Total 501 664 1 300.02 100.00
盲区 Hidden zone 4 436 128 1 130.19 43.45
在 1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1 observer 3 222 205 575.83 22.14
在 2~3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2~3 observers 2 264 727 686.02 26.37
在 4~14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4~14 observers 1 80 660 209.04 8.04
中景
Moderate-range
(500~1 000 m)

合计 Total 1 003 720 2 601.06 100.00
盲区 Hidden zone 4 996 663 2 582.77 52.15
在 1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1 observer 3 256 615 665.00 13.43
在 2~3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2~3 observers 2 339 737 880.40 17.78
在 4~23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 Visible by 4~23 observers 1 318 141 824.42 16.65
远景
Long distance
(1 000~2 000 m)
合计 Total 1 911 156 4 952.61 100.00
第 9期 赵广亮: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1161



图 3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近景(a)、中景(b)和远景(c)视域
分析结果分布图
Fig. 3 Distribution maps of close-range (0~500 m) (a), moder-
ate-range (500~1 000 m)(b), and long distance (1 000~2 000 m)
(c) viewshed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图中红色圆表示视域范围 , 图例显示被不同数量观测点观
测到的区域范围。In the figure, red circle is the viewshed of one
observation spot. The legend shows the areas visible by different
number of observers.

时看到的面积为 449.84 hm2, 占总视域面积的 17.29%;
在 3 个观测点视域范围内可以同时看到的面积为
236.18 hm2, 占总视域面积的 9.08%; 其他 8.04%的
面积为 4 个以上观测点可以同时看到的区域。中景
视域分析产生了 15 级分析结果, 为了分析的方便,
将面积特别小的区域合并, 最终合并为 4 级(表 2),
4~14个点都能同时观测到的区域, 为 1级区; 2~3个
点能同时观测到的区域, 为 2级区; 仅 1个点能观测
到的区域, 为 3级区; 盲区为 4级区域。
3.1.3 远景视域分析
在 1 000~2 000 m 视域范围内 , 35 个点的总视
域面积为 4 952.61 hm2(表 2 及图 3c)。盲区面积为
2 582.77 hm2, 占总观测面积的 52.15%; 仅有 1个观
测点能够看到的视域范围面积为 665.00 hm2, 占总
视域面积的 13.43%; 2 个观测点可以同时看到的面
积为 476.39 hm2, 占总视域面积的 9.62%; 3个观测
点可以同时看到的面积为 404.01 hm2, 占总视域面
积的 8.16%; 其他 16.65%的面积为 4 个以上观测点
可以同时看到的区域。中景分析产生了 24 级结果,
最终合并为 4级分析结果(表 2), 4~24个点都能同时
观测到的区域, 合并为 1级区; 2~3个点能同时观测
到的区域为 2级区; 仅 1个点能观测到的区域, 为 3
级区; 盲区为 4级区域。
3.2 视域分析综合分级
表 3 为近景、中景、远景视域分析结果 12 级
分级结果赋值权重的定义 , 权重赋值主要依据视
域距离远近结合分级高低。近景在景观配置中最
重要 , 因此所占权重最大 ; 中景从景观角度考虑 ,
属于视觉的调整过渡区 , 权重为中等 ; 远景从景
观角度考虑 , 属于背景景观 , 重要程度最低 , 权重
最小。

表 3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不同视程范围不同级别的权重
Table 3 Classes weights of different view ranges of viewshed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视域范围 View range 分级 Class 权重 Weight
1 12
2 11
3 10
近景
Close-range
(0~500 m)
4 3
1 9
2 7
3 5
中景
Moderate-range
(500~1 000 m)
4 2
1 8
2 6
3 4
远景
Long distance
(1 000~2 000 m)
4 1

将不同景斑近景、中景、远景 3 种视域分析结
果进行综合分级, 首先考虑距离的远近, 综合得分
在 20分以上的景斑, 必定有近景要素中前 3级要素
参与的计算, 所以将综合得分 20~28 范围内的景斑
确定为视觉敏感区; 综合得分 10~19 范围内的景斑
确定为视觉感知区; 综合得分 1~9 范围内的景斑确
定为视觉盲区。分级结果见图 4。
综合分析表明, 八达岭区长城风景林在最远 2 000 m
视域范围内, 视觉敏感区面积为 824.44 hm2, 占总
面积的 16.65%; 视觉感知区面积为 880.4 hm2, 占总
面积的 17.78%; 视觉盲区面积为 3 247.77 hm2, 占总
面积的 65.57%。
3.3 基于视域分析的风景林类型配置
利用视域分析结果与风景林现状进行叠加, 获
得的基于视域分析的风景林配置图(图 5), 叠加后共
116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产生 2 741个景斑, 共形成 119种景斑类型(表 4)。
理论上 119个景斑类型有 119种经营模式, 但根据实
际情况, 将 119 个景斑类型进行归纳, 划分为 10 种
大的风景林类型, 主要是视觉敏感区保安灌木林、
视觉敏感区保安林、视觉感知区保安灌木林、视觉
感知区保安林、视觉盲区保安林、视觉敏感区观光
林、视觉感知区观光林、视觉盲区观光林、视觉敏
感区游憩林、视觉感知区游憩林。

图 4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视域综合分析结果分布图
Fig. 4 Distribution map of comprehensive viewshed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图 5 基于视域分析的八达岭长城风景林景斑类型分类配置图
Fig. 5 Classification map of the scenic forests along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based on the viewshed analysis
图例中的编码说明见表 4 Codes meaning in the legend is showed in the table 4.

第 9期 赵广亮: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1163



11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4 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应用视域分析技术, 将八达岭长城风景林
区划分视觉敏感区、视觉感知区和视觉盲区, 3个类型
的面积分别为 824.44 hm2、880.4 hm2和 3 247.77 hm2,
占总面积的 16.65%、17.78%和 65.57%。在此基础上,
结合研究区的森林起源和植被类型数集, 将八达岭
长城风景林区划分为视觉敏感区保安灌木林、视觉
敏感区保安林、视觉感知区保安灌木林、视觉感知
区保安林、视觉盲区保安林、视觉敏感区观光林、
视觉感知区观光林、视觉盲区观光林、视觉敏感区
游憩林、视觉感知区游憩林。
在任何一点上都不能够看到的地区, 称之为盲
区, 一般靠近山的背阴面。本研究的视域分析结果
表明, 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近景观测中, 盲区面积
占总观测范围面积的47.48%; 中景观测中, 盲区面
积占总观测范围面积的44.75%; 远景观测中, 盲区
面积占总观测范围面积的54.09%。也就是说, 当游
客站在长城上浏览四周景色时, 其中将近一半的山
坡是看不到的。对于游客观赏不到的区域也可以称
之为视域盲区, 景区管理部门在进行景区建设和管
理时, 对景观效果可以要求不高, 根据人力、物力、
财力状况, 可适当降低建设标准或尽量保持其原始
风貌, 这部分风景林主要作用不再是对长城景观的
美化作用, 而主要用作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 保持
整个八达岭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在任何一点上都能够看到的地带是敏感区域 ,
称之为视域敏感区。这类区域的景观质量对整个八
达岭长城景区的景观质量影响非常大, 需要重点进
行景观建设。站在某一点能够看到的区域, 称之为
视觉感知区,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景观的需要对这
些区域进行不同的景观建设。视觉感知区和视觉敏
感区是在风景林管理过程中着重建设和保护的区
域。视觉敏感区作为长城游客时刻享受的对象, 要
从宏观上进行建设, 丰富旅游者的视线。在敏感区
域根据地理地势及土壤等的情况, 结合长城某一地
点特色进行管理和建设。
近景和中景是风景林管理过程中着重突出和保
护的区域。视觉感知区和视觉敏感区, 根据视景类
型和视景距离, 在建设过程中, 远景的风景林可只
突出绿色, 不过分追求色彩变化, 采用相关的施工
措施进行正常建设。处于近景的风景林区域, 可以
运用大尺度、大色块的手法, 如在入口处、北楼一
楼周围、贵州亭、好汉坡等, 注意采用花、叶富于
季相色彩变化及冠型丰富的树种, 加强森林景观建
设, 在坡地则栽植针阔混交林。地处中景的生态风
景林, 在保持绿色本底的基础上, 根据自然式分散
斑块景观的思路, 可运用各种设计手法, 利用有关
树种的花、叶、果、冠等季相色彩变化, 突出自然
美感, 如种植黄栌、元宝枫等彩业树种, 同时种植侧
柏, 形成针阔混交的稳定的风景林类型, 一方面能
够提高景观质量, 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稳定的、健
康的风景林林分。
参考文献
[1] Arthur L M. 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forest environments:
Some empirical tests[J]. Forest Science, 1977, 23(2): 151−160
[2] Engle S. Participatory GIS: A new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ore sustainable forms of tourism development[D]. Welling-
ton, New Zealand: Victoria University, 2000
[3] 韩轶, 高润宏, 刘子龙, 等. 北方城市森林绿地植物群落的
树种选择与配置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25(3):
9−13
Han T, Gao R H, Liu Z L, et al. The choice and arrangement
of tree spices in plant community of urban green area[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
25(3): 9−13
[4] 彭镇华. 中国城市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Peng Z H. Urban forest of China[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3
[5] 陆兆苏 , 赵德海 . 按照风景林的特点建设森林公园[J]. 华
东森林经理, 1994, 8(2): 2−17
Lu Z S, Zhao D H.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scenic
forest to construct the forest park[J]. East China Forest Man-
agement,1994, 8(2): 2−17
[6] 徐国祯 . 在建立森林公园时如何对现有森林进行改造[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4(1): 51−53
Xu G Z. How to transform existing forests in establishment of
forest parks[J].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1994(1): 51−53
[7] 顾金荣 . 风景林的林貌结构及其配置 [J]. 华东森林经理 ,
1990(2): 10−12
Gu J R. Stand appearance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of
landscape forest[J]. 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1990(2):
10−12
[8] 李春干 , 廖泽钊 . 森林景观空间配置问题的探讨[J]. 中南
林业调查规划, 1994(1): 58−61
Li C G, Liao Z Z.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 landscape space
allocation[J].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1994(1): 58−61
[9] Vodak M C. Scenic impacts of eastern hardwood manage-
ment[J]. Forest Science, 1985, 31(2): 289−301
[10] Daniel T C, Boster R S. Mea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s: 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R]. 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Fort Collins, Colo.), 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 1976
[11] Benson R E, McCool S F, Schlieter J A. Attaining visual
quality objectives in timber harvest areas: landscape archi-
tects’ evaluation[J]. USDA for Service Research,1985:
348−354
[12] 陈鑫峰 . 京西山地区森林景观评价和风景游憩林营建研
第 9期 赵广亮: 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分类配置中的应用 1165


究——兼论太行山区的森林游憩业的建设 [D]. 北京 : 北
京林业大学 , 2000
Chen X F. Assessment of forest landscape and study on rec-
reational forests in Beijing’s west mountain area—discussion
on forest recre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 Area[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0
[13] 张鼎华 , 林卿 . 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 生态
经济, 2002(7): 23−26
Zhang D H, Lin Q.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lose-to-na-
ture forestry and forestry[J]. Ecological Economy, 2002(7):
23−26
[14] 刘东兰 . 美国国有林生态系统经营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9(3): 47−54
Liu D L. Ecosystem management of national fo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1999(3): 47−54
[15] Staffelbach E. A new foundation for forest aesthetics[J]. All-
gemeine Forstzeitschrift, 1984, 47: 1179−1181
[16] 党安荣, 王晓栋, 陈晓峰. 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
方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Dang A R, Wang X D, Chen X F.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of ERDAS IMAGIN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 宫辉力 , 赵文吉 , 李小娟 , 等 .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Gong H L, Zhao W J, Li X J, et al. Travel geographic infor-
mation system[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18] 辛建荣.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Xin J R.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 刘礼 , 李明阳 . 空间视域分析在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中的应用——以中山陵风景区为例 [J]. 林业调查规划 ,
2006, 31(6): 134−137
Liu L, Li M Y. Application of GIS Ken analysis to the infra-
structure planning of the scenic spots —A case study on Sun
Yat-sen’ s mausoleum[J].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2006, 31(6): 134−137
[20] 璆王佳 , 张贵, 肖化顺. ArcGIS 瞭可视域分析在 望台管理
中的应用[J]. 湖南林业科技, 2005(2): 24−27
Wang J Q, Zhang G, Xiao H S. The application of ArcGIS
analyzing visibility in lookout management[J]. Hunan For-
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2): 24−27
[21] 韩芳, 杨兆萍. 基于 GIS 空间视域分析的观景游线选址适
宜性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神仙湾为例[C]//地理学
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 2011 年学术年会暨中
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
集, 2011, 141−142
Hang F, Yang Z P. Study on suitability of selection of view-
ing routes based on GIS spatial vision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Shenxianwan Lake in Kanas Nature Reserve[C]//Key is-
sues and mainline in geography—Abstracts from 2011 aca-
demic conference of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 50 an-
niversary of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41−142
[22] 张海风.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1999(3): 101−104
Zhang H 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forestry[J].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1999(3): 101−104
[23] 谭伟. 基于组件 GIS的造林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Tan W. Study based on the model of afforestation decision
support of the components of GIS[D]. Beijing: Beijing For-
estry University, 2005
[24] 黄建文. 遥感及 GIS 技术在森林资源信息更新中的应用[J].
林业资源管理, 2000(2): 56−59
Huang J W.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
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updating of forest resource[J]. For-
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0(2): 56−59
[25] 韩笋生, 彭震. GIS在国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国外城市
规划, 2001(1): 42−44
Han S S, Peng Z.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urban planning
overseas[J]. Urban Planning Overseas, 2001(1):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