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血党与朱砂根的生药鉴别



全 文 :* -丁香苦苷对照品
* -syri rgopieroside reference subs t fances
图 1 丁香苦苷对照品 (A)和紫丁香叶样品 (B)色谱图
Fig. 1 Chromatograms of syringopicroside reference
substance ( A) and sample of S . oblata leaves (B)
平均含量为 1. 435 mg /g, RSD为 1. 24% (n= 3)。
2. 5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0μL,重复进
样 6次 ,丁香苦苷峰面积的积分值的 RSD为 1. 19%。
2. 6 重现性实验:按 2. 4项下测定方法对紫丁香叶
药材重复测定 5次 , RSD为 1. 98% 。
2. 7 稳定性实验: 取紫丁香叶样品溶液 ,在 0, 0. 5,
1, 4, 8, 24, 48, 72 h分别进样 20μL,记录峰面积 ,结
果 8次进样丁香苦苷的峰面积的 RSD为 2. 01% ,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3 d内稳定。
2. 8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含量的紫丁香叶药材
约 1 g ,加入对照品适量 ( 5 mg ) ,按样品测定法测
定 ,计算回收率。结果丁香苦苷的平均回收率为
99. 6% ,RSD为 2. 04% ,n= 6。
3 讨论
3. 1 紫丁香是东北地区的观赏植物 ,在 《本草纲
目》 中无收载。但现代研究表明其抑菌谱广 (对 24
个种、型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 抑菌力强 (药效与
青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等化学抗菌药相当 ) , 且
由于是多种成分的复合作用 ,具有对抗细菌耐药性
的特点。 以其为原料生产的胶囊、片剂治疗痢疾、急
性黄疸性肝炎 [2 ] ,均收到较好疗效。为此建立药材和
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尤为重要。
3. 2 本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紫丁香叶中其他活性成
分的 HPLC分析方法正在逐步建立。
3. 3 样品溶液在制备时 ,水煎液直接进行分析杂质
干扰很大 ,难以达到基线分离 ,且对色谱柱污染较
大。水煎液依次采用 70%醇沉 ,乙酸乙酯萃取后 ,分
离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流动相配比经选择后选取甲
醇 -水 ( 3∶ 7) ,既可取得较短的保留时间 ,同时又可
与杂质峰分离。
3. 4 本法测定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 ,方法灵
敏度高 ,重现性、稳定性好 ,测定迅速 ,结果准确。 从
而为紫丁香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References:
[ 1 ]  Wang D D, Liu S Q, Chen Y J, et al . S tudies on the active
cons ti tuen ts of Syringa oblata Lindl. [ J] .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 , 1982, 17 ( 12): 951-954.
[ 2 ]  Depar tment of Infectious Dis eases of Firs 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 ty of Medical Sciences. Th e preparation and clinical
ef fect on icterohepati tis of Dingxiang Tablet s [ J] .Chin Tra-
di t Herb Drugs (中草药 ) , 1978 ( 1): 18.
血党与朱砂根的生药鉴别
金 芝 1 ,倪菊香 2
( 1.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浙江中医学院附属三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2. 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血党又名矮茎朱砂根、九血管 ,系紫金牛科植物
血党 Ardisia brevicaul is Diels。在浙江、福建、江西
民间习称矮茶 ,其全株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症。经调查
发现 ,血党对年老体弱、血虚、血流不畅所致的腰背
疼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痹症年久
不愈的治疗效果良好。血党主产于福建、江西、台湾、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浙江
西南山区有分布。由于民间用量较大 ,价格较贵 ,因
·26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第 34卷第 3期 2003年 3月
收稿日期: 2002-09-18作者简介:金 芝 ( 1951— ) ,女 ,浙江温州人 ,副主任中药师 , 1975年金华卫校中药专业毕业 , 1985年北京前进进修学院大专班毕业。
此常有形态相似的多种同属植物混为本品 ,曾有病
人诉说服用小叶矮茶后 ,身体有不良的反应。笔者发
现病人所指的 “小叶矮茶”为同科植物朱砂根
A. crenata Sims, 为了便于血党与朱砂根的区别 ,现
将二者的生药鉴别如下。
1 药材性状
1. 1 血党:植株高 15~ 30 cm ,根状茎匍匐略膨大 ,
或不规则块状 ,簇生多数肉质的根 ,表面紫棕色 ,有
纵皱纹及环状断裂痕 ,皮与木部易分离 ,切面皮部
厚 ,类白色 ,散有多数红棕色朱砂点 ,木心细 ,淡黄
色。茎不分枝 ,茎皮灰褐色。单叶互生 ,叶片矩圆状
椭圆形 ,长 7~ 12 cm,宽 4~ 6 cm,顶端急尖或渐尖 ,
基部圆形 ,全缘 ,两面具稀疏腺点 ,下面被微柔毛 ,侧
脉 12~ 15对 ,至边缘上弯连成不规则的边脉。 可见
紫红色果实 ,根气微香 ,味淡 ,微辛。
1. 2 朱砂根: 全株形似血党 ,但植株较大 ,全体无
毛 ,高 40~ 150 cm (大多 40~ 60 cm ) ,偶有分枝。根
肉质 ,断面皮部少见棕色斑点。叶狭椭圆形或倒披针
形 ,长 6~ 13 cm, 宽 2~ 3. 5 cm ,先端渐尖 ,基部楔
形 ,边缘皱波状 ,具圆齿 ,齿缝间有黑色腺点 ,侧脉
12~ 20对 ,至边缘连成不规则的边脉。根气微 ,叶微
苦辛 ,嚼之有刺喉感。
2 显微鉴别
2. 1 血党根横切面: 木栓层 10数列 ,红棕色 ,皮层
宽广 ,薄壁细胞类圆形 ,散有大形分泌腔 ,内含红棕
色分泌物 ,在皮层外缘成间断环状排列。 韧皮部狭
窄 ,形成层成环状 ,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排列 ,木射
线宽 4~ 6列细胞。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皮层薄
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方晶或棱晶 (图 1-A)。
2. 2 朱砂根横切面: 组织构造似血党 ,不同点是其皮
层无分泌组织 ,内皮层明显 ,在细胞内含棕色物质 ,中
柱鞘有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断续环状排列 (图 1-B)。
3 理化鉴别
3. 1 各取粉末 1 g ,各加乙醇 20 mL,于水浴上回流
20 min, 过滤 ,取滤液分别点于滤纸上 ,干后置 365
nm 紫外灯下观察。 血党显紫棕色荧光 ,加 5%
NaOH试液 1滴 ,荧光加深 ;朱砂根显碧蓝色荧光 ,
加碱试液显灰绿色荧光。
3. 2 取粉末各进行微量升华 ,升华物镜检: 血党具
雪花状 ,树枝状结晶 (图 2-A)。朱砂根呈细小针状
及星点状结晶 (图 2-B)。
3. 3 各取粉末 1 g , 加水 10 mL, 温浸 30 min,滤过 ,
取滤液置试管中 ,塞紧 ,用力振摇 1 min,血党管泡沫在
5 min内即消失;朱砂根管泡沫至 12 min不消失。
A-血党根横切面详图  B-朱砂根横切面详图
1-木栓层  2-分泌腔  3-皮层  4-草酸钙结晶  5-内皮层  6-石
细胞  7-韧皮部  8-形成层  9-木质部  10-木射线  11-导管
A-il lus t rat ion of cros s section of root of A .brevicau lis
B-il lus t ration of cros s section of root of A . crenata
1-ph el logen  2-secretory cavity  3-cortex  4-calcium oxalate
crys tal  5-endodermis  6-stonecells  7-ph loem  8-cambium
9-x ylem  10-x ylem ray  11-duct
图 1 根横切面详图
Fig. 1  Illustration of cross section of root
A-血党根升华结晶  B-朱砂根升华结晶
A-sublimation crys tal of root of A.brevicaulis
B-sublimation crys tal of A . vrena ta
图 2 血党和朱砂根升华结晶
  Fig. 2  Sublimat ion crystal of root of A. brevicaulis
and A. crenata
4 小结
血党首载于 《植物名实图考》。谓: “九血管生南
安 ,赭根、茎高不及尺 ,大叶如橘叶而宽 ,对生 ,开五
尖瓣白花 ,梢端攒簇” ,具“通窍、和血、去风”之功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载 ,“根或全株供药用 ,有通经
补血 ,祛风湿之效 ,”这与民间应用相一致 ,与朱砂根
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 [4 ]功
能有所不同。从而 ,笔者认为血党具活血兼有补血、
祛风湿之功 ,故对年老体弱 ,因血虚、血流不畅所致
的各种疼痛及风湿痹痛有良效。而朱砂根偏于活血
散瘀 ,消肿止痛 ,适用于各种瘀积疼痛之实证 ,因此 ,
朱砂根不可混充血党应用。
·27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第 34卷第 3期 2003年 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