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成的。
4. 5 NM P的差热失重分析 ( TGA): 从图中可以看
出 ,除了水的失重温度峰外 ,样品的失重温度范围都
在 200℃~ 400℃内 ,没有其它杂质峰 ,说明该样品
的纯度较高 ,从元素分析也可以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采用
DEAE-Sephades A-25阴离子柱层析法可以较好地
分离和提纯中华芦荟原始多糖 ,凝胶层析得到的淋
洗曲线为一单一的正态分布曲线 ,以及元素分析和
热失重分析均表明该多糖的纯度较高 ;提取得到的
多糖经过 HPLC、 IR、 13 CNM R测定证明为一种部分
乙酰化的 β -1, 4-D-聚吡喃甘露糖。该多糖是否具有
生物和药理活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 Bill H M, Grand P R, et al . Uses of Aloe products [ P] . US
Patent: 5, 308, 838.
[2 ] Mich el D G, Gi lles K A, Hamil ton J K. et al . Colorimetic
method for d etermination of sugars and related sub stances
[ J ]. Anal Ch em, 1956, 28: 350-356.
[ 3] Akira Yagi , Hi roshi Nishim ura, Takao Shida, et al . St ructu re
d 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 arid es in Aloe arborescensvar [ J ] .
Plan ta M ed, 1986, 3: 213-218.
[4 ] Gorin P A. As signm ent of signals of the carbon-13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 rum of s elected polysaccharide: Commen ts on
m ethodology [ J] . Carboh ydrate Research , 1975, 39: 3-10.
西南银莲花的活性三萜皂苷
廖 循 1 ,李伯刚 1 ,高小平 1 ,官家发 1 ,丁立生 1 ,陈耀祖 2
(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2. 浙江大学 化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目的 研究西南银莲花 Anemone dav idii根状茎和地上部分的活性三萜皂苷。 方法 用甲醇室温提取 ,大
孔树脂 D101、硅胶及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 NM R分析并结合化学降解鉴定结构 ,体外抑菌和人癌细胞生长抑
制实验测试抗菌和抗癌活性。 结果 从该植物根状茎中分离鉴定出三萜皂苷Ⅰ ~ Ⅶ ,从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三萜
皂苷Ⅴ ~ Ⅷ ,其中Ⅱ ~ Ⅳ对人癌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 ,Ⅴ ,Ⅵ 和Ⅷ 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结论 上述化学成分均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并首次进行抗癌活性测试 ,其中Ⅱ ,Ⅳ和Ⅵ 在该属植物中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西南银莲花 ;三萜皂苷 ;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6 0493 04
Bioactive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Anemone david ii
L IAO Xun1 , LI Bo-gang1 , GAO Xiao-ping1 , GU AN Jia-fa1 , DING Li-sh eng1 , CHEN Yao-zu2
( 1. Ch engdu Institute o f Bio lo 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Depa rtment of
Chemistr y, Zhejiang Univ ersity , Hang zhou Zhe jiang 310027, China )
Key words: Anemone davidi i Franch. ; t ri terpenoid saponins; bio activi ty
西南银莲花 Anemone dav idii Franch. ,又名铜
钱草 (湖北 )、铜骨七 (四川 )和钻骨风 (贵州 ) ,属毛茛
科银莲花属植物 ,生长于海拔 950~ 3 500 m的山地
中 ,分布于西南及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其根状茎
具有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和补肾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
跌打损伤、风湿痛、劳伤、阳痿和腰痛 [1 ]。该植物的化
学成分还未见报道 ,我们对其根状茎和地上部分分
别用甲醇提取 ,脱脂后用大孔树脂 D101柱层折得
到总皂苷。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和反相硅胶柱层析
从根状茎总皂苷中分离出化合物Ⅰ ~ Ⅶ ,从地上部
分总皂苷中分离出化合物Ⅴ ~ Ⅷ 。
化合物Ⅰ ~ Ⅶ 经薄层酸水解后 ,苷元经薄层展
开 ,其 Rf值与齐墩果酸标准品相同 ;而化合物Ⅷ 经
相同的处理后 ,苷元的 Rf值与常春藤配基标准品相
同。从 8个化合物的 13 CNM R谱可知 ,化合物Ⅰ ~ Ⅳ
的苷元除 C-3外与齐墩果酸的基本一致 ,只是 C-3
(δ~ 88)的化学位移比齐墩果酸向低场移动约 δ11,
说明它们是仅 C-3接糖链的齐墩果酸糖苷。化合物
Ⅴ~ Ⅷ的苷元 13 CNM R化学位移与齐墩果酸或常春
藤配基标准品相比 ,除 C-3向低场移动约δ10外 , C-
28(δ~ 176)还向高场移动约 δ4,同时 ,碳谱中还出
现以酯苷键与苷元相连的糖基异头碳特征信号
·49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6期
收稿日期: 2000-04-03作者简介:廖 循 ( 1972-) ,男 ,四川省成都市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 Tel: ( 028) 5229227
δ95. 5,说明它们是苷元 C-3和 C-28同时接有糖链
的双糖链苷。
薄层酸水解后 ,水解下来的单糖与标准糖共同
展开对照 Rf值 ,发现所有化合物均含有鼠李糖和阿
拉伯糖 , 13 CNMR谱指出 ,化合物Ⅰ 只含 1个鼠李糖
和 1个阿拉伯糖。其中阿拉伯糖基的 C-2(δ75. 8)比
未取代的向低场移动 δ3[2 ] ,而 C-1和 C-3分别向高
场移动δ3和 1,说明鼠李糖基与阿拉伯糖基的 C-2
相连。 所以 ,Ⅰ的结构为齐墩果酸 -3-O-α-L-吡喃鼠
李糖基 ( 1→ 2) -α-L -吡喃阿拉伯糖苷 ( eleuthero side
K)
[ 2, 3]。薄层酸水解显示Ⅲ与Ⅰ 相比分子中还多 1
个葡萄糖基 ,Ⅲ 的阿拉伯糖基 C-4的化学位移
(δ79. 6)比Ⅰ 的向低场移动δ11. 6,所以 ,Ⅲ为齐墩
果酸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 2) [β -D-吡喃葡萄
糖基 ( 1→ 4) ]-α-L -吡喃阿拉伯糖苷 ,其 13 CNM R化
学位移与文献值吻合 [4 ]。化合物Ⅱ和Ⅳ分别比Ⅰ和
Ⅲ多 1个木糖基 ,Ⅱ ,Ⅳ的鼠李糖基 C-3化学位移
(δ~ 83)比Ⅰ ,Ⅲ的向低场移动δ11, C-2和 C-4相应
地分别向高场移动 δ~ 0. 6和δ~ 1,说明木糖基与
鼠李糖基的 C-3相连 ,所以 ,化合物Ⅱ和Ⅳ的结构分
别为齐墩果酸 -3-O-β -D-吡喃木糖基 ( 1→ 3) -α-L-吡
喃鼠李糖基 ( 1→ 2) -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 5, 6]和齐墩
果酸 -3-O-β -D-吡喃木糖基 ( 1→ 3) -α-L-吡喃鼠李糖
基 ( 1→ 2)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4) ]-α-L-吡喃阿
拉伯糖苷 ,其 13 CNMR化学位移与文献值吻合 [6 ]。
化合物Ⅴ为 -3-O-β -D-α-L-吡喃鼠李糖基 ( 1→
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酸 -28-O-α-L-吡喃
鼠李糖基 ( 1→ 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6) -β-D-吡
喃葡萄糖苷 , 13 CNMR化学位移与文献报道的 hed-
erasaponin B吻合 [ 7]。化合物Ⅷ 的 1HNM R中出现 6
个角甲基峰 (δ0. 87, 0. 87, 0. 97, 1. 02, 1. 09, 1. 16;
each 3H, s) ,与常春藤配基吻合 ,糖链的 13 CNMR化
学位移与Ⅴ完全一致 ,故其结构应为-3-O-α-L -吡喃
鼠李糖基 ( 1→ 2) -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常春藤配基 -
28-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 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6) -β -D-吡喃葡萄糖苷 ,即 kalopanax-saponin
B
[8 ]。将化合物Ⅵ 和Ⅶ 碱水解后分别得到次级苷Ⅵ a
和Ⅶ a,它们的 13 CNM R化学位移分别与化合物Ⅱ和
Ⅲ的完全一致 ;Ⅵ ,Ⅶ 通过与其次级苷比较 13 CNMR
化学位移可知与苷元 C-28相连的糖链为吡喃鼠李
糖基 ( 1→ 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6) -β -D-吡喃葡
萄糖苷 ,由此可知化合物Ⅵ 和Ⅶ 的结构分别为-3-O-
β -D-吡喃木糖基 ( 1→ 3) -α-L-吡喃鼠李基 ( 1→ 2) -α-
L-吡喃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酸-28-O-α-L -吡喃鼠李
糖基 ( 1→ 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6) -β -D-吡喃葡
萄糖苷 ( sieboldianoside B) [8 ]和-3-O-α-L-吡喃鼠李
糖基 ( 1→ 2) -[β-D-吡喃葡萄糖基 ( 1→ 4) ]-α-L-吡喃
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酸 -28-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 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6)-β -D-吡喃葡萄糖
苷 (hederaclchiside E) [9 ]。
上述化合物中Ⅱ ,Ⅳ和Ⅵ 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
分离得到。 8个三萜皂苷经 in vit ro活性实验说明其
中Ⅱ ,Ⅲ和Ⅳ具有抑制多种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 ,
Ⅴ ,Ⅵ 和Ⅶ 对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AS.
1. 1688)和白色假丝酵母 (Candida albicans No. 01)
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1 仪器和材料
13
CNM R谱用 Bruker AC-300P型仪测定 ,以
C5D5N为溶剂 , TM S为内标 ,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硅
胶用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反相层析用 Lioh roprep
Rp -8( 40~ 63μm, Merck) B型柱。西南银莲花于
1999年 10月采自重庆市南川金佛山 ,凭证本由重
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刘正宇副研究员鉴定。
2 提取与分离
西南银莲花根状茎 ( 1. 1 kg )和地上部分 ( 0. 6
kg )的干燥粗粉分别用甲醇室温浸提 3次共 30 d。
根状茎浸提液减压浓缩 ,浸膏分散于水中 ,用石油
醚 ,乙酸乙酯各萃取 3次 ,剩下的水部分减压浓缩 ,
尽量除去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水溶液经大孔树脂
D 101柱吸附 ,先用水洗去糖和无机盐后 ,以 20% ,
50% , 75%和 100%乙醇冲洗 ,皂苷成分集中在 75%
乙醇洗脱部分。 此部分上硅胶柱 ,以水饱和氯仿 -甲
醇系统梯度洗脱 ( 5∶ 1, 4∶ 1, 3∶ 1, 2∶ 1, 1∶ 1, 1∶
2) ,粗分成 10段 ,各段经反复硅胶柱层析 ,分离得到
化合物Ⅰ ~ Ⅶ ;地上部分以相同方法处理 ,经萃取、
大孔树脂吸附、 75%乙醇洗脱后 ,硅胶柱粗分成 10
段 ,除第 5段应用反相硅胶柱 Rp-8纯化得化物Ⅷ
外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从第 2, 5和 7段分离得到
化合物Ⅴ ~ Ⅶ ,综上 ,从西南银莲花中一共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是Ⅰ ( 540 mg ) ,Ⅱ ( 110 mg ) ,Ⅲ
( 2. 7 g ) ,Ⅳ ( 290 mg ) ,Ⅴ ( 6. 2 g ) ,Ⅵ ( 190 mg ) , Ⅶ
( 8. 9 g ) ,Ⅷ ( 380 mg )。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 Ⅷ : 白色粉末 ,苷元部分的 13 CNMR
数据见表 1,糖链部分的13 CNMR数据见表 2。
薄层酸水解: 将点有样品和对照用标准品的硅
胶薄层板放入盛有浓盐酸的烧杯中 (不接触盐酸 ) ,
密封 ,水浴加热 30 min后取出晾干 ,按常规方法用
·494·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6期
针对苷元或单糖的展开剂展开 ,比较水解下来的苷
元或单糖与标准品的 Rf值。
Ⅵ 和Ⅶ 碱水解:取样品 50 mg ,加 5 mol /L氨水
溶液 5 mL,封管于沸水浴中水解 4 h,水解液真空抽
干 ,加水溶解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 3次 ,萃取液
水洗后减压回收 ,干燥得次级苷。
4 生物活性实验
人癌细胞抑制活性实验: 受试细胞来自美国
A TCC,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药物筛选
中心细胞库保存 ,实验方法参照美国癌症研究所
( N CI)标准 SRB法 [10 ] ,发现化合物Ⅱ ,Ⅲ和Ⅳ具有
抑制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
抗 菌实 验: 以 大 肠杆 菌 ( Escherichia col i
SIA2. 16)、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No. 209 )、 蜡 状 芽 孢 杆 菌 ( Bacillus cereus
AS. 1. 1688)、 白色假 丝酵母 ( Candida albicans
No. 01)和黑曲霉 ( Sspergil lus niger No. 3. 324)作指
示菌进行抗菌活性测试 [11 ] ,结果表明化合物Ⅴ、Ⅵ
和Ⅶ 对蜡状芽孢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的生长具有抑
制作用。
表 1 化合物Ⅰ ~ Ⅷ 的苷元部分的 13CNMR化学位移δ
C 1 2 3 4 5 6 7 8
1 38. 8 38. 9 38. 9 38. 8 38. 9 38. 4 38. 9 39. 0
2 26. 4 26. 6 26. 5 26. 1 26. 4 26. 1 26. 5 26. 1
3 88. 7 88. 7 88. 6 88. 6 88. 7 88. 6 88. 6 81. 0
4 39. 6 39. 7 39. 6 39. 6 39. 8 39. 3 39. 8 43. 4
5 55. 8 55. 9 55. 8 56. 0 55. 8 55. 9 55. 9 47. 6
6 18. 5 18. 4 18. 4 18. 5 18. 4 18. 0 18. 4 18. 1
7 33. 1 33. 1 33. 1 33. 1 33. 0 31. 9 32. 7 32. 7
8 39. 4 39. 5 39. 4 39. 5 39. 4 39. 1 39. 4 39. 8
9 48. 0 48. 0 47. 9 48. 0 48. 0 47. 5 48. 0 48. 1
10 37. 0 37. 0 36. 9 37. 0 36. 9 36. 5 36. 9 36. 8
11 23. 6 23. 8 23. 6 23. 6 23. 7 22. 8 23. 1 23. 3
12 122. 4 122. 5 122. 4 122. 5 122. 7 122. 8 122. 8 122. 9
13 144. 7 144. 7 144. 7 144. 7 144. 0 144. 0 144. 0 144. 0
14 42. 1 42. 1 42. 1 42. 1 42. 1 42. 6 42. 0 42. 1
15 28. 2 28. 2 28. 2 28. 2 28. 2 27. 7 28. 0 28. 2
16 23. 6 23. 6 23. 6 23. 8 23. 7 23. 2 23. 6 23. 8
17 46. 6 46. 6 46. 6 46. 6 46. 9 46. 5 46. 9 47. 0
18 41. 9 41. 9 41. 9 41. 9 41. 6 41. 6 41. 6 41. 6
19 46. 4 46. 4 46. 4 46. 4 46. 1 45. 7 46. 1 46. 1
20 30. 9 30. 9 30. 9 30. 9 30. 7 30. 3 30. 7 30. 9
21 34. 2 34. 2 34. 2 34. 2 33. 9 33. 5 34. 0 34. 0
22 33. 1 33. 1 33. 1 33. 1 32. 4 32. 5 33. 1 32. 5
23 28. 0 28. 1 28. 0 28. 1 28. 0 27. 7 28. 0 63. 9
24 16. 9 17. 1 17. 0 17. 1 16. 9 16. 7 16. 9 13. 9
25 15. 5 15. 5 15. 5 15. 5 15. 6 15. 2 15. 6 16. 1
26 17. 3 17. 3 17. 3 17. 3 17. 4 16. 9 17. 4 17. 5
27 26. 1 26. 2 26. 1 26. 1 26. 0 25. 6 26. 0 26. 2
28 180. 1 180. 1 180. 1 180. 1 176. 4 176. 4 176. 4 176. 5
29 33. 3 33. 3 33. 3 33. 3 33. 1 32. 7 33. 1 33. 1
30 23. 8 23. 8 23. 7 23. 8 23. 6 23. 2 23. 7 23. 7
表 2 化合物Ⅰ ~ Ⅷ 糖部分的 13CNMR化学位移 δ
1 2 3 4 5 6 7 8
3-ara 104. 8 105. 1 104. 9 105. 1 104. 7 104. 7 104. 8 104. 1
75. 8 75. 5 76. 2 75. 6 75. 7 75. 4 76. 3 75. 7
73. 7 74. 4 74. 0 74. 6 73. 8 74. 5 73. 7 74. 4
68. 6 69. 1 79. 6 80. 1 68. 5 69. 5 79. 4 69. 1
64. 8 65. 4 64. 5 65. 2 64. 5 65. 5 64. 7 65. 4
rh a 101. 6 101. 4 101. 6 101. 2 101. 5 101. 2 101. 4 101. 5
72. 4 71. 8 72. 3 71. 7 72. 4 71. 8 72. 4 72. 4
72. 3 82. 9 72. 1 82. 7 72. 2 82. 6 72. 1 72. 2
73. 9 72. 9 73. 9 72. 7 73. 7 72. 8 73. 7 74. 0
69. 8 69. 6 69. 7 69. 5 69. 7 69. 2 69. 0 69. 6
18. 5 18. 5 18. 6 18. 5 18. 4 18. 4 18. 4 18. 4
glc 106. 3 106. 1 106. 2
75. 3 75. 4 75. 3
78. 3 78. 6 78. 3
71. 1 71. 1 71. 1
78. 6 78. 2 78. 5
62. 5 62. 4 62. 4
x yl 107. 4 107. 2 107. 2
75. 2 75. 3 74. 9
78. 3 78. 3 78. 3
71. 0 70. 9 70. 9
67. 3 67. 2 67. 3
28-glc 95. 5 95. 5 95. 5 95. 5
75. 2 75. 2 75. 2 75. 2
78. 5 78. 5 78. 5 78. 3
70. 6 70. 6 70. 6 70. 7
76. 3 76. 3 76. 3 76. 4
69. 0 69. 0 69. 0 69. 1
glc 104. 7 105. 1 104. 7 104. 2
73. 6 73. 7 73. 7 73. 7
77. 8 77. 8 77. 8 77. 9
78. 1 78. 1 78. 1 78. 6
77. 0 77. 0 77. 0 77. 0
61. 1 61. 1 61. 1 61. 2
rh a 102. 5 102. 4 102. 4 102. 6
72. 6 72. 6 72. 6 72. 4
72. 4 72. 4 72. 4 72. 6
73. 8 73. 7 73. 7 73. 8
70. 1 70. 1 70. 1 70. 2
18. 5 18. 4 18. 5 18. 5
参考文献:
[1 ] 张惠源 ,张志英 .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4.
[ 2 ] Kaw ai H, Kuroyanagi M , Umehara K, et al . S tudies on the
s aponins of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 J ]. Chem Pharm Bul l,
1988, 36( 12): 4769-4775.
[ 3] Shao C J, Kasai R, Oh tani K, et al . Saponins f rom leav es of
Kalopana x sep temlobus ( Th unb. ) Koid z. : s t ructures of
kalopanax-saponins La, Lb and Lc [ J ] . Ch em Ph arm Bul l,
1989, 37( 12): 3251-3254.
[ 4 ] Ekabo O A, Farnsw orth N R, Henderson T O, et al . Anti-
fungal and mol luscicidal saponins f rom Ser junia salzmanniana
[ J ]. J Nat Prod, 1996, 59( 4): 431-435.
[ 5] Nakayama K, Fujino H, Kasai R, et al . Saponins of pericarps
of Chin ese Sap indus d elavayi ( Pyi-shiau-tzu ) , a source of
natura surfactan ts [ J] . Chem Pharm Bull , 1986, 34( 5): 2209-
2213.
[6 ] Schenkel E P, Werener W, Schul te K E. Saponins f rom Thi-
nouia cor iaceae [ J ]. Planta M ed, 1991, 57( 5): 463-467.
·495·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6期
[7 ] Sano K, Sanada S, Ida Y, et al . Studies on the cons ti tuen ts of
the bark of Kalopana x p ictus Nakai [ J] . Ch em Ph arm Bull,
1991, 39( 4): 865-870.
[8 ] Saw ada H, Miyakosh i M , Is od a S, et al . Saponin s f rom leav es
of Acanthopana x siebold ianus [ J ] . Phy toch emis t ry, 1993, 34
( 4): 1117-1121.
[9 ] Dekanosidze G E, Dzhikiya O D, V ugalp ter M M, et al .
Tri terpene g lycosid es of Hedera colchica, s t ructu re of hed era-
colchisides E and F [ J] . Khim Pri r Soedin, 1984( 6): 747-750.
[ 10 ] Skehan P, Storeng R, Scudiero D, et al . New colorimet ric
cytotoxicity as say for ant icancer-d rug s creening [ J] . J Na-
tional Cancer Ins ti tute, 1990, 82( 13): 1107-1112.
[ 11 ] 周德庆 .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M ]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6.
金龙胆草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苏艳芳 1 ,刘建生 2 ,果德安 1 ,李 菁 1 ,郭洪祝 1 ,郑俊华 1
( 1.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北京 100083; 2. 四川格雷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7)
摘 要: 目的 研究金龙胆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反复分离 ,光谱方法测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龙
胆草中分得 7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芦丁 (Ⅰ )、槲皮素 -3-O-葡萄糖苷 (Ⅱ )、圣草
素 (Ⅲ )、槲皮素-3, 4′-二甲醚 (Ⅳ )、槲皮素 (Ⅴ )、 5, 8-二羟基 -7, 3′, 4′-三甲氧基黄酮 (Ⅵ )和山柰酚 (Ⅶ )。 结论 化合
物Ⅰ ~ 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Ⅳ和Ⅶ 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得。
关键词: 菊科 ;金龙胆草 ;黄酮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6 0496 02
Seven flavonoids from aerial parts of Conyza bl inii
SU Yan-fang1 , L IU Jian-sheng2 , GUO De-an1 , L I Jing1 , GUO Hong-zhu1 , ZHENG Jun-hua1
( 1. Co llege o f Pha rmacy , Beijing Univ er sity o 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ichuan GELEIEN Medici-
na l Science and Techno log y Development Co. L td. Ch engdu Sichuan 610037, China )
Key words: Compositae; Conyza blinii Lé v l. ; f lav onoids
金龙胆草为菊科白酒草属植物苦蒿 Conyza
blinii Lé v l. 的干燥地上部分 ,分布于我国西南地
区。系 70年代四川省发掘的民间草药 ,具有清热解
毒、消炎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用于慢性气管炎、胃
肠炎、肾炎、肝炎、痢疾、口腔炎、中耳炎、风火牙痛、
湿疹、痔疮、外伤出血、烫火伤及牲畜创伤。金龙胆草
及其制剂在《中国药典》 1977年版一部及《四川省药
品标准》中收载 [ 1]。我们前文报道了从金龙胆草中分
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 conyzalactone、咖啡酸、木栓
醇等单体化合物 [ 2~ 4]。我们又对其中的黄酮类化合
物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 7个黄
酮类化合物 ,通过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芦
丁 (Ⅰ ) ,槲皮素-3-O-葡萄糖苷 (Ⅱ ) ,圣草素 (Ⅲ ) ,槲
皮素 -3, 4′-二甲醚 (Ⅳ ) ,槲皮素 (Ⅴ ) , 5, 8-二羟基-7,
3′, 4′-三甲氧基黄酮 (Ⅵ ) ,山柰酚 (Ⅶ )。其中 ,化合
物Ⅰ ,Ⅱ ,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Ⅳ和Ⅶ 为
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试剂
熔点用于 XT4A型双目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 ,温
度未校正 ,红外光谱用 Perkin-Elmer 983型红外光
谱仪测定 , KBr压片 , M S用 AEI-M S-50型质谱仪
测定 , NM R用 VXR300和 VXR500型核磁共振仪
测定 , TM S内标。常规提取分离用甲醇、氯仿、丙酮、
石油醚、乙酸乙酯等均为北京化工厂分析纯产品 ,薄
层层析用硅胶 G、柱层析用硅胶 H( 200~ 300目 )为
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层析用聚酰胺粉为江苏无锡
电化教具厂出品 ,聚酰胺薄膜为浙江台州四于生化
材料厂出品 , 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 10%硫酸乙醇
溶液为显色剂。
2 提取与分离
金龙胆草 20 kg用 95%酒精热回流提取 2次 ,
再用 60%酒精回流提取 1次。 95%酒精提取物与硅
胶拌样 ,晾干后经硅胶短柱层析 ,分别用石油醚、氯
仿、乙酸乙酯、甲醇洗脱 ,浓缩后得石油醚部分、氯仿
部分、乙酸乙酯部分、甲醇部分。氯仿部分经硅胶柱
层析 ,得到化合物Ⅵ ,乙酸乙酯部分经硅胶柱层析、
聚酰胺柱层析 ,得到化合物Ⅲ ,Ⅳ ,Ⅴ ,Ⅶ 。 60%酒精
提取物用正丁醇萃取 ,浓缩后得正丁醇部分 ,正丁醇
·496·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6期
收稿日期: 2000-07-18作者简介:苏艳芳 ,女 , 29岁 , 2000年于北京大学药学院获得理学博士 ,现在日本东邦大学做博士后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