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贴膏的研制



全 文 :引起这样的变化[ 2]。白芷挥发油虽可用水蒸气蒸馏
提取, 但由于白芷含大量淀粉, 药材易于糊化,不利
于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并且由于提取时间较长(一
般为 6~8 h) , 挥发油与空气及光长时间接触会逐
渐氧化变质, 颜色变深,形成树脂样物质。为了充分
发挥制剂疗效, 保证质量, 采用较高浓度的乙醇渗
漉、较低温度减压浓缩的方法来提取其所含药效成
分是可取的。
3. 2 工艺筛选指标的选择是所有研究的关键。作为
中药或复方的治疗成分基础, 根据文献研究确定与
功能主治有关的有效组分(成分)是不够全面的,其
中存在着这些成分能否从胃肠道溶出及能否被胃肠
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的问题。为此, 我们研
究发现都梁丸与采用乙醇渗漉提取的提取物中的香
豆素(欧前胡素)均能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另文发表) ,说明欧前胡素是基础成分之一, 依其为
指标筛选工艺、控制制剂质量是可行的。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 1995: 87
2 姚新生 . 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32
( 1999-04-08 收稿)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贴膏的研制
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 541001)  邓启焕X  秦劬学
摘 要 以水溶性高分子为基质研制成新型中药贴膏, 并考察了贴膏的粘贴性能、剥离强度、耐寒耐热、释药速率
等指标, 表明新型基质中药贴膏粘贴性好、剥离适宜、无致敏性和刺激性, 稳定性高、释药速度快, 生产工艺简便,避
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及高温烘干工艺,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橡胶膏剂。
关键词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 中药贴膏 制备工艺
  80年代起国外市场上出现新型基质的透皮制
剂,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烟碱、雌二醇、芬太尼和可
乐定等〔1~2〕,不过其主药成分均为日剂量毫克级的
西药。国内医用贴膏现主要为橡胶膏剂,易发生剥离
脱落、过敏反应、刺激反应导致中断用药; 粘度和剥
离强度过大, 剥离时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制备产品要
经过烘道高温干燥,药物会破坏与挥发, 降低疗效;
生产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设备及劳动保护要求较
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3~5〕。笔者首次以水溶性高分
子为基质,研制成新型的中药贴膏,中药浸膏含量达
24%,初粘性、持粘性、剥离强度等指标均比较理想,
且无过敏等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制备
1. 1 基质构成:新型贴膏基质应具备在规定期间贴
膏应与皮肤密接;构成基质的聚合物和药物间有适
当的互溶性; 药物在基质中不会析出结晶; 从基质到
皮肤有合适的释放度; 粘贴性好、剥离适宜、无过敏
反应等。用下列物质以特定的比例构成水溶性高分
子中药贴膏基质: 聚丙烯酸钠( PAM ) (上海金锦乐
实业有限公司) ,甘油(化学纯,广东西陇化工厂) , 聚
乙烯醇( PVA ) (进口分装, 广州医药化学试剂公
司) ,海藻酸钠(温州助剂厂) , 氮酮(分析纯,广州助
剂化工厂) ,水溶性高分子粘合剂(自制) ,蒸馏水(自
制) , 药物(伤湿中药浸膏,自制)。
1. 2 正交设计:采用四因素三水平 L 9 ( 43) ,考察基
质组成对胶层物理性质的影响。按配方设计的比例,
将 PAM 和甘油搅拌均匀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 再
加入已溶胀的海藻酸钠和 PVA, 一定时间后加入水
溶性高分子粘合剂, 充分搅拌,加入伤湿中药浸膏混
合均匀后在橡胶涂布机涂布、固化、成形、分切、衬
里。得胶层厚约 60 Lm、规格 7 cm×10 cm 的中药贴
膏。并参照橡胶膏剂的国家标准 GB4851-84、
GB4852-84, 医药行业 YY0148-93 测定剥离强度、
初粘力、持粘力、拉力强度,正交设计结果见表 1。
  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 PAM 和水溶性高分子
粘合剂是基质的骨架、剥离强度的主因素,甘油的用
量决定基质的柔韧性和初粘力,持粘力、拉力强度的
主因素是水溶性高分子粘合剂, PVA 在配方中控制
·35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 年第 31卷第 5期
X Address : Deng Qihu an , Guilin T ian he Pharmaceu tical C o. Lte. , Guilin邓启焕 男, 25岁。1997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助工。曾获第四届“挑战杯”上海市三等奖、全国鼓励奖、上海市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现主要从事 SCFE技术应用和新型中药贴膏基质研究。
表 1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的正交设计实验结果
编号 PAM 甘油 PVA 粘合剂 剥离强度( F/ N) 初粘力(×10- 3, F/ N) 拉力强度( F/ N) 持粘力( m in)
1 1 1 1 1 1. 732 8. 96 92. 2 64. 8
2 1 2 2 2 2. 684 12. 4 90. 5 69. 6
3 1 3 3 3 3. 895 13. 5 89. 7 78. 9
4 2 1 2 3 2. 865 12. 8 92. 68 74. 6
5 2 2 3 1 2. 072 13. 7 84. 8 68. 7
6 2 3 1 2 2. 430 15. 5 88. 7 72. 6
7 3 1 3 2 1. 438 8. 3 96. 4 54. 7
8 3 2 1 3 1. 782 9. 8 101. 2 67. 6
9 3 3 2 1 1. 694 12. 3 94. 4 45. 6
药物的释放速度。
在考察范围内, 选择最优的基质配比组成为 4
号方,并按此处方制备 10批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
贴膏和 5批空白基质贴膏, 供质量检查。
2 质量
2. 1 外观质量:贴膏涂布均匀,无颗粒, 无斑点,膏
面细腻、有光泽。
2. 2 粘贴性能: 初粘性测定,依照 GB4852-84 的方
法和条件,结果为( 12. 8±0. 8) g ( n= 5) ;持粘性按
GB4851-84的方法, 结果是( 74. 16±8. 19) min( n=
5) ; 拉力强度按 GB4851-84的方法, 结果为( 92. 68
±4. 37) F / N( n= 5)。根据医药行业 YY0148-93标
准,测定剥离强度为( 2. 865±0. 242) F / N( n= 5)。
2. 3 耐热耐寒试验: 取样品 100 cm2 ,置于120℃的
烘箱中加热 0. 5 h, 背衬材料无基质渗透现象,膏面
仍光泽均匀; 8 h 后贴膏仅减重 0. 8%。取样品 5片
置于0℃的冰箱中 72 h,初粘性、剥离强度等考察指
标无明显变化。
2. 4 粘贴试验: 50 名志愿受试者, 将中药贴膏( 7
cm×10 cm )贴于左前臂内侧,空白基质贴膏贴于右
前臂内侧,作下列项目检查: ¹ 粘着性: 贴 8 h 后观
察贴敷状态。º出汗时的粘着性:使运动出汗观察贴
敷状态。对贴敷状态分级评价: ¹ 良好:处于密接状
态;º一般: 周边有所脱离; »差:一半以内脱离; ¼
极差:一半以上脱离,但没有脱落。实验结果表明,中
药贴膏和空白基质贴膏的粘着性及出汗时的粘着性
都处于良好水平。
2. 5 过敏试验: 在粘贴试验的同时,每隔一定时间
观察皮肤的状态, 在 2, 4, 6, 8, 12 h 粘贴时间内皮肤
没有出现水泡、发疹、发红、发痒等不能耐受的过敏
反应,呈正常状态。中药贴膏和空白基质贴膏无致敏
性。
2. 6 透皮试验:采用文献〔6, 7〕的正常人体皮肤减量
法,将中药贴膏( 7 cm×10 cm )贴于前臂, 分别于 2,
4, 6, 8, 12, 24 h 撕下, 洗脱膏层, 萃取总生物碱, 薄
层层析分离乌头碱, 薄层扫描测定乌头碱含量,同法
平行 3次, 取平均值, 得累计释药量, 由零时间测得
值计算累积释药百分率, 作释放率曲线(图 1)。
图 1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贴膏释放率曲线
3 总结
3. 1 由线型或支型结构水溶性高分子在溶剂作用
下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等)相聚集交联形成的新型基
质, 为具有弹性半固体性质的多组分大分子三维网
络体系,网眼中充满的溶剂不能自由流动,形成网络
的高分子具有一定的柔顺性。实验结果表明, 基质膏
面光泽,涂布均匀,载药量大, 粘度适宜,可在规定期
间与皮肤任何部位长久粘附, 剥离强度仅有( 2. 865
±0. 242) F / N, 剥离时无拔毛现象和疼痛感, 且无皮
肤刺激性、过敏性及致敏性,拓宽了贴膏给药的适宜
人群。
3. 2 组成基质的高分子链相当长,一个分子链上可
以带很多基团, 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强,这样结合的
基质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与牢固的。在释药性能方
面,处于高溶胀状态的基质有较大的平均孔径,容易
让小分子、离子透过; 由于溶剂的选择作用,含水的
孔道有利于可溶水的药物通过;基质网络上分子带
电的性质具有离子选择透过性。另外,水溶性高分子
的覆盖增加了角质层的内源性水化作用,皮肤组织
软化、膨胀、皱褶消失,渗透性显著增加。从释放率曲
线分析可知, 基质的释药在 2~12 h直线上升, 12 h
就达到 78. 6% ,而据报道〔7, 8〕橡胶膏剂 20 h 释放率
仅达到75. 0%。从而表明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贴
膏的释药性能远远强于橡胶膏剂。
·35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 年第 31卷第 5期
3. 3 水溶性高分子基质中药贴膏制备工艺简单,生
产周期短,还可应用现有橡胶膏剂的打胶机涂布机
进行工业化生产, 直接固化成形,省掉涂布后高温烘
干工艺,减少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分解和挥发性成分
的散失,明显提高了中药贴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Ohien Y. Tr ansderm al Cont rolled S ystemic Medicat ions . New
York: Mar cel Dek er Inc, 1987: 105
2 郑俊民,等 . 经皮给药新剂型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
3 沈 坚,等 . 药学通报, 1985, 20( 5) : 282
4   But ter G L. Handbook of Pres sure Sens itive Adh es ive
T ech nology. 1982: 189
5 梁秉文,等 . 经皮给药制剂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6 杨基森,等 . 中成药, 1989, 11( 11) : 2
7 潘晓明,等 . 中草药, 1994, 25( 4) : 215
( 1999-05-06 收稿)
茜草与欧茜草薄层色谱法鉴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储秋萍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胡浩彬
  茜草 Rubia cor dif ol ia L.是常用中药,有凉血、
止血、祛瘀、通经之功效[ 1]。茜草制剂能治疗膀胱结
石。其同属植物欧茜草R . t inctorum L. (德国产)是
用于治疗肾结石的药物消石素处方中的主药。但由
于欧茜草中含有芦西丁( lucidin) , 有较强的致基因
突变、细胞转化[ 2]及 DNA 结合作用 [ 3] , 因此美国
FDA 已明确将其列为禁用药物。茜草在中国的大部
分地区均有分布,对中国产茜草和欧茜草进行化学
研究,有助于扩大中国茜草的适用范围。
我们采用薄层色谱法, 按选定的色谱条件, 对中
国茜草和欧茜草中的茜草素( alizar in)和芦西丁进
行了定性鉴别,该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
1 样品来源
茜草 R . cord if olia 的根及根茎, 来自河南庐市
县、陕西渭南县和河南禹州县。欧茜草 R . tinctorum
的根及根茎的粉末,德国马博士制药厂提供。
2 仪器与试药
UV 254 nm 紫外灯。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茜
草素与芦西丁对照品由德国马博士制药厂提供。
3 方法与结果
3. 1 对照品溶液制备:分别取芦西丁、茜草素对照
品适量,加氯仿溶解并稀释至 2 mg/ mL 的溶液。
3.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茜草样品粗粉(过 40目
筛)约 1 g ,加甲醇 50 mL, 超声提取 20 min,滤过,滤
液置蒸发皿蒸干, 残渣加水 25 mL 溶解,氯仿萃取 3
次(每次 15 mL) ,合并氯仿液浓缩至 2 mL。
3. 3 测定方法:用定量毛细管吸取供试品溶液和上
述两种对照品溶液各 5 L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
层板上, 以甲苯-二甲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正己
烷( 20∶20∶10∶10∶5∶1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
晾干,置 UV 254 nm 下检视。
3. 4 结果:在供试品与芦西丁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
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芦西丁 Rf 值为 0. 35,
茜草素Rf值为 0. 65,色谱图见图 1。
  
  1-茜草(禹州)
2-茜草(庐市)
3-茜草(渭南)
4-芦西丁
5-欧茜草
6-芦西丁
7-茜草素
8-茜草(禹州)
9-芦西丁
图 1 中国茜草与欧茜草薄层色谱图
4 讨论
  由于茜草素与芦西丁均为 9, 10-蒽醌类化合
物,结构非常接近,所以两者的极性及化学性质都比
较相似 [ 4] , 难以分开, 经实验, 选定了最佳展开剂配
比,两者得到很好的分离。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一部 . 1995: 208
2 J ohnnes W P, et al . Mutation Resarch, 1990, 240: 1
3 C A, 1991, 115: 849742
4 刘训红,等 . 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93
( 1999-03-11 收稿)
·35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 年第 31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