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4(2):107— 112 2004年 3月
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
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柴 勇1,樊国盛2,李乡旺2,郑维列0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 650204;2.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3.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 860000)
摘 要:将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分布划分为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温带针叶
林带、高山寒带疏林、灌丛、草甸带和高山荒漠带。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了各带谱的区系组成、性质和特有种分
布特点。
关键词:垂直分布带谱与区系特点;种子植物;中国西藏色季拉山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04)02—0107—06
Study 0n vertical distributi0nal bel ts and their
floristic characters 0f seed plants from Shegyla
Mountains 0f Xizang(Tibet),China
CHAI Yong ,FAN Guo—sheng ,
LI Xiang—wang2.ZHENG W ei—lie0
(1.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650204,China;2.South~v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3.Tibet Institute of Plateau Ecology,Nyingchi 860000,China)
Abstract:Five vertical distributional belts of seed plants from Shegyla M ountains of Xizang(Tibet),China are
divided as follows:mountain warm—temperate needle-leave and broad—leave mixed forest zone,mountain tern—
perate needle—leave forest zone,sub—alpine cold—temperate needle-leave forest zone,alpine cold temperate sparse
forest,shrub and meadow zone,alpine hungriness zone. Based on above,floristic characters including ele—
ments,endemic species of vari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al belts are analyzed.
Key words:vertical distribution belts and their floristic characters;seed plants;Shegyla mountains of Xizang
(Tibet):China
1 自然概况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林区腹心地带,94。25 ~
94。45 E,29。35 ~29。57 N,山脉走向西北至东南,
形成较大范围的东西坡 面,在地 质历史上是青藏高
原发生发展的见证,是喜马拉雅地质运动的一部分。
早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开始 ,古地 中海消失,欧亚
大陆连成一片,并与印度板块相碰撞,整个喜马拉雅
地区开始成为陆地。到中新世晚期,随着西藏高原
的不断抬升 ,环境趋于寒化 、旱化 ,色季拉山地区出
现了高山栎类与杜鹃属为特征植物的常绿硬叶林类
型,为以后的高原植被景观涂上了今 日的色彩。上
新世西藏高原隆起 ,色季拉山森林植被开始 出现垂
收稿 日期:2003—05—12 修订 日期 :2003—07—22
作者简介:柴勇(1976一),男 ,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实习员,植物学专业,主要从事树木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8 广 西 植 物 24卷
直地带的分化 。现状 山体海拔 由 2 100~5 300 m,
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 。东坡下段沟谷 2 1O0~2 500
m段属山地暖温带半湿润 区,东坡 2 500~3 000 m
及西坡 3 000 m 以下湿润支 沟为 山地温带半湿润
区,2 800(3 000)~4 000(4 300)m为亚高山(高原)
寒温半湿润区 ,西坡 2 800~3 000 m河谷为山地温
带半干半湿润区,海拔 4 300~4 500 m 以上为高山
寒带 ,其上段为冰漠 区,下段为苔原区。土壤垂直带
随气候带变化明显,海拔 4 000 m以上主要为高山
荒漠土,缓坡和积水洼地则有高山草甸土分布。海
拔 3 300~4 000 m范围为酸性棕壤 。海拔 2 500
3 300 m为山地棕 壤 ,宽谷和半 阳坡 、阳坡灌丛 、草
甸地带则为山地灌丛草甸土(方江平,1997;徐风翔 ,
1995)。
2 研究方法
按从东坡基部 2 100 m 向上,每上升 200 m 作
一 个垂直带,将它们分成 16个小带,通过统计各小
带的植物种数,计算出任何两小带间的相似百分率
(阳含熙等,1983):S一2c/a+b。
其中s为两小带相似系数,C为两小带的相同
种数 ,a、b分别 为相 比较 的两 小带 的种数 (阳含熙
等,1983)。
表 1 色季拉山各小带间的种相似系数 ( )
Table 1 Similarity of coefficients of species between narrow belts in Shergyla Mountains( )
Al Az Aa A4 As A6 A7 As
45.07 33.24 22.67 15.27 12.50 9.2O
77.O2 47.88 31.O3 2O.44 17.29 13.87
l1.69 65.33 38.55 26.87 23.39 19.48
65.33 4.92 69.25 36.94 31.36 25.34
— 69.25 4.2l 73.6O 47.O6 38.66
一 一 73.46 2.35 71.25 54.74
一 一 一 71.25 l1.7l 82.96
A9 Alo Al1 A12 Ala A14 A1s A16
— 66.77
66.77 lO.25
— 77.O2
一 一 一 一 82.96 5.29
一 一 一 一 一 77.67
8.6O 6.29 3.89 2.85 2.08 1.89 0.96 0.53
11.84 7.99 4.98 3.58 2.52 2.38 1.46 1.06
17.23 12.68 7.94 6.08 4.95 2.57 1.58 1.17
21.17 15.56 8.85 6.44 4.21 2.33 1.19 0.85
32.76 24.56 15.26 11.14 5.90

3.59 2.52 1.47
46.72 36.43 22.79 16.15 8.77 4.96 3.69 2.50
62.22 48.24 31.83 21.94 12.59 8.40 6.92 4.40
77.67 56.86 37.70 26.67 16.39 11.57 9.93 6.20
0.90 78.57 49.54 36.26 22.84 17.16 15.04 8.26
78.57 8.09 70.48 46.36 32.27 25.52 22.93 11.80
— 70.48 3.23 73.71 43.89 35.94 32.14 18.66
一 一 73.71 0.34 73.37 48.54 42.04 25.59
一 一 一 73.37 9.52 63.85 6O.56 40.93
一 一 一 ~ 63.85 22.3O 86.15 6O.38
一 一 一 一 一 86.15 l6.15 76.00
— — — — — — — — — 76.00
3
注;表格中黑体数字表示该带与上、下带种相似系数之差。
Note;The boldface number in table shows the difference of similarity of coeficients of species between adjacent narrow belts.
种子植物 区系垂直带谱的划分
经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徐风翔,1995;柴勇等,
2003),色季拉 山共有种子植物 1 391种(含种以下
等级),归 491属,103科。在以 200 m为带宽的各
垂直小带间的种相似系数见表 1。表中可见,多数
小带与其上、下带相似系数之差的变化常不显著(低
于5 ),但某些小带却变化明显,超过 10 ,甚至达
20 以上。由于种相似性系数反映的是各带间物种
的相似程度,当相邻带间相似性系数发生了大的变
化时,则表明所处生境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对于适
应性广而存在于各种生境的物种,它们的存在只是
增加了带间的种相似性系数,对相似性系数之差没
有影响。因此以相似性系数之差来表示这种变化,
可以避免由于物种适应性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根据
~~ 邮肼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柴 勇等: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109
以上结果,我们认为相似性系数之差变化明显的(大
于 10 )是相邻两小带之间产生了生境的剧烈变化
或生境的突然改变,因而将其划分为这一山体的不
同垂直带谱。据表 1,从概念上可将本山体区划分
为 5带:2 1O0~2 700 m为第 1带,2 700~3 300 m
为第 2带,3 300~4 100 m为第 3带,4 1O0~ 4 700
m为第 4带,4 700~5 300 m为第 5带。由于自然
条件的复杂性 ,同一种植物在上下界都会与相邻群
落相互交错 ,形成一定的重叠 区域 ,再考虑到各带优
势树种不同和气候上的差异,对以上划分进行适当
调整 ,最后将色季拉山植被分为以下 5个垂直带(青
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1987,1988)。
(1)山地暖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带:东坡为
2 700 m(2 800 m)以下地带,该带下段是阔叶组分
略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 ,有一定的亚热带成分 ,上段
是山地暖温带向山地温带过渡地带,针叶成分 占比
例较大 。
(2)山地温带——凉润针叶林带 :海拔为 2 700
~ 3 300(3 400)m地带 ,下段 2 700~3 100 m 多为
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上段 3 i00~3 400 m地
带是以云杉 、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 。 ci,
(3)亚高山寒温带——冷湿暗针叶林带 :海拔为
(3 300)3 400 m 向上至 4 200(4 300)m地带,主要
为急尖长苞冷杉(Aibes georgei var.smithii)林,林
表 2 色季拉山各垂直带主要科 、属的组成情况
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most families 8L genera in each belt in Shergyla
Mountains based on number of species
2 1OO~2 700 m,山地暖温带—— 湿润针阔混交林带
大科排列顺序≥15种:菊科(Compositae)(18/32属数/种数 ,下同)、蔷薇科(Rosaceae)(12/28)、兰科(Orchidaceae)(18/28)、豆科
(Leguminosae)(10/17)、唇形科(Labiatae)(11/16)、百合科(Liliaceae)(12/16)、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8/15)
大属排列顺序>/6种:悬钩子属(Rubus)(11种数,下同)、蓼属(Polygonum)(9)、铁线莲属(Clematis)(9)、小檗属(Berberis)(6)、花椒
属(Zanthoxylum)(6)、槭属(Acer)(6)、鼠李属(Rhamnus)(6)、荚莲属(Viburmum)(6)、杜鹃属(Rhododendron)(6)
2 7OO~3 300 m,山地温带——凉湿润针叶林带
大科排列顺序≥2O种:菊科(34/77)、蔷薇科 (17/76)、禾本科 (Gramineae)(23/34)、毛茛科(Ranunculaceae)(14/33)、唇形科(16/
32)、兰科(21/30)、虎耳草科(10/29)、豆科 (14/28)、伞形科(Umbelliferae)(15/25)、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10/22)、百合科
(13/20)
大属排列顺序≥1O种 :柳属(Salix)(14)、蓼属(14)、小檗属(12)、枸子属(Cotoneaster)(12)、虎耳草属(Saxifraga)(11)、委陵菜属
(Potentilla)(11)、杜鹃属(11)、悬钩子属(10)、马先蒿属(Pedicularis)(10)、灯心草属(Juncu$)(10)
3 3OO~4 200 m,亚高山寒温带——冷湿暗针叶林带
大科排列顺序≥2o种 :蔷薇科(15/60)、菊科(20/49)、虎耳草科(9/36)、禾本科 (21/34)、毛茛科(10/33)、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5/23)、杜鹃花科(Ericaceae)(3/21)
大属排列顺序≥1O种:杜鹃属(18)、虎耳草属(17)、马先蒿属(17)、柳属(14)、报春花属(Primula)(14)、委陵菜属(13)、蓼属(Polyg—
onum)(12)、毛茛属(Ranunculus)(11)、悬钩子属(10)
4 2OO~4 500 m,高山寒带——疏林、灌丛、草甸带
大科排列顺序≥15种:菊科(14/43)、毛莨科(7/20)、龙胆科(Gentianaceae)(4/19)、禾本科(9/18)、蔷薇科(7/15)
大属排列顺序≥1O种:龙胆属(Gentiana)(14)、风毛菊属(Saussurea)(11)、虎耳草属(1O)、马先蒿属(10)
4500~5300 m,高山荒漠带
大科排列顺序≥1O种:菊科(13/37)、虎耳草科(3/13)、龙胆科(2/11)、禾本科(6/11)
大属排列顺序≥5种:风毛菊属(13)、虎耳草属(10)、龙胆属(10)、蓼属(6)、蚤缀属(Arenaria)(6)、红景天属(Rhodiola)(5)、垂头菊
属(Crem anthodium)(5)、蒿草属(Kobresia)(5)
内杜鹃发育良好 。
(4)高山寒带——疏林 、灌丛 、草甸带 :4 200~
4 500(4 600)m地带 ,是 由方枝柏(Sabina saltuar一
)形成疏林和由多种杜鹃与几种高山柳组成的灌
丛,草甸主要由散鳞杜鹃(R 0^ 0 n r0n bulu)和苔
草(Carex sp.)、莎草(Cyperus sp.)等组成。
(5)高山荒漠带:(4500)4 600~5 300 m地带,
该带内生境变化尤为剧烈 ,植物稀少 ,主要有凤毛菊
属、紫堇属、虎耳草属和红景天属等植物组成。
用这种方法对本山体的划分进一步从数量化上
论证了徐凤翔(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为前人的定
性划分提供了证据。
4 垂直分布带谱的区系特点分析
4.1垂直带谱科、属的组成情况
各垂直带主要科、属的组成情况见表 2。
表 2中表明,在本山区占据第一、二位的菊科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0 广 西 植 物 24卷
蔷薇科在山地温带以下没有变化,在亚高山寒温带
则互易了位置。到灌丛、草甸带蔷薇科已逐渐退出
主导地位而被毛茛科、龙胆科、虎耳草科等取代。在
本山区占据第三位的温带型科毛茛科在山地暖温带
仅排在第十二位,说明该科在本山区主要分布于山
地温带以上。而兰科在山地暖温带排在第三位,到山
地温带则下降到第六位,再往上则已排在第十位以
外。可见本山区兰科植物一半以上是分布在山地温
带I 。在本山区种数较少的龙胆科主要集中在灌
丛、草甸带以上,排在第三位,包括了一半以上的种。
各垂直带在属的排序上变化较明显,本山区占
第六位和第四位的悬钩子属和蓼属在山地暖温带分
别占据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铁线莲属在本山区有
10种,在该带以9种的优势占据了第三位。山地温
带以柳属(14,种数,下同)和蓼属(14)较多,其次是
小檗属和枸子属,各有 12种。杜鹃属在亚高山寒温
带以 18种占据第一位,表明本山区杜鹃属在该带分
化最为激烈。虎耳草属(17)和马先蒿属(17)在此带
开始占据主要地位。灌丛、草甸带排在前三位的是
龙胆属(14)、凤毛菊属 (11)和虎耳草属 (10)。流石
滩上主要疏生凤毛菊属 (13)和虎耳草属(1O)的一些
种。
表 3 色季拉山各垂直带的科、属、种分布类型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family。genera 8L species in each belt in Shergyla Mountains
另外,随海拔下降,处于前几位的科、属,其种类
数量占总数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海拔越低,主要
科、属越不明显 。
总的来说,山地暖温带在各垂直带中拥有的科
数最多,但属数和种数却低于山地温带,在种数上甚
至还低于亚高山寒温带。除了地形因素的影响,还
由于热带分布科在该垂直带占较高的比例(40 oA以
上),但各科内所含属、种却较少。山地温带是植物
种类最丰富的垂直带,包含了本山区一半以上的种
类。亚高山寒温带尽管科、属数量不多,但所含种类
较为丰富。该带科、属以温带分布为主,所占比例分
别为 43.34 和 74.89 。种的数量超过了山地暖
温带,其中温带分布型也占了一半以上。疏林、灌
丛、草甸带以上的植物种类剧烈减少,只有少数能适
应高寒海拔的种类生存,如高山柳类、凤毛菊属、杜
鹃属、龙胆属的一些种 。
4.2植物区系成分在垂直带谱中的变化
各垂直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王荷生,1992;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柴 勇等: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111
征镒等 ,1983,1991)见表 3。
山地暖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带:共有种子植物
93科 、281属 、483种 ,占本 山区总科数的 9O.29 ,
总属数的 57.23 ,总种数 的 34.72 。其 中有
43.O1 的科、33.O9 的属和 12.29 的种 为热带
分布类型,31.18 的科、54.45 的属和53.13 的
种为温带分布类型。
山地温带凉润针叶林带:共有种子植物 85科、
350属、773种,占本 山区总科数的 82.52 ,总属数
的 71.28 ,总种数的 55.57 。其 中有 32.94 的
科、14 的属 和 3.66 的种 为热带 分布类型,
37.65 的科、72.57 的属和 56.73 的种为温带
分布类型。
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带:共有种子植物 6O科、
227属、569种,占本 山区总科数的 58.25 ,总属
数的46.23 ,总种数的 4O.91 。其中有 23.33
的科、l1.O1 的属和 1.95 的种为热带分布类型,
43.34 的科、74.89 的属和 53.98 的种 为温带
分布类型。
高山寒带疏林、灌丛、草甸带:共有种子植物 36
科、ll1属、283种,占本 山区总科数 34.95 ,总属
数的22.61 ,总种数的 2O.35 。其中有 l1.1l
的科、4.5 的属和 0.71 oA的种为热带分布类型,有
55.56 的科 、8O.18 的属 和 49.29 的种为温带
分布类型。
高山荒漠带:共有种子植物 27科、74属、176
种 ,占本山区总科数的 26.21 ,总属数的 15.O7 ,
总种数的 12.65 。其中有 7.41 9,6的科和 1.35
的属为热带分布类型,无热带分布种;55.55 的科、
85.14 的属和 46.85 的种为温带分布类型。
4.3种区系成分在各垂直带的分布特点
种区系成分在各垂直小带的分布见表 4。
表 4 色季拉山各垂直小带种的分布类型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species in each narrow belt in Shergyla M ountains
统计表明,从东坡山麓 2 100 YD.向上,到海拔
2 700 1TI,随着海拔的升高,各垂直带的植物种类逐
渐减少。2 700 1TI再向上 ,植物种类 又有所增加 ,在
2 9OO~3 1O0 m 带达 到峰值 ,以后则 又逐渐减少。
这是由色季拉山东西坡地形条件差异引起的。东坡
基带低至 2 100 YD.,此带属于山地暖温带半湿润 区,
水热条件最为丰富,因此发育了较多的植物种类,其
中亚热带成分较多。海拔上升,温度降低,水热条件
渐差 ,植 物种类 也 随之减少 。到 2 700~2 900 m
带,尽管东坡的植物种类继续减少,但西坡(基带
海拔一般为2 900~3 000 YD.,部分河谷或支沟低至
2 800 m)的植物种类开始进入此带 ,数量又开始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2 广 西 植 物 24卷
加。2 900~3 100 m带在西坡是基带 ,植物种类相
比之下最为丰富,因而此带就成为了色季拉山植物
种类最丰富的垂直带,除热带种外各种成分均在此
带占有最高的比例。此带以下共有植物种类 937
种,占了本山区的 67.36 。海拔再升高,东西坡的
植物种类都迅速减少,到山顶 5 100 m以上,则只剩
下数十种较耐寒的植物。
表 5 色季拉山中国特有种及西藏特有种的分布亚型
Table 5 Sub—distribution types of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to Xizang in Shergyla Mountains
亚型名称
Sub-distribution types
种数 占本类型
Number的百分比
of Percentage
species ( )
15A.分布至西藏的中国特有种 <390><68.07>
Endemic to China
A1.横断山脉南段:藏东 、川西、滇西北 220 38.39
S.Hengduanshan:E.Xizang,W .Si—
chuan N.W .Yunnan
Az.横断山脉北段:藏、川、滇 、青、甘 88 15.36
N. Hengduanshan;Xizang,Sichuan,
Yunnan,Qinghai,Gansu
A3.西藏至西北(青、甘、新)Xizang to N. 23 4.01
W.China(Qinghai,Gansu,Xinjiang)
. 西藏至华北 、东北 8 1.4
Xizang to N.China& N.E.China
A5.西藏至华中、华东 39 6.81
Xizang to C.China& E.China
A6.西藏到云贵高原(至广西西部) 4 0.7
Xizang to Yunnan and Guizhou plateau
(to W .Guangxi)
A7.西藏经广西至华南 2 0.35
Xizang through Guangxi to S.China
. 中国广布 Pan-China 6 1.O5
15B.西藏特有种 Endemic to Xizang <183><31.93>
B1.喜马拉雅南坡:墨脱、错那、亚东、聂拉木 21 3.66
S.Himalaya:Motuo Cuona,Yatong,
Nietamu
B2.西藏东部 :察 隅、昌都、波密、米林 E. 147 25.65
Xizang:Chayu,Changdu,Bomi M iling
. 雅鲁藏布江河谷 15 2.62
Yalu Tsang po(River)valley
合 计 Total 573 100
从区系成分来看,世界分布种在本山区分布于
4 000 m以下,2 700~3 100 m带就有 8种,占了本
类型的8O 。只有 1种早熟禾(Poa annua)分布到
了 4 800 m。
热带种较多集中于东坡下段,向上则 比例逐渐
减小。2 100~2 300 m带分布的有 5O种(15.53 ,
占该带总数的比例,下同)。2 300~2 500 m带分布
的有 3O种(9.4 ),2 5OO~2 700 m带分布的有 21
种(7.34%)。以上 3带(即山地暖温带)共有热带种
59种 ,占全部热带种 的 73.75 。2 700~2 900 m
带比上一带增加了 1种,但所占比例却 比上一带小,
占该带总数的 5.34 。可见西坡基带虽 有一定的
热带成分 ,但所 占比例 已比东坡基带小得多 ,主要还
是以温带成分为主。从此带再向上,热带成分所占
百分比剧烈下降,至 4 300~4 500 m带,热带成分
所占百分比仅 0.42 ,此带已成为热带种分布的上
限。
温带种在各带的比例则基本维持在 5O ~
6O 之间,构成各带的主体。在东坡 2 700 m以下,
随海拔上升该成分种略有增加(分别为 53.73 、
55.8O 和 59.74 )。 从海拔 2 700 m 向上至海拔
4 300 m,温带种成分有减少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
小 (不到 4个百分点)。4 300 m 以上的地段热带种
几乎绝迹 ,而温带种又呈现出上升的趋 势。温带种
中占主体的东亚成分垂直变化也不很明显。在东坡
2 700 m以下段所占比例保持在 47 ~48 之间,
在 2 700 m以上则保持在4O 左右。
中国特有分布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在本山区占
有最大的比例(其分布亚型见表 5):随着海拔上升,
特有种在各带所 占比例逐渐增加 。海拔 2 900 m 以
下各带特有种所占比例低于东亚分布种,而在2 900
m以上的各带,特有分布种则逐渐增加并超过东亚
分布种,在 4 300~4 500 m带则超过了全部温带种
而达到峰值。再上升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仍高于
东亚成分占的比例。
本山区第三纪以前还被古地中海覆盖着,在随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逐渐演变为高海拔的严寒山
区,气候日渐寒、旱。植物区系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
境,一些热带种向南迁移,只有少数种类经受住了严
寒的考验,但也仅限于较低海拔的地区,这就是海拔
越高热带种越少的原因。相比较之下,温带分布种
能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但也随海拔上升而不断活
化和特化 ,从而增加了特有成分的数量。
参考文献:
方江平.1997.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的性状与垂直分布 [J].
山地研究 ,15(4):228—233.
王荷生.1992.植物区系地理 [M].科学出版社.
阳含熙,卢泽愚.1983.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 [M].
科学 出版社.
吴征镒 ,王荷生.1983.中国 自然地理 (植 物地理) (上册 )
[M].科学出版社.
(下转第 106页 Continue on page 1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O6 广 西 植 物 24卷
被中不产生人工痕迹,恢复形成当地的 自然植被。
本区有大量特有、珍稀、濒危的优良乡土植物,如大
果五加、猪血木 (Euryodendron excelsum)、虎颜花、
阳春柯 (Lithocarpus yangchunensis)、杜 鹃红 山茶
等均为优良的特有乡土植物。
(3)加强生态定位与种质资源研究。如对本区
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殖生态、进化生态及动植物协同
进化定位研究,对珍稀植物濒危机制及其种群恢复
生态学研究,对重要的药用、观赏、材用植物天然居
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对本区旅游容量及生态负荷的
研究等。
(4)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本区除具有众多独
特的物种资源之外,更是广东省西南沿海地区独一
无二的一个生态旅游的胜地、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
区内林海茫茫 ,青山绿水 ,峻岭叠嶂 ,云雾缭绕,鸟语
花香,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不是氧吧,胜过氧吧。有
辽阔的仙家垌水库,碧波荡漾 、山水相连;有落差
235米的自水瀑布,被喻为南岭第一瀑;新发现的五
福瀑布、玉女池鬼斧神工。如果合理地对其进行开
发,将会更好地提高本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5)在这些种类中,许多为珍稀植物,如著名香
料植物土沉香、既可作药用又可作饮料用的野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和珍贵用材的油
料植物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等,还有桫椤、
见血封 喉、猪血 木、穗 花杉 (Amentotaxus argotae—
nia)等。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植物,具
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5.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
及补编 1~2册)I-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宗训.1989.中国资源植物利用手册[M].北京:中国科
学技术 出版社 .3O一662.
王献溥,刘玉凯.1994.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践[M].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37—166.
全 国中草药汇编编写 组.1986.全 国中草药汇编 (上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许再富.1996.热带植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1—138.
宋朝枢.徐荣章,张清华.1989.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453.
陈少卿,张桂才,李泽贤,等.1982.广东药用植物手册
[M].8—761.
商业部土产废品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61.中国经
济植物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2 107—2 159.
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1997.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32—147.
廖晓峰,姚惠源.1997.天然甜味植物资源一多穗柯[J].农
牧产品开发 .12:29—31.
戴宝合.1993.资源植物学[M].北京 :农业出版社,23—
467.
Li YZ(李远志),Jian JY(简洁莹).1996.The major chemi—
cal constituents and toxicological analysis of Alpinia
oxyphylla Miq(益智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毒理学分析)[J].
J South China Agr Univ(华 南农 业 大学 学 报),17(2):
108— 1l1.
Wu ZM(吴志敏),Li ZK(李镇魁).Feng ZJ(冯志坚),et a1.
1996. Resources of the wildfruit pla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野生水果植物资源)[J].Guihaia(广西植
物),16(4):308—316.
Ye QF(叶勤法),Qi SY(戚树源),Lin LD(林立东).1998.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stem and leaf caluses of Aquila ria
sinensis(土沉香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 再生)[J].J Tro
Subtrop Bot(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6(2):172—176.
(上接第 112页 Continue from page 112)
吴征镒.1991.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
植物研究 ,增刊 IV:I~139.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8.西藏植被[M].科学出
版社.
青藏高原综合科 学考察 队.1987.西藏植物志(第 1~5
卷)[M].科学出版社.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西藏森林[M].科学出
版社.
柴 勇,彭建松 ,张国学.2003.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
区系分析[J].云南林业科技,(3):36~47.
徐凤翔.1995.西藏色季拉山森林植被类型、生态环境及
经营措施研究的综合报告[M].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
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2—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