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7(6):840— 843 2007年 11月
关于顶生金花茶分类地位的探讨
戴 月1一,薛跃规1
(1.广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化生系 ,武汉 430205)
摘 要:根据近年来对顶生金花茶和平果金花茶在其原产地的进一步调查 和野外观察并参考过去 的研究成
果,发现:顶生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在分布、形态特征、物候期、生态习性及细胞学特性 ,尤其是繁殖器官和生
活史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将其降为平果金花茶的变种颇为不妥,主张恢复顶生金花茶作为一个
独立种的地位,其名称为顶生金花茶。
关键词:顶生金花茶 ;平果金花茶 ;分类地位
中图分类号 :Q949.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07)06—0840—04
Discussion 0n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Camellia
pmgguoensm var.terminalis
DAI YueI,2.XUE Yue-Gui1*
(1.Colege of Li Scienc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Based on mor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the localities and relevant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years,it was found that Camellia pingguoensis D_Fang var.terminalis(J.Y.Liang et Z.M.Su)T.L.Ming et W.J.
Zhang is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from C pingguoensis D_Fang in distribution,morphological characters,phenological
phase,ecological habits and cytological features,especialy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life history.Therefore,C.ping—
guoensis var.terminalis(J.Y.Liang et Z.M.Su)T.L.Ming et W.J.Zhang should be restored as an independent spe-
cies,i.e.C.terminalis J.Y.Liang et Z.M.Su.
Key words:Ca mellia pingguoensis D.Fang var.terminalis(J.Y.Liang et Z.M.Su)T.L.Ming et W.J.Zhang;Ca -
melia pingguoensis D.Fang:taxonomic status
1 研究历史
1985年,广西植物研究所梁健英、苏宗明先生将
首次发现于广西天等县石灰岩石山常绿季雨林中的
一 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命名为顶生金花茶(Camel—
lia terminalis J.Y.Liang et Z.M.Su),根据其主要特
征是叶较小,而花较大并单生于小枝顶端和花柱基部
合生、先端分离,作为一个新种 C terminalis J.Y.Li—
ang et Z.M.Su发表于《广西植物》(梁健英等,1985)。
叶创兴等(1992)在对山茶属金花茶组进行订正时,也
承认顶生金花茶作为一个独立种的地位。但张宏达
(1991)在探讨金花茶组的分类学问题时,首次对梁健
英等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顶生金花茶是平果金花茶
的一个可变异类型,并当作后者的异名。闵天禄
(1993)、张文驹(1995)通过检查早期的模式标本,结
合当时的采集观察,也发现顶生金花茶习性和叶形特
征与平果金花茶(C pingguoensis D.Fang)十分相似,
但基于花较大,通常顶生的特征,认为作为后者的一
个变种为宜,将其命名为 C pingguoensis var.termi—
nalis(J.Y.Liang et Z.IVi Su)T.L.Ming et W.J.
Zhang。闵天禄(2000)在其专著《世界山茶属的研究》
中进一步指出:顶生金花茶与原变种的区别除上述特
征外,其萼片长度也大于平果金花茶的,但二者叶形
和大小等特征一致,分布区接近,生境也相似,前者应
收稿 日期:2006-11-27 修回日期:2007—05—26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部及广西林业局“广西金花茶资源专项调查”项目([2004140)[Supported by State Ministry of Forestry and Forestry Bureau of Guang~d]
作者简介:戴月(1968一),女,湖北丹江121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生态学的教学研究工作,(E-mail)daiyue680806@163.com。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0ndence)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戴月等:关于顶生金花茶分类地位的探讨 841
视为后者的变种。梁盛业(1993)在他的《金花茶》一
书中亦将顶生金花茶降级作为平果金花茶的变种。
后来,张宏达(1998)在《中国植物志》中采纳了梁盛业
的观点,但那个学名为不合法名,不能采用。
然而纵观顶生金花茶的研究史,它与平果金花茶
在木材解剖结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
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谢福惠等(1987)在对顶生金花
茶、平果金花茶和柠檬金花茶(C limonia C.F.Liang
et S.L.Mo)的木材构造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三者
在管孔特征、导管分子的形状和横隔数目、射线组织、
细胞核和结晶体的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且顶生金花茶木材的构造与柠檬黄金花茶很近似,而
与平果金花茶差异较大。李凤英等(2001)在用扫描
电镜对各种金花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时发现:
金花茶组植物的叶表皮角质膜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
学意义,其中平果金花茶气孔外缘角质膜突起不明
显,而顶生金花茶的突起明显,从叶表皮角质膜特征
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张文驹等(1995)在对九种金
花茶种皮的电镜扫描观察中发现顶生金花茶种皮表
面被疏而短的毛。
唐绍清等(1998)选取南宁树木园、南宁新竹苗圃
的平果金花茶、顶生金花茶等数种金花茶组植物为实
验材料,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技术进
行分析,采用 Jaccard相似系数计算种间遗传相似程
度,用UPGMA法对各个种间的相似性系数进行聚
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彼此间及与金花茶的相似性
系数都较小,且顶生金花茶与金花茶(C nitidissima
C w.Chi)、防城金花茶(C nitidissima var.phaeopu—
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等的遗传距离要
比顶生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的距离更近些。他当时
支持顶生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两个种成立的观点。
后来,唐绍清等(2004)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分子标记法对桂林植物园栽培的平果金花
茶、顶生金花茶进行分析,结果又支持顶生金花茶是
平果金花茶变种的观点;但 巧合 的是,谭晓风等
(2005)选取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的叶片材料对各种
金花茶组植物进行 RAPD聚类分析,利用 0—1聚类软
件计算,得到的相容关系和聚类图也显示:顶生金花
茶与金花茶、防城金花茶等聚为一类,而与平果金花
茶距离较远。同样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年代、取不同
地点的材料能得出比较相似的结果,说明顶生金花
茶 、平果金花茶与金花茶之间的这种亲疏关系是客观
存在的。
2 野外调查及结果
自2004年起,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花茶专项
调查项目的全面展开,笔者对顶生金花茶和平果金花
茶在原产地的分布情况也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工作,调
查的范围比以前更加宽广,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点。
笔者选择了部分典型的分布点对顶生和平果金花茶
的生长和物候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与监测,特别注
意观察了早期调查中未发现的顶生金花茶果期;同时
对二者在广西植物研究所、南宁金花茶公园的人工栽
培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测量。结合前人的研究
结果(梁健英等,1985;张本能等,1986;叶创兴等,
1992;张宏达,1991,1998;梁盛业等,1993;闵天禄等,
1993,2000;韦美玲等,1994),笔者认为顶生金花茶和
平果金花茶虽然都属石灰岩石山地区较耐干旱的小
叶型物种,存在很多共性、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两
者在地理分布、形态结构、物候期及生态习性等方面
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比较稳定。比较结
果见表 1及图版 工。
由表 1和图版工可见,二者的叶、芽、花、果等器官
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此外,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地
理分布范围和居住环境,群落面积和资源量相差也十
分悬殊。同其它金花茶组植物相比,平果金花茶属广
生态幅物种。调查中发现,它更耐干旱和贫瘠土壤,
萌芽和分枝能力强,年均生长速度快,对不良环境具
有顽强的适应能力,分布范围广,资源量大。随环境
不同,其叶的质地变化较大:植株在海拔较高、土壤较
干旱处常表现为厚革质;而在荫蔽较好、湿度较大处
叶的质地则较薄,幼叶尤其如此。顶生金花茶生态幅
要狭窄得多,目前发现的分布点全部在石山常绿季雨
林中,灌丛中未见;适应于这种荫湿度较高的环境,其
叶的质地多呈薄革质,株高生长指标也要大一些。
平果金花茶由于花朵着生于叶腋,每个枝条上可
孕育多朵花、开花量大,此外其开花树龄早、花期很
长,据野外多次调查发现它在中秋前后和清明前后各
有一次盛花期,相应其产生种子的能力也远远高于顶
生金花茶,种群扩布能力强,分布地域广,数量大。顶
生金花茶大多单朵花独生于枝顶,平均每株开花量
少,此外其开花树龄晚、花期短;据野外调查发现它们
并非年年都能开花结实,结实量低,种子产量更低,繁
殖能力弱,其种群扩展能力相应也弱,种群分布范围
长期局限于天等县南部面积狭窄的某些常绿季雨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42 广 西 植 物 27卷
中,资源量要小得多。
表 1 顶生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amellia pingguoensis
vat.terminalis and Ca mellia pingguoensis
▲为目前分布点情况,用 GPS测得。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calities,measured by GPS.
3 分类处理
鉴于上述两者间在生态学、生物学及细胞学特
性方面,尤其是在繁殖器官、繁殖能力和生活史等方
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建议恢复顶生金花茶作为一个
独立种的地位,其种名为:顶生金花茶 C terminalis J.
Y.Liang et Z.M Su in Guihaia S(3):183,with fig.1985;
C X Ye et Z.R Xu in Act.Sci.Nat.Uni v.Sunyats.31
(4):75.1992.—— C.pingguoensis D.Fang var.termi—
nalis(J.Y.Liang et Su)T.L Ming et、v.J.Zhang in Act.
Bot.Yunn.15(1):14.1993 et 21(2):152.1999.—— C
pingguoensis D_Fang var.terminalis(J.Y.Liang et Z.
M Su)S.Y.Liang,金花茶 24,图 19.1993;中国植物志
49(3):111.1998,norr1..illeg.Type:Guangxi,Tiandeng,
J.Y.Liang 100861(holotype IBG).—— C pingguoensis
auct.non Fang:H.T.Chang in Act.Sci.Nat.Uni、,.Sun-
yats.30(2):83.1991,quoad syI1.
我国特有植物,分布广西天等县,生于海拔 410
~ 574 m的石灰岩石山常绿阔叶林中,梁健英 100861
(花模式),100862(IBG);同地,张文驹 522(KUN);同
地,张文驹、杨世雄 91O02(KUN);2006年 5月 15日,
戴月 60515(果标本,存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常绿灌木,高 1~4.5 m。树皮灰黄褐色。小枝
黄褐色,密集,纤细。嫩芽多紫褐色。嫩叶淡紫红色,
老叶薄革质,椭圆或长圆状椭圆形,叶腹面多少有皱
缩。叶长(2.5)3.5-6(~8)cm,宽(1.O)2~3(~3.8)
cnl,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 ,基部楔形或阔楔形 ,两面无
毛,背面散生黑褐色小腺点,边缘有小锯齿,齿尖有黑
色腺体状的尖头,侧脉每边 4~6条,于后在腹面不明
显下陷,背面明显突起,中脉在两面明显突起,网脉不
明显;叶柄长 5 FflIn左右。花单生于小枝顶端,偶有 2
朵顶生,直径 3.5~4.5 cm,花梗长约 3 n3.n3.~苞片细
小,半圆形,先端微凹,绿色;萼片 5~6片,长 5~8
mm,近圆形或半圆形,先端微凹,边缘有时具小睫毛,
内面有灰白色短柔毛;花瓣 7~9片,通常9片,黄色,
开始内面有灰白色短柔毛,花开以后渐变无毛,外轮
花瓣较短,长圆形,长 1~1.5 cm,宽 1~1.2 cm;内轮
花瓣较长,近圆形或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 1.8~
2.3 cm,宽 1.5~2 cm;雄蕊多数,成 5~6轮排列,长
1.2~1.5 cm,花丝无毛,外轮花丝基部合生,内轮花
丝基部离生;子房近球形 ,无毛,3室,每室有胚珠 1~
2粒;花柱长 1.2~1.5 cm,上部 3裂至近中部,裂片
长3 FflIn,下部合生。蒴果扁三角状球形,直径2~3.5
cm,高 1.5~2 cm,无毛,顶端微凹,果熟初期基部紫
红色或绿色 ;果皮薄,于后厚 0.5~1.5 mH1;果柄长 3
mm或近无果柄,无毛。种子每室 1~2粒,近球形、
半圆形或三角形,直径约0.5~1.5 cm,黑褐色,种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戴月等:关于顶生金花茶分类地位的探讨 843
图 版 I 1.顶生金花茶的叶和顶芽;2.平果金花茶的叶和顶芽;3.顶生金花茶盛开的花 (1O月);4.平果金花茶盛开的花 (3月);5.顶生
金花茶的果 (4月);6.平果金花茶的果 (7月);7.顶生金花茶的种子 (5月),果皮已烂,6枚种子被棕色柔毛;8.平果金花茶的种子 (10月)
PIate I 1.Leaves and terminal buds of CaTrudlia pingguoensis D.Fang var.terminalis;2.Leaves and terminal buds of C pingguoensis 13.Fang;
3.A blooming flower of C pingguoensis D.Fang varo terminalis(October);4.The blooming flowers of e pingguoensis n Fang(March);5.The
fruit of C pingguoensis 13.Fang var.terminalis(April);6.The fruit of C pingguoensis D.Fang(July);7.Six seeds of C pingguoensis n Fang varo
terminalis with brown hair(May),pericarp corrupted;8.Seeds of C pingguoensis D.Fang(October).
密被黄棕色细茸毛。现蕾期 7~8月,花期 9~12月,
开花末期可延续至次年 2月;果期 12月~次年 5月。
本文承蒙广西植物研究所韦发南研究员和武汉植
物研究所郑重研究员审阅,广西植物研究所赵瑞峰研
究员、梁健英副研究员、苏宗明研究员、金代钧研究员、
广西林科院的梁盛业高级工程师、南宁金花茶公园的
黄连冬高级工程师给予大力支持 ,天等县林业局 的麻
新、陆永康、梁多杰、梁瑞、李华锋、赵祥豪、赵宏魁等,平
果县林业局的许黎、黄震、黄景新、岑晓阳等,田东县林
业局的韦炳田、陆莲妹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的黄云峰、易
胜等参加 了野外调查。
参考文献:
闵天禄,顾志建,张文驹,等.2000.世界山茶属的研究[M].昆
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O8—109
张宏达 ,任善湘.1998.中国植物志(Sg 49卷 ,第 3分册)E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02,111
梁盛业,蒋承曾,徐峰,等.1993.金花茶[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4
Chang HT(张宏达).1991.A revision of the section Chrysantha
of Camellia(金花 茶组植 物 的订 正)[J].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2):83
Liang JY(梁健英),su ZM(苏宗明).1985.Camelia terminalis,
a new ornamental plant from Guangxi(顶生金花茶 ,广西一种
新的观赏植物)[J].Guihaia(广西植物),5(3):183—184
(下转第 872页 Continue on page 8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72 广 西 植 物 27卷
膜封严后钉紧木箱盖。薄膜质量要求符合 GB9687—
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出口包装如法用厚纸箱
包装。礼品包装盒,在盒内加放小包干燥剂后,用聚
乙烯薄膜或玻璃纸密封。无论何种包装应标明规格、
产地、采收日期、经销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
(2)储藏:因罗汉果富含糖,且水分较其他药材高,故
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无其他含挥发气味药材的
专用仓库中,仓库四周、过道应多点放置干燥剂(如生
石灰),能安装抽排风设备更好。仓库内空气湿度为
5O ~6O 最佳。前述包装的安全期为六个月,故六
个月抽样检查。一次,如有回潮现象,要低温(30~4O
℃)重烘,重新包装。(3)运输:罗汉果批量运输时,不
能与其他有毒、有害、挥发性的物质混装。装卸过程
中注意轻拿轻放,厚纸箱包装切忌多层重压。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
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锋,李典鹏,蒋水元,等.2003.罗汉果栽培与开发利用E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杭玲,苏国秀,黄卓忠,等.2005.广西罗汉果组培品种桂汉青皮 1
(上接第843页 Continue from page 843)
Ming TL(闵天禄 ),Zhang WJ(张 文驹 ).1993.On taxonomic
problems of sect.Archecamellia Sealy and sect.Chrysantha
Chang in the genus Camellia(山茶属古茶组 和金花茶组的分
类问题)[J].Acta Bot YunT~ln(云南植物研究),15(1):14
Li FY(李风英),Wang YG(王玉国),Tang SQ(唐绍清).2001.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in sect.Chrysantha series Chrysan-
tha(Theaceae,Came llia)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山茶
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叶表皮特征及分类学意义)[J].J
Guangxi Normal Univ(NatSci)(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4):75—79
Tan xF(谭晓风),Qi LL(漆龙霖),He J(贺晶),eta1.2005.Mo—
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sect.Olei fera Chang and sect.Chrysan一
腩n Chang of Came lia(山茶属植物油茶组与金花茶组 的分子
分类)[J].J Central South Fore Univ(中南林学院学报),25
(4):31-34
Tang SQ(唐绍清),Shi SH(施苏华),Chen YQ(陈月琴),et a1.
1998.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Ca me llia nitidissima Chi and
its a1ied species based on random amplifed polymorphie DNA(金
花茶与近缘种的RAPD分析及分类学意义)[J].Acta Sci Nat
UnivSunyatseni(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4):28—32
Tang SQ(唐绍清),Du LF(杜林方),Wang Y(王燕).2004.
AFLP analysis of ser.Chrysantha Chang(Ca me lia,sect.Chry—
santha)(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AFLP分析)[J]. Wu一
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J].中国南方果树,34(6):52—53
Hang L(杭玲),Chen LJ(陈丽娟),Chan SZ(陈少珍).1999.A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de-virus shoot tip of Thlacliantha
grosvenorii(罗汉果茎尖脱毒快繁技术)[J].Southwest China
J AgHc Sci(西南农业科学),12(3):125—127
Hang L(杭玲),Su GX(苏 国秀),Xie YS(谢 阳生),et a1.2003.
Cultivation of tissue cultured seedlings of Momordica grosevenori
(罗汉果组培苗栽培技术)[J].Guangxi J Agric Sci(广西农
业科学),6:70-72
He JW(何金旺),Li BL(李 伯林 ).2007.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Momordica grosevenorii“Bolin 2”(伯林二号罗汉
果高产栽培技术)[J].Guangxi J Agric Sci(广西农业科学),
38(1):7O一83
Lin ZL(林治良),Chen ZG(陈振光).1995.The culture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disease free plant(罗汉果无花叶病苗的培育)[J].
FujianAgHc Univ(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4(2):162—166
Lin GG(林国光),Zhou GQ(周广 泉).1984.Pathogens and the
reactions of certain hostofthe blistered leaves witchas’s broom
disease of Luohanguo(罗汉果袍叶丛枝病的病源及其在某些寄
主上的反应)[J].Guihaia(广西植物),4(3):257-260
Qin BX(秦 碧霞),Cai JH(蔡 建 和),Liu ZM(刘 志 明),et a1.
2001.Polyclonal antiserum preparation and ELISA detection of
Luohanguomosaic virus(WMv_2一Luo)(罗汉果花 叶病毒抗血
清制备及 ELISA检测技术研究)[J].Southwest China J Ag-
ric Sci(西南农业学报),14(4):14—16
ban Bot Res(武汉植物学研究),22(1):44—48
Wei ML(韦美玲),Zhao RF(赵瑞峰),Huang QB(黄启斌),et a1.
1994.Observation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x spedes of
golden Camellias(六 种金花茶生 物学特性 的观察)[J].
Guihaia(广西植物),14(2);157—159
Xie FH(谢福惠),Xu F(徐 峰),Liang SY(梁盛业).1987.On
the wood structure of Ca mellia terminals(顶生金花茶木材构
造的研究)[J].Guihaia(广西植物),7(4):319-323
Ye CX(叶创兴),Xu ZR(许兆然).1992.A Taxonomy of Camel—
lia sect.Chrysantha Chang(关于金花茶组的研究)rj].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1
):68—77
ZhangWJ(张 文 驹),Ming TL(闵天 禄).1995.Karyotypieal
study of sect.Archecamellia of genus Camellia(山茶属古茶组
植物的细胞学研究)[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
17(1):48—54
Zhang WJ(张文驹),Ming TL(闵天禄 ).1995.A study on the
testa of 9 species of yelow Came lia under SEM(九种金花茶种
皮的电镜扫描观察)[J].Guihaia(广西植物),15(1):36-38
Zhang BN(张本能),Huang GB(黄广宾).1986.The elassifiea—
tion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golden Camellias(金花茶的
分类和地理分布)[J].J Wuhan Bot Res(武汉植物学研究),3
(2):31—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