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5期 王任翔等 :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I.水龙骨科 569
era: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historical origin(中国蕨类
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J].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学报),16(3):1—9.
Dai SJ(戴绍军 ),Wang QX (王全喜 ),Bao wM(包文 美),et
a1. 2002. 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
Ⅲ.Thelypteridaceae 1.Cyclosorus Link(中国蕨类植物孢子
形态的研究Ⅲ.金星蕨科 1.毛蕨属)I-J].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学报 ),40:334—344.
Dai SJ(戴绍 军),Wang QX (王 全喜),Bao wM(包文 美),et
a1.2005.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Ⅳ.
Thelypteridaceae 2(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Ⅳ.金星蕨
科 2)口].ActaPhytotax Sin(植物分类学报),43:233—245.
Dai XL(戴锡玲 ),Wang QX (王全 喜),Bao WM(包 文美).
2005.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 V.As—
pleniaceae(中国蕨类 植 物孢 子 形态 的研 究 V.铁 角蕨 科 )
[J].Acta Phytotax Sin(植物分类学报),43(3):246—261.
Deng XC(邓晰朝).2006.Some new records of pteridophytes
from Guangxi(广西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J].Guihaia(广
西植物),26(4):349—351.
Devi S,1988.Spores of ptefidophytes[J].Indian Fern J。5:28—57.
Large M F,Braggin J E. 1991.Spore atlas of New Zealand
ferns& fern allies[-M].Welington。New Zealand.
Lellinger D B.Taylor W C.1997.A classification of spore or—
namentation in the Pteridophyta[-M].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Hohtum M emorial Volume,33——42.
Li GF(李国范),Ao ZW(敖志文).1988.Studies on the spore
morphology of Polypodiaceae from Northeastern China(东北
产水龙 骨科植 物孢 子形态 的研究 )[J].J Northeast Fore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6(4):26~30.
Liu JX(刘 家熙 ).1998.Studies on the spore morphology of
Polypodiaceae from BeijingC~京水龙骨科孢子形态 的研究 )
I-J].Chin Bull Bot(植物学通报),15(1):68-71.
Lugardon B. 1974. La struture fine de l’exospore et de la
perisporeⅡ.Filicales Commentaires[-J].Pollen et Spores,16
(2):161—226.
Read C F.1 950.M orphology of fern spores and its relation to
taxomony[-J~.Amer J Bot,37(8):673—674.
Tryon A F.Lugardon B. 1991. Spores of the Pteridophyta
[M].New York:Springer-Verlag.
Tryon A F,Lugardon B. 1991. Spores of the Pteridophyta
I-M].New York:Springer—Verlag.
Wang QX(王 全喜 ),Yu J(于 晶).2003.Classification of
spore ornamentation in Filicales under SEM(扫描 电镜下真
蕨 目孢子表面纹饰的分类)I-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
研究),25:313—320.
Wang QX(王全喜),Yu J(于 晶),Zhang XC(张宪春)。et a1.
2001.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 I.
Lygodiaceae(中国蕨类 植物孢子 形态的研究 I.海金 沙科)
I-J].Acta Phytotax Sin(植物分类学报)。39:38—44.
Yu J(于 晶),Wang QX(王全喜),Bao wM (包文美).2001.
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Ⅱ.Sinopteri—
daceae(中国蕨类 植物孢 子形态 的研究 Ⅱ.中国蕨科 )[-J].
Acta Phytotax Sin(植物分类学报 )。39:224—233.
长白山的野生观赏植物色泽艳丽、风姿绰约、香馨四溢。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一笔巨大的财富和珍贵的遗产,是重
要园林观赏植物的种质源。她们有的扎根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密藏于莽莽的林海之中,有的分布在江河溪流两岸 ,有
的盛开于田野阡陌之间⋯⋯这里既有本地区的特有植物如:长白松、长白耧斗菜、朝鲜崖柏、白山罂粟、长白金莲花等,
又有华北 区系的植物如:天女木兰、短果杜鹃、大字杜鹃、照白杜鹃、玉玲花等,还有北极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植物如 :牛
皮杜鹃、松毛翠、宽叶仙女木、偃松 、西伯利亚刺柏等;可以说:整个长白山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一个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王国”。
长白山的野生观赏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每一位到长白山考察过的专家都被盛开在高山冻原带上五颜六色、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的
花朵所陶醉,每一位到长白山工作过的学者都被扎根在亚高山上饱经沧桑、古拙苍劲、枝干虬曲的岳桦所震撼 。每一位到长白山旅游过的朋
友都被生长在二道白河边陲小镇婷婷玉立、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长白松所留恋⋯⋯多年来,许多人都期盼能够尽早见到一部大型系统介绍
长白山野生观赏植物的志书,为国内外园林部门的专家、学者、教授提供一些翔实的科学资料,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周繇教授、朱俊义教授。药学系的于俊林教授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徐克学研究员,为了实现几代
人的夙愿,以弘扬宣传长白山和振兴中华民族科研精神为己任;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历经二十五年,充分发扬 当代的“愚公精
神”,完成了迄今为止第一部反映长白山野生观赏植物的大型志书(100万字,550页,生态照片 I 248张,收录植物 104科、332属、609种、42
变种、9变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仅是他们单位和个人的光荣,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所介绍的野生观赏植物。是他们多年来在深入调查、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近千种植物。上万张照
片中精选出来的。此书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书内容详细全面,章节编排合理,设计新颖科学,根据植物具
体的园林用途分为园景树类、行道树类、庭荫树类、垂直绿化类、绿篱类、花坛类、花境类、地被类、水景类、岩生类等。书后还附有精美的观
赏植物园林用途和观赏类型汇总表及中文和拉丁文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的查阅和使用。全书科学性强 、植物名称鉴定正确、文字严谨 ,系
统翔实介绍了每一种植物的中名、拉丁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园林用途、繁殖方法及主要经济价值等。其中有一些植物如:白花
点地梅、山西杓兰、三垭乌药等是在长白山区的新发现,有的还是 中国植物的新记录种。全书图片清晰生动(有 8O余张照片做了《中草
药》、《生物学通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等刊物的封面、封底和中间的插页),每种观赏植物既有整体景观,又有重要部位的特写镜头 ,其
中许多还是非常稀有罕见的种类,如:大白花杓兰、白花长白棘豆等等。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一书图片生动逼真,印刷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既获得了视觉.I-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大量长
白山观赏植物方面的知识。手捧此书,既可作为国内外研究长白山区野生观赏植物的重要参考文献,又可以作为农林院校的教学用书,还
可以作为高等植物野外实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供花卉爱好者收藏。
、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c;r:—
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0 。1三I —/
2006年5月2O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