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 3月 第 19卷 第 2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ch 2011, 19(2): 415420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8)资助
** 通讯作者: 杨德刚(1962~),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干旱区绿洲农业研究。E-mail: dgyang@ms.xjb.ac.cn
潘伟(1984~),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E-mail: panweihappy@126.com
收稿日期: 2010-06-12 接受日期: 2010-08-2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15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潘 伟 1,2 杨德刚 1** 杨 莉 1,2 肖艳秋 1,2 王国刚 1,2 唐 宏 1,2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新疆植棉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
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 构建植棉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 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适
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1)1949年以来, 新疆植棉规模不断扩大, 从 1949年的 33.41×103 hm2上升到 2007年
的 1 782.60×103 hm2, 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
各异, 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 按绿洲分类棉区中, 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
(2)现有条件下, 整个新疆棉花种植经营适度规模以 800×103~1 000×103 hm2为最优, 600×103~800×103 hm2次之,
400×103~600×103 hm2再次之, >1 000×103 hm2最差。该规模标准可作为制定新疆植棉业发展、安排植棉业经
济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依据。
关键词 棉花产业 棉花种植面积 时空变化 适度规模 新疆
中图分类号: K902;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1)02-0415-06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optimal development scale
of cotton industry in Xinjiang
PAN Wei 1,2, YANG De-Gang1, YANG Li 1,2, XIAO Yan-Qiu1,2, WANG Guo-Gang1,2, TANG Hong1,2
(1.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Using serial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otton plantation in Xinjiang for the
period of 1949~2007. Also by using Fuzzy Theory and AHP method, an optimal interaction model between cotton plantation scal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Xinjiang was constructed. Bused on the study, cotton acreage in Xinjiang had increased from 33.41×103
hm2 in 1949 to 1 782.60×103 hm2 in 2007. The increase in cotton acreage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taging and volatility. Tempo-
ral dynamics in cotton acreage were different for the main cotton-cultivating areas in South Xinjiang, North Xinjiang and East Xinji-
ang. South Xinjiang presented the most obvious dynamics with dominant effect on cotton plantation in Xinjiang. Cotton-cultivating
area in Xinjiang was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oasis location. With different temporal dynamics among groups in cotton
acreage, obvious dynamics were observed in Tarim River Basin and Northwest Border Oases. Based on the Fuzzy Theory and AHP
analyses, the optimal scale of cotton industry in Xinjiang was 800×103~1 000×103 hm2 per year. Cultivation scales of
600×103~800×103 hm2 (second place), 400×103~600×103 hm2 (third place) and >1 000×103 hm2 (last place) were less promising.
This was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choosing a rational scale for cotton production industry in Xinjiang.
Key words Cotton industry, Cotton acreag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ptimal scale, Xinjiang
(Received June 12, 2010; accepted Aug. 27, 2010)
本研究将农业适度规模应用到植棉业中, 并定
义为植棉业适度规模。植棉业适度规模是指在一定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 在植棉规模
不断扩大带来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等多重因素约
束下的植棉业适度种植规模。采取适度植棉业种植
规模可平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许多学者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及适度规模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刘成武等[1]以农地
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 , 发现滞后
1~3 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纯收益变化
4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幅度相关。张海清等[2]通过分析我国 1990~2004 年
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 认为棉花种植面积变动是
由于滞后 1 期的植棉单位面积收益变动影响所致。
陈瑜琦等[3]利用 1978~2005 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
和农业统计资料, 分析了浙江省稻谷和棉花种植面
积变化情况及其与纯收益的相关性和对劳动力投入
的弹性。钟甫宁等[46]通过分析我国水稻、大豆种植
面积变化, 发现各区域水稻、大豆生产相对于替代
作物、竞争作物净收益的差异是导致面积变化的直
接原因。雷亚平[7]在分析我国棉花面积波动特征及
原因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影响棉花面积波动的因
素, 得出粮棉净值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毛树春[8]
提出基础建设促进棉花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生产布
局更加合理, 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李裕瑞等[9]对江苏
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 提
出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
跃因素。吴文斌等[10]利用 Logit 模型建立全球尺度
的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模拟系统, 分析了未来 30年内
世界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
局。梁守真等[11]运用 GM(1, 1)灰色预测模型, 对湖
北省未来 8 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预测, 表明湖
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呈逐步下降趋势。
尽管多年来学者们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时空变
化特征及适度规模研究取得不断进展, 但多是在过
去到现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
情景的预测分析, 且多集中在大尺度或者经济较发
达地区[1216]。对于中国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农作物
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适度规模研究甚少。新
疆深居欧亚大陆腹地, 属绿洲灌溉型农业区。新疆
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区, 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1/3
以上, 是国家主要商品棉基地。本文选定新疆棉区为
研究对象, 以特色经济作物棉花为例, 运用时间序列
分析与空间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对新
疆 1949~2007 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特征加以研究,
并构建植棉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 采用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适度
规模, 分析全疆农作物面积动态变化, 以促进农业生
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还可为
生产者决策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 土地面积 166 多万 km2,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1/6,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新疆自然条件独特, 非常适宜棉花种植, 全疆 86 个
县(市)中有 63 个县(市)常年植棉。其植棉面积、总
产、单产自 1994年以来均居全国之首, 已成为我国
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植棉业是新疆经济的支柱产
业之一, 植棉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全疆农
村人口 34%以上的收入源于棉花 , 棉区经济的
60%~70%靠棉花种植[1718]。然而, 随着新疆植棉面
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棉花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 ,
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以及国际国内纷纭变换的棉花
价格带来的经济风险不断加剧,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
棉农增收与植棉业发展。
数 据 来 源 于 《 中 国 棉 花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19492000》、1978~2008年《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
年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改革开放 30年》、《新
疆统计年鉴》、《新疆年鉴》、《新疆五十年 19952005》、
《乌鲁木齐统计年鉴 2008》及 2008年《中国年鉴》。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 1949~2007 年新疆植棉业调查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 , 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 ,
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测算新疆植棉业的适度规模。
1.2.1 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评价植棉业适度规模有很多指标 , 如棉花单
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棉花价格及农业现代化因素
(农村用电量、农用机械总动力等)等, 虽这些指标都
较为重要, 但显然都没有“重要”、“综合”到足以
取代所有其他指标, 因此需运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
评价, 以得到理想结果。模糊数学方法可用来解决
规模效益的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19],
采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确定新疆植棉业适度规模。
其中,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 在遵循科学性、综
合性、可操作性、完备性、动态性、主成分性和独
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20], 采取模糊数学评价指标的
方法构建新疆植棉业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以
1978~2007 年序列资料为基础,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2023], 并结合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方案
评价集(V): 以< 400×103 hm2、400×103~600×103 hm2、
600×103~800×103 hm2、800×103~1 000×103 hm2、
>1 000×103 hm2等 5组作为评价方案的评价集。方案
的因素集(U)包括 U1 年平均气温(℃)、U2 年降水量
(mm)、U3棉花单产(104 t·103 hm2)、U4农民人均
纯收入 (元 )、U5 农业人数 (万人 )、U6 棉花价格
(元·t1)、U7有效灌溉面积(103 hm2)、U8粮棉面积
比、U9农村用电量(104 kWh)、U10农用机械总动力
(104 kW)、U11化肥施用量(104 t)、U12受灾面积(103 hm2)
等 12个指标。不同规模下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 1所示。
1.2.2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采用线性隶属函数:
第 2期 潘 伟等: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417
表 1 新疆植棉适度规模方案的因素集
Tab. 1 Appraisal factors of optimal scale for cotton-planting area in Xinjiang
因素 Factor <400 ×103 hm2
400~600
×103 hm2
600~800
×103 hm2
800~1 000
103 hm2
>1 000
×103 hm2
年平均气温 U1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10.65 11.01 10.84 11.18 10.30
年降水量 U2 Annual rainfall (mm) 174.25 181.10 190.64 175.78 172.57
棉花单产 U3 Cotton yield (104 t·103 hm2) 588.90 1 123.19 1 154.16 1 399.34 1 071.43
农民人均纯收入 U4 Average income per farmer (Yuan) 297.54 693.32 976.01 1 901.25 667.43
农业人数 U5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104) 916.34 1 028.49 1 074.12 1 153.76 1 213.43
棉花价格 U6 Cotton price (Yuan·t1) 3 438.60 8 000.00 10 296.00 12 488.85 7 013.64
有效灌溉面积 U7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103 hm2) 2 607.21 2 761.55 3 806.52 3 003.28 3 197.91
粮棉面积比 U8 Area ratio of crop to cotton 3.85 3.34 3.87 3.81 3.43
农村用电量 U9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 (104 kWh) 50 143 112 475 151 736 237 536 337 083
农用机械总动力 U10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104 Wh) 316.35 541.93 635.90 808.32 1 047.46
化肥施用量 U11 Chemical fertilizer consumption (104 t) 16.25 64.14 61.01 52.99 101.38
受灾面积 U12 Disaster area (103 hm2) 339.00 406.86 536.51 473.04 599.08
Y=(XL)/(UL) (1)
式中, U与 L分别表示指标的上限与下限。这一隶属
函数的意义为, 当一定规模的土地棉花单产 X 达到
下限 L时, 指标的隶属度 Y为零; 达到上限U时, 隶
属度为 1; 其他情况则在 0和 1之间。这样, 若对每
一指标都确定一个隶属函数, 即可求得每个指标的
隶属度。由于隶属度为一纯量, 故可以相加, 而其相
对之和可用来对植棉规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已知因素集: U=(U1, U2, …, Un) (2)
评价集: V=(V1, V2, …, Vn) (3)
U 的每个因素 Ui都在 V 上的决断(评语)表现为
V上的模糊子集, 实际是 U到 V的模糊点集映射。
U→F(V) (4)
Ui→(ri1, ri2, …, rim) 1 2
1 2
i i im
m
r r r
v v v
(5)
由此可得 U到 V的模糊关系 R。设对因素的权
数分配为 U上的模糊子集, 简记为 A=(a1, a2, …, an),
式中, ai为第 i个因素 Ui所对应的权重, 一般规定:
ai>0, 1i
i
a (i=1, 2, 3, …, n) (6)
对第 i 个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判为 V 上的模糊
子集 R1=(ri1, ri2, …, rim), 于是单因素评判矩阵 R为:
11 12 1
21 22 2
1 2
m
m
i i im
r r r
r r r
R
r r r
(7)
则对植棉规模效益的模糊综合评判 B是 V的模
糊子集:
B=AR (8)
B=AR的运算是矩阵相乘求加权和的过程, B为
植棉适度规模效益评价结果, A为权分配行向量。在
植棉适度规模选择时, 先作评判矩阵中隶属度 rim值
的运算和权分配行向量运算, 对评价结果 B 也要作
“归一化”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植棉面积时空演变特征
2.1.1 总体变化特征
从图 1可以看出, 1949~2007年新疆棉花种植面
积变化可简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90年为稳定
增长阶段, 棉花种植面积由 33.41×103 hm2 扩大到
435.22×103 hm2, 40年增加 12倍。1990~2007年为波
动上升阶段, 棉花种植面积由 1990 年的 435.22×103
hm2扩大到 2001年的 1 129.72×103 hm2, 10年增加接
近 1.6 倍; 但 2002 年降到 943.97×103 hm2, 至 2007
年又上升到 1 782.60×103 hm2, 5年增长 88.8%。
总体来看,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点, 这与国家政
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 新疆种植模式为以小麦、玉米、棉花、甜菜、
牧草为主的多元结构, 棉花种植面积缓慢增长[2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新疆水利设施的完善, 特
别是“一黑一白”战略的实施和“矮、密、早、膜”
植棉模式的推广, 植棉面积快速增长。但同时随着
国际棉花市场的波动和我国纺织品市场的对外开放,
新疆植棉面积也表现出波动特征。
根据棉花种植面积的空间变化(图 2), 结合棉花
统计资料的界点标准, 即以 0.67×103 hm2、6.70×103
hm2、20.10×103 hm2、26.80×103 hm2 为界点[25], 将
1990 年和 2007 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划分为 5 类。
结果表明,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在 0.67×103 hm2以下的
县市由 1990 年的 12 个降到 2007 年的 7 个 ,
0.67×103~6.70×103 hm2的县市数量由 1990 年的 20 个
增长到 2007年 22个, 6.70×103~20.10×103 hm2的县市
分别为 14个和 15个, 20.10×103~26.80×103 hm2的县市
分别为 1个和 4个, 26.80×103 hm2以上的县市分别为 0
个和 15 个。其中 , 变化剧烈的是植棉面积小于
0.67×103 hm2和 26.80×103 hm2以上的植棉区。三大棉
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中, 南疆棉区变
41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图 1 1949~200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变化
Fig. 1 Cotton-planting area in Xinjiang from 1949 to 2007
化最剧烈, 从 1990 年到 2007 年植棉县市数为 13~15
个和 0~14个,北疆小于 0.67×103 hm2的县市数变化为
4~5 个, 东疆棉区保持 3 个不变; 北疆、东疆棉区到
2007 年止无 26.80×10 3 hm2 以上的植棉县市。
新疆三大棉区中北疆、东疆棉区面积变化相对
平稳, 南疆棉区主导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
因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
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到 2007年北疆和东疆棉
区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 31.35×103 hm2、234.19×103
hm2, 共占全疆棉花面积 27.6%, 南疆棉花播种面积
696.61×103 hm2, 占全疆棉花面积 72.4%。
2.1.2 按绿洲分类的变化特征
绿洲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基础, 绿洲分别由一定
数量的灌溉流域组成。新疆棉花分布格局的形成依赖
于发育的绿洲。结合学者们对新疆绿洲的划分[2628]以
及棉区分布实际情况与行政管理范围的相对一致性
和完整性, 将整个新疆棉区进一步分为 4 个绿洲棉
区(图 3)。总体来看, 1949~2007年, 4个绿洲棉区的
植棉面积、产量都在增加, 但特点各异。
(1)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 : 主要是指源于塔里
木河、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形成的绿洲, 是新
疆植棉历史最悠久, 面积、产量最大的棉区。1949年,
该棉区包括沙雅县、库车县、巴楚县、伽师县、麦盖
提县、泽普县、岳普湖县等 25 个县市植棉面积为
26.51×103 hm2, 占耕地面积 4.24%, 产量 3 840 t; 1960
a b
图 2 1990年(a)和 2007年(b)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空间分布图
Fig. 2 Scale distribution of cotton-planting area in Xinjiang in 1990 (a) and 2007 (b)
图例中括号内数据表示县市数量 Data in parentheses of legend are the number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figure.
图 3 1949~2007年新疆按绿洲分类的棉区种植面积(a)和产量(b)
Fig. 3 Cotton-planting area (a) and cotton yield (b) in different oasis in Xinjiang from1949 to 2007
第 2期 潘 伟等: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419
年 , 该区植棉县市数量未变 , 但植棉总面积扩大到
82.65×103 hm2, 占耕地面积 9.68%, 产量 14 930 t; 1990
年, 新和县、乌什县、喀什市等 7个县市退出植棉县市,
但巴楚县、莎车县、库车县植棉面积继续扩大, 叶城县、
疏勒县和疏附县植棉面积也明显扩大, 该绿洲总植棉
面积达 164.51×103 hm2, 占耕地面积 23.34%, 产量
1.74×105 t; 2000年植棉县市扩大到30个, 1990年退出植
棉的 7个县市全部种植棉花, 还新增加拜城、和硕、焉
耆等 5 个县市, 该绿洲总植棉面积达 401.34×103 hm2,
占耕地面积36.47%, 产量5.76×105 t; 2007年, 主要植棉
县市包括莎车县、沙雅县、巴楚县、库尔勒、尉犁等
31 个县市 , 植棉面积 566.71×103 hm2, 占耕地面积
50.13%, 但产量比 2000年少, 为 5.13×105 t。
(2)西北沿边绿洲棉区: 主要指源于玛纳斯河、
奎屯河、伊犁河、博尔塔拉河发育的绿洲棉区。1949
年, 该棉区只包括博乐市、乌苏市 2个市, 植棉面积
0.10×103 hm2, 占耕地面积 0.92%, 产量 5 t; 2000年,
该棉区有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阜康市、
博乐市、精河县、奎屯市、霍城县、乌苏市、沙湾
县 10 个县市种植棉花, 植棉面积 133.52×103 hm2,
占耕地面积 40.09%, 产量 2.25×105 t; 2007年, 该棉
区共 17个县市, 包括新增加的吉木萨尔县、木垒县、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察不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伊宁县等种植棉花, 植棉面积达 231.74×103
hm2, 占耕地面积 18.61%, 产量 1.96×105 t。
(3)和田绿洲棉区: 指源于和田河发育的绿洲棉
区。1949 年, 该棉区的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
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 6 个县市种植棉花, 植棉
面积 4.80×103 hm2, 占耕地面积 3.86%, 产量 650 t;
1990 年, 植棉县市只增加民丰县(0.07×103 hm2), 但
总植棉面积扩大到 27.30×103 hm2, 占耕地面积
10.00%, 产量 8 000 t; 2000年植棉面积达 37.41×103
hm2, 占耕地面积 22.19%, 产量 39 805 t; 2007年, 植
棉县市仍为 7 个, 植棉面积减少到 24.83×103 hm2,
占耕地面积 14.20%, 产量 23 065 t。
(4)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棉区: 指源于吐鲁番
流域和哈密盆地流域发育的绿洲棉区。1949 年, 该
棉区包括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3个县市, 植
棉面积 2.22×103 hm2, 占耕地面积 7.09%, 产量 570 t;
1990 年, 增加的植棉县市有哈密市和伊吾县, 总植
棉面积增加到 16.50×103 hm2, 占耕地面积 33.77%,
产量 9 950 t; 2007年, 该棉区包括吐鲁番市、鄯善
县、托克逊县、哈密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自治
县 6 个县市植棉, 总面积达 31.19×103 hm2, 占耕地
面积 35.79%, 产量 24 070 t。
总体看, 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
棉区变化明显, 1949~2000 年, 产量都随着面积扩
大而不断扩大, 但 2000~2007 年, 面积扩大而产量
降低 ; 和田绿洲棉区和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棉区
变化相对较小, 面积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但植棉规
模效益并未随着植棉面积的扩大而增加。
2.2 全疆适度规模模型建立
根据表 1, 采取线性隶属函数计算方法, 分别计
算评价矩阵隶属函数 rim的值, 构造棉花适度规模方
案的评价矩阵 R(表 2)。
表 2 新疆植棉适度规模方案的评价矩阵
Tab. 2 Appraisal matrix of optimal scale for cotton-planting area in Xinjiang
因素 Factor <400 ×103 hm2
400~600
×103 hm2
600~800
×103 hm2
800~1 000
×103 hm2
>1 000
×103 hm2
年平均气温 U1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0.609 0.807 0.614 1.000 0
年降水量 U2 Annual rainfall (mm) 0.175 0.472 1.000 0.178 0
棉花单产 U3 Cotton yield (104 t·103 hm2) 0 0.659 0.699 1.000 0.595
农民人均纯收入 U4 Average income per farmer (Yuan) 0 0.247 0.423 1.000 0.231
农业人数 U5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104) 0 0.377 0.531 0.798 1.000
棉花价格 U6 Cotton price (Yuan·t1) 0.034 0.181 0.600 1.000 0
有效灌溉面积 U7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103 hm2) 0.235 0 1.000 0.232 0.417
粮棉面积比 U8 Area ratio of crop to cotton 0.886 0 1.000 0.887 0.170
农村用电量 U9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 (104 kWh) 1.000 0.783 0.646 0.347 0
农用机械总动力 U10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104 Wh) 1.000 0.692 0.563 0.328 0
化肥施用量 U11 Chemical fertilizer consumption (104 t) 0.896 0.770 0.834 1.000 0
受灾面积 U12 Disaster area (103 hm2) 0.682 1.000 0.326 0.656 0
各指标权数分配用 AHP 法来确定。根据 AHP
要求 , 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 将专家打分结果用
AHP 软件计算, 得到规模经营各指标因素的权数。
再构造权分配行向量:
A = (0.132, 0.102, 0.072, 0.096, 0.077, 0.163,
0.114, 0.089, 0.031, 0.064, 0.039, 0.021) (9)
在以上确定判断矩阵 R 和权数分配 A 之后, 计
算评判结果并经“归一化”处理后为:
B = (0.147, 0.168, 0.295, 0.305, 0.085) (10)
根据方案评价集的划分标准, 式(10)表明, 在现
有条件下新疆棉花经营适度规模以 800×103~1 000×
103 hm2 最优, 600×103~800×103 hm2 次之, 400×103~
4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600×103 hm2再次之, >1 000×103 hm2最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棉花适度规模, 是针对全
疆植棉区目前总水平而言的, 该规模可以作为控制
植棉业的依据, 也可作为安排植棉业经济投入和劳
动力投入,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至于具体到
各个植棉县市的植棉规模 , 应该依据这一总水准 ,
综合各个植棉县市的具体情况, 加以适当调整, 才
能真正因地制宜, 确定各植棉县市的经营规模。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 1949~2007 年的序列资料, 分析了新疆
棉花种植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
法, 计算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适度规模。
自 1949年以来,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由
1949年的 33.41×103 hm2扩大到 2007年的 1 782.6×103
hm2, 且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这
与国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 ,
植棉规模不断扩大, 植棉规模为 0.67×103 hm2 以下
的植棉县市由 1949年的 35个下降到 2007年的 7个,
26.80×103 hm2以上的植棉县市由 1949年的 0个增长
到 2007 年的 15 个。且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
棉区三大棉区变化特点各异, 其中南疆棉区在新疆
植棉面积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而从 4 个绿洲棉区植
棉面积变化可知, 1949~2007年, 棉花产量均随植棉
面积的扩大而快速增加, 但 2000 年之后, 面积不断
扩大, 产量反而下降, 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
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呈不断扩
大趋势, 但植棉规模效益并未随着植棉面积的扩大
而增加。据计算, 现有条件下新疆棉花经营适度规
模以 800×103~1 000×103 hm2为最优, 600×103~800×
103 hm2 次 之 , 400×103~600×103 hm2 再 次 之 ,
>1 000×103 hm2最差。此适度规模标准可作为控制新
疆植棉业发展的依据 , 但是具体到各个植棉县市 ,
还需要因地制宜, 进一步研究。
鉴于棉花种植面积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点与国
家政策密切相关。中央“十一五”规划提出高度重
视新疆的发展, 明确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之一; 国务院 32号文件明确指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
资源战略基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作
为中国最大的棉区, 新疆棉区应抓住这些政策优势,
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植棉面
积。同时, 提倡因地制宜, 植棉向高产、优质、高效
的宜棉区集中, 促进植棉模式的升级和现代农业设
施的改善, 加快国家优质棉花基地建设, 如尉犁县
和库尔勒市等, 应坚持棉花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策
略, 推进一年两作, 增加棉花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成武, 李秀彬. 1980~2002 年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时序
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4): 194198
[2] 张海清 , 吴敬学 , 王子军 . 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
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基于 19902004 年数据[J]. 农业现
代化研究, 2007, 28(1): 9395
[3] 陈瑜琦 , 李秀彬 , 朱会义 . 浙江省近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变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 30(4): 609614
[4] 钟甫宁 , 刘顺飞 . 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 中国农
村经济, 2007(9): 3944
[5] 李孝忠, 乔娟. 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波动: 趋势、成因及政策
建议[J]. 技术经济, 2008, 27(8): 6166
[6] 彭永生 , 苏里坦 . 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建立——
以水稻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4): 122124
[7] 雷亚平 . 我国棉花生产面积波动研究 [C]. 中国棉花学会
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8
[8] 毛树春. 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成就和“十五”计划建
议[J]. 中国棉花, 2000, 27(12): 25
[9] 李裕瑞 , 刘彦随 , 龙花楼 .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
响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25131
[10] 吴文斌, 杨鹏, 谈国新, 等. 基于 Logit 模型的世界主要作
物播种面积变化模拟[J]. 地理学报, 2007, 62(6): 589598
[11] 梁守真 , 李仁东 . 湖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灰色预测[J]. 水
土保持研究, 2006, 13(4): 114115, 119
[12] 王思远, 刘纪远, 张增祥, 等. 近 10 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
及其演变[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23530
[13]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近 10 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
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3, 58(3): 323332
[14] 黄领梅 , 沈冰, 张高锋 . 新疆和田绿洲适宜规模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9): 14
[15] 张永民 , 钟林生 . 松嫩平原典型盐碱化地区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研究——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9): 124128
[16] 范泽孟, 岳天祥, 刘纪远, 等. 中国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未来
情景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6): 941952
[17] 田长彦. 新疆棉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科技对策[J].
干旱区研究, 2001, 18(4): 2676
[18] 李迎春. 新疆棉区秋季热量条件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15(2): 4449
[19] 王化河 , 王勒辉 . 应用模糊数学[M]. 北京: 中国教育出版
社, 2004: 151159
[20] 曹利军 , 王华东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
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 526532
[21] 邓振镛, 王鹤龄, 王润元, 等.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
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J]. 中国沙漠 , 2008, 28(2):
381386
[22] 傅玮东 , 沙拉买提 . 喀什地区日平均温度对棉花产量的影
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0, 14(3): 7881
[23] 黄敬峰 , 王秀珍 . 新疆棉花物候与气候条件研究[J]. 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 1999, 13(2): 9095
[24] 封志明 , 李飞 , 刘爱民 .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
术集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61266
[25]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 . 中国棉花统计资料汇编
(1949-2000)[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26] 韩德林 . 新疆人工绿洲[M].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1: 3842
[27] 赖先齐 , 秦莉 , 张风华 .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
发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4): 129130
[28] 郑重 , 张凤荣 , 朱战强 . 基于生产力可持续指数的耕地利
用动态分析——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 45 团绿洲灌
区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1): 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