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Pb content in the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 of South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in Kun-shan City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1月 第 20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2, 20(1): 87−92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2CB410810)和江苏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研究项目(2004LY001)资助
** 通讯作者: 周生路(1968—),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环境。E-mail: zhousl@zzu.edu.cn
万红友(1977—), 男, 博士, 主要从事土水污染与修复研究。E-mail: hywan@zzu.edu.cn
收稿日期: 2011-03-10 接受日期: 2011-07-2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87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
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万红友1 周生路2** 陈 杰1 赵其国3
(1.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郑州 450001;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 要 以地处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的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 采集水稻土及传统蔬菜地和保护栽培蔬菜地
土壤样品 126 个,采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几种因素对农田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
明: 土壤有效态铅平均含量为 3.75 mg·kg−1, 土壤全铅平均含量为 27.42 mg·kg−1, 土壤铅的活化率平均为
15.64%。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相对大小为残渣态(15.35 mg·kg−1)>有机质结合态(6.6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4.27 mg·kg−1)>碳酸盐结合态 (0.76 mg·kg−1)>可交换态 (0.36 mg·kg−1), 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 , 占
49.79%。pH是影响可交换态铅含量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均达极显著负相关水平。全铅
含量是影响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和残渣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有
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H也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 土壤铅 铅形态 影响因子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1-0087-06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Pb content in the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 of South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in Kunshan City
WAN Hong-You1, ZHOU Sheng-Lu2, CHEN Jie1, ZHAO Qi-Guo3
(1.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 School of Geo-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3.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One hundred and twenty-six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paddy field, traditional vegetable and protected vegetable
fields in Kunshan City, a typical area of the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 of South Jiangsu Province. Multi-stat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Pb forms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1.04~12.04 mg·kg−1 of soil
available Pb,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75 mg·kg−1. While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total Pb was 27.42 mg·kg−1, the available rate
of soil Pb was 15.64%. The order of conten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oil Pb was as follows: soil residue Pb (15.35 mg·kg−1) > soil or-
ganic-matter bonded Pb (6.68 mg·kg−1) > soil iron/manganese-oxide bonded Pb (4.27 mg·kg−1) > soil carbonate bonded Pb (0.76
mg·kg−1) > soil exchangeable Pb (0.36 mg·kg−1). Soil residue Pb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49.79%) tha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forms of soil Pb. p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oil exchangeable Pb and iron/manganese-oxide bonded Pb con-
tents, i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ents of the two forms of soil Pb. Soil total Pb conten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soil carbonate bonded Pb and residue Pb contents, both of which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oil organic-matter
conten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soil organic-matter bonded Pb content, and both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H wa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oil organic-matter bonded Pb content.
Key words South Jiangsu Province, Soil Pb, Pb form, Influencing facto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ceived Mar. 10, 2011; accepted Jul. 29, 2011)
8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铅是土壤中重要的重金属元素, 影响作物的产
量与品质。除母质、母岩风化保留在土壤中的“天
然”来源外, 人类活动也可引起土壤中铅含量升高。
土壤中原生和外源铅均参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大
气传输、沉降是外源铅的主要传输途径, 中国土壤
A 层铅元素平均含量为 26.0 mg·kg−1。随着工农业
生产的快速发展, 铅大量进入环境将影响土壤质量
与农产品品质[1]。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退
化对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威胁, 将人类强烈
干扰引起环境质量退化的经济发达区列入生态环
境保护的重要和先导地区[2]。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
速发展地区面临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而地处该
区的江苏省昆山市是土地利用高效协调区, 其土地
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居江苏省前列[3]。近年
来,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区的重金属全量的研究相对
较多 [4−6], 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研究一直是人们关
注的内容 [7−10],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形
态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关系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苏
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铅含量特征及基本性质, 分
析了土壤铅形态含量影响因素, 为了解该地区土壤
铅各形态含量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的太湖下游, 四周与
常熟、太仓、吴县、吴江和上海的嘉定、青浦区接
壤, 地理位置优越。该区地势平坦, 自然坡度较小,
由西南微向东北倾斜。北部为低洼圩区, 成土母质
以湖积物为主, 因受近代长江泛滥的影响, 在湖积
母质上覆盖着长江冲积物质; 中部为平原区, 成土
母质以河湖相母质为主; 南部为湖荡地区, 地势较
高, 成土母质均为湖相沉积物。昆山东西宽约 33 km,
南北长约 48 km, 全市面积 921.3 km2, 其中平原面
积 643.2 km2, 水域面积 278.1 km2, 耕地面积 410
km2。昆山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河道密布, 湖泊众多。
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和湿润, 四季分
明,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土壤共分水稻土、沼泽土、
潮土和黄棕壤 4 个土类, 以水稻土占绝大多数, 约
占各类土壤总数的 93.8%, 水稻土又以潴育型水稻
土(黄泥土)为主, 约占水稻土面积的 77.3%。昆山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
并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本研究所用土壤样品采自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且
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土样基本采自水稻土,
部分为传统菜地和由水稻土改种的大棚菜地土壤 ,
取样时兼顾地貌与附近工矿企业等因素对土壤的影
响。用土钻在一个样点多点采样后组成混和土样 ,
共采集土壤样点 126个(计 249个样品), 采用随机并
适当考虑均匀分布的原则, 选取用于各形态含量测
定的样品共 30个, 均取自表层 0~15 cm土壤。样品
经风干, 研磨、过筛后储于磨口广口瓶中备用。
1.3 土壤样品的测定
(1)土壤基本性质: 土壤 pH 测定采用电位法[11],
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12], 阳离子交换量(CEC)
测定采用 EDTA−铵盐快速法[12], 质地测定采用英国
马尔文土壤颗粒激光粒度仪。
(2)土壤全量铅: 采用三酸(HF-HNO3-HClO4)消
化法制备待测液 [13],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MS)法测定。为保证分析质量, 用国家地球化
学标准样(GSS2、GSS5和 GSS8)进行质量控制。
(3)土壤不同形态铅含量: Tessier 连续提取法[14],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4)土壤有效态铅含量 [11]: 采用 DTPA 提取
(DTPA-CaCl2-TEA体系, 6 mol·L−1 HCl调节 pH7.3),
土液比为 1∶2, 恒温 25 ℃振荡, 浸提时间为 2 h, 过
滤, 取上清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ICP-AES法测定。
各土样测定时重复两次, 测定全量和各形态铅
的土样均过 100 目筛, 测定土壤有效态铅含量的土
样均过 20目筛。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农田土壤铅含量特征
从表 1可知, 昆山市土壤有效态铅含量为 1.04~
12.04 mg·kg−1, 平均值为 3.75 mg·kg−1, 变异系数为

表 1 研究区农田土壤不同形态铅含量特征
Table 1 Characters of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oil Pb in the studied area
统计值
Eigenvalue
有效态
Available
(mg·kg−1)
全量
Total content
(mg·kg−1)
活化率
Available
rate (%)
可交换态
Exchangeable
(mg·kg−1)
碳酸盐结合态
Carbonate-bound
(mg·kg−1)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Bound to iron and manga-
nese oxides (mg·kg−1)
有机质结合态
Bound to organic
matter (mg·kg−1)
残渣态
Residue
(mg·kg−1)
平均值Mean 3.75 27.42 15.64 0.36 0.76 4.27 6.68 15.35
标准差 Std 2.11 12.52 7.33 0.27 0.65 2.59 3.30 11.88
最大值Maximum 12.04 50.05 28.78 1.08 3.08 14.10 19.80 41.45
最小值Minimum 1.04 12.14 2.24 0.07 0.25 1.05 2.33 0.63
变异系数 CV (%) 56.26 45.67 46.88 74.23 84.94 60.61 49.34 77.39
活化率=有效态含量/全量×100% Available rate = available content/total content×100%.
第 1期 万红友等: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89



56.26%。土壤全铅含量为 27.42 mg·kg−1, 变异系数
为 45.67%。土壤铅的活化率为 2.24%~28.78%, 平均
值为 15.64%, 变异系数为 46.88%。表明该区域土壤
铅活化率相对较高, 且差异较明显, 部分土壤铅的
环境风险相对较大[15]。
研究区土壤各形态铅含量平均值相对大小顺序
为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
盐结合态>可交换态 , 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
态, 占 49.79%。土壤的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与可交
换态含量相对较小, 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稍大于可
交换态铅含量。这与该研究区内碳酸盐结合态铜含
量稍大于可交换态铜含量基本一致[16]。
2.2 土壤各形态铅含量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分析, 以相
应元素的各形态铅含量为因变量(y, mg·kg−1), 选取
重要的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作为主要自变量: x1 代表
pH、x2代表有机质含量(g·kg−1)、x3代表<0.01 mm黏
粒含量(%)、x4代表 CEC(cmol·kg−1)、x5代表土壤重
金属全量(mg·kg−1)。偏相关系数(partial correlation)表
示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后, 自变量(x)与因变量(y)
之间的相关程度, 可用作筛选自变量的指标, 即通
过比较偏相关系数的大小, 判别哪些变量对因变量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研究区内 0~15 cm土壤 pH平均为 6.42, 变异系
数 15.8%; 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28.3 g·kg−1, 变异系数
22.5%; <0.01 mm 黏粒含量平均为 31.59%, 变异系
数 13.7%; CEC 平均为 17.8 cmol·kg−1, 变异系数
13.7%[17]。
2.2.1 可交换态铅
先用 SPSS 强行进入法(enter 法)综合考虑所有
因子对可交换态铅含量的影响。
各因子对土壤可交换态铅含量( yˆ , mg·kg−1)影
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1 2
3 4 5
ˆ 0.161 0.0718 0.007 73
0.016 7 0.013 7 0.000 103
y x x
x x x
= − − + +
+ + (1)
复相关系数 R=0.615, 判定系数 R2=0.379, 经调
整的 R2为 0.249。方程 F=2.925, P为大于 F值的概
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自变
量时, P<0.001,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因此回归方程应包括这 5 个自变量。常数项和 x1、
x2、x3、x4、x5的偏回归系数 t的 P分别为 0.798、0.111、
0.485、0.163、0.316、0.980, 从偏回归系数(t值)看,
以 pH 与可交换态铅关系最为密切。方程的偏相关
系数 (partial correlation)为 : x1(−0.320)>x3(0.282)>
x4(0.204)>x2(0.143)>x5(0.005), 说明 pH(x1)对可交换
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pH为负效应, 随着 pH的不断
减小(酸化的进行), 可交换态铅含量将不断上升, <
0.01 mm黏粒含量(%, x3)、CEC(x4)影响次之, 有机
质(x2)和全铅(x5)影响最小。
然后用 SPSS 逐步回归法(stepwise 法)得出土壤
可交换态铅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按照所设定的 sig<0.05 一定进入方程, sig>0.1
一定不进入方程原则, 仅 pH(x1)进入方程, 回归方
程为:
1ˆ 1.046 0.111y x= − (2)
复相关系数 R=0.495, 判定系数 R2=0.245, 经调
整的 R2为 0.218, F=9.08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P为
0.005<0.01,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的假设。常数
项和 x1偏回归系数 t的 sig分别为<0.001和 0.005, 偏
相关系数 x1为−0.495, 表明 pH(x1)成为影响可交换态
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图 1)。



图 1 土壤可交换态铅含量与 pH的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soil exchangeable
Pb and soil pH

2.2.2 碳酸盐结合态铅
先用 SPSS 强行进入法综合考虑所有因子对碳
酸盐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
各因子对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 yˆ , mg·kg−1)
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1 2 3
4 5
ˆ 1.868 0.151 0.025 6 0.034 7
0.027 6 0.170 9
y x x x
x x
= − + + + −
+ (3)
复相关系数 R=0.582, 判定系数 R2=0.339, 经调
整的 R2为 0.201。方程 F=2.460,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自变量时, P<0.001, 拒绝总体
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因此回归方程应包括这 5
个自变量。常数项和 x1、x2、x3、x4、x5的偏回归系
数 t的 P分别为 0.241、0.175、0.354、0.239、0.416、
0.101, 从偏回归系数(t 值)看, 以全铅与碳酸盐结合
态铅关系最为密切。从方程的偏相关系数 x5(0.329)>
9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x1(0.274)>x3(0.239)>x2(0.190)> x4(−0.167), 说明以全
铅(x5)含量对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全铅
含量为正效应, pH(x1)和<0.01 mm黏粒含量(x3)影响
次之, 有机质含量(x2)和 CEC(x4)影响最小。
然后用 SPSS 逐步回归法得出土壤碳酸盐结合
态铅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按照所设定的P<0.05一定进入方程, P>0.1一定
不进入方程原则, 全铅(x5)进入方程, 回归方程为:
5ˆ 0.064 0.025y x= + (4)
复相关系数 R=0.493, 判定系数 R2=0.243, 经调
整的 R2为 0.216。F=8.984,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P为
0.006,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常数项和
x5偏回归系数 t的 sig分别为 0.804和 0.006, 偏相关
系数是 x5(0.493), 说明全铅含量(x5)成为影响碳酸盐
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图 2)。



图 2 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与全铅含量的关系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soil Pb bound to
carbonates and total Pb content

2.2.3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
先用 SPSS 强行进入法考虑所有因子对铁锰氧
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
各因子对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 ( yˆ ,
mg·kg−1)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1 2
3 4 5
ˆ 1.907 0.843 0.089 4
0.062 0 0.028 7 0.044 4
y x x
x x x
= − + + −
− + (5)
复相关系数 R=0.548, 判定系数 R2=0.298, 经调
整的 R2为 0.152。方程 F=2.039,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 P<0.001, 拒绝总
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因此回归方程通过显著
性检验, 包括这 5个自变量。常数项和 x1、x2、x3、
x4、x5的偏回归系数 t的 P分别为 0.769、0.071、0.433、
0.607、0.837、0.296, 从偏回归系数(t 值)看, 以 pH
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关系更为密切。方程的
偏相关系数 x1(0.360)>x5(0.213)>x2(0.161)>x3(−0.106)>
x4(−0.043), 说明以 pH(x1)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
含量的影响最大 , 为正效应 , 全铅(x5)和有机质含
量(x2)影响次之, <0.01 mm黏粒含量(x3)和 CEC(x4)
影响最小。
然后用 SPSS 逐步回归法得出土壤铁锰氧化物
结合态铅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按照所设定的 P<0.05一定进入方程, P>0.1一定
不进入方程原则, 仅 pH(x1)进入方程, 回归方程为:
1ˆ 1.533 0.935y x= − + (6)
复相关系数 R=0.432, 判定系数 R2=0.187, 经调
整的 R2为 0.158。F=6.44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P为
0.017,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方程通过
显著性检验。常数项 x1 偏回归系数 t 的 P 分别为
0.516和 0.017, 偏相关系数是 x1(0.432), 说明 pH(x1)
成为影响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
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图 3)。



图 3 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铅与 pH的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soil Pb bound to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 and soil pH

2.2.4 有机质结合态铅
先用 SPSS 强行进入法综合考虑所有因子对土
壤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
各因子对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 yˆ , mg·kg−1)影
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1 2
3 4 5
ˆ 3.721 0.991 0.278
0.154 0.090 5 0.021 2
y x x
x x x
= − + + −
+ + (7)
复相关系数 R=0.570, 判定系数 R2=0.325, 经调
整的 R2为 0.184。方程 F=2.309,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 P 为 0.001, 拒绝
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因此回归方程应包括
这 5个自变量。常数项和 x1、x2、x3、x4、x5的偏回
归系数 t的 P分别为 0.647、0.088、0.058、0.311、
0.604、0.686, 从偏回归系数(t值)看, 以有机质含量
与有机质结合态铅关系更为密切。方程的偏相关系
数 x2(0.376)>x1(0.341)>x3(−0.207)>x4(0.107)>x5(0.083),
第 1期 万红友等: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91


说明以有机质含量(x2)对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影
响最大, 且为正效应, pH(x1)和<0.01 mm 黏粒含量
(x3)影响次之, CEC(x4)和全铅含量(x5)影响最小。
然后用 SPSS 逐步回归法得出土壤有机质结合
态铅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按照所设定的 P<0.05 一定进入方程, P>0.1 一
定不进入方程原则, 有机质含量(x2)和 pH(x1)先后进
入方程, 回归方程为:
1 2ˆ 8.546 1.116 0.337y x x= − + + (8)
复相关系数 R=0.542, 判定系数 R2=0.293, 经调
整的 R2为 0.241。F=5.606,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P<
0.001,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常数项、
x1、x2和 x3偏回归系数 t 的 P 分别为 0.075、0.023
和 0.007, 偏相关系数是 x2(0.490)>x1(0.420), 说明有
机质含量(x2)和 pH(x1)都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
量的重要因素, 与二者均呈正相关, 其中又以有机
质含量(x2)成为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
因素, 二者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图 4)。



图 4 土壤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与有机质的关系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soil Pb bound to
organic matters and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2.2.5 残渣态铅
先用 SPSS 强行进入法综合考虑所有因子对土
壤残渣态铅含量的影响。
各因子对残渣态铅含量( yˆ , mg·kg−1)影响的多
元回归方程为:
1 2
3 4 5
ˆ 7.675 1.915 0.401
0.164 0.048 3 0.917
y x x
x x x
= − − +
− + (9)
复相关系数 R=0.903, 判定系数 R2=0.815, 经调
整的 R2为 0.777。方程 F=21.214, 方差分析结果表
明, 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 P<0.001, 拒
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 的假设, 因此回归方程应包
括这 5个自变量。常数项和 x1、x2、x3、x4、x5的偏
回归系数 t的 P分别为 0.617、0.081、0.141、0.563、
0.883、<0.001, 从偏回归系数(t 值)看, 以全铅与残
渣态铅关系最为密切。方程的偏相关系数 x5(0.887)>
x1(−0.349)>x2(−0.297)>x3(0.119)>x4(−0.030), 以全铅
(x5)对残渣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全铅含量为正效应,
pH(x1)和有机质含量(x2)影响次之, <0.01 mm黏粒含
量(x3)和 CEC(x4)影响最小。
然后用 SPSS 逐步回归法得出土壤残渣态铅含
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按照所设定的 P<0.05一定进入方程, P>0.1一定
不进入方程原则, 仅全铅(x5)进入方程, 回归方程为:
5ˆ 7.454 0.832y x= − + (10)
复相关系数 R=0.877, 判定系数 R2=0.768, 经调
整的 R2 为 0.760。F=92.93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P<0.001,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 0的假设。常数项
和 x5偏回归系数 t 的 sig 分别为 0.008 和<0.001, 偏
相关系数是 x5(0.877), 说明全铅(x5)是影响残渣态铅
含量的重要因素, 呈正相关, 并成为影响残渣态铅
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图 5)。



图 5 土壤残渣态铅含量与全铅含量的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soil residue Pb
and content of total Pb

3 结论
研究区内 30 个样本土壤有效态铅含量为
1.04~12.04 mg·kg−1, 平均值为 3.75 mg·kg−1, 变异系
数为 56.26%。土壤全铅含量为 27.42 mg·kg−1, 土壤
铅的活化率为 15.64%。土壤各形态铅含量平均值相
对大小顺序为残渣态(15.35 mg·kg−1)>有机质结合态
(6.6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4.27 mg·kg−1)>碳
酸盐结合态(0.76 mg·kg−1)>可交换态(0.36 mg·kg−1),
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 占 49.79%。
pH对可交换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是影响可交
换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全铅含量对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是影
响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
著正相关。以 pH 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影
响最大, 是影响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
9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和 pH对有
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有机质含量是影响
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
正相关。全铅含量对残渣态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是
影响残渣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呈极显著正
相关。
参考文献
[1] 王云 , 魏复盛 . 土壤环境元素化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 1995
[2] 赵其国. 解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
质量问题刻不容缓—— 关于该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
的建议[J]. 土壤, 2001, 33(3): 113–118
[3] 韩书成, 濮励杰.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853–859
[4] Wong S C, Li X D, Zhang G, et al. Heavy metals in agricul-
tural soil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J]. Environ-
mental Pollution, 2002, 119(1): 33–44
[5] 万红友 , 周生路 , 赵其国 .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
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3): 329–334
[6] Clemente R, Dikinson N M, Lepp N W. Mobility of metals
and metalloids in a multi-element contaminated soil 20 years
after cessation of the pollution source activity[J]. Environ-
mental Pollution, 2008, 155(2): 254–261
[7] 郝晓伟, 黄益宗, 崔岩山, 等. 赤泥对污染土壤 Pb、Zn 化
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6):
1431–1435
[8] 钟晓兰, 周生路, 李江涛,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以江苏昆山市为例[J]. 土壤学报 ,
2008, 45(2): 240–248
[9] Finzqar N, Lestan D. The two-phase leaching of Pb, Zn and
Cd contaminated soil using EDTA and electrochemical treat-
ment of the washing solution[J]. Chemosphere, 2008, 73(9):
1484–1491
[10] 唐文浩, 岳平, 陈恒宇. 海南岛砖红壤中铅、镉的化学形态
与转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1): 145–149
[11]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社, 2000: 12–14, 226–227
[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32–136, 169–177
[13] 刘光崧.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 北京: 中国标准出
版社, 1996: 85–86
[14] Tessier A, Campbell P G C, Bisson M.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9, 51(7): 844–851
[15] 万红友 , 周生路 , 赵其国 .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
态铅、镍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4): 1566–1573
[16]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 Cu 形
态含量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以昆山市为例[J]. 长江流域
资源与环境, 2010, 19(4): 438–444
[17] 万红友 , 周生路 , 赵其国 . 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
空变化—— 以昆山市为例 [J]. 地理研究 , 2006, 25(2):
30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