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大孔隙定量研究 倡
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7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230290)
资助
倡倡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5唱03唱04 改回日期 :2005唱08唱09
石 辉1 王 峰2 李秧秧3 倡 倡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5 ;
2 .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陵 712100)
摘 要 根据水分穿透曲线和 Poiseulle 方程原理 ,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原状土大孔隙的半径范
围 、个数及分布情况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田间持水量至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大孔隙半径为 0畅2 ~ 3mm ,孔径
> 1mm的特大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的 2畅2% ,表现出特大孔隙较少 、小孔隙较多的特点 。土壤剖面上部的大孔隙加
权平均半径较大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大孔隙半径逐渐减小 。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面积在 1畅27% ~ 18畅13% 之间 ,
大部分样品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面积 < 5% 。坡位 、坡度 、坡形 、坡向对大孔隙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大孔隙虽然占
土壤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但其平均半径与水流通量和饱和导水率之间有显著幂函数关系 ,分别决定了水流通量的
77% 和饱和导水率的 75% 变异 。植物强化土壤渗透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根层土壤大孔隙的优势流效应 。
关键词 人工油松林地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饱和导水率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soil macropores under artificial Chinese pine ( Pinus tabuleaformis Carr .)forest in loess hilly
region .SHI Hui1 ,WANG Feng2 ,LI Yang唱Yang3 (1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ern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摧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摧an 710055 ,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715 ,China ;3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Sci唱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China) ,CJEA ,2007 ,15(1) :28 ~ 32
Abstract The radius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soil macropores under artificial Chinese pine ( Pinus tabuleaformis
Carr .)forest were quantitatively researched by the water breakthrough curve and Poiseulle equation .The radius of soil
macropore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pores between field capacity and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is 0 .2 ~ 3 mm ,of which the
macropores with the radius larger than 1mm account for only 2 .2% of total macropore number .And there are more
macropres in the upper layers of soil profiles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layers .The weighted mean radius of macropores in the
upper layers is larger ,and is gradually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soil depth .The ratio between the macropore area and water
through sectional area is 1畅27% ~ 18畅13% ,and the ratio is less than 5% for most samples .The slope position ,gradient ,
shape and direction intensively affect soil macropores .Although soil macropores account for small portion of the soil vol唱
umes ,there is a remarkabl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radius of soil macropores and water flux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mean radius determines 77% and 75% variances of water flux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唱
tivity ,respectively .The mechanics of intensifying soil penetration by plants is the effect of preferential flow ,which is pro唱
duced by soil macropores formed by roots .
Key words Artificial Chinese pine forest ,Soil macropore ,Water breakthrough curv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eceived March 4 ,2005 ;revised Aug .9 ,2005)
土壤大孔隙虽然只占整个土壤孔隙很小的一部分 ,但其产生的优势流对土壤水运动产生明显影响[1] 。
由于大孔隙的存在 ,水分在运动过程中不能与土体发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而是直接快速地进入土壤深层 ,以
至于部分学者认为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势流 (Preferential flow )是土壤深层水分可能来源的惟一通道[6] 。
Beasely [7]曾发现在森林坡地上 ,降水 20min 后出现了壤中流 ,而此时土壤上层剖面并没有达到饱和 ;
Mosley[8]计算之后发现 ,40% 的降水沿着大孔隙迅速入渗 ;Harr[9]发现在一些流域的陡坡 ,壤中流占暴雨径
第 15 儍卷第 1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换 No .1
2 0 0 7 乔年 1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an ., 2007 後
流的 97% 。传统的土壤物理理论认为 ,非饱和流的运动特别慢 ,除非下部土壤达到饱和 ,否则壤中流不可能
成为当次降水的主要径流来源[10] 。 De Vries和 Chow 等[11]研究后认为 ,在相同水力导度下 ,大孔隙产生的
优势流可比基质势引起的水分运动更快 ,入渗深度更深 ,大孔隙是壤中流快速出现的主要因素 。 Wilson
等[12]在森林坡地上的研究表明 ,坡地大孔隙是壤中流的主要机制 ,特别是那些直径大于 1mm 的孔隙 ,虽然
数量很少 ,但对传导水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中孔隙的不同组合有着不同的导水速率 。在传统的森林土壤
研究中 ,经常根据土壤水分的类型将土壤孔隙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非毛管孔隙一般对应着土壤物
理中的大孔隙 ,主要指田间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孔隙 ,虽说具体的孔径指标由于毛管势的大小 、孔隙
功能 、水动力学特征和图象处理的精度而划分的标准不同[13] ,但一般指孔径 0畅03 ~ 3mm的孔隙 。石辉等对
岷江流域森林土壤的研究发现 ,土壤大孔隙半径主要集中于 0畅3 ~ 2畅4mm 之间 ,平均在 0畅48 ~ 1畅17mm 之
间 ,均值为 0畅84mm ,均方差为 0畅226 ;半径在 1畅4 ~ 2畅4mm 之间的特大孔隙较少 ,< 1畅0mm 的小孔隙较多 。
大孔隙的平均半径对于水分出流速率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半径 > 1畅4mm 的孔隙数量影响最大 ,虽然其数量
仅占大孔隙数量的 5% 以下 ,但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 70% 的变异[2] 。
油松适应范围广 ,耐干旱瘠薄 ,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由于油松林的作用 ,土
壤水分环境发生了变化 ,对土壤水分的季节性恢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油松根系能够强化土壤的入
渗能力[3] ,这可能因为土壤中具有较高入渗能力的大孔隙的形成 ,使地表径流相应较少 ,可有效地防止水土
流失的发生 ;同时 ,通过大孔隙进入深层的水分 ,有利于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 。因此 ,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
油松林土壤大孔隙特征 ,对于认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生态水文特征 、深层土壤水的补给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试验在陕西省宜川县铁龙湾林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森林水文和水土保持试验站完成 。该区
地处黄龙山东缘 ,北纬 35°58′ ,东经 110°05′ ,地貌属于梁状丘陵 ,海拔 800 ~ 1200m ,大陆性季风气候 ,多年平
均气温 9畅8 ℃ ,年均降水量 574畅4mm 。土壤为灰褐色森林土 ,质地中壤 。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温性针
叶林和落叶灌丛 。该区土壤侵蚀模数为 8000 ~ 10000t/km2·a 。供测定土壤的人工油松林为 1963年植造 ,
分布于松峪沟六架山小流域 ,初植密度为 6000株/hm2 ,1983 、1992 年进行抚育间伐 ,间伐后为次生灌木 ,主
要有黄刺玫 、胡颓子 、绣线菊 、忍冬 、连翘 ;草本植物有大披针叶苔草 、铁杆蒿等 。目前每 hm2 保留 1800株 ,
平均树高 12 ~ 15m ,胸径 13 ~ 16cm ,林地枯枝落叶厚 4畅0 ~ 5畅0cm ,郁闭度 0畅7 ~ 0畅8 。
大孔隙测定的基本原理 。本研究的重点是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之间土壤大孔隙的具体孔径范围 。
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后 ,入渗速率主要受供水强度控制 ,处于层流的范围 ,在假设土壤孔隙为圆形的情况
下可利用 Poiseulle方程建立流量和孔径之间的关系 :
Q = π r4 Δ p /(8 ητL ) (1)
对于稳态水流 ,公式为 :
Q = π r2 τL / t (2)
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之间的排水过程首先是大孔隙排水 ,然后排水孔隙的孔径逐渐减小 。对某一
固定土样 ,最大孔隙半径就是第一次出水时的半径 ;而土样的最小半径就是当水流开始达到稳定时的半径 。
结合方程(1) 、(2)即可计算出大孔隙的当量孔径 :
r = τL /(8 η/[ tΔ p])1/2 (3)
式中 ,Q 为单位流量(cm3 /s) ;r为孔隙半径(cm) ;τ为水流实际路径与土柱长度的比值 ,一般取 1 .2 ;L 为土
柱长度(cm) ;η为水的黏滞系数(g/cm·s) ;Δ p 为压力水头(cm) ;t为从第一次加水开始记时的时间(s) 。通
过对任意时间排水量进行观测 ,可利用(3)式计算出相应的孔隙半径 ,将两个孔隙半径之间按照 0畅1 ~ 0畅5之
间的间隔 ,形成一定的孔隙范围 ,其计算值则为范围的平均值 。假设某个孔径的孔隙面积为 A (cm2 ) ,水流
速率为 V (cm/s) ,则与流量之间存在(4)式的关系 :
Q = nAV = nπ r2 V (4)
因此 ,计算出当量孔径后 ,可用(4)式计算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数量 n 。 Raulovich 等将这种方法称作
水分的穿透曲线法[14] 。此方法实质上测定的是孔隙“瓶颈”大小 ,有其局限性 ,但仍为大孔隙大小 、数量 、分
级等的研究提供了定量依据 。
样品采集与水分穿透曲线的制作 。利用环刀分层采取原状土样 ,采样点的基本状况见表 1 。处理采集
的样品使之达到田间持水量 ,采用马氏瓶控制 1 ~ 1畅5cm 水头条件下每间隔 5s测出流流量 ,直到水流稳定 ,
第 1 媼期 石 辉等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大孔隙定量研究 29
表 1 样点基本状况
Tab畅1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ing locations
编号No . 海拔/mElevation 坡向Slopedirection
坡度/(°)Slopegradient
坡位 、坡形Slope positionand shape
主要植被Vegetations 郁闭度或覆盖度Coverage
枯落物厚/cmLitterthickness
1 1032 �东南 26 妸平坡下部 油松林 0畅78 3畅0
2 1074 �东北 21 妸凹坡上部 油松林 0畅70 2畅0
3 1096 �东 18 妸凸坡上部 次生山杨林 0畅60 2畅0
4 1163 �东北 24 妸凸坡上部 油松伐后次生灌木林 0畅50 1畅0
5 990 �西 31 妸沟底平坡 油松伐后次生灌木林 0畅50 1畅0
6 993 �东 36 妸沟底平坡 油松伐后次生灌木林 0畅40 1畅0
7 1049 �西 39 妸平坡中部 油松伐后次生灌木林 0畅55 1畅0
8 1068 �西 21 妸平坡中部 油松伐后次生灌木林 0畅50 1畅0
9 1061 �东北 坡中梯田 油松林 0畅80 4畅5
10 #1043 �东北 沟沿凹坡 油松林 0 畅78 3畅0
分析时间和出流速率
的关系 (水分穿透曲
线) ,根据上述原理计
算大孔隙的孔径范围
R及个数 n 。根据水流
稳定后的流量计算饱
和导水率 Ks ,为了消
除温度对水黏滞系数
的影响 ,统一换算为
10 ℃ 的 饱 和 导 水 率
K10 。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围与数量
由表 2可知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土壤大孔隙最小的孔隙半径为 0畅2mm ,这与土壤学中土壤通气孔
中的粗孔隙半径范围(孔径大于 0畅3或 0畅2mm)一致[4] ,说明在黄土丘陵区的人工油松林中 ,土壤大孔隙主
要是孔径大于 0畅2mm的粗通气孔隙 。在全部样品中 ,孔径大于 1mm的特大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的 2畅4% ,
0畅5 ~ 1畅0mm之间的孔隙占 15畅7% ,0畅2 ~ 0畅5mm 之间的孔隙占到总数的 81畅9% ;表现出特大孔隙少而较
小的孔隙多的特点 。对于无破坏的油松林地土壤剖面(样点 1和 2) ,上部的大孔隙加权平均孔径较大 ,随着
土层深度的增加 ,大孔隙的孔径逐渐减小 ,从表层的近 1畅0mm 降低到 100cm 处的 0畅2mm ,在 40cm 以下大
幅度减小(表 2) 。油松采伐后再生植被下的土壤也出现相似的特征(样点 3 ,6 ,9 和 10) 。但部分样品(4 、5 、
7 、8号样点)在部分层次出现了下层孔隙大于上层孔隙的现象 。总体来说 ,土壤上层大孔隙较多 、下层大孔
隙较少的趋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动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分布一致 。试验区内土壤动物的数量较少 ,
而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土壤上层 ,因此植物根系可能是当地土壤大孔隙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孔隙所占
过水断面面积在 1畅27% ~ 18畅13% 之间 ,大部分小于 5% ,只有 3号土样的 10 ~ 20cm土层和 8号样品的 0 ~
10cm 土层大于 10% 。这与大孔隙只占整个土壤体积的 0畅1% ~ 5% 的结论一致[5] 。一般 0畅7 ~ 1畅0mm之间
的孔隙较多时 ,大孔隙所占土壤的体积较大 。
2畅2 不同植被下土壤大孔隙的特征
在坡中部梯形台阶上无破坏的油松林地(样点 9)0 ~ 10cm 层次土壤大孔隙孔径最大 ,在 1畅0 ~ 1畅8mm
之间总数达 106 ,其原因可能是本样点油松林枯落物厚 4畅5cm ,大量的有机物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
构 ,大孔隙较多 ;同时枯落物层防止了细颗粒对大孔隙的堵塞 。油松采伐后形成的山杨次生林下土壤大孔
隙分布亦多(样点 3) ,其中孔径大于 0畅9mm的达 102 个 。油松林下土层由上到下 ,田间持水量与饱合含水
量之间的大孔隙呈明显的半径减小 、数量增多的现象(表 2) ,但无 > 1mm 孔径的孔隙 ,可能由于油松根系不
发达且树种单一所致 。油松砍伐后次生灌木的根系活动使土层中大孔隙的分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有些样
点(4 ,5 ,7 ,8)出现明显的下层孔径大于上层的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灌木截流量少 、枯落物稀薄 、土壤腐殖质
含量少 ,经降雨和径流剥离搬运的细颗粒填塞孔隙形成地表土壤结皮 ,使土壤孔隙变小 ,而下层土壤中原有
树木根系腐烂造成较大孔隙 。说明不同植被条件下 ,土壤大孔隙的大小和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 。
2畅3 地形因素对大孔隙分布的影响
土壤大孔隙受坡位 、坡度 、坡形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上坡部位的大孔隙加权半径明显大于下坡
部位 ,如样点 2 > 样点 1 ,样点 7和 8 > 样点 5和 6 ,样点 9 >样点 10 ;坡度大的样点孔隙半径大于坡度小的样
点 ,如样点 7 >样点 8 ,样点 6 > 样点 5 。凹坡较平坡 、凸坡有大孔隙的优势 ,如样点 10 > 样点 1 >样点 4 ,这可
能由于凹坡湿度大 ,腐殖质含量高 ,生物活动频繁 ,有利于大孔隙形成 ;阳坡大于阴坡 ,如样点 6 > 样点 5 ,是
由于阳坡干湿交替明显 ,土壤随水分增减变化迅速发生膨胀或收缩而产生的结果 。地形主要是通过降水 、
径流剥离和沉积作用 ,使土壤易于流失处的细小颗粒被流水带走 ,在另一部位发生沉积 ,封闭了土壤孔隙 ,
抑制了大孔隙的形成和发育 。地形对大孔隙作用的大小顺序是坡位 >坡度 >坡形 >坡向 。
3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表 2 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围和数量
Tab畅2 The radius ranges and numbers of soil macropores
编号 土层/cm 半径范围/mm 半径中值/mm 个数/个·dm - 2 加权平均半径/mm 出流通量/mm·min -1 �K 10 /
No . Depth Radius Radius Number Weighting average Effluent /mm· min - 1 U·cm - 2ranges median radius
1 墘0 L~ 1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12 :0 x畅86 9 1畅88 7 亮畅49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168 :
10 L~ 20 0 v畅7 ~ 0 C畅5 0 X畅60 403 :0 x畅60 4 1畅34 3 亮畅10
20 L~ 4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12 :0 x畅91 3 1畅54 2 亮畅76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36 :
40 L~ 60 0 v畅3 ~ 0 C畅2 0 X畅25 3429 :0 x畅25 1 1畅33 1 亮畅04
60 L~ 80 0 v畅3 ~ 0 C畅2 0 X畅25 4214 :0 x畅25 1 1畅56 1 亮畅20
80 L~ 100 0 M畅23 ~ 0 C畅2 0 X畅22 3134 :0 x畅22 0 1畅66 0 亮畅51
2 墘0 L~ 1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132 :1 x畅10 32 1畅03 28 亮畅10
10 L~ 20 0 v畅6 ~ 0 C畅5 0 X畅55 143 :0 x畅42 4 1畅82 3 亮畅95
0 v畅5 ~ 0 C畅3 0 X畅40 1243 :
20 L~ 40 0 v畅4 ~ 0 C畅3 0 X畅35 1152 :0 x畅35 2 1畅25 1 亮畅91
40 L~ 60 0 v畅4 ~ 0 C畅3 0 X畅35 1452 :0 x畅35 2 1畅02 1 亮畅58
60 L~ 80 0 v畅4 ~ 0 C畅3 0 X畅35 1152 :0 x畅35 1 1畅86 1 亮畅50
80 L~ 100 0 v畅4 ~ 0 C畅3 0 X畅35 887 :0 x畅35 1 1畅61 1 亮畅34
3 墘0 L~ 10 1 v畅0 ~ 0 C畅9 0 X畅95 66 :0 x畅83 52 1畅73 50 亮畅70
0 v畅9 ~ 0 C畅7 0 X畅80 239 :
10 L~ 20 1 v畅0 ~ 0 C畅9 0 X畅95 36 :0 x畅81 28 1畅04 26 亮畅45
0 v畅9 ~ 0 C畅7 0 X畅80 851 :
20 L~ 40 0 v畅7 ~ 0 C畅5 0 X畅60 76 :0 x畅43 2 1畅28 1 亮畅84
0 v畅5 ~ 0 C畅3 0 X畅40 396 :
4 墘0 L~ 10 0 v畅9 ~ 0 C畅8 0 X畅85 22 :0 x畅76 18 1畅02 17 亮畅00
0 v畅8 ~ 0 C畅7 0 X畅75 138 :
10 L~ 2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17 :0 x畅88 9 1畅49 7 亮畅73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122 :
20 L~ 40 0 v畅5 ~ 0 C畅4 0 X畅45 1289 :0 x畅45 5 1畅40 4 亮畅50
5 墘0 L~ 10 0 v畅4 ~ 0 C畅3 0 X畅35 948 :0 x畅35 2 1畅20 1 亮畅93
10 L~ 20 0 v畅6 ~ 0 C畅5 0 X畅55 189 :0 x畅55 2 1畅18 1 亮畅85
20 L~ 40 3 v畅0 ~ 2 C畅0 2 X畅50 9 :1 x畅93 52 1畅39 48 亮畅51
2 v畅0 ~ 1 C畅0 1 X畅50 12 :
6 墘0 L~ 1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00 44 :0 x畅98 8 1畅08 6 亮畅73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8 :
10 L~ 20 1 v畅1 ~ 1 C畅0 1 X畅05 53 :0 x畅95 9 1畅63 7 亮畅76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56 :
20 L~ 40 0 v畅8 ~ 0 C畅7 0 X畅75 257 :0 x畅75 8 1畅49 6 亮畅96
7 墘0 L~ 10 1 v畅2 ~ 1 C畅0 1 X畅00 17 :0 x畅88 17 1畅39 16 亮畅41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56 :
10 L~ 20 1 v畅6 ~ 1 C畅2 1 X畅40 17 :0 x畅88 16 1畅02 13 亮畅13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22 :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96 :
20 L~ 40 1 v畅1 ~ 1 C畅0 1 X畅05 55 :1 x畅00 7 1畅82 6 亮畅21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20 :
8 墘0 L~ 10 0 v畅9 ~ 0 C畅8 0 X畅85 49 :0 x畅76 11 1畅35 9 亮畅30
0 v畅8 ~ 0 C畅7 0 X畅75 601 :
10 L~ 20 1 v畅6 ~ 1 C畅4 1 X畅50 14 :0 x畅92 17 1畅07 13 亮畅99
1 v畅4 ~ 1 C畅0 1 X畅20 8 :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110 :
20 L~ 40 0 v畅5 ~ 0 C畅4 0 X畅45 448 :0 x畅45 1 1畅809 1 亮畅46
9 墘0 L~ 10 1 v畅8 ~ 1 C畅5 1 X畅65 24 :1 x畅26 95 1畅555 90 亮畅15
1 v畅5 ~ 1 C畅2 1 X畅35 16 :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66 :
10 灋0 L~ 10 1 v畅3 ~ 1 C畅2 1 X畅25 21 :1 x畅00 22 1畅832 21 亮畅14
1 v畅2 ~ 1 C畅0 1 X畅10 19 :
1 v畅0 ~ 0 C畅7 0 X畅85 49 :
第 1 媼期 石 辉等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大孔隙定量研究 31
2畅4 土壤大孔隙对水流通量与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大孔隙中运动的水流可不与周围土壤母质中的水分发生相互作用 ,在极短的时间内移动到深层土壤
中 。虽然大孔隙可能只占整个土壤体积的一小部分(0畅1% ~ 5畅0% ) ,但对水的入渗通量和再分布有着深刻
的影响 。土壤平均大孔隙直径与水流通量和饱和导水率之间呈现幂函数的关系(图 1) 。由于土壤的大孔隙
一般仅占土壤体积的 5% 左右 ,但决定了水流通量的 77% 和饱和导水率的 75% ,说明土壤大孔隙对水流运
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些研究表明 ,不同植被下土壤的渗透能力沿着土层深度出现由高
到低的变化 ,与根系上多下少的分布密切相关[3] ,而植物根系又是形成土壤大孔隙的主要成因 ,极少数特大
孔隙的存在可显著增大土壤的导水能力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对降雨渗透能力的实质是根系活动所形成的大
孔隙优势流效应 。
图 1 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与水流通量和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n radius of soil macropores and water flux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3 小 结
在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 ,田间持水量至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大孔隙半径在 0畅2 ~ 3mm 之间 ,孔径大
于 1mm的特大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的 2畅4% ,0畅5 ~ 1畅0mm 之间的孔隙占 15畅7% ,0畅2 ~ 0畅5mm 之间的孔
隙占到总数的 81畅9% ;表现出特大孔隙少而较小的孔隙多的特点 。无破坏的油松林地土壤剖面上部的大孔
隙加权平均孔径较大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大孔隙的孔径逐渐减小 ,从表层的近 1畅0mm 降低到 100cm 处
的 0畅2mm ,在 40cm以下大幅度减小 。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面积在 1畅27% ~ 18畅13% 之间 ,有 80% 的大孔隙
所占过水断面面积小于 5% 。坡位 、坡度 、坡形 、坡向对大孔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孔隙虽然占土壤
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但大孔隙的平均半径与水流通量和饱和导水率之间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分别决定了
水流通量的 77% 和饱和导水率的 75% 变异 。植物根系形成的大孔隙的存在可显著增大土壤的导水能力 ,是
根系强化土壤渗透能力的实质所在 。在黄土高原的人工植被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土壤干层这一不良的生态
水文现象 ,直接限制了植被的恢复 。由植被作用所形成的土壤大孔隙 ,具有较高的入渗能力 ,可减少地表径
流的形成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 ,通过大孔隙入渗进入深层的水分 ,有利于土壤干层的水分恢
复 ,满足植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
参 考 文 献 h
1 沣程竹华 ,张佳宝 .土壤中优势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土壤 ,1998 ,30(6) :315 ~ 319
2 沣石 辉 ,陈凤琴 ,刘世荣 .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5 ,25(3) :507 ~ 512
3 沣李 勇 ,徐晓琴 ,朱显谟 .等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的有效性 .科学通报 ,1992 ,37(4) :366 ~ 369
4 沣朱祖祥 .土壤学(上册)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5 沣希勒尔 D .土壤和水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6 沣Beven K .,Germann P .Water flow in soil macropores II .A combined flow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1 ,32(1) :15 ~ 29
7 沣Beasley R .S .Contribution of surface flow from the upper slopes of forested watersheds to channel flow .Soil Sci .Soc .Am .J .,1976 ,40(6) :955
8 沣Mosley M .P .Surface flow velocities through selected forested soils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 .J .Hydrol .,1982 ,55 :65 ~ 92
9 沣Harr R .D .Water flux in soil and subsoil on a steep forested slope .J .Hydrol .,1977 ,33(1/2) :37 ~ 58
10 沣Weyman D .R .Measurements of the downslope flow of water in a soil .J .Hydrol .,1973 ,20(3) :267 ~ 288
11 圹De Vries J .,Chow T .L .Hydrological behavior of a forested mountain soil in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 .Water Resources Res .,1978 ,5 :935 ~ 942
12 沣Wilson G .V .,Jardine P .M .,Luxmoore R .J .,et al .Hydrology of a forested hillslope during storm events .Geoderma ,1990 ,46 :119 ~ 138
13 沣Skopp J .Comment on‘micro ,meso ,and macroposity of soil’ .Soil Sci .Soc .Am .J .,1981 ,45 :1246
14 圹Radulovich R .,Solorzano E .,Sollins P .Soil macropore size distribution from water breakthrough curves .Soil Sci .Soc .Am .J .,1989 ,53(2) :556 ~ 559
3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