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7月 第 18卷 第 4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y 2010, 18(4): 880−883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5)资助
张立峰(1961~),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与区域农业发展研究。E-mail: zlf@hebau.edu.cn
收稿日期: 2009-09-13 接受日期: 2009-11-12
DOI: 10.3724/SP.J.1011.2010.00880
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关系的讨论*
张立峰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保定 071001)
摘 要 在抽象农田、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实质, 揭示农业生产力时序演进特征基础上, 析分出由农民、
农田、农业资料、农业科技、农业社会管理等 5要素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结构, 以及 5要素间依次叠加, 构成
高一级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生产力功能演进的机制与标度。并进一步提出农业生产系统研发的程式, 基于华北
地区农业生产力供给状况, 抽象了社会对区域农业生产制度创新的 5方面需求。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系统 农业生产制度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4-0880-04
Relational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systems structure
ZHANG Li-Feng
(College of Agronom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a thorough review of “field, farmer and village” problem, 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succession trend,
agricultural systems structures are grouped into five components, viz: farmers, farmlands, agro-materials, agro-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gro-society management. The ordinal superposition of the five components could change into more advanced production modes
which enhances succession of agr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dvances research and de-
velopment modes of regional agro-systems, and societal needs for innovative agro-systems in North China. Such socio-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should be driven by supply and demand to optimiz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Problem of “farmland, farmer and village”; Agro-productivity; Agro-production system; Agro-regulation system
(Received Sept. 13, 2009; accepted Nov. 12, 2009)
农业开启了人类文明, 农业的发展促进与支撑
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非农产业的分化, 农
业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 农业生产力获得
长足发展。在我国, 到 1984年以人均占有 400 kg粮
食为标志, 使农业完成了食物自足生产的第一社会
职能。自此, 盈利性的农畜商品生产、服务性的资
环公共物品生产、社会性的国民价值生产等成为现
代农业新的社会职能。面对新时期“三农”特征与
问题, 明确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深度揭示农
业生产的要素特征与农业生产力演进机制, 对于促
进农业转型进步有重要作用。
1 “三农”问题与实质
农业是农民以农村为环境资源、以农田为物质
基础, 所进行的生物质及其资源环境产品的生产过
程。农田位于农田、农民、农村“三农”的轴心。
在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社会职能基本完成, 农田生产
多效化、农民从业阶层化、农村服务社会化的历史
时期, 农田、农民、农村关系的适时调整与演进成
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心, “三农”问题凸显。
由农田−农民−农村构成的基本农业生产系统是
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子系统, “三农”系统各成分
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同属性与标度。纵观社会发展中
“三农”的功能与“三农”之间的关系, 可列表归
纳之(表 1)。
对于社会系统而言 , 农田(牧场)的属性是生产
供社会需求的生物质及其资源环境产品, 其基本限
制是耕地的面积与单产。所谓农田存在“问题”, 则
第 4期 张立峰: 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关系的讨论 881
表 1 “三农”的属性与标度
Tab. 1 The essence and criteria of the “field, farmers
and village”
三农
Field, farmers
and village
属性−问题
Property-problem
标度与计算
Criteria and calculation
农田(牧场)
Field (pasture)
生物与资环生产−农
田低产
面积×单产=生物与资
环产量
农民 Farmers 社会消费−农民低收 产量×单价=经济收入
农村 Village 公共物品服务−农村低福 收入×单福=福利水平
是指由于农产品低产所导致的与非农产品相比过大
的供求失衡, 成为社会进步的拖腿因素。而相应的
农民、农村“问题”, 其根本点将取决于以农产品
产量为载体的农业−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
农民的属性是消费社会产品, 再生对农产品产
量及农村公共服务物品生产的需求。农民社会属性
的实现, 是通过其农田生产, 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
经济收入, 以此为桥梁实现对社会产品的消费, 其
基本限制是人均农产品产量和产品的单价。所谓农
民“问题”, 则是由于或社会赋予的农产品单价低
于其社会价值 , 或限于资源占用而人均生产量低 ,
所导致的与非农人群间过大的人均经济收入 /社会
消费的差距。
农村的属性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农村
发展的标度则是在农民人均经济收入的基础上, 叠
加村域社会公共服务物品的价值。所谓农村“问题”,
则是存在与非农区域间差距过大的人均福利水平。
2 农业生产力与标度
农业生产力是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社
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对农业生产力要求的种类
与量值也不同。按照人的需求划分, 农业生产力可
依次有以生命需求为目标的产品数量生产, 以生理
需求为目标的产品质量生产, 以生活需求为目标的
产品价值生产, 以生态需求为目标的公共环境资源
产品生产, 和以人的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人本价值生
产等方面。究其本质, 农业生产力是以人为核心、
围绕满足人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而进行的“三
生”性[1]产品生产。
面向现代化的我国社会生产, 其“三农”的地
位是: 农业(田)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
稳则国家安[2]; “三农”的演进方向为: 农田继续增
产, 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公用事业明显加强。这即是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总方向。
农业生产力的标度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3]。
基于农业生产力的社会性、时序性特征, 以获得社
会最大需求目标为分子, 以实现该目标所受到的最
大限制要素为分母, 即得资源限制下的农业生产力
量值。随社会演进的农业生产力时序标度见图 1。
3 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
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系统的社会功能, 由生
产力决定要素所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结构, 则是生
产力演进的基本机制。农业生产力决定要素按其自
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来分, 可有劳动者−农民、劳动对
象−农田、劳动资料−农业资料、生产科技−农业科技、
生产管理−农业社会管理等 5个基本要素。5要素间
依次叠加, 构成高一级的生产方式, 而相应表现高
一级的生产力。把具有自然与社会属性的 5 要素所
组成的系统, 称之为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生产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见图 1。
图 1 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system structure and its function
88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形成特定的生产结构, 同
时系统显现相应的生产力标度。初始的农业生产系
统以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采集狩猎方式利用原生
资源为特征, “人—原生环境”结构决定着系统以
再生产人力为其功能标度。
“农民—农田”组成了 2 要素农业生产系统结
构,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两个最基本生产要素的结合,
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第一产业性生产。这一生产方式
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生产者本人基本的生理需求, 生
产力的主要限制是耕地数量。因此, 这一阶段的生
产力标度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或人均产量; 其生产方
式特征表现为土地性生产。
“农民—农田—农业资料”叠加形成 3 要素农
业生产系统结构。进入社会生产第二产业性的农业
生产 , 主要目标是满足生产者的生活需求 /社会消
费, 即获得人与人之间相对平均的经济收入, 生产
力的主要限制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农业资料数量。因
此, 该阶段的生产力标度是单位资本所能产生的收
益或人均经济收入; 其生产方式特征表现为资本性
生产。
进一步叠加农业科技要素形成的“农民—农田
—农业资料—农业科技”结构的农业生产系统, 上
升到农业生产的第三产业水平, 农业生产力以满足
生产者的生态需求即环境对人之间的相对平均效益
为目标, 其标度则是在一定经济收入基础上叠加公
共物品服务效益——福利。该阶段生产力的主要限
制是信息态的农业科技的数量与质量, 它决定着一
定数量“农民—农田—农业资料”资源要素下, 资
源的福利转化效率; 其生产方式特征表现为信息性
生产。
第四产业水平的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由“农民—
农田—农业资料—农业科技—农业社会管理”5 要
素组成, 农业生产力以满足生产者的社会需求即人
本权利为目标, 其标度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该
阶段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间
的社会和谐性, 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农业生产系统的
生产管理方面。因此, 该阶段生产方式特征表现为
社会性生产。
4 农业生产系统研发的程式
由农民、农田、农业资料、农业科技、农业社
会管理等 5 要素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 较传统的由
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与无机能量、物质环境所
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 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经济因
素后所形成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具有更宽阔的系
统边界 , 更具体的系统要素 , 更完整的系统结构 ,
具有更近实际的系统生产力演进程式。农业生产系
统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 对于分析与解释现代农业
的生产要素与运动规律、调整与创新结构调控技术、
改善与增进农业生产力具有直接作用。
基于农业的时空属性, 区域性农业生产系统研
究与开发成为全社会农业生产力建设的根本。农业
生产系统的研发, 是一个控制性过程, 过程学的原
理与技术可以借鉴。农业生产系统研发包括循序递
进的 5步骤(图 2):
图 2 农业生产系统的研发任务
Fig. 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regional agri-
cultural system
首先是面对 1 个问题, 即明确特定农业生产系
统的生产力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主要矛盾方面、表现
与标度。诚然, 农业生产力以及社会对生产力的需
求都会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表征, 但经分析, 必须、
有时也只能是确定 1 个最主要的问题作为研究与突
破的对象, 以期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研究内容将是依照系统“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
促进结构”的协同进化原则, 揭示导致生产力不足
性状的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系统结构要素种类、数量、
时空分布特征, 由此, 确立自变量-因变量的一一对
应关系。
接续的研究工作即是在农业生产系统结构 5 要
素背景下, 深度探索影响生产力发展 5 要素的优先
序、相互作用与转化点等机制, 及生产力发展“一
对关系”的时空运动规律。由此, 获得在科学层面
上的新认识、新发现。
农业生产系统研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整系统
结构, 解放与发展系统生产力。在揭示农业生产系
统结构-功能关系与明晰运行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
开发与创新 1 项结构调整的关键性技术, 作为新系
统建设的最主要手段, 由此获得在技术层面上的突
破。这一关键技术, 在生产实施与推广应用时, 会遇
第 4期 张立峰: 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关系的讨论 883
到“尺度放大效应”问题[4]。依据立地经济、社会
条件, 完成关键技术的实用化、本土化、配套化的
再创新过程, 形成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与调控技术
体系, 此为农业生产制度。
通过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所建立的新型农业生产
系统, 不仅在表观上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状变化, 更
重要的是系统生产力显著提高, 也即升级后的生产
结构一定带来相应生产力标度的进步, 使生产跃上
一个新台阶。由此, 获得在效果层面上的生产跨越。
5 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研发的任务
新型农业生产系统的研发动力一定来自于社
会发展的新需求。基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力供给状
况, 抽象对农业生产制度创新的社会需求可有如下
5方面。
灌溉农田旱作化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半个世纪
以来以水利为核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带动与支撑了
华北地区以粮食为表征的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
使之成为奠定社会进入工业化的基石。面对区域农
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步, 农田生产不仅肩负
着更重的粮食生产任务, 而且还要生产出工业社会
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区域最为短缺的水资源。
灌溉农田以节水为起点的旱作化农业生产制度创新,
成为满足区域非农生产水资源需求的根本。
农田生产规模化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传统农区
的农户经营无论在规模、生产资料应用力、抗逆性
等方面, 都表现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
大量采用动力机械、化学调控剂与生物技术为手段,
以劳动生产效率为生产力表征的规模化、组织化、
标准化农业生产制度的研发, 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
核心。
农业牧业一体化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华北粮食
主产区以食物生产为表征的农业生产力将以农牧一
体化形式演进, “为牧而农”, 强化农牧之间的供求
关系以及相应的经营、社会组织机制, 是释放与增
生系统生产力的核心。相应集约化牧业所带来的新
需求——无机与生物环境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
与循环利用等成为农牧一体化农业生产制度研发的
背景。
资源环境保育化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以保护与
修复生态环境、更新与培育资源存量为生产力标度
的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在环境脆弱的生态交错带、
资环污染的城乡结合部、资源竞争的产业共同区至
为重要, 如农牧区风水侵蚀与控制、山川区降水汇
集与资源化等。这也是随现代社会进步所迅速发展
的社会新兴事业。
工程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系统研发: 农业生产
的环境不稳定性与生物变异性, 导致农业生产力的
不稳定、低效率和高风险。以工程组织化建设与工
业控制化生产为特征的第二产业性农业生产系统研
发, 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齐飞 , 朱明 .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
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2): 273−27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 2007-01-30
[3] 朱万斌 , 常欣 , 程序 . 现代农业生产力计量的一种新思路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25(1): 38−43
[4] 程序 , 刘国彬 , 陈佑启 , 等.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重
建模式的尺度概念和方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6):
105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