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5月 第 18卷 第 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0, 18(3): 622−626 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专题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1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28)、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
(06-03-07B)、广东省财政厅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2005B20101001)资助
** 通讯作者: 李康活(1956~),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稻栽培与耕作研究。E-mail: likanghuo123@163.com
黄庆(1962~),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09-11-20 接受日期: 2010-03-0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622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黄 庆 刘怀珍 陆秀明 李康活** 周少川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州 510640)
摘 要 2006 年 5~9 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 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 进行一季
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
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 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比直播
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 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 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
数较多; 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
重最轻, 产量最低; 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产量最高; 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
直播相近, 籽粒充实, 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对千粒重影响
最大, 每穗总粒数次之, 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 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
均可行, 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关键词 稻菜轮作 耕作方法 种植方式 一季中晚稻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34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3-0622-05
Cultiva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of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in
summer fallow field of the vegetable farm
HUANG Qing, LIU Huai-Zhen, LU Xiu-Ming, LI Kang-Huo, ZHOU Shao-Chuan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May to September, 2006 on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plant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at Huida and Honglin Vegetable Farm in Yuanzhou Town, Boluo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Conventional rice
“Huanghuazhan” was used as the material in the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cost- and labor-s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cultivation
patterns of rice in rice-vegetable rot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an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ce yield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s for the planting methods, although cast-transplanting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s yield similar grain amount, grain yield
under the 2 method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der direct seeding. Among the 3 cultivation methods, conventional tillage produces
higher number of effective ears but less grains number per ear.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no-tillage and no-tillage without
flooding have lower number of effective ears but higher grain number per ear. There exis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cultivation methods in terms of seed 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Direct seeding has more effective ears, less per-ear grain,
lower 1000-grain weight, and consequently lower yield. Cast-transplanting has reasonable number of effective ears, fairly high grains
number per ear, higher spikelet number, and therefore higher 1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Transplanting has similar number of
spikelets as direct seeding, but better filled grains, and therefore has medium yield. The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conven-
tional-tillage, no-tillage, and no-tillage without flooding are practicabl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However, transplanting and cast
transplanting are more feasible planting methods than direct seeding of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under rice-vegetable rota-
tion cropping system.
Key words Rice-vegetable rotation, Cultivation method, Planting method,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Yield
(Received Nov. 20, 2009; accepted March 8, 2010)
第 3期 黄 庆等: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623
广东由于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特别
是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 20年水稻播种
面积锐减 2/5, 2006 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约 207 万
hm2; 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113 万 hm2, 其中常
年连作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菜地面积约达 67 万
hm2。连续旱作的蔬菜田土壤酸化、板结、有毒物质
和病虫害增多、地力下降, 菜场夏闲田面积不断增
加。采用“蔬菜−中晚稻−蔬菜”轮作高效耕作制, 利
用广东每年 6~9 月高温、多雨、强光不利于蔬菜生
长的时段抢种一季中晚稻, 既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又可改善蔬菜田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 提高耕地综
合效益[1−6]。由于在菜田种植一季中晚稻, 一般土壤
都比较疏松, 如果按照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 需要
对菜地进行犁耙平整, 然后再种植水稻, 水稻收割
后又需将稻田按种菜要求整成畦式, 如此反复, 会
花费大量的犁耙田成本。且广东 5~9月份正是雨季,
传统水稻排灌方法也未能充分利用广东自然降雨的
季节气候优势, 大量排灌既浪费能源和水资源, 又
不利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减少水稻种植犁耙
田和灌溉成本, 是值得探讨的稻田省工节本、节能
减排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措施问题。
目前我国稻田多采用常规耕作方法, 部分采用
免耕方法。种植方式则有插植、抛秧和直播等。水
分管理上则大多采取传统的灌排方法。不同地区稻
田常规土壤耕作方式虽有所不同, 但总体框架基本
相同, 都要经过翻耕(或旋耕、耙耕)泡田、水整地过
程。这种耕作方式具有作业层次多、耕作成本高、
耗水量大等缺点[7]。我国稻田免耕研究始于 20世纪
60年代, 到 80年代稻田免耕在南方稻区得到迅猛发
展。前人对免耕种植方式进行了很多试验研究, 许
多研究者认为, 稻田免耕具有省工、省肥、省水、
高产等优点, 但这些研究大都在稻茬或麦茬地上进
行[8−10]。在菜田进行水稻免耕种植方式与常耕种植
方式的系统对比及节水试验尚鲜见报道。为了减少
耕作和排灌成本, 本试验尝试不进行菜地耕翻, 基
本保持菜地原有地形, 直接用除草剂处理杂草和前
茬, 灌水浸田数日后插植、抛植秧苗或撒播种子。
通过常规的插植、抛秧、撒播等种植方式与免耕的
插秧、抛秧、撒播等种植方式比较, 寻找一季中晚
稻省工高效耕作种植方式; 同时对利用雨季自然降
雨调节水稻用水与传统水稻排灌方法进行比较, 寻
找一季中晚稻的节水灌溉栽培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黄华占”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以“黄新占”为母本、“丰华占”为父本
育成的早中晚兼用优质稻新品种, 2005 年通过广东
省品种审定, 2007 年通过湖南、湖北省品种审定,
2008 年通过海南、广西省(区)品种审定, 为 2006~
2009 年的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从 2004 年开始经
多年大面积试验示范证明为适合广东省一季中晚稻
种植的优质稻品种, 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分蘖力
强, 成穗率和结实率高, 在广东省 5~9月份种植, 具
有耐热、强秆、耐肥和抗倒特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
菜场进行。会达菜场地力中上水平, 壤土, 保水保肥
力较好; 鸿霖菜场地力中等水平 , 砂质土 , 保水保
肥力较差。
试验设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两因素, 以耕作方
法为主处理, 设常耕、免耕、免耕旱管(节水)3 种处
理; 以种植方式为副处理, 设插植、抛秧、直播 3种
处理。即试验设常规耕作插植(简称“常耕插植”)、
常规耕作抛秧(简称“常耕抛秧”)、常规耕作直播(简
称“常耕直播”)、免耕插植、免耕抛秧、免耕直播、
免耕插植节水栽培(简称“免耕插植旱管”)、免耕抛
秧节水栽培(简称“免耕抛秧旱管”)、免耕直播节水
栽培(简称“免耕直播旱管”)共 9个处理。免耕旱管
在水稻分蘖前期保持薄水层, 中后期只保留原菜畦
沟中有水, 畦面无水状态; 常规耕作对菜田犁翻并
耙烂耙平; 免耕处理不用犁耙田, 在抛秧前用灭生
性除草剂处理前茬和杂草。
1.3 耕作栽培和田间管理措施
1.3.1 育秧和移植
育秧方式和播种量 插植和抛秧处理均采取塑
料软盘浆播湿育方式, 大田用种量为 22.5 kg·hm−2,
用塑料软盘(561 孔)600 片·hm−2; 撒播处理直接将
催好芽的种子撒播到大田, 用种量 22.5 kg·hm−2。
播植期 不同菜场和不同种植方式的播植期不
同。会达菜场的插植、抛秧处理于 4月 23日播种, 5
月 8日秧龄 3.5~4片叶时插植和抛植; 直播处理于 5
月 8日播种。鸿霖菜场的各种种植方式均于 6月 12
日播种, 6月 26日秧龄 4~5片叶时插植和抛植。
种植规格(密度) 插植处理的规格为 20 cm×
20 cm(25.05万穴·hm−2), 每穴插 2~3苗; 抛植密度
25.05万穴·hm−2; 撒播密度为 98粒·m−2。
1.3.2 耕作措施
常规耕作处理于水稻种植前犁翻并耙烂耙平菜
田; 免耕处理不犁耙田, 在抛秧前用灭生性除草剂
处理前茬和杂草, 具体做法如下: 在抛秧前 7~10 d
田面无水时用 20%的克无踪 3 750~4 500 mL·hm−2,
62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另加碳酸氢铵 30~37.5 kg·hm−2, 兑清水 750~900 kg,
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前茬和杂草茎叶上, 喷药后第
2~3 d灌深水浸田, 水深以淹没前茬和杂草为佳, 浸
泡菜田 5~7 d, 待水层自然降低或排浅水后插、抛秧,
排干水后撒播。
1.3.3 肥水管理
施肥 会达菜场各处理全生育期施纯氮 90
kg·hm−2, 鸿霖菜场各处理全生育期施纯氮 120
kg·hm−2, 其中 2个菜场的基肥、回青肥、始蘖肥和
幼穗分化二期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分别为
25%、20%、35%和 20%。N︰P2O5︰K2O=1︰0.3︰
0.8, 磷肥全部基施, 钾肥在回青期、始蘖期和幼穗
发育二期的施用比例分别为 30%、40%和 30%。
水分管理 常耕插植、抛秧、直播和免耕插植、
抛秧、直播的水分管理按常规方法。免耕旱管的插
植、抛秧、直播 3 种处理除了在够苗期前、孕穗开
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外, 其他时期只保持原菜畦沟
内有水。
1.4 调查测定项目
苗茎蘖生长动态 移栽时插植、抛秧各小区定
点 10穴、直播各小区定点 0.5 m2记载茎蘖动态, 每
5 d调查 1次, 至齐穗期止。
穗粒结构 在齐穗期定点调查有效穗, 计算各
小区每穴平均穗数, 根据穗数平均值, 每小区分别
取代表性植株 6 穴进行穗粒结构分析, 调查每穗总
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 计算出结实率和理论
产量。
产量测定 水稻成熟后各小区收割 5 m2, 稻谷
晒干后称产。
采用 Excel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稻产量的影响
2006年两个菜场的产量调查结果表明(表 1), 会
达菜场的产量为 6 426.00~7 339.65 kg·hm−2, 鸿霖
菜场的产量为 6 151.80~7 016.40 kg·hm−2。方差分
析结果(表 2)表明, 不同耕作方法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但
不存在耕作方法与种植方式的互作, 说明产量差异
主要来源于种植方式。
不同耕作方法间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表 1), 会
达菜场的常耕产量略高, 免耕旱管居中, 免耕略低;
鸿霖菜场的免耕产量略高, 常耕居中, 免耕旱管略
低。因此, 一季中晚稻的耕作方式采用常耕、免耕
及免耕旱管均可行。
不同种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表 1), 会达
菜场和鸿霖菜场均为抛秧产量最高, 分别比插植增
产 197.25 kg·hm−2、264.75 kg·hm−2, 但未达显著
水平 ; 分别比直播增产 737.85 kg·hm−2、482.85
kg·hm−2,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两个菜场插植产量居
中 , 分别比直播增产 540.60 kg· hm−2、 218.10
kg·hm−2, 且在会达菜场差异极显著。直播的产量最
表 1 不同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稻产量的影响
Tab. 1 Yield of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kg·hm−2
会达菜场 Huida Vegetable Farm 鸿霖菜场 Honglin Vegetable Farm
耕作方法
Cultivation method
直播
Direct
seeding
插秧
Transplant-
ing
抛秧
Cast trans-
planting
平均
Average
直播
Direct
seeding
插秧
Transplant-
ing
抛秧
Cast trans-
planting
平均
Average
常耕
Conventional tillage
6 761.55 7 020.00 7 278.45 7 020.00aA 6 298.05 6 387.75 6 657.00 6 447.60aA
免耕(旱管)
No-tillage +no-flooding
6 426.00 7 188.90 7 339.65 6 984.90aA 6 151.80 6 441.15 6 684.15 6 425.70aA
免耕 No-tillage 6 464.10 7 064.70 7 247.40 6 925.50aA 6 459.15 6 734.40 7 016.40 6 736.65aA
平均 Average 6 550.65aA 7 091.25bB 7 288.50bB 6 303.00aA 6 521.10abA 6 785.85bA
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0.05、0.01显著水平, 下同。Different small and capital letter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and 0.01
levels. The same below.
表 2 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一季中晚稻产量的统计分析
Tab. 2 Statistic analysis of yield for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in Huida and Honglin vegetable farms
会达菜场 Huida Vegetable Farm 鸿霖菜场 Honglin Vegetable Farm 差异源
Difference SS df MS F SS df MS F
F0.05 F 0.01
耕作方法 Cultivation method 182.94 2 91.47 0.41 2 410.12 2 1 205.06 2.31 3.55 6.01
种植方式 Planting method 11 675.61 2 5 837.81 26.23 4 677.47 2 2 338.74 4.48 3.55 6.01
交互 Cross 980.27 4 245.07 1.10 217.69 4 54.42 0.10 2.93 4.58
误差 Error 4 005.68 18 222.54 9 392.48 18 521.80
总计 Total 16 844.51 26 16 697.77 26
第 3期 黄 庆等: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625
低。由此表明, 抛秧或插植的一季中晚稻产量高于
直播。
2.2 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稻产量形成
的影响
2.2.1 对高峰苗和成穗率的影响
经方差分析, 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
稻高峰苗数和成穗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但耕
作方法和种植方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从表 3 可以
看出, 两菜场常耕的高峰苗数较免耕、免耕旱管高,
且鸿霖菜场达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间的高峰苗数
差异较大, 两菜场直播的高峰苗数最多, 抛秧居中,
插植较少, 三者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
方法的成穗率在两个菜场间表现不一致, 会达菜场
常耕的成穗率极显著高于另两种耕作方式, 而鸿霖
菜场免耕的成穗率则显著高于另两种耕作方式。种
植方式间成穗率差异极显著, 两菜场均是直播的成
穗率最低, 抛秧居中, 插植最高。
2.2.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经方差分析, 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
稻有效穗、每穗粒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且耕
作方法和种植方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从表 3 可以
看出 , 不同耕作方法中 , 常耕的有效穗数最多 , 免
耕旱管最少, 会达菜场 3 种耕作方法间差异极显著,
鸿霖菜场常耕显著高于免耕旱管; 两菜场免耕和免
耕旱管的穗粒数比常耕极显著增加, 免耕与免耕旱
管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采用免耕或免耕旱管有利于
促进大穗形成。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最多, 抛
秧居中 , 插植最少 , 会达菜场三者差异极显著 , 鸿
霖菜场直播极显著高于插植, 显著高于抛秧。种植
方式对每穗粒数影响也极显著 , 直播穗粒数最少 ,
显著少于抛秧和插植; 抛秧的穗粒数最多, 插植居
中, 抛秧和插植间差异不显著。
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稻总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
水平, 耕作方法对其影响不显著, 两者互作效应不
显著。从表 3看出, 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总颖花数与
插植相当, 两者均比抛秧处理少, 差异达显著和极
显著水平, 表明抛秧较好地协调了穗数与每穗粒数
间的矛盾, 有利于增大群体的库容量。
不同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间结实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结实率无显著影响。常
耕、免耕、免耕旱管的千粒重差异不大; 不同种植
方式对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 , 直播的千粒重最轻 ,
极显著低于抛秧和插植, 而抛秧和插植间无显著差
异, 说明抛秧、插植的籽粒充实良好、直播籽粒充
实较差(表 3)。
2.2.3 高峰苗、成穗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从不同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看, 高峰苗变幅为
422.55×104~618.0×104·hm−2, 高低差值达 195.45
×104·hm−2, 群体间变异系数为 12.79。在此范围内
的相关分析表明(表 4), 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实际产量与高峰苗呈极显著负相关, 说明这些指标
均随高峰苗递增而下降, 对一季中晚稻高产形成不
利。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高峰苗增加而提高, 两者
间 相 关 极 显 著 , 关 系 式 为 Y=13.689+0.312X,
r=0.841**, n=27。而总颖花数、结实率与高峰苗数
无显著相关性, 表明一季中晚稻总颖花数、结实率
相对稳定。
在高峰苗为 422.55×104~618.00×104·hm−2的
表 3 不同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一季中晚稻高峰苗、成穗率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Tab. 3 Effects of cultiva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on peak seedling number, ear-bearing tiller rate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地点
Place
处理
Treatment
高峰苗
Peak seedling
number
(104·hm−2)
成穗率
Ear-bearing
tiller rate (%)
有效穗数
Effective ears
number
(104·hm−2)
穗粒数
Grains
number
per ear
总颖花数
Spikelets
number
(106·hm−2)
结实率
Seed
setting
rate (%)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g)
常耕 Conventional-tillage 522.15aA 75.78bB 380.10cC 131.37aA 498.15aA 81.43aA 19.37aA
免耕(旱管)
No-tillage + no-flooding
500.55aA 71.67aA 346.80aA 143.50bB 496.35aA 82.02aA 19.39aA
耕作方法
Cultiva-
tion
method
免耕 No-tillage 504.60aA 73.23aA 365.55bB 140.27bB 510.90aA 80.05aA 19.36aA
直播 Direct seeding 592.20cC 65.56aA 388.20cC 126.75aA 491.40aA 80.84aA 18.33aA
插植 Transplanting 446.85aA 77.26cC 345.30aA 141.96bB 489.30aA 80.97aA 19.66bB
会达菜场
Huida
Vegetable
Farm
种植方式
Planting
method
抛秧 Cast transplanting 488.25bB 73.56bB 358.80bB 146.43bB 524.85bB 81.69aA 19.66bB
常耕 Conventional-tillage 509.25bB 60.41aA 306.90bA 145.44aA 445.80aA 83.20aA 19.24aA
免耕(旱管)
No-tillage + no-flooding
470.25aA 61.24aA 285.60aA 156.16bB 445.80aA 83.31aA 19.28aA
耕作方法
Cultiva-
tion
method
免耕 No-tillage 465.00aA 63.77bB 294.60abA 155.65bB 457.80aA 85.38aA 19.26aA
直播 Direct seeding 540.30cC 56.89aA 307.50bB 140.42aA 430.95aA 81.84aA 19.00aA
插植 Transplanting 437.10aA 65.48cC 285.75aA 155.24bB 443.25aA 84.48aA 19.35bB
鸿霖菜场
Honglin
Vegetable
Farm
种植方式
Planting
method
抛秧 Cast transplanting 466.95bB 63.04bB 294.00aAB 161.60cB 475.35bA 85.56aA 19.42bB
62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变幅下, 成穗率(Y)变幅为 62.11%~80.33%, 两者线
性关系式为 Y=110.94-1.143X, r=-0.882**, n=27,
表明一季中晚稻的成穗率随高峰苗递增而显著降低
(表 4)。从表 4还可以看出, 结实率、总颖花数、实
际产量与成穗率无显著相关性, 每穗粒数、千粒重
与成穗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有效穗数与成穗
率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适当发展群体, 控制高峰苗
在 450×104·hm−2 左右, 可以确保适宜的单位面积
穗数, 协调好群体与成穗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
关系, 对一季中晚稻高产至关重要。
表 4 不同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下的高峰苗、成穗率
与产量的相关性
Tab. 4 Relationship of peak seeding number, ear-bearing tiller
rate with yield components of single-middle-late season rice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高峰苗
Peak seedling
number
成穗率
Ear-bearing tiller
rate
成穗率 Ear-bearing tiller rate −0.882**
有效穗 Effective ears number 0.841** −0.490**
穗粒数 Grains number per ear −0.735** 0.474*
结实率 Seed setting rate −0.004 −0.074
总颖花数 Spikelets number 0.066 0.151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0.671** 0.569**
实际产量 Actual yield −0.633** 0.364
2.2.4 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 群体颖花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
关(r=0.693), 结实率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r=0.366,
r0.05=0.381), 千 粒 重 与 产 量 呈 极 显 著 正 相 关
(r=0.739), 说明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 , 其次是群
体颖花量, 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稳定。每穗
总粒数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0), 单
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群体颖花量关系不密切(r=0.03),
说明每穗总粒数对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 每穗总粒
数与产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89), 单位面积有
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r=-0.316), 说明每穗总粒
数对产量影响较大, 且群体过大、穗数过多会引起
产量下降; 群体颖花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系
数分别为-0.197 和 0.158, 即群体颖花量增加会引
起结实率下降。可见, 较高的群体颖花量和稳定的
结实率, 是实现一季中晚稻高产的基本途径。
3 结论
不同耕作方法间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 表明夏
闲菜田种植一季中晚稻进行稻菜轮作, 常耕、免耕
或免耕旱管均是可行的耕作方法; 不同种植方式间
水稻产量有显著差异, 抛秧的产量较高, 插植居中,
直播较低, 表明一季中晚稻采用抛秧或插植方式效
果好。因此充分利用菜田土壤疏松和广东雨季的气
候优势 , 采用省工节本的免耕抛秧耕作方式和利
用自然降雨的节水管理方法进行一稻中晚稻栽培 ,
可实现稻菜田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与农田生态
友好。
耕作方法中, 常耕处理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
数少, 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多;
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
千粒重最轻, 其穗数多弥补不了穗粒数少和籽粒不
充实带来的减产损失, 产量最低; 抛秧穗数适宜、穗
粒数较多、群体颖花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产量最高;
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 籽粒充实良好, 千
粒重较大, 产量居中。
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千粒重对
产量影响最大, 其次是群体颖花量, 结实率对产量
的影响相对较稳定。每穗总粒数对群体颖花量影响
较大, 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小。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
极显著正相关, 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 说明每
穗总粒数对产量贡献较大, 但群体过大、穗数过多
会引起产量下降。可见, 确保一季中晚稻高产, 首先
要控制高峰苗数, 塑造丰产群体结构, 形成适宜的
有效穗 , 在此基础上 , 主攻大穗 , 形成足额的群
体颖花量, 创造条件促使籽粒充实饱满, 挖掘丰产
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康活 , 周少川 .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2): 11−14
[2] 周少川, 李康活.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2): 15−17
[3] 杨健源, 曾列先, 陈深, 等.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
生规律及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5): 61−62
[4] 徐培智, 解开治, 陈建生, 等. 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
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
肥料学报, 2008, 14(5): 923−928
[5] 李茂禾, 陈桂明, 何成敏, 等.“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
示范应用效果[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6): 6−7
[6] 陈自辉, 黄辉祥, 戴建章, 等. 东莞市“123 种植模式”一
季中晚稻试验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6): 3−5
[7] 李金峰, 许春林, 初江, 等.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技
术效果[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67−569
[8] 李康活, 黄庆, 陆秀明, 等. 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
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1997(3): 2−5
[9] 吴文革 , 张玉海 , 汪新国 , 等 , 水稻少免耕栽培研究进展
[J]. 土壤, 2008, 40(5): 712−718
[10] 张明沛. 水稻高效节水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J]. 广西农学报, 2007, 22(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