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forests at Huoditang forest region in Qinling Mountain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华山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全 文 :    倡 �国家林业局“十五”重点项目(2001唱4)资助
收稿日期 :2005唱05唱14   改回日期 :2005唱08唱24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华山松林的
空间分布格局及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倡
刘  华1 ,2  侯  琳1  雷瑞德1
(1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杨陵   712100 ;2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摘  要  利用火地塘林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油松和华山松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 ,并用 GIS软件 Citystar 4畅0
对这两种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分析 。 结果表明 ,油松和华山松林的总 C 储量分别为 0畅0018 TgC 和
0畅0510 TgC ,且人工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均大于天然次生林 。在森林空间分布上 ,油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1800m
以下 ,华山松在林区中部的整个海拔范围内均有分布 ,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沿公路一侧的地段 。
关键词  油松  华山松   C储量   C密度  火地塘林区  秦岭山区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forests at Huoditang forest region in
Qinling Mountain .LIU Hua1 ,2 ,HOU Lin1 ,LEI Rui唱De1 (1畅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Northwest Sci唱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 ,Yangling 712100 ,China ;2畅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唱
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CJEA ,2007 ,15(1) :5 ~ 8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forest inventory data of Huoditang forest region in 1990 and Citystar 4畅0 of GIS software .The re唱
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are 0畅0018TgC and 0畅0510TgC ,
respectively .Mean carbon densities are 7畅6694MgC/hm2 and 38畅9080MgC/hm2 ,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artificial fores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t唱
ural forests .All of these relates to the forest唱type and age grad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s
mainly distribute below the altitude of 1800m and Pinus armandii forests in the middle part of Huoditang region on all
the elevation .The artificial forest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most distribute along the road .
Key words   Pinus tabulaeformis ,Pinus armandii ,Carbon storage ,Carbon density ,Huoditang forest region ,Qingling
Mountain
(Received May 14 ,2005 ;revised Aug .24 ,2005)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CO2 固定大量 C素 ,储存了陆地生物圈有机碳地上部分的 76% ~ 98% [1 ,2 ,13]和
地下部分的 40% [14 ,15]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它不仅具有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 ,而且在全球
生物圈 C平衡调节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C平衡的研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科学热点 ,CO2 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 ,也首当其冲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 ,我国有关森林生态系统 C储
量及 C平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许多学者在不同尺度 、区域 、森林类型[1 ,3 ~ 6 ,16]等方面作出了非常有
意义的工作 。本文基于秦岭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的部分研究成果 ,从森林生态和景观生态学有机结合的角
度 ,对该区油松 、华山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 、C储量及 C密度进行比较分析 ,为精确估测区
域乃至全球森林生态系统 C平衡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也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研究工作建立基础平台 ,
以期完善定位研究的系统性 。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位于秦岭南坡中段陕西省宁陕县境内的秦岭森林生态定位站火地塘试验林场 (E108°24′ ~
108°29′ ,N33°18′ ~ 33°28′) ,海拔在 1450 ~ 2470m之间 ,面积为 22畅25km2 ,年平均气温为 8 ~ 10 ℃ ,年降雨量
第 15 儍卷第 1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换  No .1
2 0 0 7 乔年 1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an .,  2007 後
在 900 ~ 1200mm之间 ,年蒸发量为 800 ~ 950mm ,年总日照时数 1100 ~ 1300h ,年无霜期平均为 199d 。区内
山势陡峭 ,地形破碎 ,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石质山地 ,平均坡度在 35°左右 。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森林土 ,土层
厚度一般在 50cm左右 。林区内主要为天然次生林 ,主要成林树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华山松(P .
armandii)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 acuteserrata) 、红桦(Betula albo唱sinensis)等 ,部分地段有一定面积
的人工林 。林区森林覆被率高达 93畅8% 。由于火地塘林区在 20世纪 60 ~ 7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森林主伐 ,
原生植被几乎荡然无存 ,到 20世纪 90年代 ,森林基本恢复 ,形成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故本研究
的森林类型分别有油松天然次生林 、油松人工林 、华山松天然次生林和华山松人工林 。
以 1990年火地塘林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植被分布图(1∶25000)为数据主要来源 ,建立各调查小班资料
的数据库 ,用 GIS软件 Citystar 4畅0(北京北大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扫描矢量化森林资源分布图 ,配准后
建立拓扑 ,联结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绘制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图 。早期 C 储量与 C 密度的估算主要
采用平均生物量法 ,由于实地调查测量时往往选择林分生长较好的地段为样地 ,其生物量都较高 ,从而使 C
储量值偏大 。近年来 ,以建立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估算 C储量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4 ,17] 。本研究
在实测生物量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7]计算区域森林植被生物量(见表 1) 。 C储量为生物量乘以 C转换系数
(干物质中 C的比重) ,转换系数为通过干木材燃烧进行热分析得到的松类 C素含量值 0畅5031[8] 。 C密度是
指单位面积的 C储量 。
表 1  油松和华山松林的生物量回归方程 倡
Tab畅1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biomass of P . tabulaeformis and P . armandii forests
森林类型   Forest唱types 生物量回归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 of biomass
油松天然次生林
华山松天然次生林
油 松 人 工 林
华 山 松 人 工 林
ln W S = 1 靠畅04086ln(D2 H) - 4 m畅63143 ln W BA = 0 X畅77396ln(D2 H) - 4 畅69348 lnW B = 2 Ζ畅57733ln D - 4 殮畅08026
ln W L = 2 侣畅57495ln D - 5 抖畅11712 ln W R = 2 7畅28692ln D - 4 +畅14198
ln W S = 1 靠畅02363ln(D2 H) - 4 m畅4997 ln W BA = 0 X畅88417ln(D2 H) - 5 畅38472 lnW B = 2 Ζ畅5755ln D - 4 q畅08452
ln W L = 2 侣畅75689ln D - 5 抖畅75891 ln W R = 0 7畅9712ln(D2 H) - 5 技畅26301
ln W S = 1 靠畅08346ln(D2 H) - 4 m畅93358 ln W BA = 0 X畅85067ln(D2 H) - 5 畅24773 lnW B = 2 Ζ畅74651ln D - 4 殮畅80551
ln W L = 2 侣畅38364ln D - 4 抖畅76045 ln W R = 2 7畅59720ln D - 4 +畅73763
ln W S = 1 靠畅00308ln(D2 H) - 4 m畅3364 ln W BA = 0 X畅82504ln(D2 H) lnW B = 2 Ζ畅59898ln D - 4 殮畅11069
ln W L = 2 侣畅82508ln D - 5 抖畅68199 ln W R = 1 7畅01481ln(D2 H ) - 5 邋畅71631
    倡 W 为生物量 ,D为胸径 ,H 为树高 ,WS 为树干干物质重 ,WBA为皮干物质重 ,WB为枝干物质重 ,WL 为叶干物质重 ,WR为根干物质重 。
2  结果与分析
图 1  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空间分布图 倡
Fig畅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倡 1 .华山松天然次生林 ,2 .华山松人工林 ,3 .油松天然次生林 ,4 .油松
人工林 ,5 .华山松 、油松次生混交林 ,6 .华山林 、油松人工混交林 ,
7 .华山松非优势分布 ,8 .其他林分类型 。
2畅1  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空间分布特征
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
垂直地带性特征(见图 1) 。华山松林的分布面
积远远大于油松林的分布面积 。 油松林主要分
布在海拔 1800m 以下的地段 ,其最适生长的海
拔高度在 1600m左右 。华山松林在研究区内的
整个海拔范围均有分布 ,但大面积分布主要在中
部的 1900 ~ 2000m 海拔范围处 。 其中 ,人工林
主要是沿公路分布 。
2畅2  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
研究区内油松林的总 C储量为 0畅0018TgC ,
华山松林的总 C储量为 0畅0510TgC(见表 2) ,这
与森林分布面积和林分起源密切相关 。但总的
看来 ,人工林的 C 储量和平均 C 密度均高于天
然次生林的 C储量和平均 C密度 。油松人工林
和华山松人工林的 C储量约是其天然次生林 C
储量的 5倍和 2畅5倍左右 。
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2畅3   湝不同龄级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 C储量
和 C密度
不同年龄油松林 、华山松林 C 储量和 C
密度见图 2和图 3 。研究区的油松林和华山
松林多为中 、幼龄林 ,有少数的近 、成熟林 。
其人工林平均年龄为 20a ,天然次生林的平
均年龄为 35a 。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 C储
量和 C 密度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相
同的年龄级 ,天然次生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
明显低于人工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 。成熟
表 2  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
Tab畅2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armandii forests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s
C 储量/TgC 倡
Carbon storage
C 密度/t·hm - 2 觋
Carbon density
C 密度范围值/t·hm - 2 x
Range of carbon density
油松天然次生林 0 L畅0003 4 骀畅9967 ± 1 .畅0100 3 梃畅6471 ~ 6 0畅4005 
油 松 人 工 林 0 L畅0015 8 骀畅7182 ± 5 .畅3464 2 滗畅6781 ~ 20 U畅3707
华山松天然次生林 0 L畅0148 12 骀畅8327 ± 7 .畅9393 2 滗畅4191 ~ 33 U畅6939
华 山 松 人 工 林 0 L畅0362 170 骀畅9990 ± 82 W畅0824  58 滗畅2234 ~ 297 ~畅9094
    倡 1TgC = 1012gC 。
的天然次生林的 C储量积累量接近于中龄级人工林的 C储量积累量 。天然次生林在 40a左右 C 储量曲线
呈现降低趋势 ,这可能是在天然更新过程中 ,植被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工林 C储量的早期积累速度
比较快 。天然次生林的积累比较缓慢 ,且到成熟年龄级增加更慢甚至不增加 。
图 2  不同年龄华山松林 C储量和 C密度
Fig畅2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armandii forest in different age grades
图 3  不同年龄油松林 C储量和 C密度
Fig畅3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in different age grades
3  小结与讨论
华山松林和油松林是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主要森林类型 ,其蓄积量占秦岭林区针叶树种总蓄
积量的 80% [9]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油松主要分布在 1800m 以下的低海拔地带 ,华山松
在整个林区都有分布 ,但其适生海拔较高 ,在 1900 ~ 2000m地段 。鉴于秦岭特殊的地理位置 ,对上述森林类
型 C储量和 C密度进行估算 ,不仅可以作为秦岭中山地带森林植被 C储量和 C密度研究的代表 ,也可为大
尺度森林植被 C储量和 C密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 。对于同一森林类型而言 ,人工林的 C储量和 C
密度都明显高于天然次生林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措施和较高的投入能够改善人工林分
的生长环境 ,缓减林木竞争 ,从而积累了高于天然次生林的生物量[7] 。加之 ,该林区油松林和华山松林以幼
龄和中龄林居多 ,只有少数的近熟和成熟林 ,而且其 C储量和 C密度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相同的年
龄级 ,天然次生林的 C储量和 C密度明显低于人工林 。人工林 C储量的早期积累速度比较快 。天然次生林
的积累比较缓慢 ,且到成熟年龄级增加更慢甚至不增加 。
我国在森林生态系统 C循环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整体研究水平还是非常薄弱 。在研究过
程中 ,由于不同研究者在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差异 ,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也无法真正反映出森林生
态系统的现实状况 。 Fang 等[16]估算的中国森林植被 C 储量为 4畅63PgC ,略高于赵敏等[10]的估算值
3畅778PgC ,王效科等[1]的估算结果为 3畅255 ~ 3畅724PgC ,低于上述两者 ,这主要源于所采用的方法和 C含量
系数值的选择有别 。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不同森林类型或不同区域的角度去估算森林 C储量 。马
钦彦等[11]指出要准确估算 C储量 ,应该是分森林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 C含量值 。加之 ,我国森林生态系
统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 ,而且幼龄林 、中龄林居多 。而上述的研究都是基于森林类型而言的估算 ,导
致了研究结果的差异 。本文的结果进一步说明 ,在进行 C储量和 C密度的精确估算时 ,不能单单从森林类
型 、研究尺度方面考虑 ,不同经营管理下各种森林类型的林分起源和年龄结构特征也是引起估算偏差不容
第 1 媼期 刘  华等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华山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7 
忽视的因素 。这对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也是一个启示 ,即 :要保护森林 C库 ,必须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
略出发[12] ,加强对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管理 ,提高森林的稳定性 ,使森林生态系统起到真正的 C
汇作用 。
参  考  文  献 h
1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 :13 ~ 16
2   方精云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碳库可能远小于目前的估算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 :635 ~ 638
3   周玉荣 ,于振良 ,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 :518 ~ 522
4   张德全 ,桑卫国 ,李曰峰 ,等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93 ~ 97
5   李意德 ,吴仲民 ,曾庆波 ,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1998 ,18(4) :371 ~ 378
6   方运霆 ,莫江明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广西植物 ,2002 ,22(4) :305 ~ 310
7   陈存根 ,彭   鸿 .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现存量和生产力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6 ,11(增刊) :92 ~ 102
8   骆介禹 .森林燃烧能量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2 .103 ~ 105
9   陕西森林编辑委员会 .陕西森林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89
10 沣赵   敏 ,周广胜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 ,2004 ,24(1) :50 ~ 54
11 马钦彦 ,陈遐林 ,王   娟 ,等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5) :96 ~ 100
12 李育材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全面实施新时期林业建设战略部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1) :4 ~ 6
13 Cao M .,Woodward F .I .Net primary and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ck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 :185 ~ 198
14 Dixon R .K .,Solomon A .M .,Brown S .,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 .Science ,1994 ,263 :185 ~ 190
15 Malhi Y .,Baldocchi D .D .,Jarvis P .G .The carbon balance of tropical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Plant ,Cell and Enviroment ,1999 ,22 :
715 ~ 740
16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001 ,292 :
2320 ~ 2322
17 Fang J .Y .,Wang G .G .,Liu G .H .,et al .Forest biomass of China :an estimate based on the biomass唱volume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Applica唱
tions ,1998 ,8 :1084 ~ 1091
8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