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of hilly landscapes in the southern piedmont region of Daxing’anling Mountain—A case study of Linxi County, Inner Mongolia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内蒙古林西县为例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1月 第 17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09, 17(1): 163−16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18607)资助
** 通讯作者: 唐海萍(1971~), 女,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资源利用研究。E-mail: tanghp@bnu.edu.cn
李新宇(1979~), 女, 博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生产双赢范式研究。E-mail: lixinyu@ires.cn
收稿日期: 2008-02-01 接受日期: 2008-05-0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163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
——以内蒙古林西县为例
李新宇 1, 2 唐海萍 2** 张新时 2, 3 孙 林 4
(1.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02;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摘 要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 星散分布
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 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
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 3 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求, 结合生态经济功能
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 基于林西县森林草原过渡区的植被类型及“河谷平川-低
山丘陵-中山山地”的地貌特征, 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确定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
展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 低山丘陵生态生产交错区, 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 另一部分作为生态
用地, 整体发展定位于牧粮综合发展区; 中山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用地, 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谷
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保证的区域, 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 恢复其涵
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整体发展定位于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林西县
中图分类号: Q148; Q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1-0163-06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of hilly landscapes in the southern
piedmont region of Daxing’anling Mountain
—A case study of Linxi County, Inner Mongolia
LI Xin-Yu1,2, TANG Hai-Ping2, ZHANG Xin-Shi2,3, SUN Lin4
(1. Beiji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Gardening, Beijing 100102,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Farming-pastoral Zone are the
landscape of extensively cultivated farmland and villages scattered across grassland (and sometimes forestland) landscapes in China.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of the North Farming-pastoral Zone attempts to build optimized land-us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s a case study, hilly ecosystems in Linxi County in Inner Mongoli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agricultural and eco-economic
regions with different integral functions ba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synthetically. Based on
demand for land and optimized farmer production development modes in three regions, optimized eco-management land use pattern
paradigm is proposed for Linxi hilly-mountains ecosystem. This is based on optimization principles and spatial land use allocation
restrictions. River valley plain agricultural and eco-economic region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intensive-effi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
tion zones. Low hilly-mountain agricultural and eco-economic regions like ecotones with production and other ecological sites
should be positioned in the husbandry-food development mode. Mid-mountains ecosystem should be put in fruit-ecotourism and
habitat-conservation areas and farmers emigrated to river valley plains and low hilly-mountain regions.
Key words Hilly landscape ecosystem, Optimized eco-production paradigm, Land resources optimization utilization, Farm-
1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ing-pastoral zone, Linxi County
(Received Feb. 1, 2008; accepted May 9, 2008)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森林草原复合系统是我
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 其生态重
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往
农牧交错带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很显著。针对
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物
理循环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格局与过程 ,
以及二者背景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响应和协同
进化问题的研究 , 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 ,
提出优化生产范式 , 对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 ,
缓解严重的草畜矛盾,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2]。目前国内研究提出的主要有黄土高原范式、鄂
尔多斯高原沙地“三圈”范式、天山北部的“山地-
绿洲-过渡带-荒漠”范式、怀来山盆系统范式等[2−5]。
但目前大多数的范式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经验
和政策的研究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方
面, 经济模块与生态模块的结合方面还较薄弱, 尤
其不能同时满足一般性、精确性和现实性这 3 个优
化生态-生产范式要求的标准, 因此理论与具体实践
往往脱钩。
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首先建立以农户家
庭为基本单位的初级生产系统层次优化生产模式 ,
再依据土地利用优化格局分配原则, 结合基于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基础上提出的新论点——生态-经济
功能转移理论(Function shifting)[5], 实现跨尺度区
域层次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对现有的各种生产模
式进行仔细全面的评价与优选, 构建出适合大兴安岭
南麓丘陵山地系统不同功能带配置和土地利用格局优
化范式, 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下经济利益最大化,
使之既有作为一个具体区域生态-生产方式的特异性,
也为其他类似北方农牧交错带山地丘陵区自然地理背
景下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可参考范例。
1 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
内蒙古林西县位于东经 117˚37′55″至 118˚34′30″,
北纬 43˚14′43″至 44˚14′43″之间, 大兴安岭山脉南端
的西侧,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北部。林西县属于山地
落叶阔叶林及山地草原带 [6], 典型的森林草原过渡
区, 具有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典型景观特征与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产特征。该县总土地面积
3 933.4 km2, 辖 10个乡、6个镇。2004年全县总人
口 236 197人, 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 2 000元。
基于 2002年 7月 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的
土地利用景观分类图, 可以得出林西县土地利用类
型以天然草地为主, 占总面积的 48.9%; 其次是林
地和水浇地, 分别占 14.3%与 11.5%。研究区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一是不适宜耕作土地面积较大, 土地
质量下降; 二是低山丘陵地区的草原植被因过度放
牧而普遍退化严重 , 草地平均可食牧草生物量为
1 500 kg·hm−2, 平均 0.54 hm2养 1只羊, 草地的生
产功能极低 ; 三是天然草地面积减少 , 质量下降 ;
四是随着植被退化, 林地生态功能下降; 五是人工
林与人工草地虽然面积增加, 但缺乏管理, 整体生
态功能不突出, 山地与丘陵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林西县经济水平低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生
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内蒙古全
区农牧民平均纯收入水平。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看,
畜牧业比例过小, 但产出效益高; 种植业比例偏高,
但产出效益较低。合理利用土地, 实现由传统重粮轻
牧或过粮过牧, 向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转
变, 逐步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是该县产业
调整的方向。并应依托丰富的畜产品、特色作物和生
物资将农畜产品加工业做成林西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2 研究区农户经营模式优化
基于多项全面反映林西县各乡镇社会经济自然
现状指标及行政乡划分, 将林西县分为中东部河谷
平川粮食经济作物区, 包括大川、林西镇、隆平乡、
双井乡、下场乡等 5 个乡镇; 中南部低山丘陵牧粮
综合发展区, 包括大营子乡、十二吐乡、兴隆庄乡、
官地镇、统布乡、大井镇等 6 个乡镇; 北部中山牧
粮果水保林区, 包括五十家子、新林镇、新城子镇、
老房身乡、板石房子乡等 5 个乡镇(图 1)。以 2004
年 8月、2005年 7月份在林西县 8个乡镇 128户农
牧业生产典型调查资料为基础, 根据 3 个区域中各
农户的农业生产结构比重和资源拥有量, 对农户的
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分类, 得出 3 个区域有 8
种基本农户生产模式: 河谷平川粮食经济作物主产
区模式类型: c种植业模式, 代表类型为农作物+役
畜+猪; d种植业加养殖业模式, 代表类型为农作物
+人工草地+饲料地+育肥牛(育肥羊)。低山丘陵牧粮
综合发展区模式类型: e农牧结合模式, 代表类型为
农作物+人工草地+草食家畜+猪+鸡; f草地畜牧业
模式, 代表类型为人工草地+饲料地(玉米)+草食家
畜+猪; g奶牛养殖业模式, 代表类型为人工草地+
饲料地(玉米)+奶牛。中山牧粮果水保林区模式类型:
h林牧模式 , 代表类型为果园+人工草地+饲料地+
第 1期 李新宇等: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 165



图 1 林西县农业生产区划
Fig. 1 The structural zoning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Linxi County
草食家畜; i林牧农模式, 代表类型为果园+农作物
+人工草地+草食家畜+猪+鸡; j林养模式, 代表类
型为果园+人工草地+饲料地+山鸡。对各生产模式的
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与优化[7,8], 得出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适合奶牛
养殖业生产模式、中山牧粮果水保林区适合林果业
加特色养殖业模式及河谷平川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适合种植业加育肥牛模式。农户用地结构见表 1。
3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3.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方法
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对生态过程(物质迁移、能
量交换、物种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景观空间
格局(林地、草地、农田、裸露地等的不同配置)对能
流与物流的迁移影响差异较大[9, 10]。不同地区、不
同生态系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 生态安全条
件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也不同[11]。目前, 利用遥感
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 调整和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空
间格局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区域尺度农业资源高

表 1 经营模式优化后农户生产模式的用地结构
Tab.1 Landuse structure of optimized production modes of rural household in Linxi County hm2
土地利用类型
Landuse type
种植业加养殖业模式
Plantation-cultivation industry mode
草地畜牧业模式
Grassland-animal industry
mode
林业加特色养殖业模式
Forestry-special cultivation
industry mode
人工草地 Artificial grassland 0.30 1.83 1.24
玉米地 Maize field 0.67 0.75 0.47
青贮地 Silage maize field 0.31 1.00 0.24
经济作物地 Economic plants field 0.27
粮食作物地 Grain crops field 0.20
果园 Orchard 2.26
生态用地 Land for ecological use 2.99
其他农作物地 Others 0.49

效利用的优化结构及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原则, 借助
遥感和 GIS 手段, 进行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优化结
构的调整, 得到既能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又能满足
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土地利用优化格局, 实现
区域层次上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范式[12−16]。
本项研究基于林西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
布适宜性评价结果、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17]、2002
年土地利用现状等地学图件信息(所有数据都被重
采样为 100 m×100 m栅格大小的 GRID), 依据优化
原则与具体优化控制条件, 编程实现土地利用优化
结构在空间上的布局。
3.2 区域尺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结构
基于 3 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
求, 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
件, 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资源高
效利用的农户水平向区域水平推移应满足如下原则:
(1)根据现有生产条件及农户生产模式优化所需具备
的生产条件要求, 将河谷平原区耕地均设为水浇地;
中山区将高产玉米地设为水浇地 , 其他设为旱田 ;
丘陵区将青贮地设为旱田, 其他设为水浇地。以此
作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整个区域优化分配时的土
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限制条件。(2)河谷平川区人
工草地均设为水浇地; 丘陵地区水浇草地为人工草
地总面积的 1/2; 山区水浇草地占人工草地总面积的
1/8。(3)将各区域优化后的农户土地利用结构乘各区
域的总户数, 得各区域发展所需提供的各种类型最
少土地面积, 并作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整个区域
优化分配时在数量上的限制条件(表 2)。其中, 河谷
平川区有农民 6 412户, 低山丘陵区有农民 20 827户,
中山牧林综合发展区有农民 16 180户。
16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表 2 林西县经营模式优化后各区域生产用地的限制面积
Tab.2 Constraint of land area for optimized production modes in Linxi County hm2
土地利用类型
Landuse type
低山丘陵牧粮
综合发展区
Low hilly-mountain agro-
eco-economic region
中山牧林综合发展区
Mid-mountains agro-eco-
economic region
河谷平川牧粮经
综合发展区
River valley plain agro-
eco-economic region
合计
Sum.
半人工草地 Semi-artificial grassland 22 909.97 16 050.07 0.00 38 960.04
水浇草地 Irrigated grassland 14 273.32 4 012.52 1 910.93 20 196.76
经济林 Economic forest 0.00 36 565.67 0.00 36 565.67
旱田 Rain-feed field 20 827.25 11 864.97 0.00 32 692.22
水浇农田 Irrigated field 15 273.32 7 550.43 9 259.65 32 083.40
总户数 Sum. households 20 827 16 180 6 412 43 419

3.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
土地利用优化结构空间分配的原则: (1)保护与发
展协调原则。尊重现有土地利用方式, 尽量避免与现
有土地利用方式, 如水域、居民点和工交用地、果园、
林地等冲突, 因此, 以上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保持现状。
(2)适宜性原则。保证水浇地、人工草地、经济林等发
展高效农业所需的最小土地面积; 将适宜性综合评价
结果、单因子(地形、坡度、现状、灌溉条件)的控制
条件等作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配的硬性控制条件,
对各因子控制大小考虑的先后顺序为地形条件、坡度、
现状、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各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
方式空间分配的控制条件见表 3。将水资源分布充沛
且地势起伏较小地带设为水浇地; 生态用地包括天然
草地、灌木林与乔木林; 将所有未分配土地作为生态
用地进行封育。(3)最优性原则。在考虑土地适宜性评
价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区域农业资源利用优化分配时的
限制条件的基础上, 对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空间
分配, 使得地尽其用。具体控制条件见表 3。

表 3 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配控制条件
Tab. 3 Restrictions on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土地利用类型
Landuse type
地形条件
Landform
坡度
Slope (°)
现状保留
Preservation of status
适宜性
Suitability
水面 Water 保持原状
城镇用地 Town 保持原状
水浇农田 Irrigated field 河谷平原、山间谷地 <1.5 现有适宜度>2.5水田 符合条件者从大到小选择
水浇草地 Irrigated grassland 河谷平原、山间谷地 <1.5 现有适宜度>3耕地与人工草地 符合条件者从大到小选择
旱田 Rain-feed field 河谷平原、山间谷地、低山台地 <3 现有适宜度>3耕地 符合条件者从大到小选择
半人工草地
Semi-artificial grassland
非低山中坡、低山高坡、中山高山坡 <6 现有适宜度>3耕地与人工草地 符合条件者从大到小选择
经济林 Economic forest 非低山高坡、中山高山坡 <9 现有果园, 现有适宜度>3林地 符合条件者从大到小选择
生态用地 Land for ecological use 所有未分配地作为生态用地进行封育
进行运算的原始地形数据空间分辨率是 100 m×100 m栅格大小, 所以坡度控制条件偏小。For computing the original terrain data spatial
resolution is 100 m × 100 m grid size, the slope control condition is relative small.

3.4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结果与分析
优化后的林西县土地利用格局表明, 该县耕地主
要分布在河谷平川地, 人工草地在 3 个区域都有较大
面积分布, 其中在中部河谷平川区所占比例最大, 其
次是北部的中山山地及南部丘陵区; 经济林主要集中
分布在南部河谷平川区及北部的丘陵区, 山区适宜发
展经济林的面积不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山山地,
河谷平川地大部分都适宜作为生产用地, 需要保留为
生态用地的面积很小。总之, 林西县的高效农业生产
都应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河谷平川及低山丘陵区,
西北部的中山山地不适宜开发, 应主要将其作为林西
县的生态保育区, 内部的生产活动进行转移, 景观生
态系统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根据优化后的结果, 对 3
个生态经济发展区进行重新定位, 分别为河谷平川高
效生态农业经济带、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中山
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以下分别对各区域土地利用
结构与数量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表 4)及各区域生
态与生产功能定位。
4 林西县生态-生产范式体系构建
以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的整体景观背景及
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为基础, 在分析区域生态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强度敏
感性关系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林西
县优化生产结构空间布局, 构建林西县森林草原区
“河谷平川-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生态-生产范式。
以查干沐沦河流域为中心, 林西县范式的功能带包
括 1“带”2“区”(表 5): 河谷平川高效生态农业经
济带, 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 中山生态保育、
林果旅游区。
第 1期 李新宇等: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 167


表 4 优化前后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结构对比
Tab.4 Comparison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different agro-eco-economic regions before and after
landuse optimization hm2
河谷平川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River valley plain agro-eco-economic region
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
Low hilly-mountain agro-eco-economic region
中山牧林综合发展区
Mid-mountains agro-eco-economic region土地利用
类型
Landuse type
分配前
面积
Before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分配后
面积
After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分配前
面积
Before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分配后
面积
After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分配前
面积
Before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分配后
面积
After area
所占比例
Percent
人工草地
Artificial
grassland
374 0.005 20 587 0.286 2 478 0.015 20 709 0.120 2 868 0.020 17 855 0.125
生态用地
Land for eco-
logical use
56 982 0.820 15 347 0.213 131 517 0.813 107 147 0.619 99 753 0.701 101 146 0.710
经济林
Economic
forest
208 0.003 17 707 0.246 100 0.001 12 314 0.071 37 0.001 6 538 0.046
旱田
Rain-feed
field
6 104 0.088 1 746 0.024 13 401 0.083 23 084 0.133 14 851 0.105 11 755 0.083
灌溉农田
Irrigated field 5 798 0.083 16 518 0.230 14 241 0.088 9 809 0.057 24 536 0.173 5 099 0.036
合计 Sum 69 466 1 71 905 1 161 737 1 173 063 1 142 045 1 142 393 1

表 5 林西县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体系概略
Tab. 5 The system outline of the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for Linxi hilly-mountain system
项目
Item
河谷平川
River valley plain
低山丘陵
Low hilly-mountain
中山山地
Mid-mountains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Landuse type
耕地、经济林、人工草地 人工草地、耕地 生态用地
土壤类型 Soil type 栗钙土、草甸土、风沙土 栗钙土、灰色森林土、风沙土 栗钙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
生态功能
Ecological service
河流防护、防风、固沙、调解农
田小气候
水土保持, 带、网、片、点相结合的林草
混作生态体系
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
与保护、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生产功能
Production function
提供丰富的农牧林产品, 并做为
其他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 畜产品生产、饲草料加工和舍饲养畜基地
优质果品、用材林和绿色食品的
生产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
Production mode of
rural household
种植业加养殖业模式 高效人工草地加畜牧业 林果业加特色养殖业
区域发展模式
Regional develop-
ment mode
农林牧加复合的高效农业经济
产业带
草地畜牧业, 人工草地的发展则是草地畜
牧业发展的保障 林果业加生态旅游业
关键问题
Key issue
集水、节水灌溉等集约化高效技
术推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
展生态农业
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与退耕还草工程; 高
效人工草地建设与舍饲养畜技术推广
生态用地的恢复与保护, 林果草品种的
选择, 林灌草的配置比例, 生态移民

I. 河谷平川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
与现状对比, 优化后该经济带人工草地面积增
加 28.1% , 增加比例最大 ; 其次是经济林 , 增加
24.3%; 灌溉农田面积增加 14.7%。生态用地与旱田
面积分别减少 60.7%与 6.4%。可见, 在本区除适宜
发展种植业加养殖业的生产模式外 , 种植用材林 ,
发展林业也有很大优势。
该经济带是林西县进行农业生产的核心圈, 但
目前大部分土地并未得到合理利用, 生产耕作水平
低下, 只种不养, 科技兴农意识差等社会因素是制
约了当地的发展。今后应发展农林牧并举型高效农业,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做到地尽其用。
II. 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
与现状对比 , 优化后该区域除生态用地减少
19.4%, 灌溉农田减少 3.1%外, 其他几种土地利用
类型面积都有增加 , 其中人工草地增加比例最大 ,
增加 10.5%, 其次经济林所占面积比例增加 7%, 旱
作农田增加 5%。可见, 本区有 22.5%的土地资源优
势未发挥出来。在确保本区生态功能占有优势地位
不变的前提下, 应尽量发挥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优
势,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以农养牧, 牧粮综合发展。
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是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人工
草地的发展则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保障。土地利用
格局优化后要选择最适宜发展人工草地的地段种植
高产人工草地, 并加强管理, 注重选地和整地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的应用。
III. 中山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与现状对比, 优化后该区域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旱田与灌溉农田面积分别减少 2.2%、13.7%, 这部
分土地退下来多数用以发展人工草地; 经济林增加
16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4.5%; 生态用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 增加 0.9%。受
到地形等硬性条件的约束, 本区应继续发挥其生态
保育的功能, 尤其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大部分耕地
需要退耕还林(草)。
根据该区农业发展需求, 农民想脱贫致富, 全
部达到农业资源利用最优化模式的需求, 需灌溉农
田、人工草地、经济林面积分别为 7.5×103 hm2、20.1
×103 hm2及 36.5×103 hm2。而根据土地利用适宜性
评价进行分配后, 本区发展灌溉农田的面积仅为 5.1
×103 hm2, 人工草地面积为 17.9×103 hm2。该区不
宜大面积发展经济林, 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土地面积
仅为 6.5×103 hm2。因此, 该区资源所能承载人口数
量非常有限, 部分地区必须进行生态移民, 迁移到
河谷平川与低山丘陵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
5 讨论
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必
须涉及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同时,
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等级结构, 因此, 要求至少
在群落-景观-区域 3 个空间层次上存在特别的格局,
有不同的发展范式。区域尺度应注意可持续农业的
生态-经济带区划, 景观尺度应注意可持续农业的景
观格局, 微观上则必须考虑可持续农业的复合群落-
复合农林系统。已有研究多在区域尺度(流域、半干
旱地区)或生态系统尺度(河流、陆地植被)展开, 对
一些因素的归一化处理造成较大误差, 没能实现兼
顾 3 个空间层次(农户-生态系统-区域)的格局优化,
由此对研究成果的应用缺乏一定的指导意义[5,18−20]。
本文从林西县所代表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的
景观特征入手, 对林西县山地丘陵系统各种生态过
程进行剖析。根据资源高效利用的农户水平向区域
水平推移原则, 确定区域尺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
化结构, 并借助遥感和 GIS 手段, 建立土地利用空
间分配模型, 实现了整个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前后
的对比情况看, 具有气候调节、水土保持与涵养水
源等功能为主的多功能景观类型面积得到显著提
高。单一的水土保持型功能景观面积有所下降, 景
观生态功能提高。目前生产型功能景观中农畜产品
供应各占一半, 优化后的景观以畜产品生产为主。
并分别确定了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展高
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 低山丘陵区是生态生
产交错区, 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 另一部分进
行生态用地; 中山区的大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
谷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的
区域, 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 恢复
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新时. 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J]. 科技导报, 2000
(8): 3−7
[2] Tang H. P., Zhang X. S.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pro-
ductive paradigm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J]. Acta Bot. Sin., 2003, 45(10): 1166−1173
[3] 张新时. 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背景及其草地建设的原则与优
化模式[J].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1): 1−16
[4] 张新时. 天山北部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系统的生态建设
与可持续农业范式[J]. 植物学报, 2001, 43(12): 1294−1299
[5] 赵云龙 , 唐海萍 , 李新宇 , 等 . 怀来山盆系统优化生态-生
产范式[J]. 生态学报, 2006, 26(12): 4234−4243
[6] 李博.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地理规律[J].
内蒙古大学学报, 1962 (2): 16−24
[7] 樊江文 , 梁飚 , 霍桂林 .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户农业生产系
统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3):
108−111
[8] 靳京 , 吴绍洪 , 戴尔阜 .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
比较[J]. 资源科学, 2005, 27(1): 146−152
[9] 傅伯杰 , 陈利顶 .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001
[10] 康相武 , 马欣 , 吴绍洪 . 基于景观格局的区域沙漠化程度
评价模型构建[J]. 地理研究, 2007, 26(2): 297−304
[11] 高清竹, 许红梅, 江源, 等.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安全格局初探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6,
22(3): 51−56
[12] 王军 , 傅伯杰 , 陈利顶 .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J].
资源科学, 1999, 21(2): 71−76
[13] 张惠远 , 王仰麟 . 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J].
地学前缘, 2000 (7): 112−120
[14] Cova T. J., Church R. L. Exploratory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site search: a neighborhood operator approach[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0, 24: 401− 419
[15] Duffy S. B., Corson M. S., Grant W. E. Simulating land-use deci-
sions in the La Amistad Biosphere Reserve Buffer Zone in Costa
Rica and Panama[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1, 140: 9−29
[16] Seppelt R., Voinov A.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for land use
patterns using spatially explicit landscape models[J]. Eco-
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1: 125−142
[17] 李新宇, 唐海萍, 张新时, 等. 基于多因子层次覆盖模型的
潜在土壤侵蚀等级评价——以内蒙古林西县为例[J]. 水土
保持研究, 2007, 14(4): 154−159, 167
[18] 孔正红 , 张新时, 朱桂杰 .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背景
以及小流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J]. 植物学报, 2003, 45(10):
1174−1185
[19] 唐立娜, 陈春, 王庆礼, 等.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
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5, 25(1): 81−86
[20] 赵海霞, 李波, 刘颖慧, 等. 皇甫川流域不同尺度景观分异
下的土壤性状[J]. 生态学报, 2005, 25(8): 20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