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山浮溪河流域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全 文 :黄山浮溪河流域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王慧忠 ,汪美英 ,刘恒霞 (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黄山浮溪河流域的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情况。 [方法]通过对安徽黄山浮溪
河流域的蕨类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结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医药中有关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与少数民族医药中蕨类资源利用情况 ,
对该流域药用蕨类资源中鳞毛蕨科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同时讨论了黄山蕨类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前
景。 [结果]黄山浮溪河流域具有药用价值的鳞毛蕨科植物有 12种 ,隶属于 3个属。 [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鳞毛蕨科药用蕨
类植物资源 ,保证其药源供应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资料。
关键词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黄山浮溪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4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17-09005-02
InvestigationonMedicinalDryopteridaceaePteridophytesResourcesinHuangshanFuxiValley
WANGHui-zhongetal (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 ChuzhouUniversity, Chuzhou,Anhui239000)
Abstract [ Objective] Theaimwastostudyspecies, distribution, medicinalvalueandutilizationofmedicinaldryopteridaceaepteridophytesin
HuangshanFuxivaley.[ Method] ThroughprimaryinvestigationonpteridophytesresourcesinHuangshanFuxivaley, combinedwiththeutiliza-
tionsituationinsouthwestminorities, themainspeciesanddistributionofdryopteridaceaeinmedicinalpteridophytesresourcesinFuxivaleywere
evaluated.[Result] 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exists12speciesofpteridophytes, whichbelongto3genus.Th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pros-
pectswerealsodiscussed.[ Conclusion] Thestudywilprovidedataforfurtherdevelopmentandsafetyclinicalapplicationofpteridophytesre-
sources.
Keywords Medicinalpteridophytesresources;HuangshanFuxiValey;HuangshanNationalNatureReserveinAnhuiProvince
基金项目 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王慧忠(1963-),男,青海乐都人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从事植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0-03-08
  鳞毛蕨科植物属于蕨类植物门 、真蕨亚门植物 ,是现代
生存最繁茂的一群蕨类植物 ,全球有 20多属 1 700多种 ,主
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高山。在中国 ,鳞毛蕨科植物约有
700种 ,分布于全国各地。根据《安徽植物志 》(第 1卷)及有
关植物分类研究资料的记载 ,安徽有鳞毛蕨科植物 6属 45
种 4变种 [ 1] 。在少数民族医药学中 ,蕨类植物是一种常用的
草本药物 ,尤其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苗族医药学 》[ 2] 、
《仫佬族医药学 》[ 3] 、《土家族医药学 》[ 4]中 ,蕨类植物被广泛
地用于以 “苗药 ”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药物组方中。通过查阅
相关的医药专业资料发现 ,鳞毛蕨科植物中可入药的有 47
种 ,其中 ,贯众为《贵州省中药材 、民族药材质量标准 》收载 ,
还是土家族 、仡佬族和苗族的常用药 [ 5] 。为了摸清以黄山地
区为代表的皖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 ,笔者利用 2009年赴黄
山 “猴谷景区 ”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机会 ,对该景区浮溪河
流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分
析鳞毛蕨科植物的药用及开发利用价值提供资料。
1 浮溪河流域自然条件
该流域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太平社区浮溪村 ,黄山
短尾猴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该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
118°12′E、30°08′N。地处北亚热带北缘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类型 ,具有季风显著 、温暖湿润 、雨水适中和四季分
明的特点 。该流域海拔在 480 ~ 1 500 m,浮溪河发源于黄山
云门峰 ,由北向南穿越寨西和芳村 ,进入徽州区后与阮溪河
汇合注入丰乐水库。流域年平均温度为 15.5 ~ 16.0 ℃,年
降水为 1 300 ~ 1 800mm,无霜期为 220 ~ 240 d。土壤为山地
黄壤和山地黄棕壤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代表性植物
有青冈栎 、苦槠 、甜槠 、钩栲 、樟树 、紫楠和红楠等多种山毛榉
科 、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 1] 。山地区域由于原有植被破坏 ,而
种植有刚竹 、淡竹等禾本科植物和部分茶树。复杂多变的地
势 、温和气候及肥沃的土壤等优越的自然因素 ,为该区的植
物生长和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植物种类丰富。
2 调查研究方法 在标本采集和整理的基础上 ,结合已有
资料 [ 1-5] ,鉴定黄山浮溪河流域的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
源 ,并论述了其种类 、地理分布 、药用和开发利用现状。
3 黄山浮溪河流域内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种类与地理分布
3.1 变异鳞毛蕨 [ Dryopterisvaria(L.)O.Ktze]  又名异
鳞鳞毛蕨和小狗脊子 ,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 ,一般生长
于海拔 1 500m以下的山地林下 、林沿 、溪边和灌丛等 ,分布
于江苏 、浙江 、福建和广东 、广西等省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
浮溪河流域海拔 750 ~800 m的林下阴湿地。药用部分为变
异鳞毛蕨的根茎 ,具有性凉和味微涩的特性 ,具有清热和止
痛的作用。在苗族医药中具有主治内热腹痛和肺结核的功
效 [ 2] 。标本编号黄 D.005。
3.2 奇数鳞毛蕨 [ D.sieboldi(vanHout.ExMet.)O.
Ktze.]  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400 ~ 1 500 m
的山坡林下 、林沿 、路边及溪边的阴湿处 ,分布于浙江 、江西 、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和湖南等省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
溪河流域海拔约 840 m的林下阴湿地。以根茎入药 ,具有消
炎的作用 ,在苗族 、土家族医药中具有主治烫伤的功效 [ 2, 4] 。
标本编号黄 D.002。
3.3 同形鳞毛蕨 [ D.uniformis(Makino)Makino]  为鳞
毛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400 ~800 m的林沿石隙之间 ,分布于
江苏 、浙江和江西等省。该标本此次没有采集到 ,但根据 《安
徽植物志 》记载黄山地区应该有种群分布 [ 1] 。以根茎入药 ,
具有凉血 、止血和驱虫之功效 ,在苗族医药中主治吐血 、崩漏
及驱蛔虫和绦虫病 [ 2] 。
3.4 半岛鳞毛蕨 [ D.peninsulaeKitagawa]  为鳞毛蕨属植
物 ,生于海拔 720 ~ 1 500 m的山地林下阴湿地和田边墙隙 ,
分布于江西 、湖北 、陕西 、河南和山东等省。该标本采集于黄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17):9005-9006, 9044 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山浮溪河流域海拔约 800m的林下阴湿地 。以根茎入药 ,具
有清热解毒 、止血和杀虫之功效 ,在仡佬族医药中主治产后
出血 、吐血 、赤痢便血等病症 [ 3] 。标本编号黄 D.009。
3.5 狭基鳞毛蕨 [ D.dickinsi(Franch.EtSav.)C.Chr.]
 为鳞毛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1 040 ~ 2 750 m的高山山谷及
山坡林下 ,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
流域海拔约 880m的林下阴湿地。以根茎入药 ,具有清热止
痛的作用 ,在苗族医药中主治感冒和跌打损伤 [ 2] 。标本编号
黄 D.010。
3.6 齿头鳞毛蕨 [ D.labordei(Christ)Ching]  又名拉波
鳞毛蕨和青溪鳞毛蕨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叫贯众 ,属鳞
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800 ~ 1 400 m的山坡林下 、
河谷阴处和石隙等地 ,分布于浙江 、江西 、广东 、广西 、云南 、
贵州和湖南等省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域海拔约
880 m的林下阴湿地。以根茎入药 ,性平 、味苦 ,具有清热利
湿和痛经活血的作用 ,主治流感 、麻疹 、血崩 、骨折 、虫积 、痢
疾 、妇女痛经和外伤出血。标本编号黄 D.001。
3.7 黄山鳞毛蕨(D.hwangshanensisChing) 为鳞毛蕨属
植物 ,生于海拔 800 ~ 1 600 m的山坡林下及阴湿的沟边岩石
缝隙 ,分布于浙江和安徽省 。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域
海拔 860 m的林下阴湿地。以根茎入药 ,具有清热解毒和消
肿止痛之功效。标本编号黄 D.000。
3.8 三叉耳蕨 [ Polystichumtripteron(Kze.)Presl]  又名
三叶耳蕨和蛇舌草 ,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500 ~
1 000m的山坡林下 、溪边或路旁 ,分布于东北 、华北 、陕西 、
甘肃至长江以南各省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域海
拔 540 m左右的浮溪河边 。以根茎入药 ,具有清热 、解毒和
利尿通淋之功效 ,主治内热腹痛 、痢疾和淋浊。标本编号黄
P.001。
3.9 革叶耳蕨(P.neolobatumNakai) 为鳞毛蕨科耳蕨属
植物 ,生于海拔 1 100 ~ 1 400m的山坡灌木林下或阴坡岩石
上 ,分布于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云南 、河南 、陕西和
甘肃等地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域内浮溪河上游
云门峰山坡海拔 1 300 m的林下阴湿地 。以根茎入药 ,具有
清热解毒和止痢的作用 ,在浙江民间常用于治疗内热腹痛的
处方 [ 1] 。标本编号黄 P.002。
3.10 黑鳞耳蕨(P.makinoiTagawa) 为鳞毛蕨科耳蕨属
植物 ,生于海拔 850 ~ 1 200 m的山坡林下和溪边阴湿处 ,分
布于江苏 、山东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
川 、湖南 、湖北和甘肃等省区。该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
域海拔 800 m的林下岩石阴湿处。以根茎入药 ,具有清热解
毒和止血消肿之功效 ,在浙江民间常用于治疗下肢疖肿 [ 1] 。
标本编号黄 P.005。
3.11 长尾复叶耳蕨 [ ArachniodesimPlicior(Mokino)
Ohwi.]  为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550~ 1 250
m的林下或路旁灌丛中 ,分布于江苏 、浙江 、江西 、广东 、广
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北 、陕西和河南等省区。该标本采集
于黄山浮溪河流域海拔约 800 m的林阴处 。以根茎入药 ,具
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标本编号黄 A.000。
3.12 贯众(CrytomiumfortuneJ.Sm) 为鳞毛蕨科贯众蕨
属植物 ,生于海拔 500 ~ 8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地 、沟边和路
旁石缝中 ,分布于长江流域 ,北达山西 、陕西和甘肃等省。该
标本采集于黄山浮溪河流域内浮溪河边 ,海拔约 530 m。以
根茎入药 ,具有清热解毒 、降压和驱虫解毒的作用 ,主治高血
压 、头晕头痛及预防和治疗急性传染病 ,也可以用作农药 ,防
治蚜虫 、螟虫和孑孓等 [ 5] 。标本编号黄 C.000。
3.13 镰羽贯众 [ C.balansae(Chrit)C.Chr.]  为鳞毛蕨
科贯众蕨属植物 ,生于海拔 500 ~ 1 200 m的山坡林下和山谷
溪边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云南除外)。该标本采集于黄
山浮溪河流域海拔 830 m的山坡林下阴湿地 。以根茎入药 ,
药理药效及功用同贯众 [ 5] 。标本编号黄 C.009。
4 黄山药用蕨类植物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思考
从已经发现的药用蕨类植物的有效成分看 ,乌蕨中分离
并已鉴定出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 、松油醇和香叶醇等 [ 6] ,鳞
毛蕨中已经分离出间苯三酚类活性物质 58种 、萜类 13种和
黄酮类化合物 4种 [ 7] 。另外 ,对蕨类植物活性有效成分的药
理学研究证明 ,蕨类中的黄酮 、酚类物质 、氨基酸 、海藻糖及
少量鞣制等具有抗癌和止血的作用;木贼科蕨类中所含的硅
酸盐和鞣制等有收敛作用 ,具有消炎和止血之功效;乌蕨中
的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 6] 。但总的来说 ,关于已知的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临床
证实具有特殊疗效的报道还很少 ,对它们的成分和药理作用
有待于作大量研究。
  近年来 ,在西南少数民族医药中关于蕨类植物的利用及
其药效价值的研究报道较多。如罗景方报道 ,江南卷柏 、有
柄石韦 、凤尾蕨 、井栏边草和乌蕨等在苗族民间医药中属抗
癌蕨类植物 [ 8] 。刘合刚等认为 ,银粉背蕨 、铁角蕨等属土家
族民间医药中的还阳类蕨类植物 [ 9] 。陶晨等研究表明 ,乌蕨
活性成分与黄连相近 ,且强于穿心莲 ,其丙酮浸出液对革兰
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总体上 ,蕨类植物的药物
功效可以归为以下几类:①清热解毒和燥湿类 ,主要用于痈
肿疔疮 、痄腮 、咽喉肿痛 、热毒下痢和虫蛇咬伤等症 ,常用种
类有贯众 、紫萁和凤尾蕨等;②舒筋活血和除湿镇痛类 ,主要
用于治疗风湿骨痛 、跌打损伤 、关节炎和类风湿等症 ,常用种
类有石松 、灯笼草和蛇足石杉等;③利尿通淋和清热消肿类 ,
常用种类有凤尾蕨 、井栏边草和海金沙等;④解毒和杀虫类 ,
用于食物中毒症及驱虫等 ,如乌蕨和凤尾蕨等 [ 6-10] 。
5 结语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的一个大类群 ,与人类的关系十
分密切 ,具有多种多样的经济价值。黄山地处皖南山区 ,独
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繁衍 ,因此蕨
类植物在种的分布数量与繁殖程度上较为丰富 ,是安徽省重
要的植物资源 。独特的气候及绝少污染的土壤和水文资源
使该地蕨类植物种的植物活性成分相对较高。保护这一重
要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具有独特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要走人工栽
植与组织培养的路子 ,一定要避免盲目上山采挖等毁灭性开
发利用的方式 。为此 ,黄山市政府及黄山管委会应该加强黄
山地区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
(下转第 9044页)
9006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表 1 受精卵孵化试验结果
Fig.1 Fertilizedegghatchingtestresults
批次Batch
孵化日期Hatchingdate
受精卵量万粒/kgTheamountoffertilizedeggs
初孵仔鱼∥万尾Larvae
孵化率∥%Hatchability
1 2007-08-15 132 118.3 89.6
2 2008-03-20 126 116.4 92.4
3 2008-04-07 133 123.0 92.5
4 2008-04-20 131 119.8 91.5
5 2008-04-22 127 116.0 91.3
和室外水泥池育苗都有报道 [ 2-4] ,但该试验是采用对虾养殖
高位池进行受精卵的孵化和仔 、稚鱼培育相结合的一套育苗
技术 , 5批育苗均成功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优点有:
①由于池塘水体面积大 、放养仔鱼的密度低 、投放动物性饵
料量少 ,育苗水体始终保持淡绿色 ,为仔 、稚鱼生长发育提供
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并且减少了稚鱼相互残杀的机会。
②大水体低密度育苗 ,每天投放轮虫数量相对较少 ,使育苗
池塘中单胞藻类能得到良好生长 ,同时单胞藻类又可为育苗
水体中轮虫 、桡足类提供充足饵料 ,提高轮虫 、桡足类生物饵
料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从而为仔 、稚鱼提供营养丰富
的动物性饵料生物 ,促进仔 、稚鱼正常生长发育与变态。
表 2 仔鱼培育试验结果
Fig.2 Larvalfishcultivationexperimentresults
批次Batch
初孵仔鱼投放日期Larvaedeliverydate
育苗池面
积∥m2Breedingpoolarea
放养初孵仔鱼∥万尾Deliverylarvae
培育时间∥dIncubationtime
收获鱼苗平均规格∥cmAveragesizeoffishharvest
收获鱼苗∥万尾Harvestfish
成活率%Survivalrate
1 2007-08-18 5 336 118.3 23 2.8 21.3 18.0
2 2008-03-23 5 336 116.4 24 3.1 20.6 17.7
3 2008-04-10 5 336 123.0 24 3.2 15.5 12.6
4 2008-04-23 5 336 119.8 25 2.9 9.7 8.1
5 2008-04-25 5 336 116.0 25 3.1 15.2 13.1
3.2 育苗过程中的 3个危险期 [ 5-7]及其应对措施 棕点石
斑鱼在池塘育苗过程中存在 3个危险期:第 1个危险期为初
孵仔鱼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变时期 ,该期很短 ,
仅 2 ~ 3d,此期初孵仔鱼死亡率高;第 2个危险期主要发生
在后期仔鱼的变态期 ,此期仔鱼的内部器官和外部形态进一
步发育 ,从 18日龄开始死亡率逐渐增加 ,到 22日龄死亡率
达到高峰;第 3个危险期主要发生在体长 4 ~ 5 cm幼鱼段时
期 ,此期的主要特征是鱼苗个体大小相差较大时 ,出现大苗
吃小苗和相近规格的鱼苗因相互吞食而同归于尽的现象。
应对措施:第 1个危险期购买优质和精选上浮的受精卵 、投
喂与其个体大小相适应和营养丰富的开口饵料;第 2个危险
期应保持良好水质 ,提供数量充足和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饵
料;第 3个危险期应投喂数量充足的饵料 ,避免出现饥饿状
态 ,并及时筛苗 ,使鱼苗规格较为一致 ,从而减少相互残杀造
成死亡。
参考文献
[ 1] 尹绍武,陈国华,张本.点带石斑鱼生物学研究与养殖[ M].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2] 黄进光.棕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J].水产科技, 2007
(3):19-22.
[ 3] 王建钢,乔振国 ,何启惠.棕点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 J].科学养
鱼, 2008(7):25-26.[ 4] 朱海 ,陈傅晓.棕点石斑鱼水泥池标粗技术[ J].科学养鱼 , 2009(1):22
-24.
[ 5] 王胜 ,刘永坚 ,田丽霞 ,等.斜带石斑仔鱼不同饵料的营养分析及其对
生长和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2(22):210-213.
[ 6] 谢忠明.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 7] 史海东,辛俭 ,毛国民,等.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 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 2004, 23(1):19-23.
(上接第 9006页)
保护珍稀蕨类植物资源。通过资金投入 ,采用组织培养和无
土栽培技术 ,快速繁殖优良的药用蕨类植物 ,可以达到保持
优良种质资源 ,缩短繁殖周期 ,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类资源的
目的 ,同时也是保证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药源供应和临床用
药安全的必要保障 。
参考文献
[ 1]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 1卷 [ 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85.
[ 2] 陈德缘.苗族医药学 [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2.
[ 3] 赵俊华.仡佬族医药学[ 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2003.
[ 4] 田华咏,潘永华,唐永佳,等.土家族医药学[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
社, 1994.
[ 5]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 [ M].贵阳: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6] 陶晨 ,杨小生 ,陈明,等.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 J].黔南
民族医专学报 , 2003, 16(4):251.
[ 7] 高增平,李瑞峰,王宝华 ,等.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J].中
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03, 9(3):50-55.
[ 8] 罗景方.苗族民间蕨类抗癌中草药的整理研究[ 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4(9):36-37.
[ 9] 刘合刚,万定荣.鄂西南土家族常用蕨类植物药用价值 [ J].中国民族
医药杂志 , 1994(8):27-31.
[ 10] 尤志勉 ,张森尧 ,姚振生.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调查[ J].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7, 36(3):59-63.
9044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