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五种豆科林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杨峻 刘西莉 王慧敏 李健强 张龙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北京 100094)
摘要: 本文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分别检测了来自宁夏、陕西和内蒙的紫花苜蓿、拧条、沙打旺、花棒和踏郎种子的带菌情况和
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根霉属 (Rhizopus)、芽枝霉属 (Cladosporium )、交链孢霉
属 ( Alternaria )、青霉菌属 (Penicillium spp. )和镰孢霉属 (Fusarium spp. )。 内部寄藏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根霉属、镰孢霉属
和交链孢属。 其中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内部带菌率较低 ,分别为 5%和 0% ,花棒和踏郎种子内部带菌率较高 ,分别达
20%和 30%。 10%福美双种衣剂和 13%福土种衣剂对供试种子内外寄藏真菌有显著抑菌效果。
关键词 林草种子 带菌检测 种子包衣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 ,涉及到西北部等 18个省 (市、区 )。 荒漠化造成可以利用土地减少 、土地生产
力和粮食产量下降 ;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威胁。“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
是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荒漠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国农业大学近两年来针对西部地区的土壤、生态和植物 /作物结构特点 ,开展了以种子消毒、抗旱保水、固氮和综合防治种传
和土传病害为目标的多功能林草种衣剂的研制开发 ,该剂型专用于林草种子 /苗木良种包衣 /蘸根处理 ,可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成苗
率 ,促进林草幼苗地上、地下部生长 ,实现种子标准化、商品化。为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草场改良及产业结构调整后农牧
民致富提供了实用技术和物质保障。 本文报道了西部主要五种豆科作物紫花苜蓿、拧条、沙打旺、花棒和踏郎种子进行种子带菌检
测、分离鉴定和杀菌剂消毒处理研究结果 ,旨在根据豆科种子内外寄藏真菌种类及不同杀菌剂种子消毒处理效果筛选出适宜的药
剂 ,为生产中防治林草种子传带真菌病害及多功能种衣剂配方的确定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供试种子: 紫花苜蓿、柠条种子 (宁夏林业研究所提供 ) ,沙打旺、花棒和踏郎种子 (陕西省榆林治沙所提供 )。
供试杀菌剂: 10%福美双种衣剂、 3%土菌消种衣剂和 13%福· 土种衣剂 (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研究中心提供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种子带菌、种子健康状况检测
1. 2. 1. 1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每个品种选出一百粒种子 ,放入 250ml锥形瓶中 ,加 25ml无菌水后充分震荡 ,收集悬浮液 ,以 2 000r /
min的转速离心 10分钟 ,加少量无菌水悬浮 ,各吸取 1ml加到 9cm直径的 PDA平板上 ,涂匀 ,相同条件下设无菌水空白对照。放入
22℃恒温箱中黑暗条件下培养 5天后观察。
1. 2. 1. 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将不同品种种子在 5%次氯酸溶液中浸泡 5分钟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三遍 ,取 40粒种子按照不同种子
类型结构将其解剖 ,并将籽粒在 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5分钟进行表面消毒 ,分别将同一品种的整粒种子及解剖后不同部分均
匀摆放在 9cm直径 PDA平板上 ,每皿摆放 10粒种子或者 10个组织块 ,每个处理 4个重复。在 22~ 28℃温箱中 12小时光照 /黑暗交
替培养 5~ 7d后检查 ,记录种子带菌情况。 并将分离到的各种真菌分别进行纯化 ,转管保存后 ,镜检 ,鉴定到属。
1. 2. 1. 3 药剂对带菌种子的抑菌效果: 将不同品种种子分别用 10%的福美双种衣剂、 3%土菌消种衣剂、 13%福土种衣剂均按照 1
∶ 30药种比进行包衣 ,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整粒种子做空白对照。 各处理种子均匀摆放在 9cm直径 PDA平板上 ,每皿 10粒种子 ,每
个处理四个重复。 在 22~ 28℃温箱中 12小时光照 /黑暗交替下培养 5~ 7天后检查 ,记录各种种子带菌情况和药剂抑菌效果。
2 结果和分析
2. 1 种子带菌和种子健康状况检测
2. 1. 1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结果 (表 1): 紫花苜蓿种子外部携带有镰孢霉属 (Fusarium spp. )、根霉属 (Rhizopus spp. )、交链孢属 ( Al-
ternari spp)。其中根霉菌所占的比例高达 60% ,交链孢属和镰孢霉属分离比例为 20%。拧条种子外部携带有根霉和交链孢属 ,分离
比例分别达 85. 7%和 14. 3%。花棒和踏郎种子外部携带有镰孢霉属、根霉属、交链孢属、芽枝霉属和青霉菌属。其中花棒和踏郎根霉
菌所占的比例分别高达 40%和 56% ,花棒种子上交链孢属和镰孢霉属分离比例均为 20% ,踏郎种子上交链孢属和镰孢霉属分离比
例分别为 10%和 6%。 沙打旺种子外部携带有根霉和交链孢属 ,分离比例分别达 66. 6%和 33. 3%。
·20·
种子 Seed 2002年 第 1期 (总第 120期 )
通讯作者
国家 863计划项目 (课题编号 2001AA242032)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
DOI : 10. 16590 /j . cnki . 1001 -4705. 2002. 01. 054
表 1 种子处理部携带真菌种类和分离比例
供试作物 芽枝霉属 青霉菌属 镰刀菌属 根霉属 交链孢属
紫花苜蓿 —— 5. 0 20. 0 60. 0 20. 0
柠条 —— 12. 5 —— 85. 7 14. 3
花棒 15. 0 25. 0 20. 0 40. 0 20. 0
踏郎 12. 0 16. 0 6. 0 56. 0 10. 0
沙打旺 —— —— —— 66. 6 33. 3
表 2 种子内部携带真菌分离频率 (% )
供试作物试验种数带菌粒数带菌率% 镰刀菌属 根霉属 交链孢属
紫花苜蓿 40 2 5. 0 —— —— 100
柠条 40 5 12. 5 60 40 0. 0
花棒 40 8 20 45 —— 55
踏郎 40 12 30 60 —— 40
沙打旺 40 0 0 —— —— ——
表 3 种衣剂对五种豆科林草种子带菌消毒处理
品种 试验种数
空白对照 ( ck) 10%福霉双 ( 1∶ 30) 3%土菌消 ( 1∶ 3) 10%福土种衣剂 ( 1∶ 3)
带菌种数 带菌率(% ) 带菌种数 带菌率(% ) 带菌种数 带菌率(% ) 带菌种数 带菌率(% )
紫花苜蓿 40 8 20. 0 0 0. 0 2 5. 0 0 0. 0
柠条 40 17 42. 5 0 0. 0 5 12. 5 0 0. 0
沙打旺 40 4 10. 0 0 0. 0 1 2. 5 0 0. 0
花棒 40 16 40. 0 0 0. 0 6 15. 0 0 0. 0
踏郎 40 20 50. 0 2 0. 0 10 25. 0 0 0. 0
2. 1. 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结果 (表 2)
结果表明 ,约有 5%左右的紫花苜蓿种子内部带菌 ,
经过鉴定 ,种子内部携带的均为交链孢属真菌。柠条种子
上不带有交链孢属 ,带菌种类主要为镰孢霉属、根霉属 ,
其分离比例分别为 60%和 40%。 沙打旺、花棒和踏郎种
子内部带菌率分别为 0% 、 20%和 30% ,经过鉴定 ,种子
内部携带的主要为镰孢霉属和交链孢属真菌。
2. 2 包衣种子带菌检测结果
由表 3可知 ,踏郎种子空白对照的带菌率最高 ,为
50. 0% ,柠条、花棒、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的带菌率分
别为 42. 5% 、 40% 、 20%和 10% 。使用 10%福霉双种衣剂
和 10%福土种衣剂按照 1∶ 30药种比包衣处理种子包
衣后 ,各豆科林草种子的带菌率均为 0,消毒效果达
100% 。
3 结论与讨论
种子带菌检测和种衣剂包衣消毒处理效果检测表
明 ,种子内、外部寄藏的真菌种类较少 ,主要为镰孢霉属、
根霉属、交链孢属、芽枝霉属和青霉菌属 ,其中紫花苜蓿、
拧条和沙打旺带菌率较低 ,这可能与供试的三种作物的
种子来自于干旱地区并且种子表面结构光滑 ,病原菌不
易寄藏于种子表面 ,导致种子污染和伴随性污染有关。花
棒和踏郎种子带菌率相对较高 ,其中种子外部根霉菌所
占的比例分别高达 40%和 56%。 种子内部带菌率分别为 20%和 30% ,经鉴定 ,种子内部携带的主要为镰孢霉属和交链孢属真菌。
使用 10%的福霉双种衣剂 ( 1∶ 30)和 13%的福土种衣剂 ( 1∶ 30)包衣处理种子就能达到很好的抑菌效果 ,包衣后的带菌率为
0%。有关多功能林草种衣剂的安全储藏期、在包衣处理的豆科作物上的根瘤固氮活性、对可能发生的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与
本试验同期进行的田间小区试验及大面积示范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狄原渤等译 ( P尼尔高著 ) .种子病理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84
2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79
3 周与良 ,邢来君 .真菌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00
4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9
5 毕辛华 ,戴心维 .种子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98
6 刘西莉 ,李健强 ,朱春雨等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5( 5): 42~ 47
7 V. K. Aga rwa l seed-borne fungi and viruses o f some impo rtant cr ops. pontnaga r ( nainital) , india: univ ersity press, 1981, 16- 45
Tes ting of Seed Borne Fungi of Major Leguminous Plants f rom
China and Disinfection Ef fectof Several Fungicides to Seed Path ogens
Liu Xili Wang Huiming Li Jianqiang Zhang Long
( Co lleg e of Plant Pro tection, C AU )
Abstract: Seed-bo rne fungi and disinfection effect o f sev eral fungicides to seed pathogens w 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e rti-dish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 ed tha t Fusarium , Penicillium , Rhiz hopus, Cladosprium , a nd Alternaria w ere main seed-bo rne pathogens
the surface o f 5 majo r seeds of leguminous plants fr om Ningxia, Shannxi pr ovinces in China. Fusarium , Alternaria , a ndRhizopus
r epr esented main seed-bo rne pathogens inside. The seed-borne fungi inside show 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among experimental
leguminous plants. 10% thir am seed coating fo rm ulation ( SCF) , 13% thiram-hymexa zol SCF of leguminous plants pr ovided good
contr ols for seed-bo rne fung i.
Key words Leguminous plants Testing of seed bo rne fungi Seed coa ting treatment
·21·
种子 Seed 2002年 第 1期 (总第 1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