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印产毛喉鞘蕊花的引种栽培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 i ha ia 1 6( 3): 27 3一 1 7 7 299 6
印产毛喉鞘蕊花的引种栽培研究 ’
李景秀 李运昌 孔繁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昆明 6 5 020 4)
摘 要 本文报道印产毛喉鞘蕊花肉质根稳定性状的分离及栽培技术路线 . 肉质根株提纯到
9 .5 % ; 求得了露地最佳效益种植法 , 最优水平搭配是 : 30 d 、 15 株 / m Z 、 高垄 、 覆膜 、 底肥 、
整枝 、 去花穗 , 产鲜根 8 7 0 k g / h时 .
关键词 印产毛喉鞘蕊花 ; 肉质根分离 ; 正交试验
S T U D I E S O N I N T R O D U C T IO N A N D C U L T I V A T IO N
O F C O L E U S F O R S K O H L l l
L i J i n g x i u L i Y u n e h a n g K o n g F a n ca i
(uK二办啥 nI st it u t e of B o t a ny , 月ca de n “ d S i n iCG , K u n m in g 6 5 020 4 )
A b s tr a e t T h is 琳pe r d e a ls w it h s ta b le e h a ra e te r s e g re 邵 t io n o f ro o t t u be r a n d e u lt iva t ed t e e h n ica l
m e a s u res
o f C o leU
s fo
r s k o h il i. T h e ro o t t u be r lP a n ts w e r e r a is e d to 9 9
.
5% ; o b t a i n ed b es t e u l t iva te d
m e t h o d in t h e a ir, t h e比 t leve l co llo ca t io n 15 30 d a邓 , 15 p la n st / 耐 , ` d g e cu l t u er , if lm t o co ve r,
ba s e er r t i li z e r
, 班 u n in g a n d in n o esr e n e p r u n i n g , t h e fr es h r o o t tu b e r 15 5 70 0 k g eP r h m 2 .
cK y w
o dr s C o le u s fo
r s k o hil,.
r o o t t u b e r s e g er g a t io n : o r th o g o n a l e x pe r im e n t
印产毛喉鞘蕊花 ( c ol eu s fo r s k o h il’ w il dl . ) 属唇形科 、 鞘蕊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产印度。
曾被古印度称为 “ 万灵药 ” , 早为国外药物学家所重视 , 我国学者把原植物从原产地引进 , 作为治
疗肿瘤 、 心血管病 、 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新天然药物 . 经初步研究 、 试验 , 对肠癌 、 胃癌 、 鼻
咽癌、 白血病和老年人常患的疾病有明显的功效 。 印产毛喉鞘蕊花于 19 90 年引进昆明植物园种
植 , 初步获得成功。 19 92 年 , “ 印花毛喉鞘蕊花的引种栽培研究 ” 被列人中科院 “八五 ” 重大应用研
究项目 , 为提高印产毛喉鞘蕊花药用部分的质量和产量展开了最佳效益种植法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以 19 9 0 年引进的 56 粒种子为材料 , 在昆明植物园进行播种 、 育苗 、 试种 , 花期给予人工辅
助授粉获得大量种子 . 1991 年用此种子进行有性繁殖 , 在所得的植株中 , 对肉质根株进行优
19 5一0 8一 18
第一作者简介: 李景秀 , 女 , 1963 年生 , 助理实验师 , 从事野生花卉及药用植物引种驯化 。
* 中国科学院人五重大应用研究项 目

3 期 李景秀等 : 印产毛喉鞘蕊花的引种栽培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
.
1 肉质根性状的分离及稳定遗传
在栽培试验过程中 , 我们发现印产毛喉鞘蕊花根的形态存在株间差异 , 一种是须根 , 一种是
肥厚多汁的肉质根 (图 1) 。 而且 , 须根和肉质根植株在幼苗期无明显的形态差异 。 对 1991 年栽
培植株进行观测 、 统计 , 结果须根株与肉质根株的比例接近 3 :l , 须根株 占很大的比重 . 就质
而言 , 肉质根营养物质丰富 , 有效成分含量高 ; 从量上看 , 一株肉质根的量比一株须根的量大 2 0 0
一 3 0 0 倍 。 由于有效成分福司可林的高含量部位是根部 , 因此 , 分离肉质根株成为栽培的焦点 .
须根与肉质根株的数量 比呈现 3 : 1 给我们一点启
示 , 须根和肉质根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可能符合孟德
尔的分离规律 。 为此 , 我们从 1 / 4 的肉质根株当中进行
优选 、 隔离授粉 。 在获得的后代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被
抽查的 989 株 中只有 5 株须根植株 , 须根出现的机率仅
0
.
5%
, 没有超出生物试验的允许误差 . 经 自交法验证 ,
须根和肉质根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确实符合孟德尔的
分离规律 ( 2 〕 . 进一步确认我们所选留的肉质根植株中 ,
决定肉质根性状的基因型是 F Z 中的 c 纯合体 (图 2) ,
用此 F Z植株 自交产生的 F 3株系表型是肉质根 , 且能够稳
定地遗传给后代 。 连续 3 年 ( 19 9 2一 19 9 4 年 ) 种植结果
肉质根株都超过 9 9 . 5% , 并在普洱县 、 攀枝花市 、 昆明
C C (须树 x C C (肉质根 )
aT P
r o o t R o o t t u be
r

C O
杏 O
C C C
e
C c : c
3( 须根 ) : l( 肉质柳
aT P
r o o t R o o t t u be
r
图 2 雌 、 雄配子的结合
F i.g 2 T h e in et g ar t io n o f
me g
a g a m e t e a n d a n d or g ame t
e
表 2 正交试验结果 l)
T a b le 2 R es u l t o f o r t h o go n a l ex pe r i m e n t
试验号 A
苗龄
A g e
密度
D e n s it y
C
整地形式
S it e
pe r aP ar t io
n
D
地表情况
S o il’ s
S U r af 优
E
施肥方式
尸只竺
Ll l l Z 七
营养枝管理
产量
(k乡 h m es勺
P e r h mZ
l (6 0 d )
l (6 0 d )
l (6 0 d )
l (6 0 d )
2 ( 3 0 d )
2 ( 3 0 d )
2 ( 3 0 d )
双30 d )
2 2 4 8 .2 0
2 8 16 .4 0
5 6 2 0
.
5
l ( ] 5 株 / m勺
l ( 15 株 / m Z)
2( 10 株 / m Z)
2( 10 秒丫 m Z)
l ( 15 株 / m Z)
l( 15 株 / m Z)
2( xo 株 / m Z)
2 (一。株 / m Z
2 5 9 5 3
`
0
2 4 7 0 1 0
6 4 8 9
.
0
6 17 5
.
5
3 13
.
5
1(高垄 )
l(高垄 )
2(平墒 )
2(平墒)
2(平墒)
双平墒)
l(高垄 )
l (高垄 )
28 5 15
.
0
2 2 14 0
.
0
7 12 9
.
5
l (覆膜 )
双裸露 )
l( 覆哟
双裸露 )
l( 覆膜 )
双裸露 )
l( 覆膜 )
双裸露)
2 6 7 5 4
.
0
2 3 9 0 1
.
0
6 6 8 8
.
5
l(底肥 )
2( 底+追 )
l (底肥 )
双底+ 迫 )
双底十追)
l (底肥 )
2( 底+ 追 )
l (底肥 )
2 7 2 1 3
.
0
2 3 4 4 2
.
0
6 8 0 4
.
0
B ar n C h
l( 整枝 )
双留枝)
2 (留枝)
l (整枝)
2 (留枝)
l( 整钧
2 (留枝)
l (整枝)
29 6 83
.
5
2 0 9 7 1
.
5
7 4 2 0
.
5
G
花枝管理
I D n o r e we
S CC D C C y ie dl
l( 去花动
双留穗 )
双留穗 )
l( 去花穗)
双留穗)
l (去花穗)
l (去花穗)
双留穗)
3 9 7 6 7
.
0
巧 8 88 . 0
8 6 9 2
.
5
9 46 5
.
0
3 6 8 .2 5
3 4 3 .2 0
5 9 0 -2 5
3 6 3 1
.
5
9 17 4
.
0
10 225

5
5 14 .2 0
l,`
凡、ù
7 04 1
.
0
1 4 2 0
.
5
5 53 5
.
0
1 59 4
.
5
5 9 7 6
.
0
7 12
.
5
5 8 6 0
.
5
9 4 3
.
5
5 2 4 2

5
2 17 8
.
0
3 9 7 2
.
0
5 1 2 5
.
5
4567SKI凡一R
l) KI
、 凡示各列中 1、 2水平的 1 h m , 产量合计 ;风 、风示各列中 , 、 2水平的平均 , h m , 产量 ; R 示全距 (风 、 风 中最大值减最小值 .)
T h e KI a n d KZ
a er het ot at l
o f , r h m , y i e ld for m l
e
ve l ,
a n d 2 i n ae
e h if l e ; T h e风 a n d瓦 a er , h e m e a n 二 r h时 y i e ld for m l e Ve l , a n d
2 i n ae
e h if l e ; T h e R is 毗ar ll s paer d (am x im u m Va l u -e m i n im u m v a l u e o f K : a n d K Z )·
2 76广 西 植 物 1 6卷
等不同地区进行种植试验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也进一步说明印产毛喉鞘蕊花根的形态这一单位性
状的相对差异不是环境条件造成 , 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 肉质根株的分离和稳定为根的高产提供
可能 .
2
.
2 露地最佳效益种植法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表 2) , 每 h m Z 产量最高的因素水平是 : A : (3 o d) 、 B l ( 15 株 / 扩 ) 、 lC
(高垄 ) 、 D I (覆膜 ) 、 E ; (底肥 ) 、 F : (整枝 ) 、 G I (去花穗 ) , 平均 1 h m Z 产量依次为 : 7 0 4 1
k g

6 4 8 9 k g

7 129
.
5 k g

6 6 8 8
.
5 k g

6 8 0 4 k g

7 4 2 0
.
5 k g

8 6 9 2
.
5 k g
, 因此 ,
A BZ
IC ; D IE IF IG ; 是最优水平搭配 , 即: 3 0 d , 15 株 / m Z 、 高垄 、 覆膜 、 底肥 、 整枝 、 去花穗是
印产毛喉鞘蕊花根高产的最佳栽培方案 . 在实际进行的 8 组试验中虽然没有 A ZB ; C ID , EI F ; G l这
样的水平搭配 , 但再次种植试验的结果每 h m Z 产 8 70 k g , 充分肯定 了这一最优水平搭配的可
靠性 。
2
.
3 养分导向转移技术
从表 2 的试验结果可
见 , 营养枝和花枝的管理方
式对印产毛喉鞘蕊花根产量
的影响最大 , 整枝和去花穗
显示了极大的优势 , 并与留
枝和 留穗产生极显著 差异
(图 3 ) 。
印产毛喉鞘蕊花在营养
生长期间 , 一方面要求整个
植株生长茂盛 , 另一方面要
求有较大的根冠比 , 以增加
肉质根的产量 . 栽培前期 ,
地上部分生长要茂盛 , 才能
有较大的光合面积 , 制造较
多的有机物质 , 供应肉质根
生长和积累养分的需要。 但
植株在营养生长期会出现徒
` 蓄
忆 二
A 一A Z 匕 l 匕 Z C 一C Z D 一 l一z 艺 1 E Z F I 卜’ 2 匕 I G Z
因素
f a e L
o 一
图 3 因素和产量的关系
F ig
.
3 T h e r e la t io n o f af e t o r a n d y ie ld
长枝 , 影响群体下部光照不足 , 枝叶枯黄、 生长细弱 , 光合作用降低 、 呼吸强烈、 消耗有机物质
多 . 我们对地上部分的茎 、 叶进行适当地整枝和修剪 , 减少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 获得了较理想的
效果 , 采取整枝 、 修剪的措施后 , 每 hm Z增产鲜根 2 17 8 k g (表 2) .
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既是相互依赖 , 又是相互制约的。 植物体的生殖生长需要消耗大量
的营养物质 , 常常对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当印产毛喉鞘蕊花的生长进人花芽分化期 , 幼蕾出
现时 , 我们摘除花芽 、 去掉花穗 , 抑制了生殖器官的生长 , 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消耗 , 使根部积累
的糖类增多 , 增加矿质养料的吸收 , 促进了肉质根的生长 , 达到高产的效果 . 去花穗的平均 1
h m Z 产鲜根高达 8 6 9 2 k g , 而留穗的每 h澎 产鲜根仅 3 97 2 k g (表 2) .
2
.
4 整地形式对肉质根生长的影响
高垄和平墒两种不同的整地形式对肉质根的产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宽 40 cm 、 高 30 cm
3期 李景秀等 :印产毛喉鞘蕊花的引种栽培研究 27
的高垄形式进行种植 , 结果 比平墒种植的平均 l h扩 产量高 1 5 95 k g (表 2) 。 高垄的优势在于
种植土壤通风 、 透气 、 排水良好 , 且土壤光照较强 、 温度较高 , 因此 , 对根的生长非常有利 , 也
可减少或避免肉质根腐烂 , 为丰产创造条件 .
此外 , 在幼苗定植前应施足底肥 , 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料为主 , 适当施用磷 、 钾肥 , 尤其重
视钾肥的施用 , 不但有利整株植物的生长 , 且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 幼苗宜早定植 ,
当叶腋内萌发侧枝后种植 , 成活率低 、 且影响营养枝条的生长发育 ; 地表应用薄膜覆盖 , 以便提
高地温 、 减少杂草 、 促进肉质根生长 ; 并因地制宜 、 合理密植 , 以达到印产毛喉鞘蕊花根高产的
目的。
3 结 论
( l) 经 s a 的引种栽培试验说明 , 印产毛喉鞘蕊花适应云南气候环境条件 。 其生态学特性得
到不同程度的驯化 . 同时 , 掌握了有性繁殖的技术 , 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 18 一 25 ℃ , 发芽率
达 95 % .
( 2) 在幼苗期无法从形态特征判别须根株或肉质根株的情况下 , 从遗传基础分离 出肉质根
株 , 选择了基因型为 e 纯合体的肉质根表型株系 , 为肉质根高产提供可能。
( 3) 在栽培方面 , 分析了影响肉质根产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效果 , 确定 了 30 d 、 巧 株
/ m Z
、 高垄 、 覆膜 、 底肥 、 整枝 、 去花穗的最佳种植方案 。 抓住关键环节 、 解决主要矛盾 。 从
植物器官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着手 , 采取了适度整枝 、 修剪和完全摘蕾 、 去花穗
的技术措施 , 诱导养分定向转移 , 增加了根部有机物质的积累 , 减少根部营养物质的消耗 ; 采用
高垄种植 , 创造了良好的根系生长条件 ; 获得单位面积最高产量的肉质根 , 每 h m Z 产鲜根 8 70
k g
, 具备了商业性栽培的条件 , 为扩大栽培印产毛喉鞘蕊花奠定了基础 .
本文承昆明植物研究所夏丽芳研究员、 罗方书副研究员、 施宗明副研究员、 孙卫邦老师指导
帮助 , 特此深表谢意 .
参 考 文 献
l 正交试验设计法编写组 . 正交试验设计法 . 上海 : 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79 , 17 4 ~ 180 , 204
2 浙江农业大学 . 遗传学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79 , 28 一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