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樟科樟属植物樟的化学成分与组织培养研究
★ 王坚 (江西中医学院 200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
★ 指导:罗永明 刘贤旺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摘要:综述了樟科樟属植物樟的化学研究概况 ,并对其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樟科樟属植物富含挥发油 , 并含瑞诺烷类
二萜 、鞣质 、芳香性化合物 、生物碱 、木质素 、有机酸及多糖等成分;组织培养取得初步成效 , 结果表明:影响组织培养的关键因
素是基本培养基 、激素种类和浓度 , 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2 , 4-D 4 mg/ L+NAA 0.5 mg/ L+6-BA 1 mg/ L ,外植体以
茎段最佳。
关键词:樟属植物;樟;化学成分;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R 282.71 文献标识码:A
全世界约有 250种樟科(Lauraceae)樟属(Cin-
namomum)植物 ,分布于热带亚洲 、澳大利亚至太平
洋岛和热带美洲 。我国约有 46 种 ,主产南方各省
区 。樟科植物多有药用和经济价值 ,不少种类的果
实 、叶子中含有挥发油 ,药用价值很高 。种子和果实
中富含脂肪油 ,可作医药香料工业的原料 。樟属植
物多富含挥发油和脂肪油 ,并含瑞诺烷类二萜 、鞣
质 、芳香性化合物 、生物碱 、木质素 、有机酸及多糖等
成分[ 1] 。樟科樟属植物樟具有 5个天然化学类型 ,
为了对这 5个不同化学型樟的化学成分及基因进行
研究 ,我们对樟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以消除自然
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现将研究情况和结果报道如下 。
1 化学成分研究
樟(Cinamomum camphora),樟科樟属 ,为亚热
带常绿阔叶乔木 。樟辛 、微温 ,祛风散寒 ,理气活血 ,
止痛止痒。樟有芳樟 、油樟 、龙脑樟 、脑樟 、异樟 5个
天然类型。
1.1 芳樟
芳香樟是樟 5个天然类型中枝叶含芳樟醇最高
的一种 。芳樟醇香原料及其派生衍生物的庞大体系
在香化产业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芳樟醇又是合成
维生素 A 、E的主要的起始原料 。芳油是提取芳樟
醇的重要原料 。取带有枝条的芳樟叶片 ,经水蒸汽
蒸馏而得芳樟叶油。由芳樟叶油提取的芳樟醇可与
巴西玫瑰木中分离的芳樟醇媲美 ,无樟脑气味 ,且带
有芳樟醇样甜香 、花香 。
此外 ,从香樟种子中分离的一种Ⅱ核糖体失活
蛋白———辛纳毒蛋白 。最近 ,从香樟种子中还分离
到另一种微型双链核糖体失活蛋白 ,命名为新丰毒
蛋白 。它是一种新的具有活性小 A 链的核糖体失
活蛋白。还原的新丰毒蛋白表现出与还原的辛纳毒
蛋白同样的 RNA N-糖苷酶和体外对抑制蛋白翻译
的活力[ 2] 。
1.2 油樟
油樟(Cinnamomum longe Pani Cu latum(Gam-
ble)N.chao)是樟科樟属常绿乔木 ,生长在海拔 400
~ 1 200 m 的喀斯特地貌中 。其叶 、枝 、根 、茎 、花 、
果都富含芳香油 ,是提炼天然香料的优良树种。它
含有桉叶油素 、芳樟醇和樟脑等 40多种元素 ,经过
深度加工可以提取多种重要的天然单体原料 。特别
是从油樟叶油精馏而得的一种无色或微黄的天然精
油桉叶油素 ,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中国桉叶油” 。
其中 ,新加坡以“中国桉叶油”为原料生产的“正红花
油”已成为世界名牌产品 。
1.3 龙脑樟
龙脑樟是一个稳定的种内类型 ,其叶是提取右
旋龙脑的最佳原料 。
此外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
分析樟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发现该果实的挥发
油含量为 1.4%(V/W),从分离出来的 46 个峰中 ,
鉴定出了 40种成分 ,并用毛细管色谱测定了各成分
的相对含量 ,其中主要成分是樟脑(26.11%)、1 , 8-
桉叶素(19.91%)、芳樟醇(9.15%)、α-松油醇
(7.22%)和柠檬烯(5.28%)[ 3] 。
采用碱提取 、酸沉淀的方法从樟树落叶中分离
得到一种棕黑色粉末 ,其中所含化合物 A 对大肠杆
·69·
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 2 0 0 4 年 4 月第 1 6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 ITY OF TCM 2004 Vol.16 No.2
○中药资源○
菌 、金黄葡萄球菌 、巨大芽孢杆菌 、枯草杆菌及毛霉
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这是首次从樟树落叶中提取分
离出抑菌物质[ 4] 。
2 组织培养研究
2.1 外植体的选取与处理
采摘樟树嫩的枝条用肥皂水浸洗后 ,再用自来
水洗干净 ,凉干 ,切取其茎段 、叶 、叶柄 ,将它们分别
放入装有 75%酒精的烧杯中浸 30 秒后取出 ,放入
0.1%的升汞中消毒 8分钟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 ,用
无菌水冲洗 4 ~ 6次 ,备用 。
2.2 培养基的选取
基本培养基为 MS ,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
素 。
2.3 试验方法
将处理好的外植体分别接种在培养基上 ,培养
室温度控制在(25±2)℃,每天光照 11小时 ,光照
强度 1 500 lx ,每天观察记载培养效果。
2.4 试验结果
2.4.1 不同外植体在培养基中的表现 茎段在培
养基上能生存并生长得较好 ,生存率约为 80%。叶
在培养基上仅少量能生存且生长的很慢 ,叶的生存
率约为 30%。叶柄几乎不能生存。茎段 、叶柄 、叶
三者在培养基上以茎段表象最佳 ,生存量 、增殖量和
生存时间最长。
2.4.2 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在选定
MS 为基本培养基的前提下 ,附加不同浓度的植物
激素 ,结果表明:MS+2 , 4-D 4 mg/ L +NAA 0.5
mg/ L+6-BA 1 mg/L 对愈伤组织的分化增殖最为
有效 ,产生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最好 。
3 问题讨论
(1)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看在消除自然环境的
影响下 ,樟的 5个不同化学型之间化学成分和基因
的差异。从试验结果看 ,该组培试验已基本成功 ,试
验结论可应用于樟的 5个不同化学型的组织培养 。
(2)组织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研究中 ,我
们发现叶柄和叶的切口处能长出少量愈伤组织 ,但
不能继续生长;茎的愈伤组织在转移后 ,少部分发
霉 ,说明转移过程中染了菌。叶柄和叶的最佳培养
配方以及如何提高分化率 、移栽成活率还有待进一
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刘江云,杨世林 ,徐丽珍.樟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概况[ J] .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2001 , 23(1), 7
[ 2]侯法健 ,刘仁水 ,刘望夷.新丰毒蛋白———一种新的具有活性小
A 链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02 , 29
(4), 531
[ 3] 梁光义,邱德文 ,魏惠芬 ,等.樟果实挥发油的研究[ J] .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 , 1994 , 16(4), 59
[ 4] 刘学群,杜爱玲 ,王春台 ,等.樟树叶片抑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
其部分特性研究[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 15(4), 333
[ 5] 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1997
(收稿日期:2003-12-02)
征 稿 启 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近年来大胆革新办刊理念 ,积极扩大发行量 ,一举跻身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发行量最大的前
列。今年我们将加大改革的步伐 ,更加坚定地贯彻“全面提升学术品位 ,扩大学术影响 ,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办刊思想 ,
突出“理论型 、争鸣型、研究型”的办刊特色 ,重点发表理论论著 、争鸣文章和科学研究报告。为此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从
今年起改为双月刊 ,对部分栏目作了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重点栏目公布如下 ,并向全国公开征稿。
○名家论丛 主要发表权威学者 、名人大家的学术论著。
○新生代论坛 为硕 、博士生及青年学者发表新观点 、新见解的学术阵地。
○理论研究 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今年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 、火理论研究 、体质学说研究 、梦理
论研究 、病证理论研究。
○百家争鸣 旨在打破中医学术界的沉闷局面 ,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争鸣要求坚持良好
的学术道德 , 敢说真话 ,敢亮观点。今年争鸣的主要内容有:中医教育反思 、中医科研走向 、中医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前
景 、新时期中医的生存模式等。
○中医文化研究 主要反映中医与古代哲学 、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人文地理等文化形态的研究成果以及五运六气研
究 、生命学说研究的最新动态。
○道教医学研究 包括道教医药文献研究 、道教医药人物研究 、道教医药史研究 、道教医学理论研究 、道教医学方药
研究 、道教医学养生研究等 ,要求观点正确 ,不违背国家宗教政策。
除以上重点栏目外 , 常设栏目有医史文献研究 、临床研究 、针灸研究 、中药现代化 、中药资源 、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等 ,
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70·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6 卷第 2 期
○中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