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全 文 : 卷 (V olume) 18,期 ( Number) 4,总 ( Total) 74 矿 物 岩 石 
 页 ( Pages) 90- 97, 1998, 12, ( Dec, 1998) J M IN ERAL PETROL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郭建强 喻安光 游再平 杨 军
(四川地勘局区调队 ,成都  610213)
【摘 要】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 , 据近年来的
研究表明 , 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 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
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
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 -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 ,确定为低压相
系 ,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建立了草
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 p -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 ,具碰撞造
山带环境的特点 ,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 -推
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 ,为深源岩浆热动力
变质成因 ,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关键词】 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p -T-t -D轨迹 岩浆热动力变质 石
棉草科
中图法分类号: P588
IS SN 1001- 6872( 1998) 04- 0090- 97  ;  CODEN: KUY AE2
收稿日期 ( Manuscript receiv ed): 1997- 10- 20 改回日期 ( Accepted for p ublicat ion): 1998- 06- 15
第一作者简介:郭建强  35岁 男 高级工程师 地质普查专业 研究方向:区域地质和旅游地质学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 ,属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逆冲 -滑脱叠置岩片 [ 1]的东翼。组成
草科穹状变质体的岩系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建造、二叠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的中深变质
岩系。 早在 1930年 ,彭其瑞就对其变质作用进行了研究 ,之后 ( 1950~ 1960年 )较多的地质队
和研究单位 ,先后对该地区的花岗伟晶岩型云母、绿柱石和水晶矿进行了普查评价 , 1970年又
开展了 1∶ 20× 104区调 ,均对草科地区变质作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不同
的认识和看法 ,如岩浆热接触变质成因 (彭其瑞 , 1936)、区域动热变质成因 ( 1∶ 20× 104荥经
幅区调报告 , 1974)、伴有同构造“平移型”花岗岩浆热接触变质的动力变质成因 [1 ]。 近年来 ,笔
者在此开展 1∶ 5× 104区调工作中 ,从构造解析入手 ,收集了大量的变形变质作用的宏微观资
料 ,并进行了比较细致系统的研究 ,首次提出该区为一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2 ] ,其变形变质作
用经历了早期收缩作用伴随冷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中期与地壳重熔花岗岩浆上侵有关的热
隆伸展作用及伴随地壳软化、同构造动热变质并生成低压中高温递增变质带 ,后期花岗岩侵位
图 1 草科穹状变质体相带分布图
   1. 晚二叠世 ; 2. 晚侏罗世 ; 3. 二长花岗岩 ; 4. 剖面位置 ; 5. 黑云母二长花岗
岩 ; 6. 正长岩 ; 7.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区 ; 8.断裂区域变质岩区 ; 9.岩浆动热
变质岩区 ; 10.绢云母 - 绿泥石带 ; 11. 绢云母 -硬绿泥石带 ; 12. 黑云母带 ;
13. 石榴石带 ; 14.红柱石 -十字石带 ; 15.矽线石带 ; 16. 矽卡岩化 ; 17. 角闪
岩化 ; 18. 云英岩化 ; 19. 糜棱岩化 ; 20. 低级岩浆动热变质相带界线 ; 21. 中级
岩浆动热变质相带界线 ; 22. 韧性剪切带 ; 23. 脆性断层 ; 24. 油坊沟正滑韧性
剪切带 ; 25.唐家沟平移韧性剪切带 ; 26.西油房逆冲 -推覆韧性剪切带
Fig. 1  Distribution o f facies zone of domal metamo rphic body in Caoke
   1. Low er Permian; 2. Low er Ju rassic; 3. monzonite g rani te; 4. location of s ec-
tion; 5. black mica monzoni te granite; 6. sinaite; 7. retgional low temperature
dynamic metamorphic area; 8. regional m etamorphic area fo r fault;
9. dynamoth ermal metamorphic area of magma; 10. s erici te-ch lorite belt;
11. sericite-chlo ri toid b el t; 12. black mica bel t; 13. garnet belt; 14. andalusi te-
staurolit e belt; 15. si llimani te b el t; 16. skarnization; 17. amphibolit ization;
18. micaceous quart zi ti zation; 19. mylonization; 20. boundary of dynamothermal
metamorphic facies zon e for low grade of magma; 21. bound ary of th ermody-
namic metamorphic facies zone of mind dle g rade of mag ma; 22. ductil e sh ear
zone; 23. b ri t tl e rup tu re; 24. orth o-slip ducti le shear zon e in Youfangg ou;
25. st rike-slip ducti le sh ear zone in Tangjiagou; 26. obduction-nappe ducti le
sh ear zon e in Xiyoufang
伴随热接触变质。
1 穹隆体变形构造
   穹隆体核部发育高温
流动褶皱群 ,偏西及西北有
穿剌状花岗岩体侵入和正
滑韧性剪切带形成 ,由里向
外 ,渐过渡为火焰状褶皱、
不协调褶皱区及劈 (片 )理
发育区 ,并大致与矽线石
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石
榴石带加黑云母带范围相
当。于东侧被西油房韧性剪
切带破坏而不完整 (图 1)。
核部中片理、片麻理发
育 ,高温流动褶皱变形面为
原生层理 ( So )、混合长英质
脉及分凝石英脉构成 ,显示
强韧性剪切流动的特点 (图
2) ,结合变形岩石中出现矽
线石、红柱石、十字石等高
温低压变质矿物 ,总体属高
温变形特点。其石英 c轴组
构图 (图 3A)以菱面和底面
滑移为主 ,显示热隆峰后中
低温变形特点。
穹隆体外围发育的不
协调褶皱多由原生层理
( So )及分凝石英脉构成 ,相
伴发育的劈理经统计计算 ,
其优势产状 分别为 68°
∠ 69°, 105°∠ 62°, 109°
∠ 79°, 197°∠ 30°,并呈近环
状绕穹隆体分布。
剌穿穹隆体的花岗岩 (游仙坪超单元 )具片麻状构造 ,片麻理总体上环绕其边界展布 ,边部
岩石的石英 c轴组构图形 (图 3B)以柱面滑移为主 ,显示高温变形特点。
穹隆体核部南西侧油坊沟正滑韧性剪切带①呈北西西向展布 ,宽一般为 50 m~ 150 m,西
延出图 ,东抵唐家沟平移韧性剪切带后未再向东延展 ,区内延长 9 km ,倾向南 ,倾角 30°~ 58°。
91第 18卷 第 4期 郭建强等: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图 2 唐家沟高温流动褶皱图
q.石英脉 ; So.层隙
Fig. 2  High-T flow age fold o f Tang jiag ou
q. guart z reef; So. s chis tosi ty
剪切带宏观变形构造发育的拉伸线
理最为醒目 ,由定向生长的云母集合体、
长英矿物集合体、阳起石和普通角闪石
构成。相比之下 ,糜棱面理显得不太发
育。此外尚见有由长石碎斑构成的旋转
碎斑构造。剪切带主要发育在下盘即北
侧花岗岩体内 ,主界面清晰 ,位于花岗岩
与围岩之间 (图 4)。 显微域变形构造以
矿物生长线理、糜棱面理和旋转碎斑构
造常见。碎斑由普通角闪石、钾长石、斜
长石构成 ,基质为钠长石、黑云母、白云
母、石英、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构成。
下盘变形岩石石英 c轴组构图特点
为:主边界面附近 ,石英滑移系以菱面和
图 3 草科岩浆热动力变质体变质岩及花岗岩石英 c轴组构图
(施密特网上半球投影 ,等密线 0- 1- 2- 3- 4- 5- 6- 7% )
  Fig. 3  C-ax is Constitution o f qua rt z o f m etamo rphic r ock and g ranite o fmag-
matic dynamo thermal metamo rphic body in caoke
近底面滑移为主 ,具
中低温变形特点 ;远
离边界面 ,以菱面滑
移为主 ,显示中温变
形特点。
根据不对称碎
斑旋转构造及石英
组构图旋向共同判
定剪切带具正向滑
移的运动学性质。剪
切带下盘采用斜长
石变形温度计 (张翊
钧 , 1995)计算获得
的变形温度 T /K为
777. 15~ 816. 15;上盘岩石白云母成分温压计计算获得的温度 T /K为 681. 15~ 685. 15,压力
为 0. 05 GPa~ 0. 06 GPa;古差异应力值为 35. 28 M Pa~ 67. 56 M Pa,表明剪切带形成与岩浆
热动力变形相关 ,为岩浆冷却伸展变形阶段的产物。
穹隆体东侧的西油房逆冲 -推覆韧性剪切带③ ,北延出图 ,由核桃湾向南经磨房沟、大泥
口河至黑山沟尾出图 ,延至西油房 ,区内长 32 km ,宽 200 m~ 500 m ,是习称的“槽”、“台”分界
断裂 [3 ]。 剪切带总体走向近南北 ,局部转向北北西 ,倾向西 ,倾角一般 50°~ 70°。
剪切带主要发育在穹隆体一侧 ,卷入的变形地质体包括大石包组、菠茨沟组、扎尕山组和
杂谷脑组。不同区段因卷入的地质体而异 ,动力变质岩石类型各不相同 ,剖面上均显示清楚的
侧向分带特征 (图 5) ,东带以发育强变形构造岩及逆冲型构造组合为特征 ,西带变形渐弱 ,并
多见后期正滑及走滑构造叠加。
92 矿  物  岩  石 1998 
图 4 油坊沟至大泥口实测构造剖面图
1.河心组 ; 2. 大石包组下段 ; 3.大石包组上段 ; 4.菠茨沟组 ; 5.扎尕山组 ; 6. 杂谷脑组 ; 7. 金窝单元 ; 8.
老庙子单元 ; 9. 变形花岗岩 ; 10. 涌动侵入接触 ; 11. 变质相带界线 ; 12. 黑云母带 /石榴石带 ; 13. 红柱石 -
十字石带 ; 14. 矽线石带 ; 15.逆冲 -推覆韧性剪切带 ; 16.正滑韧性剪切带
Fig. 4  Field exploring tec tonic sec tion betw een Yiu Fanggou and Da Nikou
1. Hexin Formation; 2. low er sector of Dashibao Formation; 3. upper sector of Dashibao Format ion; 4. Bocigou
Formation; 5. Zhagashan Formation; 6. Zagunao Formation; 7. Jinw o uni t; 8. Laomiaozi u ni t; 9. deformed
g rani te; 10. w el ling int ruding con tact; 11. bou ndary of metamo rphic facies zone; 12. black micazone /garnet
zone; 13. micaphi lit e-s tau roli t e zone; 14. sillimani te zone; 15. obduction-nappe ductl le shear zone; 16. o rtho-
s lip ductil e shear zon e
剪切带内宏观构造常见有 Sc面理及分凝石英脉为变形面形成的“ A”型褶皱、脉石英旋转
及褶皱布丁体和拉伸线理。拉伸线理由拉长石英颗粒、方解石集合体及定向生长云母或透闪石
集合体组成 ,倾向为 350°~ 10°,倾伏角 50°~ 70°。显微域构造主要发育 S- C组构 ,δ型旋转碎
斑构造 ,显微褶皱和压力影构造。
表 1 地质温度计测试计算结果
Table 1  Conlusion from geothermobarometer
样号 测试矿物对 温度 /K
压力 p
/GPa
变质带 产状
WD2404b
石榴石|黑云母
WD1419b1
石榴石|黑云母
W草 P51b2 角闪石
WD2351b1 角闪石
739. 15 0. 1
823. 15 0. 02
883. 15 0. 2
763. 15
773. 15
733. 15 0. 32
753. 673
829. 191
818. 15
红柱石|十字石带
石榴石带
石榴石带
石榴石带
石榴石
石榴石
角闪石
中心
过渡带
边部
中心
过渡带
边部
中心
边缘
  宏观及微观不对称旋转构造、方解石岩组图均指示剪切带具逆冲- 推覆性质。三维应变测
量获得的平均 K值为 1. 63,与单斜对称的方解石组构图、δ型碎斑系和压力影特征等 ,均表明
剪切带为伴有收缩的简单剪切机制。矿物成分温压计计算获得其北段形成温度为 723. 15 K~
733. 15 K、压力为 0. 32 GPa,南段形成温度为 919. 15 K、压力为 1. 18 GPa,差异应力值为 61
MPa~ 92 MPa(表 1) ,指示剪切带是中深地壳
层次中温、中高压环境下变形而成。剪切带切割
并控制着晚侏罗世 - 早白垩世草科动热变质
体 ,并被晚白垩世 - 第四纪脆性断裂切割的关
系 ,指示剪切带形成于晚侏罗世 ,定位于早白垩
纪。
2 穹隆体的变质作用
自印支以来 ,穹隆体曾发生过多期次不同
类型的变质事件 ,其中以热隆伸展变质作用形
93第 18卷 第 4期 郭建强等: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成的呈现环带状分布的低压高温递增变质带最为特征 ,并叠加在早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的绿
片岩相之上。热隆变质彻底改变了草科地区原来的岩石矿物组合 ,代之以全新的矿物共生组合
出现 ,可划分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 -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四个递增变质带 (图 1)。
2. 1 变质带特征
2. 1. 1 黑云母 ( Bi t )带  仅见于测区西南角及大泥口河上游郭全崖南侧 ,居环状变质体最外
侧 ,区内出露不全 ,宽大于 4 km,面积为 45. 5 km2。
图 5 西油房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带大泥口段实测剖面图
   1.绿泥阳起片岩 ; 2.绢 (白 )云方解构造片岩 ; 3. 碳质绢云构造片岩 ; 4. 绢云石英构造片岩 ; 5. 绢云构造片岩 ;
6.方解糜棱岩 ; 7. 绢云绿泥构造片岩 ; 8. 糜棱岩化灰岩 ; 9. 结晶灰岩 ; PTd .大石包组 ; Dh . 河心组
  Fig. 5  Field explo ring section o f Danikou, segment o f Xiyiufang th rusting andnapping ductile shear
zone
   1. ch lorit e-actinoli t eschis t; 2. t ectonic s chist of epi-s erici te ( muscovi te) -calci te; 3. tectonic schis t of carboni ferous
s erici te; 4. tectonic schis t of did rimite-quart z; 5. tectonic s chist of serici te; 6. calci te myloni te; 7. tectonic s chis t of
s erici te-ch lori te; 8. mylonizat ion lime; 9. crystal lime; PTd . Dashibao Formation; Dh . Hexin Fo rmat ion
  该带以泥质岩中黑云母首次出现作为划带标志。岩石类型为二云石英片岩、黑云阳起片
岩、钠长阳起片岩、片理化石英杂砂岩、绿泥绢 (白 )云千枚岩及细晶大理岩等 ,以变晶结构为特
点 ,熔岩和砂岩类岩石见变余结构残余 ,矿物粒度细小 ,粒径多小于 0. 2 mm。特征变质矿物组
合为黑云母+ 白云母+ 绿泥石+ 石英 (泥质岩 )和黑云母+ 阳起石+ 钠 -更长石+ 黝帘石 (基性
岩 )。
2. 1. 2  石榴石 ( Gr )带  紧邻黑云母带内侧分布 ,区内出露不全 ,宽大于 8 km ,面积为 60
km
2。
该带以泥质岩石中石榴石首次出现为划带标志。岩石类型为石榴白云母片岩、石榴石二云
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及变质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
变质辉石角闪正长岩等 ,除变质深成岩体为清楚的变余结构外 ,其余岩石均以发育的变晶结构
为特点。该带石榴石呈较自形的变斑晶 ,粒径 0. 5 mm~ 2 mm,常见者为铁铝榴石 ,富钙岩石中
亦见钙铝榴石 ,未发现锰铝榴石。特征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 白云母+ 绿泥石+ 石英 (泥质
岩 )和普通角闪石+ 更长石+ 黑云母 (基性岩 )。
94 矿  物  岩  石 1998 
2. 1. 3 红柱石-十字石 ( Ad-St )带  呈不完整环状紧邻石榴石带内侧分布 ,宽大于 4. 5 km ,
面积为 30 km2。
该带以泥质岩中红柱石广泛发育及十字石首次出现为划带标志 ,岩石类型为十字石榴二
云片岩、石榴二云片岩、红柱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透闪透辉大理岩、角闪斜长片岩等。红柱
石、十字石、石榴石呈较自形的变斑晶 ,石榴石具明显的环带构造 ,粒径 2 mm~ 20 mm。特征变
质矿物组合为:红柱石+ 黑云母+ 斜长石+ 石英 ,十字石+ 石榴石+ 黑云母+ 石英 (泥质岩 ) ,
透辉石+ 透闪石+ 白云石 (碳酸盐岩 )。
2. 1. 4 矽线石 ( Sil )带  呈不完整的椭圆状 ,位于环状变质体中心 ,出露面积为 32 km2。
该带以泥质岩石中矽线石首次出现为划带标志。岩石类型为矽线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
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橄榄透辉大理岩等。 矽线石呈毛发状、束状集合
体 ,由白云母分解生成 ,部分产于变质分异脉中呈针状、柱状集合体。特征变质矿物组合为:矽
线石+ 黑云母+ 石英 (泥质岩 ) ,镁橄榄石+ 透辉石+ 白云石+ 石英 (碳酸盐岩 )。
2. 2 变质相和变质相系
据区内黑云母变质带内出现黑云母、绿泥石、阳起石、黝帘石等矿物平衡共生 ,表明可能存
在反应:绿纤石+ 绿泥石= 斜黝帘石+ 阳起石+ H2O,黑硬绿泥石+ 多硅白云母= 黑云母+ 绿
泥石+ H2O, 其温度 T /K为 673. 15~ 773. 15、压力 0. 25 GPa~ 0. 7 GPa,属低绿片岩相。
   石榴石带内变质矿物普通角闪石与更长石平衡共生 ,表明可能存在反应:阳起石+ 斜黝
帘石+ 绿泥石+ 石英= 普通角闪石 ,绿泥石+ 白云母+ 石英= 铁铝榴石+ 黑云母+ H2O,铁铝
榴石与黑云母共生 ,区内未见锰铝榴石存在 ,故后一反应平衡压力为 0. 4 GPa,平衡温度为
773. 15 K± 323. 15 K。另据该带角闪石、黑云母 -石榴石矿物地质温度计测试 ,其计算结果见表
1。 除角闪石成分计算温度部分偏高外 ,余者非常吻合。 由此判断 ,本变质带属高绿片岩相 ,其
温度为 773. 15 K~ 848. 15 K,压力为 0. 32 GPa~ 0. 6 GPa。
  红柱石 -十字石带内 ,首次出现的十字石表明中级变质的开始。 特征变质矿物组合为十字
石+ 石榴石+ 黑云母+ 石英 ,表明可能存在反应:绿泥石+ 白云母+ 铁铝榴石= 十字石+ 黑云
母+ 石英+ H2O,其温压范围为 p /GPa= 0. 4~ 0. 7, T /K为 198. 15~ 853. 15,结合变质矿物红
柱石、黑云母等共生表明可能存在反应: 透闪石+ 方解石+ 石英= 透辉石 ,其最高温度不超过
923. 15 K;据石榴石-黑云母矿物对计算 ,其值见表 1,并结合其他变质特征分析 ,该变质带温
压区间为: p /GPa= 0. 4~ 0. 7, T /K为 848. 15~ 913. 15,系低角闪岩相。
矽线石带中 ,矽线石由白云母转化而来 ,表明存在典型反应:白云母+ 石英= 钾长石+ 矽
线石+ H2O,其平衡温压区间为: p /GPa= 0. 2~ 0. 35, T /K为 893. 15~ 953. 15,构成矽线石带
低温限 ;本带未发现十字石分布 ,局部发现混合岩化现象 ,说明其温度高限不超过 973. 15 K。
为此 ,矽线石带温度为 913. 15 K~ 973. 15 K、压力 0. 2 GPa~ 0. 4 GPa ,属高角闪岩相。
本区动热变质带以出现低压相系的典型标型矿物红柱石和矽线石为特征 ,递增变质带出
露宽 (厚 )度较小 ,地温梯度较高 (据推算为 36. 7℃ /km ) ,属低压相系范畴。
3 变形变质关系及 p-T-t-D轨迹
草科热动力变质体形成时间与热隆伸展变形事件相同 ,空间分布亦与热隆伸展构造式样
一致 ,属岩浆热动力变形变质形成。
95第 18卷 第 4期 郭建强等: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图 6 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 p -T-t -D
轨迹
  ①②③ .红柱石 = 蓝晶石 = 矽线石 ( Holdw ay, 1977) ;
Do.收缩变形 ; DⅠ .岩浆热隆变形 ; D1Ⅰ .早幕期前阶
段 ; D2Ⅰ .早幕峰期阶段 ; D3Ⅰ .早幕峰后退变阶段 ; DⅡ .
晚幕伸展变形退变阶段 ; to .前期收缩变形年龄 ( 190
Ma~ 205 Ma) ; t 1( ? ) , t2 (? ) .岩浆热隆期前及峰期阶段
年龄未获 ; t3 (? ) .峰后变形变质年龄未获 ; t 4. 伸展变
形变质年龄 ( 133 Ma~ 141 Ma)
   Fig. 6  p -T-t-D Path fo r domal metamo rphic
body in caoke
  ①②③ . micaphili te= rh aeti zit e= sil limanite( Holdw ay,
1977) ; Do. defo rm ed of con t ract; DⅠ . th ermal dome
d eformed of magma; D1Ⅰ . pre s tage of early cur tain pe-
riod; D2Ⅰ . peak stag e of early eur tain period; D3Ⅰ . ret ro-
g rade metamorphic s tage for post peak of early curtain;
DⅡ . ret rograde metamorphic s tage of extend-
defo rmed in later cu rtain; t o . p ro-age of clos s-de-
formed ( 190 Ma~ 205 Ma) ; t 1(? ) , t2 (? ) . age of before
m agmatic th ermal dom e and peak stag e is unobtain-
able; t 3 (? ) . d eformed-metamorphic age of pos tpeak is
u nobtainable; t4. d eformed metamorphic age of extend
( 133 Ma~ 141 Ma)
初始阶段 (Do )为双向挤压收缩体制下 ,产生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滑脱 -推覆作用 ,形成
叠加褶皱 (图 4)。 收缩导致地壳增厚 ,并产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据晶内残缕矿物组合为绢
(白 )云母+ 石英+ 钠长石及邻区相当部位变质特征推测 , p≈ 0. 2 GPa~ 0. 55 GPa, T /K≈
633. 15~ 673. 15, t0≈ 205 Ma~ 190 Ma。
递进变形变质阶段 (DⅠ )伴随岩浆大规模底辟上侵 ,率先形成了分布范围较大的黑云母
带、石榴石带和红柱石 -十字石带。黑云母带内有发育的结晶片理 ( S11 ) ,沿片理有显示同期结晶
特点的黑云母生成 ,稍后形成石榴石、红柱石、十字石等变斑晶则具峰期结晶特点 ;岩浆进一步
上侵 ,形成了范围较小的矽线石带及结晶片理 ( S21 ) ,并强置换区内先存面理 ,致使黑云母、石榴
石、红柱石、十字石等呈碎斑。矽线石带范围区
内有少量长英质重熔脉体形成并构成复杂的
高温流动褶皱群 ,变形变质达到顶峰。 峰后
(D3I ) ,有刺破变质带的游仙坪超单元形成 ,在
岩体外接触带发育有窄带状长英角岩、石英角
岩等接触变质岩 ,局部地方如汤家坡、下木堆
有透闪透辉矽卡岩、符山石矽卡岩等接触交代
变质岩发育。游仙坪超单元斜长石变形温度为
762. 15 K~ 810. 15 K。
退变质阶段 (DⅡ )是伴随岩浆冷却与热松
驰伸展变形发生的 ,初期形成了油坊沟糜棱岩
带 ,多硅白云母成分温压计获得 p = 0. 05
GPa , T= 685. 15 K;继后冷却至黑云母 K-Ar
体系封闭温度 523. 15 K时 ,年龄值为 141
Ma,更外侧石榴石带内退变质生成的阳起石
岩 K-Ar体系记录的冷却年龄值为 132. 9 Ma。
根据上述各阶段的 p , T , t参考值及其变
形关系可获得 p-T-t-D轨迹 (图 6)。轨迹图中
可看出变形变质作用同步发展 ,递进阶段经历
等压增温和降压增温两个区段 ,退变质阶段为
近等压冷却 ,伴有伸展变形 ,总体组成一顺时
针图式。
4 穹状变形变质体的成因及形
成时代
  穹状变形变质体的 p -T-t-D 轨迹 ,与
Englang和 Thompson( 1984)指出的碰撞造山
带环境轨迹相似 ,具有陆陆碰撞带的地壳因构
造加厚和随后花岗岩侵入回返上隆的特点。
96 矿  物  岩  石 1998 
区域地质分析表明 ,在三叠纪末 ,随古特提斯洋的消减闭合致使昌都陆块、扬子陆块和华
北陆块碰撞 ,导致扬子陆块西缘“地槽”的快速隆升 ,使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大规模造山阶段 ,
发育一系列的逆冲推覆构造 ,如西油房韧性剪切带形成。 由于地壳叠置增厚及剪切增温效应 ,
导致下部叠置壳片岩石重熔形成岩浆 ,在逆冲带后缘产生大规模底辟上侵 ,形成热隆 ,后岩浆
继续上涌刺穿穹隆 ,出现现今的构造格局。 其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 -
推覆作用及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 ,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 ,属碰撞造
山晚期抬升阶段的产物 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草科地区地层的沉积时间最晚为晚三叠世 ,西部游仙坪超单元侵入 ,其边界切割了递增变
质带 ,并在该超单元早期细粒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获黑云母 K-Ar年龄值 141 Ma。与之
相伴热松驰形成的退变质阳起石岩 (原岩为变玄武岩 ) K-Ar年龄值为 132. 9 Ma± 23. 9 Ma ,
上述二测定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表明穹状变质体定位于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本文是 1∶ 5× 104挖角坝幅区调成果之一。工作中自始至终得到骆耀南、姚冬生、王大可、
侯立玮等专家的帮助和关怀 ,唐梦蛟、陈玉禄、廖文华等同志参加了野外工作和部分室内研究
工作 ,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许志琴、侯立玮等 .中国松潘 -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 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92
  2 侯立玮 . 扬子克拉通西缘穹状变形变质体的类型与成因 . 四川地质学报 , 1996; 16( 1): 6~ 11
  3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 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91
  4 唐若龙 . 龙门山 -大雪山 -锦屏山推覆构造带特征 . 四川地质学报 , 1991; 15( 2): 1~ 8
DOMAL STRUCURE OF MAGMATIC CORE COMPLEX IN CAOKE,
SHIMIAN , SICHUAN
Guo Jianqiang  Yu Anguang  Yiu Zaiping  Yang Ju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in g Team , SBGEEMR ,Chengdu  610213)
Abstract  Domal metamo rphic body occurs in Caoke, Shimian in the w estern ma rg in o f
the Yang tze plat fo rm. Recent study show s tha t the body experienced th ree stages o f
metamorphism. The fi rst i s compressiv e da tachmem t regional dynamical metamor-
phism , the middle is thermal dome ex tensional dynamo thermal metamo rphism , and the
later is magma tic thermal contact metamo rphism. The middle is divided into bioti te
zone, g arnet zone, andalusite-stauroli te zone, andsillimani te zone, and defined low pres-
sure facies. Clo ckwise p-T-t-D path fo rthe metamorphic body is const ructed by use o f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 thermobardmeter and related isotopic da ting da ta. Being re-
st ricted by thrusting and napping of Xi Yiufang ducti le shear zone and massiv e magmatic
invading. The body is subjected to st ructure o f magmatic core complex , and fo rmed by
deep magma tic dynamothermal metamo rphism.
Key words  domal st ructure of magmatic co re complex p -T-t-D path  magmatic dy-
namo thermal metamorphism  Caoke, Shimian
ISSN 1001- 6872( 1998) 04- 0090- 97;  CODEN: KUYAE2
Synopsis of the first author  Guo Jiaqing, male, 35 years old. Senio r Engineer of Geologic su rvey wi th Regional Geo-
logical Surveying Team, SBGEEM R. Now h e is eng aged in regional geology and tou rs t geology.
97第 18卷 第 4期 郭建强等: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