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091);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8-1-15016)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744);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2)
作者简介:杨志欣(1974-),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研究与新药开发;Tel:13384662573,E-mail:zhixin. y@ 163. com。
* 通讯作者:邓伟哲,Tel:0451-57752415,E-mail:deng-wz@ 163. com。
槐属二氢黄酮 G的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评述
杨志欣1,单柏松1,李 霞1,王祺茹1,邓伟哲2*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11 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豆科槐属植物苦参是常用传统中药,近年研究多聚焦于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槐属二氢黄酮 G 不
仅含量较高且有优越的药理活性,至今已有较大量文献报道。该文基于 Elsevier 数据库,以“Sophoraflavanone G”
“Sophora flavescens”“lavandulyl flavanone”等为主题词扩展检索,查询历年相关文献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梳理、归
纳,重点从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等方面加以总结,提出深入开展槐属二氢黄酮 G成药性研究对于未来临床应用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 槐属二氢黄酮 G;薰衣草烷基黄酮;异戊烯基黄酮;药理作用;苦参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6)02-0457-05
DOI:10. 13863 / j. issn1001-4454. 2016. 02. 055
槐属二氢黄酮 G(Sophoraflavanone G,SFG)又
名槐黄烷酮 G,为 A 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的异
戊烯二氢黄酮,在豆科槐属植物苦参 Sophora flaves-
cens Ait. 根中有较高的含量〔1,2〕。与盐酸镁粉反应
可获得与苦参黄酮提取物相似的紫外-可见全波长
扫描光谱,故以 SFG为对照品可用来控制苦参提取
物中的总黄酮含量〔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SFG
有多种令人振奋的药理活性,具备成为优良药物的
潜在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此,本文对其
药理活性、代谢特征等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力求
探索药理活性及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对 SFG 的深
入研究与利用提供依据。
1 SFG的结构特征
SFG的分子式为 C25 H28 O6,不饱和度 12,分子
量 424. 47,[α]20D - 71. 4°(c 2. 0 CH3OH),化学名为
(2S)-8-薰衣草烷基-5、7、2、4-四羟基二氢黄酮(结
构式见图 1-A)〔4-6〕。该化合物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
即为二氢黄酮 A 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lavan-
dulyl)(结构式见图 1-B),这在植物王国中很罕见,
该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槐属植物中;此外,在二氢黄酮
结构母核 C-5、C-7、C-2、C-4 位分别带有羟基,这也
是值得注意的结构特点,上述特征对 SFG 药理活性
均有很大影响。从生物合成的角度看〔7,8〕,SFG 是
通过包含有一个羟基化反应的两个不连续的异戊烯
基化反应来进行,且 B 环 C-2 位上羟基是催化第二
步异戊烯基化反应的必需条件,因此植物来源的薰衣
草烷基侧链的黄酮化合物中几乎都含有 C-2 羟基。
2 药理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
图 1 槐属二氢黄酮 G(A)与薰衣草烷基(B)的结构
2. 1 抗菌作用及机制、构效关系 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
reus,MRSA),1961 年被英国 Jevons 首次发现,半合
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methicillin)不能有效控制
MRSA感染,SFG 则对其表现为显著抑制活性。在
Mueller-Hinton培养基上接种的 18 种MRSA,有氧条
件下 37 ℃培育 48 h,以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裂分情况
为指标,SFG 对 MRSA 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
3. 13 ~ 6. 25 μmol /L〔9〕;SFG 对临床分离的 10 株
MRSA的 MIC值为 1. 18 ~ 18. 9 μmol /L〔10〕。
龋病在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属细菌感染性
疾病,发病于牙硬组织,变形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用 SFG处理人类正常的牙龈成纤维细胞(NHGF),
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SFG 在 0. 5 μg /mL 的范
围内对 16 株变形链球菌有显著抑菌作用,且对牙龈
成纤维细胞不产生细胞毒性〔11〕。SFG 对 11 株口腔
细菌的 MIC 为 0. 47 ~ 15. 09 μmol /L,且与抗生素
(如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协同抗菌活性〔12〕。
·754·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9 卷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研究认为,SFG 通过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而抑
制 Porphyromonas、Prevotella、Actinobacillus、Capnocy-
tophage、Fusobacterium 和 Eubacterium 等细菌的生
长,且 SFG的浓度在低于 0. 8 ~ 25 μg /mL时即可以
完全产生抑制作用〔13〕。
SFG与 kurarinone在结构上仅在 A 环 C-5 位有
差异,SFG的 C-5 位羟基未甲基化,而 kurarinone 则
甲基化。对比二者对 10 种供试菌的抗菌活性探讨
构效关系,结果 kurarinone 对 8 种供试菌有抑制活
性,SFG则为 9 种。提示 A 环 C-5 位羟基是否甲基
化与抑菌活性密切相关〔6〕。
综上研究提示,SFG 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
口腔卫生产品,是一种有前途的补充感染性疾病的
治疗药物。
2. 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构效关系 SFG 对人骨
髓白血病 HL-60 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HL-
60 cells)(IC50为 12. 5 μmol /L)、人肝癌 HepG2 细胞
(IC50为 13. 3 μmol /L)等肿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
用〔14,15〕。
采用琼脂凝胶电泳法测定细胞 DNA片段、夹层
酶免疫测定细胞凋亡程度,发现 SFG 抗肿瘤的作用
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分化和促进凋亡而产生〔15〕。
研究表明,SFG可诱发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样细胞
Raw264. 7 产生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从而促进细胞毒活性〔16〕。
对比 A环 C-8 位上薰衣草烷基侧链 C4″C5″双
键是否水化、C-5 位羟基是否甲基化对抗肿瘤活性
的影响探讨构效关系,发现 C4″C5″双键水化的 kura-
rinol、kushenol H以及 kushenol K可能完全丧失细胞
毒作用;C-5 位羟基甲基化后的 kurarinone 对 HL-60
和 HepG2 的 IC50分别为 18. 5 和 36. 2 μmol /L;同样
是 C-5 位羟基甲基化后的 2-methoxykurarinone 对
HL-60 和 HepG2 的 IC50分别为 13. 7 μmol /L和 21. 1
μmol /L。SFG的熏衣草烷基中 C4″C5″双键未水化、
C-5 位羟基也未甲基化,对 HL-60 和 HepG2 的 IC50
分别为 12. 5 和 13. 3 μmol /L,优于 5 位羟基甲基化
者〔15〕。研究者认为〔16〕,C-5 位羟基是否甲基化一定
程度上影响脂溶性强弱,未甲基化者亲水性相对强,
由此对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解离常数的改变可
能影响其吸收及药理活性的发挥。
综上,SFG结构中 A 环 C-8 位上薰衣草烷基侧
链及 A环 C-5 位羟基的游离对于苦参黄酮成为癌
症化疗药物及化学预防剂是必不可少的〔16〕。
2. 3 抗炎作用及机制、构效关系 通过对比 19 种
天然存在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发
现 SFG活性最显著。SFG 对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
中的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1、COX-2 及 5-
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12-LOX 的 IC50值分
别为 0. 1 ~ 0. 6 μmol /L、0. 09 ~ 0. 25 μmol /L、20
μmol /L,对 COX-1、5-LOX 的抑制相似甚至高于参
考化合物吲哚美辛和二氢愈创酸(NDGA),但对
COX-2 不表现为抑制作用〔17〕。
SFG 的体内抗炎实验也有不俗表现。采用大鼠
角叉菜胶所致足跖肿胀及小鼠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
动物模型,耳廓肿胀采用每只耳朵 10 ~ 250 μg 的给
药剂量,而足跖肿胀则灌胃给药 2 ~ 250 mg /kg。尽
管 SFG 的抑制作用远弱于参考药泼尼松龙(pred-
nisolone),但其局部应用时显示了较强的抗炎活
性〔18〕。
采用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 RAW 264. 7 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发现 SFG
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 COX-2 抑制前列腺素 E2
(prostaglandin E2,PGE2)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
SFG的浓度范围是 1 ~ 50 μmol /L〔18〕。
在对 19 种化合物的结构和抗炎作用对应关系
的研究中发现,A 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的异戊
烯基黄酮对 COX-1 均显示出有效的抑制活性,IC50
值在 0. 1 ~ 1. 0 μmol /L 之间,而参考物质吲哚美辛
的 IC50则为 0. 7 μmol /L
〔17〕。这提示抗炎作用可能
与 A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的异戊烯基黄酮有
密切关系。皮肤可看作脂溶性药物透过膜,SFG 结
构中薰衣草烷基具有较强的脂溶性,为其穿透细胞
膜提供有利条件〔8,19〕,提示 SFG 在局部外用消炎药
方面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
2. 4 抗疟作用及机制、构效关系 SFG 体外对抗
恶性疟原虫的抗疟活性,中等强度抗疟活性的 EC50
为 2. 6 × 10 -3μmol /L,采用小鼠乳腺癌 FM3A 细胞
开展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 SFG 具有细胞毒作用,
推测 SFG 的抗疟活性为非选择性。(2S)-2-me-
thoxy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leachianone A、
(-)-kurarinone这 4 个化合物同为苦参中的 A 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的二氢黄酮,sophoraflavanone
G中 5、7、2、4位羟基均未甲基化,(2S)-2-me-
thoxykurarinone 的 5、2 位 羟 基 全 部 甲 基 化,
leachianone A 仅 2位羟基甲基化,(-)-kurarinone
则仅是 5 位羟基甲基化。通过对比上述不同结构化
合物的抗疟活性探讨构效关系,结果 EC50值分别为
2. 4 × 10 -6、2. 5 × 10 -6、2. 1 × 10 -6、3. 5 × 10 -5 μmol /
L〔20〕,即 2位羟基甲基化的 leachianone A 有更强的
抗疟活性,5 位羟基甲基化的(-)-kurarinone 抗疟
·854·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9 卷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活性显著降低。提示薰衣草烷基二氢黄酮骨架中甲
氧基的位置可能对抗疟活性有重要贡献。
2. 5 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构效关系 SFG
对谷氨酸(Glutamate)诱导的小鼠海马永生神经元
HT22 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FG
可上调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 的表
达和活性,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同时抑制 Gluta-
mate诱导的 HT22 细胞中活性氧物质(ROS)的产
生。SFG 可能经由 HO-1 的诱导作用对 Glutamate
所致神经毒性产生保护作用〔2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俗称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脑内神经元退变性疾
病。AD的病因与 β-分泌酶(β-secretase)关系密切,
抑制 β-分泌酶活性可有效治疗 AD。然而,β-分泌酶
抑制剂需要有较高的亲脂性通过血脑屏障才会发挥
治疗作用。对比苦参黄酮中 A 环 C-8 位分别连有
异戊烯基黄酮、薰衣草烷基以及薰衣草烷基羟基化
的二氢黄酮对 β-分泌酶(BACE-1)的抑制活性探讨
构效关系,结果 A 环 C-8 位连有薰衣草烷基的 SFG
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推测与薰衣草烷基有较高的
亲脂性有关。进一步动力学表明,该抑制为非竞争
性的〔22〕。
2. 6 其他
2. 6. 1 潜在皮肤美白作用: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
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然而,皮肤中黑色素
的浓度过高又会导致色素沉着如雀斑和痣,而酪氨
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主要酶,酪氨酸酶活性越强,生
成的黑色素就越多。SFG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
用较强,对蘑菇酪氨酸酶(mushroom tyrosinase)的
IC50为 6. 6 μmol /L,对照药物曲酸(kojic acid)IC50为
20. 5 μmol /L〔23〕;Ryu等〔24〕报道的 IC50为 4. 7 μmol /
L,佐证了该结论,同时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抑制为非
竞争性的。通过减少黑色素的生成有望实现皮肤美
白效果,因而成为潜在的皮肤美白剂。
然而,基于前述药理活性研究结果,一个疑问是
SFG在抑制酪氨酸酶实现皮肤美白作用的同时是否
也会对机体正常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该问题被
Kim等〔23〕研究者关注,Kim 同时提出目前的细胞毒
作用主要基于体外研究,还应进一步开展体内细胞
毒实验。
2. 6. 2 潜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SFG 可抑制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氧化。
采用 Cu介导 LDL 氧化,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
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的
变化,结果 IC50为 7. 9 μmol /L,在 9 种烷基黄酮(均
为苦参中分离)中抑制活性最强。体外补体实验亦
显示强活性,浓度为 5 μmol /L 时迟滞时间(Lag
time)为 130 min,浓度为 20 μmol /L 使氧化低密度
脂蛋白相对电泳迁移 80%,脱辅基蛋白 apoB-100 断
裂抑制率为 71%。构效关系表明,抑制 LDL氧化活
性与黄酮 B 环上间苯二酚基的结构有关〔25〕。由于
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提示 SFG 有潜在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 6. 3 潜在的治疗糖尿病作用:胰岛素分泌缺陷
和 /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使用
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抑制剂是比较成熟的
治疗手段之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在小肠竞
争性抑制各种 α-葡萄糖苷酶,从而减慢淀粉类分解
为葡萄糖的速度,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
后高血糖,实现治疗。
在 1 mmol /L浓度下 SFG 表现对 α-糖苷酶(α-
glucosidase)及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抑
制作用,对 α-淀粉酶(α-amylase)、β-淀粉酶(β-amyl-
ase)及蔗糖酶(invertase)无效,IC50值分别为 37
μmol /L及 55 μmol /L。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 8 种从
苦参甲醇提取物中分离的黄酮化合物[kushenol、
(- )-kurarinone、2-methoxykurarinone、kurarinol、8-
prenylkaempferol、isoxanthohumol、kuraridin 和 maack-
ian]对上述 5 种酶的抑制活性,发现凡 A 环 C-8 位
有薰衣草烷基的黄酮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 α-gluco-
sidase 及 β-amylase,且 α-glucosidase的 IC50值范围在
30 ~ 200 μmol /L;除 kushenol 外,4 种含 lavandulyl
的黄酮化合物[(-)-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
2-methoxykurarinone、kurarinol]对 β-amylase 的 IC50
值分别为 85、55、45、156 μmol /L。由该结果可推测
抑制糖苷酶的活性与黄酮中 A 环有 C-8 薰衣草烷
基的结构有密切关系〔26〕。
2. 6. 4 杀虫作用:苦参在历代本草都记载有燥湿
杀虫之功,通过生物活性试验追踪苦参提取物中杀
虫的有效成分,发现 SFG 杀虫活性最强,与 kurari-
none比较致死蚊子幼虫 100% 的浓度分别为 25、50
mg /L。提示其构效关系与 A 环 C-5 位羟基是否甲
基化有关,羟基甲基化可能导致其生物活性降
低〔6〕。
3 代谢特征研究
化合物代谢特征的研究对于天然产物的安全使
用有重要意义。代谢后,往往有些药物可以转化成
有毒的代谢物,如胡薄荷酮(pulegone)和石蚕苷 A
(teucrin A)〔27〕;也可能转化为无毒的代谢产物如补
骨脂酚(bakuchiol)〔28〕或低毒性的代谢物如雷公藤
·954·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9 卷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甲素(triptolide)〔29〕。
Yu等〔30〕的研究表明 SFG呈现显著的细胞毒作
用,对大鼠原代肝细胞(primary rat hepatocytes cells)
和 HL-7702 cells 的 IC50 值分别为 16. 5 和 40. 3
μmol /L,故推测该物质应为肝毒性成分,显然 SFG
代谢产物存在与否对其深入应用有重要意义。SFG
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CYP450 酶及葡萄
糖醛酸转移酶亚型的作用以及肝微粒体中Ⅰ和Ⅱ相
代谢产物的药动学特性表明,在大鼠肝微粒体中
SFG被代谢成 3 种Ⅰ相代谢产物,即二羟基化 SFG
(di-hydroxylated SFG,M1)、单羟基化 SFG(mono-hy-
droxylated SFG,M2)和单羟基化 SFG 的脱氢产物
(dehydrogenated product of mono-hydroxylated SFG,
M3);3 种Ⅱ相代谢产物,即 3 种 SFG 葡萄糖醛酸化
产物(SFG glucuronides,M4、M5 和 M6)。化学抑制
研究发现,M2 是在 CYP1A2 和 CYP2E1 酶的作用下
产生的,而 M4和 M5 可被多种 UGT1A 催化。提示,
SFG与 CYP1A2 抑制剂如氟伏沙明或 CYP2E1 抑制
剂如氯美噻唑组合可能会增加肝毒性的作用〔31〕。
当然,目前仅局限于体外肝粒体研究,尚需进一步积
累体内数据。
4 展望
作为植物王国中罕见的一类结构———薰衣草烷
基的异戊烯黄酮,SFG备受瞩目,多种药理活性被陆
续发现。得益于特殊的薰衣草烷基及 OH 基结构,
SFG的药理活性通常优于苦参中其他类型黄酮甚至
优于其他薰衣草烷基黄酮,可以预见其开发应用前
景无限。然而,SFG的基础研究尚显匮乏,虽有关于
肝微粒体代谢情况等报道,仍需进一步开展理化性
质、生物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毒副作用等
实验以便于深入评价其成药性,同时开展体内抗肿
瘤等药效学研究,以利于多层次表征药物的性质和
行为,推动 SFG的应用进程。
参 考 文 献
[1]马鸿雁,周婉珊,褚夫江,等 . 苦参中黄酮类成分的高效
液相指纹图谱及 5 种成分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
志,2013,38(16):2690-2695.
[2]刘怡,孟江,陈磊 . 苦参黄酮类成分 HPLC 指纹图谱研
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3):282-285.
[3]赵凤春,李浩,陈两绵,等 . 苦参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5-250.
[4]刘秀金 . 苦参化学成分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兰
州:兰州大学,2007.
[5] Taichi O,Ryosuke A,Tamotsu N,et al. Inhibition of adeno-
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 phosphodiesterase by
components of Sophora flavescens Aiton[J]. Chem Pharm
Bull,1986,34(5):2094-2099.
[6]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 . 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J].农药学学报,1999,1(3):91-93.
[7] Zhao P,Inoue K,Kouno I,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achianone G 2″-dimethylallyltransferase,a novel prenyl-
side-chain elongation enzym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a-
vandulyl group of sophoraflavanone G in Sophora flavescens
Ait.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J]. Plant Physiol,2003,133
(3) :1306-1313.
[8]赵平,张颖君,山本浩文,等 .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
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
研究与开发,2004,16(2):172-178.
[9] Tsuchiya H,Sato M,Miyazaki T,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 flavanones a-
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 J
Ethnopharmacol,1996,50(1) :27-34.
[10] Cha JD,Moon SE,Kim JY,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phoraflavanone G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ophora fla-
vescen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Phytother Res,2009,23(9) :1326-1331.
[11] Kim CS,Park SN,Ahh SJ,et al.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so-
phoraflavanone G isolated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gainst
mutans streptococci[J]. Anaerobe,2013,19:17-21.
[12] Cha JD,Jeong MR,Jeong SI,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phoraflavanone G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ophora fla-
vescens[J].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17(5) :858-
864.
[13] Tsuchiya H,Iinuma M. Reduction of membrane fluidity by
antibacterial sophoraflavanone G isolated from Sophora ex-
igua[J]. Phytomedicine,2000,7(2) :161-165.
[14] Kang TH,Jeong SJ,Ko WG,et al. Cytotoxic lavandulyl fla-
vanone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J]. J Nat Prod,2000,63
(5) :680-681.
[15] Ko WG,Kang TH,Kim NY,et al. Lavandulyl flavonoids:a
new class of in vitro apoptogenic agents from Sophora fla-
vescens[J]. Toxicol In Vitro,2000,14(5) :429-433.
[16] Tashiro M,Suzuki F,Shirataki Y,et al. Effects of pre-
nylflavanones from Sophora species on grown and activa-
tion of mouse macrophage-like cell line[J]. Anticancer
Res,2002,22(1A) :53-58.
[17] Chi YS,Jong HG,Son KH,et al. Effects of naturally oc-
curring prenylated flavonoids on enzymes metabolizing
arachidonic acid:Cyclooxygenases and lipoxygenases[J].
Biochem Pharmacol,2001,62(9) :1185-1191.
[18] Kim DW,Chi YS,Son KH,et al. Effects of sophorafla-
vanone G,a prenylated flavonid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on cyclooxygenase-2 and in vivo inflammatory response
[J]. Arch Pharm Res,2002,25(3) :329-335.
·064·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9 卷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19]张敏 . 苦参中异戊二烯型类黄酮对磷脂酶 Cγ1的抑制
作用[J].中草药,1998,29(2):137.
[20] Kim YC,Kim HS,Wataya Y,et al.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lavandulyl flavanone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ophora
flavescens[J]. Biol Pharm Bull,2004,27(5) :748-750.
[21] Jeong GS,Li B,Lee DS,et al. Lavandulyl flavanone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protect mouse hippocampal cells a-
gainst glutamate-induced neurotoxicity via the induction of
heme oxygenase-1[J]. Biol Pharm Bull,2008,31(10) :
1964-1967.
[22] Hwang EM,Ryu YB,Kim HY,et al. BACE1 inhibitory
effects of lavandulyl flavanone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J]. Bioorg Med Chem,2008,16(14) :6669-6674.
[23] Kim SJ,Son KH,Chang HW,et al. Tyrosinase inhibitory
prenylated flavon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J]. Biol
Pharm Bull,2003,26(9) :1348-1350.
[24] Ryu YB,Westwood IM,Kang NS,et al. Kurarinol tyros-
nase inhibitor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Sophora flavescens
[J]. Phytomedicine,2008,15(8) :612-618.
[25] Jeong TS,Ryu YB Kim HY,et a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antioxidant flavonoids from roots of Sophora fla-
vescens[J]. Biol Pharm Bull,2008,31(11) :2097-2102.
[26] Kim JH,Ryu YB,Kang NS,et al. Glycosidase inhibitory
flavon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J]. Biol Pharm Bull,
2006,29(2) :302-305.
[27] Zhou SF,Xue CC,Yu XQ,et al. Metabolic activation of
herbal and dietary constituents and its clinical and toxico-
logical implications:An update[J]. Curr Drug Metab,
2007,8(6) :526-553.
[28]李艾芳,沈国林,焦士勇,等 . 细胞色素 P450 介导的
补骨脂酚代谢减毒[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44(3) :431-436.
[29] Du F,Liu Z,Li X,et al. Metabolic pathways leading to de-
toxification of triptolide,a major active component of the
herbal medicine Tripterygium wilfordii[J]. J Appl Toxi-
col,2014,34(8) :878-884.
[30] Yu Q,Cheng N,Ni X. Identifying 2 prenylflavanones as
potential hepatotoxic compounds in the ethanol extract of
Sophora flavescens[J]. J Food Sci,2013,78(11) :T1830-
T1834.
[31] Chen P,Zhang XW,Huang TM,et al. Metabolism of the
hepatotoxic compound sophoraflavanone G in rat liver mi-
crosomes[J]. J Food Sci,2014,79(7) :T1462-T1468.
·164·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9 卷第 2 期 2016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