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拐枣属的分类与生态地理特点



全 文 :第14 卷第 l 期
1 () 9 4 年飞月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C O l l
J
E GF
V ol
.
14 N o
1 Qd q
山拐枣属的分类与生态地理特点 ①
樊 国盛
( 西南林学院林业系 , 昆明 , 6 50 2 2 4)
摘要 山拐 枣属 (尸ol iot hy sr is ol iv . ) 仅有 1 种 , 是一个在形 态上正在分化 , 但
又很难 决 然再 分 的 类群 。 本种 的分布 区在 北纬 24 “ 了0’ 一 了4 。 了0’ , 东经 104 “ 一
12 口 “ 之 间 。 秦岭 、 巫 山 、 大姿山 、 苗岭 、 南岭和武 夷 山脉限定 了其分布 区 的界
限 。 本文讨 论 了本类群的生 态 因子 , 认 为降雨量和温度是影响 本种分布的主要 因
子 。 此外 , 报道本属 为江 西省新记录属 , 在 云 南未有 分布 。
关键词 : 分 类讨论 ; 生态地理特 ,怂 山拐 枣属
前 言
山拐枣属 ( p o lot r匆 r s is ) 隶属于大风子科 ( F l a e o u r t i a e e a e ) 是 o l i v e 于 1 8 8 9 年建立
的 , 至今 已 10 0 余年 。 众多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者 , 如 W i l s o n ( 19 12 ) , G i lg ( 1 9 2 5 ) , 陈
嵘 ( 19 35 ) , H u t e h i n s o n ( 19 6 7 ) , 候宽 昭 ( 1 9 5 8 , 1 9 8 2 修订 ) 等对本属植物都 有过记
载 , 其属的分类等级始终是被公认的 。 笔者 ( 19 90) 对本属植物也进行过讨论 , 认为本属
与伊桐属 ( h 口a) 和山羊角属 ( C ar r ie r ae ) 具有纺锤形 , 成瓣状开裂的茹果 , 具翅的种子
等共 同特征而区别于其它各族 , 把它们从刺篱木族 ( lF ac o ur it ae e) 中分离 出来另立山拐
枣族 ( P ol iot h yr is ae e) , 使本属的分类位置显得更加突 出和重要了 〔’ 〕 。 上述作者都认为
本属仅有 l 种 , 并且注意到了本种的叶片在形状 、 大小 、 锯齿 、 毛被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
变异 。
本属的分布也很有意义 , 可 谓是大风 子科分布最北的 类群之 一 。 早 在本世纪初 ,
W ils o n 指出 本属 分 布 于湖 北西部和 四川 东部 , 随 着研究工 作 和资料积累的 进 一步
深入 〔 ’ 一 9〕 , 发现其分布的具体地点越来越多 , 以安徽植物志记载较为详细 , 记载了陕
西 、 甘肃 、 云南等 12 个省有分布 , 但未加以进 一步总结其分布区概貌 , 同时也还存在一
些错误和不全之处 , 如云南至今还未见有分布 。 而有关本种的生境记载尚属空白。
总之 , 对于本属研究历史的回顾 , 有益于了解本属 , 同时也为进一步工作奠定 了基
础 。
1 分类处理
①西南林学院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的一部分 。 19 93 一 0 4一 1 收稿
2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14 卷
山拐枣属— p o l so th夕 r si sO li v ., i n H o o k . , Ie o n . p l . 1 9: p l . 1 8 5 5 . 1 8 8 9 。模式种 山拐枣 尸 . s in en s is o liv.
l 种 , 中国特有 , 分布于甘 肃 、 陕西 、 河南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安徽 、 湖北 、 四
川 、 贵州 、 湖南 、 广东等省 ; 山东有栽培 ; 本属为江西新记录属 。
有人 ( 19 8 8 ) 〔’ 〕 在本属 卜发表 了两个新变种 : 疏毛山拐枣 ( p . s l’n en s is va r . la x ih irt a
5
.
5
.
L a i n o m
.
n u d ) 和密毛山拐枣 ( P . 、 i n e n s is 、 a r . de n s e h i r r a 5 . 5 . L a i n o m . n u d ) 笔
者认为这两个裸名的建立在区别特征上是值得商榷的 , 笔者观察了不 同产地的许多标本 ,
如湖 北 、 利川 、 郑万钧 , 华敬灿 0 0 9 2 , 叶基部有心形的 , 也有圆形的 , 叶片三角状卵
形 , 卵形至椭圆形 ; 浙江 、 昌化 、 贺贤育 2 0 7 3 8 , 其叶最大的达 2 4 c m x 14 c m , 最小叶
仅有 12 e m x 7 . 0 e m ; 贵州 、 镇远 、 赵奇僧 5 0 6 2 ; 湖北 、 利川 、 郑万钧 , 华敬灿 1 1 3 2 ;
陕西 、 城 固 、 黄全 2 8 24 , 叶背均为有毛至无毛 ; 更特别的是四川 , 郑万钧 2 6咒 , 叶背密
被绒 毛 , 但 稍有 碰动 极易 脱落 , 亦 有叶 片 已经近 于无 毛 ; 浙 江 、 昌化 、 浙 江资源队
0 6 5 7 ; 湖北 、 利川 、 郑万钧 , 华敬灿 1 1 3 2 、 0 0 9 2 , 有长达 3 . 0 e m 的果实 , 也有短 至近
1
.
0 c m 的 果 实 , 至江 苏句容 、 宜兴 等 地 区 , 果实 有些 仅 0 . 8 c m 长 , 亦 有稍 长 , 近
1
.
5 c m 的 。 笔者认为根据以 上差异 , 是不能将本种再加以区分了 , 但笔者也认为本属内
正处 于一个剧烈分化阶段 。
山拐枣 (中国树木分类学 )
P o l i o z句 r s ls s i n e n s ls O l i v . i n H o o k . , I e o n . P I . 19 : 1 8 8 5 , 18 8 9 ; W i ls . , i n
s a r g
.
P I
.
w i l
s一 : 2 5 5 . 19 1 2 ; 5 . e . L e e , F o r . B o t . C h in a : 8 3 9 . 19 3 5 ; 中国高等植物
图鉴 2 : 9 2 7 . f . 3 5 8 3 . 19 7 2 ; 秦岭植物志 l ( 3 ) : 3 2 6 . 19 8 1; 江苏植物志 2: 5 17 . 19 8 2 ;
安徽植物 志 3 : 4 7 1 . 19 8 8 ; G . 5 . F a n i n J o u r n . W u h a n B o t . R e s . 8 ( 2 、 : 1 3 3 . 19 9 0一
P
.
s in e n s is v a r
.
l a x ih i r z a 5
.
5
.
L a i n o m
.
n u d
.
e t n o n d e s e r i n A b s t r
.
P a P
.
P r e s e n t
.
5 5 t h
A n n i v e r s
.
B o t
.
S o e
.
C h i n a
:
1 9 6
.
19 8 8
.
s y n
.
n o m
.
n u d
.一 P . s ie n s is v a r . de n s e h ir r a
5
.
5
.
L a i n o m
.
n u d
.
e t n o n d e s e r e
.
i n
.
1
.
e
.
:
19 6
.
19 8 8
.
s y n
.
n o
m
.
n u d

由于对本种的研究不断深入 , 其形态特征也包含有更多的内容 , 描述于下 :
乔木 , 高达 15 m , 幼枝有短柔毛 。 叶卵状三角形至卵状长 圆形 , 顶端渐尖 , 基部心
形至圆形 , 长 7一 2 4 c m , 宽 5一 14 c m , 边缘有钝锯齿 , 稀全缘 , 下面有短柔毛 , 后渐
脱落成无毛 ; 掌状基出脉 3一 5 ; 叶柄长 2一 7 c m 。 花雌雄同株 , 圆锥花序顶生 , 生白色
短柔毛 , 分枝顶端的花多为雌花 ; 尊片 5 ; 无花瓣 ; 雄花 : 雄蕊多数 , 离生而长短不等 ,
退化子房极小 ; 雌花 : 退化雄蕊 多数 , 远较子房为短 , 子房 1 室 , 有 3一 4 侧膜胎座 , 胚
珠 多数 , 花柱 3 , 向外反曲 , 柱 头 2 裂 。 茹果 , 纺锤 形 , 稀纺锤状椭圆形 3一 4 瓣开裂 ,
长 0 . 8一 3 . 2 。m , 宽 0 . 5一 0 . 9 c m , 外果皮革质 , 生毡状毛 , 内果皮木质 , 种子多数 , 周
围具翅 。
四川 茂县 F . F . w a n g 18 9 0 ( w u B I ) , 巫溪 , 杨光辉 5 8 6 5 7 ( S C B I ) ; 奉节 , ? ,
0 0 9 2 5 7 ( SC B I )

贵州 镇 远 , 赵儒林 N s l 3 ( N J U , H G A S ) ; 赵奇僧 5 0 6 2 ( N J F U ) ; 郎岱 , 蒋英
9 5 17 ( P E )
; 贵 阳 , 曹子 余 0 2 7 3 ( P E ) ; 纳 雍 , 毕节队 5 9 5 ( P E ) ; 德江 , 黔北队 2 8 2 1
( H G A S )
; 安龙 ? 5 2 5 6 ( H G A S ) ; 张志松 , 张永田 5 4 12 ( S C B I ) 。
广东 乳源 , 钟济新 1 10 2 1 ( S C B I为 和平 , 张桂才等 1 5 1 ( S C B I ) 。
l期 樊国盛 :山拐枣属的分类与生态地理特点 3
湖南 龙 山 , 杨保 民 2 0 5 3 ( S C B I ) ; 新晃 , 8 0一经 l , 8 4 ( S C B I ) ; 沉陵 , 沈 中瀚
2 3 0 ( S C B I )
; 临武 , 梁宝汉 8 34 5 6 ( SC B I ) 。
江西 德兴 、 德兴玉京峰林区调查队 78 一 1 17 0 (J X A U ) ; 资溪 , 共大林学系 80 2 0 5 0
( JX A U ) ; 俞志雄等 3 9 9 ( JX A U ) 。
浙 江 昌化 , 贺贤育 3 0 6 5 7 ( S C B I ) ; 0 7 3 8 ( N J F U ) ; 向其 柏 0 6 5 7 ( N J F U ) ; 杭
州 , ? , 3 6 2 2 ( N J F U ) 。
江苏 ? , 左景 烈 4 9 ( S C B I ) ; 宜兴 , 刘 肪动 2 0 13 ( J S B I ) ; 森林植物组 7 3 0 0 8
( N J F U ) ; 沈鹊 9 3 3 ( J S B I ) ; 句容 , 邓惫彬 3 6 2 5 ( J S B I ) 。
ILJ 东 蜡山 , 藏得奎 8 8 1 5 8 ( N J F U ) (栽培 ) 。
河南 篙县 , 洛阳林校 7 9 7 ( JS B I ) 。
安徽 金寨 , 邓惫彬 8 18 0 5 ( J S B I ) 。
湖北 巴东 , 鄂植 3 2 队 2 4 12 3 ( S C B I ) ; 利川 , 郑 万 钧 , 华敬灿 1 1 3 2 ( w u B x ,
N J F U )
,
10 0 0 8 ( N J F U )
,
0 0 9 2 ( N J F U )
,
5 1 1 ( N J F U )
; 兴 IL] , 刘 克 荣 7 2 5
(W U B I )
; 房县 , 刘克荣 2 1 3 (W U B I ) ; 神农架 , 鄂植队 2 3 3 0 7 (W U B I ) 。
陕西 洋县 , 傅坤俊 5 2 5 5 ( S C B I ) ; ILJ 阳 , 王作宾 6 5 3 0 ( S C B I沁 城 固 , 黄全 2 8 2 4
( N J F U ) ; 张志英 18 6 18 ( S C B I ) 。
甘肃 文县 , 无号 ( N J F U )
2 地理分布
一个类群的地带性特征往往可以从它的分布区反映 出来 , 因为分布区是种系的历史及
其对环境适应性的产物 ; 因此 , 研究本类群的地理分布重要的是划定其分布区 。
在查阅标本 、 资料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 笔者对本属的分布区进行 了归纳 , 见附图 。
从附图可知 , 北以秦岭 、 淮河为界 , 最北纬度达 34 “ 30 ` (河南篙县 ) ; 南以苗岭 , 南岭
山脉 为界 , 最 南纬度达 24 “ 30’ (广东和平 ) ; 西从 秦岭西 端经鄂西 , 川东 , 黔北的巫
山 , 大娄 山山脉直达贵州的毕节 , 最西经度达 10 4 “ ( 甘肃文县 ) ; 东界从江苏的宜兴 、
浙江杭州的丘陵地区进入江西的武夷 山区 , 并延至南岭北坡 , 最东经度约为 120 “ (江苏
宜兴 , 浙江杭州 ) 。
本种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梯度变化 , 在鄂西 、 川东和黔北一带 , 分布在海拔 2 00 m
左右 , 是本种分布最高的范围 , 向南至苗岭 、 南岭以北海拔降至 10 0 一 1 5 0 o m , 向东分
布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丘陵地区 , 海拔再一次降至 50 一 1 00 m 。
从其分布区上看 , 本类群是一个典型的华中— 华东特有成分 。
3 生态 因子的分析
注 : 引证标本后面括号中为该标本所藏标本馆 (室 ) 代号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P E )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
物研究所 ( S C BI ) ; 中 国 科学 院武 汉 植物研究 所 ( W U BI ) ; 江 苏 植物研究 所 ( sJ BI ) ; 南京林业 大 学
( N J F U )
; 贵州生物所 ( H G A S ) ; 南京大学 ( N J U ) ; 江西农业大学 ( J X A U ) 。
4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1 4卷
3
.
1温度因子 山拐枣对温度的要求有一定的范 围 , 它只能在年均温 14 一 20 ℃ , 最热 月
均温不超过 28 ℃ , 最冷 月均温不低于 O℃的环境下生长 , 从而导致本类群不适应其现有分
布区更南或更北的地区 。 但是本类群能耐短时高温和低温 , 如湖北林科所露地栽种在苗圃
中的个体 , 其生长 、 结果 良好 , 而武汉地区每年夏天和冬天均有极端高温 (高 于 40 ℃ )
和极冷低温 ( 零下 8℃ ) 的天气出现 。
附 图 山拐枣属 ( p ol i ot h yr s is ) 地理分布示意图
.3 2 雨量因子 山拐枣适生于湿润 、 年降雨量不低于 80 m m 的地区 , 降雨量低于这一
指标的地区则不见其踪迹 , 这肯定是限制其向西北分布的主要因子 。 但是在年降雨量高于
2 0 0 0 m m 的地区生长 良好 。 如浙江杭州 , 江苏宜兴等地 。
.3 3 光因子 山拐枣是喜光树种 , 光因子对其地带性分布影响不大 , 而对其在分布区分
布状况则有较大的影响 , 一般阳坡比阴坡多 , 旷地 、 林缘比林 中多 , 平地 、 坡脚比狭窄的
沟谷多 , 但一般林缘 、 旷地等遭人为破坏较严重 。
.3 4 土壤 因子 山拐枣对土壤因子的适应幅度较大 , 无论哪种母岩所发育的土壤上都有
它的分布 , 从沙质土至粘土 , 从 p H 值 5一 .8 0 , 从黄壤 、 砖红壤到山地黄棕壤 、 黑色石灰
土均能生长 。
.3 5 地形 因子 秦岭 、 淮 阳山以南 ; 苗岭 、 南岭以北 ; 巫 山 、 大娄 山以东 ; 武夷 山以
西 。 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 山地 、 丘陵 、 平原 , 这一系列的地貌类型没有影响本类群的分
布 , 但较大的地貌类型 , 如秦岭 、 苗岭 、 南岭等对水热的分布有重新分配的作用 , 无疑给
本类群的分布带来了影响 , 这一点从附图中也是明显可见的 。
致谢 : 江西农业大学俞志雄教授提供部分资料 。
l期 樊国盛 :山拐枣属的 分类与生态地理特点
参 考 文 献
1樊国盛 .中国大风子科的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 9 0 , 8 (2 ) : 13
2 w il
s o n
.
P o l i o t勺 r s行 in s a r g e n t ia , P l a n t . W ils o n , 1 9 1 2 , 2 8 5
3 赖书坤 . 中国大风 子 科的研究 ( 摘要 ) . 见 : 中国植物学会 5 周年年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 . 中国植物学会 ,
19 8 8
.
1 9 5 e l 9 7
4 陈 嵘 . 中国树木分类学 . 南京 : 京华印 书馆 . 19 3 7 , 8 5
5 G l lg
.
F l a e o u r t l a e e a e 一n E n g le r u
.
P r a n t l
,
D i r N a t u r l ie h e n P fl a n z a n af m il ie n e d
.
2
,
19 2 5
,
2 1
:
3 7 7一 4 5 7
6 H u t e h 一n s o n 。 F la e o u r t l a e e a e , T h e G e n e r a o f F lo w e r in g P l a n t s l 9 6 7 , 2 : 2 0 1
7 安徽植物志协 作组 . 安徽植物志 . 北京 : 中国展 望出版社 , 19 8 . 4 71 一 4 7 2
8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秦岭植物志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1 . 3 2 6
9 江苏植物研究所 . 江苏植物志 (下册 ) . 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82 . 5 18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O N A N D E C O L O G C A L
G E O G R A P H Y O F 尸O L I O T H Y R S工5 O L I V
F a n G u o s h e n g
( F o r e s t r y D e P a r tm e n t
,
S o u t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C o l le g e
,
K u n m i n g
,
6 5 0 2 2 4 )
S u m m a r y
P o l i o thy
r s is
t o b e s e P e r a t e d
O li v
.
o n l y i n c l u d e s 1 s P e e i e s
, a n d t h i s 15 d iv i d i n g o n e
,
b u t i t 15 d i if e u l t
J i a n g x i
, I t I S a
i n t o
n CW
n 1 O r e
r CC O r d
S P C C IC S
o f t h i s
o r v a r i e ti e s
.
g e n u s a n d
I t s d i s t r ib u t i o n
t h e r e i s n
,
t t h i s
15 a l s o
g C n l S 11
d i s e u s s e d
.
I n
Y U n fl a n
.
I t S
d i s t r ib l t i o n a l
M o u n t a i n s
,
a r e a 15 b e t w e e n 2 4

3 0
`一 34 “ 3 0 , N . , 1 0 4 。 一 12 0 0 E . , a n d t h e Q i n l i n g
W u
s h a n M o u n t a i n s
,
D a l o u s h a n M o u n t a i n s
,
M i a o l i n g M
o u n t a i n s
,
N a n
il n g
a f e a
.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W
u y i M o u n t a i n s a r e t h e n a t u r a l b o u n d a r i e s o f i t s d i s t r ib u t i o n a l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s i z e s i t s e e o l o g i e a l fa
e t o r s a s w e ll
.
K e y w o r d s
:
C l a s s i if c a t i o n ; D i s t r ib u t i o n ; E e o l o g ic a l fa
c t o r s ; P o l i o z抑 r s is O li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