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角倍蚜冬寄主在盐肤木林分内适宜配置的种类和配置方法的研究



全 文 :贵州林业科技 2 5( 4 )3 7一4 4 ( 1 0 9 0 )
角倍蚜冬寄主在盐肤木林分内
适宜配置的种类和配置方法的研究
漆云庆 卑建生
( 贵州省林科所 )
杨 光 勇
( 外东南州林科所 )
摘 要
对角倍蚜最主要的两种冬寄主湿地 甸 灯 鲜p la g io m耐 u 执 a cu u t沉 ( Ll 毗 . )T . K o P. 和侧:技 甸灯醉
P
. 触石柳 :’ e石 (封“ b. )T . Ko p . 在盐肤木林分内的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的结 果表明 : 湿 鸽 甸灯珠
是角倍蚜冬寄主在盐肤木林分内适宜的配置醉种 , 该醉在林分中 , 生长状况 以及角倍蚜性 母寄生率均优于
侧枝甸灯醉 。 在盐肤木林分中配置湿地甸灯鲜 , 以平床 、 无人为措蓬遮阴 、 直接移植的方式最佳 .
关健词 : 角倍蚜冬寄主 配置薄种 配置方法
在角倍产结必备的角倍蚜 、 夏寄主盐肤木 、 冬寄主醉类植物这 “ 三要素 ” 中 , 角倍蚜的
冬寄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 , 它的种类 、 数量 、 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的产量 。 因此 ,
选用何种醉 、 以何种方式参与 “ 三要素 ” 的配置 , 在角倍生产技术中显得特别重要 。
迄今 , 角倍蚜的冬寄主醉类植物 已记录了 1 种 。 其 中侧枝甸灯醉lP ag io m , iu m 功联 :’m 。 i -
“ i和湿地甸灯醉 P . ac 以 u m是两种最主要的冬寄主 。 侧枝旬灯醉以其角倍蚜性母寄生率高 一
直被视为优良冬寄主 。 它是一种嗜湿喜阴植物 , 对环境中水湿条件要求较高 。在同一生境中 ,
要求它与角倍蚜的夏寄主盐肤木这种阳性树种共存 , 是摆在角倍科研和生产者面前的一个矛
盾 。 梁春美等 ( 1 9 8 5年 ) 提出了挖沟搭蓬遮 阴 , 结合浇水管理 , 在倍林内繁殖该醉 , 使这个
矛盾得到缓解 , 此技术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 运用 。 湿地甸灯醉虽然也是一种嗜湿喜阴植物 ,
但对水湿条件的要求不及侧枝甸灯醉那样苛刻 , 而且分布也较广 , 易采集 , 由于该醉的角倍
蚜性母寄生率低 , 一直是生产上采纳该辞作为林地配置醉的一个障碍 。 但是 , 通过我们的一
些观察和试验发现 , 湿地甸灯醉在有的生境 一F , 特别是在倍林 内 , 其寄生率不比侧枝甸灯醉
低 。为此 ,本试验就两醉在倍林内的生长状况 以及角倍蚜性母寄生率进行了对比试验观察 , 以
期得到在倍林中适宜的配置醉种和配置方法 。
材 料 和 方 法
一 、 供试辞种和来娜
r
. 醉种 : 湿地甸灯醉 p l a g f o二 n艺: 。 a e 。 ,。 。 ( L i n d b . ) T . K o p
侧枝甸灯醉p .ma x imo v ` e石f ( L i nd b .)T .K o p .
2
.来源 : 采集本地自然生长的鲜 .剔除杂鲜和杂草后用于试验 。
二 、 研究方法
1
.试验设计
I
、 两醉对 比试验 ;将两醉种 , 采用直接移植和切碎 4 x 繁殖两种方式繁殖 , 按三重复
的随机区组安排试验 。 ,
皿、 林地配置方法试验 : 采用 L 。 ( 2 ? ) 正交表安排试验 。 二个因素的设计如下 :
C
遮阴方式上
无人
鲜 种 B繁殖方法
湿地旬灯辞
侧枝旬灯醉
直接移植
切碎 4 x
人 工遮阴 ( 倍林自然遮阴 )
人工遮阴 ( 搭蓬茅草遮阴 )
以上试验小区面积均为 0 . 5 x Z m ” 。
2
. 试验醉繁殖时间 、 地点和方法
繁殖时间 : 1 9 87 年 6 月
试验地点和繁殖地简况 : 试验地设在施秉县桐梓土五倍子试验林内 . 10 8 7年盐肤木树龄
为三年生 , 林分郁蔽度为 0 . 5 , 土壤母岩为片页岩 , 坡向为西北坡 , 海拔 8 50 m 。
繁殖方法 : 试验中采用直接移植和切碎 4 x 两种方法 。 直接移植 : 将供试 醉 直 接 移栽
到清整好的平床上 , 压实 。 任其 自然生长 。 切碎 4 x : 将供试鲜切为 0 . 5一 1 c m的碎 段 , 按
1
, 4 的比例撒播到清整好的平床上 , 压实 , 任其 自然生长 。
3
.放虫方法 、 放虫量和效果调查方法
放虫方法和放虫量 : 将当日收集的秋迁蚜 , 用放虫筛均匀筛到试验鲜上 , 随即用纸盖在
鲜上 , 防止秋迁蚜飞逸 。 每平方米的醉放秋迁蚜 5 万头 。 试验 I 于 19 8 7年 、 19 8 8年和 1 9 8 9年
的 10 月重复三年放虫 。 试验 l 仅于 1 9 8 7年 10 月放虫 。
效果调查时间和方法 : 试验 I 于 1 9 5 7年 、 10 5 5年 、 19 5。年的 1 2月 2 日和 r o s s年 、 工。s 日年
的 3 月 4 日 ; 试验 兀于 1 9 8 7年 12 月 2 日 。 对试验小区抽样观测性母寄生数量 、 鲜块厚度 、 醉
总枝数 、 醉新枝数 、 辞茎长度 。 抽样样方面积为 2 . 5 2 二 c m Z , 每小区随机抽取 5 个样方 。
结 果 与 分 析
一 、 组地甸灯碑和侧技甸灯薄在盐肤木林分中的角倍蚜性母寄生最以及生长状况
两鲜对比试验三年重复验证的观测结果见表 1 。 从表 中可见 , 湿地旬灯醉与侧枝甸灯鲜
之间 , 以及两醉采取直接移植和切碎 4 x 繁殖之间在角倍蚜性母越冬前和越冬后 的寄生数量
的差异 。 同时还可看出直接移植和切碎 4 x 繁殖的两醉 , 三年间的生长变化情况 , 以及与性
母寄生数量变化的关系 。
下面结合辞的生 一长状况 , 着重考察湿地甸灯醉与侧枝甸灯醉的角倍蚜 性 母 寄 生数量的
差异 。
麟ǎ。仪à zTl长。况.”阿板礴扯琳绷!咪姗班嘴翻书洲旧禽州份常表塑毅显转半钻软口娜取,徽月聪户形
3 9
玩两醉在角倍蚜越冬前的性母寄生数量方差分析
衰 2. 越冬前的角倍姗性母寄生数且方差分析结果
A
B
C
AB
C A
B C
AB C
e
3 81 59

9
89 4 5

5 6
1 675 7

3
1 3 3 5

9
0 0 8 6

41
1 1 2 6

3
79 4

4 8
1 0 9 4

5 8
69 7

62
4 4 72

8 7
1 5 7 7 6
.
3
1 3 3 5

9
的 3Q . 2
630

65
4 79

4 8
5 2黄. 78
1 3

71
1 41
. 。肠 * *
62冬. 4 5 *.
4 2

1 2丝
1 2 7
.
0 9产,
1 9
.
8 8么*
2 3
.
6 4 * *
16
.
5咬* *
3 8 9 1 0
_
2 4
从表 2的结果可见 , A ( 年份 ) 、 B ( 醉种 ) 、 C ( 繁殖方式 _ ) 、 A x B 、 A x C 、 B x C 、
A x B
{
X C七项均为极显著差异 。 下面进一步作多重比较 .
根据表 1 性母寄生数量得到下列二因素两向表 ( 表 3 ) 。
农3 . 二 因 案 两 向 表
( ` ) A B两向表 ( 2 ) A C 两向表 ( 3 ) B C两向表

}
A
!
}
A :
}
A 3
}
T ·
B 1
1
5 7 3
. 。
}
4 ; 。 . 6113 :
.
4
}
; ; 2 5
. 。
B Z {
” 8 · “】`“ 2 · “ { ” 7 · 4 { ” 4 8 · “习望巨卜州些竺
d
1
4 7 4
·
4
j
2 “ 7 · l」“ 5 · “ 17 7 “ · ”
{
A l
1
A Z …A 3 卜 卜川 ` 巨·
e
,
{` 2。
_ 。
{
3 ,。 ` 。 {1 ; 5
. 。
}
8 4 6
.
5坛 , 一几亏叔习声碗石_石厅i扁玉
C Z
1
2 5` · “ ,2 6` · “ .“ 4 · “ 1“ 2 7
·
0 B Z ! ` 8 8
· ` 1` “ o
·
4…”邻 · “习州州州些上一…一些…望…吵
d
J`
“ , · 6】4 9 · 71 “ · “…2 1 9 · “ “ …4 7 0、 3{ 30母· “ ).哪 、 5
根据二因幸两向表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为 :
( 1 ) 醉种间, : 湿地甸灯醉的性母寄生量比侧枝旬灯醉的高 , 三年平均高出 2 1 . 57 头 /小5 ,
差异极显著 . 而且两醉各年间的性母寄生 量差异也极显著 。
` 2 ) 直珍移植与切碎 4 x 繁殖 间 : 两醉直移的性母寄生擎比切碎 4 X 的高 , 两阵三年
平均高出姆 . Z Q头怂5 , 差异极显著 。 其中 , 湿地甸灯醉两种繁殖方式间比较结果为 ; 19 盯年
和 1 9 8嶙两种笋殖方式间的性母寄生量差异极显著 , 1 9肠年差异不显著 ; 侧枝甸灯醉则为 :
1够7年的篇异显着 , 19分8年和 198 9年的差异不显著 ,
( 3 ) 年份间」 , 19 8 7年和 -19 8 年的性母寄生量均比 1 9 8 9年的高 , 且差异极显著 , 拍87 年
与19 8,8 年的羞异不显著 . 两薄种三年间单独 比较结果为 : 湿地伺廿鲜兰年间的性母寄生量均
具极显著差异 ; 侧枝甸灯醉三年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
2
. 两醉在角倍蚜越冬后 的性母寄生数量方差分析
从表 4的结果可见 , 角倍蚜越冬后的性母寄生数 最在 A ( 年份 ) 、 B ( 醉种 ) 、 . A 又 B三
项有极显著差异 , C 、 A x C 、 B x C 、 A x B x C四项差异显著 。 下面进一步作多爹 比较 。
裹 4 . 越冬后 的角倍蚜性母寄生数盆方差分析结果
S一 {
5 5
1 D F } M S { F
{
3“ “ · “ … 2 {
}
` 6 2 5 4 · 2 6
{
7 `
全 1 4 3 6 8 · 6 1 ` }场 ! 7 6 3 9 · 8 ! ` }
C _
1
3 ` 9 · 2 `
;
` …人 B l “ 0 9 6 · 2 8 { ` …
A C
}
“ 9 2 ; 6
{
` …” C { “ ` 2 · 4 ` ) ` 1冬B c ! “ , 5 · 3 3 } ` {”
} 6叨 · ` 6 } ` 4 …
T
{
: 7 2。。 . 5 5
{
2 3
}
1 5 4
.
5 7 3
.
3 8
4 3 6 8
.
6
7 6 3 9
.
8
3 7 9
.
2 1
3 0 9 6
,
2 8
2仑2 。 6
2 1 2
.
4 1
2 6 5
.
3 3
4 5

7 2
9 5
,
5 3 * *
16 7

0 7 * *
8
.
2 9 *
6 7
.
7 1 * *
6
.
3 9 *
4
.
6 4 *
5
.
8 *
根据表 1性母寄生数量得到下列二因素两向表 ( 表 5 ) 。
根据表 5 进行多重比较得到的结果与越冬前 的结果相一致 ,
衰 5 . 二 因 案 两 向 表
( 1 ) A旦两向表 ( 2 ) A C两向表
这里就不详述 。
( 3 ) B C两向表
: 一
{ lB …B 名 { T^ { lC }_丘上亚 _ _对黔:!默川’洲`才冀二陋{三亚国上}州翌吵_卫 _ _沙 8 1业生生燮竺 耳 _ } “ 。?.- ”“ 2“州、 3笋 2

{
e 1
1
C Z
{
T ·
一石万一一!一丽舀闷厄反i压b宫见
B , } 4 6
·
2
}
” 4 · 61 “ o
·
8
二国应}吵靡“ } ’ 4 9 · “ 1` .于吕· 。 } 4 2了· 8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知 , 越冬前和越冬后 , 湿地甸灯醉与侧技甸灯醉的角倍蚜性母寄生
数量 , 无论是直移的 , 还是切碎的 , 三年重复验证观测的结果均具极显著差异 。 同期调查两
醉的有关生长指标 ( 见表 1 ) , 湿地旬灯醉的也优于侧枝旬灯醉的 。 说明在该试验所处的生
境下 , 湿地甸灯鲜 比侧桂甸灯醉吏能适应其生长 , 角倍蚜性母寄生数量也相对较高 。
结合醉的生长状况 ( 见表 1 ) 可以看出 , 切碎繁殖的醉的生长状况 , 在 第一年或 第二年
不及直移的 , 当生长到第二年或第三年 , 醉的枝 l长度和总枝数等指标达到或超过直移的 , 即
生长伏况趋于直移的 。 所以性母寄生数量在繁醉的当年或第二年有显著差异 , 以后差异不显
著 。 也可以说 明鲜的生长状况达到直移鲜的水平 , 性母寄生效果最好 。
另外 , 性母的寄生率受放虫时的气候条件 、 天敌的种群数量 、 鲜的生理生态状况以及放
虫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 所以年际间的寄生率波动是普遍存在的 . `湿地甸灯醉的性母寄生率
三年间的变异系数 C V : 直移的为 6吕. 49 肠 , 切碎为 49 . 27 帕 ; 侧校甸灯鲜直移的为 2 7 . 50 % ,
切碎的为 27 . 4 肠 。 由此可见 , 湿地旬灯辞年际 间的性母寄生率波动较大 , 稳定性较差 。
二 、 两辞林地配 t 最优方案正交试验
为进一步比较两鲜在不同繁殖方式 、 不同遮阴状况下的角倍蚜性母 寄 生 率 以及生长状
况 , 并找到最优的配置方案 , 进行了鲜种 、 繁殖方式 、 遮阴方式的正交试验 , 结果见表 6 。
表 6 两辞林地配皿正交试验调查结果 ·
调查时间 : 1 0 5 7年 1 2月 2 日 , 样面面积 : 0 . 0 2 5 2 二 m Z (必 5 )
醉种 繁 殖 遮阴 性母寄 T t 醉块厚度 T t 醉总枝数 T t 鲜新发 T t 辞茎长度 T 1方 式 状况 生数量 ( e m ) ( 棵 ) 枝 数 ( e m )了 书泊 、下不 丁 下干 , 下万 -下 、 J别心 兰 T 丽 百, 1丁 百
l{ {} !l

!} 泣 }皿 !} !1 几 !} 从 !{ 皿 】} } 孟 1皿 } 皿 !} !1几 }皿 一}皿 1} l }} 皿 } 皿 」一湿 吉落 R , 裸 C z 12 3 1 3 1 7 6 3 3 0 1 . 2 1 。 6 1 . 4 4 . 2 2 0 1 2 0 2 6 1 7 4 4 }5 0 1 4 0 2 。 1 2 . 3 1 . 9 6 。 乏
地 2 1 4 4 6
甸 A ,
`叮 . J二曰` .碑尸 ` . J ` 遮 C : 3 6 3 4 ` 2 9 9 9 0 . 9 0 . 9 1 。 2洲些 15 7 1 4 8咖 30 18 2 4 7 2 1 . 9 1 . 8 1 。 7 5 . 2裸 C i 2 8 } 4 2 { 1 0 1 {。 _ 6 0 _ 6 1 _ 9 1 6 2 }1。 ; {15。 4 7 3 4 8 )5 : {4 7 1 4 6 …, _。 !2 _ 4 {6 _ :
!
3: 0
_
7 2
_
2
切碎 B Z 遮 C Z 3 7 3 6 5 3 J12 6 1 . 1.竺 。 :8 2 。 9 18 2 1 6 0 1 6 7 5 0 8 6 2 5 0 5 0 1 6 2 1 。 9 2 。 0 2 。 0 5 。 〔
l }

_ _ 1 } 1 J } }
_
l
_ _
I I } } ! I l { 厂份 l l
!直移 B : 裸七 1 2 9 1 5 16 6 0 1 。 1 0 。 8 O。 7 2 。 6 1 4 5 1 13 12 9 3 8 7 3 1 1 6 12 5 9 2 . 2又。 8 1 。 8
遮 C Z 2 9 2 4 {2 5 7 8 1 . 4 1 。 1 1 。 0 3 。 5 1 6 9 1 4 1 14 9 4 5 9 3 0 2 4 18 7 2 2 ` 0 2 . 3 2 。 1
1
.两醉林地配置最优方案方差分析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 (表 7 )可见 , B因素导致的性母寄生数量差异 极 为显著 , 其次是 A 、
八. C 、 B C 因子的差异较显著 。 说明湿地甸灯醉的性母寄生数量仍高于侧枝甸灯辞的 ; 直移的
仍高于切碎的 。 这与前面对比试验的结果相一致 。 在其它两因素参与的情况下 , 裸与遮所得
让果因鲜种和繁殖方式不同而有异 , 后面将结合醉的生长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
三因素的最优水平为 A , B : C : 。 此结果表明 , 在盐肤木林内配置角倍蚜的 冬寄主 , 鲜种
选用湿地旬灯醉 一 , 繁殖方式为 直接移植 , 不需搭蓬遮阴 , 其角倍蚜性母的寄生效果最好 。
2
. 人工遮阴对两醉生长状况及角倍蚜性母寄生率的影响
在三因素共同作一用下 , 遮阴状况对性母寄生效果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 。 方差分析的结果
说明采用人工遮阴和不遮阴的差异不显著 , 而与其它两因素交互作用是有显著差异的 。 直移
沟湿地甸灯醉在人工遮阴的情 况下 , 醉总枝数 、 新发枝数 、 醉茎 长度和舞厚 , 以及性母寄生
数量均明显低午没有人工遗阴的 : 而切碎 4 x 的湿地甸灯辞 , 除辞茎长度一个指标外 , 其余
表了 两薄林地配里正交试脸方差分析给泉
试脸号 AB AX B C B X C AXC 性 母 量 SU d f S S MF S最优水平
T t又
l 1 l 1 1 1 1 3 3 0 1 1 0
.
0 0 A1 7 6 3 2
.
6 7 7 6 3 2
.
6 7 2 5
.
29 二 A1
今 l l l 9 9 9 2 23 3
.
0 0 B 1 26 0 4
.
1 7 26 0 4
.
1 7 8
.
6 3
.
B i
3 1 21 21 1 0 1 3 23
.
6 7 C 1 1 0 9 3
.
50 1 0 9 3

50 3
.
6 2人. tC z
4 1 2 2 2 21 1 6 24 2
.
0 0 Ax B 1 9 8 8
.
1 7 9 8 8
.
1 7 3
.
27 B x C z
5 2l 21 21 6 0 0 2
.
0 0 AX C l 26 0 4
.
1 7 26 0 4
.
1 7 3
.
6 3
.
6 1 2 2 21 27 6 8 2
.
0 0 B X C I 2日0 4 . 0 0 2日0 4 . 0 0 0 . 6 2.
7 1 1 2 2 2 23 1 20
.
6 7 e! 1 26 5 2
.
6 7 2 56 2
.
6 7 8
.
4 9
.
8 2 21 1 1 2 5 81 9

3 3 e 2名 24 1 4 . 6 7 3 0 1 . 80
T 1 1 { 1 59 5 2 2 574 56 7
1
·
Ax B i c a
T 1 26 6 5
.
0 0

6 7 5
.
0 0 3 6 3 6 51 3 10 3 1 7-
2 2” · 。。
{
3 1 , — 一 1
2 5 0 ;
R }2 5 0 1 5 4 1 6 1 2 6 4
指标均高于没有人工遮阴的 。 侧枝旬灯 鲜除切碎— 遮阴的醉茎长度一个指标外 , 其余指标无论是直移还是切碎 , 有人工遮阴的均高于无人工遮阴的 。
此结果说明 , 湿地甸灯醉虽是嗜湿喜阴植物 , 过度阴暗 、 阳光不足 , 均不利于生长 , 也
不利于角倍蚜性母寄生 。 对于切碎繁殖的湿地甸灯鲜 , 部份植物体被支离 , 需萌发形成新的
植物体 , 阳光过强将影响新萌生的茎 、 叶的生长 , 所以 , 在切碎繁殖的 前 期 适 当的人为遮
阴 , 有利于生长和角倍蚜性母寄生 。
侧枝旬灯鲜也是嗜湿喜阴植物 , 但其程度更甚于湿地甸灯 鲜 。 所 以适 当的人为遮朋 , 不
论对切碎繁殖 , 还是直移的鲜 , 均有利于其生长和角倍蚜性母 寄生 。
问 题 讨 论
1
. 以前有关资料记载 , 均认为角倍蚜的优 良越冬寄主是侧枝甸灯醉 。 这些结果大多是在
适宜侧枝旬灯醉生长的生境下 , 或在人工管理的情况下得到的 。 即 , 在侧枝甸灯醉的生长壮
况较好的情况下 , 角倍蚜性母的寄生率 比在其他鲜上高 , 这一点在我们做的一些试验 中也得
到肯定 。 但是 , 优 良的越冬寄主并不一定是适宜的林地配置醉 , 作为适宜的林地配置鲜就不
单要考虑倍蚜虫的寄生率 , 同时还应考虑鲜在 倍林内的生长适应性 、 繁殖的难易程度 、 鲜种
的来源以及管理的强度 。 特别是在 目前 , 大面积的五倍子生产基地相继建立 , 选用何种醉你
为林地配置鲜就显得尤为重要 。 从以上的试验结果可见 , 适宜的盐肤木林地配置辞应为湿地
旬灯醉 。 但不排除在适宜侧枝甸灯鲜的生长的生境中 , 选用该鲜作为林地配置醉 。
我们在其它地方的盐肤木林中 , 选用湿地甸灯醉作为林地配置鲜 , 经秋季放虫后 , 在越
冬前和越冬后对鲜上的性母寄生效果的抽样调查 ( 表 8 ) , 也证明湿地甸灯醉是盐肤木林地
适宜的配置鲜 。
2
. 角倍 “ 三要素 ” 配置中 , 繁殖薛的来源是个大 问题 。 所以在有关资料中介绍 , 将醉按
4 x 一 s x 扩大繁殖最为经济 。 而本试验认为 , 以直接移植的醉 , 角倍蚜性母寄生率最高 。
表 8不同地要姐地. 愈薄分常公姗桩姗铸违救撰一览表
施秉 、 桐梓土 贵阳 、 省林科所 }沿河 、 困龙山 { 石吁 、 石固苗圃场
一川。国二巨竺一国二…~卫望二~…困二一…一砂 i一…二一卜几…业 2 _ _`日气 8年1醚竺 }竺生竺~ }竺塑了 }些{些· 6 2 }4 9 20 8, ` 6 } { } 1 { {. ` 才~ 、 }越冬 } _ } _ ’ _ } } 一l— !— l— }— }— l— !— {—土兰竺 {巫 )竺}兰竺 {竺竺i竺}2 5}10 · 5 3 {了3 3 3 · 8 6} ) ) 1 } ). ` . 。 、 I裁冬 ! _ _ { _ _ _ l 几 }一 J— }— I- {—— l— }— !—::嚣』鬓目黑{黑理}目婴牌i毕些四…, 叫生竺 {翌竺津{竺竺…竺丝呼二艺业丛塑生竺兰2 乙。 任 。 · ” 。 {。蕊1. ` · “ ” l ” 5 ` · ” 0】2 4 `17 · “ 3 { “ “ 8 2 · “ 0 { 7 8 { 6 · `“ { ” ` ” 7 · “ 3
为此 , 在生产中对鲜的繁殖方式要灵活掌握 。 在醉源充足 的地方 , 最好采取直接移植的方式
配置冬寄主 ; 在辞源缺乏的地方 , 尽可能在鲜生长旺盛期以 前进行切碎或撕碎扩大繁殖辞 。
一则可节约种醉 , 二 则可尽快使繁殖醉的生长恢复到繁殖前的状况 , 提高性母寄生率 。
结 论
1
. 湿地甸灯鲜和侧枝旬灯醉均是角倍蚜最主要的冬寄主 。 在盐肤木林分中配置角倍蚜冬
寄主 , 选用湿地旬灯醉为好 。 该鲜在林分中的生长状祝以及角倍蚜性母寄生率均优于侧枝甸
灯醉 。 但不排除在适宜侧枝旬灯鲜生长的生境中 , 选用侧枝甸灯醉作为林地配置醉 。
2
. 在盐肤木林分中配置湿地甸灯醉 , 以平床 、 无人为搭蓬遮阴 、 直接移植的方式最佳 。
采用该方式配置的湿地甸灯辞 , 角倍蚜性母寄生效果以及生长状况为最佳 。 在种辞缺乏的地
方 , 可以考虑在醉生长旺盛期以前 , 采取切碎扩大繁殖 。
参 考 文 献
1
. 梁春美等 , 贵州省角倍蚜冬寄主辞类植物吧的谛选及其繁殖利用研究 。 云南植物研究 19 8 6 ; 增刊 :
1 9 0一 19 3 。
2
.
T比 a g i G . S t u d i e s i n t h e a r t i f i e i al m u l t i p珍e a t l o n o f t h e g a l l a p p i d l . S e h l e e h t e n d a l i a
e h i且仁5 1昌 B .肚 . F o r , E却 . s t e c h o s e几 . Nb 2 6 , 20 7 3 : 2 5 , 2 5 3 .
3
. 唐觉 , 五倍子及其繁殖增产的途径 . 昆虫学报 19 7 6 , 1 9 ( 3 ) : 2 82 一 2 9 6 .
4
. 黎兴江等 ,
9 1一 9 7 。
5
. 陈邦杰等 ,
2 7 1一 2 9 3 _
中国五倍子纷虫冬寄主 ( 辞类植物 ) 的初步研究 , 中国五倍子研究报告选编 198 。 ,
中国苟珠植物生态群落和地理分布的初步报告 . 植物分类学报 , 1 958 ; 7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