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傣药小红蒜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全 文 :傣药小红蒜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曹云芸 , 王 玲 , 张 滔 , 黄押稳 , 黄之镨 , 贾小皎 , 刘慧鹏 , 马伟光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采用药敏纸片法对著名傣药小红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 结果表明小红蒜甲
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为从民族药中筛选天然抗菌药物 、
拓宽和深化小红蒜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关键词:傣族药;小红蒜;鸢尾科;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R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53—03
  傣药贺波亮 , 又名小红蒜 、 百步还阳 (彝族
名 、 万娘 (德昂族名)、 红蒜头 , 为鸢尾科 (Iri-
daceae)红葱属植物红葱 (Eleutherine mericana Merr.
et K.Heyne)的全草或鳞茎。小红蒜原产于西印度
群岛 、美洲等地 , 云南各民族使用的贺波亮为引入
栽培种 , 云南省西双版纳 、元江 、 思茅 、临沧 、 保
山等地区均有栽培 , 为我省傣 、德昂 、 彝 、 汉等各
民族常用的民族药。贺波亮应用历史悠久 , 据傣医
药记载 , 其味苦 , 性凉 , 入 “水塔” , 有清热解毒 、
利尿除湿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 止血之功 , 主治
“尤赶” (小便热涩疼痛 、 尿急 、尿频)、 “拢蒙沙
喉” (关节红肿疼痛)、 “栽线 、 儿接 、贺冒 、习哈”
(心慌 、 胸闷 、头昏 、 呕吐)、 “档多温梅” (全身乏
力), 外用于刀伤[ 1] ;彝族又名 “百步还阳” , 主治
心慌 、 心悸 、月经过多 、跌打损伤等 , 彝族医药中
还用该药鳞茎泡酒服以增强体力[ 2] 。
对于红葱属 (Eleutherine Herb)植物化学成分
的研究 , 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 但分离出来的化
合物种类并不多。迄今为止 , 只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出十几个化合物 , 这些化合物有萘酚类 、萘酮类 、
蒽醌类和葡萄糖苷类 , 它们为红葱属植物的主要活
性成分 。
萘酚类:
萘醌类:
53
第 29 卷增刊
2006年 8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98.2006
  蒽醌类:
除上述的苷元外 , 还从中分离出三个葡萄糖苷 , 分别为:
此外 , 还有没食子酸及一些长链脂肌酸类[ 3] 。
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数量和种类虽然
不多 , 但是其中不少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越
南学者报道从 E.subaphy11a Gagnep 中分离出
Eleutherol , Eleutherin , Isoeleutherin , 具 有 抗 菌 作
用[ 4] 。而意大利学者则发现在小鼠体内实验中
Eleutherin有短暂而微弱的凝血素样作用。1997年 ,
日本人Hara Hidemitsu发现 Isoleutherol和 Isoeleutherin
具有抑制HIV活性 , 并且从红葱中分离出一新化合
物Elecanacin , 有抑制人体拓扑异构酶Ⅱ活性[ 5] 。
随着色谱技术和光谱解析技术的提高 , 从红葱
属植物中分离的活性成分越来越多 , 特别是对该属
植物中富含的吡喃并萘醌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的深入 , 使得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新的活性成分及
发现已知化合物的新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研究前
景。我们在上述文献工作的基础上 , 对小红蒜提取
物进行了科学严谨的体外抗菌实验 , 发现小红蒜甲
醇煮提液的氯仿萃取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
用较好 , 为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活性跟
踪提供了依据和导向 。现将实验方法与结果报告如
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 试剂及材料
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VD—650—U洁净工作台 (苏州安泰空气技术
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甲醇 、 氯仿 、 石油醚 、
乙酸乙酯 、 正丁醇;营养琼脂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
剂有限公司);一次性培养皿 (青岛阿尔发医疗器
械有限公司);菌种: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绿脓杆菌标准菌株各一株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
医院);生理盐水;药敏纸片:庆大霉素 GM10μg/
片 , 氨苄西林AM10μg/片 (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
技术开发公司)。
1.2 方法
1.2.1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称取营养琼脂 38g 置于三角烧瓶中 , 用1 000
mL去离子水将其充分溶解 , 取适量脱脂棉塞住瓶
口并用滤纸包扎好放入高压灭菌锅中 , 121℃灭菌
15min , 待冷却到 60℃后取出 , 在无菌操作台下倒
入一次性培养皿中 (20mL/每个 , 培养基直径
60cm , 所倒入的琼脂的厚度为 4mm 。)待冷却凝固
后放入冰箱中 , 4℃保存备用 。
54
2006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29 卷
1.2.2 药液的制备
萃取小红蒜 (原生药:3.5kg)甲醇煮提液得
到总浸膏 250g , 再依次用石油醚 、氯仿 、 乙酸乙
酯 、正丁醇萃取该浸膏 , 每段分别萃取得浸膏数
34.5g , 128g , 9.5g , 200g 。依次将五段浸膏配制成
每100mL 含原生药 100g (即 100g/100mL)浓度的
药液备用 。
1.2.3 菌悬液的制备
取3只试管 , 分别倒入等量生理盐水 (至试管
的1/3处), 于紫外灯下灭菌 20min , 然后用无菌绵
签蘸取新鲜菌种少量 (4 ~ 5个菌落)放入生理盐
水充分搅动使细菌分散均匀。校正菌液浓度与标准
比浊管相同 , 即达 0.5号麦氏比浊管浊度 (所有步
骤均在无菌操作台上完成)。
1.2.4 纸片的制备
将无药纸片 (自制;材料:滤纸;直径:
6mm)放入高压灭菌锅中 , 121℃灭菌 15min , 取出
后置恒温培养箱中干燥备用。在无菌操作台下用移
液器移取 20μL 已配制好的药液均匀注入已灭菌的
纸片上 , 使药液完全被纸片吸收 , 待药片上的溶剂
挥干后 , 在紫外灯下灭菌 20min备用。从甲醇煮提
段浸膏配成的药片起依次将五段萃取液制成的纸片
编为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5号。每段浸膏药液
做3个纸片 。
1.2.5 实验方法
取一只试管 , 倒入适量生理盐水 (至试管的
1/3处), 于紫外光灯下灭菌 20min , 然后用无菌棉
签蘸取新鲜大肠杆菌少量 (4 ~ 5个菌落)放入生
理盐水充分搅动使细菌分散均匀。校正菌液浓度与
标准比浊管相同 , 即达 0.5号麦氏比浊管浊度。用
无菌棉签蘸取适量菌悬液 (在管壁上轻轻挤压棉
签 , 去掉多余的菌悬液)将其均匀涂在琼脂培养皿
平板上 , 待平板上水分被琼脂完全吸收后 , 贴纸
片 , 每个培养皿中贴一个阳性对照药片 (GM), 一
个阴性空白纸片 (取 20μL 生理盐水注入已灭菌的
纸片上使其挥干即得)和已制好的药片 (第一个培
养皿中贴 1 、 2号药片;第二个培养皿中贴 3 、 4号
药片;第 3个培养皿中贴 5号药片)。用同样方法
制作金黄色葡萄菌培养皿 , 其阳性对照药片用
AM;和作绿脓杆菌培养皿 , 该培养皿不作阳性对
照药片 (所有步骤均在无菌操作台上完成)。
培养皿制好后做上记号 , 置 35℃恒温培养箱中
孵育 24h , 观察并记录结果。凡纸片周围有透明抑菌
圈的药片说明其具有一定抑菌作用 , 抑菌圈越大说
明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观察并测量抑菌圈
的大小 , 比较不同萃取段对实验菌的抗菌作用。
2 结果
下表为小红蒜甲醇煮提物 、 石油醚萃取段 、氯
仿萃取段 、 乙酸乙酯萃取段 、正丁醇萃取段经纸片
法测定后 , 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的实验结果
(mm)。
菌种 1号 2 号 3 号 4号 5 号
金葡 - - 17 - 1
大肠 - - - - -
绿脓 - - - - -
图 1 小红蒜氯仿 (3号)萃取液 (图右)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活性抑菌圈小红蒜氯仿萃取液浓度:
100g/100mL~ 0.1529g/5mL
抑菌圈直径:17mm
对照药片:AM (10μg/片)
3 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药敏实验一般分为 4级 , 即高
敏 、中敏 、 轻敏和不敏或耐药。中草药的抗菌药等
级的划分 ,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 但可参照相应抗生
素的标准 。即出现抑菌环直径大于 20mm 为高敏 ,
10~ 20mm 为中敏 , 小于 10mm 为耐药 。本实验结
果表明小红蒜甲醇煮提液的氯仿萃取物在浓度为
100g/100mL 的浓度下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抑
菌效果且抗菌力达到了中等 。实验证明 , 某些中药
的抗菌作用是肯定的 , 用该方法可以对不同浓度药
物的杀菌能力进行测定并测出 MIC 和 MBC。对中
药资源的开发及抗菌药物的筛选 , 特别(下转第 64页)
55
增刊 曹云芸 , 等:傣药小红蒜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Don)的鳞茎 , 是勒墨人常用于与外界进行物资交
换的又一种重要药材 。在洛本卓乡一带 , 贝母多见
于2 000m以上3 000m 以下的草丛或灌木丛中 , 其
生境多为荫蔽 、 湿润 、 冷凉 、 砂质土且富含腐殖
质。每年 8月 ~ 9月 , 勒墨人便上山采挖贝母 , 制
成干品后供交换和家庭用药。
茯苓 (Poria cocos Wolf.), 为多孔菌科真菌的
菌核 , 也是勒墨人进行以物换物的一种名贵药材 。
茯苓生长在海拔1 500 ~ 2 600m山坡上的松树林下 ,
勒墨人既用它作为治疗疾病的常用药 、 又用它作为
强身健体的保健品。除了采集野生茯苓外 , 勒墨人
也人工栽培少量茯苓 。
除上述三种药用植物外 , 勒墨人还采集利用其
它百余种药用植物 , 常见种类有半夏 、 漆树 (干
漆)、 石菖蒲 、 大百合 、 鸡嗉子果 、 核桃 、 肾蕨 、
卷叶黄精 、火炭母草等[ 5] 。
2.8 藏族药
在高黎贡山北段的贡山世代居住着藏族同胞 ,
他们是迪庆藏族的小分支 , 这里的藏民长期与山水
相融 , 吸取大自然之精华 , 弘扬和继承了藏族人民
的医药特色。位居我国四大民族 (藏族 、蒙族 、 维
吾尔族 、 傣族)药之首的藏药 , 遍布高黎贡山的山
山水 水 , 常 用药 物:木 香马 兜铃 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 , 藏语为 Baliga , 以其茎藤入药 ,
主治小便不利 、 尿血 、阴道滴虫 、 湿疹 、痈肿恶疮
等症 。川滇槲蕨 Drynaria delavayi Christ , 藏语称为
Reiran , 以其根茎人药 , 主治中毒性发烧 、 慢性病
发烧 、 跌打闪挫 、 筋骨疼痛 、 肾虚久泄 、 耳鸣齿
疼 、脱发及胎衣不下等症。
通过对以上几种少数民族传统用药品种和经验
的分析 , 表明了不同的民族对同一药物有各自的用
药特色及经验 , 可见 , 探索和研究民族药用植物对
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 具有发现性
和原创性的巨大价值。发展民族药研究 、 寻找新的
药用植物 , 不但可以丰富中药资源 , 而且为中药可
持续发展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 更是世界卫生组织普
遍关心和重视的课题。相信随着民族医药人类学研
究工作在高黎贡山的开展和深入 , 高黎贡山的民族
医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 1] 周元川.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调查报告 [ J]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1 , 16 (12):713-715.
[ 2] 龙春林.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Ⅱ.独龙
药 [ J] .云南植物研究数字化期刊增刊Ⅺ, 1999 , 16.
[ 3] 李恒.高黎贡山植物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 ,
354-355.
[ 4] 和丽生.中国纳西东巴医药学 [ M] .云南:云南民族
出版社.2006 , 25.
[ 5] 龙春林.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植物学的研究 Ⅰ .勒墨人
[ J] .云南植物研究数字化期刊增刊Ⅺ, 1999 , 31.
(编辑:左媛媛)
(上接第 55 页)是对云南民族中草药的开发具有积极
的意义。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将对小红蒜氯仿段的活
性成分做进一步的追踪 , 再进行抗菌活性的测定 ,
最终分离出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成分 。同时 , 该
实验为抗菌药物的筛选 、 抗菌谱的测定 、 药价测
定 、提取过程的追踪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据资
料。
(致谢:著者感谢楚雄卷烟辅料集团 , 楚雄市华丽包装
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 楚雄市明兴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本项
目的大力支持。)
[ 参考文献]
[ 1] 林艳芳 , 衣专.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 [ M] .昆明:云
南民族出版社 , 2003 , 44.
[ 2]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一册 [ M] .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 , 1988 , 523.
[ 3] Shibuya H , Fukushima T , Ohashi K , Nakamura A , Riswan
S , Kitagawa I 1997. Indonesian medicinal plants.20.
Chemical structures of eleuthosides A , B , and C , three new
aromatic glucosides from the bulbs of Eleutherine palmifolia
(Iridaceae) [ J] .Chem Pharm Bull 1997 , 45:1130 -
1134.
[ 4] Institut de Matiere Madecale.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chemical compounds derived from Eleutherine subaphylla Gag-
nep [ J] .Rev.Med.(Hanoil)1975 , 157-69 (Fr).
[ 5] Hara , Hidemitsu , Maruyama , Naoki , Yamashita , Shina-
suke, Hayashi , Yasuhisa , Lee , Kuo Hsiung , Bastow ,
KennethF , Chairul;Marumoto , Ryuji;Imakura , Yasuhi-
ro.Elecanac in , a new naphthoquinone from Eleutherine
americana [ J] .Chem.Pharm.Bull.1997 , 45 (10):
1714-1716 (Eng).
(编辑:左媛媛)
64
2006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2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