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4 采集资料信息 记录盆腔 B 超提示的内膜厚度 、形态 , 宫
腔内占位的大小 、回声状态。记录宫腔镜下息肉的数量 、大小 、
位置 、形态和质地。
1.5 组织病理学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参考《妇产科诊断
病理学》标准[ 1] :(1)息肉三面被覆子宫内膜上皮;(2)中间为致
密的纤维间质和厚壁血管。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处理 , 进行 χ2
检验。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表现特征 5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中 ,术前超声 23 例探及内膜不均低回声团或增强回声光团及
光点 ,直径 0.3 ~ 2.6 cm ,明确提示子宫内膜息肉;12 例提示子
宫内膜呈不同程度增厚达 1.3 ~ 2.5 cm , 内膜回声不均;15 例
超声未见子宫内膜异常。
2.2 宫腔镜术中所见及处理 5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 , 39
例宫腔镜明确诊断 , 单发者 12 例 , 多发者 27 例 , 最小直径<
0.5 cm 者 7 例 , 0.5 ~ 1 cm 者 15 例 , 1~ 2 cm 者 13 例 , >2 cm
者 4 例 , 赘生物呈粉红色或暗红色 , 突出于内膜表面 ,质软 , 表
面光滑 ,多位于子宫前壁 、后壁 、宫底部 ,或位于输卵管开口处 ,
可随膨宫液流动而飘动 , 行 TCRP。 4 例赘生物单发 , 直径>2
cm , 质中等 ,考虑子宫黏膜下肌瘤 , 行电切术;3 例镜下见内膜
增厚 , 行全面诊刮术;2 例见局部内膜突起 , 行内膜部分切除
术;2 例内膜平整 ,因异常子宫出血行内膜采取术。
2.3 盆腔 B 超及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析
50 例经病理确诊的内膜息肉患者中 , B超诊断 23 例 , 诊断符合
率 46%,宫腔镜诊断 39 例 ,诊断符合率 78%, 二者比较有统计
学差异(P <0.05)。 7 例 HS 未见明显息肉 , HS 拟诊功血(内
膜增生), 4 例误诊为黏膜下肌瘤 ,病理提示内膜息肉。
3 讨论
盆腔 B 超 ,尤其是阴道超声(TVS)方便 、快速 、无创 , 是诊
断宫腔内病变首选的 、最常用的普查手段。
虽然 TVS 声像图改变不具特异性 , 但超声测量子宫内膜
厚度或发现宫腔内占位可提示医生是否有必要行进一步的宫
腔镜检查。声像图表现不典型是超声误诊子宫内膜息肉的重
要原因。据文献报道 ,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最
高仅 63.3%[ 2] ,本文略低 , 可能与操作者的手法及经验有关。
宫腔镜是目前惟一可以直视宫腔的仪器 ,通过镜体的放大
效应 ,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子宫内膜 、子宫腔内形态学的改变。
定位取材活检 ,不容易遗漏比较微小的子宫内膜的病灶。宫腔
镜切除息肉具有出血少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 ,保留了脏器功能
等优点 , 使得宫腔镜成为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
准[ 3] 。其优越性是其他手术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本资料病理
学确诊的 50 例 EMP 中 39 例宫腔镜诊断与组织病理学符合 ,
表明了 HS 诊断 EM P 的可靠性。但由于它的有创性 、操作复
杂 、费用高 , 仍然不能取代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仍作为宫腔内病
变的初筛手段。宫腔镜及 B 超联合检查 , 互为弥补 , 为子宫疾
患开辟了新的检查途径。
【参考文献】
[ 1] 陈乐真 ,雷道年.妇产科诊断病理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2:178-179.
[ 2] 黄海燕 ,郭莉 ,钱毅 , 等.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分
析[ 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 2003 , 4(10):794-795.
[ 3] Bakour SH .Ambulatory h ysteros copy:evidence-based guide to
diagnosis and therapy[ J] .Best Pract Res Clin Ob stet Gynaecol ,
2006 , 20(6):953-975.
收稿日期:2009-12-20;修回日期:2010-03-20 责任编辑:李新志
午时茶中成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俞玫红 ,魏薇萍 ,张妮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 200233
【摘要】 目的:探讨午时茶在不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由发热门诊随机
抽取体温在 37.5~ 38.4 ℃的急诊患者共 228 例 ,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组在对症基础治疗上加服午时茶 , 对
照组只采用常规对症基础治疗 , 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降温解热和呼吸道症状改善方面治
疗效果好 , 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 , 安全性高。结论:午时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所伴有的感冒发热等症状 , 具有显著辅助疗效 , 值得临床推广。
【主题词】 午时茶/治疗应用;呼吸道感染/中药疗法;急性病;人类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647(2010)12-2862-02
午时茶是一种中成药 , 具有解表和中 、清热 、解毒等功效 ,
主要用于感受风寒 、内伤食积 、寒热吐泻等治疗。我院于 2009
年起逐渐应用午时茶(袋泡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 临
床实践证明其具有显著清热降温作用 , 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05/2009-10 我科发热门诊就诊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 , 排除其他各种因素 , 随机抽取体温在
37.5~ 38.4 ℃的发热患者共 228 例 , 将其分为治疗组 120 例和
对照组 108 例 ,年龄 14 ~ 58(34±15)岁 , 两组在性别 、年龄 、文
2862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12期 Chin J Misdiagn , Apr 2010 Vol 10 No.12
化 、病程 、临床诊断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午时茶(袋泡茶)由上海雷允上制药厂生产(批准
文号:国药准字 Z20033049 , 每袋装 2.5 g),治疗组在对症基础
治疗上加服袋泡午时茶 1 ~ 2 包/次 , 2 次/d , 总冲服剂量为
2 500~ 3 000 ml/d ,每天定时测量至少 4 次体温并记录在设计
好的表格上 ,分别于治疗后<24 h 、<48 h 、<72 h 及 72 h 后进
行评价 ,以 5 d 为一疗程 ,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仅
采用对症基础治疗。症状评分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的疗
效标准[ 1]拟定。对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
判定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 120 例 , 总有效 103 例 , 无效 17 例;对
照组 108例 ,总有效 76 例 , 无效 32 例。 用药后治疗组在降低
体温 、改善呼吸道症状和缓解肺部体征等方面总有效例数高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005 ,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 120 例 ,胃肠道不适 13 例 ,过敏反应 4
例;对照组 108 例 ,胃肠道不适 10 例 , 过敏反应 7 例 , 胸闷心悸
5 例 , 诱发原有疾病 3 例。治疗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
低 ,仅以轻微腹泻和局部皮疹表现为主 ,停药后均能自行恢复 ,
实践证明该药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午时茶即按发病机制
而立 ,其有效成分柴胡 、连翘 、陈皮 、甘草 、生姜等 , 具有清热解
毒 、抗炎 、抑菌 、抗病毒作用 , 能增强细胞免疫 , 促进中性粒细
胞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3] , 同时还有改善炎症的病变过程和增
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午时茶与西药合用
可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
国内研究[ 4 ,5]证明:各种中成药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面优势显著 ,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文献报道看 , 对
于用药安全性关注的尚少。我院急诊通过实践观察证明午时
茶不良反应极少 ,适合临床使用。
应用午时茶(袋泡装)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 总有效
率达 85.83%, 在降低体温同时 ,各种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亦逐
渐好转 ,且患者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因此认为 , 午时茶具有清
热降温效果快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等优点 ,在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疾病的辅助治疗中疗效确切。另外 , 午时茶服用方便 , 价
格廉宜 ,口感甘具茶香 , 是成人 、儿童都乐于接受的中成药物 ,
值得在急诊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 M ] .1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4:1388.
[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 2002:162.
[ 3] 徐蕾 ,刘润芳.双黄连冻干粉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J] .医药
论坛杂志 , 2005 , 26(13):65.
[ 4] 李瑛 ,沈四国.午时茶冲剂改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症
状的临床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6 , 15(7):885-886.
[ 5] 陈智龙 ,汪燕舞.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疗效
观察[ J]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 2009 , 20(5):1260-1261.
收稿日期:2009-12-08;修回日期:2010-03-24 责任编辑:郭怀勇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分析
史红逸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内二科 063000
【摘要】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方法:将 60 例血管痴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予奥拉
西坦 80 mg/次 , 3次/ d)和对照组(予安慰剂)30 例 , 治疗前 、治疗后 12 周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行
为日常能力评定量表(ADL)。结果:治疗后 MMSE 及 ADL 评分增高 ,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对
照组治疗前的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相对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奥拉西坦能明显改善
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
【主题词】 痴呆 , 血管性/药物疗法;吡咯烷类/治疗应用;治疗结果;人类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647(2010)12-2863-02
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血管性病变上的以记忆 、认知功能缺
损为主 ,或伴有语言 、视觉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
性的智能持续性损害[ 1] ,血管性痴呆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
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 、多发病 , 并且随着社会化的人口增多 , 其
发病率日渐增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采用奥
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 30 例 ,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
手册 DSN-Ⅱ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2] , 均无严重内科或全身
疾患 ,在接受治疗前 , 均详问病史 , 进行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 ,
排除既往其他脑部疾病史(如肿瘤 、外伤 、手术 、智力发育障
2863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12期 Chin J Misdiagn , Apr 2010 Vol 10 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