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螺旋藻在光胁迫时的抗逆性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13 - 03 - 21;修回日期:2013 - 04 - 07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090413082,1208085QC62);安徽农业大学基金项目(wd2012 - 6)资助
作者简介:夏蕊琪(1990 -),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理学,E-mail:18756094328@ 163. com;
通讯作者:唐欣昀,安徽巢湖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 微生物生理学,E-mail:tangxinyun@ 21cn. com。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1736. 2013. 05. 045
螺旋藻在光胁迫时的抗逆性研究
夏蕊琪,査 婧,曹媛媛,杨恩东,常 艳,唐欣昀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摘 要:螺旋藻对于环境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以钝顶螺旋藻为实验材料,测定螺旋藻在受到较强光照胁迫时藻
体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在 3000 lx光照下,螺旋藻 6 个藻株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
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比在 1000 lx光照下明显升高,螺旋藻的电导率最高上升了 2 ~ 6 倍;细胞内的脯氨酸
含量最多增加 5 倍,最少增加 13%;丙二醛的含量增加 40% ~100%;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 19% ~80%,过
氧化物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 20% ~100%。说明螺旋藻在受到光胁迫时自身会启动相关保护机制,产生一定的抗
逆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螺旋藻;光胁迫;抗逆性;脯氨酸;过氧化氢酶
中图分类号:Q945. 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1736(2013)05 - 0045 - 04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Spirulina platensis under high light intensity
XIA Rui-qi,ZHA Jing,CAO Yuan-yuan,YANG En-dong,CHANG Yan,TANG Xin-y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Spirulina platensis has very strong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is experiment,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pro-
line,malondialdehyde,catalase and peroxidase contents of S. platensis under strong light stress were determined. Under 3000 lx,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malondialdehyde,proline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of 6 strai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1000L
light. With the increase of light intensity,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creased up to 2 ~ 6 times and the proline contents of S. platensis
increased up to 5 times;the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of S. platensis increased 40% ~100%;the catalase and peroxidase contents of
S. platensis increased 19% ~80% and 20% ~100%,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ed that S. platensis under light stress in-
itiated certain self-protection mechanisms in order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Keyword:Spirulina platensis;light intensity;resistance;proline;catalase
螺旋藻(Spirulina)属蓝藻门(Cyanobacteria )、颤
藻目(Oscillatoriales)、颤藻科(Osciallatoriaceae)[1],营
养价值高,容易批量培养,是解决粮食和能源缺乏适合
的材料,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2,3]。螺旋藻是光合自
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4]。光照
是影响螺旋藻生长的重要因素,近些年由于温室效应
不断加剧以及臭氧层被大幅度破坏,不仅地球的温度
在逐渐的上升,地球生物所接受的紫外辐射也在不断
的增加[5]。因此研究螺旋藻对紫外辐射伤害的抗逆性
显得尤为重要。
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螺旋藻在强光照射下对光合
作用的影响[6],在螺旋藻抗逆性方面侧重研究的则是
高温和盐碱环境对螺旋藻的影响[7],对于螺旋藻在强
光下如何调节自身的蛋白质和酶的变化来避免遭受伤
害的研究并不太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螺旋藻
在受到光胁迫时,如何通过电导率(EC)、脯氨酸
(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
酶(POD)的变化来启动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利于
了解螺旋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菌株
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藻株 Sp3、Sp5、Sp7、
54
第 30 卷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5
Oct,2013

Sp9、Sp11 和 Spc由本实验室保存。
1. 2 培养基和试剂
无菌 Zarrouk[8]培养基;丙酮,磺基水杨酸,甲苯,
酸性茚三酮,三氯乙酸,硫代巴比妥酸,愈创木酚等所
需试剂及磷酸缓冲液所需试剂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
公司。
1. 3 实验方法
1. 3. 1 实验藻株的培养
取对数生长期的藻 Sp3、Sp5、Sp7、Sp9、Sp11 和 Spc
各 0. 1 mL接入 5 mL ZK 培养液的螺口管中后放入光
照培养箱,在 25℃,3000 lx 和 25℃,1000 lx 光照下各
培养 14 d。
1. 3. 2 电导率的测定
用上海雷磁仪器厂生产的 DDS-11C 电导率仪测
定不同藻株在 1000 lx和 3000 lx光照下的电导率。
1. 3. 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硫代巴比妥酸法[9]:
MDA:C (μmol /L) = 6. 45 (OD532 - OD660) -
0. 56OD450
MDA含量 = (MDA 质量浓度 × 提取液体积)/藻
体鲜重
1. 3. 4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采用酸性茚三酮法[10]测定脯氨酸浓度。称量一
定量新鲜藻丝,加入 5 mL 3%磺基水杨酸溶液,超声波
破碎仪破碎 5 min,于沸水浴中提取 10 min,冷却后吸
取上清 2 mL,加入 2 mL冰醋酸和 2 mL 5%酸性茚三酮
溶液,于沸水浴中反应 30 min,冷却后加入 4 mL 甲苯
萃取,静置后 520 nm 比色,从标准曲线中查出测定液
中 Pro质量浓度。
Pro含量 =(Pro质量浓度 ×提取液体积)/藻体鲜

1. 3. 5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制备粗酶液:称量一定量新鲜藻丝,离心去上清,
加入 pH值 7. 8 的磷酸缓冲液,超声破碎 5 min,再冷冻
离心后取上清液,定容 10 mL。混合均匀后,置于 4℃
冰箱静置 10 min,取上部澄清液离心,上清液即为粗酶
液,4℃下保存。
按参考文献[11]测定氧化氢酶活性,向比色皿中加
入 0. 3% H2O2 1 mL,蒸馏水1. 9 mL,最后加入0. 1 mL酶
液,启动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240 nm波长处的
OD降低速度。将每分钟 OD减少 0. 01定义为 1个活力
单位。空白对照为 0. 3%H2O2 1 mL,蒸馏水 2 mL。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创愈木酚法[12]。
1 个酶活力单位(μ)定义为 1 min 内 A240减少
0. 01 的酶量。
过氧化氢酶活性(μ / g·min)= (△A240 × Vt)/
(0. 1 × V1 × t × Fw)
过氧化物酶活性(μ / g·min)= (△A470 × Vt)/
(0. 1 × V1 × t × Fw)
1. 3. 6 数据分析
每个处理设 3 个重复。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符号* 和* *分别表示在 P < 0. 05 时差异性显
著,在 P < 0. 01 差异性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光胁迫对螺旋藻电导率的影响
在 3000 lx光照下培养的藻株,电导率明显要高于
在 1000 lx光照下培养的藻株。如图 1 所示,6 株藻种
的电导率均有明显的升高。Sp3 的电导率升高最多,
比 1000 lx 光照下升高了 6 倍。Sp7 和 Spc的电导率分
别升高了 2. 4 倍和 2 倍。各菌株的电导率变化均有显
著性差异。说明在较强光照下,螺旋藻的电导率明显
升高。
图 1 螺旋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电导率
Fig 1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Spirulina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conditions
2. 2 光胁迫对螺旋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在 3000lx光照下培养的藻株,丙二醛含量要高于
在 1000 lx光照下培养的藻株。如图 2 所示,除了 Sp9
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它 5 株藻种的丙二醛含
量均有明显升高。Sp5 和 Sp7 的丙二醛含量升高最
多,比 1000 lx 光照下增加了 1 倍。Sp11、Sp3 和 Spc的
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了 68%、52% 和 40%。除 SP9
外,各菌株的变化差异显著。说明在较强光照下,螺旋
藻细胞内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
图 2 螺旋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丙二醛含量
Fig 2 The MDA contents of Spirulina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conditions
64
第 30 卷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5
Oct,2013

2. 3 光胁迫对螺旋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 3 可以看出,当光照强度增加后,6 个藻株的
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藻株 Sp11、Sp9
和 Spc脯氨酸的含量大幅度增加,是 1000 lx光照培养
的 4 ~ 5 倍。藻株 Sp3、Sp5 和 Sp7 脯氨酸的含量增加
幅度在 13% ~ 60%。除 Sp3 外 5 个藻株的变化均显
著。说明在较强光照下螺旋藻细胞内的脯氨酸含量明
显升高。
图 3 螺旋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脯氨酸含量
Fig 3 The procontents of Spirulina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conditions
2. 4 光胁迫对螺旋藻过氧化氢酶系的影响
由图 4 可以看出在 3000 lx 光照下螺旋藻各个藻
株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在 1000 lx 光照下培养的
藻株。6 个藻株中 Sp5 和 Sp3 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
了 80%和 70%,是实验藻株中增加幅度最大的。Sp7、
Sp9、Sp11 和 SpC 这 4 个藻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
幅度在 19% ~ 37%。除了 SP5 外,其它 5 个藻株均有
显著性差异。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螺旋藻的过
氧化氢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图 4 螺旋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Fig 4 The CAT activity of Spirulina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conditions
图 5 螺旋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Fig 5 The POD activity of Spirulina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conditions
在 3000 lx光照下螺旋藻各个藻株的过氧化物酶
的活性高于在 1000 lx 光照下培养的藻株(图 5)。
Sp11 和 Sp9 藻体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1 倍和
88%,增加幅度最大。Sp3、Sp5、Sp7、Sp3 和 SpC 藻株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幅度在 20% ~ 64%。各个藻
株的变化差异性显著,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螺旋
藻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显著增强。
3 结论与讨论
从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光照强度增加对螺旋藻细胞
内电导率以及丙二醛、脯氨酸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
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当植物体在受到一定的环
境胁迫时,细胞内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13]。由
于螺旋藻是原核光合自养生物,并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等细胞器,因此光合系统和氧化呼吸系统均在膜上,活
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就会造成脂膜过氧化,不仅会使得
生物膜受损,严重时还会造成藻细胞的死亡。由于细
胞膜被破坏,会导致膜透性的增加,使细胞内的电解质
外泄,因此,电导率一直都被视为衡量是否受到逆境胁
迫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强光照下的藻
细胞电导率有明显的升高,证明了螺旋藻确实受到了
光胁迫。同时,丙二醛是脂膜过氧化的产物,因此丙二
醛含量的高低也可以用来表示脂质过氧化的强度和活
性氧自由基对膜系统的伤害程度[14,15]。本实验结果
显示当光照强度增加时丙二醛的含量也随着升高,说
明藻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开始增多,藻细胞受到了
光胁迫。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自由基
的清除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植物细胞[16 - 18]。在
本实验中,过氧化氢酶系含量的升高,验证藻细胞确定
受到光照胁迫,而藻细胞自身也作出有效的反应来清
除细胞内的自由基,这是藻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行
为,以抵御光胁迫所带来的伤害。
逆境胁迫条件下细胞内脯氨酸的积累是一种普遍
存在的现象[16],但关于脯氨酸含量在逆境下升高的问
题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脯氨酸的增加可能是细胞结
构和功能受损的表现;但也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缺水条
件下,高温才能导致脯氨酸的积累[17,18]。在本实验
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脯氨酸的含量也随之增加,
并且差异显著。这说明脯氨酸含量的升高是螺旋藻对
抗光胁迫的一种表现。脯氨酸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
可以分别与水和蛋白质相结合,是水溶性最大的氨基
酸。可能是由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螺旋藻的呼吸
作用速率加快,需要利用渗透调节来获得更多的水分,
因此当光照强度增加时,藻细胞需要脯氨酸来束缚更
多的水,从而导致脯氨酸的含量增加。因而脯氨酸和
过氧化氢酶系含量的增加,都是螺旋藻细胞在受到光
74
第 30 卷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5
Oct,2013

胁迫时自身所做出的抗逆性反应,螺旋藻通过调节脯
氨酸和过氧化氢酶系含量来避免藻细胞受到伤害,从
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实验也表明不同藻株对于环境的
适应程度存在差异,但不论直线型还是螺旋形藻株都
具有一定的抗逆性。本研究验证了螺旋藻在受到较强
光照的胁迫下会产生自我保护机制来抵抗逆境带来的
伤害,但是关于这些反应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机制并
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其详细机理。
参考文献:
[1]刘全永,胡江春,薛德林,等. 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 (7):901 - 905.
[2]Qasim M,Najeeb I,Rasheed M,et al. Physico-chemical growth re-
quirements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genous Spirulina
[J].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2012,6 (11):
2788 - 2792.
[3]范士忠. 螺旋藻. 你了解有多少[J]. 科学 24 小时,2009,11:
27 - 27.
[4]鹿 宁,臧晓南,张学成,等. 逆境胁迫对藻类抗氧化酶系统的
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 (2):119 - 124.
[5]周亚莉. 高温和太阳紫外辐射对螺旋藻和节旋藻生长和生理影
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6]马增岭. 阳光辐射变化对经济蓝藻螺旋藻形态,光合作用及生
长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8.
[7]张少斌,燕 安,刘 慧,等. 温度对螺旋藻突变株 (SP—Dz)
生长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06,25(7):357
- 359.
[8]曹媛媛,甘旭华,赵良侠,等. 紫外线和 60Coγ 射线对钝顶节旋
藻 (Arthrospira platensis)的诱变效应[J]. 激光生物學報. 2006,
15(5):478 - 482.
[9]张志良,瞿伟菁.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
[10]许长成,赵世杰,邹 琦.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测定方法的改进
[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8 (4):288 - 290.
[11]Urek R ,Tarhan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ioxidant sys-
tem and phycocyanin production in Spirulina maxima with respect to
nitrate concentration[J]. Turkish Journal of Botany,2012,36:369
- 377.
[12]戴红燕. 水分胁迫对粳型巨胚稻幼苗性状的影响[J]. 云南农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7(4):497 - 502.
[13]周智彬,徐新文,杨兰英. 三种固沙植物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
应及其抗热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5,28(6):824 - 830.
[14]王江宏,刘 艳,桑 敏,等. 硒对紫球藻抗氧化酶活性及丙
二醛含量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2011,30(3):94 - 98.
[15]吕秀华,乔 辰,张三润,等. 低温胁迫对钝顶螺旋藻细胞过
氧化和质膜透性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1,32 (1):52 - 57.
[16]薛林贵,石小霞,褚可成,等. 螺旋藻对短期增强 UV-B 辐射
的生理生化响应[J]. 中国水产 科学,2011,18(5):1108 -
1114.
[17]Hoffmann T,Wensing A,Brosius M,et al. Osmotic control of
opuA express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and its modulation in response
to intracellular glycine betaine and proline pools[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13,195(3):510 - 522.
[18]Duda-Chodak A. Impact of water extracts of Spirulina (WES)on
bacteria,yeasts and molds[J]. Acta Sci Pol,Technol Aliment,
2013,12(1):33 - 39.
(上接 40 页)
[4]张秀玮,张 民,王全辉,等.外源 NO 对缺铁胁迫下花生生理特
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665 - 673.
[5]Zhang Y K,Han X J,Chen X L,et al. Exogenous nitric oxide on
antioxidative system and ATPase activities from tomato seedlings un-
der copper[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9,123:217 - 223.
[6]李 涛,曾莉娟,王健华,等.槟榔叶片总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
条件初探[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6):1 - 3.
[7]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260,185,134.
[8]沙月霞,筒桂良,肖崇刚,等.棉叶总蛋白提取及 SDS-PAGE 电泳
的改良[J].棉花学报,2005,17(3):146 - 150.
[9]陈 虎,何新华.龙眼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 2010
年全国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
亚热带果树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456 - 462.
[10]郭晋隆,叶冰莹,黄庆煌,等. 甘蔗叶片总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
条件的改进[J].生物技术通报,2008,5(3):112 - 125.
[11]罗丽琼,陈宗瑜,古 今,等. 紫外线 - B 辐射对植物 DNA 及蛋
白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5):572 - 576.
[12]强维亚,汤红官,侯宗东等.增强 UV-B辐射对大豆胚轴 DNA损
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4):852
- 856.
[13]杜秀敏,殷文漩,赵彦修,等.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
[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2):121 - 125.
[14]尹永强,胡建斌,邓明军.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及其对逆境胁迫
的响应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科学,2007,3(1):105 - 110.
[15]Quaite F E,Sutherland B M,Sutherland J C. Aciton spectrum for
DNA damage in alfalfa lowers predicted impatct of ozone depletion
[J]. Nature,1992,358:576 - 578.
[16]Leshem Y Y,Hamaraty E. Plant aging:the emission of NO and eth-
ylene and effect of NO2 releasing compounds on growth of pea(Pi-
sum sativum)foliage[J]. Plant Physiol,1996,(148):258 - 263.
[17]樊怀福,郭世荣,焦彦生,等.外源一氧化氮对 NaCl 胁迫下黄瓜
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
27(2):546 - 553.
[18]肖 强,陈 娟,吴飞华,等.外源 NO供体硝普钠(SNP)对盐胁
迫下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的影
响[J].作物学报,2008,34(10):1849 - 1853.
[19]郑春芳,姜 东,戴廷波,等.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浸种对
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碳氮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生态学
报,2010,30(5):1174 - 1183.
84
第 30 卷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l. 30 No. 5
Oct,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