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2 - 05 - 04; 修稿日期:2012 - 06 - 01
作者简介:张晓燕( 1986 - ) ,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功能食品。
通信作者:周德庆( 1962 - ) ,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通信地址: 266071 山东青岛市南京路 106 号 中国水
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E - mail: zhoudq@ ysfri. an. cn。
螺旋藻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分析
张晓燕1,2,刘 楠2,周德庆2
( 1.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螺旋藻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保健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以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得到了
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但近期发生的螺旋藻保健品中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同时也
给螺旋藻行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为此,本综述从螺旋藻铅超标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事件背
后引起的反思以及应对措施 3 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螺旋藻;铅;标准
中图分类号:TS201.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1295( 2012) 04 - 0050 - 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5 - 1295. 2012. 04. 013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Spire Health Food
ZHANG Xiao-yan1,2,LIU Nan2,ZHOU De-qing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2. Yellow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Spirulina,as natural nutrition health food,contains a lot of proteins,and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 However,recent spirulina health products Pb content in exceed the standard caused panic
among consumer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gave spirulina industry and health product industry a wake-up call.
The damage of Pb content in exceed the standard Pb to human body,the reflection behind the event and the
measures that we should do was discussed in the review.
Key words:spirulina;Pb;standard
0 引言
螺旋藻,又名蓝藻,因其丝状螺旋体而得名,
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类光合放氧多细胞原核生
物。螺旋藻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及生物活性物质,如螺旋藻干粉的蛋白质含量高
达 60% ~72%,并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例与联
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最佳蛋白质氨基酸
组成比例吻合,是人类最理想的蛋白源[1];γ -亚
麻酸含量高达 11970 mg /kg,是生物体内多种激
素的必需品,普通食品中极少含有[2];β -胡箩卜
素含量为 170 mg /100g,是胡萝卜的近 10 倍。对
天然生长的螺旋藻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研究,其本
身富含人体所需的一切微量元素,早在 1974 年联
合国粮农组织(FAO)就已经将其列为“21 世纪的
最佳的理想食品”,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
为“人类 21 世纪的最佳保健品”,1981 年美国食
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确认其为“最佳蛋白质来
源之一”[3];因螺旋藻所含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
性物质最丰富、最全面、最均衡,营养学家、医学家
称其为“地球上的营养冠军”,有“生命营养库”之
05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2 年第 30 卷第 4 期
称。
螺旋藻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降血
脂、降血压、促进蛋白质合成、抗癌等多种生理功
效[4],同时可以作为理想的光敏剂,因此螺旋藻
的用途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动物饲料迅速转为人类
的营养食品、医疗和保健食品以及化妆品等,被得
到了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市场供小于求的现象,
不少厂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工养殖过程中使
用工业碱等物质或者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其他成
分,有可能导致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1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
2012 年 2 月 29 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给各
地食药监局的《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
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2012)25 号文件中明确指
出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展开了铅、砷、汞
三项指标的监测,并公布了不合格产品名单,但并
未公开“不合格”螺旋藻产品批号、检验标准和检
测机构。
2012 年 3 月 28 日新华网发表题为《审批合
格的螺旋藻为何“铅超标”?》的报道,报道中指出
“抽检 8 大螺旋藻品牌中 6 个铅超标”,按照我国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 - 1997)规
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
含量不得超过 0. 5 mg /kg”,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
检测结果均显示,在 8 个送检样品中有 6 个样品
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其中有些品牌超标 20% ~
200%;甚至有的品牌超标 820%。
然而仅仅相隔两天,3 月 30 日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在官网公布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 13
家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让人费解
的是显示仅有 1 家产品的重金属含量“不符合国
家限量标准”。而这次的检验标准是“按照国家
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
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
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 2. 0mg /kg;不以藻类为
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 0. 5 mg /
kg”。
正是由于采用的检验标准的不同,导致出现
了 2 个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揭露了保健食
品“蓝帽”审批背后存在的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
构、再到审批部门的“黑色利益链条”,引发深思。
2 铅超标危害
问题螺旋藻主要是指铅含量严重超标,铅作
为一种有害金属,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代谢过
程的障碍,对人体全身各组织器官都有损害,尤以
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能够造成一系列的中
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疾病[5]。如铅在脑组织中
蓄积后,可干扰脑细胞活动、破坏神经元结构、影
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对学习和记忆功
能有抑制作用[6]。
铅中毒可引起疲劳、失眠、烦躁、头痛、及多动
等症状;抑制血红素的合成与铁、锌、钙等元素拮
抗,诱发贫血;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
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导致肝脏
解毒功能受损、抵抗力低下、骨代谢紊乱等;儿童
铅中毒能使稚嫩的的神经细胞损伤,致使感觉、心
理等功能发生异常,出现烦躁、嗜睡、多动、注意力
分散、食欲不振、便秘、失眠等症状。研究认为铅
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是连续的过程,其损伤效应将
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7];孕妇铅中毒易造成流
产,影响到胎儿,对其智力发育、生长发育、神经发
育、免疫力都会产生影响;严重铅中毒还可能引起
再生障碍性贫血、脑损伤等人体危害。
3 螺旋藻铅超标引起的反思
3. 1 国家标准仍有争议
本次“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起因主要是由
于采用的检验标准不同,误读了检验结果,没有正
确解读食品安全检验数据。GB16740—1997《保
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在 2006 年到期之后,国
家一直没有出台新的标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现有标准争议的局面。
国家食药监局公告中称“按照国家标准和卫
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
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
铅指标限量为 2. 0 mg /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
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 0. 5 mg /kg”;而
GB16740 - 1997 中规定“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
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限量是≤2. 0 mg /kg;同时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实施指南》中则
表明“片剂”、“胶囊”、“固体饮料”属不同剂型。
所以争议也就随之而来,对以藻类为原料的片剂
15
螺旋藻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分析———张晓燕,刘楠,周德庆
中铅含量限量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标准上就存在
着漏洞,导致争议局面的出现。
值得庆幸的是,根据相关方面的了解,国家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于 2012 年 3 月末,启动了
全国范围内的螺旋藻大抽检。此次抽检结束后,
很快就会有结果出来,新螺旋藻食品国家标准或
许随之产生。
3. 2 企业质量控制不严
螺旋藻铅超标的主因是由于螺旋藻本身的吸
附作用。螺旋藻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绝大部分螺旋藻的细胞壁是由多糖物质构成,而
胞外多糖具有阴离子特性,对许多重金属具有良
好的生物富集能力。正是由于胞外多糖的这种吸
附作用可在藻细胞表面形成高浓度的重金属区,
吸附周边环境中的铅,并进一步转移到藻细胞内
造成铅含量超标。龚仁敏等研究发现螺旋藻粉有
较强的铅吸附能力[8]。
纵观螺旋藻食品的生产流程,铅超标问题的
出现归结起来可能有两大原因:
(1)螺旋藻养殖企业在天然螺旋藻养殖过程
中,养殖水质和培养液等养殖周边环境不达标造
成。研究发现,作为药食品剂的螺旋藻培养水质
必须符合 GB5749—199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规定,培养液配备应由药食用碳酸氢钠(小苏
打)、无机盐等物质调配而成,符合 GB1887 规定;
如果培养环境控制不好,则很容易造成铅超标。
而大部分螺旋藻食品生产厂家没有自己的培养基
地,即使有培养基地的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也大
多对外收购,从而造成了养殖与加工相脱节,利益
分配也脱节。
(2)由于螺旋藻食品生产企业内部生产控制
不严,未能严格执行 GMP(良好生产规范)流程,
主要表现在首先未进行严格的原料中重金属检
测,其次是未检测生产过程中添加的辅料中铅的
含量,再次是生产成品出厂检验时未进行铅含量
检测。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至为重要的,螺旋
藻养殖、生产加工全过程都应该严格执行 GMP流
程以及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张
静等研究出培养液中适合螺旋藻生长及蛋白质积
累的最佳碳、氮、磷浓度分别为 NaHCO36. 00 g /L,
尿素 0. 10 g /L,KH2PO4 0. 50 g /L
[9];林麒等实施
HACCP后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卫生质量,保证了螺
旋藻的食用安全和营养价值同时提高了企业质量
控制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10];必须加强企业内部
的生产质量管理,严格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履
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产品档案,如
实、准确地记录并保存产品的原辅料采购、加工、
储藏、运输、销售等信息,以确认产品流向。
3. 3 申报审批过程有漏洞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背后折射的不仅仅是螺
旋藻保健食品的问题,更深层次反映出是整个保
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揭露了保健品审批背后的
利益链条。保健品申报要经历五阶段:准备申报
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
审评。看似严谨的申报流程和规定,实际上却处
处出现漏洞:申报材料与实际生产不一定吻合;本
应分三天生产三个批次,一天就全部生产。
现在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中介公司申报,
从而也就形成了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
批部门的利益链条。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受到侵害,企业信誉的损坏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
降。
早在 2010 年就曾有人指出保健食品审批制
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审批制度缺乏透明度;
申请出现问题之后,申请人得不到公平答辩的机
会等。
3. 4 重审批轻监管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发生,在客观上印证了
有关部门对其产业质量控制不严、监管尺度放松
的现状。究其原因,企业质控不严的根源在于
“重审批轻监管”的监管格局。我国保健食品管
理是重前期审批、发证而轻后期监管:对上市前产
品配方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及厂商资质进行了严格
审批,却缺少随后对实际产品生产、销售、宣传环
节的监管,导致产品批准证件在手,商家即可为所
欲为,最终引发了我国保健品市场常见的一系列
问题。
4 应对的措施
4. 1 修定标准
此次风波的引起,与螺旋藻食品标准有一定
的关系:一是标准“打架”,到底是遵循 2. 0 mg /kg
还是 0. 5 mg /kg,至今没有确切的标准规定;二是
标准“缺失”,片剂螺旋藻中铅含量的规定没有相
应的标准,造成了标准上的空白;三是标准“滞
后”,根据《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标
25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2 年第 30 卷第 4 期
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 5 年,而 GB16740 - 1997,
距今已有 15 年之久。针对这一现象,颁布完善的
标准成为关键。
4. 2 加强监管
保健品是一个特殊行业,必须把安全放在第
一位,而这方面必须依赖政府的有效监管[11],建
立有效科学监管体系,打破之前保健品行业“重
审批轻监管”的格局,改为开放准入、有效监管,
加强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明确相应的
处罚政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行使权利
的同时更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后续监管
与准入管制要并重,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从制度上
解决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的现象。
4. 3 源头控制
螺旋藻养殖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加
工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将影响产品的
质量安全[12-14];因此企业作为第一责任方,在螺
旋藻类的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良好
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引
入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模
式[15 - 17]。
参考文献:
[1]孙洁,陆胜民,陶宁萍.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
能[J].中国水产,2006,13(5) :76 - 77.
[2]姚丹,黄忠华,雷光鸿,等.螺旋藻提取研究概述[J].
轻工科技,2012,17(3) :16 - 17.
[3]徐海滨,陈艳,李芳,等.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原料
及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调查[J]. 卫生研究,
2003,32(4) :339 - 343.
[4]方希修,王冬梅.螺旋藻的营养功能与加工生产技术
[J].世界农业,2003,25(6) :42 - 43.
[5] Sanders T,Liu Y,Buchner V,et al. Neurotoxic effects
and biomarkers of leadexposure:areview[J]. RevEnvir-
on Health,2009,24(1) :15 - 45.
[6]任振华,李光武.铅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自主活动的影
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3) :237 - 239.
[7] Counter S A,Buchanan L H,Ortega F. Neurophysiologic
and neurocognitive case profiles of Ande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environmental lead poisoning[J]. J Toxicol En-
viron Health A,2009,72(19) :1150 - 1159.
[8]龚仁敏,陈发扬,刘必融,等.天然和预处理的极大螺
旋藻粉对铅的吸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
(3) :107 - 110.
[9]张静,胡海燕,徐晶,等.螺旋藻培养液配方的优化研
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48(5) :79 - 82.
[10]林麒,林坚,林国斌. HACCP 在螺旋藻养殖、生产加
工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 :
155 - 158.
[11]《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征求社会意见[J],分析与
检测,2009,35(7) :137.
[12]徐跃定,张建英.暴雨对螺旋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
术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09,27(4) :281 - 283.
[13]鲍亦璐,杨鹏波,王倩,等.螺旋藻培养过程中的营养
盐监测与消耗[J].食品科技,2011,37(3) :98 - 102.
[14]谢廷枢,马毓承. 螺旋藻工艺质量管理与市场准入
[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7) :24 - 25.
[15]罗光宏,陈天仁,祖廷勋,等.螺旋藻片剂生产中实施
GMP标准探讨[J].食品科技,2004,30(2) :40 - 46.
[16]李亚娜,李瑞勇.壳聚糖涂膜对圣女果的保鲜性能研
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1,29(3) :9 - 11,23.
[17]杨凌霄,文声扬,闫金姣,等.多层抗菌包装膜材料的
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1,29(2) :42 -
46.
(上接第 20 页)
参考文献:
[1]张静怡,杨华.橙汁乳饮料的研制[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2011,12(12) :55 - 59,66.
[2]郭斌. 草莓的营养价值及清洗方法[J]. 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2011,12(9) :43.
[3]王丽梅,韩丽丽. 蓝莓果冻的加工与研制[J]. 吉林
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 :15 - 17.
[4]顾采琴,刘鹏,张柳花,等. 蜜桃汁芦荟果冻的研制
[J].广州大学学报,2011,10(4) :24 - 27.
[5]于梅,宁杰,朴美子. 甜叶菊抗氧化果冻的研制[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47(3) :24 - 27.
[6]张静,姜爱丽,胡文忠,等. 山楂原汁保健果冻的研制
[J].现代园艺,2010,33(9) :9 - 10.
[7]李加兴,袁秋红,陈双平,等. 猕猴桃果汁果肉型果冻
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7,28(7) :600 - 603.
[8]方丹,陆宁.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包装与
食品机械,2012,30(1) :22 - 26.
[9]杨国浩.枣汁饮料配方的优化研究[J]. 包装与食品
机械,2011,29(6) :17 - 19.
[10]周湘池,卢可,娄永江. 枇杷叶果冻的研制[J].宁波
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9,22(1) :143 - 147.
35
螺旋藻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分析———张晓燕,刘楠,周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