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全 文 :看 ,随剂量增加各指标水平逐渐升高 ,而培养肝细胞增
殖活性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各时间点从 0.2 μg/ml至
25 μg/ml之间比较 , 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而 125μg/ml与 25μg/ml之间比较 ,除 3 h时
间点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 。
从以上结果可以推论 ,适宜剂量 D-GalN加入肝细胞
培养体系可以成功诱导大鼠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 ,以
25 μg/ml剂量较为理想 。本研究表明 ,一定浓度的 D
-氨基半乳糖加入培养体系可以成功诱导大鼠肝细胞
体外损伤模型 ,可应用保肝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及其他
相关研究 ,为肝病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LauraCondedelaRosa1, MariekeHSchoemaker1, TitiaEVrenken, et
al.Superoxideanionsandhydrogenperoxideinducehepatocytedeathby
diferentmechanisms:InvolvementofJNKandRKMAPkinases.Journal
ofHepatology, 2006, (44):918
2 BatleT, StaceyG.Celculturemodelsforhepatotoxicology.CelBiolTox-
icol, 200l, l7(4-5):287
3 张金卷,杜智 ,李涛 ,等.大鼠肝卵圆细胞的诱导 、分离及鉴定.生物医
学工程与临床 , 2004, 8(4):196
4 张金卷,宋继昌 ,李涛 ,等.微囊化乳猪肝细胞血液灌流治疗大鼠暴发
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 1999, 37(8):474
5 VermeirM, AnnaertP, MamidiRN, etal.Cel-basedmodelstostudy
hepaticdrugmetabolismandenzymeinductioninhumans.ExpertOpin
DrugMetabToxicol, 2005, 1(1):75
6 李宏涛,陈国民.D-氨基半乳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肝脏 , 2004, 9
(3):209
7 ToshinoriTotsugawa, ChenYong, JorgeDavidRivas-Carilo, etal.Sur-
vivalofliverfailurepigsbytransplantationofreversiblyimmortalizedhu-
manhepatocyteswithTamoxifen-mediatedself-recombination.Journal
ofHepatology, 2007, 47(1):74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白淑芳 ,刘岱琳 ,陈 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 ,天津 300162)
摘 要 目的:对广东石豆兰(BulbophylumkwangtungenseSchltr)6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
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 、ODS等多种柱色谱方法 , 对广东石豆兰的 6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进行分离 , 以反
相 HPLC进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 、波谱学特征并参考文献 , 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东石豆兰的 60%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 ,分离得到了 3个菲类化合物和 2个 9, 10二氢菲类化合物 ,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学分析鉴定
为 Bulbophylanthrin(Ⅰ )、2, 3, 4-三甲氧基 -5-羟基菲(Ⅱ)、2, 3, 4, 5-四甲氧基菲(Ⅲ)、Coelonin(Ⅳ)和 2, 4, 7-三
甲氧基 -9, 10-二氢菲(Ⅴ)。结论: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余 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
离得到。
关键词 广东石豆兰 , 菲类化合物 , 9, 10-二氢菲类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87(2008)05-0004-40
Studieson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plantBulbophylumkwangtungense
BaiShufang, LiuDailin, ChenHong
(MedicalColege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 Tianjin300162)
ABSTRACTOBJECTIVEToextractplantBulbophylumkwangtungenseusing60%ethanol, separatedanddistinguished.METH-
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isolatedbychromatography, andidentifiedbymeansofspectraldataandliterature.RESULTS
ThestructuresofcompoundsweredeterminedasBulbophylanthrin(Ⅰ ), 2, 3, 4-trimethoxy-5-hydroxy-phenanthrene(Ⅱ),
2, 3, 4, 5-quarmethoxy-phenanthrene(Ⅲ), Coelonin(Ⅳ)and2, 4, 7 -trimethoxy-9, 10 -dihydroxyphenanthrene(Ⅴ).
CONCLUSIONCompoundⅤ isisolatedfromthisgenusforthefirsttime, andtheothersarefirstlyisolatedfromthisplant.
KEYWORDSBulbophylumkwangtungense, phenanthrene, 9, 10-dihydroxyphenanthrene
  广东石豆兰 (BulbophylumkwangtungenseSchltr)
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 ,具有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的功
效 [ 1] 。至今已有学者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二苯苄
类 [ 2-5] 、菲类 [ 6-8]和 9, 10-二氢菲类[ 9-11]化合物 ,但
是对于广东石豆兰的化学成分报道较少 ,因而本实验
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 60%乙醇提取物的乙
4 天津药学 Tianjin Pharmacy 2008年 第 20卷第 5期
* 收稿日期:2008-03-03
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得到了 5个化合物 ,利用理化常
数和光谱学(1H-NMR和 13C-NMR)方法确定了该各
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
到 ,其余 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YanacoMP-S3熔点测定仪;Bruker
esquire2000质谱仪;BrukerAV-400核磁共振波谱仪
(TMS作为内标)。制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泵:SHI-
MADZULC-8A;检测器:SPD-10AvpUV280 nm;色
谱柱:SHIMADZUPakC18 , 250 mm×20mm, 5μm)。
1.2 实验材料 广东石豆兰 ,采自广西省柳州地区 ,
并由天津中医学院杨汝峰教授鉴定为广东石豆兰
(BulbophylumkwangtungenseSchltr)的全草。薄层色
谱(TLC)用硅胶 GF254和硅胶 H,柱色谱硅胶 (200 ~
300目),均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柱色谱用
ODS(40 ~ 63 μm)为 Merck产品。甲醇为色谱纯 ,其他
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纯化水 。
1.3 实验方法 取干燥的广东石豆兰全草 5.0 kg,用
10倍量的 60%乙醇(v/v)提取 2 h,再用 8倍量 60%乙
醇提取 1 h,合并提取液 ,减压回收溶剂 ,得 60%乙醇
提取物 320g。将其分散在 10倍量的水中 ,分别用等
量的环己烷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 3次 ,减压回收溶
剂 ,得环己烷层浸膏 4 g、乙酸乙酯层浸膏 55 g和正丁
醇层浸膏 70 g。
乙酸乙酯层浸膏利用硅胶中低压柱色谱分离 ,氯
仿 -甲醇梯度洗脱 ,氯仿 -甲醇(98∶2)洗脱部分通过
ODS柱色谱分离 ,以 50%甲醇(ρ=0.923)进行洗脱 ,
洗脱馏分再通过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以 45%甲醇
(ρ=0.930)进行反复纯化 ,得到化合物 Ⅰ 54 mg, Ⅱ 21
mg, Ⅲ 37 mg, Ⅳ 10 mg和Ⅴ 62mg。
2 结果
2.1 化合物 Ⅰ 白色针状结晶(环己烷 -乙酸乙酯),
mp177 ~ 178℃。FeCl3反应阳性 ,说明结构中存在酚
羟基。正离子 ESI-MS(m/z)给出了准分子离子峰 [ M
+Na] +293.1,负离子 ESI-MS(m/z)给出了准分子离
子峰 [ M-H] -269.6,结合1H-NMR和 13 C-NMR确
定分子式为 C16 H14 O4。 UV:λmax257, 346和 367 nm
(logε4.62, 3.72 and3.96),说明该化合物可能为菲
类化合物。 IR(KBr)σ:3 300和 3 180 cm-1结构中示
有 2个酚羟基 , 其中 1个为缔合羟基。13 C-NMR
(100MHz, inCDCl3)中给出了 14个芳香碳信号和 2
个甲氧基碳信号 ,再次说明该化合物为菲类化合物 。
δ155.3 , 147.4 , 142.0和 139.3 4个连氧碳信号 ,说明
这个菲类化合物中存在 4个连氧取代基团 。1H-NMR
(400MHz, inCDCl3)中给出了 2个甲氧基质子的信号
δ4.09(s, 3H)和 δ3.86(s, 3H),还给出了 2个羟基质
子信号 δ10.4(br.s)和 6.01(br.s)(重水交换后消
失)。氢谱中还可以观察到 6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其中
δ7.52(1H, d, J=8.0Hz)和 δ7.59(1H, d, J=8.0Hz)
为典型的菲类化合物的 9, 10位芳香氢质子信号;δ
7.29(1H, dd, J=8Hz, 2Hz), 7.43(1H, dd, J=8Hz,
2Hz)和 7.54(1H, t, J=8Hz)3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说
明结构中存在 1个 ABC偶合系统的苯环;此外 ,还有 1
个孤立的芳香氢质子信号 δ7.17(1H, s),说明该化合
物还存在 1个五取代模式苯环 。综上分析 , 并与文
献 [ 8]相对照 ,将化合物 Ⅰ的结构鉴定为 Bulbophylan-
thrin。其碳 、氢信号归属见表 1,结构见图 1。
2.2 化合物 Ⅱ 白色粉末 。 FeCl3反应阳性 ,说明结
构中存在酚羟基。正离子 ESI-MS(m/z)给出了准分
子离子峰 [ M+Na] +307.5,负离子 ESI-MS(m/z)给
出了准分子离子峰 [ M-H] -283.7,结合 1H-NMR确
定分子式为 C17H16O4。1H-NMR(400MHz, CDCl3)中 ,
共给出 6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其中 [ δ7.29(d, J=8.8
Hz, 1.8Hz, H-6), 7.44(1H, dd, J=8.8Hz, 1.8Hz,
H-8)和 7.55(1H, t, H-7)]为处于邻位的 3个芳香
氢质子信号 , δ7.18(1H, s)是 1个孤立芳香氢质子信
号 , δ7.51(1H, d, J=8.0Hz)和 δ7.63(1H, d, J=8.0
Hz)为典型的菲类化合物的 9, 10位芳香氢质子信号。
此外 ,还能观察到 3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3.88, 4.07
和 4.15)和 1个羟基氢信号 δ10.5(重水交换后消失)。
将化合物 Ⅱ的氢谱和化合物 Ⅰ相比较 ,发现 δ6.01(br.
s)的羟基质子信号消失 ,而多出了 1个 δ4.15的甲氧
基氢质子信号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并参考文献 [ 8] ,
将化合物 Ⅱ的结构鉴定为 2, 3, 4-三甲氧基 -5-羟
基菲 。其氢信号归属见表 1,结构见图 1。
2.3 化合物 Ⅲ  淡黄色粉末 。正离子 ESI-MS
(m/z)给出了准分子离子峰 [ M+Na] +321.2,负离子
ESI-MS(m/z)给出了准分子离子峰 [ M-H] -297.2,
结合 1H-NMR确定分子式为 C18 H18 O4。1H-NMR
(400MHz, CDCl3)共给出了 6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 4
个甲氧基信号 。比较化合物 Ⅲ和化合物 Ⅱ的氢谱 ,发
现化合物 Ⅲ的结构较化合物 Ⅱ多出了 1个甲氧基 ,而
消失了 1个羟基 。比较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 [ 8] ,将化
合物 Ⅲ的结构鉴定为 2, 3, 4, 5-四甲氧基菲。其氢
信号归属见表 1,结构见图 1。
2.4 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 。 FeCl3反应阳性 ,说明结
构中存在酚羟基。正离子 ESI-MS(m/z)给出了准分
子离子峰 [ M+H] +243.5,负离子 ESI-MS(m/z)给出
了准分子离子峰 [ M-H] -241.1。结合1H-NMR确
定分子式为 C15H14O3。 UV:λmax274, 292和 303 nm
5天津药学 Tianjin Pharmacy 2008年 第 20卷第 5期
(logε4.21, 4.12 and4.04)和 IR(KBr)σ:3620 ,
1780, 1600, 1590和 830 cm-1 ,说明该化合物可能为
9, 10-二氢菲类化合物 。1H-NMR(400 MHz, CDCl3)
中 δ2.62(4H)的 4个氢质子信号 ,说明其为 9, 10-二
氢菲类化合物的 9, 10位的特征氢信号 。此外 ,氢谱中
还给出了 5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 δ8.03(1H, d, J=
8Hz), 6.68(1H, dd, J=8Hz, 3Hz), 6.53(1H, d, J
=3Hz), 6.34(1H, d, J=3Hz)和 6.31(1H, d, J=
3Hz)] , 2个可变化的质子信号 δ4.95和 4.82(重水交
换信号消失)和 1个甲氧基氢质子信号(3.75。根据偶
合常数推断 δ8.03(1H, d, J=8Hz), 6.68(1H, dd, J
=8Hz, 3Hz)和 6.53(1H, d, J=3Hz)为处于 ABX偶
合系统的 3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另外 δ6.34(1H, d, J
=3Hz), 6.31(1H, d, J=3Hz)。综合分析 1H-NMR
信息并参考文献[ 12] ,将化合物Ⅳ鉴定为 coelonin,其氢
信号归属见表 1,结构见图 1。
2.5 化合物Ⅴ 无色粉末 。正离子 ESI-MS(m/z)
给出准分子离子峰 [ M+H] +271.5,负离子 ESI-MS
(m/z)给出了准分子离子峰 [ M-H] -269.1。结合 1H
-NMR确定分子式为 C17H18O3。1H-NMR(400 MHz,
CDCl3)给出了 9, 10-二氢菲类化合物的 9, 10特征信
号 δ2.78(4H, s),此外还给出了 5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和 3个甲氧基氢质子信号。将化合物Ⅴ的氢谱和化合
物Ⅳ相对照 ,发现化合物Ⅴ的结构中多出了 2个甲氧
基氢质子信号 δ3.76和 3.78,而原来化合物Ⅳ的 2个
羟基信号 δ4.95和 4.82消失。在上述分析基础上 ,结
合文献[ 12]确定化合物Ⅴ的结构为 2, 4, 7-三甲氧基
-9, 10-二氢菲。其氢信号归属见表 1,结构见图 1。
图 1 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的结构式
表 1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碳谱 、氢谱数据(100MHz, 400MHz, inCDCl3)
编号 13C-NMR 化合物Ⅰ1H-NMR
化合物Ⅱ
1H-NMR
化合物Ⅲ
1H-NMR
化合物Ⅳ
1H-NMR
化合物Ⅴ
1H-NMR
1 106.9 7.17(s) 7.18(s) 6.34(d, J=3Hz) 6.48(br.s)
2 147.8
3 139.8 6.31(d, J=3Hz) 6.48(br.s)
4 141.6
4a 118.1
4b 118.5
5 155.1 8.03(d, J=8Hz) 8.22(d, J=8Hz)
6 116.5 7.29(dd, J=8Hz, 2Hz) 7.29(dd, J=8.8Hz, 1.8Hz) 7.29(dd, J=8.8Hz, 1.8Hz) 6.68(dd, J=8Hz, 3Hz) 6.82(dd, J=8Hz, 3Hz)
7 128.3 7.54(t, J=8Hz) 7.55(t, J=8.8Hz) 7.55(t, J=8.8Hz) 6.53(d, J=3Hz) 6.71(d, J=3Hz)
8 121.3 7.43(dd, J=8Hz, 2Hz) 7.44(dd, J=8.8Hz, 1.8Hz) 7.44(dd, J=8.8Hz, 1.8Hz)
8a 135.4
9 127.7 7.59(d, J=8Hz) 7.63(d, J=8Hz) 7.63(d, J=8Hz) 2.62(4H, s) 2.78(4H, s)
10 126.9 7.52(d, J=8Hz) 7.51(d, J=8Hz) 7.51(d, J=8Hz) 2.62(4H, s) 2.78(4H, s)
10a 128.2
56.9(2-OCH3) 4.09(2-OCH3) 4.07(2-OCH3) 4.07(2-OCH3) 3.79(2-OCH3)
63.1(4-OCH3) 3.86(4-OCH3) 3.88(4-OCH3) 3.88(4-OCH3) 3.75(4-OCH3) 3.76(4-OCH3)
6.01(3-OH) 4.15(3-OCH3) 4.15(3-OCH3) 3.76(7-OCH3)
10.4(5-OH) 10.5(5-OH) 10.5(5-OH)
6 天津药学 Tianjin Pharmacy 2008年 第 20卷第 5期
3 讨论
本实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采用硅胶 、大孔吸附
树脂和 ODS等多种柱色谱方法 ,对兰科植物广东石豆
兰的 6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化学成分进行了研
究 ,从乙酸乙酯层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5个化合物
Bulbophylanthrin(Ⅰ ), 2, 3, 4-三甲氧基 -5-羟基菲
(Ⅱ), 2 , 3, 4, 5 -四甲氧基菲(Ⅲ), Coelonin(Ⅳ)和
2, 4, 7-三甲氧基 -9, 10-二氢菲(Ⅴ)。其中 ,化合
物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余 4个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 。通过本实验研
究 ,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广东石豆兰将提供一定的理
论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心启 ,吉占河 ,郎楷永 ,等.中国植物志.第 19卷.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9.172-186
2 MajumderPL, BasakM.TwobibenzylderivativesfromtheorchidCir-
rhopetalumandersoni.Phytochemistry, 1991, 30(1):321
3 MajumderPL, LahiriS.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orchidLusiaindi-
visa.IndianJChem, SectB, 1989, 28(9):771
4 MajumderPL, ChaterjeeS.Crepidatin, abibenzylderivativefromthe
orchidDendrobiumcrepidatum.Phytochemistry, 1989, 28(7):1986
5 MajumderPL, SenRC.Moscatilin, abibenzylderivativefromtheor-
chidDendrobiummoscatum.Phytochemistry, 1987, 26(7):2121
6 MajumderPL, BanerjeeS.Revisedstructureofgymnopusin, aring-B
oxygenatedphenanthrenederivativeisolatedfromtheorchidBulbophyl-
lumgymnopus.IndianJChem, SectB, 1989, 28(12):1085
7 MajumderPL, KarA.Confusarinandconfusaridin, twophenanthrene
derivativesoftheorchidEriaconfusa.Phytochemistry, 1987, 26(4):
1127
8 MajumderPL, KarA, ShooleryJN.Bulbophylanthrin, aphenan-
threneoftheorchidBulbophylumleopardium.Phytochemistry, 1985,
24(9):2083
9 MajumderPL, BanerjeeS.TwostilbenoidsfromtheorchidEriaflava.
Phytochemistry, 1990, 29(9):3052
10 MajumderPL, LahiriS.Lusianthrinandlusianthridin, twostilbenoids
fromtheorchidLusiaindivisa.Phytochemistry, 1990, 29(2):621
11 刘岱琳 ,庞发根 ,张家欣.密花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物化
学杂志, 2005, 15(2):103
12 MajumderPL, LahaS, DataN.Coelonin, a9, 10-dihydrophenan-
threnefromtheorchidsCoelogyneochraceaandCoelogyneelata.Phyto-
chemistry, 1982, 21(2):478
石花多糖抗辐射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及检测*
洪 阁 ,李松年 ,刘培勋 ,沈 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 天津 300192)
摘 要 目的:对具有抗辐射作用的石花多糖粗品进行提取 、分离和纯度检测。方法:将梅花衣科植物石花(Parmelia
tinctorumDespr)水提 、醇沉后 ,经 AB-8树脂脱色和三氯乙酸除蛋白 ,再用 DE22纤维素柱分离 ,冷冻干燥后得浅灰色粉末
多糖;对石花多糖有效组分进行纸层析分析和玻璃纤维纸电泳纯度检查。结果:纯度检查不多于 3个斑点。结论:石花多
糖有效部位为相对单一组分。
关键词 抗辐射 ,石花多糖 , 有效部位 ,纸层析 , 玻璃纤维纸电泳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87(2008)05-0007-03
Extraction, separationandexaminationofantiradiationcomponentfromParmeliatinctorum
HongGe, LiSongnian, LiuPeixun, ShenXiu
(InstituteofRadiationMedicine, 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and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 Tianjin300192)
ABSTRACTOBJECTIVEToextract, separateandexaminethecrudepolysaccharidefromParmeliatinctorum.METHODSWater
-solublepolysaccharidefromParmeliatinctorumwasprecipitatedbyalcohol, thenitwasdecoloredbyAB-8resin, deproteinized
bytrichloraceticacidandrefinedbyDE22 columnchromatography.Afterlyophilized, alightlygreypowderofpolysaccharidewas
obtained.Thequalityofthispolysaccharidewasanalyzedbypaperchromatographyandglassfiberpaperelectrophoresis.RESULTS
Nomorethan3spotsweredetectedinthechromatogram.CONCLUSIONThepolysaccharideobtainedappearstobecomposedofa
singlecomponent.
KEYWORDSantiradiation, Parmeliatinctorumpolysaccharide, effectivecomponent, paperchromatography, glassfiberpapere-
lectrophoresis
7天津药学 Tianjin Pharmacy 2008年 第 20卷第 5期
* 收稿日期:2008-06-26
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发展基金(No.SF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