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cent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全 文 :第 10卷 第 4期
2 0 0 2年 1 2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1.10 NO.4
Dec.。 2002
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摘 要 简述 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思想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生态学理论近 10余年来的发展动向,用比较研 究的方
法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独特道路。明确指 出中国生态农业
是 当前推行 可持 续农 业的最现 实且有效的途径 。
关键 词 可持 续农 业 生态学 动 向 中国生态农业
Recent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ENG Xu(China Agri-
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CJEA,2002,10(4):1~5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tre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s wel as the ecology and its
guideline theory,in the recent decade,an unique approach to realiz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which should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ones,was discussed.The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was considered as an ideal and feasible way for China tO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Key wo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Recent situation of ecology,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 国际可持续农业论坛近年主要动向
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早已越过概念的探索和开发阶段,进入实质性研究和
推行阶段。近年来其主要动向一是注重实践,如美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可持续农业实践者协会,欧、美 日益扩
大“有机农产品”、“自然食物”、“绿色农产品”等的开发;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产业集团参与,如跨国化工集团纷
纷转向大力开发能减少物质投入(如化学农药)的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等)集团竞相研究
实施高科技的“精确农业”,使增产、降低成本、投入高效率利用、农产品化学残留率减少和环境保持等多个 目
标同时实现,从而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舆论和环境;三是加强生态学及其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结合的基
础性研究,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病虫害防治已从 1976年“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刚提出时表
述为“多种防治方法配合而成的协调的害虫管理系统,采用以充分利用 自然防治机制为主的多重战略”,发展
到“考虑到害虫中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术,以尽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虫
数量控制在低于经济损害的水平,即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FAO,1996),再进而发展到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化
学农药的施用而“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设计”(Altieri.M.2000);四是通过寻求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
三大效益的“满意”单产或“亚最高”单产,而非常规的“最高”单产,达到减轻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的途
径,体现了一种“折衷”的思路 ;五是探索由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过渡的条件,包括“转型期”(Transi—
tion period)及“转型成本”;六是同可持续农业关系密切的新型交叉科学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
济学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如提出计量自然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论 ,农 、林业对 CO:储积、减少温室气
体的服务价值及交易以及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概念;七是倡导用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新方法论解
决可持续的土地利用问题,欧共体国家尤其荷兰、比利时等做了大量研究,特别针对土地利用问题极大的发
展中国家,提出综合考虑多种需求及多项限制因子的“生态区域途径”方法(Eco—regional approach methodolo—
gy)。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绝对贫困农民人数占比例高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受到特
别的关注,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发掘传统农业的精华和乡土智慧,参与式的发展研究和推广方法论 ,机(体)
制的创新和政策的变革等。一种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农业科学家、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印度的斯瓦米纳森
(1999)倡导的“常青绿色革命”以及旨在农村充分就业的“生态技术”说。前者强调必须有集约化、同时又必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京郊可持续的现代化大都市农业范式及途径”(6002009)部分研究内容
收稿日期:2002—05—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0卷
须是多样化和能增值的农业生产系统,而且要建立在资源综合管理特别是对水、营养元素和能量高效利用基
础之上 ;后者则主张在发展中国家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须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 ,即在这些 自然资源的人
口承载力业已严重超载的国家,为求得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必须把生态学原则结合到以农村充分就业
为中心的战略之中,强调用上述“生态技术”使农民能够就地“自我雇用”,并开创一系列的增殖增收活动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诸如人均资源极其短缺、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彻底消除贫困
及其带给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等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独特
道路。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态学的发展动向与启示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 1987年发表的划时代文献《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生态学是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了能真正指导解决大量事关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美国的一批知名学者认为
必须致力于使生态学变得更加积极,而不能满足于只是指出问题和发出警报,更不主张陷入颇有点玄学味道
的所谓“混沌理论”l4]。其核心在于必须开辟“研究了解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新领域”;打破小尺度研究
及过于琐细等生态研究传统方式的束缚以及重视对已有大量研究结果的综合与合成。1996年 11月在美国
加州的圣巴巴拉召开了“生态学的合成、应用、机遇与挑战”研讨会,达成“通过综合与合成途径,使生态学对
可持续发展更为有用”;并“再次强调生态学应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的共识 。现代生态学的奠基人之

、美国的奥德姆 E.P.教授明确指出“我们的重点始终应围绕着我们面对的环境问题,寻找出它们产生的
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绝不是急诊式的‘开方子’。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自然界、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之
间的能动性相互关系;把注意力从生产系统的产出转向对其投入的管理” ,使生态学真正对可持续发展起
到指导作用。奥德姆还针对社会上多数人对生态学缺乏了解,很多决策者更是“环境教育盲”,而生态学未能
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实情况,亲自编撰了配有卡通插图的科普著作《人类摆脱困境的生态学途径》,以呼吁人们
学习、模仿 自然界求得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奥德姆教授高度地概括了“自然界智慧”的6条规律 ,即基于环
境承载力的种群增长规律——s型曲线和物种的繁殖/生存不同侧重及“对策”分化,人类社会不能盲 目追求
增长,更须区分数量型的增长和质量型的增长;能量的生态学规律,处于顶极状态的自然系统由于有足够的
维持能而不易崩溃,而人工系统的规模则与能耗的平方成正比,再加上现代社会所用的人工“浓缩”的高质能
源在制造时能效率极低,因此需消耗巨量外源辅助能;组织的生态学规律,自然界不同生物、成分组合成有层
次的组织后,由于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特性,如藻类与腔肠动物组合成的珊瑚虫可耐受养分含量极低的深海环
境,但如果分开则谁也不能生存 ,人与生物圈也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变化的生态学规律,自然界靠(正、负)
反馈机制(而不是像人类要靠中央控制系统)巧妙地控制增长和保持平衡,学习这种机制的目的除取代人工
中央控制系统外,还要能预测出发展曲线出现报酬递减的拐点,这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行为的生态学规律,自
然界不同物种问既有适者生存的对抗 ,也有很多互利共生的关系,但人类与绿色植物通过农业建立起的关系
迄今为止都是掠夺而非互利,所以才产生农业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有当今多种力图替代常规农业的新的农业
生产方式产生;生物多样性规律,生态系统内部都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即生物多样性的机制,一旦由于某种
原因致使某种重要功能的物种缺失,即会有原处于功能冗余态的另一个物种替代,而常规现代化农业却严重
缺少物种多样性,难以避免极少数几个人工培育品种因某种病虫害大流行而灭绝的风险,传统农业则很好地
保存了作物基因库。奥德姆把这类对 自然界智慧学习的科学归结为发展“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他指出生态学采取的是综合方法,因此具有独特的能力来弥合科学与社会之间正在危险地加大的相互理解
的鸿沟。每一项新技术都有其副作用,必须采取处理负面效应的“对应技术”。而采用这类对应技术就需付
出“转型成本”,即转化到可持续态势所需的成本。短期利益驱动的政客是不会为长远利益而支付这类成本
的,科学家和公众的责任就是要提醒决策者为了长远利益(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即使要付出较大和暂时
的转型成本也是必要的。为了走出人类面临的困境,必须改变那种“应急式”和割裂式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建立生态道德及同自然的伙伴关系。
尽管国际可持续农业界做了大量的努力 ,但传统的农业观以及以高投入、高产出(包括污染的产生)为特
征的常规现代化农业的影响绝不会轻易消失。诺贝尔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Norman Borloug教授于
2001年 11月 7日在中国的演讲 中强调要解开在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农业工作者与环境保护工作者之间的
“死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实现这些国家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这正反映了农业
集约化程度同保护环境之间客观的根本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国际农学界也认识到,如果没有在观念、机(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期 程 序 :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3
制(含政策)和技术上的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诗意”。著名的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弗农·拉
坦 指出,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充分设计,则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充满诗意
的夸夸其谈。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农业科学家对可持续农业推行的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力研究,
逐渐归纳出 5方面的要素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就是观念转变,即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具备;能力
建设,主要指提高有关人员和农民的文化 、科技素质,进行可持续农业试验区或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创造新的
方法;机制革新,集中在寻找消除领导、组织可持续农业方面的部门和条块分割障碍的新机制;政策法制调
整;技术创新,这是由于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三者很难协调、甚至不可能
实现三大效益的同时优化或最佳,这就对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本质区别
“生态农业”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初期曾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种提法容易同外国的“生态农业”主
张混淆,因而会产生对增加农业投入的消极影响等。如前所述,中国生态农业 同西方倡导的“生态农业”
(Ecological agriculture)名称雷同完全是偶然巧合,两者之间并无任何内在联系。西方的“生态农业”是 20世
纪70~80年代涌现出的反思常规现代化农业、试图探索新途径的众多思想之一,这些新思想当时也是推动
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潮的重要力量。但西方“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强调低投入,这显然同发达国家农业
生产当时已有的过高物质投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倡导者其宁可牺牲农业生产力,也要追求
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起作用,因而只能吸引少数人进行一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实验,生态农业发展十分
缓慢。如德国经过 20多年的实践,到目前其生态农业实施面积也仅占农田总面积的3.2%。即使在二嗯英
事件和疯牛病事件震撼全欧洲,政府决心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农业计划”的情况下,其指导思想仍认为提高单
产和总产已无多大必要,关键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风险。鉴于用生态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缺乏竞
争力,政府决定从 2002年起每年对上述计划进行补贴,其中仅用于有关生态农业的科技知识传播、培训等即
投入上千万欧元。法国农业和渔业部 1997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规定,生态农业标准是不得使
用任何合成化肥和农药,其目标是到 2005年使从事于生态农业的农场增至 2.5万个⋯。中国生态农业的倡
导者从一开始就强调追求高的土地生产力,因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只有首先做到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
尽可能的大,才能有足够的能量进入到整个农业系统,进而使系统转入良性循环状态,包括促进第二性生产
(畜牧业)和微生物生产。为达此 目的,绝不排斥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但在这方面中国生态农业强调主
要应依靠大幅度提高投入的效率(有效利用率),以便一方面降低成本、减轻对外部投入的过度依赖,另一方
面又从根本上排除化肥、农药、厩粪等残留污染土壤和水的可能性。更重要的区别是西方的生态农业一般只
针对单个农户或小农场进行某种农业生产的生态设计,而中国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经济原则指导农林牧
副渔各业,并对整个农业乃至农村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因而它小则可以指导单个“生态农户”或“生态
村”的建设,大则可以指导 1个县域或者市(地区)域的以农业为中心,涉及其他各业发展的建设,如“生态
县”、“生态市”甚至“生态省”等。因此,为了区别于西方的生态农业,建议采用全称——“中国生态农业”
(Chinese ecoIogica[agricu[ture,简称作 CEA)。
4 中国生态农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为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真正推进可持续农业在中国的实施,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比较中国生态农
业与国际通行的可持续农业的异同。一是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指导思想一致,中国生态农业以经济
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为指导思想,在不危及后代需要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
的发展途径。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于一体,专业化、商品化与社会化于
一 体,发展生产力与“富民”于一体。这些指导思想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关于“重视农业与环境
的关系”以及“要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制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地满足目前
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二是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基本目标一
致,中国生态农业面向 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三大任务,即保证增加农民生活农产品的供应;2000年农
民生活达“小康”水平,并在以后的二三十年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保证未来人口不断增长的
资源承受能力,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同 1991年 4月 FAO与荷兰联合召
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提出 SARD的 3个基本 目标[即实现粮食安全(体现在数量保证与质量安全),乡村
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一致。由表 1对比可知,中国生态农业研究的发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0卷
时间虽略晚于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但却早于“可持续农业”这一术语的正式通行。显然中国生态农业
思想的产生受到国际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且在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发达国家常规农业现代化经验教训
表 1 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流行的可持续农业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后的产物 J。中国生态农业除更强调和突出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外,还很好地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就独有的
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哲理观念,这是西方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所十分崇尚和羡慕的。孔子关于“钓而不
纲,弋不射宿”、孟子要求的“数罟不入池”以及苟子的“草木荣华滋页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
其长也”等思想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成为我国传统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三才(天、地 、人)等思想至今对可持续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正如美国学者 Taylor D. 指出的“中国生态
农业同西方的可持续农业几乎可以说是彼此平行的概念。也许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受政府的推动作用更
大,更加强调和突出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不似后者那样更强调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而且重视农村多业的
有机结合和物质循环利用;此外,前者更重视中国生态农业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和增加农业收
入中的作用”。作者并预言中国生态农业将可以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可借鉴的
经验。上述分析说明中国生态农业同国际上的可持续农业在本质上是趋同的,且完全可以推进中国农业可
持续发展 。
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又存在不同和差异。国际可持续农业毕竟是发达国家针对其农业
遇到的问题而最早酝酿提出的。即使是代表联合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纲领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其
20多名成员中也只有少数几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其主张不可避免的带有适合于发达国家国情的倾向。
以国际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 )界主流提 出的策略为例 ,奥德姆所 主张 的根本方针是在众多 的矛盾之间求取
所谓“折衷” ,这一方针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人们不可能在一件事上同时获得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均“最优”,而只能从不同的侧重点力求衡量利弊得失比较更好的某一方案。奥德姆并以美
国土地须进行分室利用为例加以说明,指出至少要有 30%的土地用于自然和景观的保护(包括 自然保护区,
国有林,公共草地)而不再用于农业生产 ,才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植被处于平衡态。但即使对美国这样自
然条件得天独厚、且早已农产品严重过剩的国家而言,要实现此比例亦十分困难。至于国际可持续农业界其
他的策略如主张“满意”单产而放弃追求(最)高单产等,都或多或少反映出发达国家农产品普遍过剩,可以适
当牺牲产量换取生态和环境效益以及他们财力雄厚、可进行高额补贴的背景。而对 自然条件差甚至生态脆
弱、有数以亿计的饥饿、贫困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上述策略显然有消极成分和被动的色彩。特别是中
国农村面临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巨大,受人均资源量“瓶颈”式严重束缚、且基础环境质量很差,正在努
力争取达到或超过“小康”生活水平和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现状。必须积极地开拓全新的可持续农业和农
村发展的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因此而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期 程 序: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5
5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在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一是以消除贫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之一,因绝大部分贫困农村往往同恶劣的生态条件相伴生,中国生态农业由于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
决定了它对生态脆弱、恶劣地区必然给予足够的重视,全国 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中有 2/3是分布在此类地
区。很多成功经验已证明,从改善生态人手有利于缓解贫困并最终脱贫。特别是国家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更把改善环境和生态建设作为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试验总结出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
业”,是指在土地易受侵蚀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通过水土保持和
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的农业生产经营两大类措施的结合,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一种农业可
持续发展模式,很有代表性。二是部门分割、相互制掣(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解决资源与环境
保护和治理、合理利用资源问题的严重障碍,这也是国际可持续发展(农业)运动反复强调机制改革和创新的
重要性原因所在。而中国生态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必须首先在乡、县以至市(地区)一级进行整体调查
和规划,且常是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担任生态农业县(乡、村)领导小组组长,从而创造了一种打破部门分
割、部门利益至上桎梏的新机制。三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生态农业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缓解农村剩余劳
动力就业困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潜力,即对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
可持续发展(农业)运动非常强调要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农田劳动以外的就业机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对
农产品的购买力。对中国目前已有 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实施生态农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农业的
巨量有机废弃物(包括年产6亿 t农作物秸秆,年产生近 10亿 t干物质量的牲畜粪便等)的利用为例,据国家
环境保护总局 2000年对 23个省(区)市的调查表明,固体废弃物量、COD负荷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引起的面
源污染已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 ,成为我国的首要污染问题,其中尤以大中型养殖场的厩粪及污水最为严重。
近几年来中国生态农业在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组装方面的创造,特别是南、北方“猪一沼一果”和“四位一
体”两大基本模式的成形,使得外部环境条件(法制、政府应给的补贴等)并未改善情况下,突破了农户沼气池
总数几十年来徘徊于500~600万个的停滞状态,2000年底沼气池总数已迅速增至 800万个,其根本原因就
在于这2种模式在实现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深层开发利用的同时,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如农业新能源
产业、再生饲料产业、再生肥料和商品有机肥产业、食用菌产业、生态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农副产业深加工
产业等,且具有增值和劳动力集约使用的鲜明特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这就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有效途径。四是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成功的保证,国际可持续发展(农业)运
动非常强调“自下而上”方式、“参与式”行动、妇女的参与与发动等。而中国生态农业一方面具有农民自发参
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总体尚低下,且受计划经济束缚多年,在相当时期内必要的行政
手段仍十分奏效 ,而生态农业恰具有必要的辅助性行政推行手段,因而其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郭 柯.“德国的‘绿色生态’农业计划”.科学时报,2002—02—07
2 程 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6~87
3 Swaminathan M.S.(ed).Ecotechnology and Rural Employment.Macmilan India Limited,1994.1~4
4 Golley F.B.Consider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needs of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9,12:181~187
5 Center seeks synthesis to make ecology more usefu1.Science,1997,275(17):310~311
6 Odum E.P.Ecology,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Sinaur Associates.1nc.Publishers,1997.1~7
7 Odum E.P.Ecological Vignettes,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Human Predicaments.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8.1~53
8 Vernon Ruttan.Sustainable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poetry,policy and science.Proceeding 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Food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1991.145~ 167
9 Odum E.P.Basic Ecology Saunders Co llege Publishing ,1983.491-495
10 Prihar S.S.et a1.Intensive Cropping,Efficient Use of W ater,Nutrients and Tillage.The Haworth Press lnc.,2000.15~28
11 Cheng Xu,HanChunru,DonaldC Taylor.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China.WorldDevelopment,1992,20(8):1127~114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