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人参白茅根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全 文 :收稿日期:2013 - 07 - 08
作者简介:闫平权(1987 -) ,男,陕西西安人,医学学士,硕士研究生。
人参白茅根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闫平权1,崔亚萍2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白茅根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0 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对照组给
予每日常规中药熏洗及换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参白茅根汤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 100%,但治疗组创面
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减短(P < 0. 05)。结论:人参白茅根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气血亏虚的症状,缩短肛瘘术后创
面愈合时间。
关键词:人参白茅根汤;肛瘘术后;创面愈合
本文引用:闫平权,崔亚萍.人参白茅根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34(1) :103 - 104.
中图分类号:R657. 1 + 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 - 5028(2014)01 - 0103 - 02
肛瘘是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同所形成的瘘管,无法
自愈,文献报道发病率在肛肠疾病中约占 1. 67% ~ 3. 6%[1]。
肛瘘常规手术方法大多采用肛瘘切除术和切挂术,创面经常
不缝合,且出血较多,容易导致患者气血亏虚而出现神疲乏
力,食欲不振,面色少华,甚则头昏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等气血亏虚症状,所以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长。2012 年 9
月 ~ 2013 年 1 月,我科科主任崔亚萍主任医师对肛瘘术后治
疗组 25 例患者在常规中药熏洗、换药基础上,配合人参白茅
根汤内服,与单用常规中药熏洗、换药的对照组作为对照观
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提示人参白茅根汤可改善气血亏虚
的症状,并有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 年 9 月 - 2013 年 1 月,排除结核性肛
瘘患者后,随机选择肛瘘切除术和切挂术后患者共 50 例,均
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5 例和对照组 25 例。治疗
组男 18 例,女 7 例;最小年龄 21 岁,最大年龄 48 岁,平均年
龄(35. 56 ± 7. 43)岁;平均创面面积为(7. 50 ± 1. 60)cm2;病
程(2. 63 ± 1. 23)a。对照组男 19 例,女 6 例,最小年龄 25
岁,最大年龄 50 岁,平均年龄(37. 36 ± 7. 84)岁;平均创面面
积为(5. 30 ± 1. 50)cm2;病程(2. 30 ± 0. 96)a。两组病例性
别、年龄、病程、创面大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取肛瘘切除术和切挂术。术
后均给予头孢米诺钠、左氧氟沙星抗菌及对症治疗。每天以
我院自制的排毒洗剂坐浴后常规换药清洁创面。
1. 2. 1 治疗组 术后第 3 天在每日常规中药熏洗、换药外
用生肌玉红膏的基础上,口服人参白茅根汤(药物组成:人参
6g,炙黄芪 15 g,白茅根 15 g,当归 10 g,地龙 10 g,炙甘草 6
g)。日 1 剂,加水 500 mL,浓煎至 200 mL,早晚分 2 次服,直
至出院。
1. 2. 2 对照组 术后第 3 天每日常规中药熏洗、换药外用
生肌玉红膏,每日 2 次。
1. 3 统计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住院天数及创面
愈合时间应用非参数检验,年龄和病程应用独立样本 t 检
验,以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
愈:肛瘘瘘管消失,肿痛流脓症状消失,手术创口基本愈合,
排便功能正常。好转:肛瘘肿痛流脓症状减轻,手术创口基
本愈合,排便功能基本正常。无效:肛瘘肿痛流脓症状依然
如故。总有效率 =(治愈 +好转)/n × 100%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 25 例,治愈 25 例,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25 例,治愈 25 例,总有效率为 100%。两组总
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 > 0. 05) ,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例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5 23 2 0 100
治疗组 25 24 1 0 100
2. 2 术后创面愈合天数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术后
切口愈合天数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5. 80 ± 1. 00)
d,愈合天数为(20. 44 ± 1. 26)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8. 72 ± 2. 37)d,愈合天数为(23. 16 ± 2. 08)d。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治疗组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肛瘘患者一般无法自愈,大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
多采用切除术和切挂术,术中均有大量出血,术后创面多为
开放性,且创面均为有菌创面,愈合需时较长。通过临床结
果观察示:肛瘘术后应用人参白茅根汤口服可以缩短患者住
院天数,减短创面愈合时间。
传统中医学认为,肛瘘术后病人,邪毒未尽,蕴结不散,
病程缠绵,易损伤人的元气,加之手术导致脉络损伤,导致出
血,血溢脉外,血液亏损,气随血脱,以致气血亏虚,气不摄
血。故肛瘘切除术和切挂术后病人多因邪毒未尽损伤元气,
失血而气血两亏,病人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
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表现。我科科主任崔亚萍主任
·301·
2014 年
第 34 卷
1 月
第 1 期
河 南 中 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4
Vol. 34 No. 1
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14.01.088
医师自拟方人参白茅根汤,本方具有补气生血摄血之功效。
此时投人参白茅根汤,切中病机。方中人参、黄芪健脾益气
生血摄血之功效;当归、黄芪根据气血相生论,气能生血,血
能载气,黄芪、当归合用益气补血,改善气血亏虚的症状;白
茅根、地龙根行气利水,在佐以炙甘草益气和中。各药合用,
补其虚,行其滞,利其水,调其气,摄其血,最终达到气血双
补,活血利水,调和气血的目的。
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人参白茅根汤方中人参具有抗
菌,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改善患者气血亏虚
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其中人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
促进造血系统等作用,是术后创面愈合的良药[3]。白茅根具
有、抗菌消炎、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的作用,对于肛瘘术后防
止出血有很好的作用[3]。黄芪可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
成,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调高抵抗力,并具有抗菌作用,
黄芪对各种创面都有促进愈合效果[3];当归能够促进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的生成,改善术后病人失血、气虚的症状[3];地龙
具有增强免疫、抗菌、消肿的作用;甘草具有镇痛、抗炎和抗
菌作用[3]。诸药相伍,人参白茅根汤具有抗炎消肿,促进红
细胞生成、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故该方能有效促进肛瘘术后
创面愈合。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愈合天数明显短于对照
组,说明人参白茅根汤能缩短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提高
肛瘘切挂术后创面愈合速度。本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
用。
参考文献:
[1] 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1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4:35.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
(编辑:孙铮)
小儿湿疹的中西医治疗
冯晓鹏,周西,何大雪,刘寒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小儿湿疹病因复杂,西医治疗方法有全身疗法及局部疗法,主要是内服和外用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药物,在小儿湿疹
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病情,但停药后病情反弹,复发率高。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及其他治法,通过中药
内服、外用及针灸推拿等也能快速的控制患者病情,且复发率低,但多数中药存在气味怪异难以下咽,患儿配合度较低,且操作麻烦,程序复杂。
关键词:小儿湿疹;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
本文引用:冯晓鹏,周西,何大雪,等.小儿湿疹的中西医治疗[J].河南中医,2014,34(1) :104 - 106.
中图分类号:R758. 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5028(2014)01 - 0104 - 03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炎症性、变态
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瘙痒及对成分布的多形性
损害为主要表现,以红斑、水疱、糜烂、渗出伴瘙痒为主要临床
特点。本病可发生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如头面部、躯干、四肢。
阴囊、外阴及肛门等处,有明显的渗出倾向,故名湿疹。
中医学中并无“湿疹”一词,根据西医“湿疹”的临床表
现可将其归为中医的“湿疮”“斑疹”范畴。根据其不同的发
病部位中医将其命名为不同的名称,如发于小儿者名为“奶
癣”,发于阴囊者名为“肾囊风”“绣球风”,发于耳部者名为
“旋耳疮”,发于脐部者名为“落脐疮”,发于手掌者名为“鹅
掌风”,发于小腿者名为“裙边风”,发于肘部及膝部名为“四
弯风”,如渗出明显,浸淫遍体者,名为“浸淫疮”;以及湿毒
疡、风湿疡、月食疮等。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
收稿日期:2013 - 07 - 25
作者简介:冯晓鹏(1987 -) ,男,河南邓州人,医学学士,硕士研究生。
关,很难明确其具体病因。刘冰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有
19. 8%的湿疹患者伴有特应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
敏病史。通过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如鱼、虾、牛羊肉、
鸡蛋、牛奶等致敏因素,使体内发生 I 型变态反应。小儿湿
疹的高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患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
富,以及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
此外,机械性摩擦,如溢乳和唾液经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诱
因。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过高营养,以及
肠内异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有些婴儿,尤其在新生儿时
期,由于母体雌性激素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以致新生儿皮质
增多,导致脂溢性湿疹。此外,某些外在因素,如阳光、紫外
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接触纺织品或人造纤维,外用药
物,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湿疹或加重患儿病情。
中医认为小儿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耐,
饮食失节,过食辛辣燥火荤腥动风之品,使脾胃失健,湿邪内
生,复又外感风热之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风湿热邪蕴阻肌
肤所生。病久致阴伤血耗,则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全
身皮肤干燥。小儿肺脾肾三脏常有不足,心肝有余。肺为娇
脏,主皮毛,小儿卫表不固,抗邪能力较弱,易为邪气所伤;脾
·401·
2014 年
第 34 卷
1 月
第 1 期
河 南 中 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4
Vol. 34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