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低温胁迫等对割手密和斑茅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全 文 :丁 灿 男,1968年生,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联系电话:0898!23300459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3!23 修回日期:2005!08!18
热 带 作 物 学 报
#$%&’& ()*+%,- ). /+)0$,- +)0’
123456 %247
89:45;;<
第 56卷 第 7期
5;;<年 =5月
低温胁迫等对割手密和斑茅叶片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丁 灿 1,2 杨清辉 3 李富生 3 林位夫 1,2*
!1 中 国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院 橡 胶 所2 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海南 儋州 571737;
3 云 南 农 业 大 学 昆明 650201)
摘 要 研究了诱导以甘蔗近缘野生种割手密、斑茅无性系的离体叶片等材料中的游离脯氨酸(Fpro)积累的
低温处理、蔗糖诱导方法等。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会引起叶片中 Fpro含量增加,其中 3~0!低温处理时叶片中
Fpro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递增,而更低温处理只能引起 Fpro含量短期内增加;外施蔗糖溶液能增强低温处
理的效果;割手密叶部是合成Fpro的主要部位,Fpro在叶部合成后迅速转运到茎和根。不同叶龄的叶片中 Fpro
含量不同,衰老叶中Fpro含量最高,其次为新生叶,成熟叶最低,但衰老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与低温无关,
测定Fpro含量的材料以成熟叶片为宜。
关键词 割手密 斑茅 游离脯氨酸(Fpro) 低温胁迫
中图分类号 S566.101
种植由于受地理、气候、栽培品种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甘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冷害威胁[1],甘
蔗在遭受低温冻害之后,蔗糖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因而甘蔗抗寒性研究受到多数甘蔗种植国家的重
视。选育抗寒力强的甘蔗品种,是减轻低温冻害的主要途径之一[2]。而对甘蔗野生种质资源(指甘蔗属及
其近缘植物的一些野生属种)的研究是甘蔗抗寒育种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植物抗寒性鉴定
摸索出许多不同的方法。人们注意到植物体中游离脯氨酸(Fpro)与抗逆性的关系:当植物处于逆境时,
体内的 Fpro大量异常地积累[3,4]以及积累所致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意义[5,6]。其中许多学者研究了低温
与Fpro的关系,如何若韫 [7,8]以草莓、大白菜为材料,研究了 Fpro含量的变化与耐冻性的关系;Purvis和
Yeleosky[9]研究了柑桔类在寒冷驯化中 Fpro合成的主要部位。但关于以甘蔗近缘野生种为材料的Fpro
与抗寒性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探讨了甘蔗近缘野生种割手密(!##$%&’ !()*+*,&’ L.)、斑茅
(!#-,%).+#$/)中Fpro的诱导和测定方法及其分布等,为进一步研究Fpro与抗寒性关系的实验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 材 料
本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进行。供试的甘蔗近缘野生种割手密、斑茅无性系材料均采自
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种质资源圃。
#$ 取样和样品处理
晴天上午 7~9时取样。每丛无性系每次选无病虫植株8~10株,取其不同成熟度的叶片,用湿纱布
包裹后快速带回实验室。叶片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再用干净纱布轻轻吸干叶片表面水分,然后分别进行
不同的处理。
样品1:将割手密的成熟叶片清洗后,立即放入长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保湿。分别进行3,0,!3,!6!
4种不同的低温处理,然后在低温处理后的第1,3,5,7天把材料取出,分别测定其Fpro的含量。样品2:
将割手密、斑茅的成熟叶片分别用 0,0.02,0.04,0.06,0.08,0.10g/mL的蔗糖溶液润湿后,再将叶基部
浸泡于相应浓度的溶液中,于 23!室温下放置 24h后移入 3!的低温冰箱中,分别于第 1,3,5天取出
测定其Fpro的含量。样品3:将不同成熟度的割手密、斑茅叶片在0.08g/mL蔗糖溶液中润湿后,于室温中
4期 丁 灿等:低温胁迫等对割手密和斑茅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放置24h,移至3!冰箱中3d后测定割手密、斑茅不同成熟度叶片中 Fpro的含量。样品4:将整株的割
手密无性系植株从田间连根挖出并洗净泥土,分 3组处理:A!对整株各部位喷 0.08g/mL蔗糖溶液;B!
对整株的叶部喷 0.08g/mL蔗糖溶液;C!将叶、茎、根分离开,并对各部分喷 0.08g/mL蔗糖溶液。所有
材料充分保湿,喷后1d移至3!的冰箱中进行冷驯化,3d后取出测定处理各部位的Fpro含量。样品5
(对照):不作任何处理,采下材料后即行测定。每个处理设 1个对照。
!# $%&’的测定
参照文献[10]的磺基水杨酸法进行测定。将预处理后的材料取出,对于叶片类的材料,分别切取各
样品叶片中部约 20cm长的叶段,去掉叶脉后剪碎成约 0.2cm0.2cm大小的碎片;对于茎杆和根系,
取茎杆中部约20cm长茎段,根系(须根)中间段,分别剪碎成约0.1cm0.1cm大小的碎片。各样品分别
充分混匀,称取样品3份,每份0.5g,放入小试管内。每支试管加入 5mL0.03g/mL的磺基水杨酸,将试
管加盖后置于沸水浴中浸提10min,冷却至室温。吸取提取液2mL于另一干净试管中,再加入 2mL蒸
馏水,2mL冰乙酸和4mL0.025g/mL酸性茚三酮溶液,试管加盖后置沸水浴中显色 60min。冷却后,加
入4mL甲苯,萃取红色甲苯层于分光光度计520nm波长处比色。以2mL蒸馏水代替2mL提取液,重
复上述步骤,以此作为空白样品。
标准曲线制作:配制浓度为1~10μg/mL10个系列的脯氨酸标准溶液。取标准液2mL(参比液为2mL
水)和2mL0.03g/mL磺基水杨酸溶液代替样品测定中的 2mL浸提液和2mL水,按上述程序进行显
色,萃取和比色(λ=520nm),最后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计算:!=#
$2
$1,其中
!——样品脯氨酸含量(μg/g,鲜重),#——样品重量(g,鲜重#,——
标准曲线查得脯氨酸$μ%#,$ ——样品提取体积&$ #——样品反应体积。
( 结果与分析
(! 脯氨酸溶液的煮沸显色时间
将已知浓度的脯氨酸溶液5,10μg/mL分别置于水浴锅中显色,于第15,30,45,60,75,90,105分钟
时,分别取出测定其显色后的脯氨酸含量,结果见图1。结果表明,不论浓度高低,显色时间以60min为宜。
(( 不同的低温处理对离体叶片 $%&’含量的影响
割手密无性系的叶片分别在 3,0,!3,!6!的 4个冰箱内分别作 1,3,5,7d低温处理后其 Fpro的
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可见,在夏季常温下,割手蜜叶片中的 Fpro含量(9.0μg/g)很低;低温处理能使叶片中的
Fpro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短期(1d)的低温处理,叶片中的Fpro含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增高,但随着
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中 Fpro的含量随温度下降先升后降;在一定低温范围(0~3!)内,叶片中的
表 ! 不同低温处理的割手密无性系叶片中
$%&’含量 /μ%·%’(
处理天数 /d 3! ) ! ’* ! ’+ ! 平均
1 12.5 14.5 16.8 19.0 15.7
3 14.0 17.5 18.5 17.0 16.8
5 15.0 18.5 16.0 15.0 16.1
7 25.0 27.5 14.0 11.5 19.5
平均 16.6 19.5 16.3 15.6
说明:对照的 Fpro含量为 9.0μg/g。
显色时间 /min
图 ! 显色时间对脯氨酸含量测定的影响



/A
5μg/mL
()μg/mL
53
热 带 作 物 学 报 26卷
Fpro含量随着低温处理的时间延长而递增;但在较低的温度范围(!3~!6!)内,叶片中的Fpro含量随
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或逐渐下降。这表明,适当的低温处理能引起叶片中 Fpro积累,而较低
的温度则只能使叶片中的Fpro含量短期内迅速升高,但随后下降。
将表 1结果用 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割手密叶片在不同的低温处理之间(F=0.59,
P=0.6329>а=0.05)Fpro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但总的以3,0!低温处理的稍高些。
!# 离体叶片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诱导下对 $%&’含量的影响
用6种浓度的蔗糖溶液诱导,并在3!的低温冰箱中分别作1,3,5d的冷训化后测定割手密、斑茅
离体叶片的Fpro的含量,并以蔗糖处理浓度0(蒸馏水)为对照,将结果用 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
分析,结果如表2,3所示。
从表 2中可见,诱导后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之
间叶片中 Fpro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除斑茅处理
1d与 处 理 3d后 Fpro含 量 有 显 著 差 异
(|!|=2.8401747,p=0.0362<а=0.05)外,其余处
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上以处理 3d的高些。
此外,从表 2中还可见,在一定范围内(0~0.08
g/mL),割手密和斑茅的叶片中Fpro含量都随着蔗
糖溶液浓度升高而提高,不同种之间对蔗糖溶液诱
导反应也有差异,割手蜜叶片中Fpro含量增加明显
些;但蔗糖溶液达到0.10g/mL时,叶片中Fpro含量
有下降的趋势。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割手密叶片在
0~0.10g/mL不同的蔗糖浓度处理之间(F=29.58,
P=0.0001<а0.01)以及斑茅叶片在 0~0.10g/mL
不 同 的 蔗 糖 浓 度 处 理 之 间(F=29.47,
P=0.0001<а=0.01)差异都达到极显著。
由表 3还可见,蔗糖溶液为 0.08g/mL的处
理,其 Fpro值极显著高于用蒸馏水(蔗糖浓度
为 0g/mL)和低浓度(0.02,0.04g/mL)的处理。同
时,也明显比用 0.06,0.10g/mL浓度处理诱导的
Fpro积累量高。所以,蔗糖诱导浓度以0.08g/mL为
宜。
!( $%&’ 在不同成熟度叶片中的含量、合成的主
要部位及其运转
割手密、斑茅无性系不同成熟度的叶片,经诱
导处理或不处理的Fpro含量测定结果见图2。图2
表明,割手密、斑茅不同叶龄叶片中 Fpro的含量不
同,衰老叶片的 Fpro含量最高,成熟叶片的 Fpro含
量最低,新生叶片的Fpro含量介于前二者之间。不
同种之间有一定差异,但基本趋势一致,诱导处理
与不处理的结果也一致。这表明,叶片中 Fpro的含
量与叶龄有关。以割手密不同器官(根、茎、叶)为材
料分别用蔗糖溶液和低温处理后,其 Fpro含量测
新生叶 成熟叶 衰老叶 新生叶 成熟叶 衰老叶
割手密 斑 茅
图 ! 割手密、斑茅不同成熟度叶片 $%&’含量
对照
低温处理
Fp
ro



# ·
#!
1
表 ! 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诱导后割手密、斑茅叶
片 $%&’含量 /μ#·#$%
蔗糖浓度
/g·mL!1
割手密 斑 茅
1d 3d 5d 平均 1d 3d 5d 平均
0 6.5 7.0 8.2 7.2 6.8 7.4 7.8 7.3
0.02 10.5 9.5 11.0 10.3 9.5 9.5 8.5 9.2
0.04 11.0 12.813.0 12.3 10.0 12.0 11.0 11.0
0.06 12.8 15.013.5 13.8 11.3 12.0 12.0 11.8
0.08 15.0 16.015.5 15.5 12.5 15.0 14.8 14.1
0.10 14.5 16.813.5 14.9 11.0 14.5 12.8 12.8
平 均 11.7 12.912.5 10.2 11.7 11.2
说明:割手密对照(低温处理前)的 Fpro含量为 5.2μg/g;斑
茅对照&低温处理前’的 Fpro含量为 6.3μg/g。
表 # 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诱导后割手密、斑茅叶片
$%&’含量多重比较结果
处理浓度
/g·mL!1
野生种割手密 野生种斑茅
Fpro平均值
(a=0.05)
Fpro平均值
(a=0.01)
Fpro平均值
(a=0.05)
Fpro平均值
(a=0.01)
0.08 15.5a 15.5A 14.1a 14.1A
0.10 14.9a 14.9AB 12.8ab 12.8AB
0.06 13.8ab 13.8AB 11.8bc 11.8B
0.04 12.3b 12.3BC 11.0c 11.0BC
0.02 10.3c 10.3C 9.2d 9.2CD
54
4期 丁 灿等:低温胁迫等对割手密和斑茅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定结果见图 3。从图 3可见,不作处理的植株
(CK),Fpro含量以叶片的最高,其次是茎,再次之
是根。从图 3还可以看出,对植株各器官作不同喷糖
处理可导致不同器官中 Fpro的含量不同程度的增
加(A,B,C)。当将根、茎、叶分开并作喷糖和冷驯
处理时(C处理),只有叶中的 Fpro含量明显增加,
而茎和根的Fpro含量只少量增加。当以整株作诱导
处理时,不论是对整株喷糖(A)还是只对叶部喷糖
(B),叶、茎、根中的Fpro含量都明显地增加。这些
说明,割手密叶部是合成 Fpro的主要部位,根、茎是次要部位,只能少量合成,但在叶部合成的 Fpro可
以迅速转运到茎和根,而这种迅速转运有利于叶部合成 Fpro,并导致根部中 Fpro大量积累,植株中的
Fpro总量大幅提高。
! 讨 论
(1)测定脯氨酸含量的煮沸显色时间以 60min为宜。
(2)低温处理能引起割手密、斑茅植株中 Fpro的积累。在短期(1d)的低温处理时,割手密等的叶
片中 Fpro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一定的低温范围(0~3!)内,叶片中 Fpro含量有随着处理时间延
长而递增,但更低的低温(!3~!6!)处理只能引起叶片中Fpro含量短期内升高。外施一定浓度(0.04,
0.06,0.08g/mL)的蔗糖溶液会增强低温处理的作用。但高浓度的外源蔗糖溶液作为 Fpro的诱导剂会
引起细胞损伤,只有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才有保护作用[3]。此外,这些诱导处理也会引起植株中根、茎的
Fpro含量的增加。这一结果与许多植物在低温锻炼中用外源蔗糖处理时 Fpro含量增高的现象是一致
的[3,4,7,8,11,12]。从实验结果看,诱导甘蔗近缘野生种割手密、斑茅离体叶片内Fpro形成的冷训化处理以
3!或0!处理3d为宜;蔗糖溶液的浓度以0.08g/mL为宜。
(3)叶片是Fpro的主要合成部位。对割手密无性系整株和分器官诱导处理的结果表明,叶部是合
成 Fpro的主要部位,根、茎是次要部位,只能少量合成,但在叶部合成的 Fpro可以迅速转运到茎和根,
同时这种迅速转运有利于叶部合成Fpro,并导致根部中Fpro大量积累,植株中的Fpro总量大幅提高。
(4)叶片中Fpro含量与叶龄相关,老叶片不宜作为测试的材料。笔者观测到,叶片中Fpro含量与
叶龄有密切关系,衰老叶Fpro含量最多,成熟叶含量最少,而新生叶介于二者之间。在叶片未出现衰老
情况下,Fpro的积累只能通过新的同化物合成来提高氨基酸中Fpro的比例。植物在受到胁迫后,N的重
新分配导致Fpro增加,这无疑是引起脯氨酸积累的机制之一[13]。而叶片衰老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细胞
质内蛋白质水解,同时伴随有Fpro的积累[14],并且某些酶的活性下降了25%~50%,而作为脯氨酸主要
来源之一的谷氨酸水解酶的活性却增加了400%。此时脯氨酸的积累可能是蛋白质降解的结果之一,是
低温的一种伤害反应[15]。这也说明衰老叶片中高含量的 Fpro与低温不相关,Fpro的积累只是叶片衰老
的一种表现。因此,叶片中Fpro含量测定以成熟叶片为宜。
实验中主要研究割手密和斑茅无性系叶片的 Fpro含量低温诱导及测定的方法,其它器官中 Fpro
的含量与低温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陈远贻.影响四川甘蔗糖分的气象因子分析和蔗糖分预测的研究.甘蔗糖业(甘蔗分刊),1984(6):32~37
2戴献英.电解质渗漏法测定割手密抗寒性的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4(3):211~215
3汤章诚.不同抗旱品种高梁苗中脯氨酸积累的差异.植物生理学报,1986,12(2):154
4陈发河,张维一.低温胁迫对甜椒果实游离脯氨酸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1991,27(5):365~368
5汤章诚.逆境条件下植物脯氨酸的积累及其可能的意义.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1):15
6AspinalD,PalegLG.The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ofDroughtResistanceinPlant.Sydney:AcademicPress,1981.205
Fp
ro



·
!
1
图 ! 不同处理下的割手密叶、茎、根的 #$%含量
55
热 带 作 物 学 报 26卷
7何若韫,王光洁,张晓松,等.草莓在寒冷驯化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耐冻性的发育.见:刘袓褀主编,植物耐寒性及防寒技术.
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157~158
8何若韫,张晓松,玄英淑.大白菜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耐冻性的关系.见:刘袓褀主编,植物耐寒性及防寒技术.北京:学术
书刊出版社,1990.160~161
9PurvisAC,YelenoskyG.Translocationofcarbohydratesandprolineinyounggrapefruittreesatlowtemperatures.PlantPhysiol,1983(73):
877~880
10张殿忠,汪沛洪,赵会贤.测定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方法.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4):62~65
11张明科,孙 艳.脯氨酸和蔗糖溶液浸种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其抗冷能力的影响.陕西农业科学,1997(3):15~17
12迟慧梅.芦荟抗寒变异系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26~27
13RutherfordRS.甘蔗脯氨酸积累的抗旱作用的评价.In:ProceedingsoftheSouthAfricanSugar.TechnologistsAssociation,1989(6):
136~141
14刘道宏.植物叶片的衰老.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2):14~19
15龚 明,刘友良,朱培仁.低温下稻苗叶片中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4):18~22
!#$%& ’ (’)* +%,#&& ’- %.# (’-%#-% ’ /,##01,’)2-# 2- 3#45#&
’ !##$%&’ ()*+,+-&’ 36 4-* !#.-%*(,#$/
!#$ %&#’() *&#$ +#$,-. / 0-1,2#$. /# 324-’()
5’ 6-7728 6212&89, :#1;;-;2( %<=<>( !&#?,@-( A&#&# BC’C.CD
) E#1;8F @4 <$89-G;-82 H2F /&7@8&;@8F 4@8 =8@I9&G %8@I1 J,F1@G@$F( !&#?,@-( A&#&# BC’C.C
. *-##&# <$89-G;-82 K#L281;F( H-#M#$ NBO)O’P
78&%,4$% =,2 M2;,@Q1 @4 G@R ;2MI28&;-82 1;8211 &#Q 1-$&89 #Q-9#$ ;@ M&S2 0822 TI8@G#2 50I8@P
&99-M-G&;2Q # ;,2 1@G&;2Q G2&L21 @4 !##$%&’ !()*+*,&’ /U &#Q !#-,%).+#$/ R282 1;-Q2QU =,2 821-G;1
1,@R2Q ;,&; ;,2 9@GQ 1;8211 9@-GQ I8@M@;2 &99-M-G&;@# @4 0I8@ # ;,2 G2&L21 @4 !##$%&’ .()*+*,&’ /U &#Q
!#-,%).+#$/U <#Q R,2# ;82&;2Q .~O V 9@GQ 1;8211( ;,2 9@#;2#; @4 0I8@ #982&12Q R;, ;82&;#$ ;M2( 7-; ; @#GF
#982&12Q # & 1,@8; ;M2 R,2# ;82&;2Q R;, G@R28 ;2MI28&;-82U >I8&F#$ 1-$&8 1@G-;@# R@-GQ 7@@1; ;,2 24429; @4
9@GQ 1;8211U 0I8@ R&1 M&#GF 1F#;,21?2Q # ;,2 G2&L21 @4 >U1I@#;-M /U &#Q 8&IQGF R&1 ;8I@8;2Q ;@ ;,2 1;2M
&#Q 8@@;U <; Q44282#; G2&4 1;&$21( ;,2 9@#;2#;1 @4 0I8@ Q44282Q( &#Q R282 ;,2 ,$,21; # 12#2192#; G2&L21( 4@GG@R2Q
7F ;,2 F@-#$ G2&L21 &#Q G@R21; # ;,2 M&;-82 G2&L21U A@R2L28( ;,2 &99-M-G&;@# @4 0I8@ # ;,2 12#2192#; G2&L21
R&1 -#9@882G&;2Q R;, 9@GQ 1;8211U >@ ; R&1 1-;&7G2 ;@ 1&MIG2 ;,2 M&;-82 G2&L21 R,2# Q2;28M##$ ;,2 9@#;2#; @4
0I8@ # ;,2 G2&L21U
9#: ;’,*& !##$%&’ .()*+*,&’ /U !#-,%).+#$/ 4822 I8@G#2(0I8@) 9@GQ 1;8211
56